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贴吧7.3.4百度收藏的帖子在哪里去哪里了??

如何在百度贴吧搜索一个用户所有的帖子_百度知道
如何在百度贴吧搜索一个用户所有的帖子
  方法如下:  1、加对方为贴吧好友。  2、等该好友同意申请后,打开手机贴吧客户端。  3、点击”好友动态“。  4、即可看到该好友的所有动态。  百度贴吧:  贴吧即百度贴吧,是百度旗下独立品牌,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贴吧的创意来自于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结合搜索引擎建立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地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为兴趣而生。  贴吧的使命是让志同道合的人相聚。贴吧的组建依靠搜索引擎关键词,不论是大众话题还是小众话题,都能精准地聚集大批同好网友,展示自我风采,结交知音,搭建别具特色的“兴趣主题“互动平台。贴吧目录涵盖社会、地区、生活、教育、娱乐明星、游戏、体育、企业等方方面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交流平台,它为人们提供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自由网络空间,并以此汇集志同道合的网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如果是用户设置的话一个帖子都看不到的,建议直接在贴吧高级搜索中直接在用户名输入框中输入您要查询的用户名就可以了
百度资深用户
其他3条回答
度受又抽了,你过一会儿再重新试一下个人设置的话,看你是手机还是电脑了电脑网页版和手机客户端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是手机网页版就可能是你个人设置的问题了
我们没有出现这种问题
这个还真不知道,
百度贴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br&&br&我认为,普通人的社交关系中,有这么几个特点——&br&&ol&&li&&b&没有「全部公开」的,只有「点对点」,或「点对特定多点」。&/b&&/li&&li&&b&任何以外部特征作为归类来划分的群体(及社交关系),本质上都是虚假的、是不可持续的。&/b&如按地域归类(老乡)、按先天因素归类(星座、血型)、按职业领域归类(同行)、按工作或学习场所归类(同事、同学)、按集体记忆归类(老三届、知青、80后),等等等等。为什么说这种社交关系是虚假的?你不会因为一个人是老乡,或者是同星座,或者是同行,或者是同事,或者同为 80 后,你就天然地将这个人视为朋友。&/li&&li&以「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社交网络中,社交链的长短(也就是一个人与「我」之间的远近亲疏),&b&核心是情感和信任。&/b&&/li&&li&能塑造情感和信任纽带的,除了先天的血缘关系(「亲」)之外,只有&b&强烈、或长期的共同体验(「友」),或者强烈或长期的利益输送(单向或双向)。&/b&&/li&&li&在真实的「亲」或「友」社交关系上,每个人与「我」的远近亲疏程度也是不同的。即使是直系血亲,如果没有强烈的或长期的共同体验,也难以培养起深刻的情感和信任。&br&&/li&&li&「我」的一生会有很多层次的、不同类型的体验,有的是先后发生,有的是同时发生,每一种体验中,&b&与「我」有共同体验的人,是不同的。&/b&&/li&&li&共同体验,包括相同的强烈爱好,相同的亲密社交圈子,共同解决某个困难,等等等等。&br&&/li&&li&&b&围绕共同体验形成的一个人以上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圈子」。&/b&如果一个圈子只有两三个人,我们称其为「死党」、「知己」、「闺密」等等。要注意的是,只要一个圈子的人数超过两个人,那么他们两两之间就&b&必然&/b&有微妙的亲疏远近之分。在这里,我有意将两个人之间形成的一对一的社交关系也视为圈子,便于下面讨论。&/li&&/ol&&br&(二)&br&&br&由上述可知,一个普通人可以有很多「朋友」,但朋友和朋友,是不同的。我将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分为下面四类——&br&&ol&&li&一个普通人的社交关系图谱中,一对一(两个人的圈子交流,或者两个人以上的圈子之间两两之间的交流),也可暂且称为&b&点对点,是超稳定态&/b&,并且是一个人的核心社交形态,频繁程度最高。英语里说「I'm not alone. But I feel lonley.」指的就是这个意思。&/li&&li&圈子内部成员的一对多,也可暂且称为&b&点对特定多点,是稳定态。&/b&它也是稳定,但其核心程度和频繁程度,要低于点对点。稳定态可以保持很久,但稳定态下的朋友,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转化为超稳定态的点对点朋友,我在这个圈子里的社交行为会发生萎缩。&/li&&li&一个很大的圈子(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可暂且称为&b&点对不特定多点,是次稳定态&/b&。次稳定态的意思,就是它必然会朝着稳定态、以及超稳定态转化。比如,一个小区里的所有业主,或者一个公司(或部门)里的所有同事,或者新浪微博上和我互相关注的用户,或者早年间一个 IRC 聊天室或一个 BBS 里的版友,在某个时间段内,「我」可以和所有的人或者绝大部分人进行交流,但一旦我找到和培养起了和某个、某几个非常知心的好友,我针对圈子里非好友的社交行为就会萎缩。如果我迟迟找不到知心的或者我非常欣赏的朋友,我在整个圈子里的社交行为也会萎缩。&/li&&li&一个没有边际的庞大圈子(或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可暂且称为&b&点对全部,是非稳定态。&/b&换言之,这种交流只是一时的、零散的,甚至是随机的,交流结束,社交关系就结束、或者暂停,直至下一次交流出现。点对全部,只能发生在线上,因为线下要做到这点,是人力不可及的。&/li&&/ol&&br&(三)&br&&br&讨论完上面这些,就可以来看看不同的社会化产品扮演的角色了。&br&&br&社会化网络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传统的、线下的社交关系映射到线上。由此说来,就目前而言——&br&&br&&b&Facebook&/b&:是将亲朋好友的圈子做了映射。但 Facebook 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封闭的线下物理圈子的映射,但这种圈子是我上面&u&第(一)2 条&/u&和&u&第(二)3 条&/u&里说到的,它不太稳定。不过,Wall、私信等功能,让我可以和某几个好友之间进行点对点的社交互动;而 Poke、停车等简单的游戏,让我可以和并非多亲密的同学同事进行社交互动。因此,我对超稳定态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还算不错。但,随着 Facebook 将你所有的圈子都拢括进来,你在不同层次好友之间需要不同交流的矛盾或互斥就出现了。&br&&br&&b&Twitter/微博&/b&:这种点对全部,是一种极端形态,是线下社交关系永远不可能具备的。它看起来,像是我上面说到&u&第(二)4 条&/u&里所说的,但是,Twitter/微博采用了创新的「关注」机制,使得你的受众和你关注的人,总还是有一定的边界,因此将其变成了&u&第(二)3 条&/u&所说的有边界的非特定对象的社交。你知道你在向哪些人说话,并且知道你在听哪些人说话。想象一下,如果 Twitter/微博让你默认关注所有人,你就疯了。此外,由于 Twitter/微博让你比以往更容易发现、培养和建立起点对点的好友关系,你就还能保持在 Twitter/微博上的社交活动。&br&&br&其他的匿名社区,比如大众点评网的注册用户,那就是第(二)4 条中说的那种了。维基百科也是这种,所以维基百科没有社交。注意我这里讨论的仅仅是社交,并不是价值。&br&&br&&b&IM、Email、短信、语音通话&/b&:这就是点对点的了。&br&&br&(四)&br&&br&现在,就出现了几个问题——&br&&ol&&li&点对点有产品覆盖了,点对多点也有产品覆盖了,那么,&b&点对特定多点的这种社交形态呢?&/b&&/li&&li&点对特定多点,这个特定多点的圈子如何进行低成本的创建和维护?「我」想和不同的圈子进行交流,圈子之间互不影响和干涉,甚至互相保护隐私,这个需求如何满足?&/li&&li&我在不同圈子之间来回切换的成本不能太高,如何降低我对线上不同朋友圈子的管理成本?&/li&&li&当我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点对点好友,同时出现在其他圈子里的时候,我和他之间的交流如何进行方便的区分?如何提高我在线上不同朋友圈子里进行社交活动的效率?&/li&&/ol&&br&目前的 Facebook 是回答不了这几个问题的。事实上,随着 Facebook 要做全人类社会化 ID 系统平台的这个野心逐步放大,Facebook 也越来越难回答这些问题。&br&&br&IM 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IM 的点对点作用太强了。并且 IM 好友之间的随意组合形成圈子的方法比较低效,在不同圈子之间进行交流的效率也很低。&br&&br&Twitter/微博毫无疑问也解答不了这些问题。微博现在可以让你将关注者进行分组,但你却无法和这些分组的人形成圈子。并且,你能分多少组?管理多个线上分组的成本,是不是比你管理线下多个朋友圈子之间的成本更高?&br&&br&事实上,目前比较热门的 Path,也难以解答上面这些问题。Path 只能针对某一类特定圈子,即非常亲密的好友。Path 不能让你跨圈子,也不便于随意放大你的圈子。&br&&br&(五)&br&&br&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比较好地解答第(四)段提出的问题呢?目前我能看到的(如有不尽,请原谅我目力有限),是 &b&Tumblr/点点网&/b& 和 &b&Beluga&/b&。&br&&br&这两个产品,形态非常不同,但都比 Facebook、IM、Twitter 更好地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br&&br&在 Tumblr/点点网 上:&br&&ol&&li&我可以对我不同的 profiles 进行权限区分,有的私密程度很高,只对某几个人,甚至只对我自己;有的私密程度中等,针对某些特定好友(圈子);有的就对所有人公开。&/li&&li&我可以加入不同的 profiles,也就是进入不同的圈子,并共同对圈子进行维护。&br&&/li&&li&我可以看到不同圈子的内容。&/li&&/ol&&br&在 Beluga 上:&br&&ol&&li&打通了「两个人私密沟通」和「多人之间沟通」的产品区隔。&/li&&li&我可以自如地创建聊天群组,或许只有两个人,或许有三五个人。即使这三五个人,我还可以和他们之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再单独建立群组。&/li&&li&我在不同群组之间的切换非常容易。同时浏览和管理好几个不同的群组非常方便。&/li&&li&群组的建立和管理容易至极。类似于一个长期有效的 Gtalk 群聊。Gtalk 群聊的创建比 MSN 或 QQ 群聊的创建更容易。但即便是 Gtalk,也不能将很多群组长期维护,IM 这个产品形态就决定了,你不可能在好友列表中塞入大量的琐碎的群组。&/li&&li&群组内的信息结构化很好,浏览和检索都极为便捷。&/li&&/ol&&br&唉,本来就想简单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结果又不由自主地认真总结了一把。希望大家没有看晕。:)
(一)我认为,普通人的社交关系中,有这么几个特点——没有「全部公开」的,只有「点对点」,或「点对特定多点」。任何以外部特征作为归类来划分的群体(及社交关系),本质上都是虚假的、是不可持续的。如按地域归类(老乡)、按先天因素归类(星座、血型…
我不觉得Path是类似Facebook那样的平台产品,Facebook帮助用户认识更多的人,以及使用这些关系链获得更多信息。
&br& 我也不认为Path是一个移动社交产品,因为它不是帮我们在路上认识陌生人。
&br& Path是一个帮助亲密朋友加深感情的一个产品,这也是社交,但不是我们普通谈论的公共社交,而是私密社交。
&br&&br& Facebook的Paul Adams分享过一些有趣的数据:
&br& Facebook上的每个人每天和多少个人发生互动?
&br& 4个。
&br& 每周和多少个人发生互动?
&br& 还是4个。
&br& 每月和多少个人发生互动?
&br& 一般来说是6个。
&br& 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圈人数大概只有5个,互动也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可以维系感情链接的人数是150个。我认为Path的朋友上限150个人也由此而来。
&br&&br& 从这些来看,其实Path的第一版本就已经将概念表达完整了,只是界面过于复杂,难于理解。相反我认为2.0版是个非常大的提升,可以将Path的概念传递得更加完整。
&br&&br& 并且2.0版本引入了很有趣的内容:行为。
&br& 有朋友说:“Sleep/Awake让我觉得对面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堆数字。”
&br&&br&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这其实和Listening,Automatic功能的目的是一样的:Path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如何更容易,更自动地将更多真实的用户行为带进Path之内,帮助用户增强建立情感联系。
&br&&br& 至少Path的目标看起来还和之前一样,所以个人还对它满怀期待。
我不觉得Path是类似Facebook那样的平台产品,Facebook帮助用户认识更多的人,以及使用这些关系链获得更多信息。 我也不认为Path是一个移动社交产品,因为它不是帮我们在路上认识陌生人。 Path是一个帮助亲密朋友加深感情的一个产品,这也是社交,但不是我们…
挖了一个坑,所以不得不填好它,由于回答涉及很多定义性的问题,需要在前文解释清楚,所以没有办法,只能赘述一些社交相关的东西。&br&&br&&b&什么是社交产品?&/b&&br&解决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的产品,就是社交产品。社交产品的核心是流畅的通信渠道、以个体为核心的信息获取、分享机制。&br&区分标准:&br&1、是否以人为核心(不是以内容、群体为核心)&br&2、是否有完整的点对点信息获取和分发的机制(强调个人发声,而不是群体发声)&br&3、用户是否可以通过该产品建立关系并在上面维护关系(关系不需要很强,但必须不是用过就丢,产品上关系可持续的)&br&&br&根据这个定义,facebook、qq、人人都算是社交产品&br&而微博虽然具有关系链,但弱化了个体,重心放在了媒体,所以它其实是社交媒体&br&而豆瓣、贴吧等以兴趣、标签等建立的群组,也有关系链,但只能称之为社区集群,也就是社区产品&br&而花田、世界佳缘,其实已经算是垂直社交产品,但我认为是阉割的,因为它不能维护关系,只能建立关系。&br&以上几类产品并无高低,只是用于分类,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信息机制和产品核心。&br&&br&&b&定义了社交产品之后,再来定义什么是垂直社交。&/b&&br&垂直社交其实就是在社交网络的基础上,按照维度做个细分。比如你做个游戏领域的facebook,就是垂直社交。&br&但是问题也来了,其实大部分的社交工具已经可以实现垂直社交了,比如朋友圈分个组,点对点聊天,拉个群,都可以形成基于某一维度的社交,这也是为什么垂直社交比较难做:&br&&b&———可替代性太高。&/b&&br&&b&因为一个人没有精力维护那么多的社交工具,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图个新鲜,发人人发空间发朋友圈,状态同步,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回到自己最喜爱的那个社交工具上。&/b&&br&&br&&b&这么一看仿佛垂直社交是伪需求?&/b&&br&&br&其实不尽然,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br&&br&我可以说说自己的思路,以供参考(经过后续思考后,在之前的基础上修改了一些)。&br&如果一个垂直社交可以做成,必然需要满足以下的两个点:&br&&b&第一点、具有排他性,并拥有独立下游&/b&&br&1、排他性:用户由于某种原因愿意在新的产品上经营独立的虚拟身份,比如陌陌,因为约炮,用户愿意使用新的头像建立新的关系,并且这部分关系肯定是和已有的社交网络不重合的,有一定排他性的,你肯定不会在陌陌上把QQ好友再加一遍并且通过陌陌和他们聊天吧?&br&2、独立下游:下游是用来沉淀关系的,无论是弱关系还是强关系 ,只要建立了就可以沉淀,我和你通过陌陌联系,就算久了我们也不一定要加微信,因为如果我的现实身份不想被你知道,加微信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那么关系就会停留在陌陌上,这就是独立的下游。&br&其中,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比如会有朋友说,论坛贴吧也有很高的活跃,也可以和QQ同步关系呀?我的个人看法是,社区产品并不等同于社交产品。&br&社区产品是不需要独立下游的,比如论坛,比如贴吧,比如YY频道,因为他们的核心是社群,个体被大幅度的削弱,个体的声音会在其中被淹没,像YY,你在万人频道中说一句话,等于没说话,就算在公会中,也只有意见领袖的声音会被放大,这种,都是社区产品,机制上和社交产品有明显的区别。&br&&br&最后,为什么控制下游这么重要,很简单,用戴志康的话来说就是,论坛上聊得很开心的人,最后都加QQ去了,他很努力的在帮腾讯做嫁衣,最后还被腾讯收了。&br&&br&总而言之,&b&一个成功并具有规模的垂直社交产品,在满足基本的社交产品的定义基础上,应该是具备排他性的,用户不希望在这上面干和已有社交产品一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愿意在这里建筑独立的虚拟网络形象,并长期维护在这上面的关系。&/b&&br&&br&&br&&b&第二点、可深程度的解决特殊群体的需求&/b&&br&单纯的满足第一点,不一定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垂直社交软件,你还必须具备第二点,比如一个同志类的社交App,相对比较满足排他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游,但是如果你没有针对同志群体的特殊习惯和需求做定制的功能,那这个社交产品的可取代性也会很强,如果把ins作为图片这一垂直社交的产品,那么它必然是提供了很好的滤镜才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这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很重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不容易找到切入点。&br&&br&与12/30日修改,如有新的结论和思考会持续更新。
挖了一个坑,所以不得不填好它,由于回答涉及很多定义性的问题,需要在前文解释清楚,所以没有办法,只能赘述一些社交相关的东西。什么是社交产品?解决人和人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的产品,就是社交产品。社交产品的核心是流畅的通信渠道、以个体为核心的信息…
说说另一个因素:开心网(和人人网)照搬了 Facebook 的“在线上再现真实社会中的社交关系”的理念而采取真名制,却没有想到,大多数中国用户更希望用匿名的方式来展开他们的网络之旅。&br&&br&大多数中国互联网用户也许生活是并不开心的(程炳皓倒是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取名开心网),但真名,这一映射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的标志,却把大多数中国网民(或者严格来说,大多数不带V,或者生活得并不“成功”的中国网民)在某种程度上禁锢在线下身份所限制的关系网中,无法让他们找到一种新的,创造性的,真正能让他们开心点儿的网上社交体验。&br&&br&从这点上来说,开心网和人人网使中国的大多数草根网民始终摆脱不了自己在真实世界里的熟人关系。与此相比,豆瓣让网民开始方便地展示品味,而由于饭否无公共媒体属性,新浪微博是第一个真正让草根网民开始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指点江山的感觉的地方。
说说另一个因素:开心网(和人人网)照搬了 Facebook 的“在线上再现真实社会中的社交关系”的理念而采取真名制,却没有想到,大多数中国用户更希望用匿名的方式来展开他们的网络之旅。大多数中国互联网用户也许生活是并不开心的(程炳皓倒是很清楚这一点,…
2003年早些时候,Mark高中最好的朋友,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Adam D'Angelo开发了一个实验性的初步的社交网站Buddy Zoo。在Adam D'Angelo关掉它之前,成千上万的人使用了。那年夏天,Mark和他的计算机系的同学讨论这个网站成功意味着需要考虑互联网上社交网络的未来。&br&&br&那年秋天,哈佛大学的大二学生Zuckerberg写出了 &b&Course Match&/b&,目的帮助在校学生根据别人选课来确定自己的课程表,只要点击一门课程,就能发现谁在报名选学这门课,如果点击学生姓名,就能看到他选择了哪些课程。这个项目被同学用来选课中选择邻桌美女同学的工具,以便于与美女搭讪。&br&&br&日,Mark Zuckerberg发布了&b&FaceMash&/b&,被哈佛校内的报纸描写为哈佛大学版的Hot or Not。网站邀请用户PK两位同性同学的照片,指出谁人气更高,如果评高,自动用来与新来的比较,以此类推。为了做到这一点,扎克伯格黑了校园网络上的服务器,从上获取了宿舍身份的照片。该网站在头四个小时里吸引了450个访客和22000次点击。&img src=&/ece740d365a3bacf9bb7fb34e527b376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1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日,&b&thefacebook&/b&上线。马克说这是受到了校报写FaceMash的启发,需要利用技术来让校友们更便捷的认识起来。&br&&br&用户在注册登录后(当时的thefacebook必须拥有哈佛大学的邮箱才能注册),可以创建一个包含照片、个人兴趣列表、联系信息和其他个人信息的&b&档案页&/b&。&br&&br&&b&你可以在上面搜索学校里的人名,找到你所在班上的同学,查看你朋友的朋友,给他们发送加为朋友的请求,对方确认后就成为朋友。&/b&&br&&br&&b&用户可以给成为朋友的用户发送信息,收件箱里汇总这些信息,用户可以查看和删除。&/b&&br&&img src=&/35e793c69b16a2179ab4afad9e86843e_b.jpg& data-rawwidth=&713&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3& data-original=&/35e793c69b16a2179ab4afad9e86843e_r.jpg&&2004年2月的未登录首页&br&&img src=&/4de20ee8ab55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4de20ee8ab55_r.jpg&&2005年档案页&br&&img src=&/f52d03ab7952982eda0a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f52d03ab7952982eda0a_r.jpg&&2007年档案页&br&&br&Facebook 一上线具有强烈的性暗示。你被要求列出你的&b&关系状况&/b&、你的性取向。该网站的其中一项标准数据栏被标示为“正在寻找:”可选的答案包括“约会”,“一段感情”,“任意玩伴”,“谁都可以”。虽然其中一项功能——&b&Poke&/b&(“捅你一下”)——使得调情极度地容易。然而,在Facebook上,调情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br&&br&2004年9月上线&b&留言墙&/b&和&b&群组&/b&功能。&br&&br&留言墙允许任何人在你的简介上写下任何内容。内容可以是一条给你的留言信息,也可以是对你的一条评注——相当于是一条公开的电子邮件。任何对你简介的访问者都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你不只可以在网上冲浪查看人们的信息,你还可以对你了解到的信息做出回应。或者,你不妨邀请某人在某个自助餐厅迟些时候与你会面。或者,做出一个吸引人的评价。而另一位朋友可以对此在“留言墙”上发表评论。突然之间,每个Facebook的用户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公告板。&br&&br&开通群组功能后,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以任何理由在Facebook上创建一个群。每个群拥有其自己的网页,与简介差不多,包括了其自身的与“留言墙”相似的评论公告板。马上,在哈佛,毫无意义的群像雨后春笋般横空出世,例如:“我吐出维生索水”。这个群莫名其妙地一下子成为拥有1000名成员的群。哈佛05届的学生艾玛·麦金农(Emma MacKinnon),当时正在就哲学家以马利·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写她的毕业论文。她记得自己加入了一个名为“我讨厌我论文所写的那个家伙”的群。这个群的成员都是女性,而她们所写的文章与某个男子有关。她回忆说,“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描述的是‘为什么我真地喜欢他’。”&br&&br&2010年10月初发布群组聊天和文件分功能。&br&&br&2005年10月底的一天,上线了&b&图片&/b&功能,用户从此可以拍照上传到网上,用户可以对图片中的人物进行标记到相应的朋友(后来升级到使用图片识别技术)。之前被放弃的Wirehog项目是一个让用户可以互相看对方电脑图片的软件。&br&&br&日,&b&图片标记&/b&功能升级,用户可以对图片的中品牌、产品和人进行标注,链接到专页。&br&facebook现在成为全球拥有图片最多的网站。&br&&br&2007年2月,上线&b&礼物&/b&功能。用户可以使用同时诞生的虚拟货币Facebook Credits购买虚拟礼物送给朋友。&br&&br&日Facebook Gifts关闭了该服务。之后,所有已经收到或者送出的礼品都会被保留在你的账户中,但是购买服务将下线。&br&&br&Facebook对此的解释说这会帮助Facebook专注于其他的产品:关闭礼品中心可能会让已经送出过很多礼品的人们感到伤心,不过,在认真的考虑过我们更该专注于哪些产品的发展后,我们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我们将专注于提升和优化哪些人们每天都会使用的功能和产品,例如照片、Feed、收件箱、游戏、评论、‘Like’按钮等等。&br&&br&从上线以来,Facebook一直在不断改进这项服务,去年还增加了名人礼品(印有名人脸孔的礼品)和赠送Lala音乐的功能(这项功能在Lala被苹果收购后已经停用了)。&br&&br&如果你还想继续使用礼品功能,Facebook建议使用第三方服务,比如Birthday Cards、Hallmark、Pieces of Flair、someecards。&br&&br&因此产生的虚拟货币&b&Facebook Credits&/b&现在主要用来支付游戏和各种应用程序。&br&&br&2007年5月,上线&b&市场&/b&功能,用户可以在此免费发布分类广告。&br&&br&日,发布&b&开放平台&/b&。同时,&b&视频&/b&分享功能上线。开放平台允许开发者整合使用&b&开放图谱&/b&。&br&&br&2007年7月用户可以在&b&留言墙发布照片、链接和视频。&/b&&br&&br&日宣布将有44家网站采用&b&Facebook Beacon&/b&,允许用户共享来自其它网站的信息,并发送给Facebook好友。Beacon是一种在Facebook发布社交信息的新方式,同时也是Facebook广告系统的核心组件,可以将企业同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使广告更具针对性。&br&&br&哪些用户动作可以作为信息发布给Facebook好友,将由支持Beacon的网站自己决定。这些动作可能包括发布一件待售商品、完成一次购买、在网络游戏中获得高分、以及观看视频。当登录到Facebook的用户访问支持Beacon的网站时,就会收到一条提示信息,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同Facebook好友共享活动信息。如果选择接受,他们的好友就会以新闻种子的方式获知相关网站活动。&br&&br&该广告系统在2009年9月关闭。&br&&br&日发布&b&网志&/b&功能,让用户可以发布网志,或者从其他BSP服务中导入博客。&br&&br&日凌晨启动&b&动态消息&/b&功能(最早的构思产生于2005年秋季),同时&b&个人动态&/b&(涂鸦墙)也上线。动态消息突出了你的Facebook社交圈中所发生的事情,它按照为个人定制的排列顺序更新一整天内发生的新闻故事,所以你会得知马克何时了小甜甜的粉丝,或者你所心仪的那位又再次恢复单身……个人动态有点类似,除了它的中心只围绕一个人。每个人的个人动态会显示他们个人主页上最近的变化和更新的内容(博文、照片等)。这是通过算法挑选出来的。&br&&br&2010年2月全新设计了这个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哪些动态分享和接受哪些动态。&br&&br&日预发布&b&聊天&/b&,8月23日,聊天出现在用户界面的底部。用户可以和他的朋友点对点聊天。日,一个facebook开发者宣布支持XMPP,这项功能到日才上线。目前聊天支持和美国绝大多数IM客户端互通。&br&&br&2008年,发布了iPhone应用。&br&&br&日上线&b&用户名网址&/b&服务。&br&&br&日facebook上线自己的&b&短网址&/b&服务。&br&&br&2010年4月发布&b&社交插件&/b&,比如&b&LIKE&/b&按钮。&br&&br&日发布&b&直播&/b&。&br&&br&日发布&b&地标&/b&功能,通过这个功能用户可以分享位置,和附近的朋友交流,打地标获得优惠(2010年,通过&b&交易&/b&功能实现)。facebook把这种进化认为是誰-
發生啥事 -
什麼時候 -
現在我們談「在哪裡」。这是一个智能手机功能。一年后此功能关闭。&br&&br&日宣布信息和收件箱升级为&b&Facebook Messages&/b&,将站内手机短信、聊天和电子邮件整合到一个清楚的对话记录中。&br&&br&日发布&b&民调问答&/b&。用户可以向好友和社交网络提问和做投票调查。&br&&br&日交易升级为带有&b&团购&/b&的功能,公开测试4个月后关闭。&br&&br&日上线&b&视频电话&/b&,通过与Skype的合作。 &br&&br&日推出&b&Ticker&/b&功能,“Ticker”旨在实时表达“轻量级”的行为、想法及其他事物。当用户在Facebook上发布一篇文章后,这篇文章会出现在个人主页的“新鲜事(news feed)”中。然而,当用户选择在开放图谱中呈现活动时,这件事会进入“Ticker”和“时间线(Timeline)”,并以简明方式呈现,而不是出现在“新鲜事”中。&img src=&/ba16dbd2e6af35fd7f1d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ba16dbd2e6af35fd7f1d_r.jpg&&&br&&b&开放图谱升级 &/b&用户借助“时间轴”和新增加的功能“Ticker”,能够看到好友在做什么,如在Netflix上看电影;在Spotify上听歌,并可在Facebook上进行同样的活动。&br&&br&2011年9月,发布&b&订阅&/b&功能,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动态公开给非好友跟踪。&br&&br&2011年10月,推出iPad应用,该应用不仅提供Facebook的基础功能,还将提供诸如虚拟物品售卖、音乐下载、新闻订阅等扩展功能,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 Credits直接支付。&br&&br&2012年3月,&b&认证用户&/b&上线。&br&&br&2012年3月,全新个人主页&b&Timeline&/b&上线。&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zE0MTAyMjQ4.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E9E827EDE21BD317-765C-504B-C6B4-0AE6A1C53A1D&&&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facebook timelin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MzE0MTAyMjQ4.html&/span&
&/a&&br&2012年4月,宣布收购&b&Instagram&/b&。 &a href=&///?target=http%3A//instagr.a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tagram&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2012年5月,发布&b&HTML5应用中心&/b&,貌似传说中的斯巴达项目。&br&&br&日,&b&IPO&/b&。&br&&br&2012年10月推出&b&Gifts&/b&社交礼品服务。&br&&br&日推出社交图片应用&b&Poke&/b&。&br&&br&日,推出FACEBOOK第三大支柱:&b&Graph Search,&/b&另外两个是News Feed和Timeline 。&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TAyNTUwODE2.html& target=&_blank&&
&img class=&thumbnail& src=&/0F5B04CE08B059E49FE326EAD66-B771-62ED-279E-A5CA79D1C726&&&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Introducing Graph Search Beta - Facebook Newsroom - YouTub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NTAyNTUwODE2.html&/span&
&/a&&br&2013年3月&br&Facebook发布&b&新版News feed&/b&:改进可视化内容&br&&a href=&///?target=http%3A///25945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用户体验和商业的一次平衡:Facebook 发布新版 News Feed&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b&其他不确切上线日期的功能:&/b&&br&&br&&b&寻友工具 &/b& 通过邮箱和IM好友寻找朋友,或者通过设定地方、公司和毕业学院,以及六度空间理论等算法来寻找好友。&br&&br&&b&活动&/b&,用户可以发布活动预告召集,用户可以对此上传图片和视频记录活动过程。2011年2月,活动通过支持hCalendar和hCard两种微格式来使日历和地图应用能更好的使用活动功能。&br&&br&&b&专页&/b& 让公开的机构和人创建facebook页面,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成为这个专页的粉丝,由此获得专页发布的信息和组织的活动,形成一个群体。直到日成为粉丝的说法才被LIKE取代。&br&&br&&b&Graph Rank&/b&&br&&br&这个是针对开发者的,由于应用数目的快速增加,新应用想在 Facebook 上吸引用户变得越来越困难,Graph Rank 将决定如何将重要的应用展示给用户&br&&br&&b&安全功能&/b&&br&点击劫持警告&br&登录认证&br&站点警告&br&&br&&b&隐私控制&/b&&br&&br&以上参考了FACEBOOK官方网站、维基百科FACEBOOK相关条目、《FACEBOOK效应》和国内的科技新闻。
2003年早些时候,Mark高中最好的朋友,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Adam D'Angelo开发了一个实验性的初步的社交网站Buddy Zoo。在Adam D'Angelo关掉它之前,成千上万的人使用了。那年夏天,Mark和他的计算机系的同学讨论这个网站成功意味着需要考虑互联网上社…
贴一个正经色情网站的置顶公告,当你细细地看完,想必你也就明白了。&br&做网站运营和管理的同学们,都可以玩味玩味。&br&&br&&b&注册会员必看! 删除29085不合格会员&/b&&br&发表于
----------------------------------------------注意发贴日期。&br&&br&&ul&&li&2007年起每几天(一个星期或几天不定时)会删除不合格的会员。-------------- 杀鸡给猴看,注意这人气&/li&&/ul&&blockquote&以下是删除不合格会员记录&br&&br&8月13日已删除5909个会员&br&&br&8月21日已删除505个会员&br&&br&(暂省略过N行)&br&&br& 删除27521不合格会员&/blockquote&
&ul&&li&本网站不欢迎任何变相广告者,看到必封IP。本网站不欢迎潜水员和不知规定为何物的会员! 本论坛不欢迎不贡献者。每一位会员必看公告区所有贴,否则后果的就是封IP,没有第2次机会进入网站。&/li&&/ul&&blockquote&1.
进入各区版块前请认真阅读版规,版规则和论坛规则不相冲突。&br&&br&2.
请随时注意回收站贴子,所有贴子有回收贴被确认后将在几天之内删除,以免浪费论坛资源!&br&&br&3.
任何会员在注册后7天后积分还是0到1分,那么就给你说再见!我们相信自己的网站,但是不是给这种人服务!论坛不定时检查不合格会员。&br&&br&4. 论坛30天内清理一次会员的短消息,请及时查看自己的短消息。每个月的30号为清理短消息日。&br&&br&5.
没人要你注册成会员,但请注意注册时请用正规ID,使用全数字者删,其它像aaaaaaaa, bbbbbbbb, cccccc删。&br&&br&6.
发贴或回复像 ddddddddddd,
aslkdfjlskadfsd, 者删! &br&&br&7.
乱灌水员被发现
乱开贴无者 封IP! 乱回复者 封IP。论坛不欢迎不贡献的人!注册前请自重!&br&&br&8.
每个国内新进会员请认真学习如何使用代理,不明白的地方请发贴在帮助区。&br&&br&9.
为了保证大家更好的使用论坛参与论坛,注册一周从未发贴的帐号将被删除。一个月未登陆会员帐号将被删除,任何发广告者灌水者捣乱者删帐号,本社区不定期开放注册,请各位珍惜自己的帐号。祝各位在这里玩得开心。在论坛关注册之时只接受邀请注册。&br&&br&10. 会员必看:鉴别广告拒绝广告举报广告!&/blockquote&&br&&ul&&li&灌水定义&/li&&/ul&&blockquote&(1)汉字回复少于十个字,或者拼音和英语单词少于十个词,严禁出现用没有意义的字、
词、单词(如:沙發,頂,好,第一,谢谢,谢谢楼主的发贴,谢谢,同意,第二,ok,good,支持楼主发贴,hao,zhichi....)回贴&/blockquote&&blockquote&(2)与主题内容无关的回复,严禁为了所谓的坐谢谢,而用类似于“抢上谢谢了”、“这
就是传说中的谢谢吗?”“坐板凳”这种词语来回复&/blockquote&&blockquote&(3) 两三个字的不断重复,例如谢谢楼主的发贴谢谢楼主的发贴谢谢楼主的发贴谢谢楼主的发贴等,毫无意义的重复。&/blockquote&&blockquote&(4) 复制他人回复后在任何区万能回复&/blockquote&&blockquote&(5) 辱骂,侮辱楼主、管理员或者是其他会员进行人身伤害&/blockquote&&blockquote&(6) 通篇都是谢谢谢谢谢谢等字眼,占据很大的内存,影响论坛运行速度&/blockquote&&blockquote&(7) 乱开主题&/blockquote&&blockquote&(8) 刷屏,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帖或者在其他帖里回复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帖&/blockquote&&blockquote&(9)与主题没有任何关系的回帖,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0)一连串没意义的文字、符号、字母的回帖,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1)带有人身攻击性语言的回帖,辱骂他人,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2)用字或符号组成的图案,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3)复制别人回复,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4)同一贴多次回复3次以上的,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5)回复中带有恶意广告或网址,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6)回复中带有谈论政治类敏感话题,属恶意灌水,扣分警告!&/blockquote&&blockquote&(17) 影视区的在回复中出现外论坛或者其他网站的链接一律视为广告贴。&/blockquote&&blockquote&(18) 在回复中的附件内容包含病毒。&/blockquote&&blockquote&(19) 不断灌水,并且不听劝告的会员。&/blockquote&&blockquote&(20) 出现个人QQ和联系方式(怀疑是做视频生意)&/blockquote&&blockquote&(21)字數少又毫無意義. (沙發,頂,謝,正,不錯,看看,push,cccc,let me seesee…..等等) (多次重用)&/blockquote&&blockquote&(22)發帖內容與主題毫無相關-嚴重走題&/blockquote&&blockquote&(23)純數字灌水的. (3Q,88,9494….等等) (多次重用)&/blockquote&&blockquote&(24)純水帖, (毫無內容,^_^,…… & 一些符號帖)&/blockquote&&blockquote&(25)過份複製帖子 (連續發同樣內容帖子 or 數字帖……等等)&/blockquote&&blockquote&(26)純複製/引用別人的帖. (一直只引用別人的帖,而沒自己意見的)&/blockquote&&blockquote&(27)使用不文明的字或句, 發帖攻擊別人的帖子. (T**,F&*K,……等等)&/blockquote&&blockquote&(28)以賺錢灌水為名發些毫無意義的帖子. (例如:如何賺錢……等等)&/blockquote&&blockquote&(29)重複發內容類似的主題----------(例如:xxx好看嗎 ooo好看嗎 kkk好看嗎)&/blockquote&&blockquote&(30)發一些表明要無意義&灌水&的帖&/blockquote&&blockquote&(31)在任何版區內之同一帖內連續回多於一個帖&/blockquote&&br&&ul&&li&病毒定义&/li&&/ul&&blockquote&(1)在帖子或回复中的附件内容包含病毒。&/blockquote&&blockquote&(2)在帖子或回复中有或者直接链接其他网站的病毒&/blockquote&&blockquote&(3)在帖子内病毒、木马、恶意代码。(其中包括EXE、COM、BAT等可执行文件,RAR、ZIP、CAB等格式压缩和镜像文件,还有一些无法辩别格式内容的其他文件)的种子。&/blockquote&&blockquote&(4).SCR .ZIP .CHM .RAR .EXE
注:卡漫书和游戏可以用 RAR、ZIP 形式,会员下载后用杀毒软件测试病毒 确定安全后再解压。发现病毒立即上报版主封帖,视情节给予转帖人警告和处罚,故意发布病毒者删ID 。&/blockquote&&br&&ul&&li&广告定义&/li&&/ul&&blockquote&(1) 在帖子或回复中出现外论坛或者其他网站的链接一律视为广告贴。&/blockquote&&blockquote&(2) 在图区中发帖子内容出现或直接按图片到外论坛或者其他网站的链接一律视为广告贴。(图区的图片内有其它网站链接不算,酷站推荐不算在内)&/blockquote&&blockquote&(3) 在发帖或回复帖子中带有个人信息[真实电话,手机号码,住址等一切联络方式]&/blockquote&&blockquote&(4) 发布帖凡是发现有“ID=xxxx”“a=xxxx”“key=xxxx”“u=xxxx”“get=xxxx”等含有ID的宣传帖子。&/blockquote&&br&&ul&&li&重复帖定义&/li&&/ul&&blockquote&(1) 帖子标题内容相同。&/blockquote&&blockquote&(2) 帖子标题不一样,但内容相同,改头换面形。&/blockquote&&blockquote&(3) 文学区帖子标题一样,内容大相同或长期不更新之后,但有多有少为重复帖,长期不更新少的移回收站。&/blockquote&&blockquote&(4) 图区大部分图片东找一张,西找一张拼成为重复帖。(个别情况除外如活动收集)&/blockquote&&br&&ul&&li&标准灌水 病毒 广告 重复帖关于扣分的说明&/li&&/ul&&blockquote&灌水扣分:违反以上规定者扣分 1-30分(视情况而定) ,有严重违反者,屡次违反者可申报版主或以上删除ID!&/blockquote&&blockquote&病毒扣分:违反以上规定者申报版主或以上删除ID!&/blockquote&&blockquote&广告扣分:违反以上规定者申报版主或以上删除ID!&/blockquote&&blockquote&重复扣分:违反以上规定者可移回收站,有严重违反者,屡次违反故意者可申报版主或以上说明原因删除ID!&/blockquote&&blockquote&以上扣分标准最少1分,最高30分。&/blockquote&
贴一个正经色情网站的置顶公告,当你细细地看完,想必你也就明白了。做网站运营和管理的同学们,都可以玩味玩味。注册会员必看! 删除29085不合格会员发表于
16:30 ----------------------------------------------注意发贴日期。2007年…
正好前两天在公司内部写过一个相关的东西,我认为更落地和具体些,分享一下,各位轻拍。&br&&br&&br&为了便于理解,我以假想自己创建一个简单的社区或群组为例进行说明。这样一个社区从无到有到成熟,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b&1)创建;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3)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4)社区的“自生长”。&/b&&br&&br&逐一来讲。&br&&br&&b&第一,创建和初始用户的获取。&/b&&br&创建没什么太多可说的,该填的信息填,该做的图做。唯一值得说说的或许是名字,对于群组而言,一个好的名字应该是能够让用户产生明确预期的,它要么可以带来某种特别的感觉(比如有趣和共鸣),要么可以带来明确的价值认知,即让用户知道他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br&举例,试体会你看到一个叫做“勒布朗詹姆斯”的群和一个叫做“每天一张LBJ高清酷图”的群时的区别。试体会一个叫做“新浪员工交流”的群和一个叫做“一入新浪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的群的区别。&br&另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好的社区,一定都有某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普遍是利他性且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最终体现在一些规则上。例如,很多活跃数十年而不衰的色情网站论坛,都会通过规则要求用户们认真回帖感谢他人。&br&初始用户的获取常见的是拉身边的熟人,或者基于社区的定位做一些较精准渠道上的推广宣传,这一部分说的人也很多了,不展开。&br&&br&&br&&b&第二,信任感与价值确立。&/b&&br&这是几乎所有群组和社区运营者都需要去突破的一环。&br&在最初加入一个群组时,除非盟主自身有极大影响力(如林更新),否则,几乎所有用户在入群伊始的心态都是“先看看这里有什么再说”,能否打破这种观望心态,在社区与用户间建立起信任感,让用户对社区产生明确价值诉求和依赖,决定了这个社区能否走向活跃。&br&信任感通常产生于社区提供了超出用户期待的服务和回报之时,例如林更新联盟里的粉丝们本来只是想进来看看,结果真的见到林更新过来跟他们互动;例如加入早起群的朋友们本来只是想看看,结果我每天在群里发的各种干货让他们很受用,甚至有一天真的自己能够早起了;例如加入了一个群本来只是不明觉历,结果发现这个群里真的每天都有很多牛人大神在群内各种喷,让自己眼花缭乱大开眼界。&br&直白点讲,这一过程就是从“不确定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到明确知道“这里可以给我提供什么价值”的过程。这一步产生后,那些原本只是观望的用户会开始愿意在社区内去更多产生行为,例如发言提问和吐槽。&br&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了信任感和价值后,用户也会开始对社区有期望,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假设他们的期望持续得不到满足,这些用户们是可能会愤怒甚至倒戈的。&br&&br&&br&&b&第三,去中心化。&/b&&br&截止到第二步为止,这个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都仍应该是一个高度以社区创办者、管理员或明星用户为中心的状态,它意味着较大的风险——社区的存活与发展,将取决于那少数的几个人。一旦这几个人不堪重负又或者是明星用户离开,社区很可能将毁于一旦,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社区的发展史上曾反复出现过。&br&要解此结,需要去中心化,把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网络变成一个几乎无中心化的网络。二者的区别,我通过以下两张图来说明——&br&&img src=&/daf0ff5ee552a9ae78967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daf0ff5ee552a9ae78967_r.jpg&&&br&&br&图a&br&&img src=&/baebe2bf1aaa75a6c2fe_b.jpg& data-rawwidth=&441&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1& data-original=&/baebe2bf1aaa75a6c2fe_r.jpg&&&br&&br&图b&br&&br&在以上两图中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图a中的网络完全依赖于A,如果A消失或崩溃,整个网络将会完全消失。而在图b中,A即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但由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已被充分建立起来,即便把A从网络中拿走,整个网络也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紧密度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是,即便出现多个节点崩溃,这个网络也仍然还可以存在。&br&基本上,这也就是社区到了这个时候要进行“去中心化”的原因所在。&br&去中心化的常见套路又有两种。&br&一是培养和发掘追随者。假设你的社区是拥有一个能够被大家所认可的普世价值观的,并且已经已经与用户群体间建立起信任感,通常这个时期会逐渐冒出来很多积极分子,他们对于社区存有较强的热情和投入感,你需要去观察、鼓励和发掘他们来帮你在社区中去做很多事,甚至,过往本来是创建者们扮演的一些重要角色(如精神领袖,话题发起者等),需要大胆由这些追随者们来完成替代,当原本的一个中心变成了多个中心时,社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都会同时得到加强。&br&二则是通过引导,帮助社区内的用户间建立起关系。社区的本质是由众多个体构成的一个信息关系网络,而QQ群、豆瓣小组、论坛等都只是这个网络的载体而已,就像上面的图a和图b所展示的,只有的组织中的众多个体彼此间产生连接时,一个社区才能真正成型。如果你去观察,你会发现所有活跃的QQ群里,用户间的关系都会是很多元化的,并且,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到产品中。&br&促成用户建立关系的方式,大面上主要有依靠讨论互动和依靠共同行为两种,此处不展开做过多叙述。&br&&br&&b&第四,社区的“自生长”。&/b&&br&当社区中的多元化关系链被建立起来后,一个社区就具备了“自生长”的能力,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社区已无法完全掌控,会有很多事件、话题和关系在社区内自然发生,这也是作为运营人员最希望看到社区内出现和发生的状态。&br&到了这个阶段,运营人员最应该做的,只有一个件事,就是基于社区的共同价值观为社区的行为言论划出一条边界又或者制定出某些游戏规则,在规则内,大家可以完全自由的讨论和互动,但一旦触碰到规则,则应该坚决封杀。进入到这个阶段的社区,基本已进入成熟状态,此后,考验运营的,一是可以将社区的成熟和活跃状态维持多久,这里需要考虑的或许是当大量UGC产生后,如何筛选出优质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和更精准的推送,以及如何梳理出一套基于UGC的内容框架和体系,帮助和引导那些零散产生的UGC内容可以更整体更结构化也更具有粘性一些;二是此后社区进入下滑衰退期时,如何减缓其衰退的速度,这里可以做事的维度也很多,不一一展开了。&br&相比起前三个阶段而言,社区成长的这最后一个阶段对于运营人员或许考验会稍低。&br&但需要正视的现实是,所有社区和产品一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是不可改变的。人们使用社区的需求永远存在,但对于某种产品形态的热情却可能会是周期性的,并且也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很多新的使用习惯(如web2.0时代诞生了社会化问答网站),所以我们会反复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社区型产品在不断出现,甚至,这种产品形态上的迭代可能会是循环的。
正好前两天在公司内部写过一个相关的东西,我认为更落地和具体些,分享一下,各位轻拍。为了便于理解,我以假想自己创建一个简单的社区或群组为例进行说明。这样一个社区从无到有到成熟,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1)创建;2)信任感与价值确…
&p&都是一片喊好的声音呢。我从一个店老板广告主的角度评论一下。&br&&br&简单看了一下到店通到底是什么&br&——&b&就是附近的店铺通过陌陌给你塞传单。塞&/b&&b&1&/b&&b&个顾客,收店里&/b&&b&1&/b&&b&毛钱;塞&/b&&b&2&/b&&b&个顾客,收店里&/b&&b&2&/b&&b&毛钱……打开陌陌主界面就一直看,最中间,占屏幕的五分之一。&/b&&br&&br&这个业务和收费模式没什么问题,比印刷传单便宜,而且不用人手去发,通过陌陌马上就能响应。&/p&&p&比普通传单的优势,就是可以立刻通过陌陌找老板说话、定位置、查地点。&/p&&br&&br&&p&&b&but1&/b&&br&比起纸质的传单,到店通要做到长期保存,顾客必须收藏店铺(需要进一步动作)。&/p&&p&对店铺有兴趣的顾客,可以在自己的联系人分组看看商家有没有促销信息。或者突然饿了想叫个外卖,也是很方便的。&br&&br&&/p&&p&&b&但有一个问题,是容易重复接收投放广告。&/b&一个客人每天看到一次广告,收一次费。第二天客人再次看到广告,再收一次(每天都要收)。对于店家来说,这是一个重复的成本,传播效用递减。&/p&&br&&p&就记住品牌来说,重复展现又是有效的。日后在客人需要的时候会想到这家店的话,总体的推广就是成功的。&/p&&br&&p&而且通过陌陌能够先跟客人聊聊天,建立关系,得到「询盘」了解客人消费需求,有价值。&/p&&br&&p&&br&&b&but2&/b&&/p&&p&目前陌陌的到店通虽然跟附近的人在同一页面展示,&b&但展现形式还是明显的「广告」&/b&。用户可能下意识过滤掉这个信息了。&/p&&br&&p&什么意思呢?&/p&&br&&p&门户网站内页,新闻看了吧,你记住哪个广告了又点击哪个广告了呢?就是因为大脑已经识别出广告并且自动过滤掉广告了。&/p&&br&&p&如果想要用户记住你的广告,必须要做出特别的不那么广告的广告的「反广告」(好像非常拗口):比如「甜过初恋」、比如「吃黄瓜瘦28斤」什么的(别笑这是我记得的唯一QQ聊天框广告。)&/p&&br&&blockquote&&p&举例帮大家拓展一下思维,一句话让对方点击/有兴趣:&/p&&ul&&li& 锁定目标用户型:&br&&/li&&ul&&li&“家里有高中以下小孩的必须要看看了”——家教&/li&&li&“三十岁之前最后的一次学历教育。”——自考&/li&&li&“马上减肥,办法问我”——减肥药&/li&&/ul&&li& 疑问型&/li&&ul&&li&“是不是还有未了的心事?来坐坐吧”——小酒馆&/li&&li& “您知道纱窗纱门选购前的10个注意事项吗?”——铝合金门窗&/li&&/ul&&li& 对话性质/顾客心声:&br&&/li&&ul&&li& “今天的排号已发完,谢谢”——生意好更要让顾客知道的餐饮店&/li&&li&“之前我一直误以为中介都是骗子”——房屋中介&/li&&/ul&&li& 限量/限定:&/li&&ul&&li&“凌晨2点送到当天牛肉,精品脖仁限量5份”——汕头牛肉火锅&/li&&li&“8月26日起,一年一度的藏书羊肉开卖”——特色羊肉店&/li&&/ul&&/ul&&/blockquote&&br&&p&简单来说就是用和顾客对话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特色或者引起注意。“说人话」是其中的关键因素。&/p&&p&&img src=&/72b7fa8d67c411822bab95_b.jpg& data-rawwidth=&195& data-rawheight=&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5&&▲针对知乎设计的。。。骗点击的宣传语。谁是因为这个点击回答的麻烦评论里讲一下。。。&/p&&br&&br&&p&&img src=&/d1f8adad84ef1e780bba9bdcbd57a4fa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4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d1f8adad84ef1e780bba9bdcbd57a4fa_r.jpg&&▲陌陌附近里的商家界面为例...&/p&&p&&br&&b&but3&/b&&/p&&p&还有一点关键的是,&b&我们国家的零售店、餐饮店的店老板比较忙,也不是很会做宣传促销。他们只限于做一些操作简单的、有样学样的促销。&/b&&/p&&br&&br&&blockquote&就这个水平↓&br&&ol&&li&比如关注微信关注微博加个好友做一下点评就送个菜。之后做的好的也就是没事发点新菜、发点故事、发点鸡汤刷存在感。&br&&/li&&li&比如用手机定定外卖,说要什么菜,然后给送去。&br&&/li&&li&加个小区QQ群,说要货给你送上门。&br&&/li&&/ol&&/blockquote&&br&&p&很多老板甚至连促销外卖单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去设计活动,传单上该写点什么。&/p&&p&别笑话人家,搞不好你也不知道。&/p&&br&&p&目前国内收到最多的传单就3种。&/p&&blockquote&&ol&&li&烤鱼新开业全场85折/现在是吃小龙虾的季节买100送100。&br&&/li&&li&美味外卖,有ABCDEFG各种菜,电话xxxx。&br&&/li&&li&肯德基麦当劳优惠券。&br&&/li&&/ol&&/blockquote&&p&3号的传单是最好的。因为1、2号传单只是陈述一件事情:本店打折了、本店有外卖了。&/p&&p&但是3给了你上门的理由——凭借传单可以打别人没有的折。再者可以凭借回收传单的数量去评估本次发传单的效益。&/p&&br&&p&但可惜的是,国内90%的店铺发的传单都是1和2的情况。&/p&&br&&p&更可惜的是,国内更多中小型的店铺连传单都不会发或者懒得发,是「坐贾」而非「行商」。从这个角度来说,到店通能够给一些店老板普及营销方案是件好事。&/p&&br&&p&进一步讲营销工具越多,对店老板的选择越多。特别是年轻的店老板,成功之后迟早要走上数据化、系统化的道路,电子营销工具这种能迅速算投入产出效果是肯定必要的。&/p&&br&&p&我个人给一个传单的建议。&/p&&br&&p&「传单」这种宣传方式是专门针对吸引新客人到店消费的。完成展现量,顾客点进去了,关键点要突出到店率。&/p&&br&&p&如:&/p&&blockquote&&ol&&li&告知店铺的特色,如200种全球精酿啤酒酒吧。&br&&/li&&li&告知店铺目前的主题活动,如周三女性之夜,女性免费入场。&br&&/li&&li&点击广告的奖励、和店主聊陌陌询问的奖励、收藏菜单的奖励。比如,凭截图21点前啤酒35元畅饮、今晚凭手机来店的前十位顾客可赠送手机壳。&br&&/li&&/ol&&/blockquote&&p&其他具体可以参照前文。现在大多数老板们连基本促销概念也不知道,不会分析也没有达到需要量化数据的地步。未学行先学走,要搞清顺序。&/p&&br&&p&&b&到此,我给陌陌团队建议&/b&&/p&&ul&&li&到店通不如改一个通俗点的名字,比如陌陌传单宝、店铺引流王什么的。虽然很土,但是店老板能看的懂。&br&&/li&&li&同样不容易看懂的还有功能介绍业务细节。LBS、展现量、地理位置、卖地皮模式等专业词汇一大堆,可能我比较傻,反正我理解了半小时还打了客服电话才搞明白业务模式和业务细节。&br&&/li&&li&现在收费是给每人每天展示一次收1毛钱,第二天重复看到的用户能不能只收5分钱、第三天4分、第四天3分。天天看每天收1分。作为店家,同一个顾客我的推广效益是递减的。&br&&/li&&li&直接内置建议活动方式。现在是让小店老板做填空题,比较难,做选择题他们就简单多了。&br&&/li&&li&最好再辅导一下顾客营销理念,成功案例什么的,这样能够确保成功。&/li&&/ul&&br&&p&&b&最后要说的是。&/b&&/p&&p&从发传单给陌生客人推送信息这个角度来讲,到店通只涵盖到店铺营销的1个方向:吸引新客(商家和用户实时对话对维护老客关系也有一定作用,但仍是主要是针对新客的)&/p&&br&&p&就店铺营销来说,还有其他5个营销方向可以发展,空间大有所为呢。亲加油吧。&/p&&br&&br&&br&想知道还有哪5个方向,可以购买我的书哦!店铺营销六大方向都有讲清!&br&————————————————————————————————&br&&p&&b&【以下为本内容的贴片广告】:&/b&&br&我的知乎盐专辑《建立餐饮经营概念的第一本书》上线了。&br&&br&&/p&&p&&b&买书的地址:&/b&&/p&&p&&b&&a href=&///?target=http%3A///dp/B00PICGS6A/ref%3Dcm_sw_r_si_pi_T2_jdp_79Yyub04DFCT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ndle 商店&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70530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豆瓣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ebook/f0b28b6cf78ab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source/110b419fde9f4a2ebe1ec7a_4%3Fs%3D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网易云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book/7166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多看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books/112227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拇指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 | &a href=&///?target=http%3A///item.htm%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淘宝阅读&i class=&icon-external&&&/i&&/a&&/b&&/p&&p&&b&或者在以上7大平台搜&u&「汪惟」&/u&或&u&「餐饮+第一本书」&/u&也可以。&/b&&/p&&br&&p&售价:¥3.99元&/p&&p&如果你想了解书的详情请点:&a href=&///?target=http%3A//zhi.hu/bNx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建立餐饮经营概念的第一本书》代序:我是汪惟,我为自己卖「盐」 - 吃吃白相相 - 知乎专栏&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p&下图二维码是我的公众号&/p&&img src=&/cc0dae80d15b9bee1d6bf96_b.jpg& data-rawwidth=&573&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3& data-original=&/cc0dae80d15b9bee1d6bf96_r.jpg&&&p&这些放出的内容是各个平台可以试读的部分,欢迎大家试读(试毒)&/p&
都是一片喊好的声音呢。我从一个店老板广告主的角度评论一下。简单看了一下到店通到底是什么——就是附近的店铺通过陌陌给你塞传单。塞1个顾客,收店里1毛钱;塞2个顾客,收店里2毛钱……打开陌陌主界面就一直看,最中间,占屏幕的五分之一。这个业务和收费…
社区运营人员工作相当繁琐,毕竟互联网是个虚拟的,数字化的东西。运作到如火如荼的地步,相当不易。运营人员好比气功师父:“气溯如潮上,津流若酒醇”,气氛运营的好,社区方能澎湃!社区运营工作葳蕤繁杂,但修枝剪叶,分花拂柳,其实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总结如下:&br&&br&社区运营人员主要工作两件大事:内容运营,用户运营。&br&&br&&br&花开两朵,&br&&br&&strong&先表社区内容运营&/strong&&br&&br&目标群体确定,社区主题内容便已板上钉钉,待产品开发完毕后,运营人员就粉墨登场吆五喝六敲锣打鼓扭起来了。社区内容运营和初学书法一样,先习学横竖撇捺点,再练字结构,最后组章法。所以,我先把社区内容运营的流程法则涂抹如下:&br&&br&内容自运作-内容自生成-优质资源挖掘-打造社区气质-确立社区品牌&br&&br&条分缕析:&br&&br&&strong&内容自运作:&/strong&上线前后的运营手段,属于社区产品装修阶段。上线之前,产品是个空壳,我们不能把一个空壳产品放在线上推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太寒酸了,拿不出手,还浪费推广资源。所以需要社区编辑灌些内容上去。社区编辑灌内容的手段多样,招募兼职、水军灌贴,自灌,或在测试阶段邀请一批达人,亦或“厚颜”采集...。初始内容有了,社区编辑要将部分文章帖子推荐至各个导航页面。社区编辑在灌水阶段,社区管理员要把社区规章制度形诸于文:积分策略、等级策略、用户组策略、管理组策略、社区帮助文档等等,不一而足。上线后,社区推广人员开始上台舞蹈:各种推广方法并用,花钱的、花力气的,总之使社区让“天下寒士”耳熟为第一要义。这时候社区编辑也没有喘气,得搜肠刮肚写软文。总之,这一阶段,全是点横竖撇捺钩的事情。有人看到这里嗤之以鼻:些许小事,何足挂齿!靠,不信你来试试...&br&&br&&strong&内容自生成:&/strong&这一阶段是最悲催的阶段,好多社区止步于此或醉卧沙场。这也是见证运营人员功力的阶段。社区推广人员将流量引进,社区编辑和社区管理员要使出浑身解数留住用户,让用户回眸,这是其一!其二,用户屡次来袭,但只浏览帖子而没有顶贴发帖等动作其实毫无意义。所以,社区工作人员中,社区编辑要自编辑整合各种优质帖子:写各种颇具争议的文章,做专题,做文档等;社区活动策划人员要别出心裁,栽柳成荫,想出好点子,做好线上或线下活动,比如版主召集活动、征稿活动、娱乐活动等等;社区管理员要充分研究用户行为,实时优化社区制度,力争让用户留下片言只语,如打卡签到、做社区任务等等。&br&&br&&strong&挖掘优质资源:&/strong&这一阶段的前置条件是UGC运营已十分成功。优质资源分两大部分: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先说优质内容:具有讨论价值且切合社区气质的主题便为优质内容。其次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为次优质内容,如各种干货、文档之类。最后,优质内容切记过长,毕竟用户不是看贴,而是扫描帖子。这时候社区编辑要做的工作为:寻找优质的内容贴,并善加利用,利用置顶、推荐至首页或频道页、加精华、标红等各种方法,将帖子推广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这一阶段,优质内容必须有量的要求。如何获得大批量优质内容,是社区活动策划人员必修课。社区管理员这一阶段也要再次优化积分体系,任务体系等社区制度。再说优质用户,也称为社区核心用户。社区分两类,一类基于主题,一类基于关系。优质用户发现集中于基于主题类社区。优质用户提现在行为上也有两个评判标准:善于写和善于带动氛围。原创基于社区网站来说,其意义至关重要,不仅仅提现在SEO上,大量原创内容资源对于增加用户粘性更是功高盖主。所以写手很重要。社区编辑们要和这些写手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善于带动氛围的人往往思维活跃,不仅仅喜欢在线上顶贴发帖,在线下也是社区活动的积极推动者。无氛围的社区不叫社区,叫门户。所以这些善于带动氛围的人是各大版块版主的最佳人选。&br&&br&&strong&打造社区气质:&/strong&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都有了,这时候运营人员首先要确定社区宏观内容主题基调的确定了:是做高端内容还是低端内容,是做评论性内容还是做知识分享性内容,是主打原创帖还是主打整合贴等等。确定了内容基调之后,其实社区就有了内容建设的方向,这时候社区编辑就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整合包装优质内容,比如专题策划,内容盘点等等!这个时候,社区气质已经凸显出来。但是还需要深化社区气质:用户价值诉求!说白了就是给用户的第一感觉。比如知乎,基于话题的高质量问答社区,豆瓣,带有文艺范的书评版块,虾米,高品质音乐分享发现。社区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字内容、视觉装潢和营销推广物料。站内文字内容是需要社区编辑去引导,视觉装潢可以靠社区改版完成,营销推广物料需要加大创意力度,适当头脑风暴一下,在文案和展现手法上下足功夫。&br&&br&&strong&确立社区品牌:&/strong&社区运营环环相扣,终于到了社区品牌确定阶段,其实如果前面的各种事项都完成之后,到社区品牌的确定已水到渠成。这个时候,你的社区可能已经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很多创业者或平台类产品已经开始关注你了。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设置竞争壁垒。品牌是一个最难逾越的竞争壁垒。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加大品牌营销力度,让壁垒更坚固一些,让对手无缝可寻。确立社区品牌还有一个工作要做的就是产品功能的提升,不断基于用户需求增加新的功能点,完善既有功能。比如增加移动APP,桌面应用程序等。如鞭牛士的牛博士排版工具,手机派代等,不断延长产品线,最终走向社区商业化的道路上。&br&&br&&strong&再表用户运营&/strong&&br&&br&其实在内容运营阶段,用户运营已经糅合其中。所以在这里简要表述一下:基于用户心理变化的行为变化。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逛社区的人通常会遵循如下行为:&br&&br&随便看看-注册-顶贴-创贴&br&&br&这四个行为变化是转化率不断降低的过程,如何优化各个阶段的转化率、如何提高用户注册量,如何保持用户活跃度是运营人员必须做足的功课。&br&&br&用户被广告或者口碑带入社区,一般会先在社区逛逛,在逛的过程中,心理上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这个社区不错,内容挺适合我的;喔,原来张三也在这里发帖了;咦,这篇帖子写的很对我脾气;唉,没啥原创内容,走人….。这个阶段留下了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人。留下的人中又有部分人注册了社区。在这部分人中,其实心理预期千奇百怪,有的可能是发现你的社区氛围不错,有广告价值,所以发个推广软文;有的人发现这个社区的文章很有价值,引起了共鸣,必须要讨论一下,所以注册,进入顶贴阶段。在顶贴阶段,注册会员往往有个疲劳期,如果会员发的评论全无反弹响应,其实会降低会员积极性,所以运营人员应该要设置一个社区沟通大使的职务,伪装个马甲去和会员线上互动。你顶贴,我顶你,最终都好好活着!过了一段时间,经常顶贴的人又按捺不住当次角了,要当主角,人都是这样思进取的。所以就直接原创帖子了,让别人顶我的贴,于是,一枚优质用户又被收至麾下!&br&&br&所以说,社区用户运营要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揣摩用户心思,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用户向社区气质靠拢。
社区运营人员工作相当繁琐,毕竟互联网是个虚拟的,数字化的东西。运作到如火如荼的地步,相当不易。运营人员好比气功师父:“气溯如潮上,津流若酒醇”,气氛运营的好,社区方能澎湃!社区运营工作葳蕤繁杂,但修枝剪叶,分花拂柳,其实也有章可循,有法可…
好问题。其实去年一整年都在想这方面的事,可惜条件有限,实践得不多,希望今年能有更多好的结果能拿出来。&br&&br&&br&说一些目前的看法吧:&br&&br&&b&首先,社区的“空间”感会越来越弱。&/b&&br&&br&这个差异其实很容易被忽视。网络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视地理属性。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都是在三维世界当中的,社群中的人们可以在固定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社群活动,例如基督徒在教会里做礼拜、Otaku在漫展上观看演出和互动等等。&br&&br&而网络世界中则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网址和一个个不同的网页,来模拟现实中的场所、让人们形成对网络空间上的感知。&br&&br&这些服务于社群活动的网络空间,便是互联网社群产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网络社区。&br&&br&过去,网络社区产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群体空间的设计,一个社群的网络空间(这里指人们认知体验上的网络空间,而非技术层面的网络空间),至少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才能够符合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习惯:&br&1、 需要有着固定的访问地址或可以通过固定的访问方式来到达;&br&2、 需要有与众不同的独立的界面设计;&br&3、 人们可以在空间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模拟自己和空间的关系;&br&4、 人们可以对空间施加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可以造成空间一定程度的变化。&br&&br&这四点做得越明显,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感知就越强。&br&&br&举个例子,“个人空间”这样的互联网产品名称,就可以给人们强烈的认同,非常符合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因为它拥有固定的url和访问路径、并且空间主人和访客都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发布日志、留言等方式来对空间施加影响。&br&&br&反之,像百度搜索这样的网页,虽然也会觉得它像是个“地点”(因为百度有自己的UI),但不会有强烈的空间感觉,因为它呈现的信息完全不由我们控制、我们在百度的搜索页面里也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br&&br&也就是说,网络社群产品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是用来定义社群的。&br&&br&现在移动互联网会导致了两个变化,一个是随时、一个是随地。&br&&br&随时随地意味着社群的人们进行社群活动,不会再受限于空间,并且会与线下环境结合得更紧密,也就可以不再需要过去网络社区那么强烈的对“空间”感的依赖。&br&&br&本来,传统社群的成员,其活动空间和互动方式是多样的,基督教徒可以在教堂做礼拜,也可以去某个兄弟姐妹家中去做祷告;一个骑行俱乐部的成员,今天在北京,明天可能就在西藏。对于传统社群来说,社群精神和成员关系是最重要的,而社群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要。&br&&br&基于PC的网络社区当中,社群成员通常要在社群所在的网页,即社群的空间中才能进行互动,网络社群空间的功能设计决定了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而社群空间往往是成员互动的唯一场所。&br&&br&说白了,过去的网络社区要强调“空间”感,是在网页结构+有线环境的条件下,没有办法的事,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联系,移动互联网的社群产品会更加趋近社群本来的样子,打破了过去的网络社区产品对社群的限制,不再强烈依赖社群的网络空间,比如《罗辑思维》的主持人和读者就形成了一个社群,但这些人的社群活动却是通过视频的录制、微信、以及线下的各种聚会上完成的。&br&&br&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把“Community”理解为“社群”,而不是“社区”(社区一词的场所空间味太重了)&br&&br&&br&&b&第二,社群价值会被重新定义。&/b&&br&&br&群体对人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激发作用,如果将社群作为一种生产力来看待,那么它在优质内容和优质用户方面的贡献能力几乎无与伦比。正如《乌合之众》所说,群体的智商通常是低于个体智商的,但善加引导的群体,也能够爆发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活力。&br&&br&在社群中,社群精神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比物质回报更具效力的激励。而稳定的、具有高凝聚力的社群,也能够让成员产生长期的精神依赖,从而形成了极强的产品粘性。&br&&br&在这个背景下,社群产品在过去的主要价值输出就两种:&br&&br&一是优质的内容,也是最普遍的社群输出,行业里包括贴吧、豆瓣、知乎、马蜂窝、以及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莫不如此。&br&&br&二是人群影响力,这种社群主要不产出优质内容,产出的主要是社群成员对社会、对行业、对亲朋好友的影响力。玩影响力输出流的社群并不多,最典型的,魅族论坛、小米论坛、Cocoachina开发者社区。这些社区的价值不在有多少精华帖或是什么意见反馈,而是这些社群成员能够放大社群主产品的影响力(魅族手机、小米手机、Cocos2dX),从而间接创造价值。&br&&br&过去我们说一个社区是好社区,大多数时候是指这个社群里有好内容,而通常我们眼中的“好内容”都是指攻略、分析、评测等大文字量、有深度、精心排版的、弱时间性的重内容。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社群价值”的衡量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当人们的互动变得随时、随地之后,社群的价值会越来越偏向互动,而不是内容质量,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看一个社群好不好,更多的会看这个社群的凝聚力、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否频繁,而不会再那么重视内容质量(你整个两万字的专题给谁看呀)。&br&&br&举个鲜活的例子:前几年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回复量有三十多万,无论是主帖还是回复,从内容质量上来衡量与垃圾无异,但从社群价值上看,这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帖——虽然巧合占了很大原因、虽然这个例子不是发生在移动社区产品里的。&br&&br&&br&&b&第三,内容生产方式和互动方式会越发多样。&/b&&br&&br&下面这张图,名曰“我的前任是个极品” &br&&img src=&/88b55bf737914dcbeca0_b.jpg& data-rawwidth=&455&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5& data-original=&/88b55bf737914dcbeca0_r.jpg&&&br&&br&过去在PC上,人们的交流也好、内容的生产也好,都是靠键盘打字。但文字归根结底只是信息的一种承载形式,而不是全部。&br&&br&而移动设备的信息输入方式越来越丰富,照片、语音、录像、位置信息、实时视频……加上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更多的行为也变成了内容消费,游戏、电影、音乐、小说……基于兴趣和内容消费的社群,在移动互联网下,人们的互动方式、内容的生产方式都会变得多样。&br&&br&比如,kamcord、everyplay这样通过嵌入SDK,从而实现自动录像、用户一键上传的服务,就是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Miiverse社区里铺天盖地的点绘图也是。&br&&br&再比如,虽然目前主要面向PC Game和Video Game,但twitch的成功证明了“直播”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也许这一模式是可以复制到其它领域的,那又将会如何呢?&br&&br&另外顺带一说,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特性,会让即时互动变得越来越流行,其实这个趋势早已经露了不少苗头,比如YY的直播间、比如论坛直播帖,弹幕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模拟即时互动的方式,再比如最近流行的“秘密”里不少人在玩“集满X个赞就爆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即时互动需求的表现。&br&&br&其实单独抽离豆瓣电影,它本身也是个社区,而这个社区当中互动最频繁的、产出最多的内容其实不是影评,而是它的剧照截图,人们记录下某个经典瞬间,然后回味和交流。如果将这些播放后的互动内容,接入到电影和电视剧本身播放过程中呢,也许会出现新的化学反应吧。&br&&br&这方面的想像空间非常大,未来再加上新的硬件设备(比如家用摄像头),肯定会有更多玩法出现。&br&&br&上面是回答“移动互联网会带来哪些不同”这个问题的,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三点,绝大多数的差异都是从这三个变化派生出來(例如商业模式),就不细说了。&br&&br&&br&最后说下后半段问题,“要把握的关键”,或者说最大的坑在哪里:&br&&br&&br&&b&移动社区最大的产品难点是人群过滤器的缺失。&/b&&br&&br&简单说,就是社群成长的核心是过滤人群,把相投的人聚集到一起。过去在PC互联网时候,哪怕一个光秃秃的论坛,只要管理员认真积累内容,3年之后总会迎来论坛的人气爆发点(所谓的3年规律),这里边的原因其实特简单,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就是论坛有了足够的pagerank,积累的内容开始被搜索引擎大量推荐,然后搜索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就被过滤到这些论坛当中。&br&&br&绝大多数的垂直论坛、以及最大的百度贴吧都是这么长起来的,豆瓣小组比较特殊,它前中期主要的过滤器是豆瓣的书影音本身,但后期还是靠百度。&br&&br&也就是说,过去的社区,只要是以内容为价值出口的,基本是不需要考虑人群过滤器这个问题的,因为搜索引擎天然已经做了所有社区的人群过滤器。&br&&br&可是移动互联网里……你我都清楚我们每天会用几次掌上百度,如果只做一个光秃秃社群产品,由于既没有自然流量,也没有流量过滤器,会让纯社群产品根本聚集不到足够数量的启动用户,最后寂寞而死。&br&&br&说一些负面例子:日本的LOBI、韩国和台湾的LINE CAFE、美国的XXX(名字忘了),还有一开始基于web的mightybell、cell、moot、discourse等等都是轻量化的传统社群产品,现在要么关闭、要么准备关闭、要么苦苦支撑,归根结底就是无法过滤出用户。&br&&br&说一些正面例子:instagram、大姨妈小组、陌陌吧、美妆心得小组、妈妈帮。&br&&br&发现了什么没有?&br&&br&instagram通过牛逼无比的滤镜过滤了摄影爱好者,进而行成了社群。&br&大姨妈、美妆心得、妈妈帮、陌陌……都是通过各自工具属性/社交属性的核心功能过滤到了大批的目标用户,然后再培养出了自己的社群,即使采用的产品形态仍然很原始(还是老bbs那套),但对社群来说,过滤人群就是一切。&br&&br&&br&社群产品成长的关键不是社群产品本身,而是人群过滤器。&br&&br&&br&时间有限,抱歉虎头蛇尾了,以后再细说吧。有不同意见或是不清楚的请评论里说~
好问题。其实去年一整年都在想这方面的事,可惜条件有限,实践得不多,希望今年能有更多好的结果能拿出来。说一些目前的看法吧:首先,社区的“空间”感会越来越弱。这个差异其实很容易被忽视。网络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视地理属性。传统意义上的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3572 人关注
520 个回答
1189 人关注
251 个回答
3844 人关注
471 个回答
868 人关注
667 个回答
401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贴吧怎么看收藏的帖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