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屠呦呦为什么不是院士 袁隆平落选中国院士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责编:陈超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8:38:07
选择字号:小 中
屠呦呦获奖引发的思考:为什么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相关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1-11-19 22:47:57
引用:“屠呦呦为什么飞的评上院士?
一时的工作水平再高,也不是一世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
院士要得就是系统一世的工作水平!!!!”
==============================================
<span style="color:#11-11-16 6:37:24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在无奈的社会现实面前,两院院士的评选也被大气候所左右。
<span style="color:#11-11-2 10:59:16
解放前和文革前的院士还可以.现在的院士头衔已不是纯粹的学术称号了,其中杂夹太多的利和钱.现在应该是修改这一制度的时候了,取消现有的不合理的&利和钱&,才能真正回归到纯学术上去.
<span style="color:#11-10-31 10:32:47
公平,谈何容易
<span style="color:#11-10-31 9:04:24
看了这些评论深有感触。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在这样的群体中鱼目混杂,伪劣产品很多。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糊涂僧判断糊涂案”比比皆是,昧良心当睁眼瞎,满嘴喷粪,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这些丑恶嘴脸见得多了,要想短时间改变这个现状是不可能的,至少50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应为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昔日干净的学术界现在已经肮脏不堪。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在老鼠螃蟹横行的时代,猫还能活么?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学术界不净,其它各界也难幸免)未来的希望。
目前已有72条评论屠呦呦获奖引发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
来源:BBC中文网
84 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后,除了获得不少中国人点赞之外,也触发了中国媒体及公众对于中国院士制度的检讨。屠呦呦虽然因为领导研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屡获国内外奖项,但她先后多次被提名参选中医科学院院士却一直落选。而且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因此又被称为是「三无科学家」。《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质问《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文章指出,「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文章同时表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人民网》的这篇文章明确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个「三无科学家」最后文章总结说,「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与此同时,鲁白教授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也批评说,中国的「院士制度目前还不是一个荣誉制度,更是一个利益制度」。鲁教授进一步解释了目前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说,「目前虽然院士是选举出来的,但投票者选院士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科学成就了。关系、运作和好处成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选上去的时候,意味着有些人被选下来。选下来也是跟这个制度有关系的。」鲁教授最后建议说,「院士应该回归到一个荣誉,表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荣誉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有很多额外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理应通过学术竞争才能得到的利益,这个应该回归学术竞争,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屠呦呦的获奖引发民众和媒体对中国院士制度的检讨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不少网民也纷纷发表评论,批评中国目前的院士制度。其中一位网友表示,「屠老太太获诺奖,等于扇了中国院士制度一个大嘴巴!」另一位网友也留言说,「尊敬留给屠教授,而膝盖献给两院院士的评选制度,就这个体制,谁不出国?」更有一位网友更直言说,「中国的这个院士制度早该废除了,多年来就是腐败的温床,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科学发展。」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其中一位网友表示,「拿诺奖的不是院士引发了群众对院士制度的怀疑和批判,许多批判似是怀疑的惯性所致,充斥着不屈和愤慨。怀疑是很好的精神,但最好在做出探讨或者拿到证据后再来批判,这样的批判才会带来改革和进步。」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作文素材 屠呦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作文素材 屠呦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屠呦呦多次落选院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