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ee比v一定远方案中央求一骨:了@了@了:了@中@1火猪蹄筋疲力竭声嘶嘶哑铃?!!八零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203|回复: 9
主题帖子积分
登录后更精彩哦~~~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小何 于
15:51 编辑 & {7 X7 g. [# u* T. ~. {
% k3 h' v: a) |; c
李克强- e4 \& _7 G6 k* U$ g1 R
1_10.jpg (24.4 KB, 下载次数: 54)
15:16 上传
* O3 i$ B* H4 ?&&f
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6年5月入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 && & 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年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其间:1991年9月-11月中央党校学习)& &&&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 &&&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 &&&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年 辽宁省委书记& &&&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 t/ p( T/ l1 A! ]2 t+ t8 G
/ |0 ]$ `. T: `; E
& & 2008—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
& & 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5 J3 U&&y& x0 E" A( E
------------------------------------------------------------------------------------------------
1_61.jpg (29.11 KB, 下载次数: 60)
15:18 上传
张邦栋,少将,定远人,原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国防军事观察家和评论家。& &: d/ r: e# ~$ w! H* t
& & 张邦栋同志毕业于北京传媒大学外语系(原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作为优秀地方大学生被选调到国防部外事局工作,历任原国防部外事局翻译、参谋、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1998年国防部外事局更名为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后,历任综合局局长,驻坦桑尼亚副军职首席军事专家、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少将军衔。1982年,在一次接待外宾来访过程中,与其他同志合力挫败一起劫机事件,荣立二等功。他精通多种语言,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张邦栋同志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多次在国防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等军内外高等院校做“关于国际问题和中国军事外交”的报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曾先后发表许多重要论文,其中《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区域安全合作研究》等文章获得军队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 F1 P- H7 y+ h( M6 @# K
& & 张邦栋同志长期从事军队外事工作,对国际关系、外交理论、军事外交理论等有关系统深入的研究,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有着丰富的军事外交实践。张邦栋同志还参与了军队外事工作许多重大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他着眼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需要,着力推动军队外事工作转型,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先后提出了军队外事工作要坚持为国家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以人为本、厚植资源、广交朋友”的援外培训指导原则,在实践中强调开展务实性军事安全合作。
----------------------------------------------------------------------------------------------
1_52.jpg (14.59 KB, 下载次数: 62)
15:20 上传
夏长法 少将军衔。1952年出生,定远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先后参与和完成了我国80余颗卫星、飞船的测控回收任务,并参与组建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中国载人飞船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副参谋长。
---------------------------------------------------------------------------------------------------------------! C0 S# v) ^, {% [$ |# S- l+ e
1_42.jpg (32.61 KB, 下载次数: 55)
15:21 上传
李庆龙&&大校军衔,1963年生,定远人。1980年从定远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空军导弹学院;1984年入选我国空军首批“双学位”飞行员,并进入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学习。1996年作为我国首批选拔的两名国家航天员中的一员,1997年赴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训练,主攻“太空行走”,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他也是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的教练,是我国首批13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重要成员之一。
--------------------------------------------------------------------------------------------------------------------
1_84.jpg (6.12 KB, 下载次数: 67)
15:22 上传
凌永顺&&(1937~ )定远人,1953年毕业于定远中学,195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全军英模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特长为电子对抗技术。6 M- y2 y5 v3 ~
& & 他长期致力于电子对抗装备技术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他还首创了全波段夜视燉激光干扰弹、便携式雷达燉红外成像干扰弹和毫米波燉红外干扰弹,对增强我军反夜视、反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经军委江泽民主席亲笔签署,中央军委为他荣记一等功,并荣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
1_38.jpg (15.77 KB, 下载次数: 58)
15:23 上传
穆穆&&1954年8月生,定远人,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安徽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动力气象委员会委员与行星大气及其演变委员会委员。
& & 在大气与海洋运动的非线性(不)稳定性方面,对于两维正压、多层斜压和三维连续层结准地转模式,建立了Arnold第二非线性稳定性判据。在天气、气候的可预报性研究方面,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用该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春季预报障碍,海洋热盐环流对淡水通量扰动的敏感性等问题;揭示了研究可预报性问题时,使用CNOP方法考察非线性过程的重要性。7 D/ |7 a( G2 K% O1 t- S( P
& & 200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我县走出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 [6 [# y$ M* U9 P&&E+ {5 T0 y
姚保钱3 p3 O, _+ k& A
1_16.jpg (21.62 KB, 下载次数: 64)
15:24 上传
3 I( u% B! \3 b' f" B
姚保钱(1925-,安徽定远人)陆军某集团军军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安徽省志-人物志》); z. `3 l) ?4 a8 ^8 U* g
-------------------------------------------------------------------------------------------------------
《水浒》中的定远人
地魁星神行军机朱武:定远县人,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阵法,广有谋略。少华山三头领之首。第2回。
& & 地僻星打虎将李忠:濠州定远人,使枪棒卖药为生,因打败周通被聘在桃花山落草做头领。第3回。
  你一定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全传》吧。书中描写的宋江、武松、林冲等一百零八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你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吧!不过,不知你留意了没有,就在这一百零八将中,还有两位是我们定远人呢! + G( n/ f5 P8 q/ \, f
  第一位就是名列七十二员地煞星之首的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他是在该书的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出场的,当时他和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聚义在少华山:“且说少华寨中三个头领,坐定商议,为头的神机军师朱武,那人原是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虽无十分本事,却精通阵法,广有谋略。有八句诗单道朱武好处:道服裁棕叶,元冠剪鹿皮,脸红双眼俊,面白细髯垂,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朱武号神机。”
  在第五十九回“吴用赚金钩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中,又一次介绍朱武:“……中间的便是神机军师朱武,那人原是定远县人氏,平生足智多谋,亦能使两口双刀,出到阵前。亦有八句诗单道朱武好处:道服裁棕叶,元冠剪鹿皮,脸红双眼俊,面目细髯垂,智可张良比,才将范蠡欺。今堪副吴用,朱武号神机。”同一个人,在《水浒全传》中先后两次提到其出生地,并且还两次赋诗赞之,实不多见。
  梁山聚义后,作为“同参赞军务头领,”朱武成为军师吴用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副参谋长吧!),为梁山英雄南征北战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绩累累。特别是在宋公明奉诏破大辽的战斗中,他连续识破辽军的“五虎靠山阵”、“鲲化为鹏阵”、“大乙三才阵”、“河洛四象阵”、“循环八卦阵”、“武侯八阵图”,连敌军将领都暗自称赞:“俺这几个阵势都是秘传来的,不期都被此人识破,宋军之中,必有人物!”在战斗转为最为艰难的相持阶段,又是朱武坚持:“宋公明若得知这个消息,必然来救。里应外合,方可免难。”待援兵赶到,朱武道:“不就这里追赶,更待何时!”结果士气大振,大获全胜。
  功成名就之后,朱武激流勇退,他和樊瑞“两个做了全真先生,云流江湖,却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
  相比起朱武来,《水浒全传》中的另一位定远人打虎将李忠的结局就显得更为悲壮,书中对其性格的描写也着墨颇多。
  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身世:“原来李忠祖籍濠州定远人氏,家中祖传靠使枪棒为生。但他身材壮健,因此呼他做打虎将”(第五十九回“徐宁教使钩镰枪,宋江大破连环马”)。 7 a$ B# V8 H, \" Y0 {! I
  作为七十二员地煞星中的地僻星,打虎将李忠是在《水浒全传》第三回“九纹龙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第一次出场的。作为九纹龙史进习武的开蒙师傅,当时的李忠是靠在江湖上使枪棒卖药为生。可能是由于当时手头比较紧吧,李忠在凑钱救金老汉父女时,出手不够大方,显得有点抠门:“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的人。”后来李忠与小霸王周通占桃花山为王,也许是过惯了苦日子吧,其抠门的性格看来还是未改。鲁智深被邀上山住了几日后,“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只要下山。李忠、周通苦留不住,只好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时,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尽送与哥哥作路费。”他二人下山后,鲁智深寻思道:“这两个人好生悭吝,现放着许多金银,都不送与俺,直等要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这个不是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于是,他打翻小喽罗,把桌上的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从山后险峻处滚下去,取路便走!以至于后来李忠、周通战呼延灼不过,向鲁智深求救时,鲁智深对李忠的抠门还耿耿于怀:“洒家当初离五台山时,到一个桃花村投宿,好生打了那周通撮鸟一顿,李忠那厮,却来认得洒家,却请去上山吃了一日酒,结识洒家为兄,留俺做个寨主,俺见这厮悭吝,被俺卷了若干金银酒器撒开他!”不过说归说,鲁智深到底还是看在往日的情面上伸出了援手。 , H# A) Q& X. O6 r4 J' L" s
  就是这样一个平时显得有点抠门的人,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是一员标准的虎将。作为十七员将校之一,李忠在破辽军、讨田虎、战王庆、征方腊等诸多战斗中,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只可惜在夺取昱岭关的战斗中,他和九纹龙史进、拼命三郎石秀等人中了小养由基庞万春的计,被乱箭射死在关下!(作者:王文福)
----------------------------------------------------------------------------------------------------------------# ^# f' o- ~/ I
武焜南()字炎康,号去病,定远县城人。青少年时期,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应皇太后六旬万寿恩科之试,考取拔贡,朝廷入册,受皇禄。他接受朝廷任命,出任安徽省咨议局局长。当政期间,目睹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领土,抢掠财富,清政府腐败无能,思想十分沉重,不念理政。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推翻清朝政府,毅然弃官进入北洋学堂学习。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同科拔贡许世英(曾任段琪瑞的秘书长,民国初派驻日本大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纪委员会委员长)与柏烈武(柏文蔚)、黄伯度、方振武等人,一同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奔波在广州、上海、南京、安庆等地,参加各种秘密组织会议。宣统二年(1910年),他接受了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的任务,回到安庆。次年,他以安徽省代表名义,会同直隶省咨议局长孙伯兰、湖南省代表谭祖庵、湖北省代表汤化龙、山西省代表李素等人,同赴清廷咨政院,谒见伦贝子和皇叔载沣,请求朝廷召开国会,征询民意。清朝政府一再拖延,未予同意。这时,各省革命党人已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待机行动。武焜南回到安徽后,便以加强江防和安庆防务的名义,向抚台朱家宝领取毛瑟枪450支,充实扩大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水师,他亲自兼任管带(即舰长)〉% i0 q9 r* U: c&&e* G1 I: a5 @, J5 x
  同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武焜南约同童茂轩、侯行道、王运嘉等赴安庆会见抚台朱家宝,晓以形势,喻以大义,劝其顺从民意,树起独立大旗,使安徽早日光复。
  为了安定局势,武焜南与淮上军军长王龙廷会商,将其组建的第一军分驻寿县、怀远、涡阳、蒙城一带待命。又与江西九江的黄焕章兵团长交涉,取回咨议局银子1,650两作经费,组成安徽省临时政府和临时省议会。民国元年(1912年)1月14日,省议会在安庆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武焜南为议会长。在任期间,他与安徽督军柏烈武,查办了原驻安庆北门外的三营兵变事件,下令撤销了该团团长和营长的职务;提出安徽省禁烟措施,没收了英国商人贩卖的大量鸦片,在都督府门前当众焚毁。事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闻讯,亲赴安庆,发表演说,对安徽禁烟的爱国行动大加赞扬。) }- D" \6 H$ g
  民国3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篡改约法,镇压讨袁军,实行独裁专制,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盘龙路4号,。武焜南也相随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他经常到孙中山住处请示有关护法、讨袁、反军阀斗争等重大问题。袁世凯倒台后,武焜南应聘到济南任山东省政府高级顾问。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武焜南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为未能参加大会深感遗憾。他在《自叙》中写道:“第一次代表大会安徽省光明甫先生参加,与孙中山、毛泽东同聚一堂,发表大会宣言……。我因病在沪未能前往,至今尚以为憾耳!”& ^1 E% |% N# a7 b: r/ P5 |/ M
  “七七”事变后不久,安庆沦陷。武焜南带领全家避居怀宁县淡家埠、郑家冲。由于敌人骚扰,民国29年春返回原籍定远县严桥乡湾吴村定居。当时,严桥乡是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军、新四军三角斗争地,环境十分险恶。武焜南身处其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凡是抗日的军民,均与亲切交往。与敌伪头目亦虚与周旋,遇到适当时机和必要的场合,总是劝他们说:“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有志气的中国人,不要作日寇的鹰犬来欺侮中国人,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应瞒着日寇,对中国同胞作适当的照顾。”这一做法得到了新四军的赞赏和广大民众的称颂。此时,他应聘为藕塘行政公参议员,结识了刘少奇、黄岩、郑抱真、罗平等党政领导,经常参与商讨抗日大计。- N, a) C" V# ~# T" Z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发生,武焜南义愤填膺,在藕塘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强烈遣责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罪行,通电蒋介石说:“日寇侵凌,国难当头,蒋公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重,摒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团结抗日,勿使亲者痛、仇者快……。”. A" t0 a# ~" l8 X+ I+ Y0 ~! V
  民国34年,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调遣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并拖延和谈。解放区人民纷纷掀起抗议运动,谴责蒋介石的反动行径。武焜南在藕塘召开的路西行政公署军民大会上发表慷慨讲话,并代表路西5县人民公开致电国共两党领导人。他致电蒋介石说:“八年抗战,人民力竭财枯,亟宜息养生机,重整国家。公既为国为民,即应俯遵民意,促和谈早日成功,千秋功罪,举世瞩目”。给毛泽东的致电写到:“公亮节高风,为国为民不避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和谈,万望珍重,力促实现,早日凯归,全民瞩目以待”。# [( q&&g; |& H& c- @4 p2 m/ `
  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武焜南激动万分,致函祝贺。中共中央办公厅复函,并寄给毛泽东主席照片一张。与此同时,他还分别给刘少奇、宋庆龄等领导去了贺电。1951年,刘少奇亲笔给定远县人民政府批示:“武焜南是革命民主进步人士,应予长期照顾”。宋庆龄也两次复函。; Z* n5 C' R2 r# ~! M- b5 Q2 |# S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聘请武焜南为省文史馆馆员。1954年,武焜南被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代会常委会副主任委员。
  日下午,武焜南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6岁。葬于县北泉坞山北麓。
-------------------------------------------------------------------------------------------------
凌毅凌毅(?~1930)字蕉庵,定远县城人。少年喜读《汉书》及侠义传记,肄业于两江师范。曾与黄兴、于佑任等组织长江革命团体;与柏文蔚发起组织岳王会、信义会;又加入中国同盟会,与赵声、汪立本等撰《革命军》、《兴汉》、《光汉》等革命书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起义,凌与陈雄洲密运军火接济;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凌被推为金陵九镇代表举兵响应;武昌起义后,参与会攻南京;沪宁光复后,任代表团代表,参加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2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提案弹劾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后,南下随孙中山讨袁;失败后,出走日本,组织天健学会、国民社;同年冬,奉孙中山之命,返沪从事讨袁活动。此时,凌毅任中华革命党皖支部长,中华革命军皖江总司令。民国5年,袁世凯死后,他再入国会,与胡汉民等组织“丙辰俱乐部”;6年赴奥,参加护法;7年8月,北平召开“安福国会”,他组织护法俱乐部;13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受孙中山函约,参议总纲草案,任宣传委员,当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他与王用宾 等负责联络策划,改编步兵,统领部队,逐溥仪出宫。事毕,任步军统领,市政督办(后辞任)。孙中山逝世后,悲痛致病,于民国19年3月10日在上海逝世。 0 L+ P; A9 V8 e& D% ?- f
--------------------------------------------------------------------------------------------- C/ B# \2 H8 H/ G) u" N( |# t6 U( q
定远历史悠久。定远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定远人民具有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反抗压迫和邪恶、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光荣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定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现过许多文贤武杰,诸如: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鲁肃,南宋右丞相董槐,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郭子兴,明朝开国元勋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和爱国将领、军事家戚继光,清朝爱国文臣凌泰封和文化名人方浚颐、方浚益、方浚师,同盟会会员、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和抗日英雄方绍舟,同盟会会员、民主革命志士和抗日爱国人士武火昆南,名医吴香山等等。尤其是明朝时期,定远籍侯爵以上的大臣将官多达百人以上。
  进入20世纪30年代末,定远历史更放异彩。为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定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不怕牺牲,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汗和血谱写了定远历史可歌可泣、光辉灿烂的一页。时世造英雄。烈士陈康琪、陈世鑫、余海清、汪立斌、谭光、白之义等,都是当时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顶立天地的英雄。环境铸人才。曾在定远的土地上战斗过的上至国家部长、大军区司令,下至县团级的老干部,就有二百多人。这些为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事业立过卓越功勋的老干部以及为革命抛颅捐躯的广大革命烈士,当重为入志讴歌。
  建国后,定远人民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奋发学习,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具有广博精深知识的建设人才。对他(她)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理当载入史册。
  对于有较大影响的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和社会名人以及远隔重洋、远在海涯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本志也尽力予以收录。
  对于罪大恶极,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人物,录其罪,志其恶,使之遗臭万年,永远为人民所唾弃。(摘录《定远县志》)
------------------------------------------------------------------------------------------------------------------: _1 h% U9 V9 q6 W
宋季文$ l5 x) G: V! ?
宋季文 (.2.25)安徽定远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泗县税务局局长、淮海区税务局局长、阜宁县税务局局长、苏中四分区税务局局长、、新四军第一师供给部部长、苏中三分区财政经济处处长、苏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和生产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中行政办事处财政处处长、苏北军区供给部部长、苏北兵团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后勤部部长等职。1949年8月任南京市财政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1952年后任上海市财委副主任、财办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56年后任上海市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兼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1975年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78年1月后任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部长。1982年任国家经委顾问。1983年1月起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第二、三、四、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及第六届理事会会长。他积极领导在8200个大中型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提出“创国际名牌”,发起并联合有关部门连续六年举办“中国质量高层论坛”,为加快改革步伐,振兴中国质量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6 r: X* T8 @- Y. O0 U
----------------------------------------------------------------------------------------------" Q) ]1 \0 y&&h& Y2 D8 ^3 v
方浚颐7 C& a0 D% ~8 ]5 X
1_32.jpg (27.34 KB, 下载次数: 58)
15:30 上传
方浚颐&&(生卒年不详)字子箴,号梦园。定远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同治八年(1869年)授两淮盐运使。曾国藩督两江时,学士袁保恒主张增加盐价,方浚颐坚决反对。历任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道御史,两广盐运使兼署广东布政使、四川按察史等职。后退出政界,到扬州开设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流传后世。9 p& h9 c2 W% J% {
------------------------------------------------------------------------------------------------------------------4 K6 n, u$ s$ k/ p
凌氏三杰 指凌毅(字蕉庵)、凌锐(字济庵)、凌昭(铁庵)三兄弟。出身于定远县城东门大街榜眼府第,三兄弟互相激励,立志报国,在辛亥革命中变卖家产,以扩充革命经费,追随孙中山浴血奋斗,为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做过很多工作,颇受世人尊敬。' [&&@, H( P' }) T1 |7 f8 z4 c
---------------------------------------------------------------------------------------------------------/ g% n+ S8 U- |7 B- |2 w
陆遐龄【陆遐龄】&&()&&又名侠林,原定远县荒沛桥乡棋杆村(今属长丰县)人。清咸丰三年(1853),聚众乡里,揭杆起义,率众两万余人,自称大帅主,公开打着洪天王旗号,扒官仓救百姓,抗官兵。影响震及朝廷。同年被清军诱捕杀害。8 ?4 o/ M* O, L8 @0 j- Q
----------------------------------------------------------------------------------% P8 C: H- c) ~4 V, W' G4 Y8 s, G
1_80.jpg (19.22 KB, 下载次数: 61)
15:32 上传
【蓝&&玉】 (?—1393)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初在常遇春部下领兵,勇敢善战,所向皆捷,多立战功。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征虏左副将军随冯胜出征纳哈出,后代冯胜为大将军。次年率领15万军队征元,一直打到捕鱼儿海,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以数十骑逃遁,大胜而回,封为凉国公。常遇春、徐达死后,他继为大将军,总军征战,立大功。后因所提意见多不被朱元璋采纳而怏怏不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务组织锦衣卫官员上告他谋反,被抄诛,受株连者达15000人。( d, ?1 Q, s&&Y2 N% L& j, y
------------------------------------------------------------------: v% z8 n& T/ O: O: [
1_47.jpg (11.42 KB, 下载次数: 67)
15:35 上传
郑榕,安徽定远人,1924年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主演过《雷雨》、《茶馆》等几十出话剧。近几年来涉足影坛,先后在《丹心谱》、《楚天风云》、《两宫皇太后》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7 E) C* E* U) N
& & 郑榕同志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从一九四二年起,从事话剧工作,在舞台和银幕上先后成功地扮演过许多角色,为广大观众所熟悉。他的经历坎坷,耐人寻味。
& & 郑榕是在革命的炮声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艺术家,在他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在学校里就曾多次在话剧中扮演角色,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业余剧团,在&雷雨&
&曰出&等多部戏中分别刻画了不同的人物。但在当时的伪军统治下,艺术的火焰常常被无情的熄灭。
& & 抗战时期,郑榕参加了旧政府官办的演剧队,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却长期不能演出,艺术家不得不为空洞的艺术之宫而落泪。2 j5 C2 U, ]9 C$ L) ]/ R7 w5 _
& & 革命胜利了,人民解放了,艺术获得了新生,1950年,郑榕入北京人艺,在新中国的大地上演绎了无数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他以自己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风度在银幕上深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了无数人们所熟悉和不熟悉的角色。《雷雨》、《长征》、《龙须沟》、《茶馆》《智取威虎山》《武则天》等古今中外戏剧扮演重要的角色。郑榕也随着《茶馆》剧组赴西德、法国和瑞士等国家演出。步入九十年代,《冰糖葫芦》在当今并不景气的话剧舞台上再造辉煌,郑榕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也参加了《冰糖葫芦》的演出,该剧演出场场爆满,每场演出结束观众都舍不得离去。老艺术家们的演出之所以能赢得观众如此之高的热情,除了他们几十年的艺术符号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9 Z- P8 [&&}" d& N) @! t" T
---------------------------------------------------
著名青年歌手董冬专程回乡献艺7 j! K5 P5 l7 ^2 k
1_34.gif (46.58 KB, 下载次数: 65)
15:37 上传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歌舞团著名青年歌手董冬专程回到故乡定远县,与家乡的文艺工作者聚集一堂,互相交流演唱艺术。& &&&董冬原系定远县站岗乡人,自幼酷爱音乐,并在安徽省各种歌手比赛中均获一等奖,1996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著名音乐家杨家洵、童荷生教授,并得到音乐系主任李双江教授的指导。在大学学习期间,董冬先后推出了《军营花木兰》、《心情多愉快》等歌曲,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排行榜和许多地方台播出,均受专家和观众好评;1999年代表武警政治部文工团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群星”奖,以一首《红贝蕾》荣获金奖,并荣立二等功。2002年调入二炮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后,先后荣获“星光奖”MTV金奖、文化部最具潜质歌手“诸葛亮”奖等奖项,并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北京、上海、安徽、湖北等地方电视台的各类文艺晚会及综艺节目。 4 A1 w& U( \: |: b9 O7 F
& & 董冬演唱的代表作主要有《爱的魔力》、《红贝蕾》、《梦想》、《大世界》等。董冬此次回故乡后,和家乡的文艺工作者就当前的歌坛发展趋势和演唱艺术进行了交流,并表示将于适当时候组织演艺届的朋友回故乡义演。
------------------------------------------------------4 i' J2 D/ L" Q/ d& v
方绍舟+ k: f&&|7 z. N' _0 A& E3 I- a
方绍舟()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7 J) G2 B6 ^7 A7 x. a4 k: z8 P
&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十六日,方绍舟出生在炉桥镇一个仕族家庭里。及长,聪颖好学,学业出萃。在维新派“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他在家乡与张润斋等创办了储材小学堂,并担任校长。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方绍舟由郑赞丞、凌蕉庵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和江淮地区同盟会员杨小鹤、孙裴轩、柳汝俊、田次勋、竣同之、凌铁庵、张俊甫、魏冕斋、王龙亭等人,积极开展民主革命活动。
&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复会成员、马炮营队官熊成基,趁清军于太湖秋操之际,率马、炮营新军千余人发动了安庆起义。攻城失利,败走皖中,遭清军追击,部众离散,余部不足百人,由田激扬带领经炉桥向寿、凤一带转移。炉桥清军千总伏兵要隘,欲捕杀熊成基等起义军首领。方绍舟闻讯后,立即派人为田激扬带路,绕道入山,使清军的伏击计划落空,保全了这支革命队伍。 - o: O$ q! I0 ^; S# j7 p7 ^
& &辛亥革命爆发后,紧接着江淮各县同盟会骨干在凤台涧口集召开紧急会议,密商大计。方绍舟和张元侯作为定远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讨论了当时局势,决定于十一月三日发动以寿州为中心的淮上起义,然后分兵攻取省内各地,实现皖省独立,减轻武昌压力。会后,方绍舟连夜赶到住在定远池河南大王庄的同盟会员王啸虎家,向他通报寿州会议精神,共商光复定远的行动计划。王啸虎倾其所有,捐出稻谷千石作军饷。为了获得枪支,方绍舟与王啸虎同往县城会见知事汪葆臣,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要求组织乡民成立民团。汪葆臣不知是计,准其所请,并许以毛瑟枪相助。
& &方绍舟回到炉桥后,加紧进行起义准备工作。一方面组织民团,建立部队;一方面派人分赴各乡镇,通知各地志士于十一月五日晚赶到炉桥结集待命。十一月四日晚,在寿州的同盟会成员率领团练和民军发动淮上起义。为了发展革命形势,十一月五日各县同盟会负责人聚会寿州,讨论制定行动方案。会议决定淮上起义军名称为淮上国民军,并成立淮上军总司令部,方绍舟等13人任军统。会后,淮上军分兵8路,挺进江淮各地,争取全面光复安徽,方绍舟负责率第一路军,光复皖东各县。 + @2 L0 Z1 S' R& Q9 r&&a2 O/ I
& &方绍舟赶回炉桥时,定远各乡起义群众和青年学生带着大刀、长矛、棍棒等武器,已在炉桥储材学校集结。他向大家宣布了起义计划后,即率领起义群众攻入炉桥三衙和武营。县沈主簿和费千总因无防备,又慑于革命党的威力,只得束手请降,令部下缴械。方绍舟对缴械的士兵,热诚相待,使他们深受感动,不少人脱去号衣,剪掉辫子,弃暗投明,参加革命。起义军初战告捷,俘清兵百余人,缴获来福枪、毛瑟枪、土枪90余支。 ! ]& I1 {, T" n" i
& &十一月八日晨,方绍舟率领300多人从炉桥出发,攻打定城。经过一天激战,清兵溃败,起义军于当日黄昏时分光复定城。方绍舟与何少如、方海秋、陈二望、汪禹宾等人进入县衙,逐出知县,推倒公案,各界人士一致拥戴方绍舟执掌政权。方邀社会贤达陈梦昙、吴建三等帮办文牍、会计事宜。次日,方绍舟召开群众大会,声讨封建专制制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会后,许多青年(多数是学生)纷纷涌向设在曲阳小学(今实验小学)的军统司令部,要求参加淮上军。为了扩充兵员,壮大力量,为东征作准备,方绍舟派蒋树升、吴仲仁与胞弟方衍、方缉熙等小分队前往永宁、三和、池河等地,扫除残余清兵,向群众宣传革命,进一步招募新兵。在王啸虎的协助下,方绍舟又组织了临时司法委员会,处理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动豪绅的破坏活动,为东征建立稳定的后方基地。 % u. B: Y. [# U8 b
& &经过短期休整、扩充,定远淮上军发展到1,000余人。另有学生军百余人。方绍舟将这支部队编为4个战斗营。委魏冕斋、方芹山、李三杰、方海秋、魏子莪为参谋,蒋树升、俞虎臣、袁克宁、方衍、安定国、崔海鹏、韩子筹等8人为各营正副营长;另以学生军为主体组成政工队,分赴各乡镇宣传革命。 ( ~& M. @0 e0 }7 c+ ^/ k
& &年底,方绍舟率部东征,当部队行至东前铺时,与清军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营遭遇,激战一昼夜,江防营营长遣骑四出侦探虚实,见各处村落都悬挂白旗,疑皆驻有淮上军人马,于是,不敢再战,率部投降。
& &东前铺战役后,淮上军声威大振,驻守滁州的清军不战而逃,淮上军顺利进入滁城。此时,适逢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率部追击张勋败兵到达滁州。依柏的意见,方将部队扩编为团,隶属三十三军,由方绍舟担任团长,取消军统称号。后即率领全团士兵,相继攻克全椒、来安、天长、盱眙等县城。 ( A7 i+ d3 m5 B. [; b" U/ a" h+ S# }
&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南北和议告成,方绍舟因非军界出身,便将所率部队的三分之二拨给第一军,余部改编为第五联队,方任联队长;3月,又改编为江苏省第九师十八旅三十六团,方任团长,驻防滁州。民国2年,方绍舟以陆军少将衔任江苏都督府高等顾问。5月,孙中山先生在南方发动“二次革命”,举兵讨袁。7月,安徽都督柏文蔚为安徽讨袁总司令,委任第八旅长张汇滔为前线第二支队司令,方绍舟奉命任该旅高级参谋。不久方改任补充旅旅长,助张汇滔驻防寿县。7月下旬,军阀倪嗣冲调集数十门大炮、千余士兵,强渡淮河攻破据守在正阳关的岳相如、陈雷部讨袁军防线,直扑寿州。方绍舟与张汇滔等率领讨袁军与倪军在寿州城北平顶山浴血奋战。倪嗣冲调集各路东进部队,集中火力攻打寿州,讨袁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使倪军攻城行动多次受挫。后来,安徽讨袁失利,方绍舟等潜往上海避难。
& &民国3年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方绍舟为讨袁军皖北总司令,嘱黄兴、张汇滔在上海为皖北讨袁军筹办武器。受命后,方绍舟即与张汇滔、李三杰、岳相如、袁家声、范鸿仙、方国华等共筹起义大计,商定3月底首先在定远、寿县、凤阳、滁州打响战斗,然后攻取蚌埠、合肥等城,把反袁武装斗争推向全省。 , H( N2 h( R) w2 C9 @8 U; E
& &方绍舟在寿、凤、定、滁一带很快联络了一批淮上起义人士,组织起一支几百人的反袁队伍,并且迅速攻占了定远县城。倪嗣冲闻讯命令其部下华石庵率领重兵,火速南下,将定城包围起来。方绍舟指挥讨袁军抗击数倍之敌,坚守城池两天两夜。但终因众寡悬殊,城池被倪军攻破。百余名讨袁官兵遭倪军惨杀;方绍舟率领部分突围人员潜往上海,其家产被没收,其人被通缉。 ( J! B0 j2 M7 M+ R8 e
& &方绍舟潜入上海不久又潜往日本。在东京,他很快与孙中山先生取得联系。民国3年7月,他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组建的革命党。10月,孙中山先生命其部分中华革命党干部渐次回国,再举革命。方绍舟回国后,迅即回到安徽滁、定两县,密约旧部相机起兵。但此次起义计划尚未付诸行动即因故流产,方绍舟又被迫逃往上海法租界从事秘密工作。
& &民国4年,倪军特工人员买通法租界在押盗匪,诬称方绍舟为其同伙,于6月14日将方逮捕,虽查无实据,但终因在寓所中找出武器,被判处3个月徒刑,期满后亦不予释放。民国5年,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训令处长唐绍仪同法领事交涉,要求释放政治犯。方绍舟与其他30名革命党人同时得释。民国6年7月,段祺瑞重新上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军政府,出兵北伐,发动护法战争。方绍舟受命担任东南护法军皖北总司令,途经南京下关时,被军阀政府捕获,经党内诸同志函电营救,幸免于难,但被判处无期徒刑送往江宁分监。民国11年,孙中山在上海派众议员方潜到南京慰问方绍舟,并派方潜赴北平邀约国民党议员陈策、常藩侯、王龙亭、凌蕉庵等13人联名呈请黎元洪特赦。民国12年元旦,赦令下达江苏,方绍舟结束了长达5年半的铁窗生活,恢复了自由。民国13年,方绍舟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在苏、皖、平、沪间从事联络工作。 7 p9 ^1 X6 m, B4 B&&d
& &民国15年,方绍舟回安徽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别动队司令,率领民团和红枪会于农历8月15日攻占定城。随后又助第十军攻克凤阳。次年,方被三十三军柏文蔚军长委任为凤阳县县长。民国19年,又由当时皖省主席马福祥委为定远县县长(未到任)。其后,因年高去职归田,在家捐资办学,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 ! A4 F* U' c&&q! m! y/ P
& &抗日战争爆发后,方绍舟已年逾古稀。但报国志高,杀敌心切,他以卫国保乡为己任,组织了一支以红枪会为主体的农民抗日队伍,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民国27年1月1日,驻守蚌埠的第五战区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任命方绍舟为凤、定抗日别动队司令。皖北沦陷后,方亲率家乡弟子数千人与日寇血战于淮水之滨,大小战役数十次。据方在《芦沟桥事变之役》一文中回忆,从民国27年2月下旬到6月初的3个月时间内,规模较大的激战就有8次之多。他每战都亲临指挥,身先士卒,部下无不深为感动,奋勇杀敌。
& &民国27年正月,定远被日寇占领,方绍舟家中所有男丁皆随军征战,女眷未及逃出,于农历正月初五在凤阳县武店山马村遭日寇掳掠。弟媳唐氏、儿媳汪氏为保全气节,免遭凌辱,携5岁曾孙女投水自尽。此一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全国各大报纸都有报道。国民政府以“坤维正气”四字匾额赠其弟媳,以“义烈流芳”四字匾额增其儿媳,以资褒扬。
& &民国29年春,方绍舟受省政府委托,回定、凤两县办理战区赈济工作(时方任省府参议兼省赈济会委员),不料凤阳县抗日游击大队长曹世嘉与凤阳伪军头子叶茂才暗中勾结,想以谋害方作为向日军献媚取宠、邀功请赏的见面礼。在探明方的行踪后,曹世嘉以共产党游击大队长的身份为掩护,以“拜访”为借口,于农历4月15日傍晚率领40多名武装人员进入方绍舟住地小营庄。因曹的叛徒面目尚未暴露,方毫无戒备,被曹诱骗到卸甲店附近的麦田里开枪杀害。
& &方绍舟的牺牲,使定、凤两县抗日军民深感震惊和悲痛,国共两党分别开了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抗日英雄。 9 B. S, R# e2 E; V&&M
& &方绍舟一生致力革命,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和护法运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民主、进步、爱国的立场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全家有5人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 T) ?) ^8 a: b! x
------------------------------------------------
1_41.jpg (23.12 KB, 下载次数: 67)
15:40 上传
冯胜(?—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
& & 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 U1 R; ~&&r. R1 N8 y
-----------------------------------------------------------------
1_92.jpg (47.6 KB, 下载次数: 68)
15:41 上传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县人,明朝著名爱国将领。父亲戚景通,熟识军事,官至神机营副将。
&&戚继光幼年倜傥负奇气,家境贫穷,勤奋读书,苦习武艺。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0 l: d, x: C: Z& S4 j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其父去世,戚继光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此时,山东沿海倭寇为患,戚继光激愤书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决心平定倭患的志向。他努力整训士兵,严肃军纪,修筑工事,巩固山东沿海防务,使倭寇不敢进犯。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佥浙江都司,充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进犯龙山,浙江几路明军共同前往抵御。倭酋骄纵,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们兵分三路,在三个倭酋率领下,气势凶凶地冲上来。数量上远远超过敌人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戚继光见势,忙跳上一块高石,张弓放矢,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稳定了明军阵脚。溃散的明军重新集结,杀退了倭寇。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靠这支贪生怕死的军队是无法抵抗倭寇的。于是决心从当地招募新兵,组成一支新的军队。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亲自来到浙江义乌,以爱国大义号召当地群众出山应募。当地乡团也在戚继光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新军。他在义鸟共招募新军4,000多人,带回绍兴,曰夜训练,教给士兵击刺方法、攻守战术;还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山水不便长驱驰骋的地理条件和倭寇长于设伏、冲锋和短兵相接的战术,创造出一种有名的“鸳鸯阵”;并把招募来的鱼民编成水军,精置战舰、火器兵械。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这支新军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谕士兵:“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你们在家,哪个不是种田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曰食很不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杀贼保障他们,养你何用?”对于违反军纪,破坏军规,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不管是谁,他都严惩不贷。因此,戚继光的军队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浙江先后九战九胜,使倭寇闻风丧胆。浙江一带倭患平息后,嘉靖四十一年,明朝官府又调戚继光入闽剿倭。他率部首先收复横屿,一鼓作气“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剿除了牛田、兴化等地倭寇,福建倭患暂告平息,戚继光又回师驻守浙江。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再度赴闽作战,他和当地明军会师,全力攻下平海卫,再次收复兴化,论功提升为总兵。嘉靖四十三年元月八曰,两万倭寇围攻福建仙游县达50多天,仙游城危在旦夕。戚继光率部奋杀,敌败退去,仙游城得解。接着,他又在王仓墙、蔡陂岭大败倭寇,福建倭寇被肃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广东明军联合剿灭海匪吴平,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彻底平息。# z) n. E( G, }# ^% `
&&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被调守蓟州。他看到边兵虽多,但腐败无用,奏请招募浙人为一军。浙兵3000人到蓟,阵于郊外,适逢大雨,自朝至曰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从此深知戚继光治军纪律严明。由于戚继光加强战备,“在镇16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安定。”后来给事中张鼎思邪说戚继光不宜镇守北方,被南调广东。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病逝,谥号武毅。; |9 d% B9 ?3 B4 ~- a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曰,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戎马一生,江南、塞北,转战万里,为保卫祖国,抵抗倭寇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得人民的敬爱。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武备新书》、《液戎要略》等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贵遗产。# n, G5 X/ n7 K3 m
------------------------------------------# `4 S, ^+ K5 P& Q&&X4 j9 }
1_58.jpg (18.04 KB, 下载次数: 62)
15:42 上传
* G( M' c9 t2 g8 C
沐英()字文英,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明初重要将领。 3 S. {6 {4 I&&n. ?5 `
& &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 &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 P7 _& X+ u5 @2 O
& &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 y& o9 B% ^, ^* W4 L
& &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曰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 T+ E" l+ C" [8 @& V! a2 w
& &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曰”。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 &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 & 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 &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8 U3 C5 ]2 c0 j
& &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 &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 &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 &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 &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 &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 E: k1 x/ Q% |% k
& &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 ~- k& C$ J) }8 C0 G) U
& &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曰重。 1 o, ?$ Z( j) r
& &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i* _2 ~+ i# L) Z; A0 h5 W
------------------------------------------------------: l9 {1 C7 J/ s: f( Y3 e, H" A
郭 子 兴5 e5 a. o, w# @. z
1_81.jpg (25.63 KB, 下载次数: 61)
15:43 上传
' I% D4 ~$ \& J! G&&W% G, [&&{- v5 L
郭子兴(?—1355年),出身富室,父为卜者,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1352年聚众数千人起义,也以红巾为号,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前来投奔,屡立战功,郭子兴把义女马氏嫁与他为妻。1354年移居滁阳(今安徽滁县)。次年春病死于和州(今安徽和县),所部归朱元璋领导。
* t5 V, C1 |; r- b5 b0 m
----------------------------------------------------
董 槐5 q# l+ O5 J3 O; z9 b6 I1 K
1_16.jpg (27.16 KB, 下载次数: 64)
15:44 上传
) _' `( A) F&&k; w. o- C
董槐(?~1262)字廷植,濠州定远人。小时候喜欢谈论军事,私下读过孙武、曹操的书。他相貌非常魁伟,额头宽阔两腮饱满,长着漂亮的是美髯,谈论事物慷慨激昂,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用瑜。他父亲董永,对董光很严厉,听说他自比诸葛亮和用瑜.生气地叹息说:“不努力求学,又喜欢自吹说大话,这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不合我的心愿呀。”董槐听后心中感到羞愧,于是求学于永嘉的叶师雍。&&2 f: s* Y3 X1 h) I8 p( L( Z+ ]
&&嘉定十四年,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有人告发有钱人李桷私自铸造兵器,结交豪杰来响应叛贼李全.郡守逮捕了李桷并把他押在牢中,董槐察访出他有冤情,就向郡守报告。郡守说:”替反叛者解脱说情.要灭族的。”’董槐说:“官吏明知道这个案子是冤枉的,却把李桷往死地处置,来向民众显示法律的尊严,维持传播法律难道就不管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都可以把他杀掉吗!”郡守不听从他的意见。不久,郡守回家为亲人守丧离开后,董槐就掌管了州里的政事,叹息说:“李桷确实冤枉,现在不替他开脱。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于是为他写了翻案的文字.说明他没有造反的真实情况,文书上呈后,最终李桷果然被释放出狱。绍定三年秋天,做镇江府的通判。到了州内,正赶上李全反叛,渡过淮河兵临长江,镇江府急令发兵迎敌。董槐当天率兵渡江向西攻击,待李全兵败逃走后,才率军回还。嘉熙元年,出任常州知府。过了三天后,在湖北掌管刑狱之事、常德的军士作乱,半夜里纵火喧闹,董槐骑马只带着几个人赶到火场,询问兵士作乱的原因。作乱的士兵说:“将军马彦直侵占我们的年度军饷,我们大家要催促他偿还,不是在作乱呀。”董槐坐在马上,召来马彦直.将其精于马前,作乱的人回归队伍中去。嘉熙三年,做江州知府。秋天,流离失所的民众渡江投奔他的有十多万人,同他一起部义此事的人都认为:“正是兴兵作战之时,郡内急需储存粮食,现在顾不上发粮食给老百姓,”董槐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来投奔的人象回家一样前来。淳佑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观察那里收的赋税,发现被小吏侵占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导小史说:“我在本州做官长,可是你们这些做吏的人中还有做强盗之之事不肯悔悟的,我将处死他们!”下交们于是受到震慑.表示愿意改正。董槐做为民除害之有,偏将卢州为人奸邪狡诈,不肯接受他的命令。董槐就把他斩首,在军中示众,全军为之整肃。皇帝重用董槐一天,董槐议论政事就时刻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观点,他的用意在格除国君心中的不良的念头.而从不为博得皇帝的高兴而行事。皇帝问他修太乙祠这件事,他回答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皇帝问边防的事儿,他回答说:“魏外有敌对的国家,就要想方设法自强,自强后别人会害怕我们,我们才不会害怕别人。”董槐每次奏对,皇帝就表示赞许。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深夜,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让自己的女人出去,给学生解说《兑》《谦》二卦。问学生是何时,学生都告诉他现在已是深夜,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董槐就去世了。% ~5 \! m+ c( }2 ~+ [" S
---------------------------------------* Z* ^7 B3 _. F2 b&&I" _
胡 惟 庸+ i# o' z6 D" ]1 O' V& M" O; @
1_81.jpg (20.64 KB, 下载次数: 58)
15:46 上传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0年)至十三年间,任左丞相,专权树党,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被杀,罢中书省,权分六部,秦汉以来行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废除。朱元璋藉此大兴党狱,洪武二十三年,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等以夥同胡惟庸谋不轨之罪名被杀,并作《昭示奸党录》颁布天下,株连三万余人
--------------------------------( x/ i. O. o1 H5 ~
1_25.jpg (31.83 KB, 下载次数: 60)
15:47 上传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他“比之于萧何,未必过也”①。后因“谋反罪”被杀,故鲜为世人所传。4 q' W1 f" K, c- }6 U* k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但为人有智计,喜欢法家学说,“策事多中”,里中推为祭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淮河南北大震,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欲从雄,未果”②,乃避乱东山中。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在路上,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很礼貌地接待他,双方谈得很投机。朱元璋问四方兵起,何时才能太平?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为人气量大,看得远,善于用人,不乱杀人,五年功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濠州与沛相去不远,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天下太平也就快了。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嘱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烂,仗要打得好,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文武不团结,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败不可。将士垮了,主帅势孤力单,也相继而亡,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协调诸将,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从这时候起,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随他“下滁阳,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很受信任。随着事业的扩大,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处分不积极的将吏,使部下能人尽其才,安心做事。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李善长就“委曲调护”,致使不发生矛盾。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在战争年代,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到明皇朝建立以后,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
&&至正十四年(1354),郭子兴南下,率万人至滁阳,因统朱元璋军,并欲夺善长自用,李善长不愿,朱元璋曰:“主帅,我父也,安得不去?”但李善长极力推托,始终未往,久之,郭子兴也不再相强,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代领其兵,镇守和阳(今安徽和县)。有一次,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临行嘱曰:“敌人一旦来犯,千万不要出击!”当时元朝王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青山等处,闻和阳城虚,急来偷袭。李善长临危知变,暗设埋伏,大败敌军,朱元璋闻报喜曰:“不意缝掖乃办执戈!”③因共谋渡江,李善长说:“我兵众粮少,舟楫不备,请稍候。”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廖永安等,以水军万余来投,李善长大喜曰:“天赞我也!”便决定渡江,败蛮子海牙,拔牛渚,下采石,乘胜取太平。在军队进城前,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不许掳掠,违令按军法处置!”等太平城一下,就四处张贴,军士们看了,“肃然无敢犯”。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任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军纪好,民众都放了心,这名气传遍了,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这年,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陶安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李善长。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常比我为汉高祖,你是酂侯。至于徐达吗,也比得上淮阴侯,可留侯在哪里呢?”李善长答:“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又兼通象纬,可当此任。”朱元璋补充说:“据我所知,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①可以这么说,以宋、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
至正二十年(1360)夏,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李善长不解曰:“我正以来为忧,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朱元璋解释道:“假如陈张相结,我怎么抵挡得了。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先攻破友谅。陈败,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李善长称是。遂出兵,大败陈友谅。②( j" E- w& S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拜李善长为右相国,时犹承元制尚右。李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擅长辞令,朱元璋有所招纳,往往由他代草。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今江西九江)、两平洪都(今江西南昌)、援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讨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下武昌,都由李善长留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前方战事频起,命将四征,百万供给,皆由李善长转调。又请征两淮盐税,立茶法,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不久复请制钱法,开铁冶,定渔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①。
&&吴元年(1367)九月,平吴,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赏赐无算。时惩元纵弛,颇用重典,法律有三条关于“连坐”的款文,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不久,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朱元璋称帝后,命李善长为大礼使,定追封祖、父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不久,又上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岳渎神祗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存恤国初都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禁淫祀。总之,明初国家草创,百废待兴,各种典章制度,事无大小,皆由李善长和刘基、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斟酌制定的。
&&洪武三年(1370),以徐达、李文忠班师回京,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留守南京,“雍容无所见绩”①,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功劳很大,进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 a7 Y: g) X' w6 j, n& |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进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基铁面无私,置之于法,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他作了皇帝以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曰:“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洪武四年(1371)正月,李善长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与魏国公徐达等。洪武五年病愈后,命他督建临濠宫殿,凡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洪武九年,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拜为驸马都尉。光宠赫奕,时人艳羡。婚后一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也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宣至殿前又不谢罪,大不敬,请付有司议处。”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李善长“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①。
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获诛。胡惟庸是善长同乡,初为宁国知县,时善长当政,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累迁中书参政,又以兄女嫁李佑,因相互往来。惟庸任相后,“与善长深相结”③,“贪贿弄权,无所畏忌”。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遂以“擅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④,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置不问。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许之。
&&自胡惟庸被杀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懿文太子又柔仁,便决心消除“棘杖上的刺条”,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大族豪强,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随时扩大。最初增加的罪状是
&&“通倭”,接着又是“私通蒙古”。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通敌当然是谋反了。史载:“时四方仇怨相告讦,凡指为胡党,卒相收坐重狱。”①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诏免死,发放崇明。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也不去道歉,朱元璋衔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耄不检下”,然仍欲增隆其第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汤和密以闻。四月,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李善长又数次请托,免其所亲丁斌等。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先严刑逼供丁斌,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结果词连李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诧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遗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②“又旬日,惟庸谒善长,延之东西向座,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③这时,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无数,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⑤这时,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通赂遗,交私语”①。狱词锻炼完毕,朱元璋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占得应在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②
&&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第二年,御史解缙、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朱元璋得书,竟未怪之于罪。" `# g2 o' k8 [
--------------------------------------------
鲁肃(172~214)字子敬,三国时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出身士族。他为人严格,生活节俭,治军有方,禁令必行,虽忙于军备,手不释卷,又善谈论,擅长文辞。《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的。 + d6 S: ?1 Q% Z8 g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诸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中平元年(184)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出卖土地,以周济困穷,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 k4 M" D, ]&&i: h
  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张弓搭箭,对追兵说:“你们都是男子汉,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开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估计凭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鲁肃顺利到达居巢。&&8 L) {' N! A7 \. A: g) ^
  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
  刘子扬是鲁肃的好友,写信给他,信中说:“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同意了刘子扬的意见,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郑宝。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吴郡,鲁肃去见他,把刘子扬的建议和自己的打算都对他说了。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他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从其言。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与其交谈,非常高兴。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也告辞而出。但不一会儿,鲁肃又被孙权悄悄领了回来,合榻对饮。孙权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张昭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多次非议诋毁他,说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赐鲁肃,使鲁家的富有程度达到了旧时的水平。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画,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
&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太守黄祖,然后准备夺取荆州。 6 S% w7 E5 R* I! I+ N9 v5 s
  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3 T+ b- S3 J5 |! @- I3 g
  同年八月,刘表病死。鲁肃向孙权进言:“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说完,鲁肃提出代表孙权去荆州吊丧,了解情况。孙权批准了他的请求。
  鲁肃刚到夏口,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兵。鲁肃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献出荆州降曹,刘备准备南撤渡江。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鲁肃与刘备相遇。鲁肃说明了孙权派自己来的使命,然后和刘备共论天下形势,并问刘备准备到哪里去。刘备说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说吴巨是个没有作为的庸人,劝刘备不要去依靠他。接着,详细述说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刘备率部进驻夏口(今湖北汉口),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
  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 & w3 U3 _0 H& ~3 k
  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跟到屋檐之下。孙权知他要单独表述意见,就拉着他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回答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听完,叹息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 E3 |& T% |9 ^&&o! j: [7 N' G
  时周瑜正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画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兵。
  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大张旗鼓地迎接他。鲁肃进殿拜见孙权,孙权起身向他示敬,并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听后,开怀大笑。此后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 3 y8 {, u1 b) r+ \( ~2 G6 T& q( M
  赤壁战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吕范等将领劝孙权扣留刘备,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陈说此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说:“您(孙权)固然神武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曹操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 F4 n- Y3 P) E&&q
  周瑜病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信中说:“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周瑜私属部队四千多人,以及原来的奉邑四县,全都转归鲁肃所有。鲁肃开始时驻守江陵,后移兵下驻陆口。威望恩义,大行于众,部属增加万余人,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214年),随孙权攻破皖城,改任横江将军。 ! F: K7 v% i: U. @0 |% ^
  在此之前,益州牧刘璋法度纲纪颓败废弛,周瑜、甘宁等人曾劝孙权借机攻取蜀地。孙权就此事征询刘备的意见,刘备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对孙权说:“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然而,后来刘备却向西进军,图谋吞并刘璋,留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明白刘备的意图后,勃然大怒,骂道:“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对刘备深为不满。 ' o2 [% B( c# M$ B0 t
  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磨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
  刘备平定益州,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吕蒙率军进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刘备得知,亲自引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
  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鲁肃做出决定后,他部下将领怕出变故,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鲁肃毫无畏惧,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 + T; ^! l( s7 G# D- N
  会上,鲁肃数次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鲁肃话音未落,荆州方面的一将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鲁肃当即大声喝叱,辞色严厉。关羽此时也操刀而起,对那人说道:““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三国志:吴书•鲁肃传》)!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 2 \0 D5 m* m$ N4 \( W( \1 B
  单刀会没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战争一触即发。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 ! ~2 [: {9 s0 X0 h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 u: s- \/ w5 c+ j2 P9 {
  鲁墓地至今说法不一,据《帝乡纪略》、历代《泗州志》、《泗虹合志》记载:“鲁肃临淮人。《三国志》:‘肃卒于临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殁后归葬故里,此属常理。根据旧志推论,鲁肃墓已没于泗洪县临淮镇南境的洪泽湖中。
  鲁肃故里临淮镇粮管所院内现仍保留“子敬泉”井一口,该井位于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于井外池水二尺许,为一奇观。
  点评: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 / Z9 F&&j$ b: o( }
  其实,孙权的指责是不公正的。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唯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4 d9 X6 h( s$ B0 j4 m$ L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书》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现在看来,这评价颇为得体公允。
-------------------------------------------------------------------& _7 V&&i, j' ]" S7 a8 o7 m
凌泰封* Q5 S6 W&&y2 z% V- O
凌泰封()字瑞臻,号东园,定远县城人。幼时聪颖,九岁能诗,十四岁入郡庠,督学汪文端奇其才拨取优贡。清嘉庆九年(1804 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廷试一甲第二名,授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侍讲。道光年间,初任宁波,后补湖州。他目睹当地政繁税重,人民疾苦,作诗《插秧行》、《蚕上簇》以讽时僚。
& & 湖州一带重男轻女,溺婴成风。泰封为了扭转这种陋俗,在当地“育婴堂”旧址上重新修建“育婴堂”。一月余,各地送婴者达数百人,由是,溺婴之风渐息。他任理湖郡三年大治。后升调杭州兼署金衢严道。是时,湖州大水,当地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滥役民力,征漕无度,急民几变。巡抚以泰封素得湖地民心,使往安抚。至,湖民顶香跪谒者万人。泰封根据实情,分别报灾缓征,湖民心服。道光二十年(1840 年)鸦片战争暴发后,英军横行海上,杭人震惊,纷纷想逃避他乡。他竭力安定民心,做好防御准备。由于他坚决反对“议和”,不同意消极防守,与上有异,终被以“玩视军条,上楼读书”八字割职。凌泰封视状心恢,乞假归休,从此谢绝官场交往,筑屋数幢,教子孙读书,以乐晚年。著有《东园诗抄》十二卷。
(80.36 KB, 下载次数: 61)
15:15 上传
主题帖子积分
小学六年级, 积分 20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14 积分
小学六年级, 积分 20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14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定远的骄傲~~& && && && && && &
主题帖子积分
小学六年级, 积分 20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1 积分
小学六年级, 积分 20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1 积分
定远原来还有这么多名人啊
主题帖子积分
只知道姓戚的 其他的艘没听过!!老害啊!
             你敢装神.我就敢弄鬼.!
主题帖子积分
是的; Y+ ?8 a1 y) h' Q9 n4 q% C
还真有点多
主题帖子积分
幼儿园,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大开眼界啊。 。 。
主题帖子积分
定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主题帖子积分
小学一年级, 积分 3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 积分
小学一年级, 积分 3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 积分
古代名人是挺多,不知道以后能不能也多点,对家乡好点
主题帖子积分
幼儿园, 积分 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9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 && && &&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 大力神 ko 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