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和件的文件名卷标语法不正确差异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上传于||文档简介
&&普​通​话​考​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看起来与看上去、看来差异浅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看起来与看上去、看来差异浅析——兼论趋向短语的语法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按投票排序
去年有一期《环球科学》上,有篇文章《语言塑造思维》[1],就论述了这个问题。文章开头就举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在澳大利亚北部约克角城西边,一个叫做波姆普劳(Pormpuraaw)的原住民小部落里,我让站在身旁的5岁小女孩指出北方,她毫不迟疑,准确无误地指了出来。指南针告诉我,她是对的。后来回到斯坦福大学演讲,我向听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听众都是杰出的学者,是各类科学和天才奖项的得主,有些人已经在这间屋子里听了40多年的演讲。我请他们闭上双眼(这样就无法偷看作弊),然后指出哪边是北。很多人没有照做,因为他们找不着北。而那些指了的人则是先想了一会儿,然后指什么方向的都有。这个测试我在很多地方重复过,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在莫斯科、伦敦和北京,结果都一样。 为什么很多杰出学者在熟悉的环境中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5岁的小女孩却能够轻易做到?作者在后面揭晓了答案:因为该地区人民所用语言——库塔语(Kuuk Thaayorre)中,没有「左」「右」这类描述相对空间位置的词汇,而只有「东」「西」「南」「北」这类描述绝对位置的词汇。使用具有类似特点的语言的人,在陌生环境中迅速辨认方向的能力,甚至已经超越了以往科学家推想的人类可达极限。类似地,作者还举例道,巴布亚新几内亚(是的,那个以食人族而闻名的地区)有一种方言「Mian」,仅靠动词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时态——这听起来并不稀奇,我们知道,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等很多语言都有涉及到时态的动词变形。可是Mian的动词可以进一步具体到动作的发生时间是在「刚才」「昨天」还是「很久以前」。而同样生活在另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巴西亚马孙的毗哈拉人(Piraha)的语言中,则不存在指代「1」「2」「3」……这种精确数字的词语,他们只会说「很少」和「很多」。汉语也在作者的举例范围内——……在汉语里,我得用舅舅或叔叔、伯伯或者姨父、姑父等词说清楚这位『大叔』和我到底是什么关系,因为关系不同,称谓也不一样。前段时间在微博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也指出了同样的趣味之处:吕叔湘: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她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到后头又发现她是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xiaoyuanwang: 来一现成的例子:Uncle Tom's Cabin 中的 Uncle ,就有译者考证出来不是“叔叔”。 除了空间认知、数字统计和家族关系推断能力外,作者认为不同语言使用者表现有所差异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时间认知、综合的时空认知、「目击记忆」差异(对同一事实的不同理解视角)、学习新事物的难易程度、计算能力、自身性别认知等等。文中还提到,研究发现,那些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的人,随着当下所用语言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对此,我个人的经验倒略有不同。不清楚大家如何,我个人的思考模式,不是采语言或文字,而是抽象式的思考[2],脑中会闪现某种「画面」或「感觉」,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没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而需要辅以大量的场景描述。因此,我所感受到的是,每多学一种语言,会为我的思维(不限语言)多增添一些该语言特有的视角,但是换用其他不具备(或者仅针对小范围才具备)该视角的语言时,的确会增加(沟通意义上的)表达难度。比如日语中的「~てくる」句式,当其中的て形动词所指动作并不涉及方向性时,如「存在して」(存在),表达的是主语方(存在的主体)相对于另一方(所涉第二方)的一种谦卑姿态。一定要用汉语表达的话,「存在してくる」的意思类似于「我是为了你而存在的」「因为有你才有我的存在」这样,但汉语表达中,那种主观情绪上的卑微感和依存感会弱很多。【追加】刚刚突发奇想:不知道日本人极强的服务意识,是否也与日语中广泛存在着这种含义的表达有关呢?文章最后也介绍了相关的英语文献如下,供大家扩展阅读。Language Changes Implicit Associ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Evaluation in Bilinguals. Shai Danziger and Robert Ward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1, No. 6, pages 799 - 800; June 2010.Constructing Agency: The Role of Language. Caitlin M. Fausey et al. in Frontiers in Cultural Psychology, Vol. 1, Article 162, P October 15, 2010.Rememberances of Times East: Absolut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 in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Community. Lera Boroditsky and Alice Gaby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1, No. 11, pages 1635 - 1639; Novermber 2010.————[1] 《语言塑造思维》,Lera Boroditsky,《环球科学》2011年3月号,P28~31[2] 请参考本题下@小白劳工 在回答中的意见:
这种只要往语言学界里一扔就掀起血雨腥风的问题,真让人喜欢啊。果壳问答里讨论也很多了。虽然作为一个(半)挺语言相对论者,还是表示的观点是非常靠谱的,反映了语言相对论这一领域的学者们需要解决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至于谁主流谁非主流这个就不谈了,毕竟主流!=真理嘛。这个问题很难,千言万语也说不清。从几个语言学里最基本的认识和概念谈起,可能对更清晰地理解这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希望不会离题太远。首先在语言相对论上最主要的对立派还是喜闻乐见的生成语法派vs功能派。前者基于结构主义的观念,基本认为句法结构是自足的系统,即句法不受语法中其他任何领域(音位,语义)的影响,可以自我解释;句子语义是通过句法规则+词汇推导出来的。功能派则是从功能(语义,语用)出发来解释句法。从派别的基本假设就可以看出来,语言相对论在前者的假设里,没有什么太多讨论的意义。前面的回答里面,例如,观点就非常接近前者。功能派的大方向,笼统来说,是研究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如何投射到语法结构上,或者说,语法结构是如何编码(encoding)概念空间的。这里的语法多数情况下指代的是词汇划分,和“词句法”(morphosyntax)——功能派已经并不把词法(morphology)和句法(syntax)做泾渭分明的严格区分。概念空间是连续的,而语法是离散的,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分割连续的概念空间。这种分割,现在更多观点认为,并非分类学的(category),而是原型(prototype)意义上的。即,最核心的概念点构成原型,相对非核心的按照它们与原型点间的距离,处于不同的状态。举个最基本的例子解释一下什么叫概念空间的投射。词句法例子——词类划分:一个语言有多少种词类,特定的词属于哪种词类,这种问题一般是通过一些形式标准来决定的。这些标准包括分布(distributional)上的——在句中分布、在名词/动词短语中分布等,和结构(structural)上的——词法变化如变格、或词类转换的衍生规则。按照Givon提出的时间稳定性(time-stability)观点[1],典型的(prototypical)名词在时间意义上最为稳定,例如猫一时半会儿难于变成狗,而典型的动词最为不稳定,例如你跳一下花了1s,怎么做才能让非虚拟物种跳一个持续一年的跳?而形容词在时间稳定性的轴上,常常介于两者之间。我们把时间稳定性当作概念空间,词类当作语法的对应,于是出现了一些情况:a. 语言中几乎都会出现的两种词类是名词和动词,形容词虽然常见,但是也有很多语言里难以建立这样一个词类,而是作为名词或者动词里的子词类;b. 子词类与时间稳定性也密切相关,例如很多语言中存在一种动词称为静态动词(stative verbs),可能出现与典型动词不同的属性:分布上虽然类似动词,但是没有时态的表征,或者在某些时态下缺乏其他区分。例如我研究的语言里,普通动词区分过去vs非过去,"来"这个动词被划归为静态动词,不区分时态,恰巧前天和后天又是同一个词,于是”我前天来了”和“我后天要来“是同一个表达。。。c. 很多非典型的词汇横跨词类,出现一些横跨词类的词句法特征,而时间稳定性上语义典型的词类基本不会。词汇学方面的例子可以看颜色空间的分配。关于颜色的讨论太多了,基本的假设就是大家在周围环境中能够看到的颜色并没有那么天翻地覆的差别,然后对于同一个颜色空间的划分却差别如此之大:颜色词数目从3到10+不等,同一个色块命名到不同的颜色分类中,可阅。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具体讨论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不同的语言在表征类似的概念空间上,会产生如此多样的差别,这里主要关心的还是思维/文化怎么影响语言。至于语言会影响思维,这是一个更强的假设,更少人敢碰。一个非母语学习的例子。汉语中不分“她”“他”——这里是说口语,发音一致。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例子,我们脑子里不分男女?不可能,写的时候清清楚楚。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英语说得算是很少犯错,也难免不出现些口语中英语代词he/her/him乱用的情况。代词中的性别区别对汉语使用者来说不重要,因为我们通过其他语用策略的弥补进行人称索引。然而英语使用者常常倚赖这一点进行索引,于是遇到了我们所犯的错误便会非常迷惑。我们可以说的是,在局部的语言使用状态中,英语使用者在某种程度上启动了process性别的认知机制。这种启动可以类比于荷兰语必须说高花瓶“站”在桌子上,矮墩儿花瓶“坐”在桌子上,毯子“躺”在桌子上,不能省略掉这些动词,启动了主语的形态认知(当然这种启动程度有所区分,常见物必然包含一定固定记忆存储的成分,不常见物可能更多启动)。上面这个例子,正如所说,是表达思维的语言,陷入循环论证中(即使有脑电方面的证据),独自使用似乎并不能作为语言/思维联系的有力证据——这与思维的定义/结构有关,还有一个语言性思维是否能溢出于局部的语言使用之外的问题。大家所举的空间认知的例子,作者Boroditsky是有意为科普读者写了这么个例子,但这个结论不是枚举得来,是有研究支持的,荷兰马普所Levinson大师写过相关问题的专著[2]。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于是也承载了某种传承的任务。抛开学术,用一个通俗简明的例子来说,作为一个北京人,周围人从小用绝对方向(东南西北)来交流,构成某种学习经验;周围人不断用绝对方向来交流,逼迫我不认清东南西北的话,宿舍同学说晾衣杆在屋子北角,大叔说开门门把儿往北扭(真实案例)的时候,我就成了交流上有障碍的人。结果就造成了,用另一个北京妞的话夸张地说,在哪个角落都能伸出感应器bb到天安门的位置,根据线索判断出方向。当然北京话有其他的方位替代系统,不认清东南西北也能活,而且这种认知负担相对重的任务确有逐代简化的趋势(不认左右的人也没少只手,量词用不懂的都用“一个”“一只”来说也不会被人打死)——所以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联系,是一个趋势性的联系。方位性语言结构的产生和城市地貌关系甚密(语言为交流效率服务),但是语言是保守的,这表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虽然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约定俗成的成分更多。假如今天北京一日建成荷兰小镇运河交错的状态,语言结构也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逐渐的过度。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并不是语言作为一个有自性的独立体,决定我认清东南西北,而是语言在这种传承过程/固守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般说,环境/文化的改变与语言结构的改变处于"共同进化"的地位之中。说去写论文的我到底干了些啥。。。。[1] Givón, T. (2001). Syntax: An introduction (Vol. 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 Levinson, S. C., & Wilkins, D. P. (2006). Grammars of Space: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看了以上的回答,表示大家对语言学真的是完全没有基本的知识尤其是第一名里引用的看上去很专业,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文章,也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同。话说Lera Boroditsky的论文们一直是类似于非主流的地位的,或许很多年以后学术界会采纳她的理论(那绝对是个大突破),但是现在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主流看法。语言能否影响思维?这是一个语言学的入门级别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基本没有争议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很早以前就有语言决定论和相对没那么强硬的语言相对论(比如著名的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的不同会引起使用者思维上的差异。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是一个违反常人常识的知识= =首先,思维并不等于“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 并且在没有/不用语言的情况下,人也可以思考。比如你看到一张认识脸,你可以迅速反应出ta是谁。你闻到一种味道,可以知道这是什么物质散发出的气味。极端点说,动物没有语言,但是你能说它们没有任何想法吗? 比如狗狗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再者,所有认为语言影响思维的言论,所引用的全部都是各种未经证实的各种道听途说的或者个例来说明他们的理论的。比如现排名第一的那个回答,用的全是各种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例子。极其好反驳。比如第一个小女孩的例子,极少有人专门经过指认方位的训练吧,尤其是学者们而非特种兵,这个小女孩可能恰好受过这样的训练,可能对周围的环境观察比较多比较熟悉?太多其他可能性了。有一点科研基础的人都知道,要证明一个因果关系,必须要用严格的控制变量的实验,而这些例子,如果量极其大,最多也只能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非因果关系,即你可能可以说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不能说语言影响了思维。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控制变量试验可以证明语言能影响思维。最后,难道没有人发现这个命题犯了循环逻辑的错误吗?说不同语言的人是怎样判定对方的思维方式和自己不同的?不就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吗?那又怎么能说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呢?于是这个情况就变成了: 我和他的语言不同,我从他的语言的不同中得出他思维不同这个结论,然后把它归因于我们的语言不同。这就好比是我到A瓜农那儿卖西瓜,因为是A瓜农所以我知道他的西瓜一定好,所以这西瓜长的好因为它是A瓜农卖的?
楼主文章里写反了,用语言思考,才是抽象思考,闪现画面,那叫具像了。什么叫抽象?就是把概念从具像中抽出来。用逻辑来处理抽象的概念,这可以叫作抽象思考。比如说问大人一个问题,老鼠能不能吃大象?大人脑子里基本上不会浮现什么画面,只会用逻辑去比较既有概念“老鼠”、“大象”,答案立刻就出来,认为这是不可能,或者说荒谬的。当然,如果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会生发出一堆想像出来,那就可能既有抽象也有具像了。如果是小孩,就不一样了,小孩会想像一只老鼠和一只大象战斗,想像老鼠怎么咬大象,最后得出老鼠从大象鼻子里钻进去咬死大象什么的。这就是具像思维。楼主之所以认为自己那种思维是抽象的,那是因为楼主在思考时没有启用语言这一载体(没有调用大脑处理语音的部分),但人思考问题不可能脱离所有的载体。其实语言就是真正的抽象工具,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音的、文字的、各种符号的,语言是人类制造抽象概念的基本手段。顺便说一声,根据流言终结者的实验,大象还真是怕老鼠的!
语法和思维有严重的相关性并且,普通人类经常思考的所谓终极问题,都是语法和语义的不严谨产生的。
受邀请计算 XII MULTIPLICATA PER XIV DIVISA PER VII十二 乘以 十四 除以 七12 x 14 / 7
我觉得没法轻松找到强相关性。Lera Boroditsky的论证过程就很不严密。且不论枚举法本身的方法缺陷,单就这小女孩而言,如果她之前有意无意训练过自己根据某个地标找到北方,那就没什么困难,而学者一起开会的地方,又不是野外生存地,平时没有寻找地标确定方向的必要。我感觉语法不过是句子结构的研究,真正用的时候没有人会根据语法去说话,至少本国人不会这样。因此,语法对思维的影响只可能发生在童年学习的时候。童年刚学习的时候,我看世界各地儿童说话都是断断续续的,全是简单句,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语言应该有共同的语法结构:动词+名词,或者名词+动词,或者动名词或者名动词,总之是对客体世界的联系。等有了主体意识后,才会出现我,你,他等人称代词,这个时候如何在语法里放进人称信息,各种语法处理方式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把意思表达完整清楚。可以说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不同手段的择取如果是任意随机的,那么各个语言部落由此发展出来不同的语法路径,将仅仅是当作一个个的底板,一旦意义表达清楚,底板就可以拆除,没有人会根据语法复原他听到的话,都是将其听到的内容当一个整体接收的,同样,说话的也是依靠底板在说一个整体的信息。因此,整体信息上如果各个语言部落互相之间是无差异的,那么,思维方式我认为就没有因为语法差异而出现差异:我们互相传递的是底板上承载的内容,不是底板。底板各种各样,承载的内容当然也会受其影响,有各种堆放方式,但堆放方式区别,不影响内容本身。不过,好的堆放方式有利于装货卸货速度,这个是可证实的:中国孩子数数快,因为一到十发音全部是单音节。从目前翻译效力来看,整体信息互相之间的翻译,大体上是可以做到信达雅的。还有一部分不可翻,比如诗歌的意境之类的,但这和生活阅历有关,和语法无关。而整体信息才是和思维方式相关的。因为整体信息是可以和外界发生信息交流基本单元,不管你说:吃饭我,我吃饭,吃我饭,我饭吃,饭我吃,只要不说饭吃我,都行。这个基本单元影响你的行为,进而影响你的思维。因此如果底板假设不能被证伪,我就不会认为思维方式差异和语法有关。因为各种原因,我涉及过英日德意西俄藏阿八类外国语言,从构词到句法真的是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精彩,不过当你发现一句稍微复杂点的带从句的句子里,你可以不由自主用上好几国国家的语法并混杂各国外语单词说出口时,你会发现这样做不难,甚至很流利,因为当你着重要表达意义时,底板真的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一点不影响内容表达。同样,有些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自己发明一些小范围流行的带有独特句法结构的儿童语言,其实是类似的发生学模式,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把底板改装了一下,成年后,这些玩具底板就扔了。但其承载的内容他们没有扔,他们仍旧和其他人可正常交流。又反证:同样是说汉语的中国人,互相之间的思维差异之大,我看不输于和说英语的美国人。
强烈推荐 Ted Chiang 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写的是一个女科学家学习了外星人的语言,发现外星人类似象形文字的书写系统并非线性,也不需要符合因果律,即描述一件事的时候从起笔开始就知道在哪里结束。在习得外星语后,她发现未来的事情也能够被自己的思维感知......
有点看不明白题主想问的到底是什么。要真是问语法决定思维,那这问题也太大了……我看楼上答题的诸位好像没人学过语言学,答题的思路也怪得很(勿怪)……语言决定思维这是肯定的事情,从洪堡那时候(也就是18、19世纪之交)就开始得到广泛认可了,包括薄锦所举的文章,其基本思想仍旧是洪堡的比较语言学。人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再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和思考自身,按照拉康的说法,语言成就了也阉割了人的思维(太简单了,暂且这么说吧。。),语法差异自然影响思维方式,无论词法句法都如是。想想德语严谨的构词法和造句结构,与中文这种典型的孤立语之间的差异,不是如同德国古典哲学的严谨和逻辑性,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性灵飘逸一样么?语言问题是整个二十世纪(直到现在)思考的中心之一,几句话是说不清的,洪堡的文章《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算是这方面的先河,如果还有兴趣的话,各位结构主义大牛的书都是不错的推进,强推拉康。
思维方式是什么?从我的理解上来说思考分两种,一种是用语言思考,另一种是用“画面”思考在我理解看来,所谓的思维方式是扎堆的语言思考和画面思考的混合使用的一个过程并且来说,字眼的使用会影响到不同画面的出现,这是从每一种语言的初始定义造成的,比如说当我们发音发police,的时候,英语国家所能想到的是”警察“和“请”(plaese),但是中文在这个字眼的定义上能想到的就和“请”没任何关系所以中文字眼的使用所带来的一切想法的集合和很多英语国家使用经过翻译后的同一单词所联想到的一切想法的集合 肯定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集合不仅仅和语言有关,还和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程度有关你要是问: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我会回答,会,但是还有其他也会影响思维,并且不能被忽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
【摘要】:由于汉语与欧洲语言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精神面貌",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不断有学者呼吁汉语语法研究走独立于英语语法的道路,真正的汉语语法应该以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殊规律为主体,同时也反映人类语言的某些共同规律。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汉语的思维、表达和语法与欧洲语言的基本对立表现为灵活与精确、综合与分析、具象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的基本对立。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04【正文快照】:
一、“一来到汉语,头上的天都变了”英国东方学家塞斯(A.H.Sayce)在《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三版的“语法”条目中指出:“中国语言的文法永远不会弄明白,除非我们不但要把欧洲语言的文法术语弃掉,而且连这一套术语所代表的概念也弃掉。”[1](p.28)这位西方学者感慨的是,在现代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展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龙玲;[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安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秦廷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黄婉梅;[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汪红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黄育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侍中;[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孙宜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樊友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何清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陈红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志凡;;[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家宁;林哲;;[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李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李影;付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郭旭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刘建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刘锦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袁明军;;[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鲁川;;[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淑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石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善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红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春兰;[D];南开大学;2010年
王用源;[D];南开大学;2010年
郭红;[D];南开大学;2010年
谷峰;[D];南开大学;2010年
张爱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姜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文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马晶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乌晓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满蕾;[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军珲;[D];郑州大学;2010年
田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丁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晓;[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苏章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庆元;黄耀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钟启泉;[J];教育研究;2000年11期
钟启泉;;[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钟启泉;;[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6期
刘宓庆;;[J];现代外语;1993年01期
韩雪屏;[J];语文建设;2002年05期
,张金言;[J];哲学研究;1989年01期
韩雪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晶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刘爽;;[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肖国政;;[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06期
吕叔湘;[J];汉语学习;1983年05期
孙维张;[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5期
本刊记者;;[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陈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陈昌来;;[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2期
“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筹备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王莉;[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丽丽;李俊涛;伊木清;许葆华;高红;付劲德;邵晶;胥靓;王启荣;;[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王礼先;;[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王尔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梁春迎;;[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易剑飞;翁弟芳;;[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陈爱敏;;[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张亦可;;[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赵秀云;;[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原安娟;王吉有;;[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京山;吴坚忠;;[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张斌;[N];网络世界;2010年
记者单宇;[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刘洋(作者单位:北京市政府外办);[N];北京日报;2001年
鲍洪俊;[N];人民日报;2002年
朱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易中天;[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傅耀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赵亚辉;[N];人民日报;2011年
吕东浩;[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田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玛琳娜·吉布拉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郑凌云;[D];暨南大学;2007年
张华;[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王昌忠;[D];苏州大学;2008年
雷中林;[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王中;[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刘辰诞;[D];河南大学;2006年
高埃仁;[D];厦门大学;2005年
杜建国;[D];山西大学;2007年
关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立;[D];广西大学;2003年
张北安;[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李红真;[D];河南大学;2009年
张新玲;[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杨楠;[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路静;[D];吉林大学;2005年
张薇;[D];西北大学;2007年
周敏;[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段美英;[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王兆达;[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与中文的语法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