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凯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因素有哪些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凯氏定氮法只能检测蛋白质中氮含量,不能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其中蛋白质含量也只是称为粗蛋白质的含量,只是用氮的含量乘以6.25(系数)得出,不是真正的蛋白质的含量.凯氏定氮法测氮的方法如下:1、称取0.1g试样(含氮量5~80mg)准确至0.0002g,无损失地放入凯氏烧瓶中,加入硫酸铜0.9g,无水硫酸钾(或硫酸钠)15g,与试样混合均匀,再加硫酸25ml和2粒玻璃珠,在消煮炉士小心加热,待样品焦化,泡沫消失,再加强火力(360~410℃)直至溶液澄清后,再加热消化15min.2、氨的蒸馏(1)常量直接茂馏法 将上述的试样消煮液冷却,加蒸馏水200ml,摇匀,冷却.沿瓶壁小心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100ml,立即与蒸馏装置相连.蒸馏装置冷凝管的末端应浸入50ml硼酸吸收液lcm.加混合指示剂2滴,轻摇凯氏烧瓶,使溶液混匀,加热蒸馏,直至馏出液体积约150ml.先将吸收液取下,再停止加热.(2)半微量水蒸汽蒸馏法 上述试样的消煮液冷却,加蒸馏水20m1转入100ml容量瓶,冷却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为试样分解液.取2%硼酸溶液20ml,加混合指示剂2滴,使半微量蕉馏装置的冷凝管末端浸入此溶液;蒸馏装置的蒸汽发生器的水中应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硫酸数滴,且保持此液为橙红色,否则应补加少许硫酸.准确移取试样分解液10~20ml注入蒸馏装置的反应室中,用少量蒸馏水冲洗进样入口,塞好入口玻璃塞,再加10ml40%氢氧化钠溶液,小心提起玻璃塞使之流入反应室,将玻璃塞塞好,并在入口处加水封密好,防止漏气,蒸馏4min,使冷凝管末端离开吸收液面,用蒸馏水洗冷凝管末端,洗液均流入吸收液.3、滴定 用硼酸吸收氨后,立即用0.05mol/L的HCI标准溶液滴定,仍以甲基红或混合甲基红为指示剂.在测定样本中含氮量的同时,应做一空白对照测定,即各种试剂的用量及操作步骤完全相同,但不加样本,这样可以校正因药品不纯所发生的误差,吸收氨后的吸收液立即用0.05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灰红色为终点.4、空白测定 称取蔗糖0.0lg,以代替试样,按上述测定步骤进行空白测定,消耗0.05mol/L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应不得超过0.3ml.5、计算N%*6.25=粗蛋白质(%)=(V2-V1)*0.014*6.25*100/m*(V’/ V)每m1的lmol/L盐酸标准溶液相当于0.0140g的N.因此,式中:v2—试样滴定时所需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1);\x09 v1—空白滴定时所需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1);\x09c—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x09m一试样的质量(g);\x09v —试样的分解液总体积(ml);\x09v’—试样分解液蒸馏用体积(m1);\x090.0140—每ml HCl标准溶液相当于N的克数;\x096.25一氮换算成蛋白质的平均系数.每个试样取两个平行样进行测定,以其算术平均值为结果.当粗蛋质含量在25%以.上,允许相对偏差为1%;当粗蛋白质含量在l0%~25%时,允许相对偏差为2%;当粗蛋白质含量在10%以下时,允许相对偏差为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测定氮含量吧?用凯氏定氮法,可以去搜下。 一般来说人体必须的17种显色步骤将含有氨基酸样品的滤纸浸入邻苯二甲醛显色液中 1min,冷风吹干,在
扫描下载二维码上一篇:下一篇:
&&&&&&&&&&
主营产品:
定氮仪,脂肪测定仪,粗纤维测定仪,凯氏定氮仪,消化炉,索氏提取器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824123试题类型:实验题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离子的检验,粗盐的提纯&&更新日期:
(10分)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步骤如下:① 样品处理:准确称取奶粉试样1.000 g置于烧瓶中,加入足量不含氮元素的试剂A,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产物用水溶解并冷却后全部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② 碱化蒸馏:量取容量瓶中溶液10.00 mL转移至右图所示的反应管中,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塞好进样口橡皮塞。通入高温水蒸气。用吸收剂吸收产生的气体。③ 滴定:向吸收气体后的溶液中滴加2滴指示剂,用0.01 mol/LHCl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已知:吸收剂中发生的反应为:NH3+4H3BO3=NH4HB4O7+5H2O;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NH4HB4O7+HCl+5H2O=NH4Cl+4H3BO3。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⑴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通入高温水蒸汽的作用除加热外,还有&&&。⑵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导气、&&&。⑶ 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6.0&%,滴定终点时消耗盐酸标准液15.50 mL,则该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⑷ 凯氏定氮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缺点是&&&。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分离与提纯的原则和要求:(1)选择分离与提纯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①不增:指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减:指应尽可能减少被分离与提纯的物质的损失。 ③易分离:指如果使用试剂除去杂质时,要求反应后的产物跟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 ④易复原:指分离物或被提纯的物质都要容易复原。 (2)分离与提纯操作过程应遵循“三必须” ①除杂质试剂必须过量;②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过量试剂会带人新的杂质);③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常见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1)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2)物质分离与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①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某些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来。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均可直接加热除去杂质。 ②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杂质,若使用多种试剂将溶液中不同粒子逐步沉淀时,应注意后加入试剂能将先加入的过量试剂除去,最后加入的试剂不引入新杂质。例如:加入适量BaCl2溶液可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 ③转化法利用化学反应将某种物质进行多次转化而分离。例如:分离Fe3+和Al3+时,可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Fe(OH)3和NaAlO2,过滤后,分别再加盐酸重新生成Fe3+和Al3+。注意转化过程中尽量减少被分离物质的损失.而且转化后的物质要易恢复为原物质。 ④酸碱法被提纯物质不与酸或碱反应,而杂质可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可用酸或碱作除杂试剂。例如:用盐酸除去 SiO2中的石灰石,用氢氧化钠除去铁粉中的铝粉。 ⑤氧化还原法 a.对混合物中混有的还原性杂质,可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将杂质氧化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氯水滴入混有FeCl2的FeCl3溶液中,除去FeCl2杂质。 b.对混合物中混有的氧化性杂质,可加入适当还原剂将杂质还原为被提纯物质。例如:将过量铁粉加入混有FeCl3的FeCl2溶液中,振荡过滤,除去FeCl3 杂质。 ⑥调节pH法通过加入试剂来调节溶液的pH,使溶液中某组分沉淀而分离的方法。一般加入相应的难溶或微溶物来调节。例如:在CaCl2溶液中含有FeCl3杂质,由于 Fe3+水解,溶液呈酸性,可采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将 Fe3+沉淀除去,为此,可向溶液中加氧化钙或氢氧化钙或碳酸钙等。 ⑦电解法此法利用电解原理来分离、提纯物质。例如:电解精炼铜,将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液为含铜离子的溶液,通直流电,在阳极铜及比铜活泼的杂质金属失电子,在阴极只有铜离子得电子析出,从而提纯了铜。
离子的检验:(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Ca2+:砖红色; (2)H+:H+酸性。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遇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NH4+:在试液中加强碱(NaOH)加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4++OH-NH3↑+H2O;NH3+H2ONH3?H2ONH4++OH- (4)Fe3+:①通KSCN或NH4SCN溶液呈血红色:Fe3++SCN-==[Fe(SCN)]2+;②通NaOH溶液红褐色沉淀:Fe3++3OH-==Fe(OH)3↓ (5)Fe2+:①遇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迅速转化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Fe3++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 ②试液中加KSCN少量无明显变化再加氯水出现血红色: 2Fe2++Cl2==2Fe3++2Cl-;Fe3++SCN-==[Fe(SCN)]2+ (6)Mg2+:遇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NaOH过量沉淀不溶解:Mg2++2OH-==Mg(OH)2↓,但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7)Al3+:遇NaOH溶液(适量)有白色沉淀生成,NaOH溶液过量沉淀溶解: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8)Cu2+:遇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加强热变黑色沉淀:Cu2++2OH-==Cu(OH)2↓;Cu(OH)2CuO+H2O (9)Ba2+:遇稀H2SO4或硫酸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Ba2++SO42-==BaSO4↓ (10)Ag+: ①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迅速转变为棕色沉淀溶于氨水Ag++OH-==AgOH↓;2AgOH==Ag2O+H2O;AgOH+2NH3?H2O==[Ag(NO3)2]OH+2H2O ②加稀HCl或可溶性氧化物溶液再加稀HNO3生成白色沉淀:Ag++Cl-==AgCl↓ (11)OH-:OH-碱性:①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②遇酚酞试液变红;③遇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2)Cl-:遇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Cl-=AgCl↓ (13)Br-:加AgNO3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Br-=AgBr↓ (14)I-: ①加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Ag++I-=AgI↓;②加少量新制氯水后再加淀粉溶液显蓝色:2I-+Cl2=I2+2Cl-;I2遇淀粉变蓝 (15)S2-:①加强酸(非强氧化性)生成无色臭鸡蛋气味气体:S2-+2H+=H2S↑;②遇Pb(NO3)2或(CH3COO)2Pb试液生成黑色沉淀,遇CuSO4试液产生黑色沉淀:Pb2++S2-=PbS↓;Cu2++S2-=CuS↓ (16)SO42-:加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再加稀HCl或稀HNO3沉淀不溶解:Ba2++SO42-=BaSO4↓ (17)SO32-:加强酸(H2SO4或HCl)把产生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SO32-+2H+=H2O+SO2↑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18)CO32-:加稀HCl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CO32-+2H+=H2O+CO2↑;CO2+Ca(OH)2=CaCO3↓+H2O (1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向HCO3-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 (20)NO3-:浓缩试液加稀硫酸和铜片加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蓝色: Cu+4H++2NO3-=Cu2++2NO2↑+2H2O (21)PO43-:加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溶解:3Ag++PO43-=Ag3PO4↓;Ag3PO4溶于稀HNO3酸。
粗盐的提纯:(1)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2)实验原理: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3)实验操作 ①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②过滤:按照过滤的操作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③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④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相关试题推荐
1、 今有室温下四种溶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pH111133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醋酸盐酸A.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B.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溶液的pH:①>②>④>③C.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D.VaL④与Vb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设混合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Va∶Vb=11∶9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B.石英的化学式为:CaSiO3C.Ar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D.在CS2、PCl3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3、 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填化学式)(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
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A.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NH4Cl的电子式: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18 80D.对氯甲苯的结构简式:
5、 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B.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的稀NaOH 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2NAC.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6、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B C.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8gO3气体含有6.02×1023个O3分子B.常温常压下,4.6gNO2气体含有1.81×1023个NO2分子C.0.5mol·L-1CuCl2溶液中含有3.01×1023个Cu2+D.标准状况下,33.6LH2O含有9.03×1023个H2O分子
8、 将22.4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11.2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NO2B.N2O2C.N2OD.N2O4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仅用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B.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C.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D.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洗后的酸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润洗,则测定结果偏低
10、 用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5.6L一氧化氮和5.6L氧化混合后的分子总数为0.5B.1mol乙烷分子含有8个共价键C.58.5g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个氯化钠分子D.在1L0.1mo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
11、 (化学-化学与技术)金属铝的生产是以Al2O3为原料,在熔融状态下进行电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冰品石(Na3AlF6)的作用是    。(2)电解生成的金属铝是在熔融液的    (填“上层”或“下层”)。(3)阴极和阳极均由    材料做成;电解时所消耗的电极是    (填“阳极”或“阴极”)。(4)铝是高耗能产品,废旧铝材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在工业上,最能体现节能减排思想的是将回收铝做成    (填代号)。a.冰品石    b.氧化铝    c.铝锭    d.硫酸铝
12、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__;(3)R和Y形成的二价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是化学式是___________;(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化合物H是一种香料,存在于金橘中,可用如下路线合成:已知:回答下列问题:  (1)11.2L(标准状况)的烃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产生88 g CO2和45 g H&2&O。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2)B和C均为一氯代烃,它们的名称(系统命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催化剂存在下1 mol F与2 mol H&2反应,生成3-苯基-1-丙醇。F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4)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所有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的G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14、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A.、、、B.K+ 、Al3+、、NH3·H2OC.Na+、K+、、Cl2D.Na+ 、CH3COO-、、OH-
15、 向体积为0.05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mol·L-1KOH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A.Va&Vb时:c (CH3COOH) +c (CH3COO-)&c (K+)B.Va=Vb时:c (CH3COOH) +c (H+)&c (OH-)C.Va&Vb时:c (CH3COO-)&c (K+)& c (OH-)& c (H)D.Va与Vb任意比时:c (K+)+ c (H+) =c (OH-)+ c (CH3COO-)
16、 取浓度相同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该原溶液的浓度为(
) A.0.01mol·L-1B.0.017mol·L-1C.0.05mol·L-1D.0.50mol·L-1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其他账号登录:
&&&影响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准确性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影响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准确性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摘&要&阐述了影响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准确性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凯氏定氮法;粗蛋白;测定;准确性;问题
随 着饲料行业的飞速发展,饲料原料及其饲料产品的价格也居高不下。而粗蛋白的检测是评定饲料原料及其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用的为凯氏定氮法,即国家颁 布的《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方法》(GB)。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着测定过成较复杂、费时等缺陷,测定时除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外,还需要一 定的实验技巧和实践经验。因此有很多饲料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异常而不知如何去分析。下面,笔者以GB/T为准,针对影响凯氏定氮对测定结果标准性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1&试剂的配制
粗蛋白测定中所用的化学药品如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硼酸、硫酸铜、硫酸钾(硫酸钠)、硫酸铵、蔗糖等均为化学纯,标定盐酸标准溶液用的无水碳酸钠为基准试剂。在配制试剂前一定要用PH试纸或酸度计检测一下蒸馏水是否为中性,所用的烧杯、试剂瓶等配液设备清洗干净。
1.1&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配制的盐酸标准溶液尽量为低浓度,一般C(HCl)=0.02~0.05mol&L-1。低浓度虽然用量大,但可减少操作误差和读数误差。
配制盐酸标准溶液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进行,基准无水碳酸钠已定于270~300℃灼烧至恒重,称准至0.0001g,做4~6个平行样,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同时还要做空白试验。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量尽量不要太多、使用时间太长,防止水分蒸发和盐酸挥发而影响其浓度的准确性。
1.2&其他试剂的配制
400g&L-1氢氧化钠溶液、20g&L-1硼酸溶液、混合指示剂(1g&L-1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g&L-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等体积混合)等主要是在称量时要做到快、准、稳,再就是防止使用时间太长,特别是混合指示剂不要超过3个月。
2&试样的选取和制备2.1&采样饲料原料及产品的容积和质 量往往很大,因此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即使一系列的分析工作非常精密、准确,其意义都不大,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应采用正确的采 样方法。采样应从具不同代表性的区域取几个样点,然后充分混合为整个饲料的代表样品,然后再从中分出一小部分作为分析样品。在采样过程中应做到随即、客 观,避免受人为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一定数量。其采集数量的多少应视饲料原料和产品水分含量、颗粒大小、均匀程 度以及平行样的数量而酌情定夺。2.2&分样所采集的样品往往较多,而检测时所用试样往往较少,因此要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缩分。在多数饲料公司以及检测机构中一般采用方便简单的四分法。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分样器进行分样。2.3&粉样饲 料的样品一般为颗粒状,所以要对所分得的试样进行粉碎。粉碎所用的设备一般为咖啡磨或植物样本粉碎机,试样粉碎后一般过40目筛,且一定要把粉碎后的试样 及粉碎机中残留的部分清扫后充分混合均匀,避免粉碎的试样分级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一些不易粉碎的粗饲料如秸秆渣等在粉碎机中会剩留极少难以通过 筛孔,这部分一定不要丢掉,应尽力弄碎后一并均匀混入样品中,避免引起分析误差。2.4&称样试样的用量标准中规定为0.5~1g,为保 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过程中应根据试样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来决定所称试样的重量,如浓缩料、鱼粉、玉米蛋**、豆粕等高蛋白的试样可控制在 0.5~1g之间,玉米、秸秆、苜蓿等低蛋白、粗饲料试样可适当增加到2~3g左右,以增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还应注意一点,在称量时尽量用电子分析天 平,准确到0.0001g且无损地放入凯氏烧瓶或者消化管中。&3&消化3.1&催化剂及其用量在 环境污染小、价格便宜、催化效果好的前提下,目前催化剂多为硫酸铜和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其添加量不同公司差异较大,其中硫酸铜:无水硫酸钾(或 无水硫酸钠)主要有1:9、1:10、1:15和1:17等,国标为0.4g硫酸铜和6g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比例为1:12。若添加量加大,消 化液易结块不易转移;添加量减少,消化时间加长或者消化不完全。建议大家按国标执行为好。亦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试样的多少、消化的难易程度、蛋白含量的 多少自行调整。3.2&硫酸的用量浓硫酸的用量应视试样的重量、含水量及其所含蛋白高低而适当调整。对于体积大重量轻的粗饲料、高蛋白饲 料或者含水量较高的试样、淀粉含量多的精料,应适当加大浓硫酸的用量,多为15ml左右。这是由于此类样品,浓硫酸在对其脱水和碳化是消耗量加大,当加入 的浓硫酸量不足或者刚刚够试样脱水和碳化时就会出现烧干现象。反之则需加入10ml左右。若通风柜的排风量较大时应适当多加浓硫酸2ml左右,以防止浓硫 酸的蒸发而是其浓度降低,试样消化不完全从而导致所测得的数值偏低。3.3&消化温度刚开始时以低温(200~300℃)加热,待试样焦 化泡沫消失后,逐步缓慢提高温度(360~410℃)。起初低温加热是为防止试样起泡沫,而溢出烧瓶外或碳化后的颗粒粘附于烧瓶壁,导致消化不完全,所测 结果偏低。对于富含脂肪或者在消化过程中易发泡的样品,可在消化前滴加少量消泡剂,如辛醇、液体石蜡等。3.4&消化时间消化时间也是许 多文献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有许多快速消化法的研究。其消化时间的标准为消化呈透明蓝绿色后,在加热消化15min。根据苏军等研究表明,消化液澄清后再 继续消化30min为宜。此试验只是针对于蛋白含量低于蚕蛹的样品,而对于蛋白含量高于蚕蛹的样品,如进口鱼粉、血粉、羽毛粉等并未进行试验性研究。因此 我个人认为,可根据试样的重量、蛋白含量的多少以及消化的难易程度而适当调整消化液澄清后的消化时间。对于所称试样质量较多、蛋白含量高于蚕蛹或者难消化 的试样,消化液澄清后继续消化的时间可控制在45min~2h不等,具体时间化验工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而自行定夺。3.5&消化液的转移及定容消 化结束后,把凯氏烧瓶从电炉上取下,放在小铁筐内冷却。此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带稍厚手套防止烫伤。冷却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10~20ml,在等冷却至室温 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内。在转移是为减少损失误差,应在容量瓶口上加上漏斗,且要用少量蒸馏水多次洗涤烧瓶和漏斗(即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否则会因偶 然误差而导致测定结果偏低。转移完成后不要立即定容,应冷却至室温后再定容。若未冷却而定容,待冷却后,体积缩小,从而使吸取的试样分解液的量偏大,测定 结果将偏高。若消化完毕冷却后,消化液不能当天定容需隔夜保存时,应先将凯氏烧瓶内加入少量的蒸馏水,防止消化液结晶,再把凯氏烧瓶口用塑料布包好,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氨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消化液若结晶不易转移时,可将凯氏烧瓶放在电炉上加热一下,待结晶融化后再转移。&
4&蒸馏4.1&蒸汽发生器内水的体积及酸碱性蒸汽发生器内的水的体积 应控制在其容积的2/3左右,并控制液面高度。水的体积过大易在沸腾后从蒸汽发生器中玻璃管中溢出烫伤工作人员;过少易产生的气体压力不足或蒸干蒸汽发生 器发生事故。水加入的同时一同加入几滴硫酸和几滴混合指示剂,且保持水一直呈紫红色,以防止水中含有氨态的氮溢出而影响测定值。4.2&蒸馏装置的气密性在蒸馏操作开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蒸馏装置的气密性。各导管的接口及用久的橡皮管应重点检查。添加消化液和碱液的玻杯口要拧紧、液封,防止产生的氨气逸出。在检查气密性的同时还应打开冷凝水开关且要保持一定的流速,否则冷却不完全。这是很容易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初学者。4.3&试样分解液的移取要准确在 移取试样分解液前先把容量瓶摇匀,把10ml移液管用所以取得试样分解液润洗2~3次后,再进行移取。移取时移液管应垂直于地面,视线与移液管刻度线平 行。吸取完试样液后把移液管放到反应室内自然流入反应室,切忌把移液管放到小玻杯内及用吸耳球吹移液管。最后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一下小玻杯,并把棒状玻塞 塞紧。4.4&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量在蒸馏过程中,反应室内溶液应保持碱性,碱的加入量一般为10ml左右,若在消化时所加入的硫酸偏 多,40%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也要随之增加,这样才能保证除用于和硫酸及硫酸铜反应外,还有足以使氨根转化为氨的碱量。加入的碱先放入小玻杯内,慢慢转动棒 状玻塞,使碱缓慢流到反应室内,然后再将小玻杯内加入蒸馏水液封,切忌把棒状玻塞提起加碱&特别是初学者,这样会造成反应后生成的氨从玻口逸出,导致所测 蛋白含量偏低。4.5&蒸馏速度与气流蒸馏时产生的气流一定要均匀,切忌热力不稳、中途中断或蒸汽不足,否则反应室内温度会降低,易产生倒吸;气流过快硼酸吸收不完全。蒸 馏的速度除与气流有关外还与冷却水的流速及电路的温度有关。蒸馏速度快,反应液易被蒸汽带出而使测定结果偏高;蒸馏速度慢,氨没有被完全蒸馏出来而结果偏 低。那么以什么样的蒸馏速度为宜呢?据贾艳玲和冷柏忠(2000)实践证明:蒸馏速度一般应控制在每分钟蒸馏出液体在5~7ml之间。4.6&蒸馏时间蒸 馏时间多为5min,加入试样分解液及氢氧化钠后蒸馏4min,使冷凝管末端离开硼酸液面后再蒸馏1min。但是标准中并未规定从何时开始计时,据谢文飞 (2003)的实验证明,在蒸馏完4分钟后再多蒸馏1~2min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可以从硼酸刚刚出现绿色时开始计时蒸馏4min(硼酸出现绿色说 明反映已经开始)。最终在4分钟后是否蒸馏完全可用PH试纸进行检测。在蒸馏时还应注意硼酸的吸收温度。硼酸是极弱的酸,只起吸收氨的作用,但要注意硼酸吸收液温度不应超过40℃,否则氨的吸收减弱导致结果偏低。4.7&反应室的冷却与洗涤首 先在蒸馏完毕,将冷凝管末端用蒸馏水冲洗后,再将锥形瓶移开进行滴定。清洗反应室时严禁将蒸馏瓶两侧的阀门同时关闭,以免发生爆炸。反应室清洗一定要彻 底,一是防止残留液影响下次测定结果的正确性;二是给反应室降温。如果反应室温度很高,再加之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出的大量热,易产生爆沸,将反应 液冲入冷凝管,造成实验失败。另外反应室温度高,反应剧烈,有部分氨硼酸吸收不完全而逸出,测得的结果将偏低。一般反应室温度降至不烫手即可。4.8&锥形瓶的预处理锥 形瓶往往用洗衣粉洗涤,再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洗衣粉不易彻底冲洗干净,导致锥形瓶内壁环境偏于碱性;另外各地自来水的PH不同,所制的蒸馏水PH有时 也会偏离中性,这样都会导致测定结果出现偏差。建议把锥形瓶进行预处理后再使用,其方法为:冲洗干净的锥形瓶加入20ml蒸馏水、2滴混合指示剂,再用 0.02mol&L-1的盐酸溶液或者0.02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刚好由蓝色变为灰红色,然后倒掉该液体后,再加硼酸吸收液 25~35ml和混合指示剂2~3滴。若加入指示剂后硼酸为蓝色,则说明硼酸中混入碱性物质或蒸馏水偏碱性,需重新配制硼酸溶液。锥形瓶的预处理虽然比较 繁琐,但是可减少由于锥形瓶本身环境的PH偏离中性对测定结果的影响。4.9&滴定滴定是整个实验过程的最后一步,至关重要,否则整个实 验将前功尽弃。滴定前把盐酸标液瓶摇匀后,把酸式滴定管润洗2~3次后加入盐酸标液排除气泡,记下刻度值,开始滴定。滴定时一定要控制好滴定速度,待接收 液由浅绿色逐渐变成无色时要放慢滴定速度,逐滴加入盐酸标液,接收液变成浅红色时为滴定终点,切勿滴过量。5&空白测定5.1&试剂空白测定另取凯氏烧瓶或者消化管一个,加入硫酸铜、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钠)、浓硫酸,其中每个药品的加入量与试样消化时的加入量相同,加热消化至溶液呈透明的蓝绿色。其后的操作步骤完全相同。这样可以较正试剂不纯所发生的误差。5.2&试样空白测定称取0.5g分析纯蔗糖代替试样,以后各种试剂的用量及操作步骤完全相同。其标准为,空白测定消耗0.1mol&L-1盐酸标液体积不超过0.2ml;消耗0.02mol&L-1盐酸标液体积不超过0.3ml。以上两个空白测定并不需要每次都要做,隔一段时间操作一次即可,但是在更换药品试剂、标准溶液时一定要做空白实验测定。若空白值超标,一般是由于所用试剂级别不够或不纯、蒸馏水不纯、玻璃器皿清洗不干净等原因造成。
6&蒸馏装置及操作准确性检测在进行样品检测的同时,精确称取0.2000g分析纯的硫酸铵代替试样,直接定容100ml后进行蒸馏、滴定,测得硫酸铵含氮量为21.19%&0.2%,以校正蒸馏装置的气密性和加碱、蒸馏和滴定各步骤是否正确。7&计算时换算系数的处理我 们在计算蛋白含量时多乘以平均系数6.25,对于粗蛋白质中含氮量尚未确定的可以乘以平均系数,对于已经确定的则不妥,以豆粕为例:如果测定豆粕和以豆粕 为主要原料的浓缩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时,用6.25作为蛋白质的换算系数的话,比大豆的实际换算系数5.70扩大了0.54倍,相对误差将在8%左右,因 此对于已经确定的换算系数就用实际系数来换算,例如荞麦、玉米用系数6.00,大豆、豌豆、蚕豆、燕麦、小麦、黑麦、箭舌草等用系数5.70,黄豆用系数 5.71,大麦用系数5.83,棉籽、芝麻、葵花籽用系数5.30,花生用系数5.46,全脂大豆粉用系数5.72,牛奶用系数6.38。以上是本人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一些体会、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参考文献:[01]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02]李玫等.影响凯氏定氮准确性的因素[J].中国饲料,2003(9):25.[03]韩国.提高饲料粗蛋白测定的准确度[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22~23.[04]安国民等.测定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粮食与饮料工业,&&&2006(5):42.[05]舒畅.影响饲料中粗蛋白检验准确性的几个环节[J].河南畜牧兽医,):27.[06]邢雅静,张胜利.粗蛋白测定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畜牧兽医,&&&):49.[07]李峰,张忠远.饲料常规成分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J].饲料工业,):33~36.[08]聂青平,李健.饲料样品处理对粗蛋白测定值的影响[J].广东饲料,~42.[09]刘庆华,等.粉碎力度对粗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7(7):22~24.[10]谢文飞.凯氏定氮法测定饲料粗蛋白的注意细节[J].饲料广角,2003(14):17~18.[11]曹雨莉,等.饲料样品粗蛋白质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牛业科学,2007,&&&&33(7):43~44.[12]俞玉忠,等.消化时间对总氮测定结果的影响[J].海峡药学,):79~80.[13]苏军,等.蛋白质测定中消化液澄清后适宜消化时间的探讨[J].中国饲料.1999(13):33~34.[14]徐杰,苏立新.蛋白质测定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1):45.[15]黄晓东.降低凯氏定氮法操作误差的一些途径[J].山西食品工业,1995(1):36,35.[16]刘立秋,等.凯氏法测定粗蛋白质注意事项[J].黑龙江畜牧科技,1999(4):30.[17]贾艳玲,冷柏忠.减少饲料中粗蛋白质测定误差的途径[J].中国饲料,2000(18):27.[18]谭旭信,等.提高饲料中粗蛋白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缩脲测定蛋白质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