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雾霾防治天气的实质

雾霾天气有何危害,其实质是什么?_百度知道
雾霾天气有何危害,其实质是什么?
百度知道提示您: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提问者采纳
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而PM2。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因此危害较PM10更甚。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餐饮油烟尘。PM2,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5可直接被人体吸入肺部、阻拦能力、燃油尘、硫酸盐,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PM2、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煤烟尘和硝酸盐等雾霾是以PM2,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5没有任何过滤。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以往气象部门监测空气污染情况常以PM10为指标,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粒径在2,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其中的有害气体、建筑水泥尘,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由于其穿透力强,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而粒径在2,引发包括哮喘,分布到全身,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
其他类似问题
9人觉得有用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雾霾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伤害身体,污染环境小雾颗粒组成
人大会议的任何非常符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针对北京地区频繁雾霾,进行原因分析。指出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中,对北京地理位置、地形和气象条件以及当地大气环境容量缺乏必要、及时的科学评估,放松了人口规模和机动车数量的有效控制,导致北京地区人口规模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PM2.5排放总量频繁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是雾霾频繁发生的实质原因。文章对北京地区PM2.5排放、人口和人均能耗变化以及大气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可为北京雾霾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北京地区频繁雾霾成因及来源解析
二、北京地区PM2.5来源及污染排放量增长分析
三、大气环境容量及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评估
四、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探讨
五、治理措施及建议
近几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频繁出现雾霾污染,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频繁、严重的雾霾不但影响人民健康及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形象。除了北京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雾霾也是日益严重,只是由于扩散条件较好而轻于北京。本文重点对北京地区频繁雾霾实质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
北京地处北方,历史上空气质量一直就不是很好,冬春两季干燥多风沙,有首诗歌里说:“北京的春天是迷人的”,形容北京春季风沙迷人眼睛,出门时常有人用纱巾蒙头以挡风沙。但那时频繁的雾霾却不多见。经过多年植树绿化、修整道路,北京的风沙和扬尘得到一定改善。但雾霾天气确有增无减,形成靠风力驱散雾霾的被动局面。频繁的雾霾已成为北京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矛盾。
无论从监测数据还是人们的感受,北京近几年雾霾污染已十分严重。前些年广播、电视里常有的“北京今年又多收获了多少蓝天”报道现已听不到了。换来的是轻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多于良好天气,污染监测数据多次“爆表”的严酷现实。如此频繁、严重的雾霾污染不但引起居民抱怨,政府尴尬,世界也为之关注。目前北京基本陷入等风、盼风,只能靠风来驱散雾霾的被动局面。日益加重的雾霾污染从反面说明,我们以往在雾霾治理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在污染物排放总量迅猛增长和大自然偶尔不给力的面前显得是多么力不从心。为了北京APEC会议,竟然采取了北京及周边省市部分地区休假六天、单双号限行、基建及部分企业停工等历史最严措施。尽管如此,在APEC会议期间仍然出现了几天轻度至中度雾霾,幸好两场西北风及时吹散了雾霾,“APEC蓝”其实包含了天公助力的运气成分。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怎么做?问题的实质原因究竟是什么?下面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北京频繁雾霾的成因及来源解析
近几年围绕雾霾污染问题,从平民百姓到业内专家,从各级政府到全国人大都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已将频繁雾霾污染的原因大致归纳如下。
㈠ 地理位置及地形影响
北京及华北平原北有燕山,西有太行,上风口又多为黄土高原和沙地。特定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且容易受到周边沙尘污染。
㈡ 经济发展影响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北京及周边省市排污量大大增加,虽然政府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管理力度,但仍滞后于环保需求。
㈢ 雾霾来源解析
据北京市组织的最新研究结果,北京形成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细颗粒物,也称可吸入肺颗粒物),由粒径小于2.5μm的空气中可溶性固体、可溶性气体悬浮物构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与可挥发有机物。北京PM2.5来源解析指出: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72%。在本地污染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14.1%。
以上解析将雾霾来源分成“外部传输”和“本地污染”两部分,对本地污染则进行了行业分解。对此,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随着季节和工作、休息日轮换,解析比例也会有一定变化,但大体符合或接近实际。
二、北京地区PM2.5来源及污染排放量增长分析
㈠ 北京本地PM2.5污染排放总量增长分析
1、机动车尾气排放惊人增长
1982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只有13万辆。目前已达560万辆,32年扩大43倍。机动车保有量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超过第一大城市上海约1倍。对应的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30多倍的惊人增长(考虑到燃油品质有所改善和投入部分新能源车)。北京地界未变,机动车尾气排放却增加30多倍,使之成为PM2.5污染的祸首。如此大的排放基数,即使单双号限行,改善仍然有限。在目前发动机燃烧技术瓶颈没有根本突破的情况下,尾气排放难以在短期内根本解决。问题是,当初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提倡汽车消费的同时,我们是否认真研究、评估过北京到底能容纳多少尾气排放总量,即北京在环保最低要求下能容纳多少机动车?在这方面上海做的要好些,通过提高上牌费等措施控制机动车总量增长,效果显著,体现了管理者的远见卓识。
2、燃煤排放仍占有相当比重
早先曾是北京第一大污染源,由于采取了很多燃煤替代和减排措施,现已降为第二位。北京燃煤量约50%用于发电,1978年北京全社会用电量为73.5亿千瓦时,2013年增长到913亿千瓦时,是35年前的12.4倍。为了减轻首都污染,近几年北京关停了100MW及以下燃煤小机组,保留的燃煤发电厂正逐步由燃气电厂替代。北京用电由外省市输入比例逐年增加,目前达到近70%。几个燃煤热电厂则投入巨资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等设备使电厂燃煤污染排放减轻。城市居民用煤也在逐年实施“煤改气”计划。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和工业生产规模增长了数倍甚至几十倍,2013年北京燃煤量仍然达到2100万吨,其中有一部分尚未采取任何环保减排措施。燃煤污染排放仍占本地污染源的22.4%。
由于北京使用电力近70%已转由外地供给,与之对应的发电燃煤污染排放也随之转移到北京周边省市,但其中有一部分又会传输到北京地区。
3、工业生产排放高速增长
北京市工业规模大,门类齐全,改革开放后3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约50倍。工业生产排放主要产生于生产过程中,例如化工、制造、冶炼、机加工、水泥、建筑材料等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PM2.5排放。考虑到近些年北京高科技低耗能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以及广泛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工业生产环保措施,工业生产排放PM2.5增长要小于工业产值增长倍数,但比起35年前至少会有10倍以上的增长。目前排放占比18.1%,排在本地污染源第三位。
4、扬尘增长显著
这里的扬尘主要指道路和基建扬尘。目前排放占比14.3%,排在本地污染源第四位。道路扬尘主要由机动车产生,有人形容机动车是PM2.5的“发生器”与“搅拌机”。道路扬尘的增长倍数近似等同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倍数,约40倍。道路扬尘是全部扬尘中的主要部分。
北京几十年来基建规模宏大,楼宇、道路、立交桥、公共基础设施、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建工地,去过其他城市或经常出国的人都会对此深有感受。北京目前年平均基建规模相当于新建一个百万级大城市,基建扬尘保守估计也是1978年的数十倍。基建扬尘是全部扬尘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施工现场及周围区域。
5、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的高速增长
这些排放与北京市人口规模、机动车数量及生活水平提高成正比。按前面分析至少应有10倍以上增长。它排在污染源第五,占本地污染排放14.1%。
㈡ 外地传输的PM2.5分析
北京PM2.5中有一部分来自周边省市。北京周边省市近几十年工业规模都有数十倍的增长,且重工业集中,势必产生相应的污染排放并向四周扩散。另外大气环流携带的沙尘、农村燃烧秸秆等都会有一部分传输到北京地区。但笔者认为能否达到28-36%值得商榷。每当华北地区连续数天无持续风向风力小于三级,京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往往集中出现雾霾。但严重的雾霾大多是以城市为中心聚集,城市外围和城市之间则相对较轻。这说明雾霾主要还是产生于这些城市本地,并且传输也是在相互之间进行的,并非只是别人对北京传输。所以重点还是应做好本地区的雾霾治理,过于强调外来的传输不利于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各地都做好了,相互之间的污染传输也就小了。影响PM2.5传输的因素很多,其中气象条件、相互地理位置、污染源污染强度是主要因素。
外地传输中包含一部分风力扬尘,在季风时节较为突出,甚至有时会成为PM2.5主要来源。对此只能继续开展西北防护林建设和北京本地区的林木覆盖工作。
三、大气环境容量及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评估
㈠ 大气环境容量及相关因素
1、大气环境容量概念
我们知道水箱、水桶等容器都有容量限额,超过限额液体就会溢出;发电机、发动机等也有容量限额,超过限额就会出故障。与此相似,一个地域也会有一个固有的大气环境容量(也称大气环境容纳能力),PM2.5排放超过了大气环境容量就会造成大气污染。现行国家大气环保指标规定:日平均PM2.5不超过75ug/m^3(微克每立方米)作为适合人居住的大气环境指标。同时规定PM2.5值在0-50、50-100、、、、ug/m^3范围分别为优、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天气。
为了简便和更加适合中国国情,通常又把PM2.5不超过100定为优良天气,超过100定为污染天气。按此标准,一个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就是在事先设定不利气象条件下确保当地日平均PM2.5不超过100ug/m^3的可容纳排污总量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在给定区域内为达到大气环境目标,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2、大气环境容量的相关因素
特定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几个相关因素是:区域地理地形条件;大气环境目标;大气扩散条件和稀释能力;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时空分布;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由于北京地区气候干旱少雨雪,人口及污染物分布较集中,后两项因素影响较小可作简化或忽略。对大气环境容量真正产生显著影响的是地理条件、大气环境目标和大气扩散条件。其中地理条件是客观形成的常量,大气环境目标可根据国情设定为日均PM2.5不超过100ug/m^3,这样只剩下气象条件一个变量。气象条件越有利于扩散、稀释,大气环境容量就越大,反之,大气环境容量小。当设定了气象条件后,大气环境容量将趋于常量。
“天有不测风云”,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往往会有较大差异。对北京地区而言,不利于PM2.5扩散的气象条件通常指:无雨雪,连续3天及以上无持续风向风力小于3级,这样的气象天气约占全年天数一半以上。所以在巨大的PM2.5排放量情况下,每当出现这样的不利天气,PM2.5就会聚集、悬浮在北京上空,形成频繁雾霾。因此,北京的气象条件设定就应更加严格一些,例如:连续半月无雨雪且连续5天无持续风向风力小于3级。在这样不利于扩散、稀释的气象条件下,要确保日平均PM2.5仍然不超过100ug/m^3,大气环境容量将被限定到较小,促使排放总量也必须限制到较小。
㈡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评估
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评估可采用“数学模型仿真计算”和“经验推测”两种方法,也可用两种方法比照评估。还可参考国外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
1、“数学模型仿真计算”法
根据北京地区与大气环境容量有关的各项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及地形、大气扩散条件(包括不同季节、气象等条件),结合“良好天气的大气环境指标”和预设的PM2.5来源及比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具体可分为多种计算方法)。计算中可以将多种参数输入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优化计算出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允许的PM2.5排放总量”限额。将此限额总量计算分解为形成PM2.5的主要化学成分限额,进而推导出汽车保有量限额、燃煤控制量、工业排放限额等可以量化的控制指标。
我国目前拥有庞大的环保体系和环保教学、科研队伍,国家每年都有可观的环保科研经费投入,完全具备计算条件。实际上此类计算和技术攻关工作已开展多年,关键是要用以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和环保工作。
2、“经验推测”法
实践出真知,北京地区雾霾污染几十年由轻到重的历程,“保奥运”、“保APEC”的特殊实践以及每年春节大量居民流出北京后的环保变化,在客观上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由此,可以简便的大致推测出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PM2.5排放总量及相关的两个关键指标:人口(户籍、无户籍常住及流动人口之和)不超过1500万,尤其不超过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不超过250万辆。经验表明,只要控制住这两项关键指标,PM2.5排放总量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探讨
前面分析了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成因、污染物来源及大气环境容量评估。然而透过表象看本质,背后还隐藏着宏观规划和管理的缺失。以下作具体分析。
㈠人口高速增长和人均能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单位时间内北京地区的PM2.5排放总量频繁突破当地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直接原因。
1、人口高速增长
据统计北京地区人口(户籍、无户籍常住及流动人口之和)已由1978年的约800万增长到2013年约3000万,且80%集中在只占北京市面积13.6%的六环以内(面积约2270平方公里)。六环以内区域的人口则由1978年约400万增长到2013年的约2400万,35年扩大了6倍。而同时期全国人口只扩大1.4倍,北京人口长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均能耗水平大幅度提高
由于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北京人均拥有的汽车、用电量、住房面积和能源、资源消耗也远远高于1978年的水平。35年前北京居民中几乎没有私家车,现在北京市私家车已达到400万辆以上。简单按每辆私家车年均耗油1000升保守估算,燃油量就增加近300万吨/年(燃油密度平均取0.72公斤/升)。再加上160万辆的其他机动车,平均每天1万多吨燃油燃烧做功后,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目前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祸首;1978年北京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电量只有约20千瓦时(俗称“度”),通常只是照明、收音机或小屏幕电视机等消耗用电。而现在每月可达约300千瓦时,扩大了15倍。所增加的电量90%以上是靠多烧燃煤获得(北京及华北地区发电厂90%烧煤);与机动车相关的道路扬尘,与人口数量相关的餐饮排烟、建筑装修等也都是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在人口和人均能源消耗激增的双重作用下,北京PM2.5排放总量在扣除因采取环保措施减排的部分后,增长仍十分可观,成为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直接原因。
㈡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对特定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重视不够,对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当地大气环境容量缺少必要、充分的评估;盲目追求GDP和经济规模,放松了人口规模、机动车总量的有效控制,使人口规模、机动车总量数倍乃至数十倍增长,是造成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
1、客观因素的忽视和科学评估的缺失
北京的地理、地形条件是自古形成,并非近代才有。作为驾驭、改造大自然的主人,在对大型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经济前就应对其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至今日再过多强调古来既有的客观原因,确有推卸主观责任之嫌。北京地区连续数年频繁发生前所未有严重雾霾污染的事实,说明我们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对特定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扩散这一客观因素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规划时,对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究竟有多大,社会和经济规模发展到多大规模才能保证PM2.5排放总量不突破当地大气环境容量没有及时、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否则大气环保不会形成今天这样的严峻局面。
2、盲目追求GDP和经济规模的后果
近几十年北京和其他省市一样极力扩大本地GDP和经济规模,对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把握出现偏差。经过35年发展,北京的GDP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确实上去了,GDP总量从1978年不及上海一半到目前接近上海,人口规模也已接近上海,人均GDP甚至超过了上海。但与此同时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及各类污染排放也上去了。尤其是机动车保有量超越了人口规模略大一些的上海一倍,雄踞全国榜首。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也逐渐从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大力发展科研、高科技、低耗能产业、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扩大了汽车、机械、建材、化工等工业产业。为扩大房地产和汽车产业拉动GDP,较长时间执行了宽松的购房、购车政策,客观上起到鼓励外地人员来京购房、汽车市场迅速扩大的作用。使数百万外地人员加入北京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行列,汽车数量数十倍增长。在各机关、企业、建筑、交通、保安、清洁绿化以及服务等行业引入容纳了数百万临时工、农民工,历经数年这些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从单身、小两口发展成三口以上家庭。所有这些使得北京人口规模、汽车数量一再扩大,城市及环保愈加不堪重负。
3、导致频繁雾霾的两项关键指标—人口规模和机动车保有量
在导致雾霾发生的各项指标中,人口和机动车控制是关键指标,而人口又是更为关键的指标。如果3000万的人口规模得不到有效削减,甚至继续增长下去,在现有生活消费水平下,北京的PM2.5污染将难以得到根本治理。我们不可能再退回改革开放前那样的低消费水平,与3000万人口直接对应的是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工业排放、扬尘、畜禽养殖、垃圾以及巨大的PM2.5排放量。同样的人口规模放在上海、东京能容纳,放在北京就成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2000年北京人口达到约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00万辆时,北京已经时有轻度雾霾发生,说明PM2.5排放总量已经接近大气环境容量临界点。遗憾的是当时未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采取更严厉的人口和机动车数量限制措施。人口规模在2000年后13年间又增加了1000万,机动车数量2009年突破400万。对此,政府2009年4月开始对汽车限行,2010年12月开始汽车限购,但力度仍然有限,机动车继续增加直到目前的560万辆。这两项关键指标的迅猛增长直接造成了今天的环保被动局面。如果继续执行目前的政策,人口规模和机动车保有量还将继续增长,北京地区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雾霾,甚至发生环保次生灾害。
大力减少首都地区人口规模涉及到政治、国家行政规划、民生等重大问题。应尽快组织级专项课题研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新对北京城市功能进行定位,制定出北京地区人口大幅削减的有效措施并尽快实施。对此本文不详细论述。而机动车保有量则相对容易控制,比如可借鉴上海经验,采取增加环保附加税、车牌费等措施提高购车、养车成本,从而使机动车保有量得到有效削减。
4、两项关键指标的失控使以往防污减排工作相形见绌
应该肯定的是近30年北京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发电厂环保改进及部分燃煤电厂改燃气、关停发电小机组、首钢搬迁、居民生活煤改气、发展公共交通、淘汰黄标车、公交车燃油改燃气、机动车限购、限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但由于所有这些措施未能根本触及到人口和机动车数量这两项关键指标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以往减排措施带来的减排量与人口数倍增长、机动车以及能源消耗总量数十倍增长带来的污染增加量相比相差甚远。
㈢城乡二元化、城市等级化以及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北京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动力,是造成北京频繁雾霾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和城市等级化管理,造成城乡、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资源的巨大差别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北京等直辖市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社会资源和福利,就业与发展机会也是最多的,与一般城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形成巨大反差,成为北京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前,北京与外地差别还要更大一些,但那时实行极为严格的户籍和人员流动管理,北京城市人口30年()只扩大了一倍,与全国人口增长基本同步。改革开放后政策大大放宽,大量外地人员涌入北京,35年人口增长了数倍。与北京特定地理位置这一自然客观因素不同,它是人为造成的制度性因素。要改变这种沿袭了65年的状况需要较长时间,一方面要努力缩小地域之间差别,另一方面还是要制定更严格措施压缩北京地区人口规模。
五、治理措施及建议
㈠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减少失误。目前,应将治理雾霾当作极为急迫的大事来抓,对北京地区PM2.5排放总量和大气环保容量及时进行科学评估,并用以指导北京下一步城市及经济发展规划。
㈡切实落实环保责任制,将雾霾防治提高到与生产安全同等级别,各级一把手政绩与所管辖范围的大气环保指标直接挂钩,采用一票否决制;加强环保监管队伍建设,确保环保责任逐级落实,加大对环保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力度。
㈢严格控制北京地区人口(户籍、无户籍常住及流动人口之和)继续增长;在国家统筹安排下重新修订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制定非核心行政部门、单纯生产企业及部分事业单位迁移外地适当地点规划,尽快实施。力争3年内实现人口零增长,5-10年内将人口规模压缩到2000万以下。
㈣在限购基础上,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提高机动车环保附加税和上牌费标准,提高购车、养车成本,力争5年内将机动车保有量压缩到250万辆以下
㈤继续燃煤电厂、供热站、工业产业改燃气、居民生活煤改气工作,争取在2017年实现全市范围停用燃煤;继续发展公共交通、公交燃油改燃气、机动车限购、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工作;制定更加严格的工业生产防污减排和道路扬尘、基建扬尘、餐饮、路边烧烤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继续开展城市绿化和郊区林木覆盖工作,继续与北京周边省市合作治理沙地,早日建立起完善的三北防护林区以减少风沙浮尘对北京及华北地区的污染。
㈥ 利用好北京的科研优势,继续开展非矿物质能源的科研、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争取早日突破新能源应用技术瓶颈。
㈠一个地区是否发生严重雾霾取决于PM2.5排放总量是否超过当地大气环境容量。北京地区PM2.5排放总量主要取决于当地人口规模、人均耗能和机动车保有量。北京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PM2.5排放总量急剧增长,频繁超过大气环境容量,是造成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直接原因。
㈡北京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对特定地理、气象条件重视不够,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大气环境容量缺少及时、科学的评估;盲目追求GDP和经济发展,放松了对人口规模、机动车总量的有效控制,使之得到数倍乃至数十倍增长。这是造成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
㈢城乡二元化、城市等级化以及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北京地区人口规模迅猛增长的原动力,是造成北京频繁雾霾的社会、历史原因。而面对这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没有采取严格措施有效控制人口,是城市、人口规划管理上的失误。
㈣周边省市PM2.5传输是北京频繁雾霾的外部原因之一。在国家统筹进行环保治理的同时,北京还应集中精力重点做好本地区雾霾治理。
㈤在现有科技和生活消费水平下,若3000万的人口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北京的PM2.5污染将难以得到根本治理。而如果不尽快对目前相关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人口规模和机动车保有量还将继续增长下去,这将使得北京地区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雾霾,甚至发生环保次生灾害。
㈥由“经验推测”法可以大致得出北京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两项关键指标:人口总量(户籍、无户籍常住及流动人口之和)不超过1500万,尤其不超过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不超过250万辆。只要将这两项指标控制住,再加上现行的燃煤电厂替代、燃油品质改进、居民生活煤改气、工业减排、扬尘治理、餐饮烧烤限制以及周边省市的污染治理等措施,北京的PM2.5污染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北京的“蓝天白云”梦想一定会成真。
以上分析适用于相似地理条件的城市和地区。例如华北平原西北临山,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相当于北京地区的放大版。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官方、行业各类统计资料。
建设与思考
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是什么?由用户自行发布,北京地区频繁雾霾的实质原因是什么?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自行分辨真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雾霾的防治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