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竞争市场中价格如何调节商品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最终实现均衡

自由竞争理论_百度百科
自由竞争理论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古典自由竞争理论主要是针对重商主义限制市场自由进入的国家干预政策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其杰出代表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极力张扬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认为自由竞争制度是最佳的经济调节机制,政府不应加以干预。
自由竞争理论自由竞争理论的概述
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已处于不断发展的成长时期,与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英国亚当·斯密为杰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创立了自由竞争理论。该理论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涉及竞争的功能、自由竞争的条件、竞争与垄断的关系等。斯密对竞争的功能倍加推崇,主张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从自由竞争理论出发,斯密把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作为最佳的经济调节机制,主张国家应该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取消政策或法律对私人经济活动的限制、监督,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把国家的任务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即只要管好三件事:(1)保卫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2)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使社会中任何人不受他人的欺侮或压迫;(3)建立并维持社会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斯密的竞争理论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斯密未能看到竞争必然导致私人垄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也难于自动协调一致等问题,自然未能提出保持自由竞争、防止私人垄断的具体竞争政策。完全放任的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之后,导致了严重的垄断、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结果反而阻碍了竞争。正因如此,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发展及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凸显,该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1]
自由竞争理论自由竞争理论的内容
工业革命的先期浪潮极大地影响着亚当·斯密的思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消除割建主义与重商主义人为障碍,为工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环境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创建的自由竞争理论常被人们称作“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这一理论内容十分庞大,它几乎贯穿于斯密经济学理论的全部,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经济人”概念和利益机制、竞争机制、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四项内容。[1]
自由竞争理论“经济人”概念和利益机制
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是建立在对经济人的兑折基础上的。对此美国经济学家赫策尔写到;“《国富论》中提出的主题是:一个国家最有效地增加财富的方法是规定一个法律结构,使个人能自由地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追求改善其经济条件的利益。。很明显,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如何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提到经济发展动力和经济发展平衡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斯密关心个人利益能否在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中得以贯彻和实现,是因为,也仅仅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否能获得充足的动力的根本问题。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立什么制度,能确保个人利益的充分实现,使工业发展有足够的动力。这就是斯密关于“经济人”的设计。
经济学史上首次使用并明确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约·穆勒。但斯密将人类欲望,动机等心理因素引入经济领域,为这一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依据。斯密认为经济运行的起点正是出于“自利的打算”,他写道;“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他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这里不谈斯密的唯心主义观点,但斯密以自然规律为依据,从物质利益角度探讨经济问题,是十分有益的。也就是说,斯密把关心自身利益看作人的天然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经济人”的这个概念很恰当、很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思想。斯密将“经济人”的思想引入理论中来,以此研究人的经济活动的动因和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在经济理论上是一个发展。
自由竞争理论竞争机制与看不见的手
有了“经济人”观点后,是什么将不同的“经济人”协调在一起,使之有利于社会呢?斯密认为恰恰是竞争机制。
斯密写道:“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竞争,便会迫使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按斯密的观点,单个生产者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也就是个别商品生产者价值的实现,需要依靠竞争来调节,竞争使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竞争条件下,由于许多竞争者的存在,他们“就不但需要时刻留心注意需求情况的偶然变动,而且需要时刻留心注意竞争情况或供给情况的大得多,频繁得多的,变动;运用巧妙的手腕和正确的判断力,使各色货物的数量,都能适应需求,供给和竞争各方面的变动情况。竞争机制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它激发了劳动要素的能量,鼓励劳动者熟练技巧和提高能力,第二,由于竞争作用调节工资与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使劳动力能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间合理流动,第三,“经济人”的特点在于对利润的追逐。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一方面竞争会引导资本流向利润最大的部门,另一方面,这一部门竞争的结果,又会降低这一部门的利润,“要使商业利润降至相当水平。唯一的办法是让一般投机冒险者不时起而竞争。,第四,部门竞争会导致工资,利润符合自然率而趋向于均等利害,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部门内的竞争愈激烈,价格就会愈低,产品质量会相应地提高,这样将有益于社会公众。
那么竞争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斯密提出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斯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妁指导,结果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斯密认为:“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它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在斯密看来,人性与社会性,私利与公利,经济动机与经济利益,经济行为与经济目标,经济要素与经济过程都可由“看不见的手”均衡而合理地调整,引导,达到各经济因素持续平衡状态,不需人为的指导中心或政府的干预。
那么“看不见的手”是在什么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呢?
尽管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充分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但仍然存在经济制度中的动力和平衡的协调问题。有时为了动力牺牲了平衡,为了个人利益牺牲了社会利益,于是他又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他设想采取一种经济模式,使“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充分地、不受阻碍地发挥作用,并贯彻到整个经济生活中,从而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持一劲,使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和平衡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决。
斯密的所谓“自然秩序。实际上是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式。正如他指出的,在这个模式中,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即“一切都听其自由,各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职业并能随时自由改业”。斯密充分认识到,市场的调节力量,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有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激烈竞争中和通过这种竞争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竞争越是不展开,越是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竞争机制便越不能发挥它的调节作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就越加扩大,其结果必然影响经济发展。而“自然秩序”恰是用来保证竞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得以充分发展。
斯密之所以强调自然秩序是因为,人为秩序的结果可能导致垄断,而垄断限制了竞争,破坏了市场上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产生了资本各用途之间的不均等,为一小撮人的个人私利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按斯密的观点,垄断,尤其是封建残余垄断是自由竞争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垄断使利润率非公平增长,妨碍土地和技术的改良,使物资缺乏,价格变贵,第二,垄断妨害经营效果,第三,垄断妨碍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扰乱了资本的自然分配;第四,垄断妨碍了资本的自然增长,第五,垄断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生活。
我们在《国富论》中,可以处处看到斯密对垄断或他称之为独占现象的猛烈攻击。从某种意义讲,斯密对独占的批判是自由竞争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自然秩序”,斯密幻想为“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发现,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是批判割建主义残余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有力武器,贯穿于他的主要著作《国富论》中的是一种竞争、竞争、再竞争的思想。在“经济人”中贯穿着竞争,在“看不见的手”中贯穿着竞争,在“自然秩序”中也贯穿着竞争,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竞争的对面就是垄断。垄断是重商主义者战斗时的呐喊,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厮杀时的吼叫。
自由竞争理论自由竞争理论的缺陷
自由经济理论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渊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强调按各国的比较优势参加贸易、竞争和分工,以图在世界范围内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消费者剩余。但是,自由竞争使社会的有效购买力相对不足,自由经济理论也没有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热烈响应,相反,却招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激烈反对。很显然,自由竞争理沦在理论仁存在许多缺陷。[2]
(一)自由经济理论建立在供给短缺的基础之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时代是人类社会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代。社会供给相对短缺,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竞争的理论来与重商主义的理论进行斗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朗索瓦·魁奈都把弥补供给的不足作为经济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提出厂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思想。如果不存在攻击的短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当时经济理论界的认同,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自然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大机器工业有效地丰富了社会供给。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供给也远非古典经济理论诞生时期可以同日而言的。相反,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困扰自由经济的老大难问题。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更是动摇了自由经济主义的理论基础。尽管梅纳德·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不能对症下药,但使人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自由竞争理论历史使命的终结。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不但发达国家,而且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威胁。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用于维持生活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财富的堆积越来越多,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二)自由经济理论建立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础之上
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自由经济学家所推崇的自由竞争模式实际上就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使带有明显的盲目性的一系列企业经济行为的组合。自由竞争模式的一系列假定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完全信息条件。
1.竞争主体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参加竞争的各个宅体是自由的,没有外在的强加力量,各竞争主体——企业完全从自身所得利益的多少出发,考虑并确定竞争方案。参加经济竞争的各个企业对彼此的生产能力、成本水平并不完全了解。
2.价格信息的不完全性。自由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价格完全由供给和需求的对比力量决定,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给商之间并不知道同行的成本与价格水平。
3.供给信息的不完全性。古典自由经济理论和现代自由经济理论都从一定产品的社会总供给小于该产品的市场容量这一假定条件出发,推断在供给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行为抉择的、自由经济的潜台词是企业及其决策者对市场的实际供给量并不清楚。
4.在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条件下竞争主体弹性选择。完全竞争模式最重要的内容是在——市场上:需求饱和寸,生产者及时地将资本和技术转移到其他的行业和市场,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制。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在价格跌落时,生产者并不知道谁会退出市场,更不知道有多少生产者会退出市场,市场均衡是在反复的价格波动和市场振荡后,以巨大的经济代价实现的。
(三)自由竞争理论矫枉过正
最早提出自由竞争思想的古典经济学家如大卫·休谟、弗朗索瓦·魁奈都是从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转变而来的。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受他后来极力反对的思想的影响。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在内的自由经济工义者的经济思想交织着重商主义的阴影和对重商主义的矫枉过正式的反对。在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可看到他对其矫枉过正的理论的捉襟见肘的辩解,大卫·休谟断言对贸易平衡的关注是毫无根据的杞忧。如果把这一观点与其《论贸易的猜忌)中的思想结合起来看,他的主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认为:“当国内市场上堆积着大批精美的商品时,总会有一部分商品可以出口牟利。但假如我们的邻国一无工业二:无农业,就无法接受这些商品,因为他们拿不出什么东西来交换、”(休漠:《休漠经济论文选·论贸易的猜忌),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同样,正如大卫·李嘉图所指出的,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也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斯密认为宗王国对殖民地的限制,不仅不利于殖民地,而且也对宗主国不利。事实上,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严厉控制措施,可以有利于宗主国而不利于殖民地(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讯集)第1卷,第293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从自由竞争理论的演进过程来看,现代自由竞争理论与古典自由竞争理论一脉相承。
(四)自由经济理论假定条件的缺陷
M·P·托达罗认为,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六个错误假定的基础之上的。
1.生产要素不流动假定。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沦假定各国之间所有的生产资源在数量上是固定的,在质量上是不变的,而且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故而生产资料在国际间缺乏-流动性。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国生产资源数量大量增加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已是有目共睹的事。
2.消费偏好的假定.占典自由竞争理论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沦假定生产技术是固定或相似的,所有的国家都可以随意得到,消费者的偏好是固定的,而且不受生产的影响。实际情况则相反,技术在各国的传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制,消费者总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动地接受生产所能提供的品种、系列、数量和价格。
3.国内经济的稳定假定。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假定在一国国内,生产要素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自由流动,不存在经济危机和不稳定性。事实与此相反。
4.非政府作用的假定,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假定政府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中不起作用,贸易在没有个性特征的生产者中间按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简单要素规则进行、与这些假定相反,政府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竞争中十分活跃的行为主体,政府总是处心积虑地维护它所代表的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
5.贸易平衡假定。占典自由竞争理沦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论假定,贸易在任何时间和地域上,对每个国家都是平衡的,所有经济都能够以最低限度的混乱敏捷地适应国际价格的变化。但是杠与愿违,国际间的贸易总是存在差额和不乎衡,各国经济也并不能很灵敏地反应和适应国际价格的变化。
6.贸易利益假定。占典自由竞争理沦和新古典自由竞争理引论假定贸易对任何国家都是有利的,而且总是有利于与该国的国民。事实上,自由竞争是富人俱乐部的经济宣言,自由竞争总是有利于经济强国。贸易条件的逆转和贸易条件的恶化使为数不少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和巨额外债的泥潭之中。从短期效果来看,来自贸易的利益有利于该国国民这一假定并无大的纰漏,但从长期效应来看,国民因实施自由竞争所得到的益处,为跨国公司的垄断经营所抵消,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不偿失的(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下),第30—3l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他认为自由竞争理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可能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支持和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运用。
(五)自由竞争理论在竞争形式工具有双重标准
自由经济学家信奉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在他们的经济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垄断的深恶痛绝。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崇尚和极力主张自由竞争。他们把市场经济的繁荣归结于自由竞争。他们认为垄断不仅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延缓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垄断厂商所得的高额垄断利润,加剧了生产扩大趋势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所以,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颁布法律和法规,对垄断实施严格的限制或一定的控制。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并很少甚至根本不探讨国际贸易的竞争方式问题。魁奈发现了自由贸易存在的不平等问题,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斯图亚特·穆勒这些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和其他许多现代自由竞争的经济学家——样,他们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问题噤若寒蝉。是他们在学术体系上的疏忽,还是他们在内心深处不愿触及这样一个敏感的经济问题。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和政府能通过法律对垄断实施有效的限制或控制,而在国际贸易实践上,却极力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理论及其追随者们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上所表现出来的双重竞争标准暴露了自由竞争理论的软弱性。
(六)自由竞争在实践上存在弊端
自由竞争理论的缺陷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种种弊端。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自由竞争中的不平等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也在理论上对自由竞争的不平等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希腊的纽曼,埃及的萨米尔·阿明都在他的学术著作中揭露了自由竞争的实质上的不等价交换和不平衡发展以及它的剥削性与欺骗性。
甚至西方自由经济学家也对自由竞争的不平等直言不讳地加以分析和批判。加拉格尔(Gallapher)和罗宾逊(Robinson)在广泛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历史和它所带来的不平等以后,干脆将自由竞争理论指责为自由竞争的帝国主义(Gallapher和Robinson:“The imperialism Of free trade”自“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53,2d series V01.vi No。l,P1—15)。坎普·M·C(kemp·M.C)和M·俄亥阿马(M.Ohiama)建立了名为“-—个关于由资源贫乏和资源富裕国家组成的世界的对称模型”,得出了具有自我寻求功能的资源贫乏的帝国主义经济将以关税手段完全剥削其贸易伙伴的结论(Kemp·M.C和M.Ohiama“On the sharing Of trade by resource—poor and resource—rich countries”自“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8,P93—115)。欧洲经济共同体专员,里敖·伯瑞坦(1eon.brittan)爵士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平等贸易是一种癌症”(Sir Leon Brittan“speaking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自“Financial times”,1992Feb.4)。米歇尔·B·布朗则在分析了自由竞争的不平等现象后,提出建立公平贸易的主张(米歇尔·B·布朗:“Fairtrade—reform and relativ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ystem”Zedbooks Ltd 1993)。
自由竞争理论自由竞争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综上所述,自由竞争理论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是成立的,但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自由竞争理论有利于竞争强势的,具有明显的零和竞争特点。对现代经济来讲永远不是一个合适的概念。[2]
1.自由竞争与供给短缺、信息沟通不方便的社会条件相适应。供给短缺是自由竞争的必要条件,信息沟通不方便是自由竞争的充分条件,它适用于现代经济。
2.自由经济理论在一国范围实施的历史表明,单纯的自由竞争是不合适的。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使一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必须通过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宋调节收入分配。即使市场经济国家连续不断地在不同的地区间实施收入调节,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仍然存在。国际间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状况、门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远比一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异要大得多,实行自由竞争,而不具备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只能导致各国经济和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
3.由于自由竞争理论的缺陷,不仅得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响应,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赞成李嘉图放弃绝对成本优势的自由竞争理论。
4. 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虽然使落后地区消费者在短期内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生活资料,但也直接摧毁落后地区和国家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不断扩大相社会有效购买力相对狭小的社会基本矛盾日益严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落后地区和国家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被摧毁以后,欠发达国家人民的有效购买力进—步下降,最终导致全球消费总量和生产总量的减少。
.戴旭 张洋.工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垄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09月第1版.
.2.0 2.1 孙天法著.理性竞争:市场经济的制度缺陷与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企业信用信息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  在这一经济理论框架下,劳动价值,产品价值都是一个变量,由供求关系决定,在实际价值间浮动。现在的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理论下的产物,现实证明,这样的社会结构并不理想,而我的观点是,劳动价值和产品价值,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下面就这一论点进行论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第一部分,价值的循环    劳动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    劳动价值是指付出劳动的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通过劳动付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价值,两者意义不同。当某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为零的时候,或许他的劳动价值还是有付出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劳动价值的衡量过程,其实是对于劳动价值与劳动创造的价值的集体衡量,例如服装企业的车工,由于对工艺的熟练程度不同,其薪水标准也是不同的,最基本的薪水体现的只是劳动价值,对于工艺越熟练,创造的劳动价值越高,其薪水标准越高,这时候的薪水体现的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了。工艺不够熟练的工人,与工艺相对熟练的工人付出的劳动价值相差不大,也许都是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体力,但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却相差较大。  
  绝对的劳动价值衡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绝对价值难以衡量不等于没有相对价值。比如一家企业,工人为企业劳动,企业支付工人薪水,不管企业是以计时付酬,还是计量付酬,总之劳动价值是被量化了。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相对的劳动价值衡量是可以做到的。    劳动价值的衡量是建立在劳动付出价值之上的,例如服装企业的基本工资是对于劳动付出价值的标准,如果企业只给这个标准的工资,那肯定会引起消极怠工,因为在这个基础之上劳动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衡量。  
  记号撒
  产品价值与产品的使用价值    产品价值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所支付的价值,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给予使用者体现的价值,两者意义不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属于个人主观的意识行为,对于经济学没有太大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只就产品价值做深入探讨。    首先,产品是由生产组织者(或称资本投资者)和劳动者协调完成的物质财富,所以产品价值的构成,是由劳动价值和资本投资风险回报构成的(这里先就资本与劳动二元经济展开理论分析)。如图1所示,A点到E点表示劳动价值,E点到B点表示资本投资回报价值,AE和EB之和就是产品价值,E点为产品价值分割点。  
  极限点理论    在产品价值相对稳定的时候,E却不是一个固定的点,当E点滑向A点的时候,劳动价值被相对压缩,当E点滑向B点的时候,投资回报率降低。但E点的滑动肯定有一个限度,E点既不可能到达A点,也不可能到达B,因为E点到达A点的时候,劳动价值为零,E点到达B点的时候,资本投资回报为零,线段AB就不可能成立。也就是说,劳动价值和资本投资回报都有一个相对极限,在AB线段就表示为一个点,我称之为极限点,如图2。那么,当E点滑向A点或B点的时候,哪里会是一个极限呢?极限点不是一个绝对值,这个点因人因地而不同,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因为没有健全的失业金制度,劳动价值被无限压缩,E就接近于a点。又比如欧洲国家,有些人宁愿领失业救济金,也不愿意工作,就是因为a点的相对值过高的原因。  
  如果a、E、b三点重合,表示产品价值达到极限;如果只是E点越过a点,表示即使产品存在利润空间,也不会有人愿意从事生产,中国现在劳工荒现象就是例子;如果E点越过b点,表示资本投资回报率太低,没有人愿意投资,现在全世界在中国产品冲击下的产业萎缩现象就是证明。
  循环链理论    比如一个企业,劳动者为之付出劳动,企业支付劳动价值,产品推向市场,企业获得产品价值,通过市场流通,产品最后回归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消费群体,实现劳动价值,如图3所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循环链,一是产品流向的循环链,一是代表产品价值的货币流向的循环链。在这两个循环链里,产品循环链是目的,货币循环链是辅助产品循环链的工具,因为货币并不是财富,货币只是财富的分配器。
  黄金点理论    借助这个循环链,我们再回到图2,在产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假定没有极限点a,那么当E点滑向A点,最终与A点重合的时候,货币将会累积到企业环节,产品将会累积在市场环节不再循环。由此可见,E点不能和A点重合,那么,当E点由A点慢慢滑向B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流通会越来越顺畅,直到接近理想的循环状态,这时候,我们可以在线段AB上标注为GA,这个点我称之为劳动价值黄金点,同理,在产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假定没有极限点b,那么当E点滑向B点,并且最终与B点重合的时候,资本投资回报为零,企业失去扩大生产的动力,由此可见E点同样不能和B点重合,那么,当E点由B点滑向A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企业的活力越来越大,直到接近理想状态,这时候可以在线段AB上标注GB,这个点我称之为企业利润黄金点,如图4  如果我们抛开极限点与产品价值分割点,只是对黄金点进行探讨,我们会得出三个结论,如图5、6、7
  图5表示GA与GB存在距离,说明在产品价值具备体现合理的劳动价值与资本回报价值的前提下,产品价值有可能被放大。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奢侈品。    图6表示GA与GB有交叉部分,说明产品价值不具备同时体现合理的劳动价值与资本投资回报价值的空间,这时候要么理想的劳动价值被侵占,要么理想的资本投资回报价值被侵占,要么两者同时被侵占,中国现行的市场机制促成的产品价值,多数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前者。    图7表示GA与GB重叠,说明此时的产品价值为理想状态,我称之为产品的黄金价值。  
  产品价值黄金线与剩余价值观    理想的产品价值应该是对劳动价值与资本投资回报的的体现,即GA与GB重合的产品价值(图7),但即使这样,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劳动价值与企业利润的分割,即E点,只有当E同时与GA、GB重合的时候,劳动价值、资本投资回报与产品价值,三者关系才是最理想的组合状态,这时候的三者组合标注的AB线段,我称之为产品价值黄金线(图8)。  
  首先,现在所谓的劳动生产是以集体协调的方式展开,例如企业。既然是群体协调的生产方式,那就必然要涉及到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组成模式宏观地概括起来,基本上就是劳动者与生产决策者两部分,劳动者与生产决策者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一个集体单位就是一个相对协调的劳动生产群体,其目的是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效结合,完成高效的物质生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对剩余价值观点的认可,就是对集体协调的劳动生产模式的否认,这是不科学的。集体协调劳动模式的先进性不可质疑,那么,我们一直认同,并且曾经血淋淋存在的剩余价值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实,这是集体协调劳动模式的一个结构性错误,是劳动黄金价值被无限压缩与严重侵犯的结果。
  最低工资标准    市场不流通,市场经济就无法维持,无法维持的不流通市场经济也就是经济危机。顺畅的流通是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前提,因此,劳动者获得劳动付出的黄金价值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要保持劳动黄金价值,首要的是维持这一价值体系的制度,例如最低工资标准,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是现在意义的最低工资标准,现在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以个人维持生存的最低生活标准(维持生存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对救济者的一个标准,这一部分钱最终会回流到社会,不会影响到社会的进程),而我所说的最低工资标准应定义为,对于劳动者劳动付出所应获得的黄金价值标准,是对于维持最佳生产消费循环链的最低标准。这两个标准的意义相差甚远,例如中国现行的标准是一千多元,这个标准是无法维持循环链正常运转的,要维持循环链正常运转,不负责任地讲,预计起码在五千以上(当然,这个标准没有数据来源)。  
  我最近也在研究资产价值,研究结果是经济学中的资产定价模型是错的,资产价值是由未来的购买力决定,即钞票发行量决定,发行越多,资产价格越高,发行量有货币当局政策决定,政策基本有宏观经济形式决定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附加两个前提,第一,必须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者本身能力的体现。怎么理解呢?我们要的是公平竞争,那么由于社会能见度的原因,所造成的信息不公,权力不公,又或者因为资本拥有不同形成的垄断,而非实际能力体现的竞争等等,这一切带来的竞争不公平状态下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就是我们所不屑的。这种现象在中国最多,实在是不理解,也实在不想理解。    第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与生产消费链相抵触。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生产消费链,我们知道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个因素常常会破坏正常的循环状态,那就是利润。企业利润与生产消费链冲突的现象非常明显,目前社会财富(这里暂不讨论货币与财富的关系)高度集中的现象就是实例。企业利润应该维持在一个理想状态,也就是企业利润的黄金价值,高度集中只会破坏循环链的正常运行。  
  楼主辛苦,顶顶更健康
  比尔盖茨现象与继承税    当企业在公平原则下,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我们无可厚非,但是,这同样会形成财富高度集中现象,例如比尔盖茨,我称之为比尔盖茨现象。比尔盖茨给世界创造了庞大的财富,所以他获得回报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一现象呢,首先,不管财富来源,这一现象对于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两面性,先是比尔盖茨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这是正面,其次,是造成了财富的堆积,形成了对于生产消费循环链的阻碍,这是阴影面,我们肯定这一现象的正面部分,比尔盖茨的财富是他理应获得的,但是,如果这一庞大的财富无限制地堆积下去(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先假定比尔盖茨不捐出自己的财富),生产消费循环链必然会破坏,那么,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社会早已有了应对措施,就是遗产税。  
  遗产税的概念其实和个人所得税是一样的,一个人应该获得的财富,理应是他自己创造的财富,而不应当来自他人。一个人因为父母亲的原因而获得财富、身份的不同,这是目前社会的一大不公。其实,当我说你是我的儿子,和我说这是我车子的时候,车子是我的财产,我可以完全拥有,而你却不是,你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另一个人,‘你是我的’这句话只能在人情上成立,剔除情理部分,在法理上这句话就是病语,我们只能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我有义务给予你财富,一旦成人,我的给予,对于我来说,是我出于自愿,而对于你来说,完全就是个人所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缴纳个人所得税合情合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这合情合理的遗产税,以个人所得税率,不正是对于生产消费循环链的合理修补吗?    对于遗产税的文字理解,个人认为,还是继承税比较贴切。继承税是对于生产消费循环链的修补功能,更是社会对于公平的渐进回归。  
  在一个公平社会里,遗产税是必须要开征。但中国情况比较复杂,要么尽快开征,要么不开征,过渡期是给富人转移财富的机会。这样遗产税适得其反。
  第二部分,贸易与税收    工作时间的平衡与加班税    首先举个例子,假如世界上只有10个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共生产20个面包,平均每个人一天刚好消费2个面包,那么,这10个人平平静静地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时代会进步,而时代的进步一定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假定现在8小时能够生产30个面包怎么办?减少工人意味着失业,不减少工人意味着产能过剩。现实生活最搞笑的是,在全世界面临产能过剩状态的时候,我们中国大部分劳工却是以低估的劳动价值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还是这个例子,其实最科学的方法无非是减少工作时间,把8小时的工作时间减少到6小时不就均衡了就业与产能的矛盾吗?8小时的工作时间并不是永恒的工作时间定律,我们之所以没有考虑到工作时间的因素,完全是惯性的思维造成的。另外,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一些专家说,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追求产业升级,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诸多好处等等,对于这一点,我真不明白他们的大脑是什么结构,更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专家的,因为,这等于说,10个人8小时本来能够生产30个面包,现在仍然让你生产20个面包,就是不让你休息。  
  对于工作时间,我们还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加班,中国私企的工人,多数是要加班工作的,加班的意义不只是提高产品生产这么简单,在同等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加班还意味着他人的工作机会被无形地剥夺了。根据劳动法,加班是有薪水补贴的,但是,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你超时的工作并没有创造多余的劳动价值,所以补贴并不符合逻辑,而工作的超时部分却是侵占了他人的工作时间,在理论上,企业应该把这一部分工作时间归还社会,也就是政府应该对此征收加班税,用以补贴失业。加班税的征收应该以同等劳动时间里同等工作的劳动价值,与征税附加税之和,征税附加税征收的理由是征税人员的劳动付出价值,这样才能完成对于加班行为的有效限制与管理。
  还有一个设想,假定世界的工龄人口为100,但是因为机械辅助与劳动效率的提高,以8小时工作制计,实际只要50个工作岗位就可以满足理想的生产消费链的循环,那么,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8小时工作制度可以改为4小时工作制度,一是像学生假期一样,工作一两个月休假一两个月。    总之,改变工作时间的时代已经到来,工作效率不断更新的结果一定是改变我们的生活,相信不远的未来,当我们回想现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时,我们肯定会觉得匪夷所思——人怎么可以和机械一样劳动呢?人怎么可以这样工作呢?  
  作者:格林斯潘回忆录11
回复日期: 10:41:44     一方面大量人口失业,另一方面大量人口疲于加班。为什么?人性啊!人性!请楼主再次深挖人性,否则,你的“理性思考”不可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有效的预测。  ----------------------------------------------------    首先还是先感谢您的意见!我想,一是可能我没有把思想表达清楚,二是可能你没有把我的思想理解清楚,总之,我们在思想上对于同一概念产生了理解上的分歧。    有一点我是不能认同的,一千年前的人不会比我们活得轻松,或许某些人,某个时期是,但是,就整体而言,那不太可能,另外,十年前与现在同处一个时期,不具备对比性。    中国现在的体制非常危险,后面我会说到,这样的经济模式不加以改变,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经济危机,而在这一轮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    最后,中国现在的经济状态确实不够理想,但是,这不能证明人类对于理想追求方向的错误。
  持续温和的通货膨胀与税收    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持续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意义,是说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并非坏事。    首先,对于这一观点我并不认同,如果持续温和的通货膨胀势在必然,那么,哪里会是一个尽头?100元买一个面包与1元买一个面包有什么区别?所以通货膨胀没有实际意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其根源无非是货币量大于物质财富量,但是,这个根源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回到产品价值与生产消费链部分,看看货币量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多出来的,为什么一定会多出来?为什么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在讨论产品价值部分的时候,一直说的是纯粹价值部分,没有涉及到税收。国家税收的意义是普通大众对于公共支出履行的义务,国家对于企业征收税务,这部分价值最后都将转嫁与产品价值,所以产品价值必然因此额外增加,当然,这些增加的部分也会最终回流社会,并不会破坏生产消费链的正常循环,如图3,第一部分,劳动力到企业,这一部分不会出现多余的货币量。第二部分,企业到市场,与第三部分,市场到最终消费,我们分析货币是怎么多出来的。理想的产品循环一定是所有生产的产品都将通过市场全部被消费,但是,这样一来,企业所谓投资风险就没有意义了,风险的意义就在于现实失败的必然性,例如企业后期产品的滞销。我们假定一份产品的销售失败,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份产品的劳动价值已经产生,企业不能说产品没有销售成功而拒绝支付劳动价值,因此,这一份劳动价值就失去了对应的产品,货币量终将多于产品价值量。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公式:    M(货币量)﹥C(产品量)  
  根据货币量的结构,可以分为L(劳动价值),Z(资本投资风险价值)与T(税收价值)那么,就可以得到另一个公式:    L+Z+T﹥C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没有实际意义,货币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稳定与保值,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例如上面的公式,要使两边相等必须在左边减去一个合适的量,这个量我定义为产品价值平衡税B,这个税由政府征收,不能回流社会,因此,上面的公式就变成为:    L+Z+T-B﹦C    产品平衡税的意义在于,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平分了投资风险,而政府税收来自所有劳动者,最后,投资风险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被整个社会吸收回去,货币得以保值。  
  税收与政府    先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的两个州A和B,A州和B州分别只有一个劳动者,但是,却只有B州有企业,所以A州的工人只好到B州去打工,这样一来,B州的税收丰盈,而A州的政府只好破产,因为没有税收来源。    我们知道营业税是向商人征收的,但是,逐利是商人经商的根本原则,所以税收最后肯定会转嫁于产品,而产品是由劳动者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所以,税收依附的还是劳动价值,也就是说,营业税最后的缴纳人还是劳工(这里的劳工泛指所有劳动者,也就是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  
  世界本来就是劳动者撑起来的,但是,同样拥有一个劳动者的A州为什么会破产呢,原因在于这个劳动者的税收流向B州了,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税收结构不科学。第一,根据我们现行的税收原则,只要注册一个营业单位,按时缴纳营业税,你就可以自由竞争了,但是这里的自由竞争有问题,如果你的销售量多了,那么,相对而言,每单位产品的税率就低了,如果销售量少了,每单位产品的税率就高了,有失公允,所以,公平起见还是直接把税收注入产品,以产品税征收,产品税直接跟随销售量。第二,既然税收的根源来自劳动者,那么A州和B州不能因为实现劳动者自由流通而使得政府税收的流失,意思就是,个人的劳动价值是你自己的,你可以任意支配,但附加于你劳动价值之上的用于公共支出的税收没有理由随你转移。这与中国传统的奉养老人是一个道理,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赚钱花钱,但是你家的老人只有你养,我们不能说,我去你家打工了,那么你家的老人就得由我来养,而我家的老人却没有人养。所以依附于A州劳动者劳动价值的税收部分当然要归还A州,那么,这一部分税收怎么划分与回归呢?其实,只要把产品税最后按同比劳动价值划归个人所得,以个人所得税回归所在政府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    P(产品价值)﹦﹛L(劳动价值)+Lt(劳动价值附加税)﹜+﹛Z(资本投资风险)+Zt(投资风险附加税)﹜    即是把原来的产品价值等于劳动价值,资本投资风险,税收之和:P﹦ L+Z+T改为下面的公式,其意义是一样的。     P﹦﹛L+Lt﹜+﹛Z+Zt﹜  
  比较优势理论与贸易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上面这段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贸易一定是双向的,只有在双向贸易的前提下,比较优势理论才有其具体意义。例如,中国的面包和馒头都是1元一个,而美国的面包和馒头分别是4元与2元,那么,如果中国出口10个面包,以10元的成本获得40元的收益,再以40元买回20个馒头,中国实际就多出了10个馒头的价值,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美国的馒头也比我们的贵,但我们还是要买,如果你说,我就要钱,我不卖美国馒头怎么办?中国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中国说我就卖面包给你,我不但卖面包给你,我还卖馒头给你,我就要美金,那美国就说了,要不你人民币就升值吧,人民币升值了,咱们的面包和馒头的价值就差不多了,贸易就均衡了,但是中国说不,中国说我就是死也要美金,我把东西都卖给你。美国无奈,只好拼命印钞票,美国人一印钞票,美金一贬值,中国又开始叫苦不迭了,这就是中国。    这样单向的贸易是非常危险的游戏,玩不好就会两败俱伤,关于贸易,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暂不详述。  
  与今天相比,大卫•李嘉图的时代是一个产能相对不足的时代,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产能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不能用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比较优势理论,在一个技术更新这么快的年代,有多少贸易是必不可少的呢?我们中国加班加点生产一大堆产品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而美国本土却面临着失业,难道他们失业的人自己不可以生产吗?这难道还不是瞎折腾吗?所以在一个产能相对过剩的时代,贸易本身没有多少意义,除非是一些必要的技术产品,例如飞机。    贸易的非必要性,在下一节还会详述,这里只就比较优势贸易非必要性的理论依据稍作阐述,第一,比较优势理论对于产业升级不具备科学精神,只有绝对优势的贸易才对产业升级有益。例如对于汽车的生产,不管是工艺流程还是工作效率,A国都不如B国,但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B国完全有可能进口A国的汽车,如果B国的汽车产业因此被A国取代,那么请问,这样的取代具备科学精神吗?因此在贸易的非必要性时代,只有绝对优势理论下的贸易才应该是主流,而比较优势理论下的贸易只能是作为依附于前者的辅助。  
  贸易与关税    1.贸易的非必要性  现在很多贸易没有实际意义,都是在缺乏相对健全制度下的瞎折腾,这样的瞎折腾最后损害的是落后制度政府下的公民,例如中国的对外贸易,很多产品在他国本来就有非常成熟的产品生产线,在所谓优势竞争的环境下,本国不能生产,非要从千里之外的中国进口,这符合天理吗?    既然这样的贸易没有意义,那怎么来杜绝恶性竞争带来的恶性流通贸易呢?这当然还是要制度来约束,造成目前世界性困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缺失,也就是世界贸易原则在现有自由市场竞争理论框架下的落后性。  
  2.关税的功能,  在‘税收与政府’一节,已经说到产品才是政府公共支出的税收来源,没有产品对于劳动价值的实现,税收也就失去了载体。先举个例子,假定两国制度的理想化,那么,在这一条件下的自由贸易会带来政府税收怎样的不公平呢?我们看看对等的贸易,也就是说我卖给你的产品和你卖给我的产品,在价值量上是均等的,这样的情况无疑过于理想,所以只要差距不大的浮动,就算是对等的贸易,这样的贸易不会给双方社会以及政府带来不良后果,但是,对于自由竞争而言,产生不对等贸易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对等贸易,这一现象的现实例子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中美贸易。不对等贸易如果建立在劳工流通,并且税收以个人所得形式返还政府的原则下,对于另一国是不会产生多少影响的,但这样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达到了这样的可能性,因此产生的劳工流动与产品流动仍然不具备科学精神。那么,客观科学的精神体现是什么呢?与其劳工、产品的双向短期不稳定性流通,不如产业长期稳定的流通。也就是产业转移流通,比劳工产品的双向转移流通更具优越性。  
  在没有劳工流通与税收回流制度支持下的不对等贸易,对于双方都将是灾难性的,例如眼下的中美贸易,首先,当中国产品流向美国以致世界的时候,会有如下几个结果,    第一,中国政府将获得丰厚的产品税收,而美国政府将失去同等产品进口量的税收,所以中国政府非常富裕,而美国则不得不借。  第二,生产消费链失衡,这对于不对等贸易来说是必然现象。  第三,经济依赖性,在中国这边形成了对于过剩产能的外部依赖性,而美国也将形成对于中国产品的依赖性,这都将是灾难性的产业依赖。    产业转移相比产品流通,对于政府税收没有多少影响,对于生产消费链只会有促进作用,也根本不会产生经济依赖。但是,怎么在制度上促进产业转移呢?这就回到了主题——关税。一说到关税,牵扯最多的一定是贸易壁垒,那么,关税肯定是自由贸易的壁垒吗?我认为我们对于关税的理解方式过于单一,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回到产品价值的公式:    P﹦ L+Z+T    其中T是在产品生产地的税收,当产品销售到另一国的时候,既然产品加入生产消费链,既然产品享受另一国政府公共设施的支出,理论上就应该缴纳税收,所以上面的公式就应该是:    P﹦ L+Z+T+Tg(关税)    公式中Tg的量应该和T的量是相同的,因此是适量的关税,适量的关税对于产业转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这等于是给产品附加了一道税收,使产品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从而会有效杜绝比较优势贸易,促进绝对优势贸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比较优势的产业无法转移,而绝对优势产业却可以通过转移而获得促进,使得产品生产工艺得到升级。    适当的关税就像一把筛子,能将必要的贸易筛选出来,对于世界经济的合理流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适量关税的意义不是保护本国产业,关税不是单纯的税收,是调节价值的合理价格,平衡价值不被侵犯的手段。在这一点上,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已经落后,有待更新。  
  经济危机的结构    现代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不可避免的爆发特性,这是对于经济危机的片面认识,  第一,经济危机的周期特性只是现象,不是实质。  第二,经济危机是可以结束的,并非不可避免(此文只在经济理论上论述,至于制度上还会在政治篇里论述)。    为了说明经济危机周期性与不可避免的谬论,我们不妨先解剖经济危机的结构,看看经济危机的内在实质。    假定世界上m个劳工,n个资本家,m个劳工夜以继日地生产产品,可资本家却只是支付劳工微薄的劳动报酬,这样一来,生产消费链就有问题了,以劳工为代表的最大的消费群体无法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庞大的产品量不断堆积在企业环节,就像循环链上的一块肿瘤。面对这一状况,早期美欧的做法是开辟殖民地,把过剩的产能转嫁出去,但是,转嫁旧产能反而催生新的过剩,直到这个肿瘤大到不能再大,资本家失去信心,企业停产,劳工失业,危机终于爆发。  
  通常说到这里,对于经济危机的叙述也差不多结束了,但这却是刚刚开始。企业长期停产,劳工长期失业的根本性质就是在产能消减,在没有产能的基础上,庞大的劳工群体还要生存,生存是需要基本消费的,于是,持续的经济低迷期,其实就是对于以前过剩产能的缓慢消化,或者也有把牛奶倒掉的愚蠢行为,总之,都是对于循环链上毒瘤的自我清除,直到最后达到另一个平衡,经济复苏,新一轮产能膨胀开始上演,同时,这也成了经济危机周期性与不可避免谬论的罪证。    这种经济危机就是严重侵犯劳动价值的结果,是产品价值分割线低于劳动价值黄金点的现实例证(如图9),也说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可持续性。这样的经济危机非常幼稚,现在的欧美已经走出了这种经济危机的阴影,他们在劳工的保护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这样的努力是会促成劳动价值回归理性的。可非常不幸的是,我们中国正在上演几世纪前别人的幼稚错误,且并不自知,且还看着眼前的贸易利润沾沾自喜,每天的新闻都一次次不厌其烦,不厌其旧地报导,更有专家的歌颂与吹捧,全然不知危机早已潜伏。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产能大爆发,受害的并非只是我们自己,全球一体化下的全球贸易的结果是把所有国家都牵扯进来了,欧美消化了我们庞大的过剩产能,这结果是造成了循环链上的货币与产品堆积。在这个天文数字般的循环链渐次被破坏的过程中,或许欧美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因为,用自由竞争原则去理解,这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理论驱使下自然行为,中国产品廉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欧美这回是自己被自己创立的学术攻击了(或者还有一种理解方式,他们正在享受我们产能膨胀带来的实惠,可事实上他们本国的经济状况,说明他们并没有做好享受优惠的内在经济调节,总之,这样的经济结构最大的受害者还是中国与中国劳工,欧美国家只要稍做调节,就可以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下一节我会以个人观点来论述欧美在自身调节上该做些什么)。    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特性,其实就是循环链被破坏而不自知的结果,我们解释不了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却一味地分析这个结果,反而得出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爆发的结论,这真是滑稽透顶的谬论。  
  假如我是美国    面对来自中国这种几个世纪前落后产业结构的冲击,美国居然束手无策,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其实,应对这种廉价劳动力产品的方式有两个,一是为大局着想,对中国产品的泛滥实行全面狙击,这对于中国以致世界无疑都将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理论的支持,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于理论的创新能力极为有限。    狙击中国产品的方式无非是关税,只要美国带领欧洲对中国产品实行统一的关税,势必造成中国经济结构的崩溃。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不是没有理由的,首先是中国产品不具备体现产品的黄金价值,而关税的意义就在于对产品价值的平衡(在贸易与关税一节已经有详细阐述)。  
  第二种方法,就是坐收渔翁之利,我生产一个产品需要10元钱,而你卖给我却只要1块钱,我何乐而不为呢?竟管你的生产工艺或许是落后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关键是有利可图,这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就整体经济而言,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对于双向相对平衡的贸易,我今天卖出去N多产品,明天买进来N多产品,于整体经济的循环不会造成破坏,可如果只是买进产品,而不卖出产品呢?这等于说,在你的市场里注入了产品,而拿走了货币,结果是产品多了,货币少了,那么,这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往市场里投放货币,现实的美国就是这么做的,可是,钱从哪里来呢?只能是借,跟谁借?跟自己借,借自己未来的钱。中国不断把产品注入美国市场,美国就不断跟自己借钱,你们不用担心,未来可以无限远,借多少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上述举措对于整体经济而言,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对于个体而言,那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了,一是产业,突然间涌入这么多产品,势必给本土产业造成冲击。其次是失业问题,失业问题看起来事小,分析起来就是头等大事,首先是破坏了生产消费链的正常运转,再则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欧美国家普遍的做法是刺激消费,比如以贷款赊销的方式来激励产业的复苏,这样的做法无疑太过天真。    我们不妨把整个过程详细分解,先是市场多出若干产品打击了本土产业,产业被冲击的结果是失业。这是第一现场,在这个环节里出现了两个情况,第一,产品总量似乎没有改变,因为本土失业消减的产能,与市场多出的产品正好抵消,第二,产品流入,货币流出,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少了,而少掉的正是失业者的部分,失业的劳动者本来可以通过就业获得货币,但是,现在这部分没有了。第二现场,经济刺激计划,刺激经济的意思,一是想办法让大家多消费,多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经济复苏从而振兴产业,产业振兴从而带动就业,就业充分最后又提振消费;或者从另一个环节入手,先给产业注资,产业振兴从而带动就业,充分就业从而拉动消费,消费的上升又使得经济复苏,最后会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振兴,形成良性循环。两种做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这个妙却是天真之妙,原因有两个,第一,刺激经济的内在本质等于是增加了产品总量,而消费总是相对平衡的,所以刺激经济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第二,原来货币损失的是失业者那部分,可现在补偿的却是整体,也就是说,在循环链破损一环的时候,我们修补的并不完全是这一块,这样做的后果是加剧了货币流通环节的不平衡,于整体经济的运行十分不利。    作为欧美国家而言,中国产品无疑是美味,然而想要得到,却很烫手,怎么办呢?作为我个人看来,也是有办法应对的,其实无非是对症下药,就是一定要把循环链被破坏的环节修补回来。说得具体一点,第一,在不刺激产能的情况下,以缩短工作时间来平衡失业问题,以前工作8小时,现在工作6小时,解决就业问题。第二,在缩短工作时间,减低劳动价值的情况下,由政府补贴劳动价值差额,说白一点,本来工作8小时的薪水是多少,你现在工作6小时还是多少,差额由政府来补贴,实际上等于是直接把补贴给了劳动者,修补了循环链被破坏的环节,同时间接地提升了劳动价值,劳动价值的提升进而促进劳动积极性,促进就业。在产品价值一面,中国产品是被压缩了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产品(图10),那么为了平衡这种产品价值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只能对应地提升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图11),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也是对于整体经济修复。当然,在欧美国家的经济得以修复的时候,中国经济将会越走越远,直至最后的深渊。  
  价值互补理论    我们知道产品价值等于劳动价值、投资风险回报与政府税收之和,即:    L+Z+T﹦P    而中国产品在劳动价值与投资利润被压缩的情况下,即为:    L+Z+T﹤P    这样的产品价值对于循环链无疑是具有破坏作用的,在不能改变这种产品价值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生产另一种产品,在价值上与之互补,即:    L+Z+T﹥C    将两个公式合并之后,最后使得产品价值回归L+Z+T﹦P,循环链仍旧保持,市场得以正常运行。    上面的应对措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产品价值越低,美国产品价值理应越高,如此才能在产品价值上相互中和与互补,那么,美国产品不是更加没有竞争优势,对于中国产品更加依赖?确实是这样,但是,中国产品在中国是销售不了的,因为,第一在你的循环链里完成不了这么多产品的消费,而在我这里的消费循环链里,却是货币多于产品,正好互补。第二,是你自愿把产品销售到我的市场,是你对于我的市场依赖,你要平衡贸易,对不起,我们也有产品,你自己爱买不买。    这一节的主题是‘假如我是美国’,可实际上我能够是美国吗?所以,这里是给国人一个提醒,这样的经济结构该结束了。下一节主题为‘大停车理论’,我将就此问题做详细论述。  
  大停车理论    中国经济早该停车了,在没有爆发危机之前,对于经济停车来说,都是很好的时机,一旦危机爆发,一切也就都晚了。那么,首先是危机一定会爆发吗?为什么会爆发?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经济结构是无法将货币与产品之间相协调,形成良好的循环链,而中国之所以危机爆发姗姗来迟,其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正源源不断地为此提供着缓冲的力量。但是,防洪堤越高,积聚的洪水越有破坏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停车越早,对于社会的冲击越小。    中国经济大停车该怎么停呢?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无非就是修补循环链被破坏的环节,提高劳动价值。这样做,首当其冲遭受打击的一定会是企业,而这正是缓解产能过剩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规范市场来打击淘汰落后产能,危机到来之时,也正是市场无情地抛弃它们之日,但是,如果这时候不规范市场,我们会看到两个结果,第一,损失将会无限扩大,相比主动实施停车方案,被动的等待危机爆发所带来的损失毋庸置疑更加严重。第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将继续这一轮回。    停车理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失业,失业将是大停车理论所面对的最为寒冷的冬天,这让我想到了‘挖坑理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为之的一件事情,这样做有两个理由,第一,是把原来属于劳动价值部分的货币归还劳动者,修复循环链。第二,给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动力,与缓冲时间。    不实施停车方案会造成不良后果,而实施停车方案,在短时间内也依然会令经济低迷,但是,短暂的低迷过后,民众的收入提高会很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全新的经济增长必将带来实业的复兴,这才是目前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  
  中国房产泡沫的案例分析与价值浮动性    产品价值泡沫的实质,无非就是产品价格大于产品价值,以本文观点就是产品价格远大于产品的黄金价值。产品价格泡沫对于经济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它会直接摧毁生产消费的价值循环链。各届政府应对价值泡沫的方式,大同小异之处是寻找泡沫产生的根源,寄希望于从根本上解决价值泡沫问题,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如所料,根本问题是解决了,可泡沫依然未能根除,原来认为是问题的根源部分其实并非问题的根源。例如中国房产的泡沫,据案例分析,房产泡沫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投机炒作,国家针对于此制定了一系列法规,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房价似乎并没有怎么松动,一切迹象表明,房价根本不会给政府太多想象的空间。    房产泡沫是中国经济的一座活火山,假如不能有效化解,必定是未来经济危机总爆发的第一个火山口。而房产泡沫现象并非独立的个体现象,它是中国整体经济的缩影,要想化解矛盾必须将经济的整体结构作为设想前提,又或者说,如果房产价值矛盾有根本的化解方式,那么,等于是中国经济也就有了解决矛盾的方式,而实际上,不从体制上入手解决问题,一切都将是空谈。    在讨论房产泡沫之前,我们可以先设想一个理想的价值回归环境下的房产市场,在这一市场环境下房产价值理应是房产本身的价值,专业术语就是房产价格等于房产的黄金价值。再设想一个货币相对保值的理想市场环境,那么,在这一市场环境下,房产因为存在折旧性质,所以房产只会贬值,不存在保值与增值现象,也因此不会存在投机环境,一切归于正常的价值循环链。    理想不是现实,但理想始终是现实奋斗的方向,我们不妨把理想的外衣一层层剥掉,现实到理想的距离就一目了然了。建立理想的市场,第一条件是货币保值,货币如何保值前面已经说过,就是建立一个价值平衡税的保值体系,实现起来并不难,我们可以先假定这样一个市场环境。有了相对理想的货币保值市场环境,接下来就是投机行为,投机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价格具有被操纵与炒作的性质,也就是产品价格的浮动性成就了投机行为。价值浮动是我们现有自由市场调节经济的杠杆,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价值杠杆来平衡供给与需求,从而达到对于整体经济的调节,但客观情况往往是,当供需关系矛盾过于严重的时候,价值杠杆的作用是无效的,价值杠杆的弊端也将显现无疑,比如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在价值杠杆的作用下劳动价值被侵犯无遗,而劳动价值被侵犯的结果是破坏了生产消费循环链,最后必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失衡。另外,价值杠杆被当作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然而,成就的往往是投机行为。投机行为对于客观经济有百害而无一益,它既不能生产物资,也无益与市场循环,而投机获利的结果无异于摄取劳动果实,完全是一种寄生的经济行为。所以价值浮动对于国民经济没有客观实际的促进作用。    产品价格只有在体现产品价值的时候,才是对于价值循环链有益的,任何偏离产品黄金价值的产品价格体系都会对价值循环链形成破坏,所以,产品价格的浮动性并不科学,因为它不具备对于价值循环链的维持功能。由此看来,产品价值的稳定性明显优越于产品价值的浮动性,产品价值的相对稳定对于投机行为无疑具有致命性的打击,但是,产品价值如何稳定呢?当然是要专业团队来做,例如劳动价值鉴定,产品价值鉴定等等。比如中国房产市场,首先是劳动价值与投资利润将不再是投资者确定,也就是说,你请工人,薪水高低不能由你来定,投资获利多少也不能由你自己来定,而是根据相关的价值比例由专业的部门,或者说第三方来做鉴定,其次,房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比如说一套房产的价值是100万,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那么,每使用一年,房产价格将相对应地减少一万。    相对于限制房贷,征收房产税,稳定的房产价值无疑是现实走向理想最近的距离,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有人问,这还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吗?  
  第三部分,有限竞争理论    自由竞争与有限竞争    一说到限制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我们脑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是计划经济这个概念,但这里的有限竞争绝不是计划经济。首先,计划经济是建立在违背人性的理论基础上的,现实也证明这样的经济模式不可能支撑社会的正常运行,而有效限制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是改变以价值浮动性为主要竞争方式的自由竞争模式,其本质完全属于自由竞争。    在探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这个概念之前,我想花点时间解释一下什么是自由竞争。其实,人类社会早已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自由竞争了,最初完全的自由竞争是在原始社会里,这是弱肉强食不加任何限制的竞争,之所以弱肉强食而不加限制,主要原因或者在于当时还处于体型与体能建设时期,这样的自由竞争可以优化种群,所以这样的自由竞争在当时是必要的。之后,社会渐渐发展,我们发现文明竞争的重要性,于是剔除野蛮的原始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前面附加条款,例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等。最初附加于自由竞争前面的条款或许出发点是纯洁的,但是,趋利是人性最大的弱点,当附加条款可以使得某些人获得意外的利益时,在自由竞争前面附加的条款就会越来越多,直到人们发现这些条款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是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竞争理论。自由竞争理论的出发点是去除自由竞争前面附加条款的不合理部分,回复竞争的公平性。    维护竞争的公平性,除了去除自由竞争前面附加条款的不合理部分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方式,就是在自由竞争前面附加条款,限制竞争的不公平性。在自由竞争前面附加条件,限制竞争的不公平性,这就是我所谓有限竞争理论,例如,限制劳动价值侵犯行为的竞争,与限制产品价值侵犯行为的竞争等等。自由竞争与有限竞争的出发点都是维护竞争的公平性,但是,自由竞争是减法,有限竞争是加法,有限竞争是增加需要的部分,自由竞争是减去不需要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我们今天对于自由竞争的呼唤,很大的意义是一种思维定势,一说到自由竞争,我们的思维会立刻回归到亚当•斯密定义的自由竞争,而对任何附加其他条款的市场经济一味否定,这是不科学的。    对于以保护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为前提的竞争限制行为,我们常常抱以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市场干预行为,有悖自由竞争的精神,那么,我们对于身处市场经济的现状了解多少呢?我们对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又知道多少?我们不妨揭开市场经济的面纱,自由竞争的真面目就一目了然了。例如中美之间的产业竞争,因为两国间的劳动价值差异太大,所以美国不具备产业竞争优势,作为企业决策者,要么做产业转移,要么在技术上加快更新,而且要在更新的技术优势能够补偿劳动价值劣势的基础上,否则只有关门大吉。但是,你能在生产技术上更新,人家也是一样可以的,所以,在产业技术上的优势将无法长期保持,我们假定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能够长久维持下去,那么,美国产业被中国彻底摧毁的事实将会很快上演,可问题是这样的经济结构无法长久维持,前面说了,在我们的循环链里有美国一环,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无法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只能依靠美国市场,如果美国没有市场了,那么,中国的产业还能维持吗?    理想的产业竞争应该是以生产效率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时间里,谁能更快更好地生产更质优的产品,谁将胜出,这样的竞争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自由竞争,但是,中美之间的产业竞争是这样吗?显然不是,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劳动价值存在差异。劳动价值差异化,与产品价值差异化对于自由竞争的意义,就好比两个人赛跑,而起点与终点各不相同。所以,规范竞争的意义在于,使得赛跑双方有共同的起点与终点,也就是规范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  
  另外,房租混乱现象也是如今市场经济缺乏规范的产物,我们目前房租是一个完全没有标准的经济行为。首先,租房是一种经济行为,既然是经济行为,就意味着投资于回报,既然存在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就一定涉及到投资回报率,所以,房租只能是房产价值在使用年限上的时间分割加上资本投资回报率,任意调价等于扰乱市场。例如一套房产的价值是100万,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假定房租的投资回报率为百分之二十,那么,这套房若要出租,只能是每年12000的租金。
  LZ你是不是太高看经济学了?    经济学比儒家的水平还差的远的多,远的多啊      什么狗屁经济学
  作者:wangdian
回复日期: 10:28:34     LZ你是不是太高看经济学了?        经济学比儒家的水平还差的远的多,远的多啊            什么狗屁经济学  -----------------------------------------------------  儒家思想不值一批!有这种思想真是悲哀!  前人的思想只能取其精华,如果认为可以全部继承,那只能说迂腐!
  看来LZ是认真的    有些事情值得认真,有些事情不值得    不是五毛,我就欣赏你的独立思想
  :wangdian
回复日期: 15:42:30     看来LZ是认真的        有些事情值得认真,有些事情不值得        不是五毛,我就欣赏你的独立思想  --------------------------------------------------------  这个世界当然不值得认真,为这不值得认真的东东认真那简直是笑话,我当然不会,我之所以认真只是因为自己,因为自己的思想。    
  为什么一说到五毛就发不了
  原来是T朝不给发
  晕啊!什么世界!朗朗乾坤连一句话都不给说!T朝的网络还让人活吗?
  作者:铁正
回复日期: 10:11:45     另外,房租混乱现象也是如今市场经济缺乏规范的产物,我们目前房租是一个完全没有标准的经济行为。首先,租房是一种经济行为,既然是经济行为,就意味着投资于回报,既然存在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就一定涉及到投资回报率,所以,房租只能是房产价值在使用年限上的时间分割加上资本投资回报率,任意调价等于扰乱市场。例如一套房产的价值是100万,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假定房租的投资回报率为百分之二十,那么,这套房若要出租,只能是每年12000的租金。  ==========================================================  前边讲的太抽象,太高深,看不懂!    看到这里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楼主的房子出租,按投资回报率计算出的租金应当是12000/年。但有甲和乙两个租客愿意租你的房子。其中乙愿意出价15000,那么楼主这个房子会租给谁?     
  前边讲的太抽象,太高深,看不懂!        看到这里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楼主的房子出租,按投资回报率计算出的租金应当是12000/年。但有甲和乙两个租客愿意租你的房子。其中乙愿意出价15000,那么楼主这个房子会租给谁?   -----------------------------------------------  麻烦你找点深奥的问题出来!  按照价值稳定性优越于价值浮动性的原则,房租是不可以任意浮动的,那也就是说,只能有一个价钱。  说到这里,我怕你又有问题了,不过,我知道你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在之后的篇幅里讲到,目前还在创作中。  其实,实际操作都不是理论研究的部分,但是我这样一说又会有人反对了,不能实现的理论等于空谈,所以,我会在实际操作的问题上做一些阐述。
  总之,在我这一理论体系支撑的社会结构,绝不会再有我们这样的打工仔,所有的劳动者都将会获得丰厚的收入,不劳而获将不再会是社会的主流!
  权力架构不改变,什么都很难改变    难道什么比拳头更有话语权吗?    好好看元灭宋,清灭明      全部拿来,不服气的全部干掉,这就是经济.
  没错。中国政治制度不改变,什么都将是空谈,但是,我这理论不是为某个政党写的。
  任何理论都逃脱不了政治    任何理论都要人来执行,而人是政治的根本
  价值鉴定第三方的建设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建立在劳动价值之上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抛开劳动创造的价值,只就劳动价值而言,我们付出的劳动一样,理应获得同样的回报,也就是劳动价值都是一样的,同时,这也是经济理论对人人生而平等的阐述,在这个前提下,规范劳动价值完全具备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不容侵犯拥有理论根据,那么,产品价值不容侵犯的理论根据又是什么呢?如果说劳动价值是竞争的起点,那么,产品价值就是竞争的终点,产品价值不容侵犯的意义在于规范竞争。我们现在就是一个不规范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到处都充斥着过气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存在的原因在于可以侵犯产品价值,当然更多时候是他们是将被侵犯的价值转嫁给劳动价值部分。如果我们假定市场不允许这么做,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毋庸置疑,这些过气产品会消失,因为它们不具备竞争优势,更不具备存在的价值。过气产品存在的同时,还是侵犯了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抑制了先进工艺发展,打击了创新精神,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成长,因此,产品价值的保护对于市场经济具备科学发展的精神。    既然规范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有理论依据,那么,一是谁来做价值鉴定,二是谁来监督价格。先看谁来做价值鉴定,前面已经说到,对于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的鉴定,我们需要一个单位,但是,这个单位却没有前身,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所以,建立劳动价值与产品价值鉴定单位,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没有前身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的无疑是学术支持,在具备学术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这样一个单位。    建立单位之后,我们还需要监督,如此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实施监督?谁来监督呢?个人肯定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只能发动民众,发动民众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提高违规成本。在这一面,中国现行的社会体制可做反面教材,例如饮食卫生的监督很典型,检查之前先电话通知,然后这边把一切都准备好,等着卫生部门来检查,检查完了一切又回复原样,最后是所有的餐厅都是卫生达标单位,而人们没有一个信任这样的卫生标准。假如这个卫生监督建立在提高违规成本的民众监督基础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比如法规规定饮食卫生由民众监督取证,部门只要对不达标的卫生取证鉴定属实,那么,违规单位就得承担对于取证监督民众的所有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取证劳务价值与取证监督的心理动力价值。取证监督的心理动力价值因理解为一个基础价值,例如,规定这个基础价值为1000元,那么,在这样一个基础价值下将不会有人来做,因为1000元不具备心理动力价值,只好提高。取证监督的心理动力价值费用的收取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首先是你从事这个行业,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就得接受监督,可是,他人为什么要来监督你呢?所以,你只能雇佣,而他人接受雇佣的心理动力来源于这个基础价值。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