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病人送红包讲究的文言文请假报告

文言文请假条贴吧(共9篇)
文言文请假条贴吧
篇一:请假条(文言文)敦敦吾师:
昨夜雨急风骤,风云异色,天气突变。因吾尚在梦中,猝不及防,不幸受凉!鸡鸣之时,
吾方发现。不想为时已晚矣乎!病毒入肌体,吾痛苦万分!亦悔昨夜临睡之,不听室友之劝
谏,覆加棉被一只,以至此晨之窘境。吾痛,吾悔!无他,惟恸哭尔!室友无不为之动容!
为学大业之成就乃吾毕生之追求也!又怎可为逃避病痛而荒辍学乎!遂释然而往学府。
但行至半途,冷风飕飕而来,痛楚袭人。吾泪、涕不禁俱下。乃至生不如死之境。缠喘行之,
终究将不支倒地。不得已,而借托友人之臂搀扶,返回吾寒舍!
上述诚表,为吾未至学府之缘由。吾师应懂,吾未到校。乃吾迫不得已之。非不为也,
是不能也。吾亦懂,吾未到校,吾师失一佳徒之苦。无吾,汝课索然无味哉!
汝苦,吾亦苦!!但,病痛不饶人,惜之谅之!如有幸再见吾师面,再听吾师之课,吾
宁当负荆请罪,自辱其身!
呜呼哀哉!哀哉痛矣!
学生***敬表
篇二:文言体《请假条》告假表
敬呈吾师赵公春雨先生者:
学生未料今日此生首次缺课竟出于先生之席,学生三叩谢罪!此三叩之礼可由递信之人代劳!一俟学生回校,酌情补还。
先生之课于吾意义非凡,吾常期盼先生之课程。盖因先生满腹经纶,才华满溢,循循善诱引学生畅游识海,每课学生皆受益匪浅。若非不得已学生决不愿缺先生之课!今日不及请假即遁走实万分遗憾也。
学生亦知不辞而别是为不敬也,念及恩师泼墨于台上,满腹经纶恣意挥洒,弟子却不得当席。每念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心。然学生若非事出有因,不得不为,定将支耳细听恩师诲,未敢稍逾。
吾师了,三日后乃传统节日端午是也,我中华以孝为大,此乃千年优良传统。故家中母亲日夜盼望,祖母时时念叨,七位姑姑亦时常催。学生每念及此则归家之心甚切。皆因高堂在望,尽子女之职,暂远师训。学生深知欲成大事者不可思家甚重,然孝字当头,学生不得不作此忍痛割爱之抉择也!
吾师应懂,吾未到校乃吾迫不得已为之。非不为也,而不能也,盖因时间紧迫无暇告假也。如无意外,学生此时已出彭城地界,故先生切勿效萧何月下追韩信,学生难以承受万分惶恐。吾亦懂,吾未到校,吾师失一佳徒之痛苦。无吾,汝课索然无味哉!汝苦,吾亦苦!但,孝字当头,敬请谅之!俟吾再见吾师之面,再听吾师之课,吾当负荆请罪,自辱其身!呜呼哀哉!哀哉痛矣!
先生信佛,佛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圣人亦云:君子不强人所难!思赵哥之仁德,念在下之苦衷。望赵哥与圣人比肩,施行仁政,假弟子以时日休养生息。须知曹孟德之诗云:赵公吐哺,天下归心!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感念赵哥,铭记于心!
篇三:学生发文言文请假条,老师连称赞有才!学生发文言文请假条,老师连称赞
请假条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若夫黄叶辞柯,对金节而送燠,丹桂浮香,比西风而迎凉,啼猿则声声啸冷,吟虫则双双鸣寒,所以烟障不落,零氛恒周,以至喉如吞炭,口若在汤,而身体肢干,五感七窍,非无辅,车之难,遂成城,池之殃,岂不悲乎?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写请假条的学生名叫李玉鑫,是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说起自己写的请假条,李玉鑫有些羞涩,他说,请假条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本人因受寒而喉咙不舒服,不能去上课,十分惋惜。
“那天我感冒了,嘴巴上火,浑身都没劲,就让室友帮忙带了请假条,没想到会被同学发到朋友圈。”李玉鑫说,他只是把上课学到的知识用到了实际上,没想到被转的这么火。
李玉鑫平常手上、包里都会踹本书,每天阅读古文书,有时也会模仿好的语段,写一段小文。还会创作一些小诗来记录生活,在他看来,生活是美好诗意的,而文字的浪漫让他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的周黎燕老师已经将请假条收藏。 “当我第一眼看见这张别具一格的请假条的时候,很惊喜,以前从来没有学生写过这么独特的请假条。”周黎燕说,她首先觉得很有趣,再一想也很有感触,中文系学生连请假条也写得与众不同,不仅是他的才华,更是它背后的一番用心。
周黎燕还对其中“喉如吞炭”的形容印象深刻,后来还专门给李玉鑫带去了水果,犒劳他的“认真”。
篇四:古文假条古文假条
适木叶凋零,芳菲憔悴,浩浩兮金风起,肃肃兮寒霜降,本读书之时也。然余偶然风寒,切肤之疾,旦夕成沉疴之症。余虽欲往鸡窗兮求经理,穷诗书兮究文义,无奈贱躯染恙,力不从心也。故乞夫子允三日之期,届时定当打点窗课,诣恩师而复学矣。
篇五:文言辞职信《去职转调书》导语:近日,90后小伙写“文言辞职信”走红网络 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很多网友看到新闻想要看原文注解但却很难找到,编者在此引入原文和注解并重新排版,希望能帮到部分网友!
《去职转调书》全文
去职转调书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沛于心。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
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
浮生若梦,来去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
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
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言。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莫如一灯。
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甲午年闰九月二十二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情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取自&&诗经.豳风.七月&&,此处以天气衬托心情。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只要符合礼义的事就去做,不要只顾争小利而害大局,接上一句。
点塔七层,莫如一灯:原句“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七层高塔都点上灯,也不如在暗处点亮一盏灯,此处为暗喻,反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取自《增广贤文》,原话“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再多的星星也不如一个月亮明亮。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花花世界,当做没看见,忙忙碌碌,不管我的事。既是写心境坦然,又是反讽。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取自《东坡志林》,原句:“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处写人之定力,即使面对复杂境况,却恍如置身事外,实则暗度陈仓。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来的时候大家热热闹闹,走的时候不声不响,暗指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只求多做些好事吧,也管不了前程了。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虽然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养家糊口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事情大家也没必要那么计较了,过去的过不去的都让他过去吧。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侯印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其实在清风之前,就有人用古文写“占座文”和请假条。2012年,南京大学曾有一位学生也是用古文形式写了一篇“占座文”,短短100多字被“路过”者奉为奇文传至网上。此外,前不久,一则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请假条,也在微信群里广为流传。这张请假条上写着:“若夫黄叶辞柯,对金节而送燠??所以烟障不落,零氛恒周,以至喉如吞炭,口若在汤,而身体肢干,五感七窍,非无辅,车之难,遂成城,池之殃,岂不悲乎?”
参考:古醉清风.新浪博客
篇六:90后小伙“文言辞职信”走红网络“诸君: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前天,一篇用文言文写的《去职转调书》出现在了网上,受到网友追捧。这篇共200多字的 转调书引经据典,暗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并指出“能下人者,方能上人”,自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现代 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一名90后小伙,2012年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现任职于泰州一家台企。
江科大经管学院毕业生
爱好历史,写过杂文
11月14日下午,有网友发微博给现代快报记者称,江科大一位校友用文言文写了一封离职信,该信流传网络后被追捧。记者从网友贴出的全文看到,这是一篇四字骈文,共200多字,文中多处引用《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东坡志林》等著作的内容。
现代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该文作者网名叫“古醉清风”(下称“清风”),11月14日晚上,清风在个人博客上公布了这篇文章,并在文后附上900多字的注解。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清风,他是泰州姜堰人,出生于1991年,是江科大经管学院2012届毕业生,目前在泰州一家台企工作。
了解到,清风在高中时是一名文科生,历史是他的优势学科,高考历史成绩为A+,大学虽然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他喜欢看历史书,写过一些杂文,他曾跨专业考研,报的是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初试排名第八,遗憾未通过复试。
办公室里写出草稿
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清风告诉记者,这其实也不算辞职信,是他确定从公司管理部门调到制造部门后,给同事写的转调书。11月13日中午,他在办公室花半个多小时写出了草稿,11 月14日上午,在修改了部分文字后,就将该书通过邮件发给了这两个部门的同事,结果“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好多人跑来问到底写的什么意思”。经不住这么多人问,于是自己脑子一热,就在当晚将全文发到了个人微博上,并配了注解。
当天,还有同事用手机将邮件内容拍照传到朋友圈,“引起轰动”。记者看到,对于这篇文章,网友们不是表示看不懂,就是感叹“厉害”“霸气侧漏”“佩服”“膜拜”。清风则在对其中一名评论说“看不懂”的网友的回复中称, “用典太多,托古言今,反讽暗喻~呵呵,同事或有文化的一看就明白,没文化的不知所云”。在朋友圈中,清风还回复称是“随手那么一写”。
前同事曾写“三语”辞职信
他受到了启发
清风透露,他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受前同事的启发,这名前同事写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辞职信,该辞职信的英文和日文版有数百字,但中文版只有一句:感谢在此经历过,再见。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侯印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其实在清风之前,就有人用古文写“占座文”和请假条。2012年,南京大学曾有一位学生也是用古文形式写了一篇“占座文”,短短100多字被 “路过”者奉为奇文传至网上。此外,前不久,一则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请假条,也在微信群里广为流传。这张请假条上写着:“若夫黄叶辞 柯,对金节而送燠??所以烟障不落,零氛恒周,以至喉如吞炭,口若在汤,而身体肢干,五感七窍,非无辅,车之难,遂成城,池之殃,岂不悲乎?”(俞月花 林清智)
《去职转调书》全文
诸君: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浮生若梦,来去 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 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暗处一灯。众星朗朗,孤月独明,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他人看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来如 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清风手书甲午年闰九月二十二
注解(节选)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离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篇七:网上疯传的网上疯传的《文言文请假条》
吾师亲启:
若夫黄叶辞柯,对金节而送燠,丹桂浮香,比西风而迎凉,啼猿则声声啸冷,吟虫则双双鸣寒,所以烟障不落,零氛恒周,以至喉如吞炭,口若在汤,而身体肢干,五感七窍,非无辅,车之难,遂成城,池之殃,岂不悲乎?
金秋时节,枯叶飘落,暑热渐消,丹桂飘香,西风吹来凉气。随着秋虫的声声鸣叫,天气越来越冷。又加上整天到处雾霾,导致我喉咙嘴巴里火烧火燎,而且感觉浑身不适,也不是没有吃药,还是连乘车都困难。如果(传染给别人)殃及池鱼,那就遗憾了。
篇八:文言文也能教出“现代范儿”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文言文也能教出“现代范儿”
【摘 要】文言文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也是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积
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并从中汲取民族
智慧。但因文白差异和古今价值观的不同,很多学生厌恶学习,教
师也头疼教法。本文仅以李密《陈情表》的实践教学为例,说明文
言文也能教出现代范儿。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陈情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陈情表》是现行各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经典篇目。语文社
版教材将它编排在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第
二篇。作者李密原侍蜀汉后主刘禅,因司马昭灭蜀,遂成亡国之臣。
后晋武帝请其复官,但李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辞不赴命,又
恐晋武帝猜忌,便上了这篇《陈情表》。
本文主旨是向晋武帝申诉自己因同祖母“更相为命”而不能奉诏
的苦衷。为达到“不仕”的目的,李密牢牢抓住对朝廷之“情”和
对祖母之“义”大作文章。因此,诉些什么、如何诉就成了本文的
重点。李密巧妙地先述个人身世之苦,突出母孙“更相为命”的悲
戚之情,后写奉诏与侍亲的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
抬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表明心迹,最后从年龄入手,提
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全文构思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缜密,脉络清晰,出之于情,归之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
情于事,寓理于情,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了解“表”的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文中词
语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融情于事
的表达方式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陈情技巧,这也是本文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能使学生理解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和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大臣,他不想当官,但又不能得罪皇帝,
进退两难,他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忙想个解决的办法。(请学
生讨论后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可行性方案,要有理有据,说服
师:这位大臣究竟是如何解决难题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达
人李密创作的史上最牛之请假条《陈情表》。
(二)解题
师:请大家看标题,思考:什么是“表”?“陈情”是什么意思?
“情”在文中有几种含义?(要求学生参考书下注释理解文题含
(三)字词初解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在初读课文时,
教师除示范朗读外,还要指导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分清句读。学生初读一遍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这一遍,要求学
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汇总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的意
义和用法,完成助学案。
(四)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后,要求学生三读课文,小组讨论:李密为什么要向皇
上“陈情”?陈的“情”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师:两情之间,李密进退两难,最终选择“愿乞终养”,他要如何
博得皇上的同情和支持呢?他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后人所
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解析文本
师:现在小组任选一段讨论,分析李密用什么情动人,用什么理
名人。争取列出你小组讨论的这一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
语句概括。同时说说这段中最让你感动,最打动你,最让你印象深
刻的句子。(按学生选择的段落顺序解析文本,先朗读该段课文,
再进行文本分析。)
在具体解析文本的过程中,要明确每段文本的重点内容:
1. 研读第一段:
在本段中,哪句话是李密陈述的总起?哪些语句表现了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以“险畔”“闵凶”开头,倍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师: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李密写得凄切尽情,
使晋武帝对自己的恼怒峻责转为了同情怜悯。
2. 研读第二段:
本段分几个层次?李密是如何阐明事态严重、时间紧迫和自身处
境狼狈的?目的何在?
师:这段内容,是李密向晋武帝上表进退两难的窘迫之境,情辞
悲切,动人心肺。同时,本段的文字充分表达了李密对朝廷的感恩
戴德和自身的狼狈境遇,可见其语言的机智和得体。
3. 研读第三段
本段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辞官养亲的?李密为何要扯起“孝”这
师:文章的前三段,从家庭不幸,祖母病情,朝廷优礼三方面叙
自己“辞不赴命”的种种理由,为抒写“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而
伏笔。叙事之余,李密也巧妙借用抒情,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层层展
开,从因“沐浴清化”而产生的感恩之情,因“处境狼狈”而产生
的忧惧之情,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三个方面,倍
陈尽孝之情才是中心。而忧惧之情和感恩之情,恰恰从正反两面突
出了李密对祖母的深厚孝情。
4. 研读第四段
本段中哪句话是主旨?为什么说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师:李密在叙之以事,动之以情的铺垫后,进一步晓之以理,委
婉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愿望。并给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种种理
由,并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解决方案,使得
李密的请求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师: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处处写得娓娓动人,最为突出
的是其所陈之情,发于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
晋武帝霁怒为怜,予以怀柔,最后终于恩准了李密之请。
(六)综合评价
师:我们比较细致的分析了文章,现在大家再通读一遍课文,思
考下面几个问题(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 如果李密将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调整位置,先讲理后讲情,
还能不能达到之前的效果呢?
2. 晋武帝最终为什么会答应李密“愿乞终养”的请求?
3. 有史学家认为,李密之所以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不奉诏仕晋
而寻找的借口。你是如何看待的?
篇九:重拾文言课本重拾文言课本,品味纯正汉语
(原载《文汇报》)
七八十年前老课本的文字可以为现在的孩子培养语言感受力
“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成为空白,优雅的汉语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孩子。”丁慈矿捧着一叠泛黄的老课本心痛地说。
丁慈矿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民国时期的老课本。阅读整理过程中,他渐渐爱上了这些七八十年前的文字,并在课余时间给学生阅读,和孩子们一起品味纯正汉语的味道。
老文言课本被冷落
媒体前一阶段热炒《开明国语课本》,引得大家开始关注起民国老课本。丁慈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当时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质量很高,参与编写的大多是像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黎锦晖、陈鹤年、陈伯吹这样的大家。”但他也感到有些遗憾,相比国语课本的广受追捧,民国时期的文言课本显然被大家冷落了。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是不分科的,因此也就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编辑的教科书。据丁慈矿考证,我国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科书诞生于1897年。当时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教师陈懋治、沈心工等自编三册《蒙学课本》,供本校学生使用。这所小学的后身之一正是丁老师所执教的上海交大附小。
民国时期各大书局竞相编写出版教科书。其中“国文”课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言课本,从1912年启用到1922年废止,存续十年间大概有十多套流传较广。受白话文运动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完全替代国文课本。
“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感到有些可惜。”丁慈矿对收集到的老课本细细研读,发现这些小学国文课本至今仍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现在小学文言教学几乎空白
苏州中学的创办人、教育家汪懋祖在上世纪30年代曾撰文力挺文言教学:“小学高年级必须教学浅易文言,这不仅为升学及社会所需,即使对于不升学者,也不会断绝其研习文言的机会。”丁慈矿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一般到四年级才出现文言课文,但一学期也就一两篇,一些选文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文言教学几乎就是空白。而上了初中,文言课文一下子增多,每个学期都有十多篇,很多学生感觉不适应。“小学文言教学的缺失,导致学生对汉字汉语缺乏感受力,其实是阻断了孩子们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丁慈矿这样认为。
他曾在汪曾祺的文章里看到作者回忆童年的文字:
“一年级有《咏雪》这样的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
“文言简洁、轻便,能一字传神。但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这种语言感受力。”丁慈矿不无遗憾地说。“小学阶段适当补充文言教学,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文言课文清浅有味精粹凝练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文言材料汗牛充栋,但未必都适合小学生阅读。丁慈矿发现民国小学国文课本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当时各大书局都聘请专业人士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材编写,像蒋维乔、庄俞、胡怀琛等知名人士都编写过国文课本。这些课本内容浅显,文字优雅,贴近儿童生活,充满趣味,孩子们一读就喜欢。”
“1926年出版的《新撰国文教科书》第七册中有一篇《观影戏记》,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学生观看电影《鲁滨孙飘流记》的经历,煞是有趣。”丁慈矿翻开课本抑扬顿挫念了起来:星期日,父母携余观影戏。至戏院,已开演。目光所及,但见波浪滔天,汪洋无际。海鸥三五,翱翔自如。旋有巨舶,冲浪而来,令人作海天万里之想。倏忽之间,风涛骤至。船不能支,侧卧海上,徐徐沉没。船中人奔走往来,惶恐万状??
“文言文虽然有些难懂,但文字、声音、节奏都很美,这是纯正汉语的味道,香醇可口。”丁老师对文言有着特别的喜好。
他手头有一套商务印书馆1912年编撰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国文教科书。它注重趣味,注重实用,书信、日记、条、演说稿等应用文体都被编入书中,还选取许多中国历史名人故事。丁慈矿对这套教材很是推崇:“它最打动我的,是课文语言朴实无华,精粹凝练,生动传神,朗朗上口。”
丁老师随手翻到一篇《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头大。身短。须长。发秃。耳、目、口、鼻皆全。上轻下重。以手推之,随倒随起。”寥寥数语,不倒翁即跃然上纸。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还大量收录《桂》、《杨柳》等描写自然风物的课文,文章清浅有味,三言两语,十分传神。“这样的文章读多了,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纯粹的汉语。”丁慈矿说。
捕捉机会让学生和老课本相遇
有学者统计,民国老课本的种类大概有四五百套之多。“这里面埋藏了多少宝藏啊!”丁慈矿认为,无论是国文课本还是国语课本都应该去收集整理,“尤其是国文课本,在流行文化日益粗鄙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有重读的必要。”
在日常教学中,丁慈矿时时捕捉机会让学生和老课本相遇。一个夏日的午后,闷热至极,课堂上孩子们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此时窗外传来隆隆雷声,他们再也无心上课。丁老师忽然想到有一篇描写雷雨的老课文,连忙找出来抄在黑板上。伴随窗外雷声雨声风声,教室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雨停了,课文也背出来了。这之后,只要一下雨,就有学生随口说“看呐,黑云自西北来啦!”
在丁慈矿的引导下,两三年时间里学生们积累了大量文言老课文和古典诗词。丁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们读书作文更加通畅了。有学生用“蓦然回首,那猫正在绿叶葱茏处”来描写流浪猫,让丁老师拍案叫好。
上学期,丁慈矿在班里组织了一次“古文擂台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上传文言作文。有写小葱“长相似杂草,其身细如针”,有写桂花“其瓣如米,如蚁”,也有写梅“与竹、菊、兰皆为江南四友,白者,最美也”。虽然文字仍显稚嫩,但是孩子们对文言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文言老课文欣赏
●物分天生人造说
天下之物,有天生者,日月、山川、禽兽、草木等类是也。有人造者,房屋、衣服、船车、几凳之类是也。天生者虽小如一花一叶,人亦不能仿造。人造之物,有极大者。然天不生棉葛,虽有缝工,不能成衣;天不生木石,虽有巧匠,不能造屋:则虽谓天下之物,皆由天生可也。
――南洋公学外院自编《蒙学课本》
●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及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6册
地面之水,大者曰洋,其次曰海,海水弯入陆地,可以泊舟者,曰海湾,亦曰港。
大陆之上,有低地潴水者,曰湖曰泊,其小者曰池。
流通于地面之水为江河,在山间者,为溪为涧,其自高处倾泻而下,遥望之,如悬空之布,是为瀑布。――《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5册●雾景
春日晓起,旭日未出。天色鳎朴攴怯辏埔醴且酢M拼霸锻咧猓岳肽妗B⑸帷⑹鳌⒛荆谌粲腥粑拗洹H缑杀÷蓿绺羰枇薄B飞嫌行腥耍湃擞铮患思!S嗄似艋Ф觯惺剑淳跸赣牿匆掠P猩栽叮赝峒遥衙云浯Α4耸庇嘁讶胛碇幸印G曛砩粘觯烨澹省4喝瘴砭埃嫫婀垡病!缎伦慕炭剖椋ǔ跣。返7册
●泰山观日出记
泰山,我国名山也。名胜古迹,不能尽述。而以登山观峰看日出为最著。某月日,登泰山,至绝顶。晚宿于南天门之古庙中。次日,天未明,登山观日。时则天地茫茫,东方微白。遥见海天相接处,浮日光一线。忽化为万道金蛇,闪烁不定。而一轮红日,遂自海中跃出。排云破雾,呈于吾人之目前矣。日之出于海上也,如沐浴然,故又称为“浴日”云。泰山诸圣,当别记之。兹不赘。
――《新撰国文教科书(初小)》第8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望病人送什么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