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thinkpad x1 carbon 42016

页面已经不存在,2秒后浏览IT168网站首页ThinkPad超极本排行榜
[北京 预售价]
[北京 媒体参考价]ThinkPad X1 Carbon评测 最强轻薄本还有谁?
[摘要]除了音质有待提高之外,它真是最完美携带办公的轻薄本。
腾讯数码讯(周硕)3月22日,联想正式发布了Think X1系列新品,当然这其中打头阵的旗舰产品依然是我们熟悉的X1 Carbon。不过经历了几代的变化,X1 Carbon也不断在品质和性能上得到升华。2016款X1 Carbon是否还能够延续这种提升,让用户得到越来越强大的性能和生产力,其实是这次我拿到新机的一个好奇点。另外一个就是,联想官方一直标榜X1 Carbon是最薄14英寸本和最强轻薄本,这些名头对于任何一款市场上的轻薄本产品都是光环。我只是不知道新产品是否还能称得上这样的赞誉,相信这也是大家非常想了解的重点。外观:更轻更薄这很难得在外观的设计上,新的2016款X1 Carbon并没有带来什么特别多的变数,打眼一看跟上一代差不多,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机身整体呈现出楔形设计,前端做了比较明显的切边处理,这样能够让机身前端看起来薄很多,当然这跟前几代产品一样只是视觉上看起来。在数据上新的X1 Carbon在重量和厚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整机的重量仅为1.18kg,厚度为16.8mm。虽然这个厚度的数据在如今轻薄本遍地的市场里,并不算最薄,但是你别忘了X1 Carbon是配备了酷睿i处理器低压的产品,想比Core-M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其实你可以想象在寸土寸金的轻薄本机身里,缩减厚度是一件多么难得事儿。苹果的MacBook甚至用了蝶形的电池,就为了填补更多电池。而X1 Carbon作为ThinkPad方面最看重的旗舰肯定也是一切尽其所能,据说官方为了达到比上一代薄1.25mm的目标,投入的研发非常大。最近3、5年的笔记本产品由于材料的极大丰富,这让厂商有了更多的选择,表面看起来似乎厂商们都在追寻一种卓越的炫技技巧:把金属做的像塑料、把塑料仿的像金属。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类似案例出现在市场中。实际上如果你深入的思考材料的运用如何才是最佳表达,我想无外出将各种材料的长处发挥出来,比如塑料的质轻以及隔绝热量触感肯定是它的优势,而金属则具有高导热性,但是触感冰冷,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产品通过金属喷涂特殊涂层的方式去让金属拥有良好的坚固性同时能够给用户温润的感觉。这种方式也常见于ThinkPad的高端产品,比如说X1 Carbon。X1 Carbon绝大部分机身(C面和D面)均采用“超级镁”材质,实际上是一种镁合金材料,据官方描述这是一种联想独有专利的材料(估计在合金配比上有变化而已),不同于早先的ThinkPad产品和市场上任何同类产品,坚固且质轻是它的特点。但依旧沿袭了X1 Carbon系列的表面喷涂工艺,提供了比较温和的磨砂触摸质感,你甚至会觉得有点像塑料,品质感非常不错,这与之前的X1 Carbon是比较吻合的。当然作为X1 Carbon,命名中带有Carbon那么碳纤维的概念肯定是非常深入的。所以X1 Carbon的顶盖继续沿用碳纤维材质。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碳纤维的强度范围一般从200GPa-600GPa,随着强度提升其应用领域会逐渐高端。而X1 Carbon顶盖的碳纤维强度达到500GPa,是真正的航天级碳纤维,所以理论上强度是非常有保证。为了验证它是否真的有不错的承压能力,我(120斤)和一位160斤的同事分别站在机器上看整机的状态。于是得到的结果是,完好无损,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对于为什么机身C面和D面没有都采用碳纤维材质,原因是:不适合!因为碳纤维材料是有碳纤维织物复合产生的,它在较大面积下能够提高整体较为坚固的强度,但是如果像底盖一样,需要抠槽、打螺丝孔、切角、弯折,那么碳纤维材质本身的优势就会消失,坚固性得不到保证,所以C面和D面采用金属,顶盖整体采用碳纤维材料其实是最合理的做法。在细节方面,X1 Carbon基本上延续了此前的经典,不管是机身边角的ThinkPad标志、14英寸设计还是机身的有棱有角的感觉,甚至是键盘的布局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对于相对喜欢传统的小黑粉来说绝对是好消息。接口:3个USB接口还带SIM卡槽因为ThinkPad系列的理念是实用性至上,所以在接口的设计上,联想没有因为X1 Carbon是一款轻薄本产品就不考虑用户实际使用的感受。在以往产品的基础上新的X1 Carbon甚至为机身增添到了3个USB 3.0接口,3个!你很难想象这是一款轻薄本上面的接口配置,这显然是联想基于用户角度考虑的结果。除了USB接口之外,机身上还集成了丰富的接口类型,包括miniDP接口、全尺寸HDMI接口、3.5mm音频接口、TF卡槽和SIM卡槽、ThinkPad专用扩展坞接口以及一个电源接口。我们看到在接口的设计上,X1 Carbon不仅提供了miniDP接口,甚至同时还提供了全尺寸的HDMI接口,这对于用户外接显示,尤其是双屏显示来说是具有非常大意义的。我想你在目前市场中其他轻薄本设计当中,是不会看到有其他产品配备双显示输出方案的,这或许就是ThinkPad所标榜的那种带给用户实用的体验。值得一说的是,ThinkPad X1 Carbon在机身的背部提供了TF卡插槽和SIM卡插槽,这个设计是以往产品当中没有的,TF卡插槽无疑能够帮助用户更方便的外接存储卡,而SIM卡插槽则是为了满足更多希望移动办公,有网络连接需求的用户专门设计的,这样以来用户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X1 Carbon上网了,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端的商务人士,飞机上、高铁上都能完全使用的本肯定是他们喜欢的。在接口方面ThinkPad X1 Carbon体现出来的总体感觉就是强大。无论是3个USB3.0、HDMI、miniDP还是SIM卡插槽都让人觉得丰富,没法找出什么毛病来。屏幕:2K分辨率OLED屏幕效果很赞屏幕方面,相对老款新的X1 Carbon屏幕分辨率并没有实质性的升级,依然采用2K屏幕,分辨率为,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屏幕材质是OLED,是的你没看错,是OLED。OLED的特点是屏幕的背光并不是传统的二极管灯条光源,而是每一个像素点都自带发光能力,所以OLED屏幕可以达到比普通屏幕更宽的色彩范围以及更高的对比度,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屏幕黑色的部分由于背光的完全熄灭显示,而显得非常“黑”,不会有那种屏幕黑但是背光还亮的泛白的感觉,整体的色彩显示也更为纯粹。另外屏幕依然采用防眩光设计,即使在强光下,你也能很清晰的看到屏幕上都在显示些什么内容,这很显然非常适合多变的商务运用环境。据我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笔记本产品,还没有采用OLED屏幕的先例,ThinkPad X1 Carbon作为率先尝试的产品,体现了极大的勇气。当然转化为用户的使用体验的话,那肯定是极佳的。这也从屏幕的这个角度印证了X1 Carbon追求顶级技术、顶级用户体验的理念。键盘触控板:触感体验一流键盘的设计,新款X1 Carbon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经历过此前2014款触控功能键的失败尝试之后,估计如果再对键盘做调整,联想ThinkPad一定会非常慎重考虑之后再决定了。我们整个键盘的布局都与上一代X1 Carbon完全一样,键帽的尺寸,键帽的弧度也都保留了下来。实际上手的手感上似乎也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依然是在轻薄本当中非常难得的1.9mm长键程设计,弹性和回馈感都比较出色,这也是ThinkPad系列一直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现如今的产品,指点杆在键盘整个的输入系统当中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使用触控板,尤其是像X1 Carbon这种既配备了触控板又带有实体按键的产品,其实它的使用效率往往会更高。所以不少人武断地表示,小红帽的效率不及触控板,其实它的存在价值已经消失了。我想说,作为小黑用户,对小黑的情怀都凝聚在小红帽当中,如果没有的话一定会让大批粉丝失望。而且,你也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小红帽在用户不得已需要单手操作的时候,依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我猜想,即便是有一天ThinkPad X1 Carbon发展到多么玄幻甚至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形态下,小红帽一定会始终保持在那里,守住ThinkPad的特色功能,也守住黑粉的情怀。说到输入体验,就不能不提触控板,X1 Carbon的触控板依然采用独立的触控板+上方三个功能键的设计,三个功能键既可以很好的配合指点杆完成操作,也能够在双手使用触控板的时候极大的提高效率,我觉得未来也不应该轻易取消这个设计,即便是机身寸土寸金。回到触控板,它采用了质感绝佳的材料,有点像苹果的毛玻璃触控板,但是又有点粘滞感不那么过分的打滑,从触感角度,我觉得X1 Carbon触控板绝对是目前笔记本产品当中一流的。如果你有机会在购买之前摸到真机,那么你就会明白这不是在吹牛。功能上,Windows系统下触控板操作一直都比较鸡肋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所以对X1 Carbon你也不能奢求它有苹果MacBook触控板功能上的突出表现。但是基本上双指滑动还挺顺畅的,浏览网页常用,其他手势我就不说了,你懂的。这并不怪X1 Carbon,冤有头债有主,要怪就怪微软不求上进吧!指纹识别:快!就一个字很多年前,我使用一款联想的商务本,那种4cm厚的大家伙,好像是昭阳系列什么的,具体我记不清了。但是非常清楚的记得机身上那个怎么用都不好用的指纹识别,基本上在我用那台电脑的整个周期当中,我就从来没有设定过指纹识别。因为你知道,太难用了!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指纹识别的识别效率逐渐比较高的,尤其是最近几年的产品,基本上刷一遍就能准确识别,并进入到系统。但问题是我是一个偏向追求操作效率的用户,我在刷一遍指纹进入系统的这个过程中肯定要等待2秒甚至不止,进入系统之后还要加载等待,可以说这个过程有点痛苦。再看现在,电脑大部分都用上了SSD,系统也升级到最新的Win10,开机一般仅需要8、9秒而已。如果指纹识别依然停滞不前,那么中间等待将会是开机过程中非常挑战耐心的地方。好在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指纹识别器得到了彻底革新。新的X1 Carbon采用了最新的指纹识别方案,按压模式的指纹识别器给你的体验就像在操作电话的Home键一样,轻轻一贴,1秒之内就能马上进入系统,刷指纹的体验完全不输给iPhone,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指纹的真正使用意义,既有安全性又不影响流畅度。当然X1 Carbon并不是市场上唯一这么做的产品,微软的Surface系列新款键盘盖也已经采用了新的指纹识别模块,从造型上看,或许跟X1 Carbon来自同一家供应商。不管怎么说X1 Carbon新的按压指纹识别体验真的不错,的确走在了业界领先的位置。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形容新的指纹识别器的体验的话,那么是“快”。声音效果:层次一般厚度不足声音效果其实一直是商务产品比较忽视的部分,总给人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感觉。在X1 Carbon身上,我似乎也是这么觉得的。虽然是一款高端产品,但是在声音的体验上,我真的不觉得X1 Carbon很棒。原因主要是以下问题:层次感一般厚度不足。我们说的层次感就是音乐能够较为详细的被传递出来,并且能够给你一种丰富的感觉。问题是X1 Carbon在我试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声音完全糊在一起,没有一个丰富度,声音也没有场宽厚度也不够。最糟糕的是,在女高音放开歌喉的时候,X1 Carbon无情的爆音了。欣赏音乐的兴致就像绚丽的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了。对比手边的12英寸MacBook声音富有层次,女高音没有爆音,而且考虑到X1 Carbon作为一款14英寸的产品,这个表现真的不能令我感到满意,我想这是X1 Carbon在我整体试用的环节当中最令人失望的一环吧。希望后续产品能够在声音方面有所提高,至少别唱着唱着就爆音......性能:配置强悍 最高可上1TB SSD在硬件配置上,X1 Carbon系列一直是一个追去卓越的态度,但同时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又提供诸多配置版本。这一代X1 Carbon也不例外,最高的配置可以到i7-6700U、16GB、1TB NVMe SSD,你会发现1TB NVMe SSD的部分非常耀眼,因为包括苹果在内的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轻薄本做1TB SSD的尝试,尤其是速度较快的NVMe接口。其他配置上,i7-6700U可以说是目前轻薄本高配的唯一选择,功耗低,性能还不错,是它的特点。另外X1 Carbon在内存的设计上,最高只支持16GB,而并没有更高支持。不过想想看,笔记本16GB内存也是完全足够了。我们拿到的这款X1 Carbon是i7-6700U、16GB、512GB NVMe SSD的版本,所以具体它的性能如何,咱们还是跑跑软件说话。CINEBENCH业内公认的一款基准测试软件,通过使用CINEBENCH R15进行测试,i7-6700U基本上符合我们的判断,分数也符合实际,多核分数在310cb,单核为126cb。这个分数基本相当于i7-6700HQ标准电压处理器的一半左右,相当于桌面级别i7-6700K的1/3左右。硬盘部分我们使用的是AS SSD测试,不过通过测试来看,最大读取速率为498MB/s、写入则为432MB/s,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是并没有体现出NVMe接口的优势。只是在4K读写和相应速度上想比普通SSD会有100%左右的优势,实际用起来感觉也并不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普通用户迷信一些高端的参数其实并不可信,主要还是看实际使用到底有多大差别。在游戏性能上,i7-6700U配备的是HD 520核心显卡,这个GPU核心的性能虽然不能跟独显或者是台式机的核显想比,但是其实它的实际性能也非常可观。我特意找来大家最常玩的《LOL》进行了测试,把画面调整到2K分辨率,极高画质下,帧数在50-65帧之间波动,基本属于一个流畅可以玩的状态。如果你把画质调整到1080p极高画质,或者是在2K分辨率下降低一点画面特效,那么稳定60帧以上的流畅度是非常轻松的。所以不要再问核显能不能玩LOL这种低级问题了,不但能,而且可以很流畅。续航:在线播放视频可达6小时在续航测试环节,我依然采用咱们比较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测试,那就是正常使用!把屏幕亮度调整到50%状态,电源模式为节能,然后一直带着回家、浏览网页、在线看看电影。从下班没有关机带回家偶尔使用,到晚上19点20分左右开始不间断在线播放电影,X1 Carbon的电量一直支持到深夜的凌晨1点左右。所以如果按照19点20分不间断播放开始算,它的续航至少为6小时,而如果算上没有关机带着回家、然后还浏览了一小段时间网页的话,那么实际的续航要超过这个时间。如果你是商务人士,使用需求比较集中于文档处理、邮件查看,那么这个实际的使用续航时间还会更长,官方提供的参考参数是10小时左右,看来携带一天办公不充电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总结:最强轻薄本除了它还有谁?其实在评测了ThinkPad X1 Carbon各个方面之后,它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强悍又有均衡。于是我就想找到一个结论来形容它,比如“最强轻薄本”。但是我又很犹豫市场上还能否找到一款能与之媲美的轻薄本产品?想了许久,至少我真的没有找到,或许忽略系统差别的话,唯有更厚重的MacBook Pro 13英寸版能媲美之。无疑,新款X1 Carbon在继承了前作诸多优点的基础上,带来了比较全面的提升,OLED的2K分辨率屏幕、超快的指纹识别、3个实用的USB3.0接口、miniDP+HDMI双视频输出接口、最大1TB SSD配置,更轻更薄的机身设计,依然坚固耐用的整体品质。要不是外放音质方面确实让我感到不满意,我真的觉得X1 Carbon就是那个最完美携带办公的轻薄本。当然了,因为产品定位的问题,X1 Carbon集合了联想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运用,定价一定不便宜,即使是较低配置的i5-p屏幕+8GB内存和200GB SSD的入门版本也要8999元。但是如果是喜欢小黑又不差钱的高端用户,我想你确实没有理由拒绝它。
[责任编辑:shuozhou]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评价联想在 CES 2015 更新的 ThinkPad X1 Carbon?
新的机器回归了传统的实体 Fn 键(F1-F12)和传统的触控板三键设计;带来了处理器更新,屏幕分辨率保持不变。补充资料:
按投票排序
X1 Carbon 2016 已经发布,详情见 今年是ThinkPad传统系列进入休整的一年。就像之前曾说的:X1 Carbon 2014 代表的是当时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激进的设计:当时全球最轻薄的14寸商务超级本,无疑继续证明着 ThinkPad 的实力。而今年则是稳中求进,强化ThinkPad的核心本质:提供最完美高效的生产力工具这就是:ThinkPad New X1 Carbon 2015照惯例来说说New X1 Carbon 2015有什么变化:全新设计的实体ClickPad不仅仅是 X1 Carbon,全系列的ThinkPad也换上了最新设计的实体ClickPad,功能与*30那代完全一样,不仅仅是 X1 Carbon,全系列的ThinkPad也换上了最新设计的实体ClickPad,功能与*30那代完全一样,但这是经过全新设计的超薄版本,「钻石倒角」的设计也使得外观更为凌厉。不同于之前版本ClickPad与键盘一体,新的ClickPad则更像*40那代的设计:触摸板和ClickPad一体,所以三键的下沉方向跟之前的相反了,更类似于*30中键的手感。(上图是新触摸板的背面,一整块的金属骨架很好的提供了支撑)(上图是新触摸板的背面,一整块的金属骨架很好的提供了支撑)为什么去年要改成一体式触摸板?我觉得硬件方面是因为老的触摸板不够薄,要知道新的 ClickPad 厚度只有5.5mm. 其他方面一言难尽啊,先上张图吧:微软副总裁Joe Belfiore在演示Windows 10的触摸板手势时,使用的就是SP3和X1 Carbon,以后有时间慢慢说。暂停Adaptive Keyboard(自适应键盘)设计在也说过,Adaptive Keyboard的目的是想要给用户提供一种交互体验:你手中的ThinkPad能预测你的操作,来帮助使用者提升效率。但它不是完美的,它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实体按键的触感,在需要大量使用F功能键的情况下反而降低了使用体验。我只能说:等ThinkPad找到了让触摸也能拥有键盘手感的那天,就是Adaptive Keyboard重新归来的日子。电池容量增加11%由上代的45Wh增加至50Wh。CPU更新为五代酷睿(谁说是Core M我跟谁急)能耗比更高,加上电池容量的增加使得续航提升至10.9小时。最低配版本不再采用900p分辨率屏幕,而是1080P起,最高选配支持十点触控的分辨率全贴合IPS屏幕,亮度300NIT。 我个人的意见,请务必买2K分辨率屏幕,因为它不论从分辨率还是色彩表现上,观感完全超越1080P的TN屏幕。可视角度与色域在这个价位都是第一方阵的。可视角度与色域在这个价位都是第一方阵的。分辨率的屏幕,和去年一样的分辨率,不同的是这一年过去之后,很多常用的第三方软件也增加了对高分辨率屏幕的支持,例如Chrome、Foobar 2000等。下边两张图分别是100%和200%放大倍数时打开知乎首页的样子。近距离拍摄:在巨大的分辨率提升下,字体渲染技术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字形不再扭曲,没有锯齿。唯一想说的只有一句:麻烦第三方软件尽快适配高分辨率屏幕。再次改进的风扇:由由松下与古河电工代工生产的风扇,而非国产厂商低端电机,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了业内顶级的水准。目前没有拆机,所以咱们还是看示意图吧,众所周知MacBook使用了一种叫做「非对称风扇」的技术,一共31片扇叶,而X1 Carbon的风扇不仅采用了多组不同角度的风扇,并且分为上下两层,这使得宽频噪音大大减少,超过47片扇叶也使得风量更大的同时减少了离散噪音。在实际体验上,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把耳朵凑到出风口,风扇噪音几乎完全消散在背景噪音里,闭上眼睛都不能分辨出是否在开机状态。硬盘改用PCIe接口,速度大幅度提升于如何扩展 X1 Carbon 的硬盘容量,请见:重量与尺寸与上代都没有明显变化(因为真的已经很薄了啊!下图里可以看出:机身厚度几乎已经是容纳下USB接口的极限了)在这样的厚度与重量下还能通过八项军标测试与ThinkPad自有的一系列严酷测试,确实称得上是Incredible Engineering。小细节,不过这不是这代Carbon才有的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过,ThinkPad前部上盖相对于机身是向外延伸的,这样就能在机身没有凹槽的情况下实现单手开合。小细节2Carbon上方功能键比其他键帽高,通过建立触感的「边界」让用户自然地地区分,防止误触。最后附图一张:X300被誉为「小太刀」,X300的继任者Carbon,则是「做工精良的筷子」感谢:YAMATO Lab,和Beijing Innovation Center共同作出的努力,当然要是能把Lenovo的标给去了就更好..也感谢诸位对ThinkPad的支持,如果有对设计方面的意见建议,欢迎评论私信~
触摸F1-F12是大傻逼,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我又有搞最新carbon的欲望了。
X1C三代新机最近到手,初步体验了一下,整体感觉不错。主要说下屏幕吧。我一直都比较关心屏幕。现在的电脑整天宣传配置规格如何,键盘鼠标的操作手感和屏幕素质却往往被忽略。其实输入和输出对使用体验的影响非常大,相比之下i5 vs i7这些规格差异反而在绝大多数时候感受不出来。我这个是非触屏版的WQHD屏(1440p LG的IPS面板),跟手边的T440s(1080p AUO的IPS面板)和其他几个屏比较了一下,一句话结论就是调教后可以做到比较舒服的效果,画质可以接受,但以其旗舰定位和价格来说,不算很满意——当然,也许我对屏幕比普通用户要稍微挑剔一些。如同一些评测提到的那样,非触屏版X1C的WQHD屏跟大多数LCD偏冷不同,它微微有点发黄,即使用Argyll+dispcalgui校准后还是有些微暖,当然不跟其他屏对比的话很难察觉(肯定还是在6000K以上),而且微暖的屏看起来往往比冷屏养眼,所以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倒不大。此屏有个优点是未校准前偏色非常轻微,比我身边的其他屏幕都更准,所以不是强迫症的话不一定要上校色仪。除此之外亮度均匀性也不错,漏光也比T440s更少。最高亮度标称300nit,实测270nit多点,这点不如T440s的300+,在同级别机种里也偏低,当然除了阳光直射无遮挡的户外还是够用的。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选触屏版,屏幕可能会更暗,因为触屏版有更厚的玻璃以及多了一层雾面膜(原厂粘上去的),会影响亮度和画质。这个屏最值得诟病的地方是色域偏窄,浏览网页时预设设定看上去觉得略有点灰蒙蒙的感觉。对比度倒是还行,因此在屏幕设定把饱和度拉高一点也能做到类似T440s那种相对鲜艳油润的效果,但这改变不了色域偏窄的本质,有些颜色的显示始终会有偏差,比如知乎顶上的蓝色会显得发紫,这不是校色不准而是此屏天生对蓝绿色的表现力较差所致。实测sRGB覆盖只有77%(T440s有87%),gamut volume是sRGB的81%左右,比起如今一些接近100%sRGB的屏差距明显。下面上图,从左到右是T400,X1C,T440s,后面大屏是Dell u2311h,都是普通非专业显示器,图中是每个屏用色度计profile之后的测量结果。T400的古董TN屏只有可怜的49% sRGB,除此之外X1C的色域覆盖显然不如另外两个(请忽略图中屏幕上深灰背景的色差,数码相机会放大色彩的差异,肉眼看没那么大分别):下面可以看到它的暖屏倾向(已完成色彩校正)。跟上图一样,这个拍出来比肉眼看到的要夸张些:总的来说,色彩不尽如人意,若用来做设计修图等颜色敏感的工作会有限制,但因为对比度、DPI、可视角度都不错,日常办公使用、影视娱乐这些体验还行,不像T400的TN屏因为可视角度和对比度低,深色经常泛白,看着就难受。老款X1C有人投诉的纱窗效应、颗粒感甚么的我并未发现,此屏的像素很细腻。我选择非触屏版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那层额外的膜,膜的质量不好的话是会影响画面通透感的。至于Win8对高分屏的适应,我比较喜欢紧凑的UI,也不介意小字,因此只使用125%的放大,用起来没什么问题,完全没发现有些人说的各种图标锯齿、字体模糊等等。即使是第三方软件也没有问题,最多是字小些,但因为只是1440p,所以仍能在正常距离上阅读,只要你视力不差。至于输入,这个不用多说,我因为惯用小红点长期被thinkpad系列绑架,对我来说同级别中thinkpad根本没有其他对手。这一代X1C的小红点实体键又回来了,因此比t440s好按多了,按键手感很紧致,没有t440s按触摸板那种松垮的犹豫感,也比t400的实体键弹性好(不排除跟磨损程度有关)。不过单论小红点按键位置的话,我觉得还是T400更舒服些。有一个小问题是当我非常大力敲击小红点按键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按键卡住(跟壳子的间距太小?),不过这是要手指抬高几寸狠狠敲下去才会发生。我是用小红点玩最高指挥官的时候过于粗暴了,真的不建议用小红点玩即时战略游戏,这个毕竟比不过滑鼠,我只是想测试才做这种蛋疼的事。日常操作倒不至于如此,除了游戏和精细的photoshop操作以外,平时我从不觉得触摸板甚至滑鼠是必要的。按键卡住之后用个尖东西伸进左键与中键的缝隙撬一下就好。键盘方面,X1C键程比T440s和T400都短,但反馈清晰,大力按下去也不下陷,键帽晃动的虚位更少,相比T440s和T400各有千秋吧,说是稍微好些也可以。我认为孤岛式thinkpad键盘更大的凹面确实比T400上传统的thinkpad键盘更好打。当然若论按键排列,T440s和X1C都比不了T400有专门的功能行,有独立的音量按钮,新键盘减少按钮绝对是开倒车。另外我发现第一级亮度的键盘灯光比T440s变暗了,这是好事,柔和的背光更适合黑暗环境使用。前面有些人提到的一些装配质量问题,我并未发现,这机子摸起来很舒服,没什么松散不平、装配不齐的问题。平时使用温度相当低,风扇噪音很小,大部分时间是完全静音的。软件方面,预装的垃圾软件有一些,直接卸载就好,过程不难。Intel的显卡驱动倒是出现了一次bug,有时候开机自启的igfxEM.exe会持续大量占用CPU,症状是你会听到风扇一直在转,但你自己明明没有跑什么高cpu的东西。其实这个问题我在T440s就碰到过了,所以这次马上就发现是怎么回事。Intel已经在最近的新驱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但lenovo的thinkpad版驱动还没更新到这个版本。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下载Intel最新的通用驱动,解压出里面的igfxEM.exe和相关的几个dll,关闭正在运行的igfxEM.exe,手动把新档案覆盖至system文件夹,然后重启。除了上面这个问题,整体运行还是非常流畅的,pcie的储存装置速度飞快:暂时就讲这么多吧,如有新东西再添加。--------------------------------- 更新关于预装软件---------------------------------------- 回复
「能否讲讲哪些算是垃圾软件,或者讲讲这些软件卸载了有什么后果,我的也是这型号,第一次用Thinkpad不熟悉软件不敢贸然卸载。」除了Driver外,其他你全卸了都不会有甚么严重后果,万一后悔了从官网重新找回来安装包也很容易。当然我并不是说除了Driver外都是垃圾,看你自己是否有用而已。大部分是Driver的项目名字里就写着Driver,或者名字跟硬件有关,此外Intel和Synaptics的东西也基本是
Driver,比如Intel Proset/Wireless这个虽然没写Driver但其实是WLAN Driver。至于
Lenovo的一堆工具软件,我删掉了Password
manager因为我不用它的上网自动填密码功能,也没有装用来传输档案的SHAREit(我有其他软件来干这个),但其他的Lenovo项目我都保留
了,比如Quick Control用手机控制电脑,Fingerprint Manager设置指纹登入,Solution
Center查看包括保修期在内的系统信息,EasyResume改进休眠恢复速度,这些我觉得都有用,或者以后可能有用,平时也不怎么占空间和内存,所以就留下。Lenovo Settings、Dependency Package、On Screen Display这些一如其名属于实现各种辅助功能的,也可以留下。还有一个是System Update用来更新各种专用驱动和Lenovo软件,这个特别应该保留,并且定时运行。真正属于垃圾的是那些预装试用软件,比如Sugarsync、Evernote、Norton这几样,还有一些Metro app,如果你不打算用,那就顺手清掉吧。
本来下一台笔记本准备入Macbook Pro了,这样看来,继续留在我小黑阵营也还是不错的嘛,哈哈哈
windows军团为数不多的精品。surface 系列虽然不能说开启了混合模式的先河,却是把混合触控本做的最好的系列。x1 carbon 却是精心制作,把传统笔记本模式和现在需要结合的最好的精品系列。X1 的设计避开了macbook的影子,保留了自己键盘的优势,目标客户非常明确,就是需要大量输入,同时需要移动办公的群体。如果条件允许,绝对搞台不带触控的顶配。================双层分割线=============今天无聊在联想的澳洲官网瞎逛游,寻思毕业那么久了,貌似学校的邮箱还能用,于是乎闲着无聊就注册了一个学生账户结果发现真心的美帝良心企业,X1 carbon 3 学生价真心的便宜,一个满意的配置大概比国行便宜了不止三四千人民币。。哎,纠结了,pro3用的很顺手,链接屏幕的笔电是三年前的了,在纠结要不要买X1 ------------------------------------------------------------------------------------------------------------------没忍住,入手了。好吧,键盘这东西真的是邪乎,没摸carbon 3 之前觉得sp3 的键盘我还能凑合,摸了以后,完全不能忍。就是这种很玄的感觉。反馈,精准,舒适度,真的不是typecover和别的超薄笔记本键盘能相比的。但还是要吐槽,屏幕比例,比例,比例真的不能忍,为什么IE桌面版的缩放不能像sp3一样顺畅,,,,目前还在研究中
现在手头用的就是X1 CARBON 2015,美亚入手。i7-5600,8G RAM,256g ssd, IPS多点触控屏幕。入手第一印象就是轻薄而稳重。大体的外观和上一代没太大差别,事实上现在的技术水平下也很难把笔电做的更薄了。开机后风扇非常安静,几乎听不到声音。SSD速度感人。X1-2015取消了X1-2014广为诟病的一体式触摸板。一体式触控板这个设计对于非小红点使用者来说还是可用的,不过对于指点杆的熟练使用者来说无疑是噩梦。新的触摸板也是X1-2015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X1-2015取消了Adaptive keyboard的设计,并且改回了经典的键盘布局。我是无比支持键盘改回实体按键的。X1-2014的Adaptive keyboard按快捷键的时候无比让人困扰。对于键盘布局我是比较宽容的。毕竟CAPSLOCK的使用场合真的不多。此外,这个厚度上做进去全尺寸的HDMI也是让人感动。毕竟总需要连接投影仪的话HDMI还是很方便的。这个厚度的机身RJ-45是肯定做不进去了。随机附带了转接线,不占USB接口。X1-2015取消了X1-2014在触摸板下方的NFC,这点是我没料到的。还有A面虽然比当年流行的“钢琴烤漆”好很多但是指纹痕迹依然很明显。另外,WQHD的分辨率其实是多少有点麻烦的。如果用整倍放大的话只能显示下的内容,这点还是喜欢XPS13的分辨率。另外桌面应用还有不少不能完美支持高DPI设备的,让人十分残念。上张图吧。X1-2015恢复了传统的键盘布局。以上。以上。
2015年Thinkpad全系列最大的亮点,就是回归了实体三键触摸板,得到了网络上的一致的好评。现实的教训:并不是什么都要触摸!2014年的时候,此前所在的公司配备了一台T440,非常不适应一体式触摸板,特别是想要实现右键功能时,非常的不准确。在我自己的T430上,我可以彻底抛弃鼠标,利用小红点和触摸板处理几乎所有的工作,甚至可以使用Photoshop设计图片……从最新的新闻照片看,X1、X250、T450、T550,外观均未有大的变动,因此可以理解今年的升级,主要是CPU升级到了14nm的Broadwell构架(话说Skylake构架到底几时上?),以及SSD和高分屏的普及,希望Windows10能够在高分辨率下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总之来说,新一代的Thinkpad X1 Carbon非常棒,轻薄到爆,屏幕分辨率也是非常的赞,不过价格也是非常的高昂。个人更喜欢配备分辨率屏幕的T550(土豪可直接秒W550),简直是设计和剪辑后期的工作神器。
实体触摸板三键好评~
作为一个MBP 15的使用者,入手了X1C最新版,此文主要从一个金工从业者角度讲一下区别和使用半年感受。型号:2015款THINKPAD X1 CARBON 3RD GENERATIONI7-5500U, 8G内存,256 SSD PCIe接口,IPS非触摸屏,分辨率,已升级AC双频无线,有两套充电器,45W原配,65W超薄(鸡肋不用买)。。以下感受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产品经历:05-11年,thinkpad t系忠实使用者;11-15年,mbp 15‘高配使用。专业:金融民工码农狗。常用软件:C++: VISUAL STUDIO 2013python: ipython notebook 3.4RstudioExcel: include advanced VBAWordFoxit Phantom PROChromeMATLABworkload(以下后台几乎天天同时运行,从不关机,绝对不卡)Chrome: 4-5个窗口,每个窗口10+标签Excel: 4-5 with VBAWord: 4-5RstudioVisual Studio:2-3 taskIpython notebook: 5-6PDF: 5-6MATLAB深度使用半年的感受:续航:上述后台,只编程+上网捉资料,7小时+。买买买+chrome看视频,3-4小时。和RMBP的区别:1.超快速充电,这个是苹果赶不上的。2.比RMBP13’轻、薄、小、耐操。air的大小,13寸的屏幕,pro的性能。3.WIN8的系统优化也不错,盒盖耗电几乎忽略不计(不用关机,就算关机也没啥,因为开机速度小于10S,直接刷指纹进,快于苹果),再加上联想自带的30日待机,非高强度自习使用,是不需要带电源的(而且电源和rmbp一样大、甚至更轻)。用起来还是很爽的。3.触摸板win8优化很赞,手感是我用过最舒服的PC触摸板,支持1、2、3、4指手势,支持四角自定义。默认右上角最大化,右下角最小,左上角最小化所有程序,左下角开始。三指支持前进后退,四指支持多任务切换(上滑弹出多任务选择,左右滑平滑切换),单指支持WIN8系统应用。总归来说还是很赞的。4.M$对高清屏的支持令人感动,这个不用多说,亲妈生的嘛。当看到M$的那一刻,MAC OFFICE 2011丑陋的不忍直视。5.键盘,键盘,键盘。真的用了才知道。两档背光调节省电不刺眼。6.自带输入法很好用,可以和搜狗说拜拜。自带PDF编译、RAR、等等,基本上也算是开机能用了。7.屏幕:不如retina(只是略差一点点),好过非retina很多倍。雾面IPS屏的好处很多人不懂吧,长期使用就懂了。屏幕180度打开的好处用久了也知道了。8.逼格(我要装逼了都躲起来!):我现在在美国读书,感觉X1C的逼格高到天上去了呢!XPS一样的窄边屏幕让我可以从medium size的杀手包轻松拿出它(好多人根本预料不到我带了电脑!时刻保持优雅(呵呵)。。。相比之下rmbp 即使13寸也要带大包啦,从杀手包拿出电脑和从大包拿出电脑的区别,啧啧);XPS一样的轻薄让我从不嫌沉,相比之下rmbp 13'就是一块砖头啊rmbp 13一样的性能让我上课从来都是打开盖子办公,N个后台进程,VS依旧说开就开,因为WIN系统的原因PYTHON2&3都和各种软件兼容良好;当用苹果的小伙伴还在纠结软件不兼容无法上课的时候,当用XPS的小伙伴打开VS要花1分钟的时候,我已经跟着老师写了很多行代码:),他们下课都要看我笔记呢!关于系统兼容真的要严肃脸说一下:如果你是做网页开发,用苹果会好。如果你是C++面向对象,VBA内嵌,MATLAB, R天天要用,不要纠结了,双系统根本救不了你。快来WINDOWS大法好。如果你这两个都要用,纠结什么,用WINDOWS啊。总之,有了X1C,学渣也可以伪装学霸了呢!什么?你问我娱乐活动WIN不如MAC OS?少年你还是太年轻,25岁之前哪还有时间personal use?哪还有时间娱乐呀?别做白日梦了快起来搬砖吧。我已经一年没有真的personal use过我的笔记本了。你问我照片处理X1C不如RMBP 13?请问问你自己真的是专业摄影吗?如果是的话请入苹果4K屏幕台机,如果不是其实X1C的色域比RMBP 13好。你问我玩游戏?外星人欢迎你。而且X1C音效会让你惊喜,反正比我的MBP 15好。====================================================以下是刚入手一周的感受:工作效率太高!无论多少vba程序, excel都是秒开!ps不卡!matlab飞起来!上百兆pdf一下子就开了!!键盘永远不会烫!(这里严重批评之前那台MBP 15)手势太好用!触控板+小红点绝对不比苹果差!开了滚动垂直滑动和四角触控,谁用谁知道!屏幕不如retina!但只是“稍微”不如!那些大写小写图标略粗糙我不在乎,码农放大看到辣么清楚的字整个人都舒畅了~~~耐操好评!不需要保护套!不怕摔!不怕水!不怕尘!还那么轻!直接裸着单手拿出门,两个手倒换颠着玩儿,觉得特酷哈哈哈~苹果我才不敢这么红红火火:)都是全屏办公,我在x1效率比mbp高:)…这一定是因为一夜之间我突然长大了 :)
我太喜欢了,可惜我的第一代X1C 还在强劲的运行着。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hinkpad carbon 201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