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省长会是谁的稿子是怎样练成的

揭秘省长李小鹏敲定名称的山西官员“真人秀”节目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面对镜头,参加节目的官员需要为自己的城市做推介演讲,还要正面PK。经历初赛、复赛、决赛之后,最终将选出获胜城市。
近日,山西卫视一档名为《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旅游推介竞演节目开播。这是一档汇集了山西11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或副市长的官员“真人秀”节目。
面对镜头,参加节目的官员需要为自己的城市做推介演讲,还要正面PK。经历初赛、复赛、决赛之后,最终将选出获胜城市。
这个被称为全国首档书记、市长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寄予了山西省扭转形象的期望。官方媒体的解读中,山西正试图以节目为突破口,借力旅游发展,撕去“塌方式腐败”和经济“断崖式下滑”的标签。
6月4日,山西卫视《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组总导演宫巧利接受“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专访,揭秘这个官员真人秀节目录制幕后的故事。宫巧利参与了这档节目的筹备和策划工作,负责节目的录制工作等。
省里用意&“重塑山西新形象”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山西为什么会筹办这样一个官员真人秀节目?
宫巧利:省里让山西卫视做一档宣传山西旅游的节目,给2016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造势。然后我们出了几套方案,春节过后去省里给王一新副省长汇报。在那次会议上,演播室竞演这个方案被认可。而且会上拍板决定,省政府给一些支持的资金,各地市的主要领导书记、市长或副市长要参加推介。
副省长王一新在现场
政事儿:听说这个节目得到了省里更高级别领导的支持。
宫巧利:元旦后我们去给王一新副省长汇报的时候,确定了电视竞演的方式,并且把评审权交给大众。这个节目的名称是在选了很多个之后,最终由李小鹏省长敲定《人说山西好风光》这个名字。
政事儿:主持人在开场白中说,要展现山西新一代主政者的风貌,同时完成山西新形象的重塑。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在节目中说这些话是否需要经过审核?
宫巧利: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主持人的开场白没有经过领导审核,是导演组和主持人商量后定下来的。其实这两年以来,对于山西在外界眼中的形象,大家都是没有回避过的。当时我们想,如果书记市长能够在节目上登台,一方面是推荐自己家乡的好风光,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一种姿态。
政事儿:表达什么样的姿态?
宫巧利:主政者的一种开放亲民的姿态。山西官员也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官僚。其实我们山西的官员也是很可爱的,也有很亲民的一面。
节目组担心
“做成政府工作报告怎么办”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节目有11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或副市长参加,节目组是怎么邀请到这么多官员的?
宫巧利:省里定下来各地市书记市长上的时候,我们刚开始还有些怀疑,他们真的能上吗?后来,省里下文件让各地书记市长上节目。我们又想,如果真的来了,做成政府工作报告怎么办?
政事儿:作为节目的总导演,你的压力大吗?
宫巧利:这个过程当中,最大的压力在于牵扯的部门和环节太多,比我之前的节目程序要复杂很多。很多事情需要反复沟通。
政事儿:参加节目的官员名单是怎么敲定的?
宫巧利:这个也很难。录制前一个星期左右,还有个别地市在调整。比如太原,本来一直说市长耿彦波要亲自参加。因为耿彦波有其他工作,到录制前两天临时决定换成副市长过来参加。还有临汾,本来是市长要参加,因为他被提拔成书记了,那几天要公示,就派了王振宇副市长参加。来参加的副市长都是分管旅游的副市长。
政事儿:接到参加节目的通知时,各地市有拒绝的吗?
宫巧利:太原因为去年主办过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了,所以问可不可以不参加。后来了解到省里希望11个地市都参加,以这个节目来推介自己的旅游景点,就决定参加了。
官员另一面&“没有领导卡壳或者停下重来的”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每个官员上台前,需要经历哪些准备过程?
宫巧利:对他们来说就是准备稿子。现场录制的时候,没有领导卡壳或者停下重来的,都是一遍过。
政事儿:官员演讲时有提词板吗?
宫巧利:没有提词板。之前也有领导有过这样的要求,但事实上他们现场都是脱稿背下来的。因为我们告诉他们,提词板虽然可以提示,但是看提词板的时候眼神就不对了。所以在录制前一两天,他们背稿背得比较狠。
政事儿:他们是怎么背稿的?
宫巧利:我听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讲,领导都是逮个功夫就开始在那里背,还要背给工作人员听。比如大同的张吉福书记,从大同到北京参加节目录制的路上,在车上一路给工作人员演练。朔州的市长也是,上场前还在一直练习。有记者在他上场前采访他,他还趁机在话筒前又演练了一遍。
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
政事儿:演讲词是谁写的?
宫巧利:大部分演讲词都是书记市长自己写的。有个别的是相关工作人员给提供一个初稿,然后书记市长自己修改。我了解到好几个都是自己写的,比如大同和忻州的领导。
政事儿:对他们的演讲有什么要求?
宫巧利:我们不能对领导有太高的要求。因为他不是演员,你不能让他在那里像演员一样帮他调整。主要有三个要求,第一,不能像做政府工作报告一样;第二,要像“说话”一样表达;第三,如果里面有点小故事,再有点情怀,那就更好。
不同演讲风格&“按你自己说话最舒服的方式去说”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穿着T恤衫上台,赢得了亲民的评价。对于官员录节目时的着装,有什么要求?
宫巧利:建议穿正装。其实大同的张书记已经准备好正装了,但是上场前看到工作人员都穿那样的T恤,就临时决定也穿一样的衣服上场。
政事儿:节目录制前,官员演讲有几次彩排?
宫巧利:一次。个别市长去得早的会彩排两三遍,最多三遍。去得晚的就只有一遍。
政事儿:据说节目组原来希望呈现出TED演讲的风格。
宫巧利:我们起初布置的任务就是让大家学习一下TED演讲,给每个地市传过几段不同风格的TED风格演讲,让他们参照一下。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效果也不好。第一,领导不一定真正去看那个东西,第二,领导有领导的个性和性格,可能让他那样的方式说,也不一定能学得会或者说得很舒服。所以我们后来就跟大家说,按你自己说话最舒服的方式去说。
政事儿:你们发了什么风格的TED演讲案例,会有乔布斯等名人的吗?
宫巧利:没有。我们发的案例中,有新闻类的也有生活化的。
政事儿:彩排和预想的效果差别大吗?
宫巧利:大。我之前其实对这个环节特别担忧,害怕大家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但是第一天彩排完之后,我就觉得还好,感觉每个人个性不一样,说出来的语态是不一样的。
政事儿:有没有对哪位官员的表现印象比较深?
宫巧利:我印象比较深的,像大同的张吉福书记,比赛的时候还是会看出多少会有一些紧张,因为语速比平常说话快了。
像吕梁的王市长,因为来得比较早,所以他彩排的机会就比较多。在我的印象中他是彩排了三次。虽然他有口音,但是状态一遍比一遍好。
还有运城的王书记(王宇燕),马上就要去北京录制的时候,她腰椎间盘突出突然复发。因为感觉自己可能去不了了,她让副市长做了准备。但是临到跟前,她还是坚持自己来了。当时她背稿子都是躺着背,到最后还是坚持着上去了。
运城市委书记王宇燕
节目效果&“山西人关注的还是比较多的”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节目为什么采用录播形式,考虑过直播吗?
宫巧利:没有考虑过直播。因为我们这个节目是创新节目,很多东西都是在边看边琢磨。而且因为涉及到比赛,各个地市的一些节目是处于保密状态。所以如果直播的话,风险会很大。
政事儿:节目设置有PK环节,包括打分环节,如果哪位官员得分过低,节目组是否会有所顾虑?
宫巧利:起初有过这样的担心。现在来看,领导们确实还是会关注自己的分数,但不像之前担心的那么严重。也曾经有他们的工作人员反馈过,能不能让评委们说好的多一点?
政事儿:评委如何把握夸奖或批评官员的尺度?节目组有要求么?
宫巧利:我们倒没有过分地去嘱咐过。但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因为是领导,有一个面子问题。另外,节目的性质和形态决定,这不是一个强调嘉宾语言个性化的节目,而且我们是在推广山西的旅游,所以不存在批评的声音,而是说建议怎么推介会更好。
政事儿:节目的收视率如何?
宫巧利:在全国网的收视率一般,但也没太给频道的收视率拉后腿。因为节目时间安排在周五晚上九点十五开始,时长一个半小时。之前台里这个时间是没有固定节目的,没有一个惯性的收视群体。但是省网和市网的数据特别好,山西人关注的还是比较多的。
政事儿:投票评分环节是否会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
宫巧利:这个没有。因为盯着我们的人很多,各个地市都会问,评分的人是从哪儿来的,评委是从哪来的。其他的节目,比如说选秀可能会为了宣传,如果这个人唱得很一般但个性很有特点,就会把某个人保留到哪个环节。但我们是纯粹的比赛,并不会为了博取收视率而去做什么。而且各个地市都很较真,这本身不允许我们有不按规矩办事的想法。
政事儿:有观点认为这档节目的模式中规中矩,对此您怎么评价?
宫巧利:我们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秀什么的节目,从最初我们就知道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做什么,而且我们台的气质,也不是要去做特别花哨的节目。
责任编辑:孙琳琳
近日,山西卫视一档名为《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旅游推介竞演节目开播。这是一档汇集了山西11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或副市长的官员“真人秀”节目。
近日,山西卫视一档名为《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旅游推介竞演节目开播。这是一档汇集了山西11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或副市长的官员“真人秀”节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引导民间资本踊跃参与“双创”,既能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又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让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引导民间资本踊跃参与“双创”,既能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又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让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刊热搜词
苦行僧必须做到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山东省长:如果文稿起草不好,会议就不开了-中新网
山东省长:如果文稿起草不好,会议就不开了
 姜大明接见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单位代表并合影。本报记者 左庆 摄
  4月1日,(山东)省长姜大明参加全省政府系统调研工作会议时表示,政府研究系统是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和“参谋部”,严抓文稿起草、调查研究、决策咨询三大任务,其中要把文稿起草作为服务决策的核心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服务决策的坚实基础,“如果文稿起草不好,会议就不开了。”
  政府研究系统是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参谋部”
  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大背景下,一年多前,省政府研究室升格为省政府直属机构。由3个处室、22人编制扩大到9个处室、59人编制。通过考录、公开选调等方式,选配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调研队伍。这透露出强烈的信号:对调研机构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重视高度。
  姜大明把政府研究系统称为各级政府的“智囊团”和“参谋部”。他说,去年省政府研究室组织起草各类重要文稿99篇,“像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全委会等重要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另外,调研的成果,以不同形式进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比如,省政府研究室组织开展的关于推进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对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编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文稿起草要写管用的话
  文稿的起草作为服务决策的核心任务,无疑是服务决策的关键环节之一。“领导讲话、政府文件等文稿是分析形势、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的文字载体。”姜大明说,对此他提出了三字诀:“准、新、实。”
  “现在的信息来源很多,网上、刊物上等,到处都是信息源。有时候把握不准,容易出现大的漏洞。”他说,“准”,就是立场必须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现任何杂音。“新”就是善于发现新思路、新办法,用新理念、新视角去审视、分析和谋划发展。“实”,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在于理论挑得多高,而在于能不能说到群众心里去,能不能让基层干部充分干好。要写符合实际的话、管用的话。”
  有时开座谈会,只能听到一半真话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情况明了,办法就来了。”姜大明说,“调查研究,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不调研不决策的理念。”当前调研的内容很广泛,因此姜大明表示,要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集中于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文当其时,一字千金。”他说,对于一些紧迫性问题,必须快速反应。
  另外在调研中,还应该深入实际。“现在有些调研存在形式化的东西。向调研单位发个提纲、开个座谈会。其实这样的调研收获不大。”他说,“开座谈会,一半是真的,只能听一半。要想知道更多真实情况,还得走到田间地头去问老百姓,也可以回到家里,听听父母孩子们说的。”他说,不要觉得官员上镜率高没法暗访。“我刚到山东时,每周都去村里,把车停在村口,一个人走进去,不暴露身份,结果老百姓就说了很多真话。”
  研究好山东的“事儿”,写好山东的“字儿”
  发挥“外脑”和“智库”的作用,也是政府研究系统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抓紧做好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特邀研究员、建立调研基地等工作。”姜大明说,要加强与党委、人大、政协研究部门的沟通协作。另外充分利用社科院、大学、党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资源。
  “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提到调研工作者的劳动时,姜大明说调研工作要掌握好台前幕后的分寸。“有时候领导讲话不错,人家会说领导讲得好,当然,要求是领导部署的,观点是领导提出的,文稿的背后肯定是你们默默无闻的付出。”
  “文字工作要抓好。文稿起草不好,这会议就不要开了。”言至此,姜大明严肃地大声道,这反映的是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的问题。“以后我们要真正研究好山东的‘事儿’,写好山东的‘字儿’。”(记者 郭静)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新闻网站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文字实录)
来源: 深圳新闻网
[ 字号:大 中 小 ]
分享经验、探究转型,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网络传播》杂志主办的第四期“网络传播沙龙”,11月19日(周四)诚意开启,特邀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深圳新闻网总编辑王尧及中国传媒大学数据挖掘研发中心主任沈浩教授做客朝内190号,分享网站传播经验,探讨“新闻网站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
以下为沙龙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网站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朝阳门内190号第四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我是主持人郭沛沛,感谢大家的光临。[15:06]
[主持人]:自我们杂志推出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排行榜以来,已经成功发布了五期榜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地新闻网站的广泛关注,我知道今天来到现场的就有全国63家新闻网站,7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在此,我谨代表杂志向长期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排名并不是目的,我们服务才是初衷,杂志精心打造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单,也旨在推动新闻网站的传播力建设。[15:13]
[主持人]:中国互联网第36次信息报告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份,我国网络新闻用户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5亿,使用率为83.1%。应该可以说是我国新闻网站网络新闻事业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使用率的提高,新闻网站在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网信办非常重视新闻网站的发展,网络传播杂志在打造榜单的时候,也加大了新闻网站传播力本身的研究。在我们为各地新闻网站取得骄人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意识到当今网站发展确实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难题。[15:14]
[主持人]:当我们还来不及从纸媒的“凋谢”中走出来的时候,新闻门户网站也已成为传统媒体的论调扑面而来,面对移动端的冲击,网站的转型已成必然。但是如何转型,转向何方,我相信是在座的新闻网站的管理者、从业者面临的共同困惑。作为媒体,我们的社会责任不能忘,但是经营创收又不能放,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是长期困扰传媒界的一个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能不能跟上潮流,抓住时代的机遇,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网站是否有足够深厚的内功。网络传播沙龙关注最前沿的话题,邀请最权威的专家,旨在为最心爱的网友和读者奉上最有诚意的巅峰对话。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新闻网站,探讨新闻网站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的探讨给各位带来一点启示。[15:15]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新闻网站已经形成了由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国家队,以及省级网站和城市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地方队,各个网站是环环相扣,各司其职,为我国新闻网站事业奉献着青春、贡献着热情。今天我们也把各队的领跑者请到了我们现场,他们就是,素有“中国新闻网站第一网”之称的人民网,今天来到现场的是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官建文。官总,欢迎您。[15:16]
[主持人]:省级新闻网站代表是黄浦江畔独具魔都风韵的东方网,今天来到现场的是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徐总,欢迎您。[15:16]
[主持人]:城市新闻网站代表是改革开放第一窗口,美丽依然的深圳新闻网,今天来到现场的是深圳新闻网总编辑王尧。王总,欢迎您。[15:17]
[主持人]: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沙龙特邀了一位点评嘉宾,他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数据挖掘研发中心主任沈浩老师。沈浩老师将在互动环节跟各位嘉宾对话,大家敬请期待。[15:17]
[主持人]:莅临网络传播杂志沙龙现场的还有,网络传播杂志主编狄多华,还有要特别介绍的是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网信办主任谢念,谢念主任此次也是率队而来,携贵州省网信办、贵阳市网信办、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当代贵州、多彩贵州网、还有贵州民族大学等一行18人专程从贵州参加我们的网络传播沙龙,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介绍,非常感谢各位对我们的支持。当然还要感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对我们网络传播沙龙的全程战略支持。今天光临现场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新闻办新闻处副处长郭影女士。当然还要感谢人民网对我们本次活动的全程现场直播,以及中国网信网、东方网、未来网、海外网、深圳新闻网、千龙网、今日头条对我们的媒体支持,以及中青华云、谷尼舆情对我们的数据支持,谢谢你们。[15:19]
[主持人]:今天中青华云的总经理张英伟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欢迎您。[15:20]
[主持人]:在我们发布的五期榜单之中人民网是三次夺冠,不少网友纷纷在我们微博下面留言说是领导力决定了人民网的传播力,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的是人民网在我国整个新闻网站中的影响力,其自身的基因和血统就决定了他必须承担着传播力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人民网的整个团队在人民网的发展上作出的策略性的贡献。今天在我们现场就坐着这样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见证并参与了人民网的建业和发展,为人民网熬白了少年头的官建文,官总。我相信,在官总的眼睛里人民网不仅仅是一个单位,更像自己的一个孩子,官总对人民网的成长和呵护也是非常有加。现在我们就掌声有请官总,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官总是如何培养人民网的传播力的。[15:22]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感谢网络传播杂志,感谢狄总、徐总、王总,还有谢部长,各位老总、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不是“少年头”,是“老年头”。而且我是跟其他人民网的同志是共同努力来做的。今天这个题目比较大,15-20分钟的时间,我简要把我们的一些情况,把我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15:23]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什么是新闻传播力,传播力其实就是一个传递、传送的力量,我们传送的不是锅碗瓢盆,不是汽车、彩电。我们传的是新闻信息、评论、意见,这些信息承载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承载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是传递这么一个信息。把这些信息、意见、观点传送到受众的能力我觉得就是传播力。把传播力简单分成三块:一是体能。一个运动员把一个东西扔过去,他的体能究竟有多大;二是技术;三是技艺。[15:24]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体能。分软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就是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长期积累的。硬实力是指采编、策划、人员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是指招进来时人员的素质。其实管理也是一种软实力,还有资源的利用水平,有什么样的资源,你对资源的利用程度。[15:24]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技艺。我是怎么理解技艺的呢?它是一种非工程技术,传播是技能,包括实现价值、用户体验、编辑方针、评论、鲜明性、针对性、策划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这些统统都可以说是传播的技能。传播的技术,我把它当做一种硬的技术,互联网各种各样技术的水平,在座还有一些技术总监,那是他们管的那些,包括发布能力、新媒体技术等等。[15:25]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我为什么说这个题目特别大?这些都是对传播能力产生影响的,其实我们在座的网站各有各的长处,哪一个网站在某一个方面能力比较强,比如策划能力强、评论能力强,或者社交媒体,在网站方面比较强。这些都决定着传播力。[15:25]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我讲一讲人民网的探索。我们从“体能”上来说,首先进门的人,我们在这方面把关还是比较严的。凡是进来的都要考,好几轮,有人事的考、使用部门的考、有业务的,然后还有面试,面试也是好几关。不能说这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通过这样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另外,入职培训,我们那里的培训每一年都做,我认为做得一年比一年更有经验。入网培训,基本上是一周时间,人民日报、人民网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培训。另外,编辑去那里以后要有一个老编辑带。还有上课,我们那里采编人员一年要有100课时的培训,这100个课时是要记考勤的,跟一年的考核是挂钩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岗、销售岗一年不低于80课时。今年开通了人民网网络学院,有视频、有文字,在内网里都可以看。[15:26]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激励,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评先进,我们公司里有一面墙,历年来先进员工都上榜,都在墙上,既给他名誉,又给他钱,同时还有组织去度假,有在国内休假的,有出国休假的。[15:27]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奖罚,每个月度评奖金,报社也有,优秀技术创新奖、总编辑奖,觉得月度奖太慢了,发现好了马上就奖,奖金数量还是可观的,有2000的,有3000的,其实最大的奖是单项奖,单项奖是奖一个团队,比如说微博在这方面大有进步,还有无线端大有进步,一下可能给它20多万的奖金。还有对于差错,我们有一个部门叫总编室,这个总编室跟报社的总编室不一样,我说它是一个“不管部”,凡是不管的东西都是他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考核统计。他们发现差错,小的差错罚50、100,最高的罚200。最大的差错,罚就罚一串,责任编辑5000,一直到总裁那里,罚到我这里就是1000,越往上越少,越往下责任越高。各类奖金由部门依工作表现发放。[15:28]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薪酬,我们的薪酬分几档,有固定的和相对不固定的,绩效是不固定的,我们是给到部门,部门根据员工当月的情况是拉开差距的。这个跟考核相关,刚才讲总编室的,我们已经连续12、13年考核,这个考核就是根据内部统计,我们的内部统计非常严格,现在用的统计系统你没完整打开一个页面不算,它只计算完整打开一个页面,而且一年比一年有经验。开始是大家都一样,后来有区别,PV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要考UV,还要考你的原创新闻,不仅考数量,还要考达到访问量多少,比如达到访问量1000才算统计的原创新闻,访问量低的不算,算一个大数。当然也有区别,我们外文门槛要低一点。还有互动,考他的注册用户、发帖量还有官微推广的数量等等,根据部门的情况要有区别。[15:29]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总的来说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客观指标,一个是主观指标,主观指标是横着、竖着比较。横着的,部门和部门之间考察工作的主动性,重点是我们总裁要给各部门评价,部门主任要给员工评价。我们打分都是实名的,但是部门之间打分可以匿名,还请员工代表参加。已经实行了12、13年的竞聘上岗,部门主任、主编、大主编都得竞聘。[15:30]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前面讲的是从媒体、员工,怎么样提高这方面的速度,通过管理、考核、激励。下面再说说我们的“十八般武艺”,一个是抓“大”:大活动、大事件。还有就是强“名”:名栏目、名专栏。“高访”现在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的嘉宾访谈,今年上半年有将近200位副部以上的嘉宾作访谈。另外一个“高访”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主要是习总书记出访。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报道,像在阿斯塔纳直播,在马来西亚,他在国会作报告,我们去直播。另外,跟人民日报社,像今年好几次“高访”做全媒体的联动全方位、全渠道的报道。[15:31]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再有还要“推鲜、出新”。这里列出来的都是人民网第一家的,像时政论坛、博客、地方领导留言板、微博平台、舆情监测、E政广场、手机报、手机短信、海外本土化网站,这些都是人民网在新闻网站里面第一家的。还有一些策划报道和报道里面怎么出彩,这里介绍两个策划,这两个策划都算是很出色的,刷爆了朋友圈,“手写一个字形容这一年”,达到一分钟8000人,总得达到了上亿的转发量。还有“我们这一年”照片也是这样,其它的不具体说了。[15:31]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人民网这些年来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官民互动和上下沟通模式,作为一个平台、一个桥梁,很多外国朋友来我都给他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强国论坛就不说了,地方领导留言板,这个数字是今天人民日报登的,到现在总的回复达到40万项,省市县三级领导,八年的时间回复了那么大的量。到2012年10月达到了10万回复量,15个月后达到20万,11个月后达到了30万,又用10个月达到了40万项。有很多省委书记、省长回复这些网友留言。另外,全国政协把人民网网友的“E政提案”在两会之前印发给委员看,还请了网友到全国政协去跟他们讨论交流。另外有部委领导留言板。我们许多新闻网站都是做这个工作,我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在我们这个体制下特别有效果。人民网的沟通平台已经是一个体系,有好多产品,而且做得挺不错。[15:32]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技高一筹。我讲的是技术,对于技术我应该是外行,但是我觉得网站需要在技术上下更大的力量。我们有发布平台、论坛、博客、人民微管家,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现在1500多家官微在使用。[15:33]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让传播力“长”出来。我们网站要营造一个好的气氛,培育良好的条件,让大家在这个环境下工作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我觉得人民网这些年来在这方面还是做了不少努力,当然还要进一步努力,在座的网站都在这方面做努力,真正的使大家乐意在我们的网站环境里工作,愿意在这里工作,一心一意为办好这个网站出力,我们这个环境就好了,我们的传播力就能从这里面茁壮地生长起来。[15:34]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我理了一下,“劳有所值”,就是工资。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员工工资基本上涨了一倍,当然在我们这个领导层不是涨而是降。能者多劳,大家感到有上升的空间,各自展自己的长处。都是年轻人,他们组织了不少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还有话剧、有读书的、各种体育比赛、拓展训练。我大概简单介绍这些情况,我相信下面坐着很多网站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特长,有的比我们做得好,我们要向你们学习。谢谢大家![15:34]
[主持人]:非常感谢官总的分享,看得出来官总在人民网的传播力建设,尤其在自身团队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再次把掌声送给官总。官总刚才有一个比喻特别好,人民网就像一个扔铅球的运动员,我们的目标是扔得远、扔得准,但是能够扔多远取决于我们自身传播力的建设了。我相信在座各位各个网站对传播力都有不同的理解,对我们刚刚提到的一些话题,比如说网站如何转型,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各自的思考和困惑。为了让沙龙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此次也是有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沈浩老师,沈浩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位学者,也是真真正正的大数据玩家,对网站的数据分析、效果评估颇有研究,现在就把时间交给沈浩老师,让沈浩老师带着我们踏上修炼传播力的智慧之旅吧,掌声有请。[15:35]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非常高兴这次有幸主持沙龙的这个阶段。今天的话题是“新闻网站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一说炼成这样的词就会想到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今天“钢”这样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今天探讨的是新闻网站传播力。什么是传播力呢?其实在学界似乎有这样一个说法,第一,传播力指的是新闻网站的内力,是内功。当然,还包括另一个方面,指的是新闻网站对有效传播的能力。所以,今天主要谈的力是传播的能力,我们有幸请到三位重量级嘉宾一起探讨。当我们探讨今天的话题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我们一直在谈传播力,包括我们在谈如何练就企业或者新闻网站运营的过程。比如我在我的学校里面,我们很早就在探讨新闻网站、新闻的传播力、新闻的公信力等等,这些话题在谈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很多不同的考虑,这种考虑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新闻是一种什么呢?是数据,还是什么?所以我们刚刚成立了一个“数据新闻”专业。有人说,未来的新闻是数据分析,当然也有人说未来的新闻是技术,技术在今天的变革,对我们的冲击力是很大的。曾经人们说,现在是平台为王,有人说内容为王,有人说终端为王,有人说技术为王,也有人说数据为王。但是我们知道,今天最典型的是移动互联网,对我们整个传媒行业,对我们在新闻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冲击下,我们新闻网站该如何转型,如何谋求新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先来听听几位专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探讨。[15:38]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先来访问一下王总,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冲击,如何谋求转型?[15:38]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谢谢各位同行,谢谢沈老师。在座很多朋友是我的同行,我希望今天大老远从全国各地过来的朋友能够从这儿得到一点点有用的东西,我就很荣幸。题目很大,在这个排行榜当中,深圳新闻网的体量是最小的之一,比起东方网和人民网。回到这个题目,我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移动互联网不等于APP。第二,深圳新闻网本身跟移动互联网有过探索,我们曾经做过算法方面的产品,做得并不是很好。第三,在座有很多地方兄弟网站的同行,有个2015年的数据,这是美国PU互联网研究中心前两天在腾讯年会上发布的报告,数据对我触动比较大。这样说的,在美国前50名新闻网站当中有39个网站来自移动互联网端的数据超过了PC端。我听完之后感到很汗颜,不知道在座几位老总们,如果谁的移动互联网端的流量超过了PC端可以举举手,如果在座有的话,我觉得我应该把位子让出来,让他来教我们。[15:40]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我们已经大大超过了。[15:40]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人民网做得很棒,一会儿请教官总。我还有一个观点,确实是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英文叫Social、Mobile、Local,社交化、移动化、本地化,在这三个方面社交化是我们每天面临的问题。当我们困惑,找不到路的时候,回到常识可能很重要。常识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在座的各位里面我们自己获得的信息量从哪里来的?从我个人案例来说,我经常问自己,我自己的信息量绝大多数的获得是来自于社交媒体,来自于微信端,尽管我是作新闻的。第二个问题,我自己办的网站,除了我自己必须看之外,因为工作,我的家人看不看,或者其他朋友看不看。我老婆告诉我说她会看,不光因为我,因为她认为本土的资讯里面,深圳新闻网是最权威的来源。回过头来讲,可能在这种社交化、移动化,我们改变不了大趋势下,本地化是我跟更多地方网站中最大的优势之一。我的结语是,APP不等于移动互联网,在今天这种情况下,地方网站面临移动互联网可能要做APP,更多的要利用社交化媒体的入口来提高自己,更多的做Web端,让网站更好地适配手机,这样方便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我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小观点。[15:4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现在我们谈新媒体,或者说我们的新闻网站,其实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是转型。在今天来谈,比如像深圳新闻网,您觉得现在是开始转型了,还是已经转型完了?还是这是一个万里长征要走的路?[15:45]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我们永远在路上。我原来是在中国青年报工作,当我去第一家市场化网站的时候,那个同事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互联网的一年相当于传统媒体的四年。放在今天来说仍然是。我们同样可以看一个传统的生产媒体的机构里。再举一个例子,我原来服务的机构里面,我曾经出国一年,回来之后在机关里面的连楼道里面的味道、开门阿姨的笑容、问候你的方式,什么都没有变。但是你看到世界里各种产品在升级换代,微博、微信,甚至可能下一个亿元级用户的东西来自于移动客户端,这种变化非常快。我的问题是,对于体制内网站来说,我们这种传播力的观点不仅仅需要好的内容生产者,更需要的是好的技术的传播力。比如说您的嗓门再大,如果没有话筒,可能声音没有办法传到最后一排,需要话筒的传播。可能更重要的是机制。我们谈传播力的时候前面有四个字“新闻网站”,“新闻网站”的解读其实就是官办网站,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还有腾讯、微信,还有那几家非常大的东西在里面。传播力,他们是怎么做的?我觉得不仅仅是高薪酬能挖来好的编辑,高薪酬有好的团队,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机制。人民网已经上市了,有一个相对好的机制,还在路上。我知道我们的徐总正在领导东方网做新三板的努力,也在路上。我们深圳新闻网也是想在2016年做新三板,希望这种机制能够带来一些小的改变。[15:46]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刚才王总也特别提到技术,从我个人一直在说,技术往往有时候遮蔽在文化中,当技术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意识到技术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刚才提到您说的转型,比如说“在路上”,其实我觉得我们应该一直在路上。从我们传播力的排行来讲,我们也是在“两微一端”,可是您刚才谈到客户端,您在微信、微博上,对于这些我们目前是不是都有?[15:47]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相信在座60家地方媒体的网站都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至少是有的,那个年代是“标配”。现在微信,我相信每个单位不止一个微信号。我举个例子说明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在微博出来的时候,我知道人民网也有人民网的微博,我们还知道腾讯那么大的公司在微博上砸了一堆钱也没有做起来。我们地方网站怎么本土化的做它,跟大的公司合作,当时我们和腾讯、新浪做竞争,我清醒地认识到我没有人民网的实力做自己的微博,但是可以借助他们的渠道做一点传播,这是当年我们做的一个选择。[15:47]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最困难或者重点是在哪个,在“两微一端”方面?[15:48]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实话实说,“两微一端”方面我们都很努力,但是做得不是太好。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新闻网的微信号有一个小的矩阵,一个公号,“深圳新闻网”,基本上是记者产生的内容,深圳本土最好的。其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原创,我们自己有时候会提一下,我们能做到10万点击和100万点击的,个别条达到300万点击,300万点击的有一条叫“深圳有钱就任性”,这一条曾经刷爆,这只不过是利用别人平台做的而已。还有另外一个本土的论坛,在今天互联网论坛还有一点点本地优势,我们做的叫“深圳论坛”,前两天我们同事要申请奖金,10万阅读量以上的帖子要奖金,我说没问题。这几个月有几十条超过了10万,这些是用户产生的内容,编辑偶尔做一点点梳理。大概就是这样子。[15:5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下面听听徐总的观点。[15:51]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非常感谢能够来网络传播沙龙交流一些观点。今天的题目比较大,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怎么炼成。刚才沈老师也讲,在什么场景下考虑这个话题。[15:53]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我上个星期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中韩媒体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我遇到了一个韩国媒体人士的一个观点,他是韩国中央日报言论部主编,他讲了一个观点,今天我们恐怕是不需要再讨论如何重视移动端的问题了,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他说,我认为现在已经处于移动唯一的时代,这个判断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我们现在都在讨论要不要重视移动端,重视移动端的传播,他讲得比较彻底。因为韩国跟中国有些区别,韩国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比较高,差不多达到了百分之81点几,是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他提出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中国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率大概在40%左右,还在增长。在这个大环境下,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中国传播的大格局正在被颠覆,基本生态在发生变化。程度怎么样,业界有不同的判断,学界、业界有分歧都是正常。但是这个大的环境,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整个传播格局的颠覆,基本生态的颠覆是事实。在这个场景下我们来研究传播力怎么炼成,怎么提升才有意义、才有价值。[15:54]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刚才我也简单想了一下,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五个观点,在这样一个场景下面中国新闻网站应该怎么办。新闻网站其实是比较难的,我们新闻网站存在很多问题,刚才讲到体制上的、机制上的,撇开这些不说,但是我们要转型是肯定的事情。现在不转肯定是不行的,韩国人已经讲移动唯一的时代了,不是并举融合的时代,而是移动唯一的时代。刚才王总讲,流量主要在PC端。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年以前我们PC端的流量就已经不增长了,就要研究和分析流量去哪里了。有五个观点趁这个机会跟大家作一个分享,第一,新闻网站的传播力,讲的应该是综合传播力,不能简单地窄化为新闻的传播力,要有点区隔。大家可以去做点分析,看看世界上所有大的媒体集团,有一个基本特征,信息传播为核心业务的多元产业布局。我们学界有很多研究,世界上找不出一家媒体集团只做新闻,我也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光做新闻养不活你自己,哪家新闻网站说光做新闻就能养活自己的,我拜他为师。不能窄化,应该是综合影响力。我们从建网之初就提了这些想法,强调三块内容,一块是把新闻做强,这是我们的本业,以新闻为中心。[15:55]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第二块是把信息服务做好。第三块是把电子商务做实。其实东方网目前在转型阶段三条主要的产品线,门户这条产品线是涵盖这三方面内容的。基于移动端的建设,东方头条跟今日头条不一样,最近我们有点麻烦,有点官司,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今日头条的人,说了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我们讲头条是不是侵权了,我听说今日头条把头条这个词作为商标注册下来了。我就很不能理解,将来是不是“新闻”也要注册?“头版”也要注册,“首页”也要注册?我做了三十年的新闻,“头条”是新闻术语。我们三条产品线,第三条是基于智能终端和智能服务的线上线下的智能服务产品线,都涵盖了新闻、服务和商务的内容。这种厚度的传播才是新闻综合影响力的传播,我认为新闻应该和信息结合,结合应该和服务结合,服务应该和商务结合,这才是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服务传播力的综合厚度。我认为,单薄的新闻宣传是比较困难的,也是实事求是,我做了新闻网站这么多年,算“骨灰级”的从业者。现在都讲转型,怎么转?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困惑很多,我觉得误区也非常多。[15:57]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个台湾媒体《中国时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跟我讲一个观点,他讲,媒体转型要讲大船转弯,全员随行。是有道理,现在国内的媒体转型基本上都不符合这个原则,转型都是找一帮人转,加一帮人再转,添几个人再转,做几个项目再转,从来没有做全员转型的考虑。其实传统媒体也好,新闻网站也好,全员转型,大船转弯、全员随行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才是转型的方向。现在各个媒体,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观点,我是非常不认同的,说转型的考核标准是什么?叫微信、微博、客户端。这个观点不对,我也没机会跟更高的中央领导讲。媒体转型是融合,重在结构重组、流程再造,重在中央厨房建设、信息的融合处理、一键分发和多屏适配。[15:57]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第二个观点。转型成功和不成功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评判标准,一是效率是不是提高了,二是成本是不是下降了,符合这两条的,一定是转型的案例。转型了半天,成本更高了、负担更重了、效率更低了,这是转型吗?这是装个门面给领导看的。所以我觉得全员转型重在流程非常重要。这几年我们默默无闻做了很多工作,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我们公司参观,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打造东方网中央厨房建设,这是我们花的最大一笔钱,我们从来没有在外面做广告,也没有说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扎扎实实在做。我们一个编辑处理几堆事情,“一键分发、全员处理”,这就是我们的做法。体现效率、降低成本。现在我们什么情况?很多传统媒体花了很多人力,一帮人做微博、一帮人做微信、一帮人做客户端,分成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还没有关系,还相互竞争、相互挖墙脚,我认为这不是转型。[15:58]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第三个观点,其实转型真的是要注重技术引领。现在所谓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转型,是因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离开技术什么样的转型都是不现实的转型。所谓转型的三条道路,一条道路说技术派,以今日头条为代表。基于算法,基于系统解决方案的技术派的道路。还有一派崇尚内容至上,有个观点叫,只要内容好,酒香不怕巷子深,都可以做。还有一条介乎两者之间,既偏重技术,也做好内容。其实我是特别反对内容至上,说靠内容也可以做到融合的观点。这是非常可笑的观点,在什么传播条件下都需要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是刚需。所谓融合,必须要以技术引领,没有技术引领的融合是死路一条。做技术引领的产品才是我们转型融合的方向。我们做了一个产品,刚才也讲到了“东方头条”,我忍不住要做个广告,三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模式是比较新的,每天转发量是19000条,日活数超过100万,高速增长。这个模式在哪里呢?三条基本模式,一是我们转的所有内容的排序、重点的推荐都是基于网上传播热点和传播的热度来定的,也就是说我的头条是用户定的,这条稿子在网上就是最热,传播力就是最高,优先的排序就是它。二是基于用户习惯,用户阅读行为的,很多人在做。三是基于用户画像识别的。这样的产品,花了这么点时间,结果这个产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我们收购了一家技术公司,花了很多钱,重在打造技术公司,东方网的技术团队有140多人,在新闻网站里面可能花的投入是最多的。我同事还有一个观点,转型转得好不好,重视不重视技术,看你班子里有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当领导。我最近做过一些调查,我们传统的新闻网站,传统媒体转型,班子里面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讲转型肯定转不了,一是他不懂,二是他不能,三是他也搞不明白,最后是领导说什么他做什么。所以要看班子里有没有技术派,有技术派肯定就有好的技术能力。所以我们下决心,班子里有很多技术背景、财务背景、资本背景的人。我们现在很多单位基本都是以新闻背景的人为主组成团队、组成领导班子,你说这个班子去领导转型,我想想也是很难的,我也不是技术出身,我们学了很多年技术,也没有学会。其它两个观点再慢慢分享。谢谢。[16:0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谢谢徐总。徐总从中央厨房这样一个将整个新闻生产要素全员转型的视角,我们在传统的新闻面向的受众,受众看看能不能转型成客户,如果把客户变成用户,我想徐总他们更愿意把客户变成账户。从这个角度,我们两微一端也好,媒体的新闻生产也好,可能就会有新的发展机遇。我想听听我们的“国家队”,官总在这块有什么想法?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转型和新的发展。[16:02]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我先介绍一下人民网的情况。大概在两年前,2013年好几个网站的老总就说,我们成了传统媒体,也就是说新闻网站成了传统媒体。当时还没有太多的人理解,现在已经没有人质疑了,网站已经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是手机端的。什么是移动媒体,什么是移动传播?拿我们来说,我们每天都有统计,每天访问多少、UV多少,哪个端来了多少。一是统计Web网站;二是微博、微信,客户端我们没统计。因为客户端是人民网和人民日报一起办的,人民日报做一部分内容,我们做纵向的内容,还有每个小时的更新是我们做的,技术是我们的,营销推广是我们做的,所以很难分清楚。现在统计的情况,从UV来看,先讲PC端,到2014年我们一直是增长的,今年有所下降,移动端PV的超过PC端,超过多的时候是一倍,UV还要多。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看PC端的人看的页面多;看移动端的看的页面少。[16:07]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另外,这两个怎么比较呢?是不是一个可以对等?现在不好说。怎么来区分,像微信公号,一个公号就几条,现在有的公号一天只发一次,现在给我们是一天可以更新四次,很多是一天只能更新一次,一次只有四条。这样一个客户端跟一个PC端怎么比,有时候还不好比。[16:08]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我主编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从2012年开始已经出版了四年。在第一年出版的时候就有人说,没有移动互联网,只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现在再也没有人这么说了,现在都说移动互联网大于互联网,10倍于PC互联网,究竟怎么来看?我的看法,未来会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主网是固定的固网,“最后一公里”可能以移动为主,台式机以后也会有一个移动的端口,可能不用线接了,办公室都是移动的信号。能不能够说以后就是一个互联网,这个互联网就是包含固网和移动网?这是一个概念。到时候我们怎么来讲PC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到时候也不分了。[16:08]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再有,现在我们讲PC端就是台式电脑,连笔记本也不好算PC端。移动端,刚才讲了一些产品,就是这些产品吗?以后不可能就是这些产品,以后可能会是多终端。你们的家电就有一个小屏幕,在做饭的时候就有一个。汽车上,现在的汽车不是说研究自动驾驶的汽车,而是研究汽车办公,就在汽车里面怎么办公的问题。可穿戴设备,以后到处都是信息承载体,作为媒体,要通过多种终端传播自己的东西,可能会是这么一个情况。刚才讲到社交,社交媒体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如果要调查的话,很多信息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微信来看,我就问,天津大爆炸的新闻主要在哪儿看?还有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主要在什么端看?回过头来,我们是不是要转型?我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刚才徐总讲的有道理,现在我们都是在探索,我们在探索移动传播。如果要转型,现在在移动端,我们只想到移动端是要挣钱,但是现在移动端是不挣钱。我转型以后收入从哪里来?报纸的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报纸,现在网站的经营模式大部分收入还是网站,如果说要转型,不但是人,你的收入的渠道、你的应用模式必须要转到那里,不然靠什么养活你。[16:10]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所以,我们探讨转型有道理,恐怕我们更多的考虑是,多终端、全渠道的传播。假如我们没有PC端的人民网还叫人民网吗?东方网没有这个了还叫东方网吗?所以这个PC端可能会下降,但是还是有人要看。再有,我们做过调查,真正要查找资料、要搜索的还是用PC端,所以PC端这个本可能还在,我们要做全方位的、多形态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哪里有用户我们就把信息传送到哪里。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和思考。[16:10]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谢谢官总。我们说新闻网站传统的说法还是PC端,如果真的转型了,转出了一个叫“两微一端”的客户端,这个客户端转出去还算不算我们新闻网站,这还真的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也同意官总、徐总、王总的说法。前一段时间的“双十一”,我看到72%是由移动支付的。我们再听听徐总的看法。[16:11]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关于转型,有一层意思我刚才没说,刚才官总讲的时候提醒了我,我觉得这个话题蛮重要的。转型过程中关于移动这块,我这么多年有一个体会,我还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不挣钱的移动端的业务坚决不做。不要来忽悠我,说这个东西好,领导要求怎么样,我坚决不做。我再提一个观点,讲应用优先,我们公司提移动端业务的三个原则,一直讲这一句话,一句话叫应用优先,这个产品有用,老百姓喜欢吗、有应用场景吗?刚才沈教授也讲,这次“双十一”移动支付的销售比例超过72%,这说明人的阅读场景和消费场景都在发生根本性的颠覆。第二句话叫服务优先,第三句话是最重要的,叫效益优先,这个项目挣不挣钱。能找到有应用前景的项目我们会做,这几年东方网做了一大堆各种各样探索创新的小的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有很多都已经挣钱了。刚才讲的“东方头条”这款产品,到10月份为止,我们正现金流200万,一个纯粹做信息传播的产品有200万的正现金流。明年这个项目承诺给我7000万的收入到1个亿的销售收入,我就完全可以挣钱。关键是模式对不对和方式对不对,这个比较重要。[16:13]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现在有点一窝蜂,大家都去做apps,都做同类型的新闻产品。大家仔细想想,你们手机里可以装多少客户端?我们统计过,平均30个。[16:14]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补充一下,这是最近腾讯和美国发布的数据,像我们这个年龄,40岁左右的从事媒体职业的,手机里面可能下了好几个新闻客户端,但是更年轻的,19岁、20岁左右的人只有一个新闻客户端,现在APP泛滥。[16:14]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用户一般会拒绝同类东西出现在你的手机客户端里面,因为我们是做这个专业的,可能我们装了很多新闻类的客户端。如果我不是新闻业人士,可能觉得装一个都多。一般来讲,同类产品,除非打折,像打车软件打折,有三个软件同时打着,下载以后可以分红,可以拿折扣券,别人可以会下载三个。大家会去想,一个手机下载量有限、拥有数有限,你那个产品如果没有用,没有市场前景,谁来用?这里面有一个怎么把握、怎么转型的方向问题。千万不要盲目和走入歧途,跟在后面一窝蜂的追。我听说一个口号叫“东南西北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关注这类的新闻客户端,新闻传播是有规律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16:24]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同时还有一条,新闻的传播和信息的传播是可以和应用结合的。在我们的很多产品中,比如专业化的产品,我们过去做的销售彩票的产品,上面加载新闻信息内容。买一张彩票就知道今天的新闻大事,我们和阿里一起做的基于支持各类应用支付的软件,叫“智橙生活”,体现应用和新闻传播信息的结合。做新闻我是长项,做其他的我可能是弱项。把市场要素和合作要素结合好就可以做很好的产品,这个产品或许对用户是有用的,这样这个产品才有生命力。[16:25]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徐总说的其实就是说对新闻网这样的,效率优先,效益也要优先。如果从这个角度,从我们国家的主管或者老百姓的视角看,其实新闻网站在转型期,该如何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两个要素呢?从简短的角度看一看三位老总如何评判这样一件事情。[16:25]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9月份中办、国办出台了一个文件,关于推动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跟经济效益同样重要。现在是这样,第一,这个社会效益还是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或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肯定还是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二,在确保社会效益的时候,同时要重视经济效益。讲到新闻网站,挣钱恐怕是越来越难了。传统的时代跟现在有点类似,首先是通过内容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报纸是一个平台、杂志是一个平台,电视台广播也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承载广告来获取收益。现在新闻网站基本上也还是这样,但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是有很多自媒体,而且承载新闻的这个平台已经泛化,那么多社交媒体都在传递新闻。所以,通过平台挣钱的难度比以前大。但是仍然有市场,要做好新闻,做到权威、可信、及时,大家喜欢看,通过这个平台挣钱。另一方面,不能仅仅靠新闻平台挣钱,要通过纵向的信息服务,沈老师是研究大数据的,包括提供大数据方面的服务。这个平台肯定是社会效益放在前面。[16:26]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我想,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样的辩证思维方式去讨论问题,可能今天还真的很难一直讨论下去,我们还是给出一个相对绝对的观点。刚才徐总从经济效益这块,我们还是要先抓经济效益,因为我们的新闻记者一直有非常良好的操守以及有坚守他的新闻理想,有了这个根本,如果让他抓这样的经济效益或者效率,应该是双丰收。[16:27]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做个补充,新闻网站社会效益第一位是明确的,谁也没有说过新闻网站可以不注重社会效益。我做新闻出身,长期在传统媒体,而且一直受着这个教育,而且我始终觉得做新闻的人是要有点年纪的,要长胡子的人。新闻没有对错,新闻的对错在于分寸的对错。15年总编辑做下来,我没有做过冒犯天庭的事情,也没有做过受到过严厉党内警告或处分,甚至都没有特别大的被通报批评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对分寸的把握。我们在新闻影响力始终第一位的。有新闻影响力的前提下我当然还得养活自己,不养活自己谁给我钱呢,我怎么过日子呢。所以这15年东方网的现金流都是正的,我们去年做了5.3亿的收入,今年要做到6个亿的收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把党的新闻宣传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宣传好、传达好,就是这样。我更有实力了,党也高兴。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肯定的,当然我们也得赚钱。不能给大家一个感觉,新闻网站都是不挣钱的,那不对,凭什么腾讯能挣钱我们就不能挣钱,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路都是人走的,我们在体制内也要靠体制的优势、资源的优势在做。我们这几年做的一个项目非常独特,依托上海做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政府支持,我有资源,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做到“最后一米”的服务,这就是互联网项目,也是O2O项目。[16:27]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在座两位大的媒体的兄长说得很实在,这个话题好像很哲学,因为已经有两位的定论。我的观点是,某种程度来说,新闻网站的社会效益可能跟传播力有很大的关联度。对于执政党来说看中官方媒体的,比如我这边对着深圳市委市政府来说,那么大的税收增长的基数很好的城市,在乎你多挣一千万利润,少一千万利润吗?不在乎。但是在乎你怎么能够把执政党的声音和老百姓希望传递的东西找到好的平衡点,只有老百姓真的看你了,执政党觉得你有价值,这是一个点。第二点,因为中国这么大,我从深圳来,上海、新疆、贵州各种地方,现在反而这种情况下对体制内的新闻网站,我有一个观点,体制内对一部分新闻网站来说可以看到经济效益,对于体制内另一部分新闻网站来说为什么要经济效益呢?特别是地市级的新闻网站,挣那点钱有什么意义吗?反而为了挣那点钱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新闻欺诈,各种负面的买封口费,有必要这样吗。新闻网站发展到今天,当我们思考思维比较单一的时候,在改革开放以前所有媒体都是不赚钱的,也是一种状态,不正常。在最近这么多年以后,所有媒体都向市场化,可能也不正常。好在我们执政党做了很多调整,提出新的概念,公益媒体。我的观点就是说,很多地市级的网站为什么不能办成公益性媒体呢,上海、深圳经济系数比较好,我可以通过商业化来做,中间达到平衡。特别是贵州很多地市级网站为什么要挣钱呢?我反而觉得这种网站就是很好的。大家知道BBC很牛,BBC挣钱吗?英国不允许BBC挣一个广告的,照样很好的品质,社会效益第一。我们视野开阔一些,允许地方做一些探索,一些地方的官办的网站就做一个有活力的,真正能够吸引老百姓的,但是不考虑以经济效益的,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东西。还有一个观点,希望中央网信办做顶层设计,很多网站养技术团队,包括技术团队里面能开到年薪100万的技术工程师吗?开不到吧。最高多少钱?[16:29]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在座的体制内的网站里面,肯定都有困惑,我跟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做过沟通,他是个工程师,技术性的团队。工程师的年薪再加上期权可能会超过50万人民币,接近100万人民币,在座体制内几乎很少能挖来这样的工程师。我的观点是,体制内网站有一部分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怎么样让纳税人的钱不浪费,不用买一堆服务器,不用养一些解决不了问题的技术。在体制内可以整合一家技术性的公司,可以市场化的运作,技术公司可以放在北京或者深圳,甚至大数据的贵州,给所有体制内的网站提供后面技术的服务,比如新疆网、贵州网等等各种网站,你的强项去做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不浪费纳税人的钱,更好的花对地方,我觉得解放了很多老总挖人这种情况,这可能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需要上面有制度设计。当然制度设计之后更多的市场化的力量来做它。这是我的观点,谢谢。[16:3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谢谢。从经济效益来讲,我们觉得不是简单的说挣钱。从企业内部的运作或者新闻网站内部运作来讲,开源或者截流。从开源来讲,我们还有一种新的更好的思维方式,其实技术会让我们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我们的效率提高了,或许在效率的提高以及新技术,特别是一些类似于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技术,云计算、云平台所带来的新技术,其实会让我们在媒体,特别是包括传播上、传播手段上都会有新的变革,我想这个可能也会带来我们所倡导的一种经济效益的变化。[16:32]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今天我们讨论的两个都是比较大的话题。一个是转型的经济效益,其实核心还是要炼好自己的内功,根据自己网站的适应性。因为我们在探讨传播力的时候,传播力其实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第一,力的大小;第二,力的方向要对;第三,力得有个着眼点,得落在点上。简短的说,我们三个网站或者三位老总在内功上有什么,着眼点上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观点跟大家分享。方向我想没有问题,大小我们在努力。但是,这个点在哪?[16:34]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困惑新闻网站很久的一个问题。我就想讲我们做的两件事情,第一,我们在非新闻类的项目和公司推动合伙人机制的股权分配激励的方案,两个公司已经完成。我有个体会,最深的一个体会,管公司的,全资公司是你最操心的,其次是控股公司,剩下是参股公司,最不需要管的就是有合伙人持股的公司。这说明什么?说明是体制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推动所谓合伙人机制,在非新闻时政类的领域里改革,这是一块。[16:34]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第二,在新闻采编上,从业人员中间,除了传统的,刚才官总讲了很多人民网的经验,考核的办法等等。其实我们做一件事情做了三年,有一个红名单制度,跟很多传统媒体的红名单制度不太一样,我们有升降、有调整,而且红名单的待遇幅度非常高。上红名单的人,可能你拿的钱是你原来工资的一倍,而且通过一个激励机制的配套,每年动态调整红名单,鼓励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你刚才问了工资的事情,可以简单地讲,东方网的人力成本是很高的,固定成本是接近1个亿。但是我做到了一条,我们公司有很多人的工资比我拿的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包括中层干部、技术骨干。我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刚才的问题。[16:35]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关于工程师的问题,我有这样一个感觉,不要单个挖人,这样的人挖来了也很难融入原来的团队。你拿100万,别人拿十几万,怎么跟你共事?你买来了,他的存活机率也不高。我们主要是挖团队、挖公司,用资本的手段,市场的方式来做一些并购,项目的并购、公司的并购,然后成为你的有力支撑。他过来是一个整体,是存活的。你从外面掰一个树枝,花再多的钱也会死掉。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这个道理,挣钱不是拿新闻去换钱,而是你在建设网站发展过程中间要探索一种好的基于信息传播服务的模式,使它挣到钱。不是说挣钱就是拿新闻换钱,或者是丧失你的道德立场去换钱。关键是要找到这条路,模式对不对,方式对不对很重要。[16:36]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力量很重要,但是可控的力量朝着哪个方向,这可能是中央网信办比较关心的问题,好的传播力非常重要。回到我们团队来说,我们的团队比较年轻,180多人,平均30岁左右,腾讯更年轻,腾讯上万人,可能28、29岁。在这边有两件事值得做,一件事是希望涨工资,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改革,改革的红利基本持续两三年,也是这种激励制度。[16:37]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另外,总有一个限制的,包括我们最近在招移动产品更新的总监,年薪给到30万,希望在我们内部产生来做它,更有经验一些。钱只是一方面。包括我们最近组织了一个无人机团队,派了很多无人机去拍到底深圳湾的污水口从哪里来。比如我们希望能够组织更大的无人机团队做这个事,就是长本事,怎么用更好玩的方式来做。放眼看做得比较好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北京、深圳。有一点,互联网的激励里面就是一定要让员工持有股份或者期权,这是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原因。反过来,体制之内,目前包括人民网上市了,我估计他们在股权机制方面也有政策的限制。包括徐总这边也在做东方网的新三板的东西,肯定也有员工持股,目前按照现有的政策,体制内的政策肯定是有限制的。但是我觉得总得有点改革,有点突破。希望上面的管理部门能够拿东方网、深圳新闻网或者拿这种小网站让我们试试错,错了再收回来,去做一下尝试。只有真正符合互联网这个方向做起来,可能我们所谓的转型的速度会更快一些,路上跑得更好一些。[16:39]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其实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新闻生产的内容,新闻生产的方式,新闻的传播手段都已经发生重大的变革。有一种说法,现在的新闻是产品,说新闻像产品一样在生产,不知道官总是怎么考虑的?[16:40]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说新闻是产品是可以说得通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品。因为我们不能像话筒、矿泉水一样有形的,但是你说一篇消息、一篇评论、一个微博、一个微信,就是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给我们的用户消费的,它是产品。从产品来说,整个生产流程应该有一个监管监控,使之有效。我们的新闻产品出去了让人家觉得有用,觉得我需要。还有从传播来说应该有效果、有影响力,人家看了以后不是反感、不是讨厌,不是踩、不是拍砖,而是从心底去赞你。你刚才说点,我觉得我们的点就是效果和影响力,我们传播出去,他是不是从心底接受,去认可这个?这是我们需要下功夫的。把它作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对消费者有用、好用,对他身心健康。[16:40]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官总说的是要有传播力。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量化一个事物你就不能理解它,理解不了也就控制不了,控制不了也就管控不了。网络传播杂志打造这样一个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榜,可能从某种视角不断在完善,来打造这样一个可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完美,但是它在不断往前走,给各个新闻网站从这样一个排行榜,从这样一个可量化的视角看到我们的传播力炼得怎么样。因为时间有限,这个环节的对话到这儿。非常感谢三位老总,也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谢谢大家![16:41]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传播力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综合的考察网站的能力,不仅要求我们有自身的团队建设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的支撑能力,还要求我们面临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能力,以及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媒介改变的适应能力,种种一系列的链条式的反应,当然也包括如果把新闻当成一种产品的话,需要网站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要去创造这种创新产品的能力。再次把掌声送给四位嘉宾,谢谢他们。[16:44]
[主持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四位嘉宾对话的过程中,现场悄然地多了一个人,就是刚刚结束中宣部会议专程赶过来参加我们网络传播沙龙的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新闻传播局副局长孙凯,我们是作为业界的同行或者实践者在探讨新闻网站的传播力。作为新闻网站的管理局,我们一起听听孙局有什么样的指示。[16:44]
[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新闻传播局副局长 孙凯]:刚才听几位嘉宾讨论的时候,我在想明天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会是谁呢?会不会有可能是,比如滴滴新闻、阿里新闻,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这样一些工具,会不会延伸出一本电子杂志,比如高德国家地理、百度国家地理?我觉得这都是有可能的。另外我还在想,今天我们是探讨新闻网站的传播力,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些影响力非常巨大的商业网站和平台也都被称作是媒体,这样一些商网和平台本身并没有新闻采编的资质,没有新闻采编资质的商业网站和平台靠什么成为了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进行这样一些探讨是非常必要、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在这里讲六个字:一是欢迎。真诚地欢迎各位来宾、各位嘉宾的参与。二是感谢,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三是期望,期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就这样一些关乎未来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一起来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谢谢大家![16:45]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局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对我们提出的希望,再次把掌声送给孙局,谢谢孙局。我也知道,刚刚开始我说了,在座的各位是来自全国62家新闻网站的代表,作为网站的同行对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有不一样的理解,今天也是机会难得,把提问时间交给现场观众。由于时间关系,开放两个名额。[16:46]
[人民公安报社记者]:请教一个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经常讨论“两微一端”的问题,微博、微信是刚刚过去的新媒体的第一个风口或者第二个风口,包括客户端。在各位老总的考量下,什么才是新媒体下一个风口和下一个客户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明显地看到,微博和微信用户量和活跃度是在下降的,各位老总关注的有什么新技术或者新趋势是你们比较关注的或者比较在意的东西吗?[16:49]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非常想要探讨的问题,刚刚在现场也只是探讨了当今网站面临的现状和困境,对于以后的发展相信还是非常有希望的。[16:49]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如果从我的专业视角,大数据可以让我们做得更精准,做得精准的时候,我们对客户,愿意把他叫做用户或者叫帐户,我们可以做到更多的服务于他,传递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在这里面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客户端,目前来讲都有它的价值,特别是重量型的客户端,但是他在使用上、打造上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多的技术人才。[16:49]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从新技术来讲,我特别幻想着某天我带着一个VR,这个VR是什么呢?我前两天发了一条微博,因为我参加了腾讯的一个众媒时代,和腾讯有一个叫“Win大会”。戴上这个VR以后,我会发现我的很多东西都跟我现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我可能打开手掌就看到了新闻,可能通过我的眼镜就看到了新闻,特别是我可以看到虚拟现实,当然这个虚拟是能够感知到当时的新闻现场,或者我想感知到的那种信息,如何去冲击着我的视觉、我的心灵。这种现象也许会给我们90后、00后这一代人带来对新闻的吸引力,对信息汲取的新视角,我想这块可能是一种发展。[16:49]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你是做技术的,我也是挺想问你这个问题呢。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应用出现了之后,它不会消失,博客并没有消失,还有人在用。可能会出现新的风口,旧的风口虽然热度下降了,但是不会消失。所以,以后可能是一代一代新的东西出来,到时候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形态、多终端,我们面临这么一个情况,做新闻会更加困难。什么是未来的风口,文科脑袋可能想不出来。但是我想它肯定是一个大众化的,是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低门槛的,不会是一个很高技术,要求条件或者成本比较高的东西。我倒是希望我们中国的网络工程师跟网站共同研究,能不能够开发出一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风口,这是我们要努力的。[16:50]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 徐世平]:如果我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话,我肯定去干这件事了,肯定是不知道。前些年我跟马化腾也聊过,他说做QQ的时候哪想过今天有微信。新浪微博起来的时候还以为天下老子第一呢,现在差不多快完了。如果一定要探讨和推测的话,有三个方向应该是对的,一个是跟人有关的,穿戴有关的方向,刚才沈老师讲的基于可视效果的一些应用。二是居家智能的方向,现在也有一些趋势出来,而且有很多做得很好。我已经很多年没看传统的电视了,所有的电视,这么多盒子,有这么多应用,如果下一步进一步发展的话,在居家的所有可视环境里的应用就会做得非常好。三是车载的方向,基于车辆的方向,这些应用一定是一个方向。当然这个屏现在还有一些问题,操作环境,顶棚和屏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三个方向不会错,穿戴、居家、车辆,这三个方向既符合官总讲的大众化的要求,也是一个前沿的趋势。[16:54]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深圳每年会开一个IT峰会,BAT的人基本上都会去,这是今年峰会上最主要的话题之一,就是问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我盗用他们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在IT峰会上请的主发言人不是BAT他们三位,而是华大基因,未来一定是生物技术和IT技术的结合,会出现一堆好玩有用的东西。第二个观点,今年最火的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经济,Uber、滴滴打车,移动互联网可以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你的需求在哪里。基于共享层面的,我在飞机上翻的那本书,众媒时代,不外乎围绕着人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怎么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来解决。节省了成本,方便了所有人,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这方面一定会产生好玩的。包括Uber不仅仅是打车工具,习大大去美国,Uber页面上出现了欢迎习主席去访问的内容,就是万物皆媒体,这也是腾讯最近的观点。就是说,在万物皆媒体的时代,未来会诞生更多更好玩的事情。我基本上三个观点:第一,BT+IT。第二,共享经济围绕着衣食住行。第三,万物皆媒体会消除过去的很多,会颠覆很多东西。[16:55]
[主持人]:非常感谢四位的分享。之前提到技术,说技术是由懒人创造的,不管这句话对不对,已经暗示技术以后一定是朝着更便捷、更智能、更有利于人们向服务的方向去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玩。最后一个问题。[16:55]
[观察者网记者]: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英国的卫报最近有一个数据,他们的PC端逆势上扬,PC端流量比往年上升了20%。前面我们一直在讨论PC端到底怎么样,都感觉好像PC端是一个快要被放弃的阵地,认为只是为了保留品牌、保留PC。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对于国外这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因为英国卫报的数据非常的不可思议,大家都在唱衰PC,但是它的数据不是百分之个位数的增长,而是百分之二十的增长,请问几位老师对于PC端你们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16:56]
[主持人]:刚刚也就网站的转型花了大部分时间在讨论,但是我们都集中在移动端的,到底有没有必要保留PC,或者PC端在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作用。[17:03]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卫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上涨好像是因为拆掉了收费墙。英国有一个报纸,原来是收费的,现在不收费了,如果是卫报的话,肯定会增长。国外很多传统媒体,作为网络以后是收费的。纽约时报网上收费量已经超过了纸质的,美国有一个报纸发行量的统计,原来就是全国各个报纸发行量是多少,他那个统计是权威的,广告客户是认可的。大概在2012年开始,把网上订阅也算作它的发行量,纽约时报在网上收费这块是走在比较前面的,最近一两个季度开始盈利了,但是有专家说,纽约时报不能说它转型成功了。还有收费的像联合早报,联合早报对中国大陆是免费的,在中国大陆之外都是收费的。还有的报纸是不同的收费办法,一种是整个报纸收费,一种是你可以免费看几条,还有的是论条收费,他们统称为收费墙。如果是卫报,因为拆掉收费墙增长20%,还不足以说明问题。[17:03]
[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 官建文]:刚才主持人说到的PC端,我在前面讲到,像人民网这样,如果没有PC端了还能叫人民网吗?现在我们说转型,不是说把PC端停掉转过去,现在也转不过去。应该是讲多途径、多渠道、全形态的一种传播。多渠道盈利、多渠道传播,还是在探索过程,最终怎么样还不知道。不知道沈老师能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17:0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沈浩]:我不看卫报。大家有时候要想一想“两微一端”,把“两微一端”当做入口的时候,最终访问有可能也是一个新闻的网站。另外,卫报,刚才官总所说的收费模式,境外网站很多新闻确实是收费的。我比较了解的是,因为卫报在数据新闻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经常会看或者采集卫报所有的数据新闻制作,而数据新闻真正的呈现和目前可视化层面上,在客户端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包括几个重大的事件,卫报在全球数据新闻上都是处于领先的,除了卫报以外,还有纽约时报。像彭博财经那块没的说,主要在新闻上,这两个是在数据新闻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它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大屏显示上和重大事件上实时的,换句话说,基于从数据中发现新闻的报道,它的引流量应该是有价值,但是具体到这20%我不太了解。[17:04]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记得之前官总说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媒介形态的改变,但是媒介形态改变只是我们接受信息或者接受新闻的一个入口的改变。但我们对这种新闻本身内容需求是不会变的,而且各个媒体或者各个终端都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只要找到自身的定位,找到最精准的用户,我相信不存在有一个媒体去替代另一个媒体的情况出现。真的是时间关系,最后再开放一个机会。[17:04]
[西部网移动发展部主编]:大家今天都提到众媒时代这个话题,我感触非常大的一点就是,当媒介的边界正在消亡的时候,尤其是作为地方的媒体压力山大。随着头条号,包括公众号、媒体号的崛起,个人媒体的崛起,意见领袖的崛起,媒体的影响力,刚才说的传播力、影响力已经不如以前了,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边界消亡,各大网站,包括地方媒体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可能是2016年地方媒体会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难题。[17:05]
[深圳新闻网总编辑 王尧]:腾讯发布的众媒时代,我看完回去以后跟我自己的同事是这么分享的,PPT就不用看了,网上都有。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纸媒这两年的日子是最艰难的,两三年前有些好的纸媒有几千万的利润。到前几年利润可能不到一千万,现在如果有利润,对于很多纸媒来讲是值得肯定的。当我们讨论纸媒的时候,我不希望两年以后讨论今天门户类的网站是一样的,目前这种模式能持续几年,大概这是我自己跟内部同事的一个分享,也是说的很真心的话。包括刚才几位老总讲得非常好,我个人很喜欢卫报,设计很漂亮。但是卫报一个案例不足以说明英国的问题,英国流量最好的是邮报的网站。另外,英国的网站再好也不足以说明互联网的问题,可能最好的网站在美国,美国的网站好不说明移动互联网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玩的最好的现在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谢谢。[17:06]
[主持人]: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我们探讨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各个网站都在为传播力的建设努力着,但是大家走的途径却不相同,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各个网站的资源不同、职能不同、所肩负的使命不同,网站在自身发展传播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量体裁衣,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定位,发现自己最适合的一个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相信这是在任何一个时代所有网站都必须面临的课题。再次以掌声谢谢四位老师的分享。[17:06]
[主持人]:刚刚沈浩老师也提了我们的榜单,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预告,我们杂志精心打造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就是在探索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客观的方式真实地呈现新闻网站的传播力。大家对传播力的理解不同,问题也有不同,我们杂志决定明天早上9点半,针对我们的新闻传播力榜单专题研讨、科学统计和数据指标的问题,如果你有任何建议和问题欢迎参加明天早上的会议。下期沙龙我们将会探讨时政如何上头条,如果您有想见的嘉宾,如果您有想问的问题,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络传播杂志官方微博和微信,“@”网络传播杂志留言给我们,你们想见的嘉宾就会出现在我们下期沙龙现场中了。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17:07]
编辑: 林毓瑾
警方摧毁特大贩枪团伙
揭秘奥巴马度假豪宅
世界最大飞机多角度照
揭秘变性外围女
直击男子"亡命式"碰瓷
艺术家绘世界末日场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社团纳新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