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前的社会不文明现象现象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70年代恢复高考 百万青年绞尽脑汁找书迎考掀热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考全国一张卷”呼声缘何高涨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本报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如何使用统一命题招生录取,比恢复统一命题考试更关键。如果学生和学校可以双向互选,那么将为恢复&高考全国一张卷&后全国范围的自主招生积累经验。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此进行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虽然样本量偏小,但八成参与者赞成&高考全国一张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所向。但其实,如何使用统一命题招生录取,比恢复统一命题考试更关键。很多网友赞成统一命题,只是简单希望实现全国高考的考试公平&&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评价,用同一条分数线进行录取,期待告别现在一些省份自主命题,各地录取线迥异带来的高考不公平。
  但要看到,如果分省份按计划集中录取不改变,统一命题考试的价值就不大。一方面,这只解决了各地高考试卷出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各地还是会按照录取计划和当地考生成绩划线录取。集中录取不改变,即使减少了地方自主命题,也会增加统一命题的安全风险。而当年实行分省份命题,为的就是扩大地方自主权,同时分散命题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像部分网友期待的那样,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划线录取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这意味着要取消分省份计划,全国所有学生集中填报志愿录取。如此可能导致的后果是,由于地区差异明显,一些贫困地区上线学生会大幅减少,另外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质量高,&择校热&现象可能被持续添油加醋。
  因此,我们设想的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是对应高校自主招生而言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参加统一命题考试后,考生可用高考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据此选择上哪一所大学。用统一高考保障基本公平,由学生和学校间的双向选择建立教育竞争机制,促进大学转变理念,再由高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和家庭情况可设立地区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以此来校正各地的教育不公平。在这一考试录取体系中,考生可以在任何地方报考,以统一成绩申请大学。这就解决了异地高考问题,招考分离和应试教育被摆脱,也就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从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恢复统一命题后,究竟采取哪种录取模式,还不明朗,这要看方案提到的高考自主招生改革究竟怎么推进。如果自主招生高校能够独立提出对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学校;如果学生和学校可以双向互选,那么将为恢复&高考全国一张卷&后全国范围的自主招生积累经验。我国高考制度也将从现在的集中录取逐步推进到招考分离,并实行基于统一考试的高校自主招生。
编辑:高宇
责任编辑: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高考档案:恢复高考至今历次重大改革_新浪教育_新浪网
高考档案:恢复高考至今历次重大改革
  高考档案
  恢复高考至今
  历次重大改革
  商报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裴桐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6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考试科目到考试时间;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从来没有停息过。
  ■1977年8月,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1977年大文大理分科,1978年,明确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外语作为参考。
  ■1980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
  ■1982年,外语成绩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生物满分为50分。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京大学等400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目前,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
  ■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率先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
  ■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03年,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夏季高考因为“非典”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在这之前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重庆市开始实施普通高考自主命题,目前全国高考考场上共有多个不同版本的高考试卷。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运动走到终点。
  ■2013年,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普通本科类考试科目保留现有“3+X”设置模式,即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含听力30分)、综合(文/理)300分。普通高职专科类只考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总分4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0分)各150分。
  高考关注
  观念变了秩序好了
  陪考大军悄然隐退
  商报记者 廖娴雅 黎静 实习生 刘学春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记者在各驻守考点发现,今年高考更加趋于淡定:淡定的不仅是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包括学生,犹如平常考试一般,有的考点甚至出现零陪考现象。
  考生考完先来段音乐
  对于昨日上午率先举行的语文考试,不少考生都表示有一定难度。但记者在复旦中学考场外看到,考生们几乎都是带着笑容走出来的,大家普遍反映,对于考试已经非常习惯了,高考其实不过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并不紧张。
  “考之前有些紧张,进去了反而不紧张了,就感觉和平时差不多。”复旦中学九班的周俊霖走出考场后,就戴上耳机听起流行歌曲来。他说从高三开始,学校每周都要考试几次,而且每次都有排名,同学们都考习惯了,所以正式面对高考也不紧张。
  家长感叹高考常态化
  “今天要不是上班路过学校门口,都没意识到已经高考了。”昨日上午8点,在曾家岩附近工作的市民曹胜齐站在求精中学门口,忍不住惊叹,一年一度的高考,从排山倒海的阵仗逐渐有风平浪静的趋势。
  他说,自己12年前高考时,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出动了,考场外到处是陪考大军,与如今有些清淡的场景有明显差异。如今,学校安排了送考车、带队老师,考场周边也有专门的人力在维护交通、入场等秩序,高考经过逐年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常态化。
  校长称各方心态趋稳
  铁路中学校长黄兴力也观察到了自己考点一些细微的变化,“来的家长逐年在减少,而且都很平静”。
  黄兴力表示,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在教学之余,更倾向于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如今的教育界已经非常频繁,家长和学生的心态都变得成熟、平稳起来。
  考场内外组织更有序
  昨日早上8:30,重庆八中考点门口外,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记者在现场看到:考点外陆续有一些送考的家长,但大多数看到,孩子进考场后,就纷纷离开了,并没有守在考场外等候。留守在现场的家长仅有两三人。
  “今年人好少哦,和往年根本没得比。”学校旁边一家文具店老板何女士说,她的店在这儿开了近10年了,往年高考期间,陪考的家长非常多,校门外到处都挤满了人,有的带了报纸,有的带板凳,全程陪考,但今年的家长明显少了很多。
  专家:陪考降温是好事
  商报记者 廖娴雅 黎静
  “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独立空间,从陪考现象来看,家长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在转变了。”在本土青少年教育专家陈志林看来,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方式多样化,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所降低。“考生和家长们在逐渐端正一个心态――上大学不是求职目的,而是自我提升,抱着这样的心态,往往不是你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他说,太多的自主就业案例说明,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专家赵昆生则表示,现在考生上大学的基数增大,概率增大,考生上大学相对来说更容易了,因此考生们的群体心理压力减小,相应的考生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就减少了。其实,高考趋于平淡后,陪考大军“降温”是好事。
  上世纪70年代
  时代特点: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至那时起,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中国每个家庭,也给每个家庭带来希望!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分只做参考分
  陪考现象:几乎没有
  考场条件:普通教室、容许带扇子
  上世纪80年代
  时代特点: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正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成为“社会栋梁”。当时的高考,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参考条件:先通过初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按比例计入成绩
  陪考现象:开始出现
  考场条件:用凉水降温
  上世纪90年代
  时代特点: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英语纳入必考科目
  考场条件:有了电扇
  陪考现象:陪考趋热
  本世纪前十年
  时代特点:2000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父母的所有期望。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普通市民,都主动为考生提供便利。比如每年都有出租车和私家车主动加入爱心车行列,免费接送考生。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报考外语专业进行口语考试
  参考条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考场条件:空调
  考场纪律:实行电子监控
  陪考现象:全家上阵
  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话:010-&&|&&&&|&&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不支持Flash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恢复高考到第36个年头 追忆 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高考
商报记者叶惠娟 实习生裴桐
2013年高考拉开了序幕。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年,已是36个年头。36年之中,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赶考的方式,乃至参考的年龄都几多变迁,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孜孜以求的大学梦和各自的精彩!在今年高考大幕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追忆上世纪70年代至今所历经的轰轰烈烈的高考,追忆我们那承载着太多梦想的青春岁月!
上世纪70年代:自学5个月走10公里赶考
今年65岁的熊子明是涪陵5中的一名高级教师,说起三十多年前的高考,他还记忆犹新。
1977年10月,他听到广播里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下子呆了:&简直不敢相信!&可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对于他来说太仓促了。熊子明决定,等下一年。1978年,已经30岁的他是一所民办校的老师,于是自己开始自学,白天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在家看书备考。经过5个月的自学,熊子明终于赴考了。
&那时候考点在丰都,离我家有10公里路程,早上基本上没有班车,早上五点多我就出门走路去考场。&熊子明说,步行大概要两个小时,但是一想到要参加高考,脚下就像是安了弹簧一样,一点都不觉得累。
他说,那时候参加考试的人小到十几岁,大到四十几岁,准考证就是一张纸没有照片。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不过英语只是参考科目,都是些基础性的识别字母类的试题,很简单。考场也并不像现在这样监控严格,考生中途还可以出去上厕所,不会有监考老师陪同。那时候的考生都很刻苦认真,基本上没有出现作弊这些事情,因为大家都很珍惜高考的机会。
幸运的是,熊子明一次就通过了高考,考上了当时的涪陵师范高等专科班,也就是现在的长江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行业直到现在。&
熊子明告诉记者,恢复高考后,不少青年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绝大多数青年都是自发参加考试,交通住宿等问题都是自行解决。
上世纪80年代:干完农活搭三轮车去考场
&我们那时的高考,哪有现在这些孩子的阵势啊,又有老师带队,家长又接送。虽然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已经是人生大事,但家里远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1984年参加高考的市民董佳慧说,&我们那时要先通过初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初考落榜就没有机会了。&
董女士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是在高考前一天从江津农村家里赶到县城的,坐的还是邻居要蹬去县城卖米的三轮车,在赶考前一天,她还在地里干了一天农活,累得全身骨头都要散架了。&到了县城以后也没有亲戚可以借宿,她就在旅社住了一夜,第二天参加高考。考场上有两个老师,一前一后监考,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多严格。&
&我父母也没有接送或者加餐,在家里该喂猪喂猪,该种田种田,跟平时一样。&董女士表示,在考场外,极少看到送考的家长。虽然那时家里也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成为&知识分子&,但是在行动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体现,这也有一个原因,在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很低,所以落榜并不是什么大事,考上大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能考上的就是幸运儿。大家都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也有其他出路。&后来成绩出来时,我遗憾地落榜了,不过当时也没有太大的感觉,觉得考不上就去工作嘛。&
&那时,大部分考生赶考的方式都是自行坐车到考点,考生也是住在自己家里,而不少考场用凉水降温,感觉很正常!&董佳慧很是感慨地说:&现在的考生们幸福多了,父母、老师都各方面照顾,去考试还要老师带队或父母接送,我们那时一般都是自己去,而且也没有现在这种交通管制,学校门口还是跟平时基本一个样。&由于夏天天气炎热,而考场又没有安装吊扇,她当时还带了风油精防止中暑。
上世纪90年代:有了统一住宿流行吃补品
&我们那时候,高考考上了,命运几乎就是从此改变了,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更是如此。想要走到城市去,高考是一大机遇。&出生在永川区朱沱镇的曹照华先生是在1997年参加的高考,他回忆着当时的情形:&高考前,我们教室的小黑板上一直写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字样,大家也都坚信,高考成功了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改变。&
&当时是学校统一包车去考场,所有同学先到学校集合,因为学校担心考生自己搭车去考场会迟到,并且统一安排的住宿。&曹先生说,那时的高考还是在七月份,记得高考当天早上,妈妈给他煮了一碗面,里面加了两个荷包蛋,也不算什么丰盛的营养餐,但那时家里条件一般,加两个鸡蛋已经是父母为高考的加餐了。但是,班上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都备有太阳神补脑液之类的补品,那时候流行吃这些补品。在考场,一些原本就住在县城的考生家长会陪考,给孩子送水送饭。
一个月后,曹先生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人都很高兴,当时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还是件大喜事,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孩子们几乎都会念大学。&但从1996年起,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意味着念大学要自己出钱读书了。&当时家里虽然高兴,但觉得学费还是有些压力的,有时可能还要找亲戚朋友借点钱。所以上了大学以后,我在课余时间会打一些零工,用现在大学生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做兼职&,来帮父母减轻压力,解决一部分自己的生活费。&
&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不小,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道独木桥。&曹照华说,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回忆起当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自己命运的改变,曹依然很激动。
21世纪前十年:考生都是&大熊猫&累坏家人
2007年参加高考的张希明回忆当时高考的情形,用一个词概括了自己当时的待遇:&大熊猫。&&我觉得自己就跟一只大熊猫一样,全家都在重点保护。当时临近高考时,家人给他买了很多营养品,晚上在学习时妈妈也会送上刚刚温好的牛奶。&她说,马上就要高考的那几天,父母也不像往常那样督促我学习了,说话也非常轻柔,除了营养品,妈妈还专门去书店买了营养食谱,每天变着法做菜。&&
张希明回忆着赶往考场的情形:&高考当天,本来计划父母陪着我早点出发,打车赶到考场,但刚出门不久就遇到了专门免费接送考生的&爱心车&,我们就拦下来问了一下,司机师傅特别热情,说保证安全、快速地把我送到考场,我们就上车了。一路还算顺利,其他车辆看到有接送考生字样也会让路,虽然学校附近有交通管制,但下车的地点离考场很近,我当时就是这样到的考场,感觉赶考的路上,我们考生最大。&
一来到巴蜀中学的考场,家长和考生对半分,陪考大军远远超过她的想象。&其实本来那天我父母是需要上班的,不过他们特意请了假在考场外面陪我。直到我考完一门出来,他们都一直站在门口,又是给我擦汗又是给我递水的,也不敢问我考试的情形,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比我都紧张。&张希明笑着说,这样反而让她觉得比较有压力,自己在里面答题,父母在外面顶着烈日提心吊胆地等,让她于心不忍。最后她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究生。&也算是对得起父母当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了。&
恢复高考至今
历次重大改革
商报记者叶惠娟实习生裴桐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6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考试科目到考试时间;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从来没有停息过。
■1977年8月,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1977年大文大理分科,1978年,明确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外语作为参考。
■1980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 
■1982年,外语成绩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生物满分为50分。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京大学等400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目前,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
■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率先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
■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03年,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夏季高考因为&非典&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在这之前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重庆市开始实施普通高考自主命题,目前全国高考考场上共有多个不同版本的高考试卷。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运动走到终点。
■2013年,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普通本科类考试科目保留现有&3+X&设置模式,即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含听力30分)、综合(文/理)300分。普通高职专科类只考语文、数学(文/理)、外语。总分4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30分)各150分。
观念变了秩序好了
陪考大军悄然隐退
商报记者廖娴雅黎静实习生刘学春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记者在各驻守考点发现,今年高考更加趋于淡定:淡定的不仅是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包括学生,犹如平常考试一般,有的考点甚至出现零陪考现象。
考生考完先来段音乐
对于昨日上午率先举行的语文考试,不少考生都表示有一定难度。但记者在复旦中学考场外看到,考生们几乎都是带着笑容走出来的,大家普遍反映,对于考试已经非常习惯了,高考其实不过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并不紧张。
&考之前有些紧张,进去了反而不紧张了,就感觉和平时差不多。&复旦中学九班的周俊霖走出考场后,就戴上耳机听起流行歌曲来。他说从高三开始,学校每周都要考试几次,而且每次都有排名,同学们都考习惯了,所以正式面对高考也不紧张。
家长感叹高考常态化
&今天要不是上班路过学校门口,都没意识到已经高考了。&昨日上午8点,在曾家岩附近工作的市民曹胜齐站在求精中学门口,忍不住惊叹,一年一度的高考,从排山倒海的阵仗逐渐有风平浪静的趋势。
他说,自己12年前高考时,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出动了,考场外到处是陪考大军,与如今有些清淡的场景有明显差异。如今,学校安排了送考车、带队老师,考场周边也有专门的人力在维护交通、入场等秩序,高考经过逐年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常态化。
校长称各方心态趋稳
铁路中学校长黄兴力也观察到了自己考点一些细微的变化,&来的家长逐年在减少,而且都很平静&。
黄兴力表示,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在教学之余,更倾向于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如今的教育界已经非常频繁,家长和学生的心态都变得成熟、平稳起来。
考场内外组织更有序
昨日早上8:30,重庆八中考点门口外,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记者在现场看到:考点外陆续有一些送考的家长,但大多数看到,孩子进考场后,就纷纷离开了,并没有守在考场外等候。留守在现场的家长仅有两三人。
&今年人好少哦,和往年根本没得比。&学校旁边一家文具店老板何女士说,她的店在这儿开了近10年了,往年高考期间,陪考的家长非常多,校门外到处都挤满了人,有的带了报纸,有的带板凳,全程陪考,但今年的家长明显少了很多。
专家:陪考降温是好事
商报记者廖娴雅黎静
&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独立空间,从陪考现象来看,家长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在转变了。&在本土青少年教育专家陈志林看来,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方式多样化,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所降低。&考生和家长们在逐渐端正一个心态&&上大学不是求职目的,而是自我提升,抱着这样的心态,往往不是你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来找你。&他说,太多的自主就业案例说明,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专家赵昆生则表示,现在考生上大学的基数增大,概率增大,考生上大学相对来说更容易了,因此考生们的群体心理压力减小,相应的考生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就减少了。其实,高考趋于平淡后,陪考大军&降温&是好事。
上世纪70年代
时代特点: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恢复,当年的12月11日至13日,全国570万青年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至那时起,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中国每个家庭,也给每个家庭带来希望!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分只做参考分
陪考现象:几乎没有
考场条件:普通教室、容许带扇子
上世纪80年代
时代特点: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正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成为&社会栋梁&。当时的高考,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可谓&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参考条件:先通过初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
考试科目:文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理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语。外语按比例计入成绩
陪考现象:开始出现
考场条件:用凉水降温
上世纪90年代
时代特点: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英语纳入必考科目
考场条件:有了电扇
陪考现象:陪考趋热
本世纪前十年
时代特点:2000年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寄托了父母的所有期望。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普通市民,都主动为考生提供便利。比如每年都有出租车和私家车主动加入爱心车行列,免费接送考生。
考试科目:实行&3+X&的高考模式、报考外语专业进行口语考试
参考条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考场条件:空调
考场纪律:实行电子监控
陪考现象:全家上阵
商报图形徐侨唯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曾秋云]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ad, a, w, h);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
合作热线:023-
Lonely Planet官网曾向旅行者这样推介重庆:这是“一座相貌很有特色的城市”。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现象评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