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院能治疗病毒16.33号9

军事医学科学院 -
该院曾拥有领域的大部分研究机构。曾经多次调整改编,1991年设有8个: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毒物药物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所,研究所,情报研究所,野战输血研究所,疾病预防与控制所。(以上在),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卫生设备研究所(以上在天津),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该院还设有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附属医院(307医院)。该院还有实验动物中心、实验仪器厂、仪器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科技支撑部门。解放军一些重要的医学研究和技术中心设在该院,如全军预防医学中心、全军环保研究监测中心、全军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心、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心、新药研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检测研究中心、全军环境卫生研究监测中心、低温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军事医学情况中心、放射病临床专科中心、临床药理和菌种保藏专业实验室等。全院现有2000余名科技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科学家500余人。建院以来,全院科技人员在药物、造血细胞、毒剂防护、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军事医学科学院 -
日,美军在战场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并公然挥舞核大棒对新中国进行讹诈。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周总理英明建议,拍案决断,指示迅速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
日,,第三、第一野战军和中南、西南、东北军区发出了《电告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指示。
日,应陈毅市长邀请,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宫乃泉作为首任院长来到上海,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巴斯德研究院和法租界卫生所旧址开始凤凰涅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的新纪元正式拉开帷幕。继中国科学院之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家科学院、世界第三家军事医学高级科研机构由此宣告诞生。
创建之初,军事医学科学院设置了生理、、药物、化学、、寄生虫6个系。至1954年3月,学科系增至14个。全院承担了近千项科研任务和课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特别是1954年至1955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举办了毒理和流行病两个高级师资训练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三防”医学人才,开启了我军“三防”医学研究的大幕。
吴越雨水,滋润七春。日,考虑到国防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中国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研究的现实需求,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大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建议并获准,于1958年5月将我院从黄浦江畔北迁燕山脚下,从师级单位升为军级单位。迁入首都后,原有的14个系整合改编为7个研究所。
1961年11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决定,执行兵团级权限;1970年军委决定军事医学科学院执行正军级权限至今。2003年秋,由于在迎战“非典”过程中发挥了一锤定音、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决定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上承建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三大职能”的总体格局。
在编制改革过程中,早期组建的法医系移交第二军医大学外科研究所移交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野战医院移交青藏兵站部、接管的工业卫生实验所移交国家卫生部。此外,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走出的航天医学研究所、空军医学研究所、海军医学研究所,有如科学之种撒向祖国的、蓝天和,开出星夜繁花,结出累累硕果。
目前,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成为全军师级架构最多的正军级单位,机关有科技部、政治部和院务部、院办公室,下设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毒物药物研究所、卫生装备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野战输血研究所、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军事兽医研究所等11个正师级研究机构和一个正师级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一个副师级医学图书馆和7个正团级保障单位等直属机构,联合中科院、、北大等6家单位创建了北京(国家)组研究中心。
从1951年到2011年的60年时间,军事医学科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制规模由最初的6个学系、30余人的正师级单位,发展到下辖13个师级、7个团级、万余人的正军级单位;驻地从上海巴斯德研究院的一座旧楼,发展到现在横跨三省两市的32座营院;仪器设施由少量的老旧物品发展到总值12亿多元的国际先进技术设备。
军事医学科学院 -
日,组建不久,我院就派出一支由细菌学、流行病学、寄生虫学等21名专家组成的队伍,他们带着正义使命,为揭露敌人的丑陋嘴脸,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上进行细菌检验。
2个月后,一份关于“美军在朝鲜撒布细菌的调查报告书”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震惊和义愤!一支支国际调查团来到朝鲜,核实中国科学家的正义控诉。不久,中英法三种文字向世界公布的报告书,再次使细菌战的罪行暴露于天下,从舆论上和政治上遏制了细菌武器的继续使用,有力地配合了新中国的外交斗争,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8个月时间,组建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战略价值立竿见影。
1958年,这支特殊部队来到北京西郊后,这片沉睡千年的沃土开始苏醒,萌生出郁郁葱葱的科学之林。核武为矛,防护为盾。蔡翘、胡经甫、朱壬葆等一批大师为了新中国的“三防”事业放弃荣誉光环,抛下功名诱惑,踏雪上高原,冒雨入深山,迎风进沙漠,孤身下边关,隐名埋姓数十载,铸造国家盾牌,直至春潮涌起,神秘面纱才渐露峥嵘。
1986年,这支劲旅连同它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与震撼世界的人造卫星、、合成等成果一起,光荣地出现在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行列里。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在帝国主义肆意横行的冷战时代,战争的恐怖笼罩着人类,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也面临着帝国主义原子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威胁。为了使人民免受侵略者特种武器的戕害,为了使年轻的共和国不屈服于霸权主义的压力,军事医学科学院受命承担了防原子、防生物、防化学的“三防”医学研究任务。这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沉重而艰巨的任务。
承担防原子武器损伤研究的科研人员,先后参加了包括首次原子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氢弹在内所有类型的核试验。他们一次次冲入核爆后的放射性沾染区,抢收实验动物、解剖试验标本、采集试验数据。于是,中国的放射医学防护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从事防生物武器损伤的科技人员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我国头顶的这片“蓝天”,警惕来自天空的生物威胁,又随时随地密切关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防止各种疫情的蔓延。他们研制的创新型抗疟药复方本芴醇,不仅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了发明专利,而且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批准上市,这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担负防化武器损害研究的科研人员,面对一个个陌生的课题,靠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韧劲,靠排除万难,永攀高峰的拼劲,更以科学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掌握了各种化学战剂的致毒机理,研究出一付付解毒药剂。
从抗美援朝到边境作战,从反恐处突到国际维和,从国内抗灾到境外救援,从“”发射到“”上天,从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到防控“甲流”,从保障奥运到服务世博、、大运,在历次重大险情、重大任务中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发挥了一锤定音、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0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军事医学科学院 -
、钱信忠、贺诚、殷希彭、桂绍忠、涂通今、徐念兹、秦伯益、吴德昌、吴祖泽、赵达生、孙建中、贺福初等先后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现任贺福初院长是第13任院长;刘景宴、周长庚、程坤源、、高平、、黄耀德、、边兆明、高福锁先后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现任高福锁政委是第10任政委。
军事医学科学院 -
组建之初,为应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紧迫战略需求,在、的亲切关怀下,调集了包括蔡翘、胡经甫、黄鸣龙、、林国镐、朱壬葆、宋鸿锵、汤腾汉、周金黄、柳支英、周廷冲等一批大师名家。
1955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三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蔡翘、胡经甫、黄鸣龙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至今,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涌现出朱壬葆、、陆宝麟、周廷冲、孙曼霁、周维善、吴祖泽、贺福初、张学敏等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德昌、秦伯益、王正国、殷震、黄翠芬、盛志勇、俞梦孙、沈倍奋、夏咸柱等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军首位。此外,被英国皇家放射学院、美国放射学院分别授予“名誉院士”、“荣誉院士”的我国现代肿瘤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学奠基人吴桓兴教授曾长期在这里工作。
在这片沃土里,曾经缔造出我军迄今惟一的一对夫妻院士——周廷冲、黄翠芬;诞生过三对师生院士,其中朱壬葆先生、吴祖泽先生和贺福初是三代师生院士,黄鸣龙先生和周维善先生、周廷冲先生和孙曼霁先生是师生院士。钱信忠、潘世征、涂通今,我军历史上仅有的三位红军博士在此集结;殷希彭、潘世征、王道建等白求恩大夫的三位得力助手来院聚首;志愿军卫生部部长吴之理上任之后,我军历史上包括红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在内的各个时期的卫生部长和两度出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总后卫生部部长的贺诚等红色医学专家有如江河,最终注入军事医学科学院这片大海。
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特殊使命还造就了柳支英、周金黄、张其楷、、邓蓉仙、、宋鸿锵等一大批“无冕院士”,他们把最美好的人生时光奉献给了共和国“三防”事业,在军事保密科研领域功勋卓著,可谓看尽大漠孤烟,数尽长河落日,洒尽春秋热血,写尽赤胆忠诚,甘结无花之果,不留一点尘埃。
除了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还拥有119位将军级科学家(包括25位一级研究员、18位二级研究员、76位三级研究员),有10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8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位中国实用工程求是奖获得者、8位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8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位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13位总后一代名师、12位总后伯乐奖获得者以及包括4位金星、22位银星在内的众多总后“三星人才”。&还有1个科研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奖;2个科研团队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位全军之首。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军事医学科学院逐步建立了以60个国际、国家、军队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支撑的科学研究体系;以理、工、农、、军、管6大学科门类3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科学研究格局。
自1965年开办研究生教育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为国家、军队培养和输送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达4700余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现设有医学情报、、基础医学、卫生学环境医学、微生物流行病、药理毒理、卫生装备、生物工程研究所、输血医学研究所等,以及附属医院、实验仪器厂、实验动物中心等机构。主要从事平、战时特殊环境、特殊损伤医学防护和卫生防疫技术、装备及相应基础研究。汇集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军事医学科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机构。拥有国家医学分析中心、国家新药临床前沿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全军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全军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等约20个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心和重点专业实验室。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军队的许多重大科研任务,获得了1500余项科研成果奖。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军事医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摇篮。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25个,其中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药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科研流动站,培养了大批博士、。先后与国内几十所重点科研院校建立了横向联系,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院内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重点加强药品、生物制品和卫生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一批高科技成果和产品已推向社会,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军事医学科学院 -
60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始终秉持人类文明铸就的科学之剑,着力开拓医学科技的创新之路。先后承担完成了2700多项国家和军队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重大课题,研制出药品、疫苗120多种,防护技术100多种,获准专利授权640多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和发明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奖39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与“”成果比肩,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卫生系统、我军后勤系统迄今唯一的特等奖,至今仍居世界领先水平。疟疾治疗新药“本芴醇及其亚油酸胶丸制剂”荣获我国卫生系统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研制的抗疟药“复方蒿甲醚”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在全球销售超过4亿人份,拯救了近百万疟疾患者生命,荣获2009年度欧洲发明人奖和2010年度美国盖伦奖。近日,作为青蒿素系列抗疟药物,复方蒿甲醚还凭借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推助青蒿素发明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摘得享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
此外,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一批青年科学家领衔的“国际人类肝脏组计划”,走在了世界前沿,开创了我国领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先河,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科学家纷纷参与;研制出以野战方舱医院为代表的“二代野战卫生装备”和一大批军队特需药物并已陆续装备部队,有力促进了部队战斗力、保障力的提高,圆满完成了军委、总部赋予的平战时重大医学保障和应急救援任务,为国家和军队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实验仪器厂实验仪器厂主要承担科研仪器的研制和维修工作。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制冷工程、机械工程、光学精密机械学科和专业,特别在机械电子设备、制冷及离心设备的应用研究与维修、制造方面形成了优势。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多项,研制仪器设备数百种,其中PCR仪在国内广泛使用受到用户的好评。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是全军医学动物的研究中心和重要的生产供应基地。该中心设有实验动物研究与质量检测重点专业实验室,从事实验动物的遗传、微生物、生化、病理、营养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生产20多个品种品系的不同等级实验动物,有力地保障了有关单位医学科研工作的需要,部分动物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中心有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的奖励或专利。仪器测试中心仪器测试中心主要任务是为生物医学研究和新药研究提供形态分析、药物分析和生化分析。该中心设有色谱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实验室、质谱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和光谱实验室。配备有核磁共振、透射和扫描电镜、质谱、蛋白质序列分析和毛细管电泳等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在有机化合物成分和结构分析、生化分析以及超微结构分析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994年该中心与院内有关实验室联合,被批准为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是一所以收治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为重点,、、教学相结合的医院,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是全军放射病临床研究治疗中心。现有11个病区、16个科室与实验室,拥有CT、大型X线机、直线加速器、TPS等大型设备和亚洲一流的无菌层流病房。先后有70多项研究获国家和军队成果奖。该院在临床药理、及白血病治疗、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特别在放射病和化学中毒治疗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输血医学研究输血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血源及输血安全性研究。该所具有血液病原体检测与灭活、血液保存、血液制品、血液代用品和输血医学基础实验室等,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红细胞血小板的冻干保存、血型转换等项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八六三"、国家攻关课题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30余项,有3项生物制品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并获多项国家专利。生物工程研究生物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学技术研究和承担生物工程产品的中试任务。该所设有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和肽化学等研究室。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已形成生物技术上、中、下游配套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基因工程疫苗、细胞工程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30余项,有3项生物制品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并获多项国家专利。卫生装备研究卫生装备研究所是军队野战卫生装备的主要研制单位,现有卫生装备论证、医用化工材料、医用车辆、医用电子仪器、医用设备工程研究室和全军卫生装备标准检测试验中心。在野战机动医疗单元、卫生技术车辆、x制液制氧设备和系列医疗箱等装备研究领域有较强优势,已获120多项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该所主办的《》属全国性刊物。药理毒理研究药理毒理研究所主要承担化学损伤医学防护研究任务,开展平、战时部队特需药和民用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该所设有精神药理学、神经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毒理学、实验病理、药物制剂和药物代谢、药物合成、植物化学和毒物检测分析中心等研究室。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各1人。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130余项,特别在新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20多个新药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该所主办的全国性刊物《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和《国外医学药学分册》,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要从事部队平、战时常见传染病防治研究。该所设有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媒介生物与防治、药物化学、药理学研究室和全军微生物检验中心,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200余项。该所在微生物快速检验和诊断、传染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消毒学、媒介生物学及其防治、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主办《》和《》等全国性刊物。卫生环境研究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主要针对部队平、战时各种环境和劳动因素对指战员健康和作战能力的影响,开展以提高部队平战时卫生水平和作战能力为中心的卫生保障措施的研究。该所设有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高原医学、寒区卫生、卫生检验、病理等研究室。完成国家和军队下达的500多项研究任务,在军事劳动卫生、饮水卫生、营养学、高原和寒区卫生等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80多项。主办了《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营养学报》和《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等全国性刊物。其他&★&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基础医学研究所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医学情报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军事医学科学院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在取得2000多项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创造了以献身军事医学科研事业为内涵的“爱党爱国、拼搏奉献、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特等奖精神”。
被国际医学界命名的“蔡氏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留美博士蔡翘在美洲袋鼠脑组织的神经解剖学研究中,发现了视角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国际医学把这一部分命名为“蔡氏区”。这是20世纪的中国姓氏在有限的生物体上的命名,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蔡翘没有留在美国。他踏着太平洋的波涛,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光荣入伍,后来出任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成为我国军事医学研究的一名“主帅”。
全军惟一的“院士夫妻”。日,天 安 门广场的隆隆礼炮,深深震颤着大洋彼岸一对海外游子的心。旅居美国的周廷冲博士和黄翠芬硕士夫妇,在收到后来成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宫乃泉从祖国转来的亲笔邀请信后,当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了回国的申请。但这一正当要求却遭到无理刁难,美国亮出了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奖学金所得税索赔数目。
1950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周廷冲和黄翠芬来到美国西部海岸的一个货运码头。毅然登上了一艘不需移民局签证的货轮,开始了漫长的航行。当他们在浩瀚苍茫的太平洋上漂泊了56天,走出甲板,踏上阳光灿烂的故乡土地时,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海外游子禁不住热泪滚滚。
“解放祖国我们没有流过血,建设祖国我们要多出力。”周廷冲、黄翠芬夫妇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最初的想法,在新中国军事医学的百花园里奋力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浇开了一朵朵科研奇葩。周廷冲和黄翠芬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从而成为全军惟一一对享受共和国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夫妻”。
主动退回“院士”申请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有位老教授叫宋鸿锵,早在20世纪40年代,宋老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上海震旦大学的教授,并因发现治疗血丝虫病特效药而闻名全国。后来,他服从组织安排,从事防化医学研究。经过20年的探索,他带领课题组,成功地研究出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化药物。
鉴于宋老的突出贡献,组织上推荐他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当院士申请表送到他手里时,面对保险箱里厚厚的研究成果,他思索再三,竟无从下笔。因为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都是军事医学的核心机密。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利益,他主动把申请表退了回去,放弃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
当有人问已退居二线的宋鸿锵:“您甘愿这样被埋没一辈子?”时,宋老平静地回答:“一个人做了工作非要受到社会承认吗?农民种的米上是不写他们名字的,大家用的煤燃烧掉了,我们也不知道是哪个矿工挖的。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而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军事医学研究队伍中,有着一大批像宋鸿锵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把个人的声名,湮没于国防科研的伟大事业之中。
新崛起的一代人。今年43岁的研究员王海涛,1989年5月赴美做博士后科研工作,后被肯塔基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美期间,他所做的艾滋病研究等10个方面的工作,均处于学科前沿。其中,他采用高新技术获得一株抗体,成为迄今为止整个免疫学领域内发现惟一能与高比例人群特异性抗体反应的独特型抗体。他还首次提出了对研究艾滋病疫苗有重要意义的“优势克隆”假说,并取得一项美国专利。仅靠这项专利,王海涛在美国就会有舒适的生活。然而,他却谢绝美国方面的高薪聘请,携妻子回到祖国。
与王海涛相伴的还有贺福初、范明、刘克良、、裴雪涛等等。这又是一代人。
从蔡翘,到周廷冲、黄翠芬教授,再到王海涛、贺福初,他们身上折射出几代军事医学科学工作者“爱党爱国,拼搏奉献、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特等奖精神。”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吹绿了科学领域的万木,也开启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大门。近20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一批批科技人员被派往世界各地留学,带着科研论文和一个民族的和平信念登上国际学术讲坛。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坚持为国防和部队服务的前提下,把军事医学科技力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把优势学科向民用方面延伸,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批科研人员赶到了唐山。喷洒了45吨灭虫药剂,使一场即将流行的大瘟疫,被有效地遏制。
20世纪60年代,受到“钴60”照射的一家4口人被送进军事医学科学院,核医学专家们从最基本的常规治疗中探索出一套治疗和护理的基本经验。由于我国库存粮鼠害严重,军事医学专家们把他们研制的抗凝血型新用于民用,使市成为全国第一批无鼠害城,郑州铁路段、鞍山钢铁厂分别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鼠害列车段和无鼠害企业。
日,深圳危险品库房起火爆炸。军事医学科学院4位专家,忍受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中毒的危险,奔波于事故现场,采样分析,确定各危险物品的品名、性质及危害。事后,专家们又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危险物品起运、装车过程中的卫生保障任务。
1995年6月,广东高要市一个小村庄里接连发生人畜中毒“怪疫”死亡事件。短短几个月内,先后有148人发病,16人死亡。军事医学专家几经努力,找到了造成“怪疫”的原因,卫生部派往中毒现场的专家组也制订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毒急救新技术”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多年实验和临床研制的成果,并于1991年由国家卫生部作为首批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的10项重大医药卫生技术之一。该技术推广后,大大提高了我国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水平。广大基层医务人员认为,急救技术是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的一次重大突破。[3]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在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行列中,有一支100人组成的院士方阵。他们不仅学识超人、成果卓著,而且在他们身上,还凝聚了“献身国防、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的名字,已同他们辉煌的成就一起,载入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史册。这其中,有14位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他们是:
★我国生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蔡翘———28岁就在世界脑神经解剖学界获得大脑“顶盖前核”这一惊人发现,使国际脑科学领域有了一个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蔡氏区”命名。
★闻名世界的生理学家朱壬葆———他带领课题组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期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研制成功了我国的第一代预防放射病的新药方6304。
★我国昆虫学界的奠基人胡经甫———历经十二个寒暑,编写了《》这部巨著。不仅给中国的昆虫学研究奠定了基石,而且也是世界昆虫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国著名昆虫学家陆宝麟———从事生物学、医学昆虫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医学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军惟一的一对院士夫妻周廷冲、黄翠芬———周廷冲作为我国生化药理学家,先后白手起家创建了4个实验室和1个研究所,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创办所室和教学上,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军事防化毒理学专业人才。黄翠芬院士早年从事毒素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为我军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4年,她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
★力克国际防化医学重大课题,使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世界的生理学家孙曼霁———大半生在实验室里研究用科学对付当今化学武器的杀伤,即化学武器的中毒救治。他使我国梭曼防治机理研究处于世界的前沿。
★著名实验血液学家吴祖泽———他的科学发现,为人类医治白血病、重症肝炎、、再生障碍贫血等难治性疾病开辟了广阔前景,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理学、辐射防护学创始人吴德昌———首次阐明核武器落下灰危害的特点,在落下灰危害防护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他还参与起草咨询了一系列重要的核安全文件,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在世界防化医学、戒毒医学方面成就卓著的著名药理学家秦伯益———他研制成功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目前世界上用药剂量最小而镇痛效果最强的高效镇痛一类新药。
★在白血病治疗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的著名免疫学家沈倍奋———她在国内最早开展加成指数测定法分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成为惟一一名连续4届当选“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贺福初——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学专夏咸柱——他对狂犬病病毒在感染局部的增殖情况及病毒在体内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多种新型疫苗候选株,为我国动物狂犬病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军事医学科学院 -
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贺福初研究员
贺福初,1962年出生于湖南安乡,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入伍,相继获生物化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曾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现象;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人胎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发现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ure&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高度评价。以责任作者在国际核心刊物Nature&Genetics、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enome&Res、Mol&Cell&Proteomics、Cancer&Res、JBC、Oncogene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首届青年科技标兵”、总后“科技金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主持国家“863”、“973”以及&“九五”、“十五”攻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课题、北京市重大项目等10余项。获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主编专著6部、主译专著2部、参编专著5部。现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评委,国家863生物与医药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国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共同执行主席,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理事,国际核心刊物《Proteomics》资深编辑、《Molecular&&&Cellular&Proteomics》编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分子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免疫学家沈倍奋研究员
沈倍奋,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研究员,微观世界的“健康大使”。日出生于上海,祖籍,196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80年9月到1982年&7月获洪堡奖学金,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1月至9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1987年2&月出任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兼抗体工程专题项目负责人。1994年建立和主持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研究室,被确定为全军重点实验室。在沈倍奋看来,引导自己步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是父亲。沈倍奋的父亲毕业于旧上海的东南医学院,从医之初他将自己改名为沈初兴,后来又为子女取名为继奋、倍奋,希望后人奋斗一世,成就大业。受医学世家氛围的影响,沈倍奋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的生物物理专业,1965年又考取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然而学业未完,适逢“文革”。在那个一切都十分混乱的年代里,这个认为人生要靠三分命运、七分拼搏,崇尚奋斗创业的姑娘始终坚持读书。先前学俄语的她在这期间打下坚实的英文功底。1980年她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两年时间中,沈倍奋无暇领略欧洲大陆的旖旎风光,时间全部泡在了实验室。她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业,赢得了导师的赞誉。
回国后,她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在当时没有一间实验室,没有一根试管的情况下,她没有退缩,凭着执著,借实验室开始了研究工作。为了获得实验材料,亲自到屠宰场,取动物脏器。为了得到需要的试剂和仪器,几乎跑遍了北京的试剂商店、仪器公司、玻璃厂、化工厂、机场、海关……最后,在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经费资助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发展成今天的全军分子免疫学重点实室。就在这间实验室,沈倍奋和同事们获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在国内最早开展加成指数测定法分析单克隆抗体所抗抗原决定簇的异同,有关技术在全国推广;最早作出白血病免疫分型试剂,使白血病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单克隆抗体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填补了国内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空白;研制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单克隆抗体17类43株,全部被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国际会议确认;开展白血病导向治疗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我国单克隆抗体及衍生物最早通过新药评审进入临床的制品;从中国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并研究了它们的升白细胞作用,在国内最先通过了新药评审。尤其是在导向药物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水平。获得15项科技进步奖,参加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以此赢得了同行的赞誉,成为唯一连续4届当选“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认识沈倍奋的人都知道,她总是行色匆匆,惯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得赶紧”。作为一名白血病导向药物的研究者,面对我国是白血病的高发区这一事实,她焉能不急?学生们都说:找沈老师难,因为她忙;找沈老师又很容易,因为她总在实验室。我问沈倍奋对成功领悟最深的是什么?她说,“是科学的品质”。在她看来,科学来不得虚假。沈倍奋以她严谨的科研作风,享誉生物技术领域。&1997年,经过多年攻关,她和同事们研制成功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新药,申请新药证书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主管部门和医药界对一种新药的评审和鉴定向来把关严格,而沈倍奋带领大家精心准备,从实验数据、必备的资料到专家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做到准确、详细、全面,使这个药一次性通过评审。国家医药主管部门还把她们的申报书作为范本,推荐给所有申请新药证书的单位参照学习。
父命殷殷伟业成,医林倍奋出奇英。
思报国,献终生,匆匆行色诉衷情。
军事医学科学院 -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时代经贸(学术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4:5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3位军事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