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对比利时到瑞士历史上有几次足球比赛

瑞典、瑞士这样的永久中立国为什么可以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如何保证各方不会破坏约定?
瑞典和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名义,并不能保护它不被德国侵略。实际上在41年以后,欧洲大陆绝大部分都已经落入了德意两国手中,仅存的几个小国,是没法得以善终的,所以只能选择妥协。瑞典:1940年,允许德国的物资在瑞典国境运输,并且实际上瑞典帮忙承载了很多运力。1941年,德军为了绕道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合约,从而使得德国军队可以直接带着武器开进瑞典,然后进军芬兰,德战机可以路经瑞典上空,德国海军可以停留在瑞典港口24小时。到1943年底,瑞典共运送214万德军士兵和10万节车皮的物资到战争前线。这已经完全不是中立国的表现了。瑞士:瑞士和瑞典相比,更加微不足道了,实际上以瑞士的武装实力,根本守不了一个星期,所以它也必须妥协。瑞士为德国提供的帮助主要在金融方面,首先是借钱,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为德国初期的闪电战的军备提供了极大帮助。而后他们也开放了旧圣哥达隧道,这条隧道可以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给两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帮助。其它还有对待犹太人存款、黄金交易方面,都是完全偏向德国的。=================================================以上两个国家,虽然在二战期间,为了保护国家而偏向德国,但是依旧保留了中立国的名义,没有被德国侵占,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纳粹德国判断,侵占的损失大于收获。首先瑞典当时是北欧第一强国,实力当然不容小觑,而瑞士也如上面的人所说,当时调集了几十万的军队守在边疆,几乎占了全瑞士人口的10%,准备捍卫国家。侵略两国带来的损失都很大,而且在侵略过后,又必须耗费军队守卫,这种损失大于收获。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国家是名义中立国,不反德不反纳粹,并且在战争年代又如此的配合,所以没有必要把力量耗在它们身上。假设德国在二战的时候平息了苏联全境,那么它会不会掉过头来对付瑞典和瑞士呢?我觉得届时是很有可能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过这两个国家,还是尽量偏向于中立的,虽然在二战特殊时期有点不中立,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中立,也是尽力做到了不参战不出兵不结盟的保证。
我也只能谈谈瑞士的中立,不过我的了解应该也不全面,这里有个官方评价,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瑞士的中立跟国情不能说无关。因为瑞士没有什么自然资源(除了水和风景),所以瑞士男性以前多去作雇佣兵(包括梵蒂冈教宗卫队),这也是瑞士国家财富积累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被告知,瑞士转向中立,1515年是个重要年份,那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敌对的法国和意大利其实都是用的瑞士雇佣兵作战,而且伤亡很惨重。此后瑞士开始实质上的中立,但获国际(欧洲)承认,是1815年。据说当时拿破仑的用意是让瑞士作为法、意、奥等国的缓冲地带。瑞士的中立属于武装中立。很多人都说,瑞士的山几乎都被挖空作防空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之前看到的数据是,一旦发生核战争,瑞士全国人口的97%都可以在24小时内进入掩体。在瑞士盖楼(超过若干户人家),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装下全楼人的防空设施,并装有很厚的防辐射的门。每年全国还会有一次警报器测试,全国上下警报齐响,可算奇观。而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各山口或隘口,都可以见到不少混凝土制三角形,据说这种防护桩露出来的部分只有其体积的十分之一,作用是挡坦克的。下文中有照片:二战期间瑞士的确有数万军人防守边境,当年的吉桑将军现在仍被瑞士人看作一位英雄(去年法语区评比上世纪百名杰出瑞士法语区人,吉桑将军是第一)。离我家不远,近法国边境处有座碑,是纪念二战中被瑞士击落的英国飞机机组成员的。当时瑞士的做法是,无论盟军纳粹军,谁都别从瑞士领土上过,过者必打。只有这样,才有中立。据说当时的战略是,如果纳粹真打起来,瑞士也是抵抗不住的,到时平原地区只能全舍,大家全部退进阿尔卑斯山区,这也是为什么上面提到的三角形防护体,基本都在阿尔卑斯山周围。瑞士的兵役制度至今也是,男性20岁起必须服兵役(除了有残疾或心理问题,但近几年已经松多了),第一次先上3、4个月的军校,以后每年服兵役3周至34岁左右退役,每年还有射击训练,各个区都有耙场供训练使用。不服兵役者或者要作义务社工,或者就是多缴税。瑞士每年的国防开支很大,也有不少军工企业。个人感觉瑞士的中立可以总结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自卫没商量。不过现在要保持中立,对瑞士来说也是头疼事,国内议论很多。但瑞士人一般不愿加入国际组织,连加入联合国都是几次全国公投后才通过的。近几年公民特别担心加入欧盟,上个月的全民公投还有个组织要求真正的还权于民,每个重要协议都必须经全民公投,不过未能通过。上面有人说瑞士有七位总统,这种说法不准确。瑞士的政府是由七位部长组成,一般是4年一选,只要不被选下,就可以干到退休。总统是这七位部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能连任(但再轮到还是可以当),没有实权,只是国家的代表。比较有意思的是,瑞士的这些部长没有保镖,也和平常人一样乘火车上下班,大家路上碰到可以自由去攀谈。
资料参考:原先的答案个人感觉也不是很好,这个挺符合我的观点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看到一个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但是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只是一个传说,大部分的说法还是基于: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 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 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PS:德国存在瑞士的金子,最后好像是瑞士和盟军55分的帐。。个人认为这个是最主要的能保持中立的原因以下说的是一些客观因素瑞士自1815年《巴黎和约》起就被欧洲列强定为永久中立国,自那时起瑞士也一直奉行永久中立政策。而纳粹德 国在1939年发动二次大战时,当时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不足以抗衡欧洲,不可能率先拿瑞士开刀,到了后期虽占领了法国,但英国和苏联又是心腹大患,主要精力 也针对这两个国家,最后连法国都放一马,成立亲纳粹的维西政府,也说明这点。 瑞士不处于 战略要冲。当时欧洲中立国不止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瑞典等似乎都是保持中立的,可除了瑞士和瑞典,都未逃脱被入侵的命运。主要是那些国家 都处于战略要地,不入侵比利时、卢森堡就不能进攻法国,不入侵丹麦、挪威就不能控制波罗的海出口。因此,除比利时外,其他国家即使亲纳粹,也逃脱不了被入 侵命运,而轮到“两瑞”时战略意义不大了。
瑞士的油水不大,瑞士的强项是钟表和金融,钟表对战争来说不是说明战略物质,金融业主要是有价证劵,黄金没多少,真占领了不过是“废纸”。况且,瑞士的金 融当时是全世界的金融,也包括亲纳粹国家的,如果入侵,也会弄得这些国家翻脸。另外,纳粹掠得的财富也需要一个交换的平台,没有瑞士,财富是不能转换为物 资的。 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对机械部队来说是个灾难,就连现在的美国在阿富汗都难摆平,更何况当年的纳粹。 纳粹的日耳曼种族主义,注定也不能对自家人做的太过分。瑞士是日耳曼族的一个分支,大多数人讲德语, 其他是法语和意大利语,如果没有征得瑞士当地人同意,打自家兄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与奥地利不同。必尽一战是同一战壕,同文同种,合并又是奥地利人 自己同意。所以,当年纳粹入侵北欧都是有顾忌的,统治也相对温和,就对英国开始也不敢太过分,也是政治诱降为主。否则,自己都站不住脚。因此,不仅瑞士, 连瑞典也沾光了。 因此,如果说当年小胡子要入侵瑞士,不如说是吓唬一下小兄弟不要同英美走的太近。
在瑞典生活过挺久的,当时和瑞典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再加上一些我自己的补充1、瑞典牛逼的时候大概在13世纪的时候,瑞典统一了,基本上现在的北欧四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现在所属的地盘当时都归瑞典所有,北欧基本全部被瑞典占领。瑞典有个国外叫古斯塔夫二世,从他开始军事一直强势(瑞典到处都能看到他的雕塑),直到17世纪的时候,波兰、丹麦、俄国组成了一个联军打败了瑞典,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贴一张疆域变化图,不过是瑞典语的
2、战略的转型1780年瑞典与俄国、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同盟,这是瑞典中立的开始。1815年维也纳会议(刚刚打败拿破仑,此时俄国最牛逼),俄国拿走了瑞典所属的芬兰,并且还把波美拉尼亚省割让给普鲁士,自此瑞典战略收缩,领土差不多就是现在的面积,一直到一战都一直维持中立的。 3、一战到二战一次大战结束后,瑞典加入国联。这时候的中立,其实就是一种“灵活”的中立了,这个现在不是那么强大的国家需要加入国际组织,维护地区稳定来保护自己。在国联里,瑞典对裁军,消减武器生产等等议案是极力赞成的。但是国联毕竟只是大国的游戏,几次惩罚无效之后(1936年夏当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侵华战争等等),1938年瑞典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国联,1939年它拒绝了德国提出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也反对英法苏提出的关于全面保障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在大战即将来临时,瑞典出于对国联的失望和对本國安全的关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答案中说的很正确,瑞典确实做了很多帮助德国的事情,但是当时苏联其实也是对瑞典虎视眈眈,德国打着反苏的旗号,瑞典自然不可能明着和德国翻脸。(瑞典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向不好,瑞典和俄罗斯的几次战争让瑞典失去了北欧霸主的地位)此外,据说希特勒对瑞典也颇为忌惮,不敢动这个北欧强国,瑞典真的是在北欧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国民素质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悍的国家,因此在收拾完挪威和丹麦之后,希特勒应该是准备攻占苏联,然后再对瑞典动手的。但是随着德国的萎靡,瑞典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以下引自日,瑞典向德国妥协,同意德国经由瑞典境内向挪威运送军事物资,并同意德国军队在境内通过。但随着德国入侵苏联的步伐举步维艰,瑞典的屈辱也即将结束。在这段和平的日子里,瑞典的军队扩编一倍,达到50万人,武器装备为从前的三倍,并加强了机动化部队。1943年4月,瑞典国民大会提议停止德国到挪威的铁路运输。但政府还在犹豫,因为他们还不能确定战争的走向。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坦克决战中失利后,瑞典终于决定不再替德国运输物资和士兵。在战争期间,瑞典共运送214万德军士兵和10万节车皮的物资到前线。所以说,中立,仅仅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考核了自己的实力之后的待机而动,不要把国家政策这种事想的太美好。
瑞士是山区,又一向民风彪悍,爱好自由。神罗时代,瑞士人就打跑了皇帝的收税官吏,自管自治,长枪兵名闻天下,不服你来打啊。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不服,领兵来战,把自己的命给送掉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不服,三战三败,最后也丢了命。瑞士没有对外扩张,没有一个统一的瑞士民族,瑞士是居住于阿尔卑斯山下各处山民的联合,平时各管各的,碰见外敌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瑞士没有强大到可以和奥法抗衡,但强大的武装和贫瘠的山区使得进攻瑞士无利可图。
瑞典是北欧第一强国, 军事,经济实力那是北欧首屈一指的, 现在欧洲好多著名武器都是瑞典研发的(战斗机, 火箭筒。。等等);而瑞士, 虽然只有巴掌这么大,但是它的实力, 尤其是军事实力其实是很强的, 强到什么程度呢?瑞士平时只有五千常备军, 但是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动员出50万军队;据称当时纳粹德国就要不要入侵瑞士专门做过研究, 结论是:以德国国防军的实力, 可以打下来, 但是代价是 -- 可能要付出上百万人的伤亡;而且,这块地方没什么大用, 基本都是山, 也没什么紧要的资源, 打下来还得分兵去占领, 实在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在瑞士住了好久,你看看火车上的年轻大兵,一个个穿着迷彩背着SG55乘火车回家休息,你就知道为啥敢中立了。和朝鲜一样的全民兵役制,逃都逃不掉,退伍自动变预备役,服役时候的自动步枪还必须带回家保管!永久跟这你!也就是说有几个瑞士男人,基本上就有几个瑞士大兵!(没事我老去同事家拆枪装枪玩)
中立国国必须要自己拳头硬,当年二战绕着瑞士打,希特勒就是不敢进攻瑞士,卢森堡之类号称中立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不怕战才行
阿道夫算过,入侵瑞士起码出动一百万大军。而且瑞士没有多少油水,瑞士值钱的就是瑞士人。
我个人认为主要在于他国对其中立地位的认可和利用,即保持中立只是姿态,是否能实现在与他国的保证。即使发生了战争,中立国遭到入侵,依然可以保持“中立”。所以题目不太严格,因为中立这个状态,并不是说不被侵略,中立国可以对侵略进行自卫。所以,为何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只意味这该国不想改变中立国的形态。但是“中立国”依然可以奋勇抵抗,比如二战的比利时。但是比利时战后不再是中立国。
1914年至1915年旨在瓜分拿破仑后欧洲的维也纳会议中明确提出了瑞士作为中立国,由欧洲诸大国来保护。由此,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得到确认和保护。二战期间的中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瑞典对比利时总共几个角球_百度知道瑞典、瑞士这样的永久中立国为什么可以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的回答(97票)】:
我也只能谈谈的中立,不过我的了解应该也不全面,这里有个官方评价,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瑞士的中立跟国情不能说无关。因为瑞士没有什么自然资源(除了水和风景),所以瑞士男性以前多去作雇佣兵(包括梵蒂冈教宗卫队),这也是瑞士国家财富积累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被告知,瑞士转向中立,1515年是个重要年份,那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敌对的法国和意大利其实都是用的瑞士雇佣兵作战,而且伤亡很惨重。此后瑞士开始实质上的中立,但获国际()承认,是1815年。据说当时拿破仑的用意是让瑞士作为法、意、奥等国的缓冲地带。
瑞士的中立属于武装中立。很多人都说,瑞士的山几乎都被挖空作防空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之前看到的数据是,一旦发生核战争,瑞士全国人口的97%都可以在24小时内进入掩体。在瑞士盖楼(超过若干户人家),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装下全楼人的防空设施,并装有很厚的防辐射的门。每年全国还会有一次警报器测试,全国上下警报齐响,可算奇观。而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各山口或隘口,都可以见到不少混凝土制三角形,据说这种防护桩露出来的部分只有其体积的十分之一,作用是挡坦克的。下文中有照片:
二战期间瑞士的确有数万军人防守边境,当年的吉桑将军现在仍被瑞士人看作一位英雄(去年法语区评比上世纪百名杰出瑞士法语区人,吉桑将军是第一)。离我家不远,近法国边境处有座碑,是纪念二战中被瑞士击落的英国飞机机组成员的。当时瑞士的做法是,无论盟军纳粹军,谁都别从瑞士领土上过,过者必打。只有这样,才有中立。据说当时的战略是,如果纳粹真打起来,瑞士也是抵抗不住的,到时平原地区只能全舍,大家全部退进阿尔卑斯山区,这也是为什么上面提到的三角形防护体,基本都在阿尔卑斯山周围。瑞士的兵役制度至今也是,男性20岁起必须服兵役(除了有残疾或心理问题,但近几年已经松多了),第一次先上3、4个月的军校,以后每年服兵役3周至34岁左右退役,每年还有射击训练,各个区都有耙场供训练使用。不服兵役者或者要作义务社工,或者就是多缴税。瑞士每年的国防开支很大,也有不少军工企业。个人感觉瑞士的中立可以总结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自卫没商量。
不过现在要保持中立,对瑞士来说也是头疼事,国内议论很多。但瑞士人一般不愿加入国际组织,连加入联合国都是几次全国公投后才通过的。近几年公民特别担心加入欧盟,上个月的全民公投还有个组织要求真正的还权于民,每个重要协议都必须经全民公投,不过未能通过。
上面有人说瑞士有七位总统,这种说法不准确。瑞士的政府是由七位部长组成,一般是4年一选,只要不被选下,就可以干到退休。总统是这七位部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不能连任(但再轮到还是可以当),没有实权,只是国家的代表。比较有意思的是,瑞士的这些部长没有保镖,也和平常人一样乘火车上下班,大家路上碰到可以自由去攀谈。
【李引证的回答(15票)】:
瑞典和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名义,并不能保护它不被德国侵略。
实际上在41年以后,欧洲大陆绝大部分都已经落入了德意两国手中,仅存的几个小国,是没法得以善终的,所以只能选择妥协。
瑞典:1940年,允许德国的物资在瑞典国境运输,并且实际上瑞典帮忙承载了很多运力。
1941年,德军为了绕道芬兰,和瑞典签署了合约,从而使得德国军队可以直接带着武器开进瑞典,然后进军芬兰,德战机可以路经瑞典上空,德国海军可以停留在瑞典港口24小时。
到1943年底,瑞典共运送214万德军士兵和10万节车皮的物资到战争前线。
这已经完全不是中立国的表现了。
瑞士:瑞士和瑞典相比,更加微不足道了,实际上以瑞士的武装实力,根本守不了一个星期,所以它也必须妥协。
瑞士为德国提供的帮助主要在金融方面,首先是借钱,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为德国初期的闪电战的军备提供了极大帮助。
而后他们也开放了旧圣哥达隧道,这条隧道可以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给两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大帮助。
其它还有对待犹太人存款、黄金交易方面,都是完全偏向德国的。
=================================================
以上两个国家,虽然在二战期间,为了保护国家而偏向德国,但是依旧保留了中立国的名义,没有被德国侵占,我认为原因在于,当时纳粹德国判断,侵占的损失大于收获。
首先瑞典当时是北欧第一强国,实力当然不容小觑,而瑞士也如上面的人所说,当时调集了几十万的军队守在边疆,几乎占了全瑞士人口的10%,准备捍卫国家。
侵略两国带来的损失都很大,而且在侵略过后,又必须耗费军队守卫,这种损失大于收获。
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国家是名义中立国,不反德不反纳粹,并且在战争年代又如此的配合,所以没有必要把力量耗在它们身上。
假设德国在二战的时候平息了苏联全境,那么它会不会掉过头来对付瑞典和瑞士呢?我觉得届时是很有可能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不过这两个国家,还是尽量偏向于中立的,虽然在二战特殊时期有点不中立,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中立,也是尽力做到了不参战不出兵不结盟的保证。
【罗登的回答(3票)】:
我个人认为主要在于他国对其中立地位的认可和利用,即保持中立只是姿态,是否能实现在与他国的保证。
即使发生了战争,中立国遭到入侵,依然可以保持“中立”。
所以题目不太严格,因为中立这个状态,并不是说不被侵略,中立国可以对侵略进行自卫。
所以,为何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只意味这该国不想改变中立国的形态。
但是“中立国”依然可以奋勇抵抗,比如二战的比利时。但是比利时战后不再是中立国。
【陈志韬的回答(2票)】:
资料参考:
原先的答案个人感觉也不是很好,这个挺符合我的观点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前看到一个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
但是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只是一个传说,大部分的说法还是基于: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 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 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PS:德国存在瑞士的金子,最后好像是瑞士和盟军55分的帐。。个人认为这个是最主要的能保持中立的原因
以下说的是一些客观因素
瑞士自1815年《巴黎和约》起就被欧洲列强定为永久中立国,自那时起瑞士也一直奉行永久中立政策。而纳粹德 国在1939年发动二次大战时,当时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不足以抗衡欧洲,不可能率先拿瑞士开刀,到了后期虽占领了法国,但英国和苏联又是心腹大患,主要精力 也针对这两个国家,最后连法国都放一马,成立亲纳粹的维西政府,也说明这点。 瑞士不处于 战略要冲。当时欧洲中立国不止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瑞典等似乎都是保持中立的,可除了瑞士和瑞典,都未逃脱被入侵的命运。主要是那些国家 都处于战略要地,不入侵比利时、卢森堡就不能进攻法国,不入侵丹麦、挪威就不能控制波罗的海出口。因此,除比利时外,其他国家即使亲纳粹,也逃脱不了被入 侵命运,而轮到“两瑞”时战略意义不大了。
瑞士的油水不大,瑞士的强项是钟表和金融,钟表对战争来说不是说明战略物质,金融业主要是有价证劵,黄金没多少,真占领了不过是“废纸”。况且,瑞士的金 融当时是全世界的金融,也包括亲纳粹国家的,如果入侵,也会弄得这些国家翻脸。另外,纳粹掠得的财富也需要一个交换的平台,没有瑞士,财富是不能转换为物 资的。 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对机械部队来说是个灾难,就连现在的美国在阿富汗都难摆平,更何况当年的纳粹。 纳粹的日耳曼种族主义,注定也不能对自家人做的太过分。瑞士是日耳曼族的一个分支,大多数人讲德语, 其他是法语和意大利语,如果没有征得瑞士当地人同意,打自家兄弟,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与奥地利不同。必尽一战是同一战壕,同文同种,合并又是奥地利人 自己同意。所以,当年纳粹入侵北欧都是有顾忌的,统治也相对温和,就对英国开始也不敢太过分,也是诱降为主。否则,自己都站不住脚。因此,不仅瑞士, 连瑞典也沾光了。 因此,如果说当年小胡子要入侵瑞士,不如说是吓唬一下小兄弟不要同英美走的太近。
【GIno的回答(1票)】:
说说瑞士把,瑞典我不知道。认识一个瑞士哥是个话痨,每次聊天我都插不上嘴。
中立来源于没有野心。瑞士作为全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景色最美的国家(没有之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得到了极大满足。
同时有两个细节:1是他们深知自己是一个小国家,无论是国民还是政客没什么大国意识,不会动不动就追溯几百年前瑞士还不是瑞士的时候所谓的大国时代。
2是可能跟他们政治体系多少有些关系,瑞士哥跟我说他们有7位总统,人家那可是真正的民主。
【连冠的回答(0票)】:
要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侵略国想不想侵略瑞士;第二、瑞士有没有能力保持中立。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瑞士VS比利时:瑞士有多少角球_百度知道成长状态:
amy5****兑换iPad Pro一台
黑白浪人兑换iPhone 6s plus一台
tivoli兑换三星智能手表一台
moqilemon兑换尼康D7000单反套机一台
宣子子兑换MacBook Pro一台
simon_10兑换MacBook Air一台
铊很特别兑换iPhone6一台
drarf兑换罗技炫光机械游戏键盘一台
临江朱兑换iPhone6一台
有二还兑换iPhone6一台
moqilemon兑换iPhone6一台
1301216****兑换极路客G2智能行车记录仪一台
133晟兑换iPad mini3一台
lotteryfun兑换iPad mini3一台
fengyun119兑换华为mate7一台
1301216****兑换坚果家用投影仪一台
vw15兑换魅蓝手机一台
holmeschow兑换联想乐檬微游戏机一台
yunfeng15兑换小米Note一台
立刻猜yy兑换大疆无人机F450一台
&&瑞士 VS 比利时
分差:49&&&&
02:30( 周三)
数据分析(近6场)
欧洲赔率(百家实时)
让分赔率(HG初盘)
大小赔率(HG初盘)
两队历史交战统计
请选择统计场数
两队最近6次交手,比利时3胜3负
·让分盘路:3赢 3输赢盘率 50%
·大小盘路:3大 3小大球率 50%
竞彩让分(终盘)
竞彩大小(终盘)
请选择统计场数
瑞士最近6场,3胜3负
·让分盘路:3赢 3输赢盘率 50%
·大小盘路:3大 3小大球率 50%
竞彩让分(终盘)
竞彩大小(终盘)
阿尔巴尼亚
比利时最近6场,3胜3负
·让分盘路:3赢 3输赢盘率 50%
·大小盘路:3大 3小大球率 50%
竞彩让分(终盘)
竞彩大小(终盘)
斯洛文尼亚
请选择统计场数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
新浪爱彩提醒:理性购彩,热心公益
不向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出售彩票!ICP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士对比利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