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名单发展规划》

Industrial estate & wisdom park operator service providers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范围
&&&&&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的城市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城市群名单为:上海,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台州、金华、温州、丽水、衢州、舟山,的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淮南,以沪杭、沪宁以及多条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 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 规划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城镇化水平达到67%;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城镇化水平达到72%。
&&&&&&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核心区3%)。
&&&&&&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战略的几点思考
&&&&&& 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作用,应着力推进城镇转型创新,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结构合理、功能提升、特色彰显、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1、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省市为招商引资,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兴建机场、港口,竞争达到了非常惨烈的程度,使大量资源内耗。为遏制这种竞争,国务院在2008年9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2010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也对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避免恶性竞争的延续。
2、以资源承载力为限,加强区域合作
&&&&&& 在城镇空间布局方面,根据长三角地区各省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城镇管理和服务能力,着眼于推动人口适度集聚与有序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同时,适当控制城市规模,以减少城镇运行成本,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在城市内探索形成尺度适宜、自我循环能力较强的功能板块,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各类资源要素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 在区域合作方面,基于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各城镇的主体功能,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城市病比较明显的大中城市进行功能分解转移,推动城市群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除新老&二元&社会问题
&&&&&&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的全面对接与互联互通,扩大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和管理服务的共享水平,实现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城乡统筹,维护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合法权利和合理利益,强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农村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
&&&&&& 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面临的不平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使常年在城里打工,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工尽快完全融入城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作实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加快卫生事业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 目前,长三角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若干年高速稳定的经济持续增长之后,增速减缓,出现了环境污染、城市拥堵、耕地流失迅速、流动人口剧增、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城镇化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战略重点应着眼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 作为一个占全球人口总量近1/5的大国,我国的城镇化道路选择既关系到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需求,而且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和生活方式变革还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未来10-20年,城镇化将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道路的样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其他地区的城镇化之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李维
  5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同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个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26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李克强总理寄予厚望:要争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但从自然资源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资源储藏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优势。为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深化大气、土壤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治,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优美环境是城市群发展的根本
  业内专业认为,《规划》内涵丰富。比如规划提到,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之前中央已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不开发,城市群规划必然与这个理念衔接。从长三角内部来看,环太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一直是重中之重,规划很好地呼应了这一点。”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张学良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看来,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大城市功能完善等是一个发达城市群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要素。
  “《规划》中提到的‘要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这一说法,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来说可谓切中要害。放眼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那些世界级城市群,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其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重要表征。”陈耀说。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黄锦楼则认为,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这就要求长三角城市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支撑体系。他解释说:“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大概在6000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基础最应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因为有人才有城,才有市场和产业。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产能过剩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把以人为本当做生态保护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这一区域发展生态产业,由原来的产品型经济转变成为服务型经济。”
  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你开的是一个肥料生产厂,现在就可以变为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施肥的服务型企业,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这样的服务型企业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黄锦楼说。
  中小企业是环境短板
  作为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在环境保护上也从未有过放松,从河、湖的治理,到雾霾的联防联控,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城市群发展的粗放化、产业布局的不均衡都给长三角城市群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陈耀认为,对于长三角城市群来说,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是这一区域最大的环境瓶颈。“长三角城市群内近海的水质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问题,主要污染来源就是这一区域沿江、沿海地带的重化工企业,这和密西西比河、莱茵河流域周边形成鲜明的反差。如果偏重的产业格局不改变,不尽快转型升级,那么长三角城市群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就很难做到。”陈耀说。
  黄锦楼告诉记者,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内中小企业的改造升级是破解环境瓶颈的重中之重。
  “我们曾经做过统计,长三角区域有将近200万个中小型企业,它们的规模小且分散,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登记过。我们要抓住‘牛鼻子’,重点治理这些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让它们摆脱分散、低端的现状。” 黄锦楼说。
  深化合作才能成就发展
  《规划》还提出,要深化这一区域大气、土壤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对长三角城市群而言,区域环保一体化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和国内一些城市群类似,长三角城市群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来共同解决区域内的环境问题。
  陈耀说,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区域内资源不足和需求增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尚未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长三角城市群要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深化城市间的合作,就要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比如建立统一管理长三角各城市的协调领导小组。
  “区域内合作的前提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说现在国家要助力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地方只想得到利好,而不愿意共同面对困难。一定要相互之间形成合作的机制,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陈耀说,“尤其是发达地区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一定要有序,避免把污染也一起转移。”
  黄锦楼也认为,一直以来存在的唯GDP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是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不畅的重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实是一个更多涉及流域概念的区域,因此就要协调好上下游的利益。我总觉得,生态补偿不一定只补钱,也可以补项目、补技术。比如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可以把好的经验、技术甚至是人才补偿给一些地区,这其实是把上游的承载力放大了,也必将减轻对于环境的危害。”他表示。
  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对记者表示,长三角的要素流动确实在加快,但政府层面的一体化推进还有待加强。所以建议在统一合作理念的同时,还是要从具体项目入手,这样各地才能看到收益,才更有积极性。“比如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内部可以合作,统一充电桩的标准,统一布局和规模,需要装多少个充电桩,大家一起做一个规划。”
  加入城市群既是机遇也要担责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用“泛长三角”的概念来描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就是把合肥也包含在内。其实直到2014年,国务院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后,合肥才被划进来。
  这一次《规划》把合肥都市圈纳入,既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需要,也是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新起点。在生态环保上,长江经济带要求建设好生态示范区,合肥是全国唯一一座拥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而且正好在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未来将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黄锦楼说,和江浙沪等地区相比,合肥的自然生态资源相对较多,这些生态资源给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带来了更大的腾挪转移空间。“沿海沿江的一些产业就可以适当地转移到合肥,转移的过程也是提升质量的契机。”
  陈耀认为,合肥城市圈的加入对合肥乃至安徽来说,都是发展契机。“以前合肥一直想加入进来,为的就是利用江浙沪的资源优势,来辐射带动其发展。但如今,当地的决策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新要求下,合肥不仅要发展,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履行好在这一区域内共同承担的职责。”他强调说。
[责任编辑:翟文杰]如何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提问者采纳
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务院的表述是“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陈雯研究员解读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盐城以沿海独特优势跻身长三角城市群,是苏北唯一入选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城市,连日来,这一消息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6月13日晚,第70期“周一大讲堂”邀请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给听众作《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展望》的相关解读。
原标题:&周一大讲堂&邀请陈雯研究员解读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盐城凭借啥优势被专家相中?盐城以沿海独特优势跻身长三角城市群,是苏北唯一入选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城市,连日来,这一消息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6月13日晚,第70期&周一大讲堂&邀请到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给听众作《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态势与展望》的相关解读。陈雯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流域发展与管理模拟实验室主任、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她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法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项目,主持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委托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研究项目;主持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等项目,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雯4种评价方式里都有盐城一席&真正权威的解读还是要来自国家发改委规划司,但今天我很荣幸能把自己参与做规划的一些心得和感受与大家分享,并对其中一些关键点做些说明。&陈雯说,城市群是国家未来城市化最重要的一个空间载体,这次长三角城市群最大的空间范围变化是增加了安徽省。&安徽的整体发展是往东走的,而且在较早的长三角经济带中,就已包括了安徽省。&&这次做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空间上主要包括&一市三省&,即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其中上海是最核心的辐射点,因为它是大家都认同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她说,从空间范围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人均GDP的分布都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和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圈层式递减的特征。陈雯透露,此次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选择和依据,专家们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是综合考量的结果。首先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法,即以上海为中心画圆,看圈域半径内还包括哪些城市。&中心城市GDP越大,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势能也越大。结果发现,除核心区16个城市外,还包括了江苏的盐城、淮安,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滁州、蚌埠、六安,浙江的金华。这些城市都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地理圈域中,这是最传统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次,专家们采用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综合交通可达性。这主要考量各市经公路、铁路到上海的最短距离。&看各城市到上海的通行时间是否在3小时内,结果发现,江苏除原来长三角城市群8个城市外,盐城、淮安也在内。&&专家们还从中国人民银行局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分析,看各城市与上海的金融联系网络测度,结果发现,核心区16个城市与上海的金融联系最为紧密,此外还包括苏北5市、浙江和安徽部分城市。&&最后,通过经济引力强度模型分析,即分析各拟定城市与上海、南京、、合肥之间的人口和GDP、邮电业务量、公路货运量、社会用电量等规模数据间的相互作用程度。通过万有引力模型计算分析发现,盐城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明显高于淮安。&
[责任编辑:曹蔚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662850
播放数:592014
播放数:632401
播放数:5892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