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滴滴哪个注册平台更好平台在那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平台化滴滴已成创新之敌?--百度百家
平台化滴滴已成创新之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完成了品牌迭代的“滴滴出行”正变成创业者的梦魇,恐惧是唯一比死亡还可怕的东西,爱拼车和考拉班车就是吓死而不是战死,但平台化的滴滴真那么吓人吗?
日的伊利湖,襁褓中的美国海军击败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海军,佩里准将信手写下一纸简短的捷报: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they are ours,遇敌即攻,一战成擒!喷薄而出的英气和热血,百年之下,尤有余温。
今天支持创业者以小博大的也是这种信念,但世易时移,又异化出两个极端,除了狂言无忌,敢与大佬对喷,曾经很风光,最近常被撕的余佳文们,还有一个完全相反的群体,他们传承了PC时代对BAT特别是腾讯的恐惧,生怕自己午夜梦回的idea被大佬们克隆。
如今,完成了品牌迭代的“滴滴出行”正变成创业者的梦魇,恐惧是唯一比死亡还可怕的东西,爱拼车和考拉班车就是吓死而不是战死,但平台化的滴滴真那么吓人吗?
归纳起来,滴滴的优势不外三点:
首先是有钱,前后多轮融资(且不管9轮还是10轮),额度惊人,光是35亿美元(最近又有进项)的现金储备就足以让多数创业公司黯然退场了,何况滴滴背后还站着腾讯和阿里。
其次是规模,滴滴自曝打车业务掌握了99%的市场份额,日需求400万单,覆盖300多个城市,专车占据了78%的份额,日需求300万单,覆盖60个多个城市。
衍生的优势是补贴,滴滴力图给所有竞品造成这种印象,即它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机和场景随时发动价格战,这是有效的威慑。
另一个黑色幽默是伟光正的主管部门正成为滴滴的护法,尽管这与它的意愿相悖。交通部明确了私家车不能做专车,但形势比人强,主管部门能做的只是极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不是对创新痛下杀手,所以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滴滴反而是比创业公司更合适的对话方,而滴滴也非常需要官方的认可、合作或收编以架起通往IPO的捷径。
这种互相利用使滴滴仿佛成了互联网出行的代言人,微信加持的口碑传播和强势营销也令人印象深刻,滴滴证明自己是互联网创业圈里跑得最快的选手之一,但上演“横扫六合、天下归秦”的戏码还早了点,成长的滴滴有自己的烦恼。
资本驱动打乱了产品节奏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是有理想有节操的,但拿到第一笔投资后情怀就会变味,旁人只见滴滴推出一个又一个产品,以为那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会为它的效率和执行力击节,但滴滴远没有那么厉害,在专车之后它的产品扩张就失去了节奏。
快车是人民优步的应激产品,乱了敌人的同时,也乱了自己;顺风车曾经是创业者最看好的业态,玩家虽多,持之以恒者寥寥;巴士是新崛起的风口,但外有定制公交,内无盈利模式,街上到处是拉风而几近空驶的各路巴士;代驾倒是个快速催熟的业务,但e代驾正持刀相向。
与其说滴滴相中了这些业务的商业潜力,不如说是另有用心,比如:
(1)攻:用不断发掘的新场景维系平台的活力,推高估值,哪怕它不赚钱;
(2)防:阻止竞品在某个被忽视的角落突然坐大;
如此一来,平台化滴滴对行业创新的抑制就超过了它的贡献,最近滴滴的动作既多且大,除了用“再见”营销玩品牌迭代,大概也要处理尾大不掉的快车,向带司机的P2P租车模式转变,这或许是滴滴的一种调整,但并不能理解为对过往无序扩张的反思,而是新的冒险。
过快增长加剧供需失衡
创业公司唯快不破,但过快增长的风险同样惊人。截至2015年5月,滴滴平台拥有150万出租车司机和80万专车司机,这是个忠诚度很差的逐利群体,跨平台的流动在加剧,习惯了低价的消费者也一样,所以滴滴和Uber一边要维持订单的高成长性,一边还要提供高补贴,两家公司都“深刻理解”创造旺盛需求的重要意义。
这么做的风险在于人性,过度补贴给司机灌输了躺着赚钱的畸形认知,当平台化的滴滴从抢单向派单过度,引导司机切换到多劳多得模式时,结果必然是抗拒。
GMV和ASP的游戏
融资竞赛中的滴滴和Uber都在死拼GMV,后者相当于电商的流水,将各种毛收入打包,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数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拼的过程异常艰苦。
漂亮的GMV(成交总额)与ASP(销售均价)总是矛盾的,所谓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不过是一体的两面,滴滴必须精确计算多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才能推导出最佳公式。
糟糕的是大环境并不好,首先是专车的价格战不断,去年滴滴专车单均GMV为6.24美元,今年受累于人民优步的冲击和快车的推出,今年前五个月暴降到5.46美元,不可逆转的处于下降通道之中。
打车单均GMV虽然从去年的3.33微涨到今年的3.56美元,但整个市场正在快速规范,连96106都移动化了,滴滴除了拼命扩张,去当行业公敌,没旁的办法。
承受补贴的能力有其极限
尽管平台化的滴滴有集客优势,但在细分市场的垂直打击力无非是补贴,去年滴滴专车的B端(司机)补贴1642.7万美元,C端(用户)补贴865.7万美元,今年分别增至5303.6万美元和7428.4万美元,不仅力度大,用的也比较有技巧。7月28日滴滴代驾上线时,大玩限时免费策略,e代驾只得跟进,彼时滴滴与Uber的补贴战已近尾声,有钱也有闲来应付反击,顺风车、巴士的情况类似,然而这只是正常逻辑。
假设互联网出行圈里有信陵君那样的人物,大可组织一次翻版的合纵抗秦,例如Uber通过人民优步打击快车,神州专车持续接送机优惠,嘀嗒拼车维持最高每单30元的补贴,e代驾守住了首乘免费,各路巴士坚持月票促销,必然令滴滴顾此失彼,这比信陵君组织五国伐秦(注意不是六国哦,当年的合纵就是垮在齐国的独善其身),围攻函谷关的难度要小得多。滴滴虽然有钱,但用户没有品牌忠诚度,绝无法应付这样的放血术。
现在的滴滴很有大佬般顾盼自雄的派头,但说到底它就是一家估值较高、烧钱很有心得的创业公司而已,所以它的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一个苦逼的问题是,滴滴不想赚钱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赚钱,个中内情有点像刘强东的名言“如果一家公司在不该赚钱的时候赚钱了,那是非常愚蠢的”,可又不完全相同。
滴滴最近一年猛挖护城河,助推GMV的快速增长,但如前所述,并不是滴滴真正看清了互联网出行的演进方向,而是资本驱动下的无奈之举,这种战略的成功依赖三个前提:
这是滴滴亟需的,因为共享经济的门槛太低,天花板又太高,滴滴现在奉行一套简单粗暴的产品逻辑,指望用持续不断的补贴将竞争拉低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水平,待别人崩盘后再来收拾残局,独享定价权,这个模式的特点是:
(1)业务上创造了高成长性,但极度忽视产品的内生革新;
(2)用高补贴、高亏损给行业定性,吓阻后来者,抑制竞品的融资空间;
可是假如滴滴不能速胜,它以巨大代价推高的GMV就没法化身利润奶牛,它那每天产生近千万需求,每天完成10亿次计算,处理10TB数据的平台也就永远成不了Seth Godin所说的紫牛。
现在的滴滴无疑是hero app,但DAU和MAU依赖微信、支付宝和微博的流量矩阵支撑。滴滴的成功在于将社交媒体的病毒传播发挥到极致,兼顾了拉新和老客户的维系;滴滴的失误在于,以为不断加强产品的社交属性,再加上微信国家队诱导分享和单向抖动的双重护盘,就万事大吉。事实是互联网出行这几年必将从野蛮生长的圈地运动向深度竞争转化,工具化的产品属性会加速回归,滴滴如果单纯把自己与社交平台绑定,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微商而已。
3、避免产品自戕
这是人们对滴滴产品扩张的最大疑问,从打车切换到专车的逻辑可以理解,但后来的快车、顺风车、代驾甚至巴士就多少有点自戕的意味了,这正好反映了滴滴对市场的判断。按滴滴的想法,它的打车和专车业务虽然控制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与海量的潜在需求相比,渗透率仍然低的可怜,所以产品扩张先要贪大求全,然后才谈得到精耕细作。
滴滴当然不会天真认为它的每个产品都会成功,在2020年的长远规划中,滴滴的产品矩阵是有主次之分的,大体是专车为主,顺风车为辅,其他产品为补充,快车算是专车的竞争性子产品,是滴滴的价格敢死队,但拉低了单均GMV,在专车发动补贴大战时尤其碍事,所以快车未来多半要探索向P2P租车模式的转型。
顺风车的价值就是贡献低质量的GMV,对利润是反作用,这已经被Lyft证实,但它的社交属性在滴滴现有营销体系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仍被寄予厚望,至于其他产品不过是提前布局,远没到收获的时候,代驾的场景太单一,企业服务或政府车改的蛋糕好看却极难分享,只做中小企业又不赚钱,巴士则进退两难,小城市没需求,大城市死磕定制公交。
滴滴在挥霍金钱上比任何竞品更惬意更有心得,但显然还有比玩弄创业公司更有意义的事,比如产品的整合与分流,用户在平台内部的有效转换和输出,找到流量变现的赢利模式等等,另外,滴滴首先要预防的就是产品自戕之后引发的系统性溃决。
互联网出行的牌局,滴滴上了台面,但远没到show hand的时候。
※※※ 分割线 ※※※
虫二:聊聊科技,谈谈历史。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欢迎分享。谢绝不具名的转载和摘编。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二说(chongershuo)。
阅读:9383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3万
阅读:15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陈老师辛苦了
谁是独角兽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滴滴快的获牌:私家车符合条件可接入平台|专车|滴滴快的|牌照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滴滴快的获牌:私家车符合条件可接入平台
  “上海模式”鼓励互联网创新,将车辆准入等日常监管交由平台方负责,且未强制要求“8年报废”
  张晓媚
  日,对于中国的移动出行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当天下午,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首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证,意味着互联网专车正式得到了官方认可。
  而就在上午,Uber也宣布入驻上海自贸区,这是其设立的唯一一个美国以外的独立公司,Uber还把中国业务搬到了中国境内服务器上运行——离“合法化”更近了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约租车“上海模式”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车辆接入网络约租车平台,并将车辆的准入等日常监管交由平台方负责。
  对此,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和滴滴快的CEO程维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提到了“模式”,类似于由淘宝负责淘宝卖家的管理。不同的是,对于滴滴快的,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如果专车出现不合规等问题,平台方有连带责任。
  此外,关于此前外界盛传的“专车新政”规定的“私家车禁止接入平台、8年报废”等严苛要求,“上海模式”目前并没有强制规定。
  私家车符合条件可接入平台
  滴滴快的拿到许可后,外界最关心的是私家车究竟能不能接入平台。
  约租车“上海模式”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车辆接入网络约租车平台。以第一家获得牌照的滴滴快的为例,符合相应条件的车辆可以接入滴滴。而滴滴作为平台方需具备企业相关资格和所在地的服务能力,获得互联网业务资质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从而对平台车辆进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模式”中明确规定,平台数据库需接入监管平台,注册服务器应设置在中国内地等。上海交委强调,提供专车服务的车辆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营运证,司机也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从业资格上岗证。
  孙建平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按现有法规,私家车肯定不能接入,但是如果私家车具备了经营车辆的条件,“和我们出租车的管理有区别吗?”孙建平反问。
  程维在专访中也明确表示:“如果私家车符合标准,也是可以运营的,并没有要求改变车辆的性质,也是鼓励保护创新很重要的一个举措,这是大的方向原则。”
  上海交委的这些要求,与此前盛传的“专车新规”相比宽松许多。此前,外界流传的“专车新规”可能对现有专车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条款主要有:车辆需变更为营运的预约出租汽车,营运车辆需要牌照资质,报废规定由60万公里报废里程变为8年;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驾驶员要求全职;从行政上把专车数量纳入审批序列;营运价格要至少比出租车高50%。
  程维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次“上海模式”的专车管理办法更加市场化,尊重了现在市场上已有的专车业态。“比如说,没有像原来的出租车管理一样制定一个统一价格,更没有约定专车的数量。”他透露,未来滴滴快的会“通过大数据去找到一把个最合理的尺”。
  对于准入车辆的标准,程维表示,在保险上的创新是重点。“这次在专车运营当中所有可能的风险都有一个方案,比如说车子如果发生了损坏谁来承担,车子撞了,第三方责任险在哪里,有很多的考虑,并不是用原来运营的险,也不是私家车的保险,我们有上海保险的创新,并针对这做了一个方案。”他说。
  滴滴快的方面表示,平台将统一购买营运性的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和第三方承运人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和乘客意外伤害险,每车最多能提供600万元的保额。
  关于细则,程维透露:“原则上比出租车辆要好一点,价格和车型的标准有一个度,对于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也制定了相关的方案。”
  滴滴快的现已公开的标准还有:司机方面,约租车公司对其年龄、驾龄、过往驾驶记录等设置明确的准入条件,建立培训制度;服务方面,约租车公司对接入平台的车辆和司机进行严格的安全核查,建立健全服务规范,设置乘客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滴滴快的方面表示,将尽快给符合条件的车辆和司机颁发相应资质。
  方案制定花了4个多月
  程维在专访中透露,目前这个“上海模式”是滴滴快的和上海交通主管部门共同组建工作小组制定出的专车试点方案。“从(今年)5月开始,一直到9月16日,颁发了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张专车合法化的牌照。”
  早在四个月前,上海市交通委与滴滴快的就在出租车业务方面进行过合作。6月1日,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代表和滴滴快的联合建设的“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滴滴快的也同时在上海试点托管出租汽车个体户的海鸥滴滴服务社,开创出租汽车个体户托管的新模式。
  孙建平告诉本报记者,滴滴快的进入上海以后,他们发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一起建立了上述平台,现在到了解决其他问题的时候。
  而对于互联网约租车这个业态,孙建平表示:“上海交通部门的态度,历来是鼓励创新,因为是在‘互联网+’、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业态,我们鼓励。”
  上海交通主管部门具体关心的是:是否依法合规;有没有市场需求;乘客安全是不是有保障;公平问题,专车市场定位和传统出租一定要错位竞争,和谐发展。
  孙建平透露,平台计划分两步走,“在平台里面按照要求逐步规范,去筛选;对于新进来的,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做。”
  监管将“给出一段规范的时间”
  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此前曾明确表示:“我们将成为一家由中国人运营管理、中国资本参与、配合中国政府管理、服务中国百姓出行的本土企业。”
  Uber一直以来在本土化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有目共睹,但滴滴快的拿到的一纸牌照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合法化的这条路上,滴滴快的的劲敌Uber落后了。
  关于滴滴快的获得上海颁发的专车牌照一事,Uber方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为更贴近中国用户,优步服务器就在中国境内运行,并且早已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相关资质上与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一致。优步中国一切资料准备就绪,将按照规定流程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许可。”
  10月8日,同属移动出行平台的Uber宣布正式入驻上海自贸区,建立上海雾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1亿元人民币。Uber同时表示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63亿元,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稳定发展。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Uber至今没有获得ICP(网络内容服务商)经营许可,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向Uber求证时,对方表示,已于几个月前获得该证。本报记者还在工信部网站上查找到了相关备案记录。
  虽然Uber在“合法化”道路上前进了不少,但想和滴滴快的一样拿到牌照还有不少步骤要完成。
  孙建平表示,首先是专车的市场定位,对于低价要打击,与专车的定位不符;其次,运营约租车平台起码要设有投诉平台,才会给牌照。
  对于此次颁证,孙建平还表示,这意味着其他平台就“不合法”了,但主管部门不会马上进行监管,“会给出一段规范的时间。”但他没有透露这段时间的长度。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出错啦 - 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人气组织
PMCAFF目前不支持IE浏览器, 请用其它的浏览器打开PMCAFF, 如果是双核浏览器, 请选择极速模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滴滴平台收费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