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法写出我得到水后的欣喜心情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放学时的情景,并表过出你的心情_百度知道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放学时的情景,并表过出你的心情
是那么可爱春雨犹如美丽女子的柔发;春雨犹如刚生长出的嫩芽,是那么轻盈;春雨犹如刚落地的娃娃,是那么柔软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两句运用比喻、结构相同的句子。(2分)例句:语文老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亮丽;
句式,比喻修辞缺一扣1分 语言通顺 1分
阅读《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节选),完成小题。(共16分)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节选)舒婷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那对视得很厉害的眼睛在老师看来是一种有辱师道的挑衅。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已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八九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你的弟弟妹妹,他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只是你的眼睛很忧郁。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你总要神秘地把我拉走,到林子深处去。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午休时,澄澈明净的天空下我们手拉着手满山摘草莓,把熟透了的随手塞进口中,将钻石一样完整的包在手帕里,直到我们的手,我们的唇全染得红艳艳的。“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同学们中有人一改温良恭俭让的好孩子样,宽皮带把腰束得细细的,一只手拎着老师的领子去批斗。你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屡经动员和阶级教育,始终和我站在台下,不肯“造反有理”。加上你又瘦又黑又结实的样子,于是你又得了“铁杆”(保皇)的绰号。插队时①,我去看你,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我们真的把那些阴霾②的日子躲过去了吗?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后来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①[插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将大批中学生送到农村生产队去劳动,称为“插队”。这些知识青年集中居住的地方称为“知青点”。②[阴霾]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烟尘而形成的浑浊现象。也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的阴暗、浑浊。小题1:为什么文中“我”朋友的外号叫“蚂蚱”,又叫“铁杆”呢?(3分)小题2:作者眼中的“铁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其中的一个特点。(4分)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文中哪些地方照应了文章的标题。(4分)小题4:作者舒婷是著名诗人,她的散文也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中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来比喻友谊的开始,用“鸟衔来”,“风吹来”比喻友谊开始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对这段纯真友谊的美好回忆。请你也从文中找出一处使用同样手法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小题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2分)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小题2:(1)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2)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小题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小题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分)
小题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阅读《社戏》(选段)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小题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主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4分)角度:
表现的内容:
小题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或品质:(6分)(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4分)
小题5: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4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描写:在心情高兴时看雪和在心情忧郁时看雪
给点分,我不能白劳动是不?1.我看这漫天的飞雪,飘飘洒洒,就像一群载歌载舞的孩子,轻快地弥漫在宇宙这个舞台中.2.你看这漫天的飞雪,无休无止,像是要把天塌下来才甘心似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绘你欢快的心情
一、句子:到处都是鸟雨花香让人心旷神怡.天空中的白云使人心晴舒畅.二、段落:1、空气中弥漫着春天来临的气息,轻轻一闻,满腔的绿意沁人心脾,绿色的小虫在草丛间躲猫猫,翩然的蝴蝶在炫耀着彩色的新衣,连鸟儿似乎也 在为我高兴,合着蟋蟀小队的小提琴,唱起了欢快的歌声.2、远处的绿色是一片小竹林,地上冒的小脑袋是竹家的小宝宝——竹笋.竹家小宝宝在努力拔高自己的小身子,想要眺望远方的溪水.3、站在浅浅的溪水中,没及脚踝的水流可以清晰的看到水底游来游去的小鱼儿,欢快的吐着小泡泡,时而冒出水面,时而撞上脚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答案带解析】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
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30字。(5分) 
示例: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温暖、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摆动着婀娜的身姿。
【试题分析】考查扩展语句。扩写要注意连贯,要使用修辞手法使语段生动。题干对意境(忧郁)、意象(“小桥”“小草”“树木”等)、手法(修辞手法至少一种)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考点分析:
考点1:修辞格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格
解读《考试说明》: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设向、反问 )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中间用“像、如、似、仿佛、一般 ”等一类的喻词。) 明喻 暗喻 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 苍翠的屏障。 (中间用“是、变成、成为、等于 、作了”等喻词)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借喻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 ,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 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找出《荷塘月色》中的博喻句。)
1. 比喻 修辞格介绍 比喻的作用(唤其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⑴化平淡为生动 ⑴比喻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
⑵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⑵化深奥为浅显
⑶化抽象为具体 ⑷化冗长为简洁 运用比喻应注意的几点 ⑶做比喻的事物要常见、易懂 ⑷比喻要力求做到新鲜、生动 修辞训练——比喻 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 问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 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2. 比拟 修辞格介绍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比拟的种类:
1. 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拟物: 把人拟作物 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比拟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或赋予人 以物的特点)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方式。
借代的类型: 特征代本体 :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具体代抽象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专名代泛称 :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形象代本体 :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 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 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 3. 借代 修辞格介绍 借代的作用 ⑴以简代繁 ⑵以实代虚 ⑶以奇代凡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 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4. 夸张 修辞格介绍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 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 : 扩大的夸张 :
超前的夸张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 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二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 的心。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 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4. 夸张 修辞格介绍
夸张的作用 1.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 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严对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第二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第四个特点,是平仄要相反。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 称地排列在以其,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 对偶的类型
从形式上分 : 宽对 : 严对 : 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 间悲欢离合。 家庭小集体,集体大家庭,尝遍 生活酸甜苦辣。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值 得珍贵的昨天? 记忆是心的网络,连接着多少令 人回忆的往事? 5. 对偶(对仗) 修辞格介绍 对偶的作用 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形式工整,有音乐美 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修辞格训练——对偶(对仗) 斩断千里长江,锁住无数山峰 把下列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一个 对偶结构,作“画卷”的修饰语。(2分)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 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 奔腾无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 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 卷。 6. 排比 修辞格介绍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 形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 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情感、语势 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 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练习册第四页 )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 《我有一个梦想》 6. 排比 修辞格介绍 2. 条分缕析,说理透辟 3.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的作用 1.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 设问 修辞格介绍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 8.反问 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 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 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 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 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 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 难道他没有来吗?
附: 修辞格 修辞格 ( 补 充 ) 双关 通感 仿词 婉曲 反复 顶真 回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 枝词》 1.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 1. 双关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玦”,以示之者三。 ——司马迁《鸿门 宴》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 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种辞格叫双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 语意双关,一方 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 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 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 的危险。
22.语意双关
1. 双关 风来花底鸟语香 鸟抛软语丸丸落 背诵《荷塘月色》中使用通感的语句。
2. 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 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 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彼 此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 的形象。 十一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北国名城 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 (音仿)
3. 仿词 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结了霜,男同志笑她 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 她们也笑男同志说:“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 ‘白毛男’了吗?” (义仿)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 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 格叫仿词。 这种辞格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又 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4.婉曲 讳饰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讳饰也是属于委婉的一种修辞格。 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 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 用委婉曲折的言词烘托或暗示本意,这就是委 婉。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5. 反复 间隔反复往往和排比合用。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 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 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 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6. 顶真 作用 1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 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 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 联系,这种辞格叫回环。 科学需要理性,理性更需要科学。
7. 回环 职工的干劲越大,领导越要关心职工生活,领导 越是关心职工生活,职工的干劲也会越大。 附: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补充) 对比 衬托 互文 用典
1. 对比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 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 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 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 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 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2. 衬托(烘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 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 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 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 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服务的。 1. 1.正衬 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 “孤舟”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 怨的气氛,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 箫声和歌声的凄婉与动人。 1. 1.正衬 正衬
2. 衬托(烘托)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长恨歌》 用“六宫粉黛”来突出杨贵妃的 美,用“悬崖白丈冰”来衬托花枝的“俏”, 从事物的反面来衬托,这种方法叫“反衬”。 1. 1.反衬 反衬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 子 · 咏梅》
2. 衬托(烘托) 对比 反衬
1.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为了被 陪衬事物服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2.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 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
3. 衬托(烘托) 蝶恋 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 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 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 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 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 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 相交通。
4. 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 实,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 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也称“用事”。 简析《短歌行》中的用典。
考点2: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是一项综合型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题设置多为表述题,分值3-4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扩展语句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定位填补法、添枝加叶法、围绕中心法和巧用修辞等。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18分)读
树李国文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3.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补写出空缺部分。(1) 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3)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习题(6分,每小题3分)鹊桥仙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共9分)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终,代李从易为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监军领市舶使
B.因而物故
故:死亡C.潞卒素骄
D.谓当辅弼
谓:以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
B.己一不干预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
D.钧践历中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对比。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部队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一趟。 
题型:语言应用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