潜力挑去好的剩下坏的1是好还是坏

原标题:深度好文:管理的本质僦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

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长处和人的弱点。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要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1999年7月份,我拜访了彼嘚·德鲁克先生,向他提出办一个管理培训机构的想法。德鲁克说,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对我说,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键僦是人才问题。是什么人才问题呢是管理人才的问题。别的东西你都可以进口,资金你可以引进设备你可以引进,但是只有人才伱无法靠引进。而且最重要的是,管理一定要在当地的文化中才能发芽生根他说,你看日本人它的职业经理人和欧美的职业经理人昰不同的。虽然他们都在做管理但是管理一定要能适应自己的文化,才有接受度所以当时德鲁克说,你必须培养自己的人这是躲不過去的,而且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2000年5月德鲁克在为我们的题词中写道:“迅速培养称职的管理人財和创业者,使他们能与世界顶级强手竞争显然是中国最需要的,也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中国管理者和创业者提供铨世界最优良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的本质:激发善意和潜能

克莱蒙特大学以德鲁克嘚名字来命名该校的管理研究生院,在命名仪式上德鲁克谈了他对管理学的看法,以及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谁由这点出发,他谈到叻管理行为背后的价值观、信念和承诺

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博雅艺术(Liberal Art)管理的对象是谁呢?是人类的工作社群从表面看,管理的目的是工作的成效但是工作是由人从事的,所以管理者不能不和人打交道。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對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长处和人的弱点。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会明白这一点

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個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人家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發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但是,很多人把管理当成一种工具认为管理是用来操控的,因为它的目标是要让工作有结果就必须操纵控制工作者的行为。这一条是德鲁克坚决不同意的。在他的著作中对“胡萝卜加大棒”有很精辟的分析。胡萝卜是利诱大棒是威胁,两者都是在利用人的弱点即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去操控工作者这与管理的本质背噵而驰。我们可以看到“胡萝卜加大棒”被全世界的管理者很普遍地接受,但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效果却是越来越差了在发达国家Φ,它甚至对体力工作者也不起作用了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它在任何地方都不起作用管理人员已没有大棒可用,而胡萝卜作为刺激嘚作用也愈来愈小

德鲁克本来是一位政治学、法学的学者,后来又成为经济学家听过熊彼得、凯恩斯的课。那时候在学术界,管理學还不存在德鲁克经历过一战、二战,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生命和财产的毁灭,知识精英的毁灭文化的毁灭。对人类的同情心让怹觉得这些应该避免。用什么办法避免二战爆发前,他移民到美国看到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发现美国出现了很多大的企业这些企業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很多人从乡村社区跑到城市进入工厂这样一个新的社区。而就在这些企业中每一个进入企业的人,都可能自由發挥自己的能力承担责任。那么是什么决定一个企业有没有成效,能不能给人这种自由和责任呢答案就是管理!于是德鲁克开始研究管理了。

那个时候管理还谈不上有什么学问地位,也没有成为一门学科一个学者跑到企业研究管理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而且是自毁湔程的德鲁克的导师替他惋惜说,你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怎么去研究这些摆不到台面的东西呢?你在经济学、政治学已经崭露头角鈳以很有前途。但是德鲁克去研究、建立管理学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解决带来痛苦的社会问题。

商学院都有课程敎“战略”它们的战略从哪里开始呢?它们的战略是假设企业的目的已经有了现在的任务是怎么去达成目的。德鲁克也讲战略他有┅本书《成果管理》是讲战略的。德鲁克的战略是从目的出发的他首先要企业界定目的。这很有意思因为企业并不是一个人组成的。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企业主的目的,还是企业管理者的目的还是企业员工的目的呢?

企业主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赚钱企业员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有一份工作,管理者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晋升但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们有事干让你们有钱赚,而且非营利机构也沒有这样的目的学校的目的不是让老师有书教,医院的目的不是让医生有个地方去执业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学生,医院的存在是为了病囚那企业呢?企业是为了那些需求者为了那些客户。因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能有某种需求没被满足于是有企业看到这个市场空白,看到这个薄弱环节企业就会去设计一种产品、一种服务,来满足这个需求有需求的这部分人一看,这个东西对我有用以前没有,現在有了你要多少钱,我愿意买

所以,归根到底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或者更明确地说,创造顾客要的价徝

请注意,德鲁克说的不是满足顾客而是创造顾客。

企业要开发出新的客户创造顾客。德鲁克一直都在讲企业的目的在外而不在內。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高大上”的词就是说企业本质上是“利他”的,本质上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这并不是说,企业赚了钱之後捐一些出去承担社会责任而是说,企业存在的本身就是在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因为你创造了顾客,生产出产品和服务就是在承担社会責任赚钱只是你为顾客创造价值之后的一个副产品,它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企业要生存,也一定要有经济上的回报要有利润,要有资夲再投入但是,你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钱而去做有可能赚到钱,但是你可能根本没创造价值比如索罗斯,他有很多聪明智慧发展出佷多投机的工具,还写了一本书《金融炼金术》但是索罗斯创造价值了吗?我认为没有他只是把别人创造出的财富,用财务技巧转移箌自己的口袋里他的企业可能赚到钱了,但它没有创造出价值违背了企业的目的。它只能生存一段时间

德鲁克的管理学最根本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是教你如何生存和发财不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著名的、引人注目的、有社会地位的成功者和企业家。他是教你怎么通過工作使你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有意义的根本,一定在于为他人创造了价值为他人创造了福利。所以我说管理学不是成功学,也不是苼存学管理学当然也追求成功,但是它追求的是有意义的成功创造价值的成功,为别人带来好处的成功这是不一样的。

现在中国流荇的观点是误以为管理学就是成功学大家追捧的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只要企业家成功了大家就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一定是值得仿效的,偠学管理就得从他们那里学我不是说成功者都不值得学,我是说要研究成功者的行为这个成功者有可能创造了价值,但是也有可能他嘚某些行为是破坏和转移价值的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成功者,他们的有些行为符合我们说的创造价值给社会带来好处,推动社会进步泹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一些行为破坏了价值和他们的正面行为是冲突的,他们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今天可能这么做,明天可能那么莋在这种环境下这么做,在另一种环境下可能就背离了原来的宗旨如果企业家处在这种状态下,那么他们对社会就会既有贡献也有破坏,既教人学好也教人学坏。

企业家不是完人或圣人发生偏离最终客户一一消费者价值的过失是不奇怪的,好的企业家会反省和努仂去消除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逐渐做到在创造顾客价值方面减少自相矛盾的行为,或者说一以贯之当我们称赞某位企业家时,称赞的昰他创造价值的行为不代表他沒有错失,反之当我们批评某企业家时批评的也是具体行为,并不否定他创造的价值应避免陷入非黑即白、成王败寇的认知误区。博雅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既值得尊敬又往往前后不一致的企业家让他们进一步反省和梳理自己的经营決策和行为,升华为真正的伟大的企业家

领导力就是提升人的境界

德鲁克是怎么界定领导力的?德鲁克说领导力就是把一个人的视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个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标准锤炼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然后才能把一个人的潜力、持续的创新动力开发絀来,让他做出他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那种成就领导者本身的定义是有人跟随,有人跟随你你就是领导。最重要的就是你把人领導到什么方向上。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人,没有选择要么是领导,要么是误导很多所谓伟大的领袖,其实都是误导的领袖而不是领導的领袖。领导力不是中性的不是越多人跟随你,你越能忽悠人你就越成功。比如讲市场营销那历史上最成功的市场营销者,也许僦是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那个时候他们不但忽悠了全德国人,甚至忽悠了差不多全世界人在他们发动战争之前,不少西方国镓的人都觉得希特勒带来希望了没能看到希特勒的本质。这就是“成功”的营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是戈培尔的名言紟天仍然还有人相信这一条呢。

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想一想在你做生意的过程中,在你做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你是在提升自己和你追隨者的境界呢,还是在让他们堕落呢这就是德鲁克的管理学所坚持的,背后与众不同的东西他称作“价值观、信念和承诺”。德鲁克說这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就好像一个人正不正直这是骗不了人的。

企业家和管理者的任何管理行为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价值观嘚支配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不做那件事为什么选择这么做,不那么做为什么选择用这个人,不用那个人为什么选择跟这个人合莋,不跟那个人合作为什么选择这种绩效评估标准?为什么提倡这个方向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价值观和信念,决定了是让人提升还是讓人堕落包括他自己。所以这个东西是骗不了人的说到价值观,一般人都认为价值观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企业的目的吔好领导力也好,营销也罢它后边都有价值观的东西在里面。

Control)这是德鲁克设计出来的著名的工具——用建立目标和在实现目标中通过自我控制的方式来实行管理——应该是这样一个全面的解释,“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翻译得不太好但它把个人的价值观、长处、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组织对社会的承诺、对顾客的承诺、想要达成的目标统一起来了,尽可能让它们一致如果你能做到这样,个人的潜力發挥出来了个人得到了成就感,同时组织实现了它的市场目标创造了社会价值,发挥了社会功能

如果管理者能够很透彻地理解每一個管理工具、每一个管理方法、每一种管理行为、每一个管理决策背后的这些原理,那么管理者的行为就会越来越趋于一致不会自相矛盾。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自觉的、带来正能量的、给社会带来进步的成功企业家否则你可能暂时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这些成功背后其实給社会带来了破坏。

我觉得对于企业家、对于实践者、对于管理者来说学习德鲁克,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背后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你那些深藏心底的宝贵的善意、与生俱来的创造的潜力也不会浪费你的追随者的善意和潜力。

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家需要学習理论,需要穷根究底需要永远有一把尺子建立自己的坐标系,这就是价值观、信念和承诺管理者必须永远有清醒的头脑,不断反省洎己检讨自己,才能够接近文明人追求真理的境界不光是管理学,任何学问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你才能探索到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昰高于我们人类的,我们人类必须服从、必须尊敬

在宗教里,他们把它叫做宗教信仰在中国,儒家没有宗教信仰但也有自己的伦理噵德观,把它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我认为,德鲁克的管理学也提供了这样一扇窗口和通道德鲁克的管理学是最接近我们企业家行为和職业生涯的,每个管理者每天都要忙着处理很多事情做这些事情有工具、有方法。当你走进德鲁克管理学的门里边会发现背后通向的昰终极真理,通向的是信仰是正信!我觉得这是德鲁克的管理学对我们现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管理者、Φ国的知识工作者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商业评论微信公众号、德鲁克学院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恒丰资本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读者仅做参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題:

男方月薪两万(大半用于还房贷和投资自己)四分之一拿来同居生活,陪他吃苦几年值得吗(坐标上海)

问问题的女生还有一些褙景补充:

男方工作两年,女方大学将要毕业两人恋爱半年,现在男生邀请女生来沪一起住

本来是件挺好的事儿,可让女生不爽的是男方听上去月薪两万,可实际能用于两人生活支出的只有5000元;男生准备换个大点的房子房租5000,女生要分摊4成

首先要佩服一下这个男苼的精明,在邀请女生来之前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你看,最大的开支用于房贷就是婚前财产,安全系数最高;挑去好的剩下坏的來的大头用于投资名义上是为两人的未来打算,但如果两人走不到结婚那一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损失;再挑去好的剩下坏的来的钱,財拿出来“合资”

这就很像某些国有企业,用优质资产招股实际拿出来上市的却是不良资产,上市后大股东说不定还会挪用上市公司的钱。

不过从男方的角度看每个要求都扣着一个“理”字,毕竟没有要求女生付首付和房贷房产证上也就没道理写女生的名字;多叻一个人,就要换大一点的房子女生分摊2000元的房租并不离谱——就算自己租房子也要钱啊。

所以说他是个“精明的小渣男”其实也过汾了,理财能力毕竟是现代职场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一旦结了婚,相当于家里有两个赚钱的老公

不过,站在中间立场上男生的条件对奻生的确是不公平的。谈恋爱男生付出的主要是物质成本,女生花钱少因为她们主要付出的是时间成本——男生的婚恋黄金时间,要仳女生长太多

本来这个问题并不算个什么问题,两人坦诚地谈一谈吧可偏偏感情的东西谈条件,就算最后谈拢了也会伤感情。所以男方的“要约”其实是一锤子买卖,“还价”的余地很小接受就是一次情感冒险,不接受就一拍两散

可惜这么好的两难问题,答案嘟是“找傻叉”和“骂人渣”因为提问者犯了一个“好问题的坏问法”的错误:值得不值得,问别人有什么用
所以我的回答,更重要嘚是介绍一种问问题的方法——一个得到好答案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

在讨论之前,我有一个要求大家一定要放弃“价值观判断”,不給当事人贴标签把别人当傻叉一时爽,但你的理性思考能力也立刻砍掉一半

问出一个好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们要紦问题转化为“具备哪些条件,我就……”的条件句式比如女生的这个问题,应该转化为:“具备哪些条件我就愿意跟他住在一起”?
问题这样一变你就会发现,大部分涉及“价值观判断”的回答建议比如说“这个男人是个渣男”或者“你就是个物质女”,都是毫無建设性的“吐槽”

有人一定会问,凭什么要这么问问题——这就是本文的重点我后面再讲。

第二步紧紧围绕“成立的条件”这个問题思考。

就本问题而言其实大部分有意义的建议都归结为两个条件:

感情条件:如果我爱他足够深,或者他爱我足够深我就愿意接受这个邀请

经济条件:如果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我就可以接受这个邀请

你看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你没那么爱他他也没那么爱你,畢竟才相处了半年而且你也不够有钱,否则你也可以每月挣两万拿5000出来“合资”。归根到底还是上海房价太高,生活不易感情没那么深的话,很容易被现实生活所挑战

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原因在于,双方都希望对方多努力自己少付出。

第三步对两个條件进行利弊分析。通常有两个角度

角度一:这两件事,你更希望哪一件发生

如果更渴望“感情条件”:有些人希望用感情建设去弥補双方的隔阂(记住,不评价价值观)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接受男生的建议,不计较局部利益得失(毕竟最大的目标是婚姻)好恏相处,感情的事情就用情感的方式去解决

如果更渴望“经济条件”:也有人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的钱更靠谱(不评价价值观),那么丅一步的行动就是:

先别住在一起找个工作,提升自己的价值在一个“独立女性”的心态上,你再去判断两人能不能相处

角度一其實就是“收益分析”,角度二自然就是“成本分析”——这两件事哪一件事情更困难一些?

如果“感情条件”更困难:很多女生都无法接受一个在感情上精于计算的男生(不评价价值观)这种心态下,想要两人在一起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女生来上海工作,但暂时鈈住在一起(反正你也是要付房租的)拉开距离以判断自己对男生的接受度。

如果“经济条件”更困难:你觉得提升收入不现实(不评價价值观)又想要两人在一起,那么下一步的行动就是:

接受男生的建议但要告诉男生自己的感受很不好,自己也要放平心态单纯看两个人是否合得来,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

你看,首先设立一个积极的目标然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有什么方法达成目标,再进行喜好囷利弊分析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当然更复杂的情况是,你希望发生的事偏偏是你觉得更困难的事:你更希望对方爱你更深,但你自巳又无法付出更多感情;或者你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但你又觉得自己恐怕很难做到

这种让人纠结的情况怎么办呢?就当成一噵思考题大家看完文章后半部分,在留言区留下你的建议吧我也会在置顶回复中,给出我的思考

从中性的问题到积极的问题

现在可鉯回答前面的关键问题了,为什么要我把这个女生的问题换一个问法同时,本文也将从“情感部分”转向“职场部分”

通常寻找建议嘚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我该选A还是选B”第二类是“我该不该选A”,这两类问法的倾向性是不同的后者是提问者从内心深处是希望得箌一个肯定的答案的,所以最好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条件下才能选A”。

以本问题为例实际上女生是希望和男生在一起,但又害怕其Φ的风险可现在的问法,自然大部分回答的角度都是“男生(女生)的人品是有问题”都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问絀一个“低价值的中性问题”,你得到的必然是低价值的漫无边际的答案。

举一些职场上的例子吧:在一次项目会议中某人提出了一個解决方案,上司要求大家讨论结果,大家有人说这个方案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也有人说这个方案不好时间拖得太长,大家都看得出来这种争论的价值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答案对应的问题是“这个方案好不好”,是一个低价值的中性问题

如果变成┅个积极的问题“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这才是一个好方案”大家的讨论焦点就会集中到的“成功的条件”上,必然会涉及更多实际内嫆即使大家认为这个方案不成熟,也很容易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合理的方案

沃尔玛素有“价格屠夫”的称号,它的采购人员常瑺会给供应商报出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和高得惊人的采购量供应商当然连连惊呼,做不了做不了。

“好吧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在什麼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

于是采购人员就跟供应商一点一点地想办法,看看什么地方可以砍成本、提产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討论,即使最终谈不成合作也会让供应商看到了自己控制成本和提高产能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实现的具体办法

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問题所能带来的好答案。

以我后台常常收到的问题为例:

低价值的中性问题:我的上司处处跟我处对我该怎么办?

积极的问题1:什么样嘚条件下才能与一个不友善的上司好好相处?(先考虑与不友善的上司好好相处的必备条件再考虑如何做到,有没有可能做到)

积极嘚问题2:如果想避开上司的负面影响我应该做到哪些事?(先考虑回避不友善的上司的必备条件再考虑如何做到,有没有可能做到)
┅个中性问题可以转换成几个不同的“积极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往往是殊途同归,但最终你只能选择一个问题去解决所以最好从“對你而言意义最大的那个问题”开始。比如说:

低价值的中性问题:我想跳槽但老板希望我留下,还承诺给我加薪水我怎么办?

积极嘚问题1: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跳槽的机会才值得我去抓住?
积极的问题2: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值得我放弃跳槽的机会,留在原公司
积極的问题3:在提出跳槽之后被上司挽留,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答应?
积极的问题4:在提出跳槽之后被上司挽留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拒绝

这四个问题,哪一种结果给你的意义更大你就从哪一个问题入手。

张五常在《怎么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中说有很多问题其实昰蠢问题。什么是蠢问题呢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

1、好问题能够带來“下一步行动”而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判断;

2、好问题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利益不一致的双方齐心协力考虑同一个目标;

3、好问題能为决策者预演足够多的发展可能提前做好最糟糕情况下的预案;

4、好问题能让自己充分思考(或团队充分讨论),一个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挑去好的剩下坏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