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国学教师的9堂国学课可以带课?

《国学常识》系列课程备课草稿
按,本课程适用的对象为成年人,部分教学方法适用于藏传佛教信徒,内容并非涵盖国学所有门类,仅为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学习国学提供一种参考。
课程名称:国学常识
课程设立目的:帮助学员建立宏观的国学概念和体系框架,为他们深入学习国学知识打下基础和提供导向性参考,培养学员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
按《国学常识》·曹伯韩·三联书店&
一书概括的目录:
国学概说:概念之由来、分科与派别
语言文字:文字学-六书、音韵训诂
考古考据:各朝代的物证、书籍的章句、目录、辨伪等
经学:五经体系的次第、十三经、四书、春秋
历史地理与诸子百家:两种体裁的历史(编年、纪传体)、地理学、诸子百家哲学史
佛学:佛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及深远影响、中国诸宗派、译经
其他:文学、科学、艺术
本课程拟采用的教学顺序:
从佛学到国学:介绍佛学与国学的关系,从佛教的完整次第体系推及国学(尤其是经学)的体系。
语言文字与考古考据:介绍治国学的基本方法工具和所依据的典籍。
经学:简介五经,试讲一部分《春秋》的微言大义。
国学的其他分支:在历史、诸子、文学、科学、艺术中选取兵法与音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从佛学到国学
目标:通过分别展现佛学框架体系和国学框架体系,帮助学员建立国学体系概念,理清佛学与国学的关系。
问题一:我们现在正从事着国学教学的工作,您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国学?国学具体要学哪些东西?
问题二:我们都是佛教徒,对于上师要求我们学习和教授传统文化是否有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考?
问题三:佛学与国学的关系是什么?
随机抽点学员回答,要求学员给出对于国学的第一印象,从而观察知晓不同学员的认知情况。对于三个问题,教师给出以下提示:
问题一:您是否认为我们现在学的《弟子规》、《论语》属于国学范畴?您是否认为《全唐诗》、《全宋词》属于国学范畴?您觉得国学包括音明、医方明、工巧明等学问吗?
问题二:您所学过的“国学”经典对于您学习佛法有什么影响?而您的佛法见地对于您的“国学”教授过程又有什么帮助?
问题三:佛学是否包括国学?如果包括,为什么在佛教的体系中很少见到《论语》之类典籍的身影?
其中:问题一和问题二用于了解学员的情况,进行初步摸底,教师将学员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待相关概念讲清时再回观解释;第三个问题用于贯穿整堂课,为学员提供一条认知的线索。
导入环节告一段落
新课概念讲述:
请一位学员上台,写出密宗的修行次第:
入门:皈依三宝,发心立誓,接受灌顶
四共加行:基础修持,认识因果轮回
四不共加行:基础修持,持咒、观想、合上师
无上瑜伽:各种密法
最终目标:即世成佛
教师写出大藏经三藏:
经藏:佛所说的教法,佛教教义基本依据(甘珠尔)
律藏:佛陀为四众制定的行为准则(甘珠尔)
论藏:佛弟子、菩萨对于经、律藏的解释(丹珠尔)
杂类:大德先贤的著述(松绷)
教师将黑板分为三块,左侧留供学员,中间写大藏,右侧留白,备写国学体系。
教师带领学员开始归纳:
问题一:修密也好,修汉传也好,学什么最简单?或者说大家先从哪本教材开始学习?
归纳一:资粮的积累或者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最简单,也是入门的第一课,进了佛门,我们首先学的就是合十和“顶礼上师三宝”这句话,我们还学仪轨,学律藏的部分内容。
问题二:有了工具,我们会自然地开始走不同的路,即法门,那么我们最终归到了何处?
归纳二:归到成佛之道,证得无上菩提,达到究竟圆满的佛陀智慧。尽管佛智慧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理念是为大家所共识的。这是我们一路走来的最终目标。
教师开始对应国学体系的入门和最终目标:
资粮或工具:小学、考据。教师在此处对应两个佛教的概念:音明、因明。即对于语言文字的学问和思辨逻辑、推理印证的方法。
最终目标:“内圣外王”(参熊十力《原儒》)。或理解为自己内心发起种崇高的品格,通过积极入世饶益大众。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虽是儒家的思想,但却长期贯穿了国学发展,这个观念,是与我们佛学“自觉觉他”的理念相吻合的。
在佛教的“五明”中,有音明和因明这两门学问,这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识字看不懂经书,不会发声念不出咒语,而因明逻辑的缺失,也容易犯错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同样,在国学中,小学对应音明,是语言文字发声音韵的学问,考据则是追根溯源,辨别真伪的方法,掌握这两个入门的工具,便可以逐步展开国学的宏大体系了。
“经史子集”这个分类方法大家都听说过,它就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也大致勾勒出一个国学的框架体系:
经学:实际为儒家经典,最为核心的即“六经”,分别是《诗经》、《书经》(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乐经》(失传)、《易经》(周易)和《春秋》(附带春秋三传)。注意四书并不在列,我们今天则称为“五经”。
史学:经学可以看作说理的部分(“仁义礼乐所以端治化之原”——《原儒序》),而史学则可以看成是纪实的部分,即一个是讲道理,一个是摆事实。中国的正史有二十四部,另有一些编年史,中国的历史都是官修,一般当朝的史官记录发生的事件(如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后朝则编修前朝的历史,其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和警醒世人。
诸子:墨家、法家、兵家等著作和思想。
集部:包含诗赋词曲、科学和艺术等门类。
佛学与国学的关系:
《四库全书》并没有收录佛家的典籍,但乾隆年间官修了一部大藏经——《龙藏》。国学始终和佛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从魏晋时期直至赵宋,中国和外来的高僧大德就不断翻译卷帙浩瀚的佛经,并为其注疏。其中,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归国后十九年翻译了诸多经典,并将唯识宗于中土发扬,唐时禅宗亦兴,影响直至今日。
佛学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衍生出了如天台、华严、禅宗等新的流派,不仅如此,佛学于隋唐兴盛一时,还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建立(参《国学常识》宋明理学的产生一节)。中国的哲学史割裂不了佛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佛学也因为中国高僧的弘法广为流布。
从历史脉络上看,孔子与释迦牟尼两位先师诞生时代相近,两汉在秦火之后,实为儒学之转折,而佛学则在东汉时期始入中原。此后,至公元八世纪,印度佛教渐衰,而实叉难陀、金刚智等高僧则来中国传教。在儒学思想与佛学思想的融合过程中,经历了几次碰撞,其中有唐时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反对与唐王室以及汉地高僧的支持,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几经兴衰,但卷帙浩瀚的汉文经藏翻译、注释和中土新兴流派的诞生成为佛学深刻影响国学、国学促进佛学发展的一大例证。
在严格意义上说,国学仅包含佛学汉化后的内容,不包含北传、南传和藏传在输入汉地之前的内容;而佛学体系中,同样也不可剔除受国学思想影响的汉地高僧对佛学的贡献,譬如汉文藏经即是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历代高僧和先贤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和对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推动也不可否认。
国学的体系是宏大的,正如我们浩瀚的藏经,但国学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所在,断不可抛弃。学习国学完全可以借鉴学佛的方法,比如每天的早晚课诵念诵一些经典,像《论语》、《诗经》等,并可通过注疏理解经意,仿效因明的方法使用考据。深入经藏需要音明作为工具,深入国学同样需要有小学做基础;在获得正确知识的道路上,佛学需要有因明思想去伪存真,国学也遵循考据的规律来辨别真伪。下一节课,我们就看看什么是小学和考据。
本课小结:小学和考据是国学的基础,是入门需掌握的工具。国学可以用经史子集的目录来分类。佛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学中存在佛学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并不包括全部;佛学中也不可否认地存在大量的国学影响之内容,特别是汉地的佛教注疏,佛学与国学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断不可割裂看待,或认为一者包含于另一者中。
&&&&&&&&&&&&&&&&&&&&&&&&&&&&&&&&&&&&&&&&&&&&&&&&&&&&&&&&&&&&&&&&&&&&&
第二部分:小学与考据
目标:了解小学包含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概念,熟悉考据的方法原理。
我们对国学体系的探索,已如前述。对最终目标,大家都容易理解,相对的,于入门的工具,容易生出极大疑惑。正如我们要去收割麦子,看到一柄镰刀,不知其为何有这样的形状,更不知怎么用,国学的工具小学和考据也如此,本节课就试解其意。
教师开始名词的释义:
“小学”:
汉·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五上》:“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近代·曹伯韩《国学常识》:“研究古代语文之学,自汉以来,称为小学”
2000年·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小学》:①周代的初级学校,与太学对应;②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③言琐屑之学。
我们今天的“小学”是个学校的概念,即从初级学校的原始概念中来,而关于语言文字的“小学”概念,其实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文字学:需要提及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可参考《汉字结构析论》(中华书局
王初庆 2010年)
象形:用屈曲的线条描绘具体实物的形貌。如:雨,甲文、金文“大体可谓与‘水从云下’之说相合,唯甲文、金文中未见其上有从一者,可知小篆从一乃增繁之笔画;门则像苍穹,有雨滴自其间落下。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符号之变。如:一、二、三
余略,欲有深入,可参唐兰《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等。
文字学解决的是汉字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六书是基本的造字法,熟悉六书,对判定字义是有帮助的。但汉字在简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违反六书规则的事,造成简体字过于符号化,故在治学中,宜采用正体字明了六书之理。
反切注音法:汉字并非拼音文字,形声字是注音文字,声符仅供参考。其发声为“声”,收声为“韵”。汉字的注音方法称为“反切”,相同读音的字互注称“直音法”,如“金”读音如“今”,由于没有那么多同音字,于是有了用两个字拼成一个字的注音法,前字提供声母,后字提供韵母,即反切。“金,【唐韵】居音切”(《康熙字典·戌集上》)
四声调:平上去入,又于此基础上依据清浊分了阴阳。
另有尖音、团音,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为收声归韵之法。
音韵学解决的是汉字怎么念的问题。反切注音虽然以字注字,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但使用时间跨度久远,不可断然抛弃。音韵学中尤需注意“韵”的组织,是为诗歌词赋的基础之一,关于音韵,可进一步参考《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工具书。
训诂学:解释字义的学问。即用今天的话解释古代的话,用雅言(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用俗语解释文言。《尔雅》即属于训诂学的权威著作,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另有《白虎通》、《说文解字》等。
小学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文字、训诂、声韵缺一不可,这其中,以文字学最为关键,熟悉字义、词意,才能知道文意,接下来才能看懂经典,理解微言大义。而由于声韵在各朝代多有流变,唯汉字变化较少,故掌握文字,对于治学的促进最为重大。训诂可通过查证典籍来解决,声韵则是诗歌的基础。
考据方法:
提到训诂的查证典籍,便可以引出一个“靠不靠谱”的问题。佛学的因明是一种表面看起来像辩论术,实际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的工具。中国的考据比因明学来得简单,它其实包含物证和引言两个方面,类似因明中的现量(感觉)和圣教量(大德权威的话语)。并下分出金石古物学和考证之学。
金石、古物:金是指青铜器,石是指摩崖石刻或者碑文,这些物件都无法篡改,并能够历经千百年风雨留存至今,金石比书籍文字要可靠,可信度高。而物证也显然更有说服力,正如现量较比量更有说服力一样。
由金石学的思路引出,同理可推得古物的靠谱程度要高于今物。以佛经为例,贝叶经、石刻自然要比某某出版社近几年刊印的什么佛经的讲解更靠谱,为何?因为更接近原来的模样,现在是末法时代,而当时则是想法时代,甚至是正法时代。于是在考据中,追根溯源变得极为重要,所引用的圣教量,也是说明其传承无误,不会曲解。
密宗相对汉传佛教有一点很简单,即有上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上师,不用任何怀疑,这是很幸运的。在孔子去世后,中国人虽然注重脉络的传承,但并没有完全依赖于此,而是发展出了考据这项工具,以保证自己走的道路正确。除去物证,剩下的即对文字的印证。首先要考量版本,今天实际就是看出版社和作者,选错误相对少的、更接近原著的。接着是章句之学,即句读标点,分清正文和注释,理清前后关系(尤其是竹简)。在这之后,又有目录和分类法,最著名的即“经史子集”四部。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读书学习方法,即在最初就选取最靠谱的资料,然后,精读第一遍,这其中使用文字训诂来解释意思,用章句学来点校断句,分清主次,最后,使用目录学和分类法,进行概括和归类。这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的掌握消化知识的过程。
对于考据学,第一是解释古书,主要方法有文字训诂、史实寻绎和考古物证,在辨伪一项中,最见功力,我们在对典籍的把握上,一定要有物证和例证两相对应的思想,决不可从文字到文字,更不能望文生义,任意推定。
最后插一项类书和丛书的概念。中国人很喜欢把事情记下来,也喜欢把书籍都搜集起来,类书是分门别类的辞典类工具书,它不载全文,而是有分类的条目,引用文中的话。丛书则是将多种书集合在一起,最为著名的即《四库全书》,而《道藏》、《大藏经》也是我们熟悉的丛书。丛书是治国学不可或缺的资粮,我们学员在学习和教授国学的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当下网络以讹传讹的问题,比如“貔貅”的概念,比如“新汉服”的一些伪作概念。我们要用考据的办法,从物证和古籍例证中形成系统的思想,再教给孩子,避免形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碎片化知识。
本课小结:小学与考据是治国学不可或缺的两种工具,其中小学包含了文字、音韵和训诂。分别解决汉字怎么写、怎么念以及有何意义的问题。对于考据学,其实是一个读书方法,首先是选择靠谱的、接近原著的、错误较少的资料来读,接着是使用训诂、章句等方法理解文意,最后,利用目录和分类法概括归类。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过程,需要我们掌握其精髓所在,掌握其方法。
课后实例巩固:关于《孝经》,我们应当如何选取参考资料?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四库全书》经部典籍中存有《孝经》古本典籍和大量注疏,这些都要比网络上的现代文更为接近原著。我们可以首先在《四库全书》目录中搜索“孝经”的关键字,查见“古文孝经”和多部孝经的注解。于是在对于字词的解释中,我们要使用考据学的原理选择甄别取哪家之言。例如朱熹因其学术成就,自然更靠谱一些,而唐玄宗的注释也因后代的考证而变得靠谱。
&&&&&&&&&&&&&&&&&&&&&&&&&&&&&&&&&&&&&&&&&&&&&&&&&&&&&&&&&&&&&&&&&&
第三部分:经学
重点:五经体系概念的建立、解经方法
难点:训诂、考据在解经中的应用
提问:佛教各宗派是有各自尊奉的经典的。比如密宗奉《大日顶经》、《苏悉地经》,那么,大家所认为的儒家奉哪些经为根本呢?
教师将学员的回答都记在黑板上,将三百千等蒙学读物写在黑板左侧,将四书写在黑板右侧,将五经或十三经写在中间。
提请学员注意黑板,为何会有这样的分区写法。
五经正统:
按《国学常识》第五章,儒家古典著作称为经书,《庄子》及《礼记经解篇》以《诗》、《书》、《礼》、《乐》、《春秋》、《易》为六经。后来《乐经》散失,仅存《乐记》并入《礼经》,于是有了五经的名目。
十三经的演进:
五经传到唐朝,《春秋》分出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本,《礼经》则分出了《周礼》、《仪礼》和《礼记》三本,在加上原有的《诗经》、《尚书》和《周易》,于是合成九经。到宋朝时,又加入了《尔雅》、《孝经》、《论语》、《孟子》四本,这才有了十三经之说。宋儒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拿出来印成了单行本,并将它们和《论语》、《孟子》合订,于是有了“四书”。
简说五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多数是民歌,内容体裁丰富,有记事也有抒情,有神话也有写实。雅以叙事诗居多,颂则有些祭祀歌曲。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诗经教授的次第一般较早,蒙学读物三百千之后,很快就会开始诗经,甚至有的私塾一开始就教诗经也有,我们熟知的《周南》就是个例证。诗经中有三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即赋比兴。赋是叙述,比是譬喻,兴是交代背景后再叙述,或可理解为联想。
《书经》:即《尚书》,号称记录了上古时期贤明君主的政令,实际是周代儒家伪托(参《国学常识》第五章),但尚书中的关于政治的原理和原则颇为儒家重视,特别是《洪范》篇中关于“九畴”(即九项基本原则)的阐述。
《礼记》:《礼记》是三礼中的一篇,《周礼》是儒家理想的官制,也是我国历代职官设置的参考依据。《仪礼》记录了冠(成年礼)、昏(婚礼)、丧、祭、燕享(宴请)等大事举办的详细仪式流程,《礼记》则记录了很多行为准则。
《春秋》三传:《春秋经》本是鲁国史书,孔子加以修改,在记载的文字中用不同的措辞笔法暗含了褒贬之意,意在阐明“礼”。三传中,《左传》记载史实最为详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春秋经》中微言大义的解释。例:郑伯克段于鄢,三传中有不同记载,左传记事情经过,公羊、谷梁阐释措辞暗含之意。
《易经》:《易经》按六十四卦顺序排列,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哲学道理和关于宇宙人生的思想。《易经》有的说是卜筮之书,不尽然。
五经之中,《诗经》最贴近生活,也最易学易懂,《春秋》微言大义其实是人间的“礼”的外在表现,而《易经》最深奥,大义最接近“天道”。按熊十力《原儒》,礼乐本是相辅而行的,乐更有普适性,但容易使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流荡;礼虽清晰固定,但易流于死板,是人际关系疏远。“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记》)。
小结:巩固五经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解经方法与《春秋》微言初窥:
按《曙青春秋三传论丛》(王初庆 2013年)载《由训诂到义理——论&&/span&公羊传&解经之方式》一篇论文。解经遵循:
第一层:训诂词文
即讲解字词意思,但“经学训诂,在于依文立义,与小学家说字欲将一切义包含无遗有别。”
第二层:述说物事,如《左传》记录事实以解《春秋》。
第三层:诠明理义。如《公羊传》、《谷梁传》阐明《春秋》之微言大义。
这三层中,“物事与理义两个层次,皆系由训诂词文的表象上延伸出来”。
《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孔子《春秋》之要旨,在建立理想制度,以为形式之规范。其中有以刺讥表述的,有以讳言方式礼敬尊、亲、贤的,另对于弑君之行,则申其讨贼与复仇之意。
解经固然是一门学问,但并非高不可及。我们教师在解释文意时,第一要断除的观点即望文生义,根据今人的普遍想法或者现代汉语的词意来解释是不可据的。譬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个“说”字的通假问题,就不能按照“说话”的“说”来解释。第二,要注意使用圣教量和比量推理时需要严格遵循逻辑规矩。我们在理解上师关于儒学的开示时,尤其要参考其他经学家对于同样问题的解释,并且根据因明逻辑的规律,推知其意。因为上师开示多是个方向,要穷究义理,特别是微言大义,需要我们自己狠下苦功。第三,治学必须谨遵训诂、说事、明理的三个层级,这就要求小学上要着重下苦功。我们教师的蒙学底子并不扎实,尤其是六书文字、音韵反切这一块,这决不可跳过不问,而要扎扎实实地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接下来,我们选取《春秋》中的一句,简单地看一下其微言大义是如何阐明的。
微言初窥:
春秋经: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
这是隐公元年,春季,这时候是周天子的正月。
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指出这是周天子的正月,不是夏商朝的某年某月,另外,隐公是摄政,所以不写即位。左传在这里陈述了一个史实,记载在卷一之前:鲁惠公正妻孟子是宋国人,孟子卒,随嫁的声子摄治内事,称继室,不称夫人(即非鲁国国君正妻),声子生了隐公。宋武公后来生了仲子,仲子出生时手上有字,说“为鲁夫人”,于是后来出嫁到鲁国,为鲁惠公生了桓公,桓公年幼,隐公年长,鲁惠公薨后,隐公按照长幼序应当即位,但是因为桓公生母仲子曾有
“为鲁夫人”的说辞,所以鲁隐公摄政,尊立桓公。
这里要先理出几个问题,按长幼尊卑序,隐公当立,但隐公让位,桓公本不当立,是以隐公贤而悖礼。若仲子真是鲁夫人,则桓公为嫡子,当立。现在声子和仲子皆非鲁夫人,隐公最年长,故隐公本当立。
于是就这个问题,公羊传和谷梁传解释了微言大义。
公羊先解释了正朔的问题,即为何要把王放在正月之前,然后就“公何以不言即位”展开,说是成(就)(隐)公之意。隐公准备摄政,然后归政于桓公,为什么,因为桓公幼而贵,隐公长而卑,虽然隐公长而贤,但是立子以贵不以长,即要嫡子,桓公因为母亲的缘故显贵(桓公生母差点当上鲁夫人)。
谷梁传也就“公何以不言即位”和“成公志”展开。但更进一步指出“让桓正乎,曰不正”。意思是隐公让位给桓公,这事儿到底对不对呢?不对。那么问题来了,《春秋》为何要把不对的这个滋味透露给后人?即“隐不正而成之,何也”。谷梁传后面解释道:“将以恶桓也”。于是后面道出了另一桩史实,隐公准备让位给桓公,但是桓公等不及了,把隐公给“弑”了。那么这样一来,隐公就是好人,而桓公则不好了。而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我们应该褒扬善行,为何这里不写呢?“《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谷梁传的意思,先君鲁惠公想把王位传给桓公,这就已经不正了,但毕竟没有传,而是“胜其邪心以与隐矣”,那么隐公如果是孝子,就不该扬父之恶,什么是恶,就是悖逆长幼之序传位给桓公,故谷梁传写道:“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谷梁传说,隐公废弃天伦长幼之序,忘却君父由他即位的遗命,而顺着先父不好的思想,“行小惠”摄政让位给桓公,谷梁传认为这是“小道”。
从“王正月”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我们可以归结出几层大义来:
第一:立嗣是有长幼尊卑的,以嫡长子为最佳,首先要排尊卑,正妻的嫡系孩子,地位高于妾的庶出孩子。接着是排长幼,年长的地位高于年幼的。故嫡长子当嗣。隐公是正妻随嫁所生,而桓公也非正妻所生,所以事实上不存在尊卑问题,只能是排长幼序,之前已讲,隐公当立。公羊传说的桓公贵,实际是隐公认为的桓公贵,而并非真的贵,这一点事实,在左传中已经记录清晰了。中国古代立嗣这个条原则是坚决不容动摇的,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此原则事关教育资源的分配、国祚的稳固和各方力量的平衡,今后再展开细讲。
第二:《春秋》建立的是理想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很死板的,即规矩不可乱。《春秋》作为五经的高阶篇,已经是前几篇经典所述道理的应用实践了。尽管正文说的很少,但是字斟句酌,不说的事情和说的事情都有深意,所以看《春秋》,是要辅助三传联合起来读的,光读一本是不能理解其大义的。
第三:从《谷梁传》里我们能看到《春秋》大义所推崇的孝道。参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们能认识到隐公的做法是违反孝道的,虽然鲁惠公曾想传位给桓公,但是这种做法违背立嗣的大原则,他的子孙不应盲从,对此应行谏诤,《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说了解经的三个层次,训诂、说事和明理。也从《春秋》的第一卷第一句窥视了一番儒家的“微言大义”。大家在尝试解经时,首先要过训诂关,弄懂字词的意思,文句停断句读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接下来,就如我们的例子一样,先要看史实,看实例,接下来再归纳道理。注意使用归纳的方法,因为归纳出来道理普适于我们掌握的例子,这种推理方法是可靠的,而我们在进行演绎时,则需要注意规律是否普适了(即注意不要产生因明学中的“不定因”)。
&&&&&&&&&&&&&&&&&&&&&&&&&&&&&&&&&&&&&&&&&&&&&&&&&&&&&&&&&&&&&&&&&&&&&&&&&
第四部分:国学的其他分支
“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我们已经看过了经部,历史这一部分,大家可以根据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来了解,本系列课程就不展开介绍了。在诸子一块,本系列课程选取其中误解较大的一门兵家来同大家分享,而在集部中,文学不多介绍,选取音乐一块为大家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妙。
本课概要:
一.介绍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及军事思想。
包括:兵书概览、军事思想择析、阵图推演
二.介绍中国古代音乐起源及发展
包括:史籍记载之音乐起源、三分损益律
期望让学员达到的目标:转变军事进攻的思维,认识到农耕民族防御性的军事根本思想。
&&&&&&&&&&&&&&&&&&
理解排兵布阵,转变影视剧中“群架”式打仗的观念。
&&&&&&&&&&&&&&&&&&
了解中国音乐道法天然的规则,知道三分损益律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
兵法、军事思想与阵图
先做一道题:请选出下列著作哪一部不是兵书
尉缭子 C三略
这道题是让大家了解,除了《孙子兵法》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多兵法,而其中比较著名和详尽的,其实当数《三略》和《六韬》。而总结前人兵法较完备的,则是明代茅元仪编的《武备志》。
中国古代兵书其实是很多的,但后人优中选优,精编起来的有七部著作,合称《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以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些兵书,不仅从军事思想甚至哲学层面上提出了独到的讲解,并且详细地记载了古代的军队体制、作战方法,尤其是后来集合的《三十六计》,更是杰出的方法论。我们认识兵书,决不能以“杀人妙招”或者“荼毒生灵恶法”看待,而要直击中国农耕民族战争观的根本,即如何永保和平。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有天壤之别的。农耕文明定时定期有着固定的食物来源,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劳作,到时就能丰收成果。汉地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也始终过着安定的生活。但游牧是逐水草而居的,部落与部落之间就为争夺资源爆发战争,战火危及中原,我们原本安定的生活就此打乱。于是,先民在一次次的“被战争”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开始有了各种教人打胜仗的方法奇招,这就是兵法。这些兵法,不是用来进攻掠夺的,而是防御性的方法,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只要符合这一原则,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别无其他准则。
下面我们请几位学员一起来读一下各部兵书开篇里的话语(有节选):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吴子兵法·图国: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司马法·仁本第一: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忠仁)……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三略·上略: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六韬·文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家从这些开篇词里看到哪些思想?
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上来分享
教师的概括:面对战争要慎重、文武需要兼修,战争是制止战争的权宜手段,战争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中国古代打仗是很讲究时间的,战争必选在秋季进行。因为春天要耕作,如果你去攻打别人,你自己来年就没饭吃,而且别人为了抵抗,也没法种地,即使战胜,来年也是没饭吃。这是不划算的。那么夏天,天气极其炎热,己方士兵的战斗力会下降,并且如果有伤亡,由于温度高、蚊蝇众多,极易引发瘟疫,爆发灾难,是两败俱伤的举动。冬天天气寒冷,也非常不利作战,唯有秋天,粮食都收割完毕,战马也养得肥壮,此时又气候干燥,纵使有伤亡,马上也到冬天,不易流行疾病。故而中国发动战争,都是秋季,而且最好的情形是己方先行抢收粮食,然后迅速攻击敌国,把敌方的粮食抢为己用,在冬季前结束战争。而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秋季也要举行一些军事演习,以操练兵士,秋季围猎就是一种演习,目的是使作战部队保持战斗力。
我们的学员都是佛教徒,佛教是不能杀生的,这其实与“仁”的思想是相吻合的。但中国智慧清楚地有着全局观念,即并非一个都不杀,而是能不杀就不杀,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上策;不行,则退一步,“诛一人而天下平”,这也是可取的。最下就是攻城,两败俱伤,生灵涂炭。这其中,一定要把握住“最小代价,最快速度结束战争”的原则,古代十分注重军事思想和游说本领,也是来自于此,最经典的案例,即“烛之武退秦师”。
接下来的课,我们通过演一个阵图,扭转大家被影视剧带坏的军事作战观念。先请各位学员想两个问题:打群架式的作战是否符合战争“最小、最快”的原则?对于特别勇猛的武将,武艺高强、万夫不当之勇的人,你有什么办法制服他?注意最小、最快原则。
我们先来讲第二个问题,对付猛将,三十六计中有美人计是很著名的办法,但战场上其实有更简单的办法,简单到一说便恍然大悟。什么办法?冷箭。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支冷箭不够,就万箭齐发,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猛将,统统变成刺猬。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在《资治通鉴》中有时会看到一句话,叫“单骑冒阵而死”,单枪匹马冲击行伍整齐的阵型,就无异于自杀。
那么,军阵是个什么样的神奇玩意儿呢?我们熟知的八卦阵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选取《武备志》里的唐代李靖六花阵图,为大家解释一下阵的作用。
农耕民族不怎么养马,我们作战,以步兵居多,机动速度慢,单兵战斗力弱;游牧民族几乎全是骑兵,机动力强,单兵战斗力也比步兵高,因为多了匹马,能干很多事。为了让步兵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战胜骑兵,中国人发明了各种神奇的军阵。
骑兵速度快得惊人,步兵如果用长矛,还没等你冲到前,就被马刀砍中了。古人很快意识到,长矛不是直刺骑兵这样用的,而是许多人排成方阵,做成像拒马一样,矛尖统一向外,这可以防御骑兵冲击。
(此处教师可用图画表示,单兵作战,被骑兵从其他方向绕过,步兵结成圆形或方形阵,矛尖统一向外,则骑兵不太好绕了。这里也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那么老是围成个圈也不是个办法,骑兵对付这种也简单,就是不理睬,等你们有了缝隙,懈怠了,瞅准机会各个击破,反正速度快,眨眼的功夫就到跟前了,你们总归有疲倦的时候。为了能使步兵打击到骑兵,于是弓箭手出场了。这种远程武器很不错,弓箭手其实也包括各种弩,在宋金战争中,宋军就使用了车弩对付金兵的“铁浮屠”骑兵,连人带马钉在地上,效果非常好。但这种导弹和坦克的对决毕竟双方成本都很高,真正代价小的,就是布阵。
《武备志》中对李靖六花阵有一些记载。六花阵由孔明八阵图变化而来,最中间的有两层,是中军,用16个点表示,内层4点,外层12点,中军是不变动的。外层有48点,每8点为一阵,共分6阵。首先,内侧形成圆形,外侧形成方形,共开六扇门,中间的中军形如花心,外侧6阵形如花瓣,所以叫“六花阵”。在实战过程中,骑兵从“门”里进来,由于遇到长矛或盾牌处的阻碍,于是只能走通道,这时候由于要绕弯,故而骑兵进入阵后机动性能逐步降低,即首先减速,继而行动受限。当阵型变化时,原来的门消失,骑兵被步兵围在当中,这时候骑兵由于马匹庞大,掉头腾挪反而不如单个步兵来得灵活,被一群步兵围在当中的骑兵很麻烦,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很快就会被步兵擒获。这种打法,在电影《赤壁》中有很好的展现,曹魏的骑兵攻击孙吴,周瑜摆下八卦阵,很快就结束了战斗。当然,为了场面好看,电影中安排了几个武将以一当十的场景,这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电影不能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必须安排些情节起伏才有人看,但是真实打仗却是很迅速的,骑兵进门,机动速度减缓,步兵迅速变队形,把骑兵围在当中,接着挠钩搭索长矛长枪一拥而上,骑兵瞬间就被制伏了。六花阵的效率是很高的,骑兵想要破阵,必须熟练地掌握其变换队形的规律,在通道中绕一圈绕出来。但要知道,这个阵非常庞大,摆在平原上是个数万人规模的大阵型,变化有多种方式,实在宛如迷宫,骑兵遇上,也只有绕过不打,即便攻阵,冲进去能出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破它?所以,《武备志》赞它:“开唐家之运,制服夷狄,其功伟矣”。
中国的兵书不止一本《孙子兵法》,而各种战略战术的要义归根结底是一个“最小代价,最快速度结束战争”的原则。这体现了农耕民族爱好和平,极其不喜欢打仗的特点。使用兵法,是不得已的表现,是没办法的办法,目的就在于制止战争,能不打就尽量不打,即使打了,就想尽办法尽快结束。课程中我们简单说了一下六花阵的一种变化。这种步兵战胜骑兵的方法使得中原安享了长久的和平。而其中变有成无,变无成有,以及攻守相易的情形也非常值得我们学员认真思考和学习。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在说兵法的时候,我们接触到了一部书,叫《吕氏春秋》,这次我们讲音乐史,也就此探访一番。我们来读一下《吕氏春秋·古乐》里的一段文字: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这一段文字说了一个故事,这就是我们音乐的起源传说。中国的音乐是从大自然中来的,发声的乐器,就是类似今天的笛子、箫一类的竹制乐器,而其声音,就如同鸟鸣。不过,这其中提到一个词“黄钟”,我们都曾听到过“黄钟大吕”这个词,这是什么呢,这其实是中国古代十二个音的名称,我们弹过钢琴知道,钢琴里有c1、d1一直到b1,这是小字一组,黄钟大吕就有点类似这种c1、#c1的称呼,我们称其为“音名”。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黄钟律到底是个什么音,或者用科学的方法说,其振动频率是多少,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参考杨荫浏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其中梳理了每个朝代的黄钟律。
“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钟律其实是一个源头,定下了黄钟的音高,我们接下来就能根据三分损益律来生出其他的十一个音。三分损益律,是一个生律的方法,怎么生呢?前一个频率的2/3是后一个频率,这需要借助一根弦来说明。
借助古琴,我们能够很清晰地了解到三分损益律,古琴是弦乐器,拨动琴弦,弦振动发声,大家首先来听一下,第一弦的空弦散音是1,而在其一半的位置,即七徽的按音是高音1,弦长减半,音高增加一倍,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接下来,我们来听九徽按音是什么,是一个5音,比空弦的要高,这就是三分损益律生出的第一个音,即1生出了5,中国人把这个声音也像黄钟一样给命名了,叫做林钟。接着我们把岳山到九徽的弦长再分三份取二份,得到的就是高音2,那么要中音2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把现在的弦长增加一倍,得到就是中音2了。高音2是5弦长的2/3,中音2比高音2低一倍,那么它就是5的4/3了,这怎么出来呢,原来把弦长分三份,在外侧再增加一份,就可以得到了。于是,我们来总结一下,1的2/3弦长是5,5的4/3弦长是2,我们把前者叫做三分损一而上生,因为5比1音来得高,而把后者叫做三分益一而下生,因为2比5来得低。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合起来,就是三分损益法。中国音乐的其他音就是像这样地三分损或者益一生出来的,损是分三份取其二,益是增加的意思,分三份,然后增加一份。
知道了这个三分损益律可以生出音来,还需要说一下宫商角徵羽。宫商角徵羽,其实就是12356,这个称为唱名。唱名和音名就像人的头衔称谓和大名一样,每个人的真名只有一个,但是头衔或者身份却有很多,宫商角徵羽,是唱名,就如父、子、母、女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可以换的,但音名是唯一的,每个朝代,黄钟的标准音会用律管来确立,这个律管,是有规定长度的。
在西洋音乐中,我们会遇到1=C,1=F的这种表示法,中国也有类似的,让我们按照第一个空是唱名,第二个空是音名的问题,来试填一个空:
宫=黄钟——黄钟宫&
商=黄钟——越调&
羽=黄钟——羽调&
宫=无射——仙吕宫
在西方,人们把1=C叫做C调,大调式中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是大三度关系,比如:
1234567这一列音,1是主音,上方三度是3,其关系是大三度,这就成了C大调,
而主音若是与其上方三度音是小三度关系,比如:
是主音,上方三度是1,关系是小三度,则是小调式,1=C则6=A,这就是A小调。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形,但是我们使用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与西方不同,我们没有大小调,而是把五个音挨个做主音排一遍,接着,把主音对应到音名上去,产生了诸多宫调。这些宫调,分别有各自的名字,就像音名一样,是个形象的名字,而不是一组编码。
我们再回头看“黄钟宫”,所谓宫,就是宫调式,音列是宫商角徵羽,宫为主音,宫对应什么音高呢,则是黄钟律,以黄钟律为主音,组成的宫调式,就称为了黄钟宫。
那么什么是商调式呢?就是以商为主音,也排五个音,商角徵羽(清宫),我们把商音对应黄钟律,组成以黄钟律为主音的商调式音列,这就成了“越调”。
接着我们来做两个练习,羽=黄钟,是以什么为主音(唱名、音名)组成的什么调式?仙吕宫又是以什么为主音,组成的什么调式呢?
我们知道了宫调的概念,有助于欣赏昆曲等传统戏剧,并且探寻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关于宫调的详细记载,大家可以参阅《新唐书·礼乐志》。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还有很多可以讲,比如上古的礼乐制度,还有非常有趣的依字行腔法则,其中,依字行腔法则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来安排旋律的行进,借助汉语音乐天成的优势,辅以音乐的润色,使得诗词、曲赋可以吟诵或者演唱出来,昆曲依旧保留了依字行腔的法则,使我们得以看到其中的魅力。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音乐起源是源自大自然的,而每个声音的诞生也是由一个音根据三分损益的法则逐个生出来的。十二平均律并不是中国的思维,它是人为平分一个八度的产物。三分损益律的法则简单而实用,弦乐器可以迅速调出三分损益律下的各个音,这也是古琴调弦的基本原理。中国的宫调和西方类似,都是某个唱名对应某个音名的问题,只是我们没有大小调式,取而代之的是各个音都做一遍主音,组成的音列有各自独特的名称,这些名称也同样不是有规律的编码,而是反映其特色的一种绰号。
我们的国学常识系列课程到此就暂告段落了,这其中我们学习的小学与考据是非常重要的入门方法,而此后我们又通过解经初窥了春秋大义,在最后一部分里,我们初步了解了兵法的根本思想和音乐的起源。这一系列课程带给大家的国学知识是有限的,安排这样的一系列课程,也只是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参考,希望诸位能从中获益,借助正确的方法进入到国学的宏伟殿堂中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教师boosj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