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故乡是茌平县博平镇饭店西贾庄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山东省聊城市学校通讯录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山东省聊城市学校通讯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42|
上传日期: 08:52: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山东省聊城市学校通讯录
官方公共微信茌平县 - 搜狗百科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
茌平县位于中国山东省西部,是所辖的一个县。因境处“之平陆”而得名,是鲁西平原上的一座明星级小型城市。总面积987平方公里,人口54.2万(2010年)。东距济南50公里,西距聊城20公里,、、济聊高速、等在此交汇,1小时可达济南空港,4小时可达青岛海港,20分钟可达聊城客、货运火车站。茌平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茌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度假风景区,茌平八景等景点。茌平县是省级改革开放试点县、“中国大型运输车辆之乡”,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大陆县级城市百强之列,是山东西部唯一的。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茌平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1位。
山东省聊城市
1003.37平方公里
公园(天鹅湖公园),度假风景区,茌平八景等
390亿元(2013年)
,金号纺织,华鲁制药
行政区类别
省级改革开放试点县
54.2万人(2012年)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茌平(Chípíng)县,属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版图面积987平方公里,人口54.2万。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茌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是战国时期高士、唐初名相、宋代医学家、清代画家、康熙老师、、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等遗址,有孔子回辕处、祠、宋代四照楼等名胜古迹,是中国之乡、艺术之乡、示范基地。茌平是鲁西唯一的,2012年名列中国大陆县级城市经济百强第83位。茌平素有“铝城枣乡”的美誉,是铝业巨头的总部驻地,茌平拥有7000多千辆货运车辆,同时也是“中国大型运输车辆之乡”。先后获得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中国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能力中小城市百强等称号。茌平县资源充裕,物产丰富。县域属暖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县沃野平畴,总耕地108万亩。充足,水利条件便利。全县有价值的多达70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棉、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特别是圆铃大枣为历代贡品,以其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发出枣汁、枣泥、、枣饮品等20多种系列产品。另外,、南莲池十孔藕、、,以及剪纸、、、条编等工艺品也久负盛名。
茌平古为夷地。、属兖州,属,建立后实行,置茌平县。因县境在“”(今教场铺村西北)之平陆,故名茌平。茌平自秦置县以来,随着黄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县城,数易归属。自设置茌平县,一直到东晋初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设在今的高垣墙村。自东晋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二年()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迁至今乐平镇的土城村,又称鼓城,城,阳城等。公元551年至,茌平县并入。从隋朝开黄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贞观八年(),县城设在今驻地村,名兴利镇。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县再次并入。公元1130年(金朝天会八年),皇帝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址,一直延续至今。元、明、清朝茌平均属管辖。民国二十六年隶属山东省第六。1939年2月日军侵入茌平,国民党县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属冀鲁豫区第六专署(运东专署)。1949年8月属专署。1952年12月归山东省专署。1967年属地区。1997年8月属地级市至今未变。
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北齐并入。隋初,复置县,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1914年,改属。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茌平县自秦建县以来,随着的变迁,县城屡次迁徙。据史书记载,,县城在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晋末南北朝时期,县城在今土城村;隋唐初期,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唐宋时期,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金朝天会年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城。博平汉置县,县城在,即今村南的博平旧城。景佑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屡次与,聊城,分合。元明清至建国初为县。1956年,并入茌平县至今。元末战乱,洪水,原茌平人大部分外逃,如今的茌平人大都是明初年间由是山西迁来。
“茌平”这个地方词语和“茌平”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县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从而造就了“茌平”语词及其他地名群的特征和文化内涵。遍布着古今各类地名两千多条,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茌平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茌平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茌平古老的地名较多。茌平县城三次迁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更名茌平县为功崇县,&茌平&之专名,时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茌平历史悠久,决定了境内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征。.经过对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有122个自然村名无据可考,占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7%。
茌平县位于鲁西平原,西南距聊城35公里。因黄河多次在境内的改道中冲积,形成微度起伏的岗,坡,洼相间地貌,属,茌平地势以黄河流向,自西向东北倾斜,最高点海拔35米,最低处海拔26.5米,平均坡 聊1/15000,土壤深厚,沙黏相间,地质较均匀。1984年,土地普查,总面积167.5万亩,其中耕地121.6万亩,占总面积的72.6%,人均2.26亩,高于全省人平均土地水平。地貌特征分为九种类型,即:河滩高地,新决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浅平坡地,沙岗地,河质河槽地和碟形洼地。水文茌平境内有,,,管氏河,冯氏河,四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西新河,老徒骇河,,德,小运河及沟。位地形均为西南东北流向。据《中国江河水系图》标准,徒骇河,马颊河为。其余属支流,西新河,老徒骇河,茌新河,茌中河在境内直入徒骇河;七里河在高唐入徒骇河;管氏河,四新河在县境内入担救河,德王河在境内西北隅出境入马颊河。境内河流主要承担上游和境内径流排水,流量达4亿立方米。徒骇河,赵牛河,管氏河,七里河,冯氏河建有拦河闸。可拦蓄雨水和黄水,用于灌溉,其他河流汛过干涸。
茌平自古至今,丰富,境内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有700余种,现存有价值较高的动,植物资源主要有:(不含家畜,家禽)兽类有:、、、、、野兔、等;禽类有:、灰、鹌鹑、、、、、、食、、白眼等;鱼类有:鲤鱼、鲫鱼、、草鱼、鳝鱼、鱼、鲶鱼、黄介鱼、泥鳅等;虫类有:蚯蚓、螳螂、蜘蛛、蜜蜂、蝈蝈、蝉等、一带有黑蛇可入药、植物资源(不含农作物)乔木类有:毛白杨、杂交杨、刺槐、、、香椿、柏、桑、棘等;灌木类有:紫稳槐、怪槐、、红、等;果树类有苹果、梨、杏、桃、椹子、山楂等。
茌平秦置县后,下设乡、里,自汉到元沿用。元代分五乡,明洪武分9里,清宣统年间分7区,领42里。1933年分七区,辖282乡、镇,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辖七个区,1945年解放后仍7个区。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1949年10月并六区,包括城关、广平、卅里铺、杜郎口、、。1956年3茌博合县,琉璃寺区划归高唐,西南划归后,设9区,有城关、博平、、菜屯、贾寨、杨屯、卅里铺、杜郎口、冯屯。1958年1月撤区并乡,设21乡;9月并为11个公社;12月东阿北五社(古官屯、陈集、高集、、)并入,为16个公社。1961年6月东阿五社回归,余11社。1962年12月改为11个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胡屯54个公社。1971年2月撤区,设19个公社,新增王老、、、赵官屯、丁块、温陈、肖庄、洪屯八社,辖76个管区。1984年8月将社改乡、镇、县辖茌平、博平、冯屯、乐平铺、菜屯、杜郎口等6镇(杜郎口1996年撤乡改镇),赵官屯、韩集、广平、丁块、大桑、杨屯、洪屯、贾寨、肖庄、韩屯、、温陈、胡屯、王老、郝集、等16乡,804个行政村,1054个自然村。2006年,茌平县辖振兴、信发2个,博平、冯屯、乐平、菜屯、杜郎口、韩屯6镇,胡屯、广平、韩集、肖庄、洪屯、贾寨、杨屯、温陈8乡。2010年、归属聊城、撤乡设置。2012年,县辖3个街道、7个镇、4个乡:、、、、、、、、、、、、、,732个行政村(居委会),县政府驻地。至2012年,全县总人口54.2万人,其中26.2万人。居民以为主,占99.64%,另有回,蒙古,藏等24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占大部分。
茌平的连续两年以高于1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工业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规发展,最为可喜的是,2010年茌平县进入,2011年位列全国百强第91位,2012年位列全国百强第83位。茌平县快,效益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以20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实施&亿元企业&提升工程,由20家亿元企业已扩大到30家,形成了&亿元企业&族群。其中,国家名牌企业4个,省级名牌企业8个。2011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左右,近15亿元,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将确保达到750亿元、力争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45亿元、力争55亿元,、分别达到3.7万元和1.4万元以上。
主要分布在教场铺、尚庄、一带。其中,茌平黑陶是的重要见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中华文明史上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的代表之作,被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已被、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艺术之乡”。
茌平县第一高级中学茌平县第三高级中学茌平县茌平县茌平县博平镇中学中学中学
茌平县有个叫望鲁店的村。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行到刘集店中病倒,瞭望故居许久,不及而返。由此得名望鲁店。村中有祠,村东北有墓和碑。还驾店在茌平县有个村叫“还驾店”,相传后带领许多官兵来到此地,分散屯兵扎营。故附近有&三屯八营&之村。即,鹅屯(现演变罗屯)郗屯;夏营,蛮营,司营,,冯营,袁营,郎营,芦营。后有人附会明宗还驾于此,故名还驾店。算子李茌平县有个村叫算子李,相传元朝初李从军胡至立村李庄,算学驰名,元帝建国后,皇帝选李任邮分子刺使,后升任(副宰相)兼管田赋税收,收支,每次朝廷查问李对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没有半点亏空,朝廷称他算子李,诰授,村名也随着李的封号更村名算子李。刘神仙年间,,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至立村,刘遵忙于开荒种地,刘仁因在山西老家跟父亲采药行医学了不少,刘仁到茌平后,见到这里经过金元之乱和瘟疾传染的凄凉景象,便决心深钻医学,曾多次离家到深山采药,炼制成丹,丸,散,膏,背药葫芦到处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称他刘神仙。这便是刘神仙村之来历。荆庄茌平县有个村叫荆冯,荆庄和冯庄,相传元末明初荆氏从山西省下迁至立村,荆庄第一代祖名叫荆肇暨(JingZhaoji),传至今天已有10多代,中间又有一支迁至北京。北伐军部兵挫冯官屯。清(18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正丞相率精兵2万从扬州出发北伐,10月逼近天津。急命、率重兵围攻。北伐军孤军深入,粮草、冬衣接济困难,不得已于咸丰四年(1854年)2月南撤。咸丰五年(1855年)3月,身负重伤被俘,在北京就义。率余部500余人从高唐突围南撤至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率清军尾随跟至,将冯官屯包围。当时的冯官屯是全县最富有的集镇。500多户人家,富豪地主有十几家,家家有砖瓦楼房。村四周有寨墙环抱,易于屯兵防守。率进驻冯官屯后,秋毫无犯。他们凭借高大坚固的围墙和楼房,与清兵对抗。清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4月,僧格林沁强逼民众在冯官屯寨墙外又筑一道围墙,并开挖从聊城三孔桥到冯官屯“太平桥”的新河,引来运河水,胁迫群众用水车、昼夜提水灌入围墙内。屯内积水四五尺深,太平军火药尽湿、柴米匮乏,几次突围都未成功。此时,僧格林沁出使谈判,声称只要交出,其余太平军放下武器、剃,便可解甲归田。的军师认定这是僧格林沁的毒计,劝誓死突围,决不与清军妥协。却说,只要放我部下回乡,杀我一个在所不惜!军师争执不过,便出面答应谈判。僧格林沁以太平军将士剃头返乡为名,用小船一批批将太平军从村内载出。就这样,近500名太平军将士被先后押到范庄村东预先挖好的坑内杀害。第二天,率80余人突围,被清军俘获,后解送北京,日遇害。北伐军最终全军覆没,悲壮地失败了。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茌平大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迹址,使茌平的历史文化和地埋文化,于世。茌平大地处在黄河中下游,四五千年的历史。茌平人民勤劳智慧,从原始的捕鱼,打猎到的酿酒,农牧,饱尝了大自然的风雪雨露,熟知茌平地理宝藏,便知茌平酒泉。《茌平县制》记载,有三中,取之酿酒,甘美异常。历代所引四方游客,官吏,文人,诗家,墨客,偿酒赋诗,大作成章。清朝翰林有诗曰:“甘泉自昔慕如渑,今得茌巅胜事增,饶有中山千日醉,讵疑北壑万层冰。”大诗人译诗云:“有人谁不爱春泉,况是警林夕照天。漫然无处天,曲生风味在茌巅。”
圆铃大枣又名,铃枣,圆红,因鲜果形似圆铃,故名。&圆铃大枣&以个小,皮薄肉厚,糖多味甘,营养丰富,脆甜味美可口名闻遐迩,与养。茌平&圆铃大枣&距今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称&博枣&与&肥桃&誉天下,一直被封建帝王列为上等贡品,历史上曾有&之冠茌博枣&诸称。史书记载&博枣树为茌邑最盛之林木,而其产量为全邑之冠&,从明清,&&制成的乌枣畅销江南及港澳。建国后,1957年,中国青年代表访问苏联时,特从茌平选取出7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苏联人民。1970年9月,国家把2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此后,&圆铃大枣&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被陆续赠送到亚洲,欧洲的一些,搭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党的以来,茌平县委,政府将&圆铃大枣&作为振兴茌平经济的拳头项目,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林业部省人民政府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圆铃枣之乡&及&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圆铃大枣&系列产品有:红枣、、乌枣、蜜枣、阿胶琥珀枣,其营养价值历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大枣,胜似灵芝草&之说,其药力:健胃养脾,,止咳润肺,,镇静保肝,养血养颜等,另有树叶,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药,,,,均可疗效。南莲池有千年栽培史,茌平县博平镇南莲池藕曾为乾隆时期上等贡品。南莲池所产十莲藕,质地细腻,脆甜无渣,历代闻名。南莲池在茌平县博平镇的南部,有几十亩水面,栽种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年代久远,池泥深厚,养分充足,水土适宜,南莲池的藕质洁白细腻,润泽如玉,食之鲜脆香醇,爽口无渣。生食生津止渴,熟食色味俱佳。且营养丰富,有&藕中之俊&的美称,是历代进贡皇室的佳品十孔白莲藕有别于其它藕的最大特点,就是十个孔,&十孔藕&因此得名。中央电视台曾报导,野生的藕品质极佳,特点是有九个孔,比其他地方的藕都多一个孔。却不知博平南莲池的藕是十个孔的,比它还多一个孔。据说,别处的藕种在南莲池里,也会成为十个孔的藕;而南莲池的&十孔藕&拿到别的地方去种,就不会有十个孔了。或是因为南莲池历史悠久的缘故。&十孔藕&长势特别茂盛,藕块又粗又大,有的直径达八、九十厘米。荷叶厚如铜钱,颜色深绿。夏秋时节,池中莲花朵朵,荷叶田田;池边杨柳依依,绿荫匝地。碧波涌动,游鱼倏忽,清香阵阵,凉爽怡人。人们,。&,鱼戏莲叶间&,诗情画意跃然眼前。南莲池风景如画,意境清雅,增被列为博平八景之一,名为&莲池秋月&。
县委书记: 县委副书记、县长: 县委副书记:许兰岭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邓丽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殷守来县委常委、主任:王琦县委常委、:杜贾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鲍世利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柴利华
县人大领导
:陈秀兴人大第一副主任:人大副主任:人大副主任:赵希亮人大副主任:丁洁卉人大副主任:靳明华
县政府领导
县委副书记、县长: 雷霞县委常委、副县长:张雪廷县委常委、副县长:景志国副县长:肖德刚副县长:曹志程副县长:副县长:副县长:(援青)
县政协领导
县政协主席:县政协副主席:孙协平县政协副主席:李捷恩县政协副主席:县政协副主席:县政协副主席:贾国锋县政协副主席:初士峰
、董颀超、、、、、、刘磊、、、、谢柯庆。
(约前305~前245)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赵国国都。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辑本。田巴是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一日服千人”,但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飞兔”似的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事见卷464)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不如狐狸,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不是自己,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数。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等人大多谈玄,斗嘴,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燕将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成了田单难啃的。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心理内因。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据《战国策·赵策三》和《》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邯郸。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火速驰援赵国。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河北滋县南;另一说是)。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邯郸,想通过赵相赵胜说服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应该说,鲁仲连做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反抗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生而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接着,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的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得出“秦王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辛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齐王轻视的例子来警示辛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文王,是的三个诸侯,对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儿献给,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晒成了;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就把他关进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辛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吆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人把国君的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辛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的让梁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梁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辛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尊位和荣华富贵。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飘然而去。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总而言之,从上述鲁仲连的七事,特别是义不帝秦的壮举,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鲁仲连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汇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土作风又与孔孟之道决不;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分析形势和说话人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语言财富。可以这样说,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的推向繁荣富强,不断的推向幸福和光明。
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第二年,又拜马周为,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当时设置太子,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赐给马周,上面写着:“凌云,必资羽翼。之寄,诚在忠良。”马周患多年,太宗亲自到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张镐(746年)出生于茌平县丁块乡延寿观村。自幼仰慕马周之为人,将自己的字号改为&从周&。据《旧唐书张镐传》记载,他饱学成才以后,在京都长安独居一室,饮酒抚琴以待识者。如遇官僚邀请,则策杖前往,高谈阔论一醉方休。唐玄宗天宝末年,张镐经人推荐做了,从此开始了从政生涯。左拾遗,从八品(九品以上,低于八品),录属门下省。其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但是天宝末年的唐玄宗,早已是老气横秋,不思进取了。天宝十四年()冬,以&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他率军15万,号称20万,浩浩荡荡地向南杀来,很快就攻占了东都洛阳,第二年五月,安禄山攻陷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惶出走,张镐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着唐玄宗,艰难地向四川进发。走到(今陕西西),随行兵士,祸国殃民的被杀死,唐玄宗也被迫杀了,留下太子主持军事,才得以走脱。李亨在朔方镇留守官劝进下,即位为皇帝(),开始了领导平定叛乱的斗争。唐玄宗听到太子即位的消息,派张镐到肃宗处给予协助。张镐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主张,深受唐肃宗青睐,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即宰相。,安禄山之子,为夺取叛军帝位,杀死安禄山,唐肃宗集中兵力乘机收复了长安、洛阳。张镐在参加收复两京战役后,被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公。随即率军镇守汴州,讨伐残敌,以稳定河南大局。据守范阳的叛军大将不愿听从安庆绪的调遣,又看到大势不利,便上书唐肃宗,要求归顺唐朝。张镐闻讯后,立即密奏唐肃宗,指出:史思明&凶残狡诈,诡计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他兵力强时则反叛,兵力弱时则归顺,望皇上不要受他欺骗。对他只可计取,不能义招,既便是接受归顺,也不能给予很大的威权,免得惹出更大的祸患。同时他还指出,滑州非常狡猾,&临难必变&,应予以撤职查办。但唐肃宗害怕将士们在平叛中功高难赏,早就想结束战事。再加上他昏庸无能,又疑心日重,除了宦官的谗言外,文臣武将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一批前往范阳、滑州的宦官相继归来,他们盛赞史思明归顺情真,许叔冀忠心可嘉,这就进一步奠定了唐肃宗接受史思明归顺的决心。他授予史思明归义郡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张镐那些非常明锐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建议被搁置起来。再加上一些宦官们极力诽谤张镐。说其徒有虚名,实无经略之才,授以大任必将误事。唐肃宗信以为真,罢免了张镐的宰相职务,贬为荆州长史。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叛乱。攻入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称为大燕皇帝,唐肃宗召回张镐,授以太子宾官。后又改任左。但一向忠心耿耿的张镐照样不去结纳宦官,所以最终也不能象开始那样受到信任。甚至对给他这个有名无权的三品官职,唐肃宗也觉得是过于割爱。后来贬张镐为辰州司户,降为七品小官。,宦官、发动,拥立登基。大燕皇帝(史思明之子)兵败被杀,喧嚣一时的以失败告终。但更大的动乱对唐朝威胁更大的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局面也就开始形成了。这之后,张镐被任命为抚,又调任洪州刺史和饶州、吉州都团练史,最后授都团练观察史,于代宗广德二年病逝。《茌平县志张镐传》最后说;镐布衣,二期至宰相位。居身廉洁,不殖私产。善待士,性简,重论,议有体,在位虽浅,而天下之人推为旧德。不错,张镐入仕近30年,在国难当头、世风日下之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出将入相,却迭遭罢黜,实堪为乱世臣僚之楷模。
(公元前697~前628),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姬姓,名,妃狐姬所生。因遭迫害,流亡在外十九年,于回国即位。在流亡期间,曾居于高唐、博平。清乾隆元年《东昌府志》载:“高唐州署西,古有晋文公祠,公出亡奔齐,尝舍于此,后人立祠。”清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博平古有晋台,在博平旧治城中。前644年(周襄王八年)晋公子自狄适齐,桓公妻以宗女,筑台博平,以望故国,以此博平又名晋台”。“晋台晚照”为旧时“博平八景”之一。
(约公元前385~前305),髡字读做kūn。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今茌平人。以博学著称,滑稽多辩。曾说戒长夜之饮,赏功罚罪,励精图治,使齐国中兴。,楚军伐齐,淳于髡又说赵,得精兵20万、革车1000乘,使楚国惧而退兵。后游说魏国,任为卿相,辞不受。茌平城西二里许古有淳于髡墓。“髡林夕照”为茌平古八景之一。
,名田文,战国时人。承袭其父田婴封邑薛,称薛公,号孟尝君。颇好客,有食客三千。曾联合韩、魏先后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为相,后复归齐。因与齐王有隙,逃至今茌平一带居住。茌平县有。教场铺村相传为孟尝君练兵处,古有其故宅。
(?~1214)金官员。字忠嗣。今山东茌平县人。二十八年(1188)中进士。历任滑州(今)军事,(今陕西商县)令,安化、节度,,军节度副使,都转运司户籍,,太常丞兼,左司,太常少卿兼吏部,户部郎中,河北东路按察副使,山东等。耿端义,字忠嗣,博州博平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州军事判官,历上洛县令,安化、顺义军节度判官,补尚书省令史,除汾阳军节度副使,改都转运司户籍判官,转太常博士,迁太常丞兼秘书郎,再除左司员外郎,历太常少卿兼吏部员外郎,同修国史,户部郎中,河北东路按察副使,同知东平府事,充山东安抚使。宣宗判汾阳军,是时端义为副使。宣宗即位,召见,访问时事,迁翰林侍讲学士兼,未几,拜。贞祐二年,中都被围,将帅皆不肯战。端义奏曰:“今日之患,卫王启之。士卒纵不可使,城中军官自都统至不啻万余,遣此辈一出,或可以得志。”议竟不行。中都解围,端义请迁南京。既而三表皆言迁都事,宣宗意遂决。是岁,薨。宣宗辍朝,赙赠甚厚,遣使祭葬。——金史卷101《耿端义传》
,男,汉族,1954年2月生,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魏凤和是从二炮部队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据公开资料披露,魏凤和履历完备:在40余年军旅生涯中,曾先后在指挥系大专班和以及国防大学学习,并经历参谋长、旅长、基地参谋长、司令员、二炮副参谋长等多个职位历练。2006年,魏凤和升任二炮参谋长,从而跻身副大军区级将领之列。2010年,魏凤和再升任副总参谋长,成为正大军区级将领。日,当选为委员。日,当选为第十八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司令员、委员、。
参考资料: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茌平县博平镇党委书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