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夏威夷群岛的形成是由以下哪些原因

认识地球 模拟卷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认识地球 模拟卷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认识地球 模拟卷答案.doc1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大项 1 of 3 - 认识地球(985)模拟测试单选题 50.0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共25题)
题目 1 of 50
不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是() A. 纵波
B. 横波 C. 面波 D. 瑞雷波
题目 2 of 50
“牛眼模式”下,溶解物蒸发析出的先后顺序是()
A. 碳酸盐、石膏、石盐 B. 碳酸盐、石盐、石膏 C. 石膏、碳酸盐、石盐 D. 石膏、石盐、碳酸盐
题目 3 of 50
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
A. 维苏威火山 B. 埃特纳火山 C. 圣海伦火山 D. 皮亚图博火山
题目 4 of 50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设想源于中国哪位地质学家?
A. 翁文灏 B. 李四光 C. 丁文江 D. 竺可桢
题目 5 of 50
卡文迪许测量地球重力常数的工具是() A. 铅垂线 B. 质谱仪
C. 扭力秤 D. 密度计
题目 6 of 50
首先提出地质历史上冰期旋回与地球运动状态有关的人是
A. 詹姆斯 克罗尔 B. 路易斯 阿加西斯 C. 米卢廷 米兰科维奇 D. 约瑟夫 阿德马
题目 7 of 50
哪一类恐龙数量最多() A. 蜥脚类恐龙
B. 鸟脚类恐龙 C. 兽脚类恐龙 D. 盾甲龙类恐龙
题目 8 of 50
通过对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发现4亿年前地球一年有() A. 100多天 B. 200多天
C. 400多天 D. 500多天
题目 9 of 50
一年生的田间作物属于()
A. 可更新资源 B. 不可更新资源 C. 恒定性资源 D. 亚恒定性资源
题目 10 of 50
驱动大洋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A. 温度 B. 能量 C. 风向 D. 海浪
题目 11 of 50
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 A. 卢瑟福
B. 贝克勒尔 C. 居里夫人 D. 博尔特伍德
题目 12 of 50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答案带解析】专家认为,位于太平洋板块上的夏威夷群岛是由一个固定不动的岩浆上涌通道所形成的火山...
专家认为,位于太平洋板块上的夏威夷群岛是由一个固定不动的岩浆上涌通道所形成的火山喷发而成。下图是夏威夷群岛火山岩年代图。 1.图示地区所在板块的移动方向大致是(
)A.西南→东北
B.东北→西南C.西北→东南
D.东南→西北2.有关夏威夷岛上①②两地年降水量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
洋流、纬度
纬度、大气环流C.①&②
地形、大气环流
洋流、地形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夏威夷群岛是由一个固定不动的岩浆上涌通道所形成的火山喷发而成。根据图中岩层年代判断,离火山通道近的形成晚,远的年代早。说明岩层形成后自东南→西北方向移动,D对。
2.读图,夏威夷群岛位于东北信风带内,①地位于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②地位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降水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C对。
考点:板块运动...
考点分析:
考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3: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考点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下表为2010年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资料。农产品种类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年增长(%)  农产品出口市场(前三位)出口额(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果蔬及制品32.131日本91.518.7水产品及制品27.129.1东盟74.615.3谷物1.1-12.7美国57.811.8 1.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①水域广阔,劳动力丰富,水产捕捞、养殖、加工发展迅速②农产品出口向结构升级、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③谷物多出口至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④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国谷物产量降低,出口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我国出口至日本的果蔬及制品多于至美国,其原因是(
)①中日两国气候差异显著
②中日两国距离较近③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④日本人地矛盾更为突出A.①②
B.②④C.①④
D.①③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m/s)。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1.图中以下四地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B.②C.③
D.④2.若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水流面积为50m2,流速为300m/s。则该处河流断面的流量是A.300m3/s
B.500m3/sC.6m3/s
D.15000m3/s3.下列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下图是从南极附近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 1.我国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在图中的位置是(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2.对图中以③为中心的环流圈的分析正确的是(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3.有关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在该洋流影响下,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B.该洋流属于补偿流,会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C.该洋流会使自南向北航行的船只航速增加D.在该洋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区形成了沙漠气候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1.约特干古城遗址文化层深埋于地下的原因是(
)①板块运动
②河流泥沙沉积
③风沙沉积
④冰川冰碛物堆积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2.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1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B.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C.6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D.距今7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持续的伏旱天气C.连续的霜冻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南京大学《认识地球》开卷考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南京大学《认识地球》开卷考试使用版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沙...”,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冯锦川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6分)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7.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B.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8.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热条件、地形以及地理的隔离程度等因素,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地球上多数生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C.生物资源的利用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其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 &D.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就会使10-30种生物物种灭绝,从而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少。&9.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B.《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定,将使现有的生物都得到充分的维持、保护和利用。 &C.由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不均的原因得知,沙漠和极地地区的生物物种比较贫乏。 &D.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动植物的新品种,弥补物种的缺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沙漠常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际上,沙漠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一分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但这样会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而沙漠在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沙尘暴还会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而沙尘暴却可以把细小却饱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没有沙漠,最先郁闷的一定是考古学家。沙漠气候虽然干燥,却历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如果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未被发现,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可以吃须鲸的巨鲸。我们也不能了解恐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探究恐龙大灭绝之谜了。地质学家一定也同样郁闷。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形成于5000多万年前,保留着很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学家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馆。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不仅石油,有些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的矿物质,如石膏、盐等。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中提炼出来的硼,是制造玻璃、陶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和西药的一种基本成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矿物就价值10亿多美元。云母、黏土等非金属物质也出现在干燥地区。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它们都变成星际神话。总之一句话,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我们将损失一大批潜力资源。(选自《科学博览》2011年4月版,有删改)1.下列关于如果没有沙漠,地球上将会出现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球表面散热降温的时间将会延长。B.相当多的地方出现酸雨的频率将会增加。C.考古学家将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机会。D.地质学家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为了给自己降温,必然会释放热量,以致地面温度上升。B.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够为地球降温,但其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降温的速度那么快。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如夏威夷群岛和亚马孙热带雨林。D.失去了沙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会大量流失,低碳经济就可能成为泡影。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沙漠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功勋之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故人类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尘暴了。B.人们可以合理运用科学手段有意识的利用沙尘暴反射阳光、抵消热量的特点,为环保作出有益之举。C.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说明沙漠在史前有可能是遍布动植物的绿地,或是一望无际的海洋。D.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人类在寻找、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时,将会更多地把战略眼光瞄向沙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威夷群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