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和个人热点有风行云和茉莉什么关系系

热点概念——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教育
2015年度中国大数据综合服务提供商TOP100排行榜
如今,几乎每个IT人士都在谈论“大数据”,它不仅是企业趋势,也是一个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技术创新。大数据对行业用户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掌握数据资产,进行智能化决策,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战略布局,并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历了喊口号、布局深耕之后,大数据应用开始显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触角已延伸到零售、金融、教育、医疗、体育、制造、影视、政府等各行各业。从实践情况看,大数据产业生态中主要包括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和数据资源提供商三个角色,分别向大数据的应用者提供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数据资源。
国内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真正在业务决策中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的,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电信和电商等几个行业。以IT预算最充沛,人员能力最强的银行为例,目前主要是大型银行在导入数据分析。中小银行尚在观望与学习阶段,人员与能力建设正在起步阶段。数据分析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程优化、市场营销、成本与预算等几个方面,深度尚可,但广度一般,尚未扩充到运营管理的所有领域。
几年来,大数据受到关注的应用领域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和健康医疗等,最新的关注领域则是城市化、智慧城市、舆情分析、社会安全等。那么2016年大数据技术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态势?预计机器学习、实时数据即服务、算法市场以及Spark等等都将成为发展热点。
以下是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大数据综合服务提供商TOP100》:
通过表单,不难发现,传统IT厂商正加速向大数据方案提供商转型。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企业用户提供大数据一站式部署方案,覆盖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等硬件、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运维支持等方面内容。其中,大数据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是大数据解决方案中的重点内容。当前,企业提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大多基于Hadoop开源项目。例如,
IBM基于Hadoop开发的大数据分析产品BigInsights、甲骨文融合了Hadoop开源技术的大数据一体机、Cloudera的Hadoop商业版等。
在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中,主要包括传统IT厂商和新兴的大数据创业公司。传统IT厂商主要有IBM、HP等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甲骨文、Teradata等数据分析软件商。它们大多以原有IT解决方案为基础,融合Hadoop,形成融合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条体系的“双栈”方案。通过一系列收购来提升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成为这些IT巨头的主要策略。
总体来看,大数据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在大数据领域展开竞争的信息技术企业多是在数据存储、分析等领域有着传统优势的厂商。另外,国际上也诞生了一批专门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方案的新兴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包括Cloudera、Hortonworks等,它们主要基于Hadoop开源项目,开发Hadoop商业版本和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单独或者与传统IT厂商合作提供企业级大数据解决方案。这些新兴大数据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
国内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一批IT厂商也都纷纷推出大数据解决方案。但总体上,国内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实力较弱,产品在一些关键行业还未形成影响力,新兴大数据解决方案初创企业也凤毛麟角。
除此之外,Google、百度、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也正着手建立完善的大数据服务基础架构及商业化模式,从数据的存储、挖掘、管理、计算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各行各业的数据孤岛打通互联。
业界关于2016大数据的声音各种各样,以下是总结预测的2016大数据热门趋势:
首席数据官现身
算法的崛起
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将大放异彩
流分析逐渐成熟
实时分析异常火爆
开源大数据遍地开花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愈演愈烈
未来,个人的生活数据将被实时采集上传,饮食、健康、出行、家居、医疗、购物、社交,大数据服务将被广泛运用并对用户生活质量产生革命性的提升,一切服务都将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每一个“你”量身定制,为每一个行为提供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动态所产生的智能决策。
未来,大数据还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和商业法则,将引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未来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解读2015之云计算篇:打磨产品服务,迎接市场变局
在云计算领域,过去的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公有云与私有云的争执尚未平息,容器云已经势如野火,开源技术生态圈的产品和服务仍需打磨,云安全将是企业长期关注的重点。而接下来的2016年,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云厂商梯队间的距离将被拉大。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云计算行业标志性事件盘点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4月1日,OpenStack项目创始者之一的Nebula公司宣布因市场原因而关闭。Nebula成立于2011年,由OpenStack之父Chris
C. Kemp创立。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4月21日,Citrix
宣布以企业赞助商的方式加入OpenStack基金会,不久后的7月,谷歌也加入了OpenStack基金会。2011年7月,思杰收购了,后者旗下拥有采用GPLv3授权协议的CloudStack开源项目。日,思杰将CloudStack捐献给Apache基金会。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4月27日,杭州数梦工场和阿里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6月6日下午,因服务商“睿江科技”机房遭遇雷暴天气引发电力故障,青云广东1区全部硬件设备意外关机重启,造成青云官网及控制台短时无法访问、部署于GD1的用户业务暂时不可用。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7月30日,华为在北京正式对外宣布“企业云”战略。在此前的4~5月间,华为要做公有云的传闻一度传得沸沸扬扬,国内的云厂商颇为惊讶。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9月1日,阿里云因云盾安骑士服务组件升级触发bug,导致用户服务器可执行文件被误隔离。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0月12日,戴尔宣布将以约670亿美元收购数据存储厂商EMC。戴尔公司创始人Michael
Dell称:“Dell与EMC合并后,新公司将成为一家企业解决方案巨头。”交易完成后,Michael将出任合并后新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戴尔和EMC在联合声明中表示,交易完成后,VMware将继续保持为一家独立公司。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0月21日,OpenStack 服务商 Mirantis 完成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目前其总融资额已达 2.2 亿美元。Mirantis 是参与 OpenStack 项目的创始公司之一,作为 OpenStack
社区第三大代码贡献者,它开发出了一系列包括整合了不同功能的框架的工具库。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0月22日,惠普公司宣布退出OpenStack公有云市场。此前,惠普云服务主管 BillHilf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与亚马逊AWS等公有云服务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对惠普没有意义”,这被解读为惠普正在放弃公有云业务,惠普迅速否认了这个说法。惠普从2011年开始在OpenStack方面投入研发,2012年OpenStack基金会成立之初成为白金赞助商,并拥有两名董事会成员和五名技术委员会成员。2014年5月,惠普基于OpenStack发布了HP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0月23日,亚马逊公布了AWS业务2015年Q3财报,数据显示,AWS净销售20.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69亿美元增长78%,在总净销售额中所占比例为8%;运营利润为5.2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800万美元,毛利润率从第二季度的21.4%增长到了25%。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1月1日,在的 OpenStack 峰会上,UCloud 与 Mirantis
正式宣布成立合资公司 UMCloud,以求更好的在中国拓展市场。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1月19日,金山云正式对外发布三款企业级新产品,分别是云操作系统 KingStack,超融合存储
KingStore,和企业网盘服务 KingFile,在私有云市场开始发力。
在2015年12月的ArchSummit北京大会上,青云首次在公开演讲中透露了QingCloud SDN/NFV
2.0的技术细节。目前业内的SDN方案主要是通过硬件或软件两种方式来实现,而青云在设计第二代SDN方案时最终选择了与NFV进行结合。此外,青云也大力拓展其私有云市场。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2月16日,UnitedStack有云宣布完成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思科和红杉资本投资。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
CEO程辉表示:“C轮融资的完成,也是我们更快速发展的开始。未来,UnitedStack有云将致力于为全球数据中心打造统一开放的云平台。”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12月,在国标委下达的2015年第三批国家标准修订计划中,正式下达17项云计算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这是自2013年10月,我国正式启动可信云服务认证机制之后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可信云服务工作组”成员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三家电信运营商、主要互联网企业和设备提供商组成。可信云服务认证的具体测评内容包括三大类共16项。
“公有云与私有云之争”
根据谷歌的分析,在未来的2016年里,34%的企业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将超过60%的应用托管到云上,大部分供应商也会或已经采取措施支持企业业务云化的负载。此前,Gartner也预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企业IT消费市场。2015年,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达到1464亿美元,2016年将增长6.5%,达到1558亿美元,而到2019年,IaaS的每年将增长29.1%。
笔者参加AWS re:Invent
2015时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国内外云计算行业在市场方面迥异。欧美市场公有云越来越火热,但中国市场并没有一家纯粹和专注的公有云提供商(阿里云可能算是唯一比较专注的),国内公有云的发展并不顺利,不少云厂商和业界同仁反复唱衰公有云和OpenStack。随着2015年Nebula公司的关闭,以及美国几家OpenStack初创公司被低价并购,这一论调再次走高。中国有众多基于OpenStack发展业务的公司,包括几家用OpenStack做公有云的公司,能否在OpenStack界独树一帜、避免美国同行的命运,在公有云领域或者初创领域做出成绩?在接下来的2016年应该是一个分水岭。
公有云技术上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成本。京东商城技术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何刚离开盛大的时候曾说过:
&云计算没有过不去的技术门槛,更多决定于运营和维护。
&云计算没有暴利,和游戏之类业务不同。云计算是堆机器,是拼服务。幻想暴利的可以绕道。
&亚马逊采用DevOps,一共600多人在AWS产品线,没有客服人员,用户自助、互助服务。但是国内做云计算会依赖客服。
&EC2、S3、EBS、RDS是四个核心产品,其中都和S3有关系或依赖S3。
&网络是云计算最重要的基础和难点,同样网络部分也是OpenStack欠缺和急需改进的。
除了成本的挑战,另一个问题是用户使用习惯的挑战。国内的云计算用户基本都是VMware教育出来的。不少企业的IT技术尚处在虚拟化的阶段。因此,在谈用户需求的时候,国内的云服务提供商面临的往往是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做。教育用户、引导用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蒋清野在谈国内公有云的发展时认为,公有云的成长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用户增长,二是财务回报。而这两方面都不是目前国内公有云所能解决的。
客观地说,公有云用户的忠诚度较低——这个现象被一部分人当成了结果,造成的结果是国内云厂商把价格战当作主要运营手段。青云CTO甘泉在接受笔者的一次访谈时曾表示,这种把云资源当大白菜卖的做法更加剧了公有云的“赔钱赚吆喝”的现象,是一种不可取的运营策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用户忠诚度的问题通常是由产品同质化引起的。用户选择服务提供商,一是看重其产品和服务的稳定、可用、可控,另一个则是价格因素。
云服务提供商首先要将其产品和服务设计成一个能赚钱的生意。而云服务中能赚钱的业务——网络和存储也不容乐观,SDN/NFV技术目前尚不足以解决复杂的私有云问题,而IDC、CDN厂商的介入使得存储服务的钱也不那么好赚。
在现阶段的中国公有云市场中,用户还是把云服务当作VPS在用。蒋清野认为,究其根源,是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也还局限在VPS上。这样一来,所谓的“公有云”只不过是传统数据中心或者是主机租赁服务的替代品了。一方面在于云厂商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签单而为之,另一方面在于云产品都围着VPC打转。但,即便是VLAN隔离也可以提供4096个逻辑上的隔离网络。除了阿里云之外,国内拥有了4096个隔离网络的企业级客户又有几多?换言之,为了VPC而VPC的做法有待商榷。
对于公有云的潜在超大规模的用户——互联网巨头(如BAT、电商集团、在线视频、互联网金融以及在线教育企业,等)都选择自建云服务,这一点跟国外企业(典型的如Netflix,等)选择AWS、Azure、GCE等大相径庭,不知道未来IoT的发展能否给国内公有云带来新的机会?
私有云的发展,品高软件副总经理周静在《2015年政企私有云市场风云录》中多有阐述,在本文中就不再展开。即,私有云市场其实是传统的政企市场。这个领域原本都是经过外企教育多年市场——被规划好了基础架构、应用架构甚至IT管理架构,并培训了政企客户的IT管理员。因此,要认识企业云,必须认识到,云的构建是这一切重塑和调整的过程。2015年被业界称为私有云的元年,此时中国的私有云进程跟全球站在近乎同一时间线上。2016年这个市场必将爆发激烈的竞争。
OpenStack与容器技术
著名博主、技术专家陈沙克日前撰文总结了2015年OpenStack技术的发展,他在文中提到:
1.控制节点HA:Mirantis实现的控制节点的HA的方案,一直都是大家学习的对象,如果用户对控制节点进行严格测试,其实还是能发现有点美中不足的地方。
2.计算节点HA:对于OpenStack来说,确认一个节点挂掉,好像方法很多,监控,脚本,但是这些其实真正使用过程,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还不如邮件通知,人工确认再迁移。
3.增量快照和备份:目前默认Openstack把快照变成一个镜像模板的做法有些不妥。Ceph跑分布式块存储,备份到swift的对象存储上的方案比较不错。如果Ceph备份到自己的对象存储上,风险还是没有降低。
4.存储管理:Swift已经发布了5年,其实功能本是足够稳定,不过你真的玩起来会发现,没有专人维护,根本不行。对存储系统的Web管理是刚需。
5.监控和测试:Mirantis是OpenStack的技术风向标,监控的数据的存储和展示,一直都是ceilometer社区折腾的问题。把目前OpenStack的各种方案都用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6.SDN:Neutron
Vlan的方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应该是基本够用,性能也都还可以。目前社区也就考虑逐步降低网络的复杂性,把文档里的OVS替换成Linux
早在2014年,OpenStack社区就决定开始在技术上支持容器和第三方容器(如Docker
Swarm、Kubernetes、Mesos等),并将其命名为“容器编制引擎(COEs,Container Orchestration
Engines)”随着容器技术的持续火热,OpenStack基金会在2015年下半年发布了自己的容器技术白皮书,开始支持Linux容器(LXC)和Virtuozzo系统容器。OpenStack基金会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在2015年5月OpenStack峰会的主题报告中表示,就像OpenStack擅长帮助企业管理VM部署和虚拟化他们的数据中心一样,容器技术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容器在生产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容器应用增长了5倍。这部分得益于Docker和Kubernetes这类开源技术。国内容器技术进展迅速,互联网巨头甚至传统技术企业在自己内部进行容器的规模化应用的案例此起彼伏。如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实践的京东商城,以及提供PaaS服务的阿里百川TAE、网易蜂巢等,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团队还在酝酿中。
但容器在发展过程中颇受争议。10年前,每一个虚拟机供应商都在吹捧自己的产品能够降低安全风险。但实际上非虚拟机系统所面对的安全问题虚拟机也有,时间证明黑客攻击并没有因为虚拟机而减少。对于容器也是这样,虽然其拥护者宣称应用和操作系统的相互分离能增强安全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容器增加了复杂性,有与非容器系统一样的问题。另外,容器还增加了应用层的风险。
早年笔者采访黑客老鹰的时候他表示,云计算一方面让安全的防线拉得更长,另一方面让离散的风险变得更集中。动辄几百G的DDoS攻击,给企业也用户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如果再加上不可抗力的雷电、不可预料的挖掘机以及如云盾安骑士升级这样的人为疏忽,云服务的安全的确令人难以相信。InfoWorld安全领域的专栏作者Roger
A. Grimes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2015年的一些安全趋势,主要观点如下:
&哪有什么匿名!
&隐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物联网带来了更大的安全挑战。
&容器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TLS取代了SSL。
AWS 前 CISO Stephen
Schmidt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2015年AWS在安全方面的建设工作。
1.AWS高度关注加密机制,加密技术将覆盖到每一个产品领域。
2.应对内部威胁的最佳途径就是限制指向数据的人为访问。
3.对于第三方风险,通过审计确保各合作第三方与AWS遵循同样的安全标准。
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不但被AWS重视,Docker也采用个这种安全策略。~17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
DockerCon 上,Docker
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安全增强。这些增强功能包括容器镜像的硬件签名、镜像内容扫描和漏洞检测、用户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等。
除了云平台自身健壮性的强化(如微软Azure正式启用了安全中心),国内外主要云平台都采用开放策略,通过开放API在自家的应用商店里集成更多专业的安全产品和服务。
通过对2015年云计算行业的盘点,笔者总结如下,不足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公有云服务竞争更趋激烈,国内外市场均出现洗牌迹象;国内云计算厂商开始进军海外市场。私有云市场需求大,但企业对使用云计算的信心尚有待提高。
&技术方面,开源技术继续受到政、企和资本的追捧,围绕社区构建生态、打造产品和服务成为主流。新技术风潮走向更加务实的方向。
&随着云计算产业规模的继续增长,明年的市场将出现分化,云厂商梯队之间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在线教育篇:2015互联网年度数据发布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FF年在线教育市场出现了很多的形势,比如说平台、APP等。根据艾瑞数据测算,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1192亿元。同比增速19.4%。分析认为,随着在线教育用户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在线教育市场用户市场规模同比增速为25.5%,在未来几年,整个用户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速度,预计2017年将突破5亿人。且这种用户的持续增长。
下面看一下,细分市场的规模,主要把整个市场分为了学前在线教育、企业E-Learning、中小学在线教育以及职业在线教育和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在2015年的在线教育这五个细分市场中。同时我们看到属于成人类的在线教育,包括了企业职业的在线教育和高等职业的在线教育是市场的绝对主体。这种趋势或者这种主体的情况。它的付费也会比较强,下面看一下各个细分市场,这五个细分市场发展情况。
可以明显看到,就是黄色的这一条线是中小学教育的情况,它的发展趋势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包括我们预测2016年在这几个细分领域。但是它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我们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会超过我们之前说的高等学历在线教育和职业在线教育的。但是这个要说明一下,由于用户的特殊性,这个领域的周期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前面说到在市场规模里面,我们估计2018年高等学历教育的在线教育依然是主体,但是用户规模上已经达到了。这就说明K12用户单个消费能力是或者说消费水平是不如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刚才是按用户整个消费市场的分类,如果按照内容划分的话。我们可以简单分成语言类在线教育和非语言类在线教育。我们重点看一下语言类在线教育情况。根据我们的数据测算情况,我们认为语言教育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在线语言教育它的特点,它的课程比如说英语培训的课程它是很容易标准化,能大大降低语言培训的价值。就是它一个课程可以推荐给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客户。第二是现在很多的在线语言教育那些一对一,包括一些视频类、互动类的教学方式,模拟的真实课堂,传播的这些技术的创新,满足了现在互联网用户对个人定制化学习的需求,抢夺了部分线上培训的资本。第三在中国国际化不断在发展,导致了对于外语的需求会不断的持续增长,所以这一部分也将促进我们整个语言培训行业的增长,这一带动在线语言的教育的发展。下面说一下语言用户的规模,2015年在线用户规模为1766万人。预计之后几年将高于25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达到3123万人。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推动了语言类教育的规模增长。
第一是价格的标准化,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第二是有一些可以定制化或者是个性化的课程,使更多的用户从以前的线下学习转到线上学习;
第三是语言课程特别是2015年以来,课程的形势非常多样化。现在很多做的好的优秀一些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将他的交易。首先看内容包括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传统行业的企业,还是你是在线教育的企业,你的内容永远是你的核心产品。有了内容需要平台去吸引人交易,而平台能够发挥整个互联网的优势,它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或者给你带来更多的力量,整合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在整个培训行业里面,这些这种平台化的存在,将可以打破一些小工作本身的局限,比如说现在主要的几个平台上面有很多小的培训机构,它可能自己找流量的话很困难,但是整合的平台之后,将会以最小的代价找到他的目标客户。
平台需要提供服务,教育相对来说是一种结果导向型的服务长夜,除了提供相应的课程之外,我们认为还应该包括相应的企业服务,增强用户的消费体验,目的是增强用户的消费年度,另一个趋势是社区化,在线教育整个社区化和粉丝化的经济趋势是越来越明显。通过社区将有共同爱好的聚在一起,这是吸引流量很显著的特点。这一点我们看到外语学习类IT类,。包括我们上次说的平台服务和内容都已经整合进去了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说到整合,我们认为这个关键词不止指这些互联网在线教育企业本身,将它的服务包括整个产品进行整合。而且现在还有一个趋势或者说热点跨界,我们以最近的一些新闻主题,乐视就跟新东方宣布合作,推出了VR的战略合作。如果这个逻辑设想,用户现在通过他这计划推出之后带上他专门的VR的头盔或者这种可视化的设备,他将可以360度的参与课堂的一个教学。不再局限于你在看视频,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说你可以通过360度的观看你去反馈可以参与整个课堂的过程当中,这也是一个趋势。
然后还有一部分的,像昨天好未来跟滴滴出行相互合作。好未来将向滴滴出行提供价值3000万的课程服务。而滴滴出行也将它的线上一级线下的资源提供给好未来进行它的一个线上线下的推介。像包括类似的非常相似的情况是上个月12月在线语言教育的企业VIPABC跟优步也是形成了非常类似的合作。就是互相我给你资源你帮我推介一下的形式,所以整合我认为是下一步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线教育发展的第二步趋势,我们认为是在线教育正在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这是我们通过的2013年和2015年的调研数据,虽然整体的用户规模,从2013年到2015年增长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看它的占比,一线占比从38%占到了32%。就是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可能一些三四线的城市用户想学到最新或者最好的课程在传统教育里面,相对来说是难实现。但是在线教育就可以给他最及时或者最快、最新的学习。所以我们认为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将会成为下一个在线教育企业的一个主要的阵地。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市场宣传,扩大用户的规模进行推广。
第三个趋势是在线教育的整个战场,战场正在向移动端进行移动。目前在线教育形式的多种多样。前面说到APP非常多,包括社区、工具类的产品。但是通过我们的调研结果,包括我们监测数据,主要的市场依然在PC端,这是我们的数据。PC端的占比将近了60%,但是它的使用意愿,或者说使用偏好,他愿意用什么也超过了50%,用户在PC端更愿意进行系统的学习。现在移动端的产品或者说重点它的一些功能主要还是一些零散知识点的记忆或者课后的解答或者是提问。但是随着移动端互联网的整个增长,移动端现有的应用,我们看到在线教育领域,2015年出现的OPO答疑类和背单词。但是随着教学研究和新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会改变目前移动端的学习现状。我们认为可以看到数据,偏好手机进行学习的客户,明显高于现在用户手机进行在线教育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得发展当中,移动端的教育将是整个各个企业也就是在线教育市场参与方的接下来斟酌的主要战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02 - Web 服务器在作为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时收到了无效响应。
502 - Web 服务器在作为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时收到了无效响应。
您要查找的页面有问题,无法显示。当 Web 服务器(作为网关或代理)与上游内容服务器联系时,收到来自内容服务器的无效响应。IIS 8.0 详细错误 - 404.0 - Not Found
HTTP 错误 404.0 - Not Found
您要找的资源已被删除、已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最可能的原因:
指定的目录或文件在 Web 服务器上不存在。
URL 拼写错误。
某个自定义筛选器或模块(如 URLScan)限制了对该文件的访问。
可尝试的操作:
在 Web 服务器上创建内容。
检查浏览器 URL。
创建跟踪规则以跟踪此 HTTP 状态代码的失败请求,并查看是哪个模块在调用 SetStatus。有关为失败的请求创建跟踪规则的详细信息,请单击。
详细错误信息:
模块&&&IIS Web Core
通知&&&MapRequestHandler
处理程序&&&StaticFile
错误代码&&&0x
请求的 URL&&&.cn:80/show/.html
物理路径&&&D:\wwwroot\fkfzen\wwwroot\show\.html
登录方法&&&匿名
登录用户&&&匿名
此错误表明文件或目录在服务器上不存在。请创建文件或目录并重新尝试请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和雨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