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环境优先于经济发展展效率优先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从时空区分角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若干热点问题的认识(2)
1、谈谈对于收入分配关系的看法?
收入分配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平和效率,这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存在着“先增长后分配”、“先分配后增长”和“边增长边分配”等不同的政策主张,分别基于“先效率后公平”、“先公平后效率”和“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思想。单从思想上来评判,我以为都有道理。因为各自的选择标准不同,无法简单比较。但如果从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衡量和判断,我倾向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政策主张。具体地说,在发展前期,以增长或效率优先为取向更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而在解决了资本短缺或者在投资贡献率出现拐点进入下降趋势后,以效率和公平兼顾为取向更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当然,还要有一个“适度”的概念,任何一方的“过度”都会损害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中国现阶段来说,重视效率与公平的兼顾,重视公平分配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促进需求增长,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至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在其它地方已经多次提及,即一是要解决权力腐败,如腐败和寻租等;二是要解决体制缺陷,如垄断等;三是要对劳动者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等权益的司法保护;四是要限制、监督政府的行政权,给企业和民众减轻税费负担;五是要通过对公共利益和产权的保护来减少通过负外部性来达到损公肥私或损人利己的行为;六是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这需要系统的治理方案,有些方面需要有时间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选择一个标准。因为涉及到整个国家系统的问题,这里只是一种扼要的表达,更深层面的我在其它地方会专门阐述。
2、关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问题
这二个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现实的发展矛盾和成功经验。一是粗放经济增长加剧了资源、环境、能源等的矛盾,加剧了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投入与产出效益不成比例,引起人们对这样一种增长模式及其可持续性的质疑和批判;二是前面提及的结构形态与人均收入的关联性。应该说,这二个理由都有很大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具备自由选择条件的话,我们当然要选择对于我们有利的发展方式。但是我比较担心单纯地出于主观“好恶”或良好愿望来实施缺乏足够的客观条件支持的政府行为,特别是脱离时空条件和缺乏系统关联的政策主张。“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同一问题的二个层面,在实践上有二种实现路径。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伴随着要素资源条件、市场和制度的变化逐步演进变迁,先行发达国家主要是这种类型,这种模式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另一种是市场和政府的合力影响下,特别是政府的干预如产业政策来实现,日韩被认为是属于这种类型,这种模式所需要的时间较短但难度更大。从后发优势、社会文化特征和现实矛盾等来理解,中国似乎也可以借鉴日韩模式。毕竟这相对是一条捷径,我也认同这条路径的可能性。但这里还是需要强调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结构变迁(包括转型升级)是全体产业活动主体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选择结果的动态集合表现,是全体产业活动主体在特定的要素资源结构条件、市场需求、竞争形势和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和政策)等下作出的理性选择结果。所以,对于政府管理来说,政府的确可以根据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所作为,但更重要的是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改善要素结构条件,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教育投入上,包括企业主和员工以及政府管理者、消费者等等的意识、职业素养、知识和能力问题。再一个就是,政府职能的回归本位。我的理解是,粗放增长、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较大程度上恰恰与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密切相关。不解决这个问题,在试图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改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的同时,会形成新的结构性失调和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确十分迫切,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但政府的重点,在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公共服务上,如果在环境保护、公共资源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公民权益的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维护、秩序维护等等方面做得更到位和尽心一些,而在其它地方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如果政府在要素的培育及其结构的完善上多化点心思,而在诸如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等方面少一些主观的折腾,相信我们的结构和增长方式反而会更合理一些,经济发展也会更健康一些、更长远一些。
3、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还较短,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市场机制也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现在政府职能的回归时机成熟了吗?另外,现在国内外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经济至今为止取得的非凡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政府的作用影响,是否是这样?
这又涉及到时空差异问题。我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中从各阶段的内在矛盾和成长特征出发提出了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时空认识框架和理论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我解析了为什么看似相同的一个经济问题,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却有不同的答案,解析了为何在彼时彼地是成功的经验却在此时此地没有成功甚至成为发展障碍的原因。这也是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的表现所在。整体看,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现实中,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缺陷或者“失灵”问题,政府有必要对市场的失灵进行弥补,但政府对经济发展施加影响时同样是有边界和条件的,因为人类的趋利性而权力可以作为利益交易的筹码。因为存在着这种矛盾,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就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利弊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干预的存在及其边界、限度关键取决于总的效果,或者要视利弊权衡的结果。从时空差异观来认识,事物是动态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彼时彼地对于经济发展是利的东西在此时此地可能不再是利甚至是弊的结果。具体来说,我把中国的市场经济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我把1978年以来到2005年前后的这一阶段总体视为是中国经济的恢复增长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这一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投资增长,而无论是收入分配导致的不公还是政府干预经济所出现的权力腐败,尽管不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却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明显阻碍。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许多年中国在收入分配不断分化和腐败不断出现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仍然较快的原因之一。从经济增长所需的公共基础建设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成熟等的需要来看,政府作用对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国内外没有理解中国经济在政府的强力参与下之所以成功的可能原因。但这会引起和导致进一步的误解,以为政府的作用可以沿着过去的经验一直延续下去并取得成功。因为,中国经济现在进入了一个与前期不同的发展时期,我把它划归为发展生命周期发育阶段的后半期。这是一个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十分关键和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前期社会经济矛盾的积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消解,同时前期的比较优势因为各种成本的上升正在逐渐消失,再加上共生环境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持续不景气等因素的叠加。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从投资和出口增长主导转到投资与需求增长的共同驱动,需要经济活动更加具有效率,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无论是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所需的要素资源结构条件的改善,还是其它问题等等,都需要政府职能的回归本位。
4、这是否意味着以后中国就不需要一个“强国家”了,不再需要强调政府对于经济的驾驭力了?
这也正是我想进一步表达的问题。在我有限的认识中,我以为像中国这样的一个超级发展中人口大国,仍然需要保持国家对社会经济足够的稳定能力。个人认为,政府需要打破的是行政垄断,并减少对于私人产品领域的资源配置参与。但对于关乎于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和部门,例如战略性资源、水、电、气、重要农产品、金融等等,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有足够强的掌控能力,而不是全部退出。有些则需要牺牲效率来保留。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我们需要在管理方式和路径上作一些探索和本质的改变,目的是使我们国家在经济运行上更加通畅,经济活动更加有效率,分配更加公平正义,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不要天真地认为,什么都可以通过全球化、市场化和开放来解决国内的问题。
5、如何评论物价和股票市场?
这几年物价的变化超出许多人的想像。目前的物价水平出现在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阶段上,对于将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改革开放以来,物价尽管总体一直处于上涨之中,但2007年后的涨幅却是令人惊异的。对于物价的上涨,有些认为是货币超量发行的结果,还有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国际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影响等等。这些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但除了我们应该对上述政策进行反思以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导致物价上涨的其他一些问题,包括政府的税费,流通环节(分割)过多和利益的行政切割,银行、石油、电信、通讯等的价格垄断及变相收费,财富分布结构,投资渠道单一等等。我个人特别想要强调的是市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对价格扭曲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其中,又涉及到政府部门过于庞大和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和管理方式问题了。同时,也使得我们明白,市场化并不总是能够自动地使得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药品、农产品、矿产资源等等生产者价格与消费价格的巨大背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内如此,国际市场同样如此。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价格是可以操纵的,有时候并不需要需求和成本的理由。
至于股票市场的发行定价是市场化结果的说法,我以为确切地说是伪市场化的结果,市场运行也十分怪异。价格扭曲,同样涉及到市场的结构问题。个人以为,这个市场过于急功近利了,到现在为止仍然缺少起码的公平和正义,也基本谈不上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这会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6、城市化和房地产
根据我的推算,现在中国城市化的外壳已经形成,住宅类供给总体已经明显大于需求,多数地区住宅建造的面积户均供给已经明显过剩(已经考虑了城市化、人口和面积问题),这与一些媒体报道的情况相吻合,这种状况不可持续,是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要引起高度警惕。因此,未来城市化的关键在于:一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这方面的有效改革将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城市化率水平;二是城市化内涵的丰富和拓展,包括城市和乡镇的医疗、交通、保健、供排水、电力及能源(也包括节能改造)、教育、生态绿化、环保、商业、娱乐休闲、物流、信息管理、社区服务等等方面的配套投资及治理,以及城际之间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逐步建设完善,中国在这些方面的空间还很大。但是需要进行15-20年的长远规划管理,不应贪大求快。
库兹涅茨倒U字型曲线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对此,我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中已有阐述。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5-16 22:0105-16 22:0205-16 22:0505-16 22:0905-16 22:1205-16 22:1405-16 22:1405-16 22:1605-16 22:2005-16 22:23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请回答:(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14分)(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3分)(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判断。(3分) - 跟谁学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分类:(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请回答:(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14分)(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3分)(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判断。(3分)(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请回答:(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4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14分)(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3分)(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判断。(3分)科目:最佳答案(1)①史实:圈地运动、殖民扩张、黑奴贸易。(2分,任选其中上两种观点即可)②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或俄国十月革命)。(2分)(理论、实践各一个)(2)①西欧崛起的因素: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2分)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2分)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任答其中两点2分)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2分)②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进行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6分,列出其中三点即可)(3)“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3分,列出其中三个即可)(4) 同意,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已经不可能;不同意,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3分,任选一种回答)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浅析-励志成长-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其次阐述了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最后重点解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并对所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阐释。关键词:转型期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转型期中国经济呈现的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所谓转型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过程,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过程,而重点是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在这个加速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将登上新的台阶,在工业现代化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向知识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了临界水平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跨越式演进。2007年的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机遇与风险”同在的“险峰”,之所以说是“险峰”,原因有三:一是CDP增幅2003年越过10%、2006年越过了11%,持续数年的两位数增幅,累积至今已冲抵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上限;二是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日益凸显;三是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加大。这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量调控与深层次改革偕行,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旋律。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党中央不仅一直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也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使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党的十五大又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又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战略思想。这样,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必然和自然的了。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来,引发了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那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又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回答。三、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解析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有很多经济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超出了经济增长含义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写过《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的经济增长》两部名著,他根据对一些国家长期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人均产值和人口的高增长率;二是经济结构急剧变动,如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的变化,职业状况的变化;三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迅速变化,如城市化、世俗化;四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40、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后来,由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继续将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表现为,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按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丰富复杂,其全部内容和体系结构尚待研究。但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环境改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2 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和破坏环境转到经济发展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3 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从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转到注重消化吸收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4 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即处理好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从过去的“让利性”开放转向“互利性”开放,从过于重视“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5 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即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由多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6 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即处理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改变由于“政策倾斜”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7 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状况,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有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意见不够确切。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按照上述这种意见,似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失效了,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了。事实上,我国仍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艰巨任务,不过它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所以,确切地说,从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用一种提法替代另一种提法,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过长期探索,现在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上所述,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它不仅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还要求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它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经济学 投资效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