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四天水挂台山有多高,转胺酶还高是为何

——兼论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

天水郡因“天水湖”得名。南宋《妙胜院敕碑》明确记载“天水湖”在“天水县茅城谷”(今甘肃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并言“其水冬夏无增减”,此与南朝郭仲产《秦州地记》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纠正《水经注》关于“濛水”水系的误归。“茅城谷”即“昧谷”、“卯谷”、“禺谷”、“西谷”,因濛水(峁水)得名。《妙胜院敕碑》的发现,证实了《水经注》所载“旧天水郡治”、“上邽县故城”、“西城”皆在峁水河谷。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妙胜院敕碑 天水 茅城谷 昧谷

天水、陇南地区气候温润,生态环境多样,具备童年阶段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条件。这一带是中国远古神话人物伏羲、女娲、黄帝、刑天、大禹相关传说的流行区,又是羌戎民族的活动区,更是春秋战国时期引领西北社会发展的嬴秦崛起之域。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天水、陇南地名如西(西垂)、昧(昧谷)、秦(秦亭)、天水、邽(邽山、上邽)等,无不蕴含古老的历史文化痕迹。然而,关于这些地名的地望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发现南宋《妙胜院敕碑》记载了“天水湖”的确切位置,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 《妙胜院敕碑》释考

《妙胜院敕碑》,又称“妙胜廨院碑”、“南山妙胜院赐额牒”,今存甘肃省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妙胜院。南宋庆元二年(1196)刊石。碑纵95厘米,横51厘米。敕碑由两部分组成,上层为《妙胜院赐额牒》,额书“大观敕书”四字,字径约10厘米;其下镌刻北宋大观元年(1107)九月的敕牒文书9行,满行7字,字径4厘米,末行小字书年月,字径2厘米;下层为《妙胜院记》,28行,满行26字,字径2厘米。现将碑文释读如下:

尚书省牒,南山妙胜院惠应殿牒。奉敕:

宜赐“惠应殿”为名。牒至准敕。故牒。

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朝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至本朝太祖皇帝登位,于建隆元年将“昭玄院”赐敕皇改“妙胜院”;“天水湖”改“天水池”。其水冬夏无增减。至乾兴元年真宗皇帝登位,本院铸钟一颗。于元符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经略周浡夜梦本院降龙尊者具天水池,特奏朝廷,奉圣旨每年遇天宁圣节,许度僧一名。至大观元年,秦凤路久愆雨泽,经略陶节夫奏,八月十二日降御封香,令侧近祈祷于天水池,佛殿焚香,翊日,甘泽滂沾三赤有余。本州奏朝廷,九月六日奉圣旨降到,敕皇天水池佛殿,可赐“惠应殿”为名,蠲免诸般税役。间岁,赐紫衣或师号一道。至宣和元年,经略郭思切见本州冬夕久旱,于惠应殿祈祷有感应,特奏朝廷。宣和三年正月十九日奉圣旨,将惠应殿系祖宗昌英郡望之地,改“法祥殿”,专令护持“天水灵泉无穷”一面给付中,尚书省牒已将敕先次给付讫,请一依前项圣旨,指挥疾速施行,须专指挥右今帖南山妙胜院,仰详此照会。

奉议郎、签书节度判官。奉议郎、通判秦州军州使、龙图阁学士、左忠散大夫、秦州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使郭思。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有常住土田。至绍兴十四年,有檀信税户王楫同弟王宁,同男王光祖,孙王焘、王熙等,舍到院基一所,修立妙胜廨院,佛殿、法堂、三门、僧堂、厨舍共计三十余间,内有五百罗汉圣像,当尊慈氏释迦等圣像。至丙辰正月一日,将本院敕皇碑文再录于妙胜廨院立石。

庆元二年岁次丙辰正月一日辛巳朔。

住持主僧善登,前住持院主僧洪祥。

本院受业僧:善禧、善开、洪修、洪湛、洪满、洪晟、瑞珍、洪玉立石。

进士时日祥书。刊石匠吕全,石匠盖仲。[1]

敕牒,又称符牒,诏书的一种。宋元以来,寺庙多为敕建,寺院之额均由地方守臣陈请,朝廷下牒赐额。宋初由中书门下给牒,元丰后改尚书省给牒,皆宰执亲押。敕牒到后,各寺庙又常将敕牒摹刻于石,制成“石本敕牒”,公告世人。其摹刻时间不定,或数年后始刻,或百年后再镌,或一石一牒,或一石数牒。

由《妙胜院敕碑》悉知,妙胜院原名昭玄院,唐贞观二十三年(649)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北宋建隆元年(960),皇改“妙胜院”、“天水池”。乾兴元年(1022)曾铸钟一颗。元符三年(1100)经略周浡(綍)夜梦龙降天水池,奏朝,敕准每年天宁节(宋徽宗诞辰——十月初十日)允许剃度僧侣一名。大观元年(1107),秦凤路经略陶节夫奏赐“惠应殿”为名;宣和初,秦凤路经略安抚使郭思奏改“法祥殿”。牒尾署衔二人,“中大夫守右丞徐”者即徐处仁。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宋史》卷二十《徽宗二》载:大观元年八月“庚申,以户部尚书徐处仁为尚书右丞”;十一月,“徐处仁以母忧去位”。[2]牒下于九月六日,时间正好相符。“司空左仆射”后留空。考《宋史》卷二一二《宰辅年表三》:“大观元年正月甲午,蔡京自安远军节度使依前司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魏国公。”[3]可知“仆射”后留空处省一“蔡”字。因敕牒重刻于南宋庆元二年,是时蔡京已罪为“六贼之首”,故石牒略去其姓氏。

周浡,“浡”或为“綍”之误笔。周綍,福建龙溪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元符二年(1099)累官广信军通判,迁户部员外郎,未几,出任秦凤经略司。崇宁元年(1102)知兴化军。[4]

陶节夫,字子礼,饶州鄱阳人,晋大司马陶侃后裔,第进士。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历青、秦二州。[5]

郭思,字得之,河南温县人,郭熙子。元丰五年(1082)进士。许光凝《林泉高致跋》称:“思,元丰中太学名进士,五年壬戌高等赐第,博学多才,自结圣知。”[6]由山东泰安《齐州灵岩崇兴桥记》获悉,大观二年(1108),郭思“新差权通判岷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兼管勾给地牧马事”。[7]政和七年(1117),“提举成都府等路茶事”。[8]宣和元年(1119),以“中大夫、直宝文阁、管勾成都府、兰乐、秦凤等路茶事兼提举陕西等路买马监牧”。[9]《牒碑》云“至宣和元年,经略郭思”,可见宣和元年郭思已出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牒碑》所载郭思职衔为:“奉议郎、通判秦州军州使、龙图阁学士、左忠散大夫、秦州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使。”

(一)“濛水”与“天水湖”

关于“天水”地望,现存几种说法,分别为“平襄(通渭西北)说”、[10]“冀县(甘谷)说”、[11]“天水市区说”、[12]“南郭寺说”[13]及“天水市西南说”[14]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天水郡治所屡屡变迁,而郦道元《水经注》又将“洋水”(漾水)与“藉水”相混,把本属“漾水”支流的“濛水”误归到“渭水”支流“藉水”条下,从而造成了水系的混乱。《水经注》卷十七《渭水上》载:“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封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封,故封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15]

这段话关系到几个重要的水名和地名:藉水、洋水、濛水、天水、封山、上封县故城、天水郡旧治等。上封即上邽,封山即邽山。关于邽山、洋水、濛水三者的关系,首先见于《山海经·西次四山》:“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又《山海经西次三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16]“丑涂”即今西和县之“仇池”。《淮南子》也说:河水出东北,洋水出西北。高诱《淮南子》注称:洋水或作养水。并说经陇西氐道,东至武都为汉水。《穆天子传》:“自赤乌氏北征赵,济于洋水。”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说“洋水,漾水也”。[17]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郦道元《水经注》引阚骃言: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又说:“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熊会贞疏云:“《大典》本、明抄本首二句‘漾’俱作‘洋’。”[18]而郦道元《水经注》所谓“藉水即洋水”,“洋”古本实作“氵旱”。[19]《说文》所载古洋水在山东:“洋,水出齐临朐高山东北,入钜定。”《广韵》也说:“洋,水名,出齐郡临朐县北。”对于郦道元的疑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豲,各本作‘柏’,字之误也。今依《水经注》所引《说文》正。前志豲道属天水,后志豲道属汉阳,即天水也。豲道不属陇西,当作‘氐道’乃与汉志合。”

综上所述,《山海经》、《淮南子》之“洋水”即“漾水”,亦即“汉水”,今谓西汉水。顾颉刚先生曾指出:“《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海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因为他对于陕西、甘肃、四川间的地理最明白。”[20]顾说极有理,《山海经》关于濛水的记录非常精准。“藉水”即今藉河,东流经天水市至麦积区二十里铺乡汇入渭水。前文《水经注》卷十七《渭水上》此段描述的是漾水支流——“濛水”,与藉水无关。《水经注》卷二十“漾水”条又载: “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水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邱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西谷水……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迳戎邱城南……又东北流,注入西谷水,乱水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迳始昌峡,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迳严备戍南,左则严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21]

《山海经》、《水经注·渭水》所谓“濛水”、《水经注·漾水》所谓“西谷水”、“杨廉川水”、“茅川水”,说的实为同一水系,即今礼县红河镇南流入漾(西汉水)的峁水河。峁水河,又称峁谷水、冒水河、茅水河、卯水河。藉水与濛水关系十分密切,二水都发源于海拔2535米的龙台山。对照《山海经》,今天的龙台山正是古文献中的邽山所在。藉水(今藉河)出邽山之东,东流入渭,属黄河流域;濛水(今峁水河)出邽山之南,南流入漾(西汉水),属长江流域。这在中国地理上是非常奇妙的现象,郦道元步履未及陇南,不明此理,遂有水系误归。

《妙胜院敕碑》的发现坐实了“天水湖”就在礼县红河镇草坝村。碑云:唐贞观二十三年赐“天水湖”,宋建隆元年改“天水湖”为“天水池”。《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颜师古注:“《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为名焉。”唐《元和郡县图志》也说:“汉武帝元鼎三年,分陇西置天水郡。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增减,取天水名。”[22]《秦州地记》由南朝宋方志学家郭仲产著,隋代以前亡佚,郭仲产另有《陇右记》、《仇池记》等,可见郭仲产曾亲履陇右。然而郦道元《水经注》影响范围更广,此后的方志及研究者皆把《水经注》所载渭水流域的“北城湖水”当作“天水湖”,以此寻找天水地望。“北城”或为“卯城”之误,因“北”与“卯”篆隶字形相近。

地因湖得名,湖是否又因水得名呢?濛水上游“六八图——费家庄”遗址有山名“天台山”,[23]河谷中段又有“天门”之地。因此笔者怀疑濛水或有“天水”之谓。《元丰九域志》便载为水名:“天水,《秦州记》云:郡有湖水,冬夏无增减,因号水名。”[24]何景明《雍大记》、[25]《大明一统志》所载正好与《妙胜院敕碑》铭文暗合。《大明一统志》还附有北宋蒋之奇所赋《天水湖》诗一首:“天水湖,在秦州南七里,其水冬夏无增减,天水郡以此得名。宋建隆初立宇其上,号天水殿,又以水疗疾有效改惠应殿。蒋之奇诗:‘灵源符国姓,丽泽应州名。地脉薰来润,云根出处清。’”[26]只可惜《大明一统志》将“秦州西南七十里”误作“秦州南七里”,致使此后方志以讹相袭。

(二)敦煌汉简《教诲诗》新考

天水郡置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永元十七年(105)更名汉阳郡。西汉郡治平襄(通渭西北),东汉郡治冀县(甘谷),但《汉书》、《后汉书》均未言及郡前有湖。笔者认为天水郡元鼎三年初置时治“茅城”(草坝村),后移治平襄、冀县,移治的原因可能源于一场毁灭性的洪灾。敦煌汉简有《教诲诗》(或称《风雨诗》)云:“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从恣蒙水诚江河,州流灌注兮转扬波。辟柱槙到忘相加,天门俫小路彭池。无因以上如之何,兴章教海兮诚难过。”[27]

此简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在敦煌哈拉淖尔湖岸T.22d烽燧(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号38号烽燧)西南侧灰堆中所获,斯坦因编号T.22d021,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董珊记录“该简长为240毫米,宽26毫米”。[28]关于此简名称和内容的论述颇多,由于不明“蒙水”所指,故各家释文分歧较大。木简中“非”,李正宇读作“排”,[29]张凤、李零释“飞”。[30]“蒙水”,张凤释“濛水”,[31]有理。“州流”李零先生读作“周流”,笔者以为不然。“州”作为地域概念出现较早,《尚书·尧典》中即有“肇十有二州”,《禹贡》篇中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制九州。《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但在《地理志》正文中仅见11州,天水、武都、陇西三郡并无归属。因此诗中“州”无需别释,指“天水郡”。“天门”,许云和称“此天门当指天水郡冀县天门山”,这与许先生所说的“蒙水即发源于凤凰山的罗玉河”相去甚远。[32]从诗意理解天门应在蒙水所经河谷;依地形考察,大约在今礼县红河水库拦河坝处。木简作者未署名,末句“兴章教海”,“教海”李零读作“教诲”,意即“发宪布令以教诲”,透露出作者身份可能是某郡太守。许云和先生曾提出“作者是陇西、天水或安定郡的最高长官,故这首诗可题作《陇西太守××歌》、《天水太守××歌》”之类。现在可以将范围锁定在天水郡,如果要拟定诗题,则为《天水太守教诲歌》。简文描写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它起于濛水,因“天门”狭小而积水成灾,冲毁城郭,殃及百姓。若天水郡治设于天水湖所在的“茅城”(草坝村),必然毁于此次水灾。濛水泛滥,在《山海经·西次四山》中已经有所透露:“(濛水)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33]

据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批木简发现时归于一处,且都是东汉文书。从其著见的年代来看,最早的是汉光武帝建武廿三年(47) 十一月丁卯,最晚为汉明帝永平十年(67)九月十二日,时间相隔20年,《教诲诗》就应在这20年间抄成。从木简书写风格看,也符合这一时期的作品。问题的关键是,诗文书写字字独立,排列规整,但在首句第二、四字下便落掉“不”、“兮”二字,这让人匪夷所思,加上第二行所落的“之”字,共落下三字。仅凭首句落字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木简并非作者原迹而是后人抄录作品。许云和先生也认为是抄录作品,并进一步考证说:“这本是一首骚体诗,照理来说每句都应该有一个‘兮’字,但诗首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有‘兮’字,其余句子则无之”,这是被抄者省去了。至于省“兮”的原因,一方面《汉书》就有类似例证,另一方面去掉部分“兮”字后文句显得更加简洁流畅。研究者一致认同《教诲诗》(《风雨诗》)的书写者为烽燧的烽率,而石明秀先生说是“东汉前期屯田戍边佚名士卒即兴创作的一篇无题汉赋”,[34]显然无理。《教诲诗》原作必然创作于抄录之前。

李正宇先生在《试释敦煌汉简〈教诲诗〉》一文指出:“余读此诗,虽见有‘风非沙’之句,却不兼涉‘雨’事,同‘雨’了无干涉,初觉其拟名未妥。进而细研读,方知此诗并非写风状雨的《风雨诗》,而是一首抒愤谕世之诗,其末句有‘兴章教诲’之言,因据以改拟其名为《教诲诗》。”[35]李正宇细腻、深邃的思辨能力让人钦佩,正如先生所言,诗文虽有洪灾场面,却与暴雨无关。谛审《教诲诗》,“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沙”两句其实是对大地震发生时的描述,而此后的水灌城郭是地震在“天门”形成的堰塞湖突然决裂引起的。《汉书》卷九《元帝纪》载:“(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豲道县城郭宫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列,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36]

《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分析,西汉初元二年(前47)的陇西地震震级为6.75级,震中烈度9级,震中位于陇西东北。[37]虽然说“地震于陇西郡”,但震中无疑包括隶属天水郡的豲道县在内,那么天水郡被灾在所难免。然而《汉书》之《元帝纪》、《五行志》未直言天水郡受灾,或是在有意回避,因为在注重“谶纬之学”和“天人感应说”的汉代,郡治被毁是不详之兆。尽管如此,汉元帝还是发出“治有大亏,咎至于斯”的感叹。若笔者推断不误,则《教诲诗》当创作于初元二年(前47)之后。至于《教诲诗》内容为何出现在敦煌,许云和说:“应该是当时的某种人物传记,而最有可能是那些记录郡国名宦事迹的郡国之书,如耆旧、节士、名德及先贤传之类。”[38]在笔者看来,不能排除天水太守因郡治被灾谪迁敦煌的可能。张德芳《两汉时期的敦煌太守及其任职时间》一文以悬泉汉简为线索,梳理了汉宣帝至新莽时期近20位敦煌太守在职情况。悬泉汉简显示在位6年的敦煌太守“千秋”,于“初元二年十一月丁巳朔甲戌”被“敦煌大守恭”取代。“恭”守敦煌约3年,“初元四年正月”尚在位。[39]《教诲诗》极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段敦煌太守“恭”回忆初元二年(前47)地震和洪水袭城之情景创作的骚体诗,并在边塞传唱。(三)关于天水家马鼎

礼县西汉水上游曾先后出土3件铜鼎,铭文皆有“天水”二字。天水家马鼎一,[40]出土于礼县永兴乡蒙张村。铜质,器高22.5厘米,口径22厘米。器腹近口及盖表分别凿刻篆隶铭文13字:“天水家马鼎,容三斗并重十九斤。”1996年夏,在距蒙张村不足20里的盐官镇近郊,又出土一铜鼎,铭曰“天水人家”,可惜已流失。近年,又在永兴乡文家村再次出土一尊天水家马鼎二,[41]此鼎与前述家马鼎形制相似,器高17.5厘米,口径14厘米,鼎、盖表各铸12字铭,曰:“天水家马鼎,容三斗并重十斤。”《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载:“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颜师古注云:“家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戌事军国所须。故谓之家马也。”[42]据此知天水家马鼎铸造当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之前。近年陕西出土的秦封泥中有“家马”、“上家马丞”、[43]“下家马丞”、“泾下家马”等,[44]此为秦置“家马”之实物见证。三件天水铜鼎的出土充分说明“天水”地名最迟出现于西汉初年,其地在今天水市西南的天水镇及西汉水上游。赵逵夫先生《汉水、天汉、天水》一文指出:“‘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1980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赵先生认为“‘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45]其实,与草坝村同处西汉水上游的天水镇,自古至今一直保留着“天水”命名,唐宋时曾于此置天水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天水城,州西南七十里。汉上邽县地。唐初析置天水县,旋废。宋复置,属秦州。绍兴初,州没于金,分置南北二天水县,南天水县隶成州,北天水县亦羁附焉。嘉定初,并为天水军。九年,移于天水县旧治。”[46]今存天水镇庙坪村刊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的《天水县灵源侯封爵敕碑》有云“本州天水县界有太祖山湫”,另刊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的《秦州天水县灵源侯庙记》称:“天水县,南距邑仅百里。有山高而且峻,若倚天之孤剑者名曰‘太祖’。”[47]

三、“昧谷”、“西”及西县故城

《妙胜院敕碑》云:“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礼县南昇钧先生收藏、草坝村出土、镌刻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裴俊夫妇买地券文》也称草坝为茅城谷,其碑文曰:“维大宋利州西路成州天水县马邑社茅城谷居住河东郡裴俊,以嘉泰元年三月初九日殁故,龟筮协从,相地袭吉,于本县本社茅谷地名成家平安措宅兆。”

“茅城谷”又叫“茅谷”,此与古文献中所载“昧谷”、“柳谷”、“细(西)柳”、“禺谷”、“西谷”应为同地,因濛水(峁水)得名。《尚书·尧典》云:“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孔安国《传》:“昧,冥也。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昧谷曰西。”《史记·五帝本纪》于此亦作“昧谷”,但《集解》引徐广称“一作柳谷”,又《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引《尚书》作“柳”,章太炎以为“柳谷”古文原作“卯谷”,今文作“柳”,其改为昧谷者,自康成(郑玄)始。“冒”、“昧”、“蒙(濛)”、“卯”等字音义密切相关,可视为同源字,古相通。昧,《说文·日部》:“昧,爽,旦明也,从日未声,一曰闇(光线不明,同‘暗’)也。莫佩切。”《玉篇·日部》:“昧,冥也。”《广韵·队韵》:“昧,暗昧。”冒,《说文·冃部》:“冒,冡而前也,从冃从目,古文冒,莫报切。”《小雅·广诂》:“冒,覆也。”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蒙之字今皆作‘蒙’,依古当作‘冡’。”冡,《说文》:“冡,覆也,从冂豕,莫红切。”“冡”即“蒙、濛”之初文。《易·蒙》:“山下出泉蒙。”卯,《说文》:“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陈直《读金日札·柳》:“杨柳得春气之先,最早冒地而出,金文‘柳’字从‘卯’,正合此义。”[48]

《尚书·尧典》反映了唐尧命羲氏、和氏观测天象及制定历法的情况。和仲氏在昧谷主要观测日没时间,并通过黄昏时观测四仲星之虚星,“以殷仲秋”。《尚书·孔传》云“殷,正也”,意即校准仲秋。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星观测已经比较规范、科学。不过,有学者认为《尧典》四仲星可能为殷末周初时所测之星象。《尧典》把它们记述成唐尧时代的天象,只是著述者的假托和附会。[49]

上古以来,人们的测日活动从未间断。和仲也只是校准仲秋,也就是说,在和仲之前这一带已经成为了先民西部测日的中心。《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山》云:“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郭璞注云:“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王逸《章句》:“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淮南子》:“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渊之汜。”《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走大泽,未至,死于此。”“禺谷”,即禺渊、虞渊,郭璞注云:“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联系王逸《章句》及郭璞注解,可知“禺渊、虞渊”正是“冬夏无增减”的天水湖。

祝中熹先生提出,《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羲“生十日”轮番运照的传说和《尚书·尧典》所载尧命主管祭日、测日的“羲和”四人的宾日、饯日活动,实际反映的是史前盛行的阳鸟崇拜习俗。阳鸟图腾部族的首领“羲和”当为虞夏时代东方“九夷”中的凤夷和阳夷的结合群体,尧命“羲和”四人中的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就是让和仲一支追寻太阳的归宿而西行,确定日落的“西极标位”点,一直到西方的“西”定居下来,和仲所宅之“西”就是秦汉时陇西郡的西县,也就是嬴秦早期活动的中心城邑西垂。[50]

“西”字本义正是与太阳栖止相关。《说文》云:“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为东西之西。”王国维说:“西字实象鸟巢,即巢之古文。似当从在木上,而巛则象鸟形,篆体失之。”[51]蔡信发《说文部首类释》引鲁实先文,认为“西”字初文(卜辞和彝铭中)像鸟巢而不像鸟在巢上。[52]纵观“西”字诸形,甲骨文像鸟巢,金文、古籀或露鸟首,像鸟的栖止。天水放马滩秦简“西”已与今文字接近,至小篆于“巢”上增以鸟形。“西”字形演变始终未脱离“巢”形。谛审各家对“西”字形的分析,许慎、王国维、鲁实先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此三家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说“西”像鸟巢之形没错,关键在于这里说的“鸟”不是普通鸟,而是指三足乌——太阳。

上古人就是以太阳出、没的方位来定东、西方向的,因此时辰的朝、夕与方位的东、西合而为一。日落之夕亦为西,日出之朝亦为东。在更早的造字之时,人们关于东、西的观念当更是如此。所以,西字的本意是太阳栖止之所。先秦典籍出现的西垂、西犬丘、西畤等名词,其中“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东”相对的方位词,而是确切的地名。

1919年出土于“天水西南乡”的秦公簋器盖各有秦汉间凿字一行曰:“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簋。”“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民国初年无“西南乡”的实际建制,其意即“天水西南某乡”,实在今礼县红河镇峁水河上游。王国维《秦公敦跋》云:“西者,汉陇西县名,即《史记秦本纪》之西垂及西犬邱。秦自非子至文公,陵庙皆在西垂。”[53]秦器不其簋铭文“王命我羞追于西”之“西”,亦指秦西垂。[54]至东汉初西县县治已不在峁水河谷,其地仅存西城而已。郦道元《水经注》根据《后汉书·隗嚣传》、《后汉书·岑彭传》、《东观汉记》等记录了岑彭、吴汉围攻隗嚣、水灌西城的事迹:“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架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雍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雍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邽。”[55]

《水经注·漾水》载:“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水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西县故城”即“西城”所在地,亦即“西”之地望。康世荣先生经实地考察认为, 犬丘(西垂)、西县故城就位于今礼县红河镇岳家庄、贾家庄一带。因为峁水河上源杨家寺一带分别有10条支流左右汇聚,中游的最大支流花石水,是由7条小流汇聚而成。峁水河的正流与花石支流两水均为东南流向,交汇于今红河镇东南,贾家庄正北、六八图村西南,形成一广阔的三角形平缓地带。此与《水经注》记载完全吻合。[56]雍际春《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也赞同康说。[57]

四、“邽”之地望及伏羲土圭测日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三家注《集解》云:“《地理志》:陇西有上邽县。应勋曰:即邽戎邑也。冀县属天水郡。”《史记》将“邽”、“冀”并提,秦武公于此二地最早设县,可见邽、冀为毗邻的戎居之地。2012年至2014年,由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甘谷县毛家坪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发掘。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基本上可以确定甘谷毛家坪遗址为古冀县县治所在。[58]古冀县治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中国郡县制起源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判定古邽县的方位也有重要价值。

关于邽县故城,学术界尚存“清水说”、[59]“天水市区说”、[60]“天水市东北道区说”、[61]“天水西南说”[62]等多种见解。《山海经》说濛水出于邽山,“南流注于洋水”。《水经注》言濛水“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封县故城”即古邽县,其地约在峁水河上游杨家寺一带。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其中第一块木板A面有“封丘”地名,何双全释作“邽丘”,以为图中“邽丘”对应的是今天水市的“北道埠”。[63]曹婉如曾请教李学勤先生,对各图注记进行辨释,将何氏所释“邽丘”隶定为“封丘”。根据曹婉如的理解,“总图(图一)所绘是嘉陵江上游的两条水,一为西汉水,一为永宁河”。图二所绘“是渭河以南的西汉水支流”,“图上亭形建筑符号,或即陇西郡西县的位置。杨守敬《水经注图》,西县位于盐官水之东的杨廉川和茅川水之间,今峁水河在盐官镇之东,西县当在今杨家寺附近,与《汉书补注》所记亦合”。[64]

笔者赞同曹婉如对放马滩木板地图辨识,但不能说“邽丘”即西县,而应说“邽丘”即邽县故城才对。虽然邽县故城与西县故城相距不远,但毕竟不是同一座城池。

邽地因邽山得名,邽山又与伏羲氏土圭测日有关。

“圭”,甲骨文未见。《说文解字》:“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周礼·考工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许氏及《考工记》所说的圭,是指诸侯朝觐天子时所执的瑞信玉圭,即“珪”。许慎以为“珪”为“圭”之古文:“珪,古文圭从玉”,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圭”为“卦”之初文,“卦、挂、珪、邽”皆为“圭”之后起字。俞樾《儿笘录》载:

圭者,“卦”之古文也。“圭”之为“卦”,犹“兆”之为“ ”也。《卜部》:“ 兆卜,灼龟坼也,古文作兆”。盖“卦、兆卜 ”字,古文作“圭兆”,其从卜者,后人所加耳。“兆”乃象形字,则“圭”亦象形字,古人之筮,必画地以识爻,然则古字作“圭”者,其下之“一”,象地也;其上之“十”,一纵一横,象画之形也。“土”上又作“土”者,象画内卦,又画外卦也。盖与“兆”并为象形字,而非会意字,因经传多段“圭”为“珪”,“圭”之本意为段意所夺,乃从卜作“卦”以别之。[65]

伏羲画卦实始于土圭测日。《周易·系辞传》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66]

土圭为伏羲氏首创。当时人民睢睢盱盱,不知东西南北,伏羲为其中的优秀者,于是自制土圭,测知日景之邪正长短,因而藉以别四方所向。伏羲之世,无所谓国邑,亦无所谓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先民聚为部落,强者智者,遂为酋长。伏羲竭其智力以土圭分别日月星辰,四方上下,初民了无知识,见伏羲有此异能,以为无上神圣,于是奉之为部落酋长。天下部落众多,也有部落闻风归服,伏羲即予以土圭以为往来信物标识。《武梁祠画像题字》载:“伏羲苍精,始造王(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论衡·正说篇》所谓“伏羲以卦治天下”。《白虎通·号篇》称:“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以土圭降服诸酋,诸酋既奉伏羲所赐土圭为其臣属,欲至伏羲之所述职者,必持土圭为凭证,否则伏羲必拒而不纳。沿袭既久,成为瑞信之物,此即后世天子封诸侯赐以命圭之始,亦即诸侯执所受圭以朝天子之由来。[67]《遁甲开山图》:“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路史》:“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开山图》又云:“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又都于宛丘,故陈为太昊之墟。”此实言伏羲部落治所迁徙及扩展方向:仇夷(仇池)——成纪——陈仓——宛丘(陈州)。

位于秦州西南方向的天水湖测日点极有可能就是伏羲最早确立的。张远山先生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证据,大胆提出:“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张先生大量列举秦安大地湾彩陶碎片及相关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甘肃天水一带创立的“连山”历法,以及“连山历”的东传与变迁。[68]

《直隶秦州新志》卷二《秦州山水》载有“太阳”、“太阴”二山,似乎也与伏羲画卦有关:“太阳山,南五十里,其上有新洞寺,有太阳洞若观火,有玉香洞。”“太阴山,南五十里,下有大蟒洞,上有妙胜寺。”[69]“太阴山”条所言“妙胜寺”即妙胜院,可见太阴山距天水湖不远。《易说卦传》云:乾为天,坎为水。“天”、“水”相合即为讼卦,看来天水命名还是与伏羲画卦关系密切。

西汉水干流及支流两岸一直都是古代先民休养生息之地。夏禹“嶓冢导漾”,周孝王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秦武公“伐邽、冀戎”,秦汉置盐官,有“西盐”封泥遗世。

200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5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上游及支流漾水河、红河等流域进行踏查,共调查各类遗址98处。[70]其中红河(峁水河)流域及与西汉水交汇段古遗址多达37处,杨家寺、红河镇、草坝乡(今草坝村)及盐官镇境内古遗址分布十分密集。行文至此,《水经注》所谓“五城相接”者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五城中三城位于峁水河谷,即“上邽县故城”(杨家寺)、“西城”(红河镇)和“北城”(疑“北”为“卯”之误,今草坝村),另二城大约是指始昌城和卤城(盐官镇)。《后汉书·隗嚣传》言“嚣将妻子奔西城”,李贤注云:“西,县名,属汉阳郡,一名始昌,城在今秦州上邽县西南。”《水经注·漾水》称:“西汉水又西南,迳始昌峡,亦曰清崖峡。”可见,始昌城并非西城,而是位于峁水河与西汉水交汇地之西清崖峡口。任乃强先生指出:“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地方首先发展起来,并随着食盐的生产和运销,扩展其文化领域。”[71]盐业生产不仅关系民生大事,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及军事价值。无论秦人崛起西垂还是隗嚣称王天水,也无论诸葛“六出祁山”还是氐杨建国仇池,盐官镇都是志在必得的经济、军事和交通命脉。朱绣梓《重修西和县志》卷二《舆地志》写道:“盐官城,一名盐井城,《通鉴》:汉武帝四年置盐、铁官,元狩中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时产盐之区皆置官,此地有盐井,故置盐官,城名‘盐官’义本于此。其城疑即置官时所筑与未可知也。三国时名卤城,即诸葛武侯败司马懿之处。”[72]

总之,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相对集中,无论字形还是字义都与土圭测日及伏羲画卦息息相关。南宋《妙胜院敕碑》有助于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

[1]《宋史》卷20《徽宗二》。

[2]《宋史》卷212《宰辅三》。

[3](清)陆心源:《元祐党人传》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5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9页。

[4]《宋史》卷348《陶节夫传》。

[5]潘运告:《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6]李成富:《郭思事迹考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323页。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4772页。

[9]徐日辉:《“天水”释名考辨》,《西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范三畏:《汉代天水郡郡治考》,《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11]刘雁翔:《“天水”由来考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2]李振翼:《南郭寺“妙胜院”碑文与“天水湖”》,《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4](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17,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3页。

[15]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8页。

[16]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75页。

[17](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20,第1681—1683页。

[18](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17,第1493页。

[19]顾颉刚:《禹贡序言》,《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20,第1688页。

[2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79页。

[22]田佐:《也谈“邽”地地望》,《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3](宋)王存:《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9页。

[24](明)何景明:《雍大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4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93页。

[25](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35,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9页。

[2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07页。

[27]董珊:《敦煌汉简风雨诗新探》,《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8年(总第36期)。

[28]李正宇:《试释敦煌汉简〈教诲诗〉》,《转型期的敦煌语言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29]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48页。

[30]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有正书局1931年版。

[31]许云和:《敦煌汉简〈风雨诗〉试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2]袁珂:《山海经校译》,第38页。

[33]石明秀:《敦煌汉简所见汉赋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

[34]李正宇:《试释敦煌汉简〈教诲诗〉》,《转型期的敦煌语言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35]《汉书》卷9《元帝纪》。

[36]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强地震目录》,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37]许云和:《敦煌汉简〈风雨诗〉试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8]张德芳:《两汉时期的敦煌太守及其任职时间》,《简牍学研究》2014年第5辑。

[39]铜鼎今藏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参见晏波,雍际春:《天水家马鼎的年代及其用途》,《文物世界》2013年第2期。

[40]铜鼎铭盖今由礼县马建营先生收藏。参见田佐:《话说西汉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41]《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42]周晓陆等:《秦代封泥的重大发现》,《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

[43]周晓陆等:《西安出土秦封泥补读》,《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44]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9《陕西八》,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35页。

[46]此二碑铭分镌于一石阴阳二面,今存天水镇庙坪村灵源侯庙碑廊,碑名由篆额识得。其中《秦州天水县灵源侯庙记》,“因碑损字迹模糊,故觅工补葺以原字样重镌”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47]陈直:《读金日札》,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48]王胜利:《〈尚书尧典〉四仲中星观测年代考》,《晋阳学刊》2006年第1期。

[49]祝中熹:《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2页。

[50]王国维:《释西》,《观堂集林》卷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51]蔡信发:《说文部首类释》,欣德复印社2007年版,第104页。

[52]王国维:《秦公敦跋》,《观堂集林》卷18,第447页。

[53]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54](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20,第1686页。

[55]康世荣:《秦都邑西垂故址探源》,《秦西垂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56]雍际春:《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7]宋喜郡:《毛家坪遗址应为秦武公所设冀县县治》,《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8日,第5版。

[58]徐日辉:《上邽何处寻》,《兰州学刊》1985年第2期。

[59]岳维宗:《古上邽考辨》,《兰州学刊》1986年第2期;薛方昱:《中国最早设置的邽、冀二县考》,《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苏海洋:《秦国邽县故城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0]雍际春、李根才:《段谷与上邽地望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1]田佐:《也谈“邽”地地望》,《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2]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

[63]曹婉如:《有关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的几个问题》,《文物》1989年第12期。

[64](清)俞樾:《儿笘录》,《春在堂全书》,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95页。

[65](汉)郑玄:《周礼郑氏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6]鲍鼎:《释圭》,《说文月刊》第二卷合订本,说文月刊社1943年版,第67页。

[67]张远山:《陶器之道,开天辟地——上古四千年伏羲族历法史》(上、下),《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3、4期。

[68]清)江费廷:《直隶秦州新志》卷2《秦州山水》,《中国方志从书》第563号,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71页。

[6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70]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71](民国)朱绣梓:《重修西和县志》卷2《舆地志》,1947年刊本。

( 作者:蔡副全,陇南师专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书协会员,甘肃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陇南市书协副主席。)

原标题:最全中国千古对联,终于集齐了!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

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我便: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

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

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

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 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

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

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这种传说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

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户主得济含泪道谢。

传说梁启超去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想给梁启超一个下马威,刚见面即出一联让梁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真正的读书人,要有胆识和气节。“不敢在前不敢在后”,体现了一种谦虚又不卑不亢的精神。

6、“不如不说”与“何必多管”

传闻某县有一主事官喜欢议上司是非,抨击时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视察县衙,有人将此事上告,御史叫来这个主事官痛斥一顿,并忿忿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主事听了心理不服,答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相传有个农民欠地主的债无法偿还,于是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对联是:

借新账,还旧账,借账还账,账还账

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墙补墙

横批:(没有里面一“点”)

地主上门讨债见联,不觉诧异,自语道:“这横批的“老”字,说“考”又不象,说“老”又没有一点?”话音未落,只听农民说:“老(字)要是有一点,早就还你了!”

对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字形于字义完美结合,有一幅对联甚是有趣,如下: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其妙处在于,“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只有收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看开了就不苦了;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岂不妙哉!

书圣王羲之的字千金难求,一年除夕,他在家门口贴的对联几次被人揭走,于是生出一计,贴出一副对联:

这样便没人敢揭了,但毕竟是春节不能不吉利,便在后面加了几个字,令人叫绝:

四川内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联说景,实则谐音含三国六个人名: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

其中含有孔明、姜维(江围)、吕布(旅步)、曹操( 槽巢)、关羽、张飞六个人名。 其字面意思可解为:鸟儿被围在宝塔之内,眼望塔孔中的亮光,只怨江堤围困,难以出去旅行;被囚笼中,心中思念旧巢,只恨双翅被关,不能够展翅飞翔。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

这副对联,描绘了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针对封建社会“上尊下卑”官气十足,有人戏一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他欣然挥毫而就:

没想到,商人嫌发财的含义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道: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这下,商人反而大喜,原来他就爱这种不伦不类的对联。

传言,苏轼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时至半夜,苏轼想试试儿子们的才学,遂吟出了上联,并要三个儿子作对。其第三子苏过反应敏捷,随即对出了下联,真是“虎父无犬子”呀。

15、苏轼和黄庭坚互对

苏轼和黄庭坚是好友,两人经常互对:

书房好似药室;(苏轼)

学士乃是郎中。(黄庭坚)

蛤蟆水上真书出;(苏轼)

蚯蚓泥中草写之。(黄庭坚)

(联语互讥对方书法之弊病。)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苏轼)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

据说,一日,苏轼与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弈围棋,忽然有几颗松子落在棋盘上,苏轼顺口吟出上联。黄庭坚抬头环顾一看,见湖边有一渔夫在柳树下钓鱼,遂对出下联。一个说松子有意,一个道柳丝有情,用的是拟人手法,联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兴味盎然。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苏轼)

晚霞映水,渔人多唱满江红。(黄庭坚)

苏轼和黄庭坚乘舟出游,至晚方归。时值晚霞映水,煞是壮观。黄庭坚出口吟出了下联。苏轼正沉迷于景色之中,被黄庭坚的出句引发,随后续出了上联。联中“普天乐”和“满江红”既表现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又是“词牌”名。二人吟罢,不约而同地拍掌大笑。

对联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

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结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

山西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

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

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一般是自作自赏,悬挂于墙壁,

或作为座右铭,自我鞭策勉励。

  •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 春随香草前年绝;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
  •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 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 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 星河层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丰子恺自题联)
  •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 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 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 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 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湞自题联)
  • 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 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 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 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 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了一些有趣、激励人心的对联,

也有一种用来哀悼死者的挽联。

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

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挽知音侍女朝云

据《惠州六如亭怀古联》载:苏轼怀才不遇,终生不得权贵赏识,但其两名侍女却对他的文章道德,壮志抱负,深为钦佩,使苏轼视为知音。这两名侍女的学名一叫“朝云”,一叫“暮雨”。有一年,朝云不幸早逝,苏轼如失姐妹。悲痛之余,他亲书挽联。

此联不仅把两名侍女的名字巧嵌联中,既有真情实感,又充分表露了对死者的痛念之情。寓意双关,借题发挥,感叹“人间少知音”。又有传言说,苏轼曾纳朝云为妾,故亦有称此联为“挽妾联”。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林兆龙题广东省惠州西湖朝云墓

当然也有些人的挽联带点讽刺调侃色彩,湖南军阀谭延铠一生的处世哲学集一“混”字,最后混到了国民党的行政院长,由于处世圆滑,又得了一个“水晶球”的绰号。他死后,有人给他写了如此一副对联:

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

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的门庭或石柱上,往往有这样的对联、匾额。茶联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文化气息,可以促进品茗情趣。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

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

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

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

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

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

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庙宇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上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下联: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

上联: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下联: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

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万年、月井万年。

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上联:尔来礼拜乎?须摩着心头,干过多少罪行,向此处鞠躬叩首。

下联:谁是讲经者?必破出情面,说些警赫话语,好叫人入耳悚神。

上联:念念不离心,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联: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断十方。

上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联: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上联: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

下联:叹沧海横流无底止, 慨然思班定远投笔, 终子云请缨。

上联:问观音为何倒坐?

下联:恨众生不肯回头。

(祠中观音面北,人称倒坐观音)

上联: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

下联:若隐若显,随时念彼消愆。

上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开颜便笑世间可笑之人。

上联:笑到几时方合口。

下联:坐来无日不开怀。

陈宝琛撰大同华严寺观音阁联

上联:人世大难开口笑。

下联:肚皮终不合时宜。

上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奉。

下联: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上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下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此联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

上联: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下联: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

上联:问你平生所干何事?图人财,害人命,奸淫人妇女,败坏人伦常,摸摸心头惊不惊?想从前千百诡计奸谋,那一条孰非自作。

下联:来我这里有冤必报!减尔算,荡尔产,殄灭尔子孙,降罚尔祸灾,睁睁眼睛怕不怕?看今日多少凶锋恶焰,有几个到此能逃!

上联: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下联: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上联:只是骂个道打个僧,这这般这般,若毁圣谤贤,那还了得。

下联:不过吃口肉喝口酒,便如此如此,倘坏心毒胆,怎么样儿。

上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下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下联: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上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下联: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为难。

郭天民题湖南长沙真武庙

上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下联: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来。

李汇川题四川叙永灶神庙

上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象皆清,洪炉中有真人诀。

下联: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上联: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联:半边锅内煮乾坤。

上联: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

下联: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上联:修德种因法身圆妙

下联:水清月现玉盖尊严

上联: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

下联: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

上联: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

下联: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

上联: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下联: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下联: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苏轼集卢秉传句自题湖北黄冈寓居雪堂

上联: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

下联:草木似名节,久而后成。

苏轼题江西省吉水龙济寺

上联:天外楼台山外寺;

下联:云边钟鼓月边僧。

苏轼题江苏省镇江北固山甘露寺飘楼

上联:云涌楼台出天上;

下联:风摇钟磬落人间。

苏轼题湖南省汨罗屈子祠

上联:诗笔离骚亦时用;

下联:文章尔雅称吾宗。

苏轼题江苏省无锡惠山景徽堂

上联:雪芽为我求阳羡;

下联:乳君水应饷惠泉。

苏轼题江苏省无锡惠山摩崖

上联:石路萦回九龙脊;

下联:水光翻动五湖天。

苏轼题浙江省杭州孤山苏寒岩

上联: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

下联:寿同广成子,住崆峒万八千年。

苏轼题广东省广州真武庙

上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下联: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上联:步翠麓崎岖,乱石穿空、新松暗老;

下联:抱素琴独向,倚窗学弄、旧曲重闻。

苏轼题河南省许昌天宝宫吕祖殿

上联: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下联: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境。

余清逸题江苏省南京秦淮河风景带大成殿

上联:大成殿兴兴毁毁,毁毁兴兴,兴乎?毁乎?早期纂诗书、定礼乐周游天下,我行我素;

下联:孔仲尼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耶?非耶?晚年作春秋、赞周易留传古今,君论君评。

除了各类寺庙对联,还有些饭馆、店铺、公共场所等也有不少诙谐趣作,真可谓是“高手在民间”!

在四川青羊区平安巷内的一小饭馆,大门上的对联还掀起过不小的浪潮。

此联一出,甚至有人打趣,不是四川人不要贸然诵读。原来,上联所说的“茫茫”,即是四川话“饭”的意思;“嘎嘎”说的是“肉”,所以这也成了一副有“油盐”味的对联。

曾有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

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另外,一些店肆的对联也很有趣:

服装店:好将妙手夸针巧;漫把春风细剪裁。

旅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厕所:小处不可随便;大家都讲卫生。

关于厕所,其实有很多趣对,偶然还读到了一幅非常有趣的对联,其言简意赅,语义双关,亦雅亦俗:

书店: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理发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眼镜店:君凭我广开视野;我助君明察秋毫。

杂货店:事与人便人称便;货招客来客自来。

油漆店:此是春华秋实事业;并非东涂西抹文章。

笔店:词源倒流三江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墨店:玉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纸店:银流鹄白三都贵;墨染鸦青五色奇。

砚店:笔架山高虹气现;砚池水满墨花香。

其实不管对联如何变化多端,

都离不开这“十八式”套路,

喜欢对联的你可以收藏,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这一习俗列为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广泛的传承、流播,这种与书法美妙结合的民族文体,

让国人自豪,更令世界惊叹!

原标题:惊叹!天水竟有如此之多的景点!每个景点都让人惊叹!

3,古树应该只比扬州少;

4,天水白娃娃(美女);

由于图片太多,此篇游记最精华的部分为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行程,从上传头图开始,这篇游记已经在草稿箱里躺了好久了.....到今天,游记终于完成了。

就目前来看,这应该是旅游资源超级丰富的天水市最完整的一篇游记,也应该能给去这个城市游玩的人帮助.....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为漫长的一条文化走廊,凿通中国中亚和印度,是佛教东传中国的主线。

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中国的路径有两线,南北两线在敦煌汇合,后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传统汉文化区,经玉门关、酒泉、张掖、武威抵达兰州,再分为两支,经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分别传入西安,而如今的武山以及甘谷境内,正是渭河谷地的中心区域。

因此天水的这三处佛教胜景,也应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伏羲庙--天水市博物馆--步行街--玉泉观--南北宅子--纪信祠

DAY2:麦积山石窟---仙人崖

DAY3:汽车至武山洛门镇,包车

水帘洞景区(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班车至)甘谷大象山

【这些或者无聊或者让人震撼的地方】

天水必去之地,看古柏, 当然最重要是那两个龙凤窗雕......

就在伏羲庙里面,博物馆虽不大,但不乏精品

天水市中心,颇多古树,住在附近,一天经过好多回。

看看陇东民居,在里面转着转着就迷路了

南宅子(天水民俗博物馆)

偶尔逛街时看到的,就进去转了转,是天水的城隍庙。

这个没啥说的了,必去必去,跟其它三大石窟相比,可能景区服务还是差了点

离麦积山石窟有段距离,佛像都被铁栅栏所在小庙里,基本看不清,但碰上美丽的雪景

除了震撼,我不知道还有那两个字可以形容......

这就是属于那种虽然很精品,但知名度不高的地方,你来了,就不会失望

第一次见有胡子的大佛......

第一天:游荡成纪(伏羲庙--步行街--玉泉观--南北宅子--纪信祠)

大约9点左右的样子,我到达天水,跟着人流出了火车站,坐出租开往天水市区。

天水火车站到市区还有约19公里的路,要经过秦麦高速。

伏羲既然是人文始祖,那他当然无所不能了,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如果哪里不舒服,就剪一个小纸人,用香头把病痛地方烧个窟窿,贴在大树上,病就好了。

伏羲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纪念伏羲的明代建筑群,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

入伏羲庙先天殿,即见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龛,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余,上根悬挂"文明肇启"匾额,系清代嘉庆年间秦州牧王赐均所书。

殿、阁、亭、榭,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相得益彰

庙外牌坊,门前广场,每年都会有祭祀伏羲的活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馆藏3000多件文物,但却涵盖石器、骨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瓷器、书画、石雕砖刻、玺印、文房用具、钱币等各类文物。

博物馆就在伏羲庙里面,参观伏羲庙的时候,顺带着就看了。

羊年,就先发头羊吧.....

有着很多石窟的天水市,自然不会缺佛教造像

还有很多珍宝等大家来观赏。

天水市中心,留有众多的古树,在这里也能尝到天水独有的美食,

天水孔庙,天水步行街这段古时称学士街,应是古时文人学习活动的场所,当然对于古树排名第二的城市,古树是少不了的,庙里有碑林,也碰见有做拓片的.....

就这样任性的生长着,让这个城市有着不同的一面

行走累了,在那些沧桑的古树下休息休息,也是一样别样的体验

从步行街出来后,直接打的去了玉泉观,其实离的很近......

玉泉观山下入口正在修葺,需要爬一段楼才能进观,

玉泉观除了古道观外,便是玉泉、赵孟頫草书四帖、辫柏了,辫柏需要上到一处崖上看,

玉泉观的主要建筑包括玉皇阁、三清宫,以它们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总体上坐北朝南,倚山就势。

崖上古柏,1500岁了,为玉泉观现存古树中树龄最高的侧柏

沧桑的道观,苍凉的古树,斑驳的树影

从玉泉观出来后,步行至步行街,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一个雄伟的牌坊,有入口,便进去转了转......依旧是古树,古建.....

匾额、殿宇和院内的古树名木相互映衬

城隍庙里斑驳却又明晰的匾额

纪信祠就是天水城隍庙,里面有很多珍贵的牌匾,大多是清代的~

这地方太好找了,本身就在天水市中心,离步行街很近,门口还有两棵千年古槐,打的的话报声“大槐树下”就可以了。这地方我觉的是一处必去之处,07年的时候,曾在里面转过三天。

千年古槐在春节来临之际,身上的红灯笼倒也显得生机盎然

突然,就探出个头来,这表情也太怪异了点,惊恐?害羞?尴尬?高兴?痛苦?

南宅子里收藏的主要是一些民俗物品,大都是从陇东地区的民间慢慢收集而来。

明代直棂格扇、木栏板、梁头、雀替雕饰等成为南宅子建筑的精华。

2007年的时候,地下还未开放,这次去转了一下,基本还原了明清大户时地下酒窖和存放的金银库。

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

PS:不同于南方民居的秀气,陇东的古民居在粗犷中还是比较注重刻画细节的,其实对建筑感兴趣的朋友,真的应该看看南宅子

2007年的时候,北宅子还在修葺中,里面就是一工地,这次去之后,已开放了。

第二天:徜徉于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仙人崖)

麦积山石窟是必去的,所以方案就只有先坐6路公交车去火车站,然后在倒车了,或者直接在酒店下面有去火车站的拼座,应该是10元吧,到火车站后,等了大概半小时吧,34路可直接拉到麦积山石窟外面。从天水中心广场出发的话,到麦积山石窟大概约1小时40分钟吧。

所谓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石窟环境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

麦积山石窟也是如此,周围群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有点仙境的感觉,

石窟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三尊大佛......

麦积山石窟一座大的泥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

入口处进入,顺着栈道进入第一层,也就是这三尊佛的脚下,剩下的就只剩下仰视......

麦积山石窟90%的洞窟外都用铁丝网保护,想要看的仔细,只能眼睛紧挨铁丝网细细端详,有必要的话可能还需个手电筒。

013窟上的数尊小佛.....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下山途中,会有一平台,上有香炉,此处可拍麦积山西崖全景

顺着木栈道走到头,然后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就会到崖面下,开始以为这就是仙人崖,最后发现片崖面多位道士的生活的区域

道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

仙人崖的地貌应该跟麦积山是同类的,所以又看到了麦垛样的山峰......

第三日:看大佛 (水帘洞景区----甘谷大象山)

??武山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

1,听说高速未通时,从天水到洛门可能得两小时;高速通了后,大约不到一小时吧;

2 ,镇子比较大,看似有很多高层建筑;

3,从天水到洛门的高速路两边,齐整整的塑料大棚

可能是刚升到4A的景区,所以门票并不贵,性价比是比较超高,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不虚此行。

这个景区主要包括三个地方,一个拉稍寺,另一个是千佛洞,再者就是水帘洞,有笔画几十平米。

在天水市蓝天城市广场附近有个客运站,坐去武山的班车,在洛门镇下,大概二十元的样子,下车后,坐出租直达水帘洞景区,到达景区大门,可做景区电瓶车。

为什么称之为拉稍寺呢?因为当初的工匠正是从武山洛门镇的北山砍伐来树木,一层层把它们堆积起来,直到这些柴木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样等高,成为脚手架。

摩崖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显赫醒目,故人称大佛崖。

当站在摩崖大佛底下时,就觉得此趟出行太值得了,当时的震撼并不比麦积山石窟差!

大佛两侧侍立两眉清目秀,为石胎泥塑,头戴花髻冠,身披羊肠裙,璎珞垂珠,香环结宝,手持莲花,赤足恭立於莲花台上。

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雕凿于面积3600平方米左右的天然崖面上,崖面高低起伏,凿塑了石胎泥塑彩绘的一佛二菩萨像,兼绘有壁画和高塑小佛像,坐西面东。

远观拉稍寺,其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也是一种奇观

从拉稍寺往里行进约一公里,可见台阶,顺台阶而上,深山丛中拔起一峰,上悬下削。中间有一巨大天然洞穴,长二十五米,高二十五米,深八米,因存上千尊造像和於佛壁画,故称千佛洞。

千佛洞的佛像大都已损毁,仅存的这些也都摇摇欲坠....

拉梢寺对面峰峦深处半公里为水帘洞窟寺,与拉梢寺遥遥相望,南北呼应。

水帘洞有着完整的寺庙建筑群,但其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寺庙旁崖壁上的佛教故事壁画。

中间的山体是不是有点像待升空的火箭......水帘洞景区的地质景观也是一绝

从千佛洞返回至拉稍寺对面,拾阶而上,可达水帘洞

群山诸峰千姿百态,岩岩成景,峰峰象形,山峦看似赤红色

水帘洞崖壁上上精美佛教壁画

水帘洞在隋代中叶就有诸多建筑,以後各代均有扩建修补。现存建筑群,系近代实物,依地势布局,或架悬崖,或嵌入岩际,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横生

也是一个新晋的4A景区。本来是对这里无感的,就是看到了那个大胡子佛像的照片后,决定来这里的。

大佛还是很美的,在上山的途中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精美的砖雕和屋脊到是此次大像山之行的一个亮点

这个是始建于乾隆年,重修于清同治年间的鲁班殿,看介绍是,同治年间维修全山建筑时,木匠利用剩下的边角料修成了独具一格的八卦莲花藻井屋顶,未用一钉一铆。殿内有鲁班塑像。

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

几张07年天水之行的图片,作为结束吧

玉泉观的“辫柏”......

一个叫“卦台山”的地方....听说是伏羲最早演八卦的地方

天水一个叫“滩歌”的古镇

来源:蚂蜂窝 作者/意识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氨酶高挂什么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