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中国乒乓球队里约名单什么意思

The requested URL '/article//2888808.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第五章 体育
第五章 体育
新会县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有武术、舞狮、舞龙、赛龙舟、游泳等项目。20世纪初,近代体育如篮球、田径、
乒乓球等活动在新会兴起。从民国17-36年(年),
新会县运动员参加省十一至十五届田径比赛,共获第一名32个。
其中关玉叶在女子跳高比赛中,以1.37米成绩,破全国纪录。
建国后,本县体育事业迅速发展,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至1985年,本县有一级田径运动员两人,游泳运动员7人,
一级游泳教练员1人,一级田径裁判员1有。游泳裁判4人,体操裁判1人,田径裁判1人,田径游泳裁判1人。
为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专业运动员84名,大专体育院校学生50名。其中,田径运动员黄东活,
1985年于日本纪念织田于雄国际田径赛中,以6.65米成绩,
破亚洲女子跳远最高纪录。游泳运动员郭华英,1984
年全国游泳比赛以1分6秒35成绩打破全国女子100米仰泳最高纪录,并获参加二十三届奥运会资格,成为新会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蹼泳运动员李金胜,从年,获得全国比赛14个项目的第一名,打破全国纪录7次;获国际比赛10个项目的第一名,为国增光,
为省和全国人民争得荣誉。
国家体委领导人曾多次到新会视察体育工作。1958年,
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到新会县视察,参观了游泳场地,与游泳队运动员握手,亲切交谈。1979年,
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到新会县业余体校视察,并作“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题词。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建国前,政府未设专门体育领导机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如武术、舞狮、舞龙、赛龙舟等,由民间自发组织进行。
现代体育项目,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如民国21年(1932年),
新会民众教育馆主持过环城跑、乒乓球赛等赛事。建国后,
从县到区以及厂场,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体育领导机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一、县机构
1950年11月7日,
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东省分会新会县支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新会县体育支会。1953年11
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体育科。1956年7月1日,
体育科升格为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副县长甘伟光兼主任,配备专职干部4人,
职工3人。1968 年5月, 成立新会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军管小组,
实行军管。1971年9月,恢复新会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配备专职干部6人,职工12人。1984年4月,撤销办公室,
体委下设行政秘书股、群众体育股、业余体校。编制干部13人,职工13人。至
1985年未变。
二、区(公社)及厂、场机构
1980年除会城镇、外海、荷塘公社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外,
其余公社,从建国后至1985年,社会体育由区(公社)文教助理、
文化站兼管,
学校体育由教育局教研室的专职体育研究员和各区(公社)教育办公室组建的体育领导小组或体育教研组领导,
厂矿企业体育,由基层工会和基层“体协”组织活动。
第二节 体育经费
建国前,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经费,由当时发起竞赛活动的单位、群众解决。
建国后,自1953年11月成立县体育科起,
每年拨有体育事业经费,供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办公费等使用。
新会县年若干年份体育经费情况表
有关修建场地和参加上一级体育比赛开支,
另由县体委向县政府报请增拨专款;或由华侨、港澳同胞及其家属捐助解决。1955
年县增拨4000元新建菱东灯光球场。1959年县增拨5000
元解决参加第一届江门专区运动会经费进行脱产集训。1964
年港澳同胞唐珍琰女士捐助4000 元, 改建游泳池,
将原木制栏杆改为钢筋水泥栏杆。1965年她又捐助5000元,改建人民游泳池跳水台。1966年省、
县增拨5000元扩建游泳池初级池。1979年县拨款3.5万元,承办全运会全国水球比赛,扩建可容1000人的看台,改建 500
平方米体校课室。1982年县增拨款两万元参加佛山地区第六届运动会比赛。1983年省、县增拨5万元修建太阳能游泳池。
第三节 体育设施
建国前,全县仅县城有1座运动场及有沙堤、篁庄、白沙、何家大塘等泳棚多处。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设有篮球场。
偏僻的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设备。
建国后,至1985年底,全县共建有较大的运动场4座,面积4.96万平方米;田径运动场30座(400米场4座,300米以下场26座),25万平方米;篮球场475座,17.76万平方米(其中灯光球场39座,1.35万平方米);排球场15个,2430平方米(其中室内排球场10
个,1920平方米);游泳池11座,1.25万平方米;乒乓球室(场)295间(个)及乒乓球训练房3座。体育设施比建国前扩大30多倍。
一、县城体育设施
(一)体育场
县人民体育场 民国21年(1932年)竣工。由旅港同胞冯平山及其家属捐建。坐落在城北西头园,面积7200平方米。
场前建有牌坊1座,上书“第一公共运动场,冯平山先生捐建”等字样。
场内有半圆式300米跑道及200米直跑道6条,有篮球场、
足球场(篮球场与足球场共用)、排球场、跳高沙池、跳远沙地、指挥台等。
指挥台地下为体育用具贮藏室。会城沦陷时,场地全被日军破坏,
体育用具荡然无存。建国后,1953年成立县体育科,县拨款2000
元建成三级观台,900米长,面积5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5000人;
加建办公室1座;在场内修建300米半圆式跑道;小型足球场1座;跳高沙池两个;跳远沙池两个;推铅球场两个,易名县人民体育场。
1956年、1960年曾重修。
新会县人民体育场(大窝底人民体育场)1974年始建,1985
年投入使用。场址在会城北园以东的大窝底,面积1.6万平方米。场内有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沙池、投掷场和400米环形跑道(8条跑道)等设施。四周有10级观台,可容观众1万人。
观台以西有指挥台,观台以南是体育大楼。楼高3层,面积2400
1985年,县城(含学校、厂场企业单位)共有田径场9个,
面积11.4万平方米。
(二)游泳池
新会县第一座游泳池是沙堤游泳棚,位于沙堤桥路段,利用沙堤溪水开辟而成,民国26年(1937年)7月1日启用。
场内设有办公室、更衣室。泳棚分初级、中级两处,会城沦陷后被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开辟有白沙泳棚、沙堤泳棚、篁庄泳棚、
何家大塘泳棚等。以上泳棚,建国前夕停办。
建国后,1955年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建成县人民游泳池,池址在城北学官西侧,面积6756平方米。分25米×50米的高级池,20
米×25米的初级池,园形儿童池。场内设办公室、保管室、
更衣室。池内四周建有130米长的栏杆。高级池有3米木制跳板1座。1979年增建10级观台,能容观众1000余人。1965
年改建成水泥5米跳台1个,3米跳板1个。
1976年后,县城的胜利中学、会城城西小学、创新中学、华侨中学、少年宫(少年之家)、
涤纶厂等单位也相继兴建了游泳池。
1985年底,县城共有游泳池8座,面积8800平方米。
(三)篮球场
1955年在会城菱东路修建人民球场1座,长50米,阔35米,面积1700平方米。场内有灯光设备,观台面积1200平方米。建有10
级观台,周长1100多米,可容观众3000多人。
1985年县城共有篮球场84座,面积3.02万平方米。
较大的厂、场和中、小学校都有篮球场。
(四)溜冰场
1960年港澳同胞唐珍琰捐资兴建溜冰场一座。
场址在会城中心公园,面积1300平方米。1983年因入场人少,改为儿童飞机游乐场。1982年县工人文化宫应职工要求,在宫内设溜冰场一座,面积430平方米,至1985年仍在使用。1984年上半年,
县园林处在儿童游乐场开设溜冰场 一座,面积360平方米。后因儿童溜冰人少,1985
年9月改为“儿童火车路”。
二、农村体育设施
建国前,农村只有较大规模的中、小学有球场。建国后,农村体育设施不断兴建。1985年底,全县农村(含在农村的学校、厂场)共有篮球场354座,12.74万平方米,其中灯光球场6座,2160
平方米;田径场21座,27.3万平方米,其中300米场16座,19.2万平方米,400米场两座,3.24万平方米;游泳池两座,面积3300平方米;乒乓球室(场地)190间(个)。每个区和较大的厂场都有康乐场,体育场地总面积289.04万平方米。
第四节 群众体育
一、农村传统民间体育
(一) 武 术
本县群众习武,历史久远。武林人物,名扬全省的不少。清代有黄玉声、胡惠乾、李友山(七堡人)、陈享(崖西京梅人)、张炎(双水东凌人)、陈松年(潮连人、新会红巾军领袖)等。
其中道光年间的陈享,是驰名中外的蔡李佛拳始创人。其门徒张炎,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江门开设“鸿胜武馆”,至1949年10月停办,为新会培养了不少武术人才。
建国前,本县各区、乡都有武馆。仅会城就有10多间。建国初,武馆多为封建势力操纵,曾被禁止活动。至 80 年代,武术复兴。1985年全县有武馆25处,从事武术活动500多人。
(二) 舞 狮
建国前,各区、乡、村多有狮队。逢年过年、神诞庙会,
除舞狮助兴,攀高采“青”外,还表演武术。
建国后,舞狮活动有所发展。1985年底,全县有醒狮队230个,共有1.1万人。
(三)赛龙舟
建国前,每年端午节,水网地带,都有龙舟竞渡。
较著名的有会城帝临堂、东甲、泗冲、环溪庙、礼乐、外海等地。民国36
年(1947年),虽遭遇特大洪水,灾民遍野,外海仍出动黄、白、黑、银、绿、红、灰等七坊龙舟竞渡(原为八坊龙舟竞渡,
因金龙修缮未完),热闹非常。建国后,端午龙舟竞渡仍相沿袭。
“文化大革命”中曾作为“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
旧习惯)而中断。1980年后复兴。1984年端午节,
由港澳同胞捐资在礼乐河开展龙舟竞渡,参赛有环城、礼乐、小冈、双水等区,共出动龙舟
25只、1558人。1985年,全县有龙舟42只、2238人。
(四)舞龙
建国前,有的区乡逢年过节,神诞庙会都有舞龙活动。
其中较著名的是荷塘篁湾的荷塘纱龙。该龙长46.75米,33人舞(包括音乐),舞步花式丰富多样。1937年英皇加冕、1940年英皇登基,
均被邀请到香港表演。建国后,除多次到会城表演外,
还3次被邀请到广州表演,每次都载誉而归。1985年全县农村有金(纱)龙6条,
但都不及“荷塘纱龙”出色。
二、农村现代体育
1954年,按照省体委指示,
本县选二区(礼乐)雄乡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试点。1955年初,体育科派出篮球指导员到礼乐,
举办初级篮球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培训了55
名篮球运动员骨干。1955年冬,全县农民篮球比赛,礼乐队获得冠军。
在试点工作基础上,1955年,
全县在会城举办农村体育骨干培训班,有53个学员参加。学员回农村后,
对发展当地的体育运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65年,县体委制订了并经县委批准以田径为重点,
以外海为训练基地的计划。外海成立公社体委后,发动各生产队组织农民业余篮球队,开展训练,发动群众扩建原有运动场,
兴建篮球场(从7个增至21个),使田径训练基地初具规模。地区、
省体委领导先后到外海蹲点,肯定外海成绩。不久率领有田径、游泳、篮球等项目教练员及群众处干部的工作组来外海,为全县培训了田径初级教练员、初级裁判员16名、游泳初级教练员、初级裁判员58名、
篮球初级教练员、初级裁判员30名,
此外还有业余体校指导员若干名。外海成立少年业余体校,田径优秀运动员龚健生、
麦务强就是外海上送县业余体校后上送省队的。
外海体育经验很快便在全县推广。1956年,
全县建立基层体育协会40个,会员4867人,成为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新生力量。
荷塘公社成立体委后,建了有三级看台的篮球灯光球场,
建了游泳池,培训了一批游泳、篮球运动员。
1960年大搞国防体育,结合民兵训练,开展以射击为中心,
进一步掀起农民体育活动向多方面发展。
农村利用节假日经常举行篮球、拨河、乒乓球、棋类等比赛。1960年,江门专区乒乓球赛,本县农民组获男子单打第一、三、六名,女子第三、四名。
1982年,本县农民篮球队参加省首届农民篮球赛,
男子队获第一名,1983年参加省二届农民篮球赛,男子队获第三名。
三、职工体育
民国期间,只有篮球活动。建国后,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年,全县职工体育活动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次是广播体操(工间操)和篮球运动高潮。1954
年县体育科发动职工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活动。
由县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广播体操音乐3次,全县机关、团体、学校都开展广播操。同时,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自行车、游泳、拨河、举重、象棋等体育活动,其中以篮球活动较多。1954
年单位与单位举行球赛202次,参赛人数达4140人。
第二次是国防体育高潮。1958年8月,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挑畔。9月29日,
毛泽东主席发出“大办民兵师”号召。10月1日,全县宣布建立民兵师,掀起“全民皆兵”运动。
县体委协助县武装部组织民兵训练,掀起了以越野、野营、长跑、拉练、投掷和实弹射击为中心的国防体育活动高潮。1962年有8.62
万人参加野营活动,有57万多人参加长跑和越野活动。
第三次是乒乓球运动高潮。1961
年为迎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县委将县的男女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组成6个乒乓球队,到工矿、机关作示范表演252场。是年,全县参加乒乓球运动达8万多人次。
第四次是游泳高潮。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后,年,县每年7月16日都组织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活动,县体委组织县城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在会城河段、
会城河口河面、圭峰玉湖多处作10-20华里的长游活动。全县城乡上下,都掀起到江河、湖海游泳高潮。据统计,70年代,
年均到县游泳池游泳的有10.3万人次。
第五次是长跑高潮。从1982年始,每年冬季,
全县举行科局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男子3000米、女子1500米的“振兴跑”;
全体教工举行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的“教工长跑比赛”;全体职工、
干部、学生参加的2.5公里的“会城地区环城跑”、“迎春比赛跑”。每年“三八”节,组织妇女“三八妇女越野跑”。此外,
还有“老人长跑比赛”活动;
会城地区职工居民每天早晨都有群众性长跑活动。年,新会县连续7年被评为佛山地区、江门市、广东省群众性长跑先进县。
四、学校体育
(一)幼儿体育
幼儿园幼儿一向只开展唱歌游戏活动。1974年始,
会城镇每年都举行一次全镇幼儿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有拨河赛、田径赛、
投篮赛、原地拍球赛、团体操表演等。田径项目有大班400米跑、中班30米迎面接力赛、小班20米抢球跑、大班掷小皮球和10×30
米接力跑等。
(二)中、小学体育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学校开始设体育课。
教学内容除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外,多为兵式操练。民国期间,始有近代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乒乓球等。每周1-2课时,但不作为学生升留级考核标准。
建国后,各中、小学体育课定为必修课之一,每周两课时。
体育项目设田径、体操、球类、技巧、器械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曾一度被改为学军课(军训课)或劳动课,内容是基本操练、投弹、射击、野营拉练等。1972年恢复体育课,贯彻“两课”、
“两操”、“两活动”制度(“两课”是每周安排体育课两节;
“两操”是每天坚持早操和课间操:“两活动”是每周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当时由于劳动多,加上场地器材不足,
不少学校没有实行。1979年后,为进一步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
县教育局增添体育教研员,
各公社成立体育教研组并制订《新会县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以公社为单位,每周1天,集中各校体育教师,举行公开课,开展观摩、评议、教学活动。还规定校、社、
县各级每年要举行1-2次田径、游泳运动会。1983年开始,学生体育“达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下同)列为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凡体育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体育不“达标”者,
不能报考高一级学校。重点学校录取新生,要加试体育课。
1954年新会一中、
四中推行“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下同)。1958年全县各校全面铺开,年底测验,
全县中学生合格率为90.2%,小学生为70%。1982年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新《标准》的中、小学405所,占学校总数的99%,参加锻炼的中、小学生14.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99.5%。
“达标”学生中,儿童组1.53万人,占40%;少年乙组8964人,占 41 %;
少年甲组3627人,占45%。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的中学
92所,占中学总数的95.8%;小学310所,占小学总数的99%。1984年,全县7.94万名学生“达标”,占适龄学生的76.2%。
五、老年人体育
为增强老人体质,延年益寿,1982
年9月成立新会“老人体育协会”,会址设在“老干部之家”。是年,
参加老人体育协会的会员150人,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有300多人。
体育活动项目以长跑为主,还办有乒乓球、象棋、太极拳、太极剑、练功十八法医疗体操、气功训练班等。年,全县共举行过7次老人体育运动会,促进了老人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第五节 重点项目
民国14年(1925年)3月,
我县举行第一届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年,我县田径运动员参加广东省十一届至十五届运动会,共获得 32项冠军。其中关玉叶在女子跳高比赛中,以1.37米成绩破全国记录。
建国后,狠抓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整和培训工作。
成立业余运动队,建立县、社、校竞赛制度。成立县业余体校,
设立田径网点,不断完善场地设施,健全运动队和培训制度,
使田径运动向前发展。
1951年1月,成立新会县体育支会,
把建国前自发的群众业余体育竞赛组织起来,重视和加强对学校和群众的业余体育训练工作。1953年11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体育科,结合各校实际,
调整体育教师,统编中、小学体育教材和教法。1955年11月,从各中、
小学和工人的业余体育积极分子中选出成绩突出、
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组成业余田径队。1956年7月,成立新会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进一步加强业余田径队的训练工作。每周训练2次,每次1-2小时。凡参加上一级的比赛都集训一段时间。
组织县内各级田径比赛和到邻近县市进行田径对抗赛。1959年成立新会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开设田径班。对业余运动队的队员择优选入田径班,进行有计划、
有系统的训练。当时田径班的学生,分散在各校就读,
有关学校统一安排他们在同一时间到体委参加训练。
1960年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体育训练基本停止。
1965年,县体委建立以田径、游泳为重点的业余体校,
采用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形式进行训练。但到1966年,因“文革”而中断训练。
1970年至1977年8月,县体委恢复田径训练。
业余体校把全县的优秀田径苗子,集中到新会一中、平山小学寄读,
集中在体委食宿、配备专职教练一人,早上训练1小时,下午训练2小时。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建立田径训练网点。在训练方法上,
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打好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基础。
1977年9月,成立体育学校,把全县优秀田径苗子集中到体校,半天学习,半天训练。
1979年,体校新建500平方米的校舍,田径场地设施基本完备。增加专职田径教练4人。
经常组织教练参加上一级举办的学习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对运动员采取“三集中”(即集中食宿、
集中学习文化、集中技术训练)和赛前增设一节夜练课的做法,
提高技术水平。在区(镇)一级,组建区(镇)体育教研组,
组织各校体育教师开展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有专题公开课,研究教材教法,
参观学习)。在全县范围内,制订并实行校、区(镇)、
县各级每年分别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田径、游泳运动会的制度。
不断完善网点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
建国后至1985年,我县参加省级比赛获单项第一名56个,
参加全国比赛获前六名15个,其中第一名4个。
我县上送省队运动员黄东活,1985
年5月参加日本纪念织田干雄国际田径赛女子跳远赛,以6.65米成绩,打破亚洲纪录。
二、 游 泳
新会县虽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境内河流纵横,
具有良好的天然游泳条件。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和严格的技术训练,
游泳成绩较差。1954年新会县参加粤中区游泳运动会得零分。1956
年参加佛山专区游泳赛,团体总分也只得4分,名列专区最后一名。
为了改变游泳落后面貌,1955年始,从场地建设,
办校(班)培训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场地建设方面, 1955
年在城北学宫西侧建成县人民游泳池。1976年后,县城的胜利中学、城西小学、创新中学、华侨中学、
少年宫、涤纶厂等均相继兴建游泳池。到1985年,
全县共建成游泳池10座,面积1.21万平方米。
办校培训方面,1956年由县体委选送师范应届毕业生1人,
参加全国游泳教练班学习,学成归来,
由县教育部门安排在师范当体育教师,并兼任县业余游泳队教练。1958年10月-1959年4月,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游泳运动员。同年,建立新会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开设游泳班,配备兼职教练3人,坚持系统训练。1965
年省体委在新会建立田径、游泳为重点的业余体校训练网点。1966
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冲击而中断。1970年恢复训练,
配备专职游泳教练3人。1972年始,全县中、小学坚持每年举行一次游泳比赛制度,
从中发现和培养游泳苗子,择优选送到业余体校游泳班进行系统培训。年,新会县参加市级游泳比赛10次,获单项第一名71个,团体总分居佛山地区第三位。参加省级比赛6次,获第一名项目
11个。参加全国比赛5次,获第一名项目5个。输送给省体工队4人,输送给解放军体工队3人。1979年新建500平方米的体校落成,县体委对游泳运动员实行“三集中”(即集中食宿、集中学习文化、
集中技术训练),配备专职游泳教练4人,
冬天用尼龙薄膜覆盖游泳池,坚持冬训。在训练方法上也实行创新,
采用“多次训练法”(即每天练习3-4次),显著地提高了训练成绩。1979年、
1980 年、1985年,新会县参加地区游泳竞赛,均获地区团体总分冠军。年,参加省级游泳比赛6次,获第一名项目15个。参加全国比赛4次,获前六名项目14个,获第一名项目4个。年,共上送到省体工队5人,上送到火车头体协队1人。
建国前,全县各区乡都有篮球活动。建国后,几经起伏,
仍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年,会城地区利用业余时间经常进行篮球比赛。1951年经过选拨,新会县女篮运动员何佩洁,
代表广东省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南区(五省)篮球赛。1953
年新会县篮球队首次参加粤中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篮球赛,获男子工农组第一名。1954
年为深入开展农村篮球运动,
县体育科还派工作组到二区(礼乐)雄乡蹲点,组织农村篮球队培训。是年,
参加广东省篮球邀请赛获全省男篮第四名。1956年参加广东省篮球锦标赛,篮球队获全省第四名。1959年1月,参加江门专区运动会篮球赛,男子队获第一名,
参加广东省篮球赛,男子队获第四名。
1960年由于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困难,
新会县不少篮球场被利用种番薯,球架被拆毁,篮球运动受到一定影响,
运动水平下降。1962年后,新会县男女篮球队经过改组、调整,1963年
10月参加江门专区第一届篮球赛,获男子组第三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篮球运动大倒退。1969年参加佛山地区篮球赛,
男队仅获第九名。1970年参加佛山地区篮球赛,男、
女队均失去参加决赛资格。
1973年县体委重整旗鼓,重组业余体校篮球班。
配备篮球专职教练两人。同时,恢复全县中、小学篮球比赛活动,
全县的篮球运动又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年,邀请兰州部队、广东省军区、甘肃省军区、广东青年、香港四邑会所以及省内各地区、县、
市级篮球队共进行过135场比赛,全县篮球运动空前活跃;并向省体工队输送球员1人,向广州部队输送1人,向广东省军区输送1人。
1978年后,全县中、小学没有举行过全县性篮球赛。
由于经费不足,县体校篮球队也于1980年停办,县一级篮球友谊赛交往甚少,这一时期,企业篮球队比较活跃,较著名的有县糖烟酒公司、
新会县中国旅行社等篮球队。1982年县组队参加广东省首届农民篮球赛,男子队获第一名。1983年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农民篮球赛,
男子队获第三名。1985年参加江门市第一届运动会篮球赛,男子队获第二名,女队获第六名。
四、 跳 水
民国时期,
全县只有会城何家大塘游泳棚建有3米跳台1座。
建棚以后,仅进行过一次跳水表演,没有举行过跳水比赛。
建国后,1955年在会城兴建全县第一座游泳池,
内设3米木制跳台1座。1956年全县举行首次跳水比赛,
吸引广大群众参加跳水运动。1959年3月,首次参加江门专区第一届运动会跳水比赛,
共得24分,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65年县新建5米跳台1座、
3米跳板1座、1米跳板1座,供跳水训练用。1971
年佛山地区体委委托新会县组队参加省跳水比赛,
正式组建新会县第一支跳水队伍。
1972年参加在广州市举行的广东省跳水、游泳表演赛,
获全省第三名项目1个。1973年参加在茂名举行的广东省业余体校跳水、
水球比赛,获第二名项目3个、第三名项目1个,
获甲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乙组团体总分第四名。
1973年广东省批准新会县为跳水训练点。1979
年新建体校校舍落成,对跳水班的学员实行“三集中”(集中住宿、集中上课、
集中训练),配备专职教练1人,专门负责培训。同时,
大力改善训练设施,年,参加省级跳水比赛6次,获单项第一名3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6个。
被输送到省体工队的跳水运动员参加全国及国际性比赛获第一名项目7个、第二名项目2个、
第三名项目4个。
第六节 体育竞赛
一、县级运动会
(一)建国前县级运动会
建国前,举行县级运动会有四届:
第一届运动大会:民国14年(1925年)3月,
在会城北教场举行。四周用葵竹围搭,有观众座位千余,由于场地限制,
比赛项目仅有田径、排球、篮球。
第二届运动大会:民国18年(1929年)12月10日,
在会城北教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田径。
第三届运动大会:民国22年(1933
年)4月下旬在会城举行。会城沦陷后,1944年6月初,县立一中等9所中、
小学校在双水区天亭圩和东凌乡举行田径、排球、篮球赛。
第四届运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6年(1947
年)1月1日,在会城第一公共运动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
乒乓球、垒球、排球。开幕时表演千人操。
(二)建国后县级运动会
建国后至1985年止,举行县运动会有四届:
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1953年元旦,
在会城人民广场举行。全体运动员在开幕式作广播操表演。比赛项目有田径、拨河、篮球,参赛人数760人,打破广州市运动纪录25项。
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1959年国庆节在会城人民广场举行,
历时3天。参赛和表演者2000多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
游泳、乒乓球、象棋、拨河、自行车、武术、射击、体操、划艇等11
项。田径、游泳有8项、13人破专区纪录;田径、游泳、体操、
篮球4个项目,有28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有149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有51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
第三届体育运动大会:1970年元旦在会城人民广场举行,
历时4天。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游泳、田径、乒乓球、
自行车等。还有200米全副武装持枪跑、4×100米接力爆破跑、武装泅渡、3000米背枪负重自行车等军事项目。参赛有工农兵1040人。
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1985年7月14日,
在会城大窝底人民体育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足球、篮球、象棋等。参赛563人。
二、县级单项体育竞赛
建国后至1985年,县级单项体育竞赛共举行111次。其中田径50次,游泳17次,篮球20次,乒乓球9次,自行车8次,
体操3次,棋类、武术、射击、跳水各1次。
县级单项体育竞赛情况表
举行年、月
运动会名称
“七一”人民体育运动会
“六一”儿童运动会
县游泳、田径测验会
破9项县纪录
县田径测验赛
破20项县新纪录
县田径运动大会
破15项县纪录、1项省纪录
县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田径赛
县田径、自行车预选会
破1项省纪录
国庆节县田径赛
破24项县纪录、3项省纪录
县田径、自行车运动会
破22项县纪录、4项省纪录
县参加专区中学生运动会选拨赛
县人民体育运动会
县中等学校学生体育运动会
县职工民兵运动会
国庆节中、小学田径赛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6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3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0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1项县纪录
元旦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20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21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3项县纪录
县体育运动大会田径赛
破14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赛
破2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赛
破1项省少年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赛
破4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学田径运动会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9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4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1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6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0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2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8项县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2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7人4项破县少年乙组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6人5项破县小学生纪录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破1项县纪录、6项县少年纪录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县小学生田径赛
县网点学校田径赛
县中学生田径赛
运动会名称
县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会游泳赛
县游泳运动会
全县水上运动会
破13项县纪录
县小学生游泳运动会
县儿童游泳赛
县儿童游泳邀请赛
县学生游泳邀请赛
县小学生游泳邀请赛
县中小学生游泳邀请赛
县中小学生游泳邀请赛
县中小学生游泳赛
县中小学生游泳比赛
县中小学生游泳比赛
县中小学游泳比赛
县中小学游泳邀请赛
县中小学游泳邀请赛
县网点学校游泳赛
运动会名称
参赛队数(队)
参赛人数(人)
县“七一”人民体育运动会篮球赛
县首届国防杯篮球赛
县二届国防杯篮球赛
县冬季篮球邀请赛
第三次国防杯篮球赛
全县篮球分区赛
新会县篮球锦标赛
新会县篮球锦标赛
县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
县职工民兵运动会篮球赛
新会县中学生篮球赛
县职工、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
县中学生篮球赛
县职工男子篮球邀请赛
县高中学生篮篮球赛
新会县中学生篮球赛
县职工篮球赛
县商业系统篮球赛
县财贸系统篮球赛
县教工篮球赛
运动会名称
参赛队数(队)
参赛人数(人)
县中学生运动会
县职工、民兵运动会
县乒乓球邀请赛
县元旦中学生运动会
县中学生乒乓球赛
县中小学基层乒乓球选拨赛
县中学生乒乓球赛
县中学生乒乓球决赛
县中小学生乒乓球赛
运动会名称
参赛队数(队)
县春节体育竞赛
县自行车锦标赛
县、会城地区自行车赛
县春节自行车赛
县春节自行车赛
县春节自行车赛
县春节自行车赛
县春节中学生自行车赛
体操、象棋、武术、射击、跳水
运动会名称
参赛队数(队)
参赛人数(人)
县中学体操竞赛会
县体操冠军赛
县体操锦标赛
县春节象棋竞赛
县武术观摩选拨赛
县职工射击单项竞赛
县跳水竞赛
三、承办市(地)以上各级竞赛
建国后至1985年止,本县承办市(地)级竞赛有田径两次、
篮球5次、游泳11次;省级竞赛有田径两次、篮球1次、
游泳5次、马拉松万米跑1次;全国竞赛有水球比赛两次。
新会县承办市(地)以上各级竞赛情况表
承办市(地)级单项体育竞赛
运动会名称
参赛县市数
佛山专区第二届田径运动会
佛山地区少年田径赛
佛山专区游泳运动大会
佛山专区职工青少年游泳跳水比赛
江门专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游泳)
江门专区游泳赛
佛山专区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游泳)
佛山地区游泳比赛
佛山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游泳竞赛大会
佛山地区少年儿童游泳选拨赛
佛山地区第五届运动会少年体校游泳赛
佛山地区少年游泳达标赛
江门市第一届运动会游泳赛
佛山专区少年男女篮球锦标赛
江门地区第一届篮球锦标赛
佛山地区少年男子篮球锦标赛
佛山地区甲级篮球赛
佛山地区业余体校(女子组)篮球选拨赛
承办省级单项体育竞赛
运动会名称
参赛县市数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省少年田径运动会
省冬季游泳锦标赛
省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选拨赛
省少年儿童游泳赛
省业余体校游泳赛
省少年儿童游泳选拨赛
省篮球锦标赛(新会赛区)
马拉松万米跑
省马拉松万米跑比赛
承办全国单项体育竞赛
运动会名称
全国第四届运动会水球赛暨十二单位水球比赛
12个青年队
8个甲级队
“蓬江杯”全国水球邀请赛
四、竞赛成绩
(一)本县运动员参加省级体育竞赛成绩
建国前,新会县参加省十一届至十五届田径竞赛获第一名32个。其中关玉叶女子跳高,以1.37米成绩,破全国纪录。
建国后至1985年,本县参加省级田径竞赛获第一名56个,
游泳竞赛获第一名50个,跳水竞赛获前三名22个,
体操竞赛获前三名9个,自行车竞赛获前三名6个,篮球竞赛获前四名8个。
新会县运动员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第一名者的情况表
广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
接力4×200米1'57&
县联男子甲组
广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
县联男子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个人总锦标第一,22分
县联男子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乙组跳高1.38米
县联男子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乙组跳远4.34米、三级跳远9.04米
县联男子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省运女子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十项全能2817.76
县联男子甲组
铁球6.20米
县联男子乙组
接力4×400米4'54&4
接力4×400米32&7
县联男子丙组
铁饼16.89米
县联女子甲组
标枪13.62米
县联女子乙组
200米32&5、400米76&2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低栏80米17&1
县联女子乙组
垒球掷远27.02米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乙组100米14&3
跳高1.22米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跳远4.78米
县联男子乙组
甲组100米14&2
甲组200米30&4
县联女子甲组
县联女子甲组
跳高1.37米
破远东纪录
标枪24.39米
县联女子甲组
接力4×100米61&4
县联女子乙组
接力4×100米54&6
县联男子乙组
广州东较场
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低栏80米16&8
县联女子乙组
接力4×50米30&4
县联女子乙组
跳高1.68米
跳远5.76米
标枪37.98米
跳高1.33米
铁饼19.35米
标枪22.44米
省第一届运动会
省少年运动会
手榴弹56.1米
省田径、自行车运动会
跳高1.82米
手榴弹40.71米
省田径测验赛
跳高1.70米
五项全能2466分
少年组跳远6.36米
破省少年组纪录
省第二届运动会
手榴弹42米
达一级运动员标准
省少年运动会
三项全能1752分
破全国少年纪录
三项其中100米11&8
破全国少年纪录
铁饼44.45米
破全国少年纪录
破女子省少年跳高纪录
省少年运动会
标枪28.86米
省中学生田径赛
铅球8.39米
省第三届运动会
跳远4.85米
省第三届运动会
400米1'4&6
省少年田径集训
400米1'6&5
省少年田径赛
三项全能1935分
破省少年纪录
破省少年纪录
80低栏12&7
省中学生运动会
三项全能2113分
三项跳高破省少年纪录
三级跳远13.25
省少年田径比赛
竿高3.15米
省第四届运动会
三级跳远14.66
省业余体校田径邀请赛
跳远6.44米
三级跳远12.87米
手榴弹60.74米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跳远6.55米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五项全能2262分
手榴弹41.82米
省业余体校赛
400米50&18
100米栏15&6
省第五届运动会
三级跳远15.21米
省少年田径赛
三级跳远14.44米
省少年田径运动会
三项全能1628分
省中学生田径赛
跳远6.77米
三级跳远14.08米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跳远5.54米
省第六届运动会
三级跳远15.73米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省少年田径选拨赛
省十四城市暨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选拨赛
跳远6.61米
跳远5.42米
省少年田径锦标赛
撑竿跳高3.70
参加省级(游泳)运动会获第一名
省职工、青少年游泳、跳水运动会
200蛙3'20&6
省二届游泳赛
100蛙200蛙
省秋季游泳、跳水锦标赛
200蛙3'14&6
省少年游泳锦标赛
100自接1'7&6
破省少年纪录
破省少年纪录
破省少年纪录
新会队院联队
破省少年纪录
省第三届运动会少年游泳比赛
甲组100蛙1'32&&
省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选拨赛
少甲200自2'51&6
100蝶1'31&7
200蛙2'57&
少乙100蝶1'25&9
达一级运动员标准
200混3'4&9
200蝶3'8&6
破省最高纪录
省中学生游泳赛
甲组200自2'32&9
400自5'28&9
100蛙1'20&2
200自2'53&6
100自达一级运动员标准
100蛙1'30&4
200蛙3'16&5
100、200蛙达一级运动员标准、破省少年纪录。
乙组100自1'11&3
省冬季游泳赛
100蛙1'31&&
省游泳集训表演赛
200自3'10&
省少年游泳、跳水、水球比赛
甲组4×100自接
省少年儿童游泳赛
少乙100蛙1'17&&9
100、200蛙破全国少乙纪录
省第四届运动会
100蛙1'17&200蛙2'45&
100、200蛙破全国少乙纪录
100蝶1'20&&3
100、200蝶破省少乙纪录
400混6'15&3
破省少乙纪录
省少年儿童游泳赛
少甲100蛙1'16&
200仰2'47&9
省业余体校游泳赛
少甲800自由泳11'4&5
少乙200蛙3'15&8
儿甲200仰2'56&8
省业余体校游泳选拨赛
少甲100仰1'16&&
少乙100蝶1'15&2
省少年儿童游泳选拨赛
少甲100蝶1'13&200蝶2'39&5
少乙100蛙1'23&6
200蛙3'1&5
省第六届运动会游泳赛
少甲100自由泳1'1&9
200自2'15&2
100、200自破省纪录
省少年儿童选拨赛
200蛙2'44&
省少年儿童游泳锦标赛
100仰1'13&6
200仰2'40&5
参加省级(跳水)运动会获第一名
青少年儿童跳水选拨赛
省第六届运动会
林坚庆(女)
省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
参加省级(体操)运动会获第一名
省分区田径、体
参加省级(篮球)运动会获第一名
省篮球锦标赛新会赛区
省第一届农民篮球赛
(二)本县运动员参加全国体育竞赛成绩
建国后至1985年,新会县参加全国田径竞赛获前六名有15
个项目,其中破全国少年纪录1项;游泳竞赛获前六名有27个项目,
其中破全国少年纪录1项;跳水竞赛获前六名有两个。
新会县运动员参加全国体育竞赛成绩获第一名的成绩表
参加全国田径竞赛获第一名
400米800米
全国业余体校达标赛
全国业余体校田径赛
参加全国游泳竞赛获第一名
运动会名称
全国少年游泳(东莞赛区)
全国五单位儿童游泳测验
100蛙4×100混接
全国游泳分区赛
100蛙4×100混接
破全国少乙组纪录
全国业余体校游泳赛
全国业余体校游泳分区赛
全国业余体校游泳赛
100仰4×100混接
第七节 培训体育队伍
建国前,体育运动员只靠学校体育课培训。建国后,
除抓好学校体育课外,还办业余体校、短期业余培训班,采用多种形式、
式条渠道培训体育队伍。
一、业余体校
1955年11月,县体育科从各中、
小学和工人群众的业余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中,选出成绩较好、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
组成业余体育运动队。1959年将业余体育运动队择优编班,
正式建立新会县青少年业余体校,聘专职教练员6人,业余教练6人。开设田径、
游泳、篮球、乒乓球、射击、航海模型等7个班,共407人。分中学部、小学部上课、训练。1965年省体委在新会县建立以田径、
游泳为重点的业余体育学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冲击停办,1970
年复办。1977年改名新会县体育学校。1979年新建校舍500平方米。同年11月,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到新会县体育学校视察,
并作“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努力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题词。1980
年新会县体育学校田径、游泳、跳水等3个班获省先进班称号。1984
年体育学校在全县建立了田径训练网点6个、游泳训练网点7个,
聘请网点教练员13人。从业余体校成立至1985年,共培训运动员4886人,
为国家输送体育专业人才有:上送国家队4人、省体工队35人、
解放军11人、各大专院校50人。
二、短期业余培训
1953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体育科后,即以办短期培训班形式,
培训体育队伍。年,共培训基层体育干部1531人次,田径、游泳、篮球、体操、乒乓球、自行车、摩托车各项运动骨干322人次。结合民兵训练,培训摩托车、无线电工程、教务、
小口径步枪教练等264人;结合医疗保健,配合医药治疗,培训大极拳骨干
80 人。年,举办各种短期业余培训班, 培训中、
小学体育教师2492人次。
另先后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项目短期培训班有:全国游泳指导员训练班1人,
学习日本早稻田大学游泳观摩表演1人,参加广州省体操、田径、游泳、划船、航海模型等指导员训练班
33人次,参加市(地)田径、武术、航空模型、无线电、
射击教练员培训班15人次。此外,凡参加历届市、省、全国体育运动会前,
都在县集中运动员进行短期集训,提高技术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男子乒乓球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