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科学家搞科学望了自我,和一切?

科学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科学家死对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按投票排序
爱迪生和特斯拉啊,这个太知名了
爱迪生和特斯拉第一次见面时,爱迪生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研发直流电设备。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这种灯的确犀利,可是问题也不少。比如说什么照明灯和发电站距离短啊,输电损失大啊什么的。
爱迪生很清楚特斯拉在技术方面的能力,于是让特斯拉去改进发电站中的发电机。特斯拉研究制订出了20多个新直流电发电机的计划,这些发电机简洁而又强大。爱迪生对这些新型发电机进行了多次实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为这些发电机申请注册了专利权,用它们代替了那些老式机器。
然而当特斯拉向爱迪生索取自己应得的那部分报酬时,爱迪生果断拒绝了他。他说:“特斯拉,您并不懂得美国式的幽默。”这件事对于这位塞尔维亚年轻人的打击很大,他的美梦被再次打破了,加之他对交流电的信念,于是他辞职了。 长时间以来,特斯拉给爱迪生带来了很多利益,然而爱迪生始终对他的交流电持一种质疑和敌视的态度,除了他认为交流电的难以控制与危险性之外,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偏执。
而后,一位希望能向爱迪生发起挑战的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乔治·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将赌注押在了交流电上,他邀请特斯拉到他的公司去工作。1890年,特斯拉发现了共振现象,即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机械系统振动的振幅,不论是声学的还是电力的,都会有一个相当高的振幅。更知名的则是,这位塞尔维亚科学家利用共振原理制造出了一个神奇的变压器,也就是今天的“特斯拉线圈”。到19世纪末,经过各种实验之后,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终于可以将已经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获悉特斯拉取得的成功以后,爱迪生意识到了自己将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何等强大,他开始了一场针对交流电的中伤诋毁运动。为了向人们展示这种新型系统假定的危险性,爱迪生在众多记者面前用高压交流电做了一系列可怕的实验。他先是将一块白铁皮板和一台可达1000伏电压的交流电发电机相联,然后再把一只小猫或是小狗放在铁板上,小猫或小狗会瞬间死亡。这样,人们就可以亲眼目睹特斯拉和西屋公司的交流电的致命效果了。电椅就是在这样一系列“展示”的“启发”下发明出来的。同时,作为对爱迪生宣传攻势的反击,特斯拉也在舞台上进行了很多真正的“电魔术”表演。除了使人们为之惊叹,特斯拉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向世人传播他的交流电理念:当不被用在故意犯罪的目的时,交流电是非常安全的。当这场“电流大战”愈演愈烈之时,芝加哥正在筹备一个世界博览会,主办者希望寻找到一套可以照亮整个会场的照明设备。于是,威斯汀豪斯开出了一份极具诱惑力的合同,他试图以超低价格来从爱迪生手中抢到这笔生意。1893年1月,博览会开幕了,9万多盏由特斯拉的交流电点燃的电灯照亮了整个会场。这是一次伟大的成功,同时也是大获全胜之前的一个前奏。
不久以后,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将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交流电系统由于其经济实惠和便于制造而被选中了。威斯汀豪斯将设计制造任务交给了苏格兰工程师乔治·福布斯。后者制造出的一套设备使用了3个特斯拉的交流发电机,每台的功率为110千瓦。1895年,发电站建成了,它可以将电流传输到距发电站35公里外的布法罗市。这一事件宣告交流电彻底战胜了直流电,而爱迪生的直流电则瞬间就成了一种过时的技术。爱迪生本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从那时起,交流电便成为了工业、商业和民用电的惟一选择。
“电流大战”是在两位19世纪和20世纪的天才而多产的发明家之间展开的,两人也是截然不同的科学家。爱迪生具有惊人的创造性和工业策划能力,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试验者,但是却缺乏数学知识和复杂的理论洞察力。相反地,特斯拉和其同时代的人相比是一个前卫式的人物,通过对现象精确地数学解析,他完成了很多伟大的创造性工作。他不像爱迪生那样,仅仅因为个人愿望而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在设计任何设备之前都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直到得出绝对有把握的结果,才会付诸实践。1915年,爱迪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特斯拉则在1937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但他们俩都没能获得这一奖项。一些人认为,正是因为那场持续了数年的“电流大战”,爱迪生和特斯拉都暴露出了他们人性中的弱点,这与人们长期赋予他们的“天才”和“科学家”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
而在此之后,则是更为精彩的通用电气与西屋电气的竞争。这个嘛,直接引述一篇文章好了。
西屋和通用与美国经济一样是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疯狂敛积巨额财富,但是,两个历史、产品、地域如此相似的企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后来如此巨大的反差,回顾自60年代以来两家公司的历史,可以认为,组织管理是导致不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大公司的企业管理体制从60年代以后,为适应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开始采用强调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60年代末期,西屋决定以国际化战略抗衡通用,他们很快发现原有的国际公司和4个产品公司平行经营的组织结构阻碍了公司的国际成长,并果断撤消了国际公司,形成了以产品为基础的“分权的事业部制”,年,这一调整大获成功,海外业务大幅上升。实际上,早在50年代初,通用就采用了类似的组织结构,整个公司一共分为20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各自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取得了领先西屋的业绩。可以认为,这种组织结构对经营多样化、品种规格繁杂的大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十分有效。面对西屋的市场挑战,通用电气70年代初一度陷于危机,1971年通用最高领导层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即在事业部内设立“战略事业单位”。这种“战略事业单位”是独立的组织部门,可以在事业部内有选择地对某些产品进行单独管理,以便事业部能够将人力物力机动有效地集中分配使用,对各种产品、销售、设备和组织编制出严密的有预见性的战略计划。这种“战略事业单位”可以和集团组相平,也可以相当于分部的水平,当年,通用在销售额和利润额方面都创出了纪录。从该公司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用电气迅速发展的情况看,这项措施起了不少作用。十年间,通用电气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利润增长近两倍。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又出现停滞,通用电气担心到80年代可能会出现比较长期的经济不景气,1977年底。通用电气进一步改组公司的管理体制,实行“执行部制”,也就是“超事业部制”。这种体制就是在各个事业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业部”,来统辖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也就是在事业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级管理。这样,一方面使最高领导机构可以减轻日常事务工作,集中精力掌握有关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战略计划,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为通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组织保障,经营业绩显著提高。而同一时期,西屋仍在管理完善、注重底线收益的等级架构中运作自如,因而只对组织机构零敲碎打地做些逐步改善。西屋曾于80年代实行矩阵系统,在发现负责产品的人与负责区域的人经常无法保持一致,成为影响其成功执行矩阵管理时,西屋的措施是实行内部保证,即一个部门保证向其内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做到及时、准确、不断反馈、讲求礼貌。内部顾客可以是下道工序的员工,也可以是辅助部门的服务对象。同时,西屋还成立了营业委员会,裁决不同部门之间的争议,完成部门间的沟通和衔接。这一时期,西屋的主要精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联盟合营。一方面,西屋从收益微薄的电器消费品行业撤出,投资于竞争较为平稳市场潜力大的冷藏保温运输业、土地开发业等行业;另一方面,在进口产品竞争的巨大压力下,西屋采取“挡不住它就和它一起走”的经营对策,大肆合营、并购,与非美国企业联盟。联盟促进了西屋的国际化经营,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成为西屋长期战略的重要方面。但是,固守成规,无视管理思想变革仍使西屋的发展大为受挫,使其在与通用的竞争中最终败退。尽管80年代初,里根政府增加军备开支的国策对于西屋来说无疑是强心针,西屋因此获得了核潜艇、战斗机、导弹等大量军方合同,为军方生产的电子设备产品价值达到公司总产值的20%,使西屋一度东山再起。可惜,90年代以后,因为在重塑自我及其经营方式的竞赛被摔在后面,西屋目前仅仅在全球核电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占据着世界50%、全美60%的市场份额,但已无力重现辉煌。从西屋和通用的百年抗争中,可以看到,搞好企业组织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提供最关键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要想以其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方式运作,其管理体系、流程和结构是关键,企业有了合适的组织结构,可以更快推出新产品,更好提高产品质量,更快捷、全面地满足顾客要求。这与传统的等级式架构完全不同,它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强大的财务、人力和自然资源、打入市场的能力以及差异化的技术。组织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实践重要的关键环节,对巨型跨国企业在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用电气的成功是组织管理的胜利。 总之~这场战争是旷世的(个人意见)。
谢邀。 Cope和Marsh,两位恐龙学家,著名的"Bone Wars"。两位科学家学术上的斗争甚至上升到了相互攻击的地步,注意这里说的攻击是真正意义上身体的攻击(有传言他们手下的学生在发掘现场相互投掷石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wiki
以下直接引用邢立达的两篇文章。 --------------------------------------------------------------------------------------------------------------------- 恐龙是怎么变酷的?(四)美国的恐龙“大跃进”Comments&& 毫无疑问,骨头大战(或称化石大战)是古生物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之一。两位当事人也在战斗中培养起了大批后来人,这些后来人代代传承,迄今依然泾渭分明。虽然他们不再像师祖那般互相攻击,拆台,但依然会很关心祖上的八卦。八卦,是一切学科的原动力之一。 可能有朋友会好奇我的立场,这倒是值得一提,我的导师是柯里博士(Philip J. Currie),一位杰出的肉食恐龙专家,是《侏罗纪公园》中古生物学家格兰特博士(Alan Grant)的原形,现在正在前往南极挖恐龙的路上。而他的导师是卡罗尔(Robert L. Carroll),师公则是罗默(Alfred S. Romer),这两位人物堪称大师,目前的古脊椎动物学教材,基本都从他们手里来。而罗默再往上不断追索,就可以抓到骨头大战的主角之一——柯普。 上回说到柯普命名了暴风龙,正是春风得意时。此人绝非常人,刚年满18岁便费城自然科学学院提交了一篇关于如何完善蝾螈分类的论文,这篇文章旁征博引、举例详实而且颇有心得,很快引起了学术大腕儿们的垂青,经过三年的考察,柯普在1861年顺利被选为科学院院士,也就是说,此君21岁就成为院士! 两年后,柯普前往欧洲拜访柏林大学,在这里见到了一位美国老乡——马什,马什这年已经32岁。与天资聪慧的柯普比起来,马什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他出生在一个农场主家庭里,小时候就很羞涩,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不过,马什是银行界大亨皮博迪的亲戚,在皮博迪的长期资助下,马什取得了耶鲁大学的学位。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马什也利用皮博迪侄子的身份四处活动,终于在皮博迪最后一项重大捐赠的名单中列入了耶鲁大学。这个计划不仅让皮博迪答应永远拨给马什充足的学费、考察费,更出资15万美元为耶鲁大学盖一座自然史博物馆。 大喜过望的耶鲁校董、校长感到无以为报,一方面把博物馆命名为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一方面请马什留校,任博物馆馆长。皮博迪赢得了不少掌声和颂词,马什却为自己搞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打通了校方的铁杆儿人脉、拥有了响亮的教授头衔、获得了滚滚而来的研究经费和宽敞气派的研究室。1866年,马什被耶鲁大学被聘任为第一个古生物学教授,那年他35岁。 在柏林大学,面对这位有点老不成器的同乡,柯普只是客套了几句,并礼节上地邀请马什将来回美国后到访自己的工作室。憨憨的马什自然感激万分……可柯普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在他眼里有点窝囊的人,日后与自己展开了长达20年的“骨头大战”。 而如果把目光投往当时的美国,恰恰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在此过程中,追求财富被所有人放在第一位,用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总结道“大量生产品质基本上一样但价格较低的制品”。唉,这就是山寨哇,大到住宅、小到手表工业品,再到精神层面的戏剧、文学,美国都极具山寨欧洲的倾向。在这样的价值指导下,社会变得相当浮躁,这种情绪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恐龙的研究。当时美洲发现了大量极耀眼的新材料,但也面临着同行的激烈竞争,于是大干快干,存在诸多隐患的“大跃进”就这样展开了。 当时,柯普正在费城自然科学院从事古爬行动物的研究,这一类动物通常都拥有短短的脖子和长长的尾巴,而这个简单的构造却成为下文一切争端的基石。也许我们永远也想象不到,1868年,当年仅28岁的柯普得到了由堪萨斯州千里迢迢运来的的第一件白垩纪脊椎动物化石,而且是当时北美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蛇颈龙。因此,它对柯普来说意义非凡,是一条登天扬名的捷径。 当柯普第一眼看到这堆蛇颈龙化石时,在把激情降到可控限度之后,这条巨兽必然会在他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传言,柯普当时就在一个速记本上命名并描述了这批化石,他认为这种蛇颈龙拥有一条大且长的尾巴,而且这条龙的椎体上发育着奇特的板状横突,故命名为平尾薄片龙(Elasmosaurus)。文章其后发表在《费城自然科学院学报》上。而问题是由于这种动物的颈椎实在太长太细,看上去还有点类似于蜥脚类的尾巴,以至于柯普马失前蹄,将其误认为尾椎。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发生的事情重要发生,这是逃避不了的。日,费城自然科学院召开例会,会上,雷迪提出薄片龙的脊椎可能被颠倒了位置。其主要证据来自薄片龙尾部末端,那里保存了寰椎和枢椎,这是每一只蛇颈龙身上都有的构造。很明显,这头薄片龙的脑袋掉了出来,并移动到尾巴那边,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埋藏现象。 雷迪公开地指出了柯普这一头尾倒置的失误。但出于某些现在无法得知的原因,雷迪在发表这些言论前并没有知会柯普,而是有点自作主张的抛出这颗伤人伤己的重磅炸弹。可以想象,这件事情肯定让脾气火爆的柯普大为光火,此事让这两位著名古生物学家之间从此结下了梁子。 和发表论文的速度一样,柯普也火速“召回”,甚至买回那些描述薄片龙的文章和专著预印本,并基本重写了其中薄片龙的部分,但不幸的是,这显然会有遗漏,这也成为他的敌人日后嘲笑他的最好证据。 出人意料的是,雷迪和柯普并没有为此事相互指责很久,随着1870年的结束,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因为在古生物的描述上犯错并不是什么非常罕见的事情,紧咬着不放对自己反而不好。但这时候却半路杀出了一位马什,马什在《美国博物学家》上这样说道:“柯普花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了一件非常完美的标本,但他把头放到了尾巴末端(这里被马什着重强调),然后他将这种动物作为一个新类群之典型,反龙类。”此后,马什几乎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柯普的错误。他还写信讥讽柯普说到,调侃他为什么不把薄片龙命名为“滑稽龙”? 可以想象,这些事情让自尊心极强的柯普对马什恨之入骨。 在多种因素交杂混搅的人际中,羡慕嫉妒恨难以避免。上回我们说道柯普已经天天在角落里画小圈圈诅咒马什,但美国不是泰国,这没什么用。这个仇恨很快就上升到派系斗争,在美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竞选中,二人分别支持不同的候选者:柯普支持海登(建立全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马什支持鲍威尔(首次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个信息直接告诉圈内的主力部队,“听好了,现在是选择站队的时候了!” 而站队完成后,双方都列队成行,高喊口号,开始像打仗放排枪了。不同于此前的比喻,这个“枪”是真家伙——他们都向对方队伍开枪了。 战争的第一局发生在怀俄明州中北部,1870年8月,马什组织他的“耶鲁学生军”对怀俄明州进行了第一次考察。考察的向导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野牛比尔,此人本名科迪,野牛是他练习枪法的用具,所以称野牛比尔。野牛比尔一度组织了一场秀,叫“野牛比尔的西大荒及世界级驯马师大会”,它是如此的成功,甚至受邀至英国及欧洲巡回演出,连维多利亚女皇都看了3次,就是蛮荒肌肉粗鲁男的吸引力。而野牛比尔是伴随马什一生的至交好友,马什也很喜欢这位老兄。有了野牛比尔的引导,学生军在印第安人保留区横冲直撞,前后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和著名的无齿翼龙,后者是美洲第一件翼龙化石。 到了1872年,柯普的队伍也来到怀俄明州,对于印第安人,柯普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方式。当路过印第安营地时,他会把他的假牙拿出来逗乐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看到一个人居然可以随便拿出自己的牙齿然后放回原处,于是很快被迷住。从这点看,柯普比马什显得更亲切和蔼些。 五年后的春天,骨头大战进入白热化。两位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员工里德和卡林,在日后著名的科摩绝壁发现了侏罗纪古生物坟场,并用自己的自取名“哈洛和爱德华”发了一封信通知了马什。马什对这个来路不明的消息非常重视,也知道密信的弦外之音是要钱,这不成问题,于是他立马派遣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威利斯顿赶赴当地。 在柯普察觉之前,威利斯顿偷偷找到了里德与卡林,并拿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大额支票,两人将威利斯顿带到科摩绝壁的化石点,威利斯顿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发回的电报中说:“他们说当地埋藏的化石绵延数公里,重量以吨计……化石层很厚,保存得很好,而且很容易取出来……我觉得这个秘密能保守3个月,我希望您是知晓此秘密的唯一一人。”3天内,威利斯顿便与这两人签订了发掘合同,任命里德为挖掘的负责人,合同里还包括所有采集队员未经马什许可不准离开化石点等等保密性条款。 怀俄明州科摩绝壁的化石小屋,全部墙体都是恐龙化石 可是俗话说的好,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过多久,里德就发现有个鬼鬼祟祟的家伙频频在化石点出没,他借着工人歇息的时候想尽办法套近乎,对所有骨骼的出土位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里德叫人扣住这个可疑人物盘查,他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自己是路过打酱油的,一会儿又说自己在附近小镇开了个日杂店卖酱油的,很明显,柯普已经得到了科摩绝壁的信息,他的队伍很快就会出现了。 不久后,柯普挖走了卡林,让他为自己效力。昔日知根知底的兄弟,今日却站在两大势力对抗的风口浪尖处,两队人马间的竞争极为惨烈,彼此间的仇恨也不断升级。如果里德一时运不走那么多化石,他通常就会把化石砸碎了,为的是让卡林得不到什么。威利斯顿也因为柯普“无时无刻”的存在而差点得了妄想症。 1879年7月,里德从采集点给马什运回了两副不太完整的巨型恐龙化石。马什一如既往在匆匆看过化石后便发表了研究报告,他为这种巨兽取名雷龙,不管是他自己被庞大的骨骼给震住了,还是他想用雷龙来震慑一下柯普,反正这种拥有响当当名字的动物很快就震撼了普通大众,使它成为最出名的恐龙之一。但事后马什才发现自己闹了个大笑话,原来雷龙和之前他命名的迷惑龙其实是同一种生物…… 战争就这样不断持续,在各个化石点,他们两人都想抢先到达现场,以获得重大的发现;他们争相诱使工人签下合约,以保证自己有独占化石的权利——这方面马许占优势,因为他比柯普有钱。他们有时候甚至采取暴力的手段,以阻止对方的人马进入自己的地盘。当某个采集点被对方发现后,队员甚至不惜打碎来不及取走的骨骼也不让其落入敌人手中!发展到最后,人们干脆冲进对方化石坑,拳打脚踢,开枪放炸药把化石夺走了事,科摩绝壁成了全武行,工人们除了挖化石,还要时刻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斗。 在浓重的火药味下,两人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互相指责,说对方偷窃化石,将发现化石的日期往前虚报等等。最后升级到两人在主流媒体互相对骂。要不是当事人辞世,这场无休止的战火似乎还真不知道要燃烧到何时。 从大多数标准来看,骨头大战的胜利者是马什。柯普唯一胜出的是其论文数量,在他极其勤奋的一生中,写出了约1400篇学术论文,描述了近1300种新的化石,这个记录到今日还无人能打破。马什一共描述了500多种新发现的古生物,留下300多篇学术作品。虽然马什的论文数量较少,但他总共发现了86个新种,多于柯普的56个,而且马什发现的则包括家喻户晓的名字,比如三角龙、异特龙、角鼻龙、梁龙、弯龙、迷惑龙和剑龙,柯普最著名的发现,只有圆顶龙,腔骨龙等。 柯普与马什,这两个冤家20多年的争斗虽然多少令人有点不齿,自然科学领域可能再也找不出另外两个人比他们更互相鄙视对方的了。但他们从客观上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两位竞争者传奇般的故事激发了美国民众对古生物的极大兴趣,直接促进这方面人材的增长壮大,他们首创用石膏包保护化石,还开启了美国的恐龙复原流派。迄今安置在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费城自然科学院等地的巨大的恐龙骨架,以及遍及全球的骨骼复制品,都是柯普与马什千辛万苦收集来的战利品,也提醒着无数的后来人,那些地方曾经有两位自负的战士,那个国家也曾经有一段奔放的历史。
这个问题,我一看见,就无比兴奋,心痒难耐。对于一个文科男来说,竟然可以觍颜和理科大神们来拼答案,实在令人心潮澎湃。也许还有一些朋友有印象,我曾在问题「」下,有一个很长的回答。回答节选自十年前我独立翻译的一本书,《》,该书选取了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史上八个精彩的竞争故事。这些竞争,有的是进步和保守势力的抗衡,有的是为了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路径的争锋,有的是同时起跑、结局不同的瑜亮双辉。该书的其他章节包括:微积分之争:牛顿 vs. 莱布尼茨(牛顿 vs. 胡克只是前菜)氧气之争:拉瓦锡 vs. 普里斯特利进化论之争:托马斯·赫胥黎 vs. 理查德·欧文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爱迪生 vs. 特斯拉DNA 之争:克里克+沃森 vs. 莱纳斯·泡令、罗莎琳·富兰克林登月之争:冯·布劳恩 vs. 谢尔盖·科洛列夫这次我不全文粘贴了,每篇都做一下改写。你们想先看哪个?
牛顿和胡克、莱布尼茨等等其他一片人的,关于微积分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各种纠结。
牛顿在光学上的粒子观点被胡克挑战,从此以后他便和胡克结下了梁子,在以后的学术生活甚至仕途(皇家学会)上处处为难胡克,各种阴险。而在微积分的发明人问题上,牛顿和莱布尼茨互相指责对方剽窃,当然身居高位(皇家学会会长)的牛顿更占优势,调动资源对发明权进行审查(你懂的),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发明者。
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再加一对:墨翟和鲁班。
作为手工技术宅,二人对机械在治世之道中扮演的角色有着完全相反的观点。二人在楚国攻宋之前的沙盘机械攻防战也成了千古佳话,堪称技术宅的最高境界……
牛顿Vs莱布尼茨
牛顿估计是30岁之前把正事儿全干完了,所以闲得蛋疼了。。
补充个爱迪生和特斯拉的小趣事。爱迪生曾经和特斯拉说自己只要摸一摸他,便能知道他多重,特斯拉不信,于是他俩打赌,没想到最后爱迪生真的精准地说出了他的体重,特斯拉觉得很不解,于是向爱迪生公司的员工约翰逊询问,约翰逊跟他说,“我是相信你才告诉你的啊,你千万不要讲出去。爱迪生在芝加哥屠宰场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要称几千头肥猪呢。这就是原因。”
小时候看人与科学看到的,六年级,好久了,有点记不清了。爱因斯坦提出一个方程,但不能证明,爱因斯坦说绝对正确,但我还不能证明。是不是那个质能方程我忘了,真的记不清了。大概就是一大批科学家反对。密立根就是其中之一。密立根也是年少轻狂,说,你觉得他正确,我就偏说他不正确,我还要证明他不正确。然后密立根如实的做了,越证,越发现方程是对的。到最后证明结果是,这个方程正确,然后凭此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和李政道!
牛顿&胡克,爱因斯坦&玻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题目
乌石の1916
高跟鞋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商人由此受到启发,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将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到处游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来了.雨 衣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射脏衣服回家.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剃须刀1828年谢菲尔德制成一边有保护的刀片,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赚大钱,想发明一种从从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一天,吉列刮胡子,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他设计出种安全剃刀夹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厂家.到1901年,他遇见机械师卡森,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使锄形刀架与双刃可换刀片合成一体,并申请了专利.早在1900年,电动剃须刀已在美国获得专利,但第一种适于商业制造的电动剃须刀是由美国退役陆军上校希克设计,并于1928年获得专利的.镜 子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镜”.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时在内部涂上一层汞剂而成.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拉 链拉链是1891年由美国芝加哥机械师贾德森最先发明的.贾德森为了解除每天系鞋带的麻烦,就发明一种可以代替鞋带的拉链.这种拉链是由一排钩子和一排扣眼构成,用一个铁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便可使钩子与扣眼一个依次扣紧.贾德森把样品送到1893年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出,得到好评,并因此取得了专利.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领域,被某些人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冰 箱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杨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发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乙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乙醚是一种沸点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蒸发吸热现象.哈里森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于1923年发明的.后来一家美国公司买去了他们的专利,于1925年生产出第一批家用冰箱.“发明大王”爱迪生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来说,好奇心是最宝贵的.无论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还是小中学生何骥的故事,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好奇心——发明家之心.你渴望你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吗?你渴望你的创造灵感早日到来吗?那么,就仔细地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颗明亮的星,就从现在开始迈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强化你的好奇心吧!希望你能用得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科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