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女教授华侨联谊会成立贺信于哪一年

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发表时间]
& & 日,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及来自各学院的女教授代表参加了会议。
& & 本届会员代表大会首先由上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罗瑾琏教授做了第三届女教授联谊会工作报告,然后表决通过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章程修改稿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在随后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女教授联谊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副秘书长,来自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的何敏娟教授当选为女教授联谊会会长,罗瑾琏、钱虹、徐红当选为副会长,徐红兼任秘书长,熊海贝兼任副秘书长。
会上,新任理事会会长何敏娟教授发表讲话,她对女教授们的信任表示感谢,决心尽其所能把新一届女教授联谊会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她强调,今后要多加强女教授与女教师、女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各位会员应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懈努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为学校的十二五规划做贡献。& & &
& & 最后,校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妇委主任马锦明发表讲话。她首先代表学校对本届理事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热情肯定了上一届女教授联谊会的工作,对这些年来为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教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马锦明指出,女教授联谊会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好平台,女教授联谊会的发展是同济妇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联谊会的各位成员不断发扬同济特色,采用多种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积极推动知识女性的全面发展,为女性成才事业献计献策,女教授联谊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校妇委也应该把女教授联谊会的工作和同济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同济女子学院、同济女子书院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等各项学校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同济大学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copy right &2003 建议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相关热词搜索:
  表彰学习同济卓越女性,共话女性成才之路。11月27日,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为主题的第三届同济大学女教师论坛在四平路校区举行,共同分享女性成才成功的经验,探讨女性成才的路径与支撑条件。论坛上,6位同济优秀女性被授予第三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其中,方如华、章非娟、虞丽娟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孙毅、李咏梅、赵劲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科研创新奖&。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翁文磊,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向群,我校副校长江波、蒋昌俊等出席论坛,为获奖者颁奖。论坛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校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马锦明主持。
  江波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向此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的6位获奖者表示祝贺,他说,这6位获奖者是同济女性群体的杰出代表,是同济女教职工、女学生学习的榜样。他援引一组数据说,同济大学所获得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同济女教职工、女学生作出的卓越贡献。自2010年起,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女教师论坛,向优秀女教师颁发&卓越女性奖&,很有意义,可以为更多女性成才提供经验启示。
  主题演讲环节,翁文磊副主席在题为《贯彻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发展》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广大妇女获得发展和进步。
  蒋昌俊副校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科研工作新进展,他说,近年来,同济大学科研的质量、层次在不断提高,这其中凝聚着一大批始终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同济优秀女教师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在报告中说,同济大学正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同济的女教师们要主动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中,做可持续性的三维学者。
  获奖者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咏梅教授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基于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校园人生的经历与感悟。她说,教学工作为科研工作奠定了全面的知识体系,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增强了课程的时效性。
  设立&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旨在表彰和学习在同济大学发展进程中做出过卓越贡献,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成绩卓著,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同济专兼职女教师杰出代表。此前两届已有罗小未、吴庐生、陈铁迪、吴启迪、郝洛西、陈小鸿、赵雯、颜德姮、陈玲、卢永毅10位同济优秀女性获此荣誉。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同济大学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同济女子学院、同济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当天,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为主题的首届同济大学女教师科研成果展在四平路校区综合楼揭幕,集中展现了来自我校各学院28位女教师近年来投身科研所取得的一大批优秀成果及其创新风采。展览由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同济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
附:第三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获奖者事迹介绍: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获得者:
  方如华教授: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导。1936年3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系,1966年完成研究生学业,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工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长、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力学》主编。长期从事固体力学、实验力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方如华教授在力学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教学和科研之余担任多项社会工作,显示出杰出的才华和领导能力,赢得了师生的共同赞誉。
  章非娟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1939年1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同年留校工作。历任同济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与上海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委科技委水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咨询专家。研究方向是水污染控制规划与治理技术。主持的&六五&攻关项目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环境教育与人格培养&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章非娟教授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元老之一,她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水污染防治事业,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虞丽娟教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0月出生。现任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会主席。历任上海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创造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物联网工程、人因工程、体育工程、高教管理等方面教学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与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教育管理研究和党建研究课题10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计划课题3项、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1项。曾在EI、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等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发表教育管理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1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奥运攻关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虞丽娟教授在教学、科研领域成果卓著,她先后在同济等多所高校领导岗位任职,是上海高教界女性领导的优秀代表,为同济女性在社会服务领域树立了典范。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科研创新奖&获得者:
  孙毅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系主任,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1965年3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0年起就读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并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神经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终身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的表观遗传学及分子机制研究。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方面成果卓著,在用干细胞建立孤独症模型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她带领的团队在同济大学原创性地研发了体细胞单细胞全基因组转录本的RNA深度测序方法,该技术对寻找各类疾病包括衰老的分子标记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孙毅教授几年来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及面上项目1项、博导基金项目2项的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称号,研究成果在国际神经发育研究领域产生影响。
  李咏梅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1968年9月出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曾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主编译著4部,参编著作3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篇,EI收录论文56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赵劲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任德语系系主任,洪堡学者,博士生导师。德国语言协会上海分会会长,国际日耳曼学联合会秘书长。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德语系,2002年获德国马尔堡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在德国耶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德国耶拿大学和德国齐根大学开课讲学。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专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符号学和教学法。先后获各种科研立项1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德国洪堡基金会1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德国著名学术专著系列出版2部个人专著,并出版编著5部,大量论文进入A&HCI索引,引起国际学界关注。2001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2003年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0年入选同济大学英才(攀登高层次人才)计划。2011年先后荣获德国齐根大学学术嘉奖和德国洪堡基金会年轻杰出学者奖。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Tech-ex Dot Com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科讯网世界有限公司
沪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59号同济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2009年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年会成功举行
[发表时间]
& & 12月1日,“2009年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年会”成功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妇委主任马锦明及来自全校各院系各部门的20余位女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复旦大学妇委领导也应邀参加。
&&& 会上,与会者首先回顾了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建立和发展情况。近5年来,联谊会在保留具有同济特色优秀项目的同时不断努力创新。复旦大学妇委常务副主任邱晓露教授也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复旦女教授联谊会的情况,双方都表示,今后将扩大合作与交流,建立两校间妇女工作的合作平台。然后,与会的女教授们纷纷发言,为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并决定新一届女教授联谊会理事的改选会议计划于明年1月份举行。
&&&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校妇委主任马锦明作总结发言,她向各位女教授通报了近期学校妇女工作的情况,肯定了我校妇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给女教授联谊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
&& &女教授作为当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为国家、为学校、为事业、为家庭都做出了超乎寻常的贡献。无论在学术研究的前沿,还是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总能看到女教授的风采!这次会议,促进了女教授相互之间的团结、凝聚与交流,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
&&&&&&&&&&&&同济大学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copy right &2003 建议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校内链接----  
同济就业网
同济招生网
----高校媒体----  
北京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新闻网
南京大学新闻网
浙大求是新闻网
上海交大新闻网
中国科大新闻网
西安交大新闻网
复旦大学新闻网
华东师大新闻网
华东理工新闻网
上海财大新闻网
南开大学新闻网
天津大学新闻网
山东大学新闻网
中山大学新闻网
华南理工新闻网
兰州大学新闻网
吉林大学新闻网
中南大学新闻网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网
----媒体链接----  
上海教育新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同济快讯 >> 综合
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召开2006年年会
&&&&&&& 12月28日,同济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召开2006年年会,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 本年度年会的主题为——“和谐教育生涯 喜迎百年校庆”。年会由女教授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罗瑾琏教授主持,校妇委常务副主任蒋财珍教授作了2006年度同济大学妇女工作的总结,通报了2006年度学校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情况以及学校和上海市“阖家起飞”五好家庭评比情况;人文学院钱虹教授简单通报了参加全国妇联组织的赴台湾高校“性别研究”交流考察情况。 &&&&&&& 马锦明副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赞许女专家、女教授们又一年的辛勤工作,她说,大家对百年同济的真挚情感是一种可贵的力量。并提出:在百年同济的新平台上,女教授联谊会的工作要更加紧密地和学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要更加紧密地和教书育人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与女性人才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更积极广泛的团结带领青年女教授、女博士在专业领域发展提高,还要适时地在生活上、思想情绪上关怀引领她们,帮助她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她还谈到,随着同济文科学院的逐步充实与发展,我们在“女性文学”与“女性社会学”的理论上也开始有了一定探索,在新的一年里也应更紧密地结合社会发展争取有新的建树。&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 新闻中心 Copyright tongji university news center, 2012 E-mail:dxb@mail.&&当前位置:
交大、复旦、同济三校女教授联谊共话“中国梦”[图]
[发布时间]: 日
[责任编辑]: 王华博 思源
9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妇委会、女教授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女教授的中国梦”三校女教授联谊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三校的50多位女教授们欢聚一堂,畅谈“中国梦”、交流工作体会、分享生活心得、开阔眼界,增进友谊互信。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安胜出席并致辞,上海市教育妇工委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工会女工部部长朱小娟出席活动。活动由我校女教授联谊会会长、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静怡主持。张安胜代表校党委书记、妇委会主任、上海市女教授联谊会会长马德秀,欢迎女教授们来到交大。他说,三校女教授联谊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借此平台,女教授们可以加强学科融合,建立友谊,增进沟通,进而提升工作和生活质量,引领更多的女教职工提高整体素质。他肯定了联谊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抓住了学校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主要任务和女教授们在发展中的关注热点,体现了女教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他还介绍了近年来我校以问题需求为导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服务事业发展为核心,在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女性成长成才方面,进行的一些积极探索。他赞赏女性撑起了上海交大事业发展的“半边天”,要求妇委会和女教授联谊会继续结合女性特点,关爱女性身心发展,搭建多元化平台,促进女性成长成才。会上,来自复旦国际所的方秀玉副教授、同济建筑系的刘秀兰副教授以及我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归琳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发言,畅谈了国际形势与中国梦、女教授的责任、雕塑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以及载人航天通信发展中的女教授的贡献等体会。女教授们就各自的专业和梦想作了积极交流。朱小娟感谢女教授们为上海教育的贡献,赞扬她们爱岗敬业,祝福她们朝着“美丽、健康、智慧”的方向继续前行。与会人员还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及“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专题展、董浩云船运博物馆。
[作者]: 妇委会 万晓玲&
[摄影]: 校工会 王华博
[供稿单位]:
[阅读]: 人次
[] &&&& &&
[]&&&&&&&&
更多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沪ICP备020861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新闻网编辑部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外联谊会成立贺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