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些在人们心中所谓成长的成长我实在不想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助简短说求助求助求助。

金口才全书·这样说话最受欢迎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语言的魅力,谈话的技巧,幽默的风格,在各种场合十分重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谈笑风生,举止自若,会给人留下极佳的印象。然而如何做到,是每个人须要十分注意的。尤其是语言的魅力,胜于优雅的仪态。
谈笑风生的魅力
有人问一个人在政界中如何处世,罗斯福回答:
“带大棍子,小声说话。”
风趣的语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掌握语言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潜心学习,一定会成功。
我们再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858年,林肯在竞选中击败了他的对手道格拉斯,其实林肯的口才远不如道格拉斯,相貌也极其一般,但当道格拉斯攻击他是两面派时,林肯巧妙地运用了语言。
他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听众来决定吧。如果我真的有两张面孔的话,还用得着老是带着这张并不英俊的脸吗?”
这就是说话的魅力,可想而知。只要说错一句,或者针锋相对,林肯能赢得听众的赞赏吗?
在中国清朝年代,有一次乾隆皇帝与爱臣刘墉在避暑山庄看到了一尊弥勒佛像,忽然乾隆起了想为难一下刘墉的念头,指着佛像问道:
“他为什么对朕笑?”
刘墉答道:“皇上是文殊菩萨转世,是当今活佛,佛见佛故笑。”
实际上弥勒佛笑口常开,对谁都一样。乾隆如此问,意存刁难刘墉。刘墉歪问歪答,机智地回答乾隆的难题。不料乾隆突然又问:
“他为什么对你笑?”
刘墉答道:“佛笑臣成不了佛。”
语言的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可以使你的人生完全改观;可以使你魅力倍增。
谈话技巧因人而异,然而我们坚决反对以词藻为重心的论点。若有人说:
“我们必须把话说得漂漂亮亮,惟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左右逢源。”
言下之意,似乎在说:
“要想在社会上混出个名堂,不是伶牙俐齿的人,休想飞黄腾达。”
乍听之下颇有道理,因此有所谓的商业训练班出现。教人如何把话说得完美无瑕,如何运用交际手腕以求拉到更多客户。有人会凭一席之谈而探究:“你受过谈吐训练吧!”“你是政治系毕业的吧?”
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很显然地,一切不了解个中真相者,总以为能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的人,一般都来自特殊的专门训练。有人奇怪地问:指导老师法学出身怎会教谈吐的课程?也有人好奇的问:有人专门教人说话的技巧吗?
方法也好,技巧也好,有何差别?回答说是,问题又来了:
“是吗?还在教说话技巧啊?那么你们对待女人应该总有一套啰?”
这种人的想法是,以为光靠嘴巴就可以走天下,认为只要会说好听的话,就能处处吃香。
也许有人抱着“我要把话说得好听些”的动机,去找老师学习,问他为什么学口才,其回答多是:
“我要用最美妙的声调,把最完美的词藻说出来,让别人对我刮目相看。”其实语言的积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得来的,并非一日之功。所谓积累,就是汲取先人的精华。多听多学。
说话的影响与效果
首先,我们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美丽动人,演技超群。1974年她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领奖时,她发现因《美国之极》一片而名声大噪的女演员瓦伦蒂娜·科特希也坐在台下,便对观众说道:
“奥斯卡先生太没眼光,把应当给科特希的奖错发给了我,对此,我实在无可奈何。瓦伦蒂娜,你千万要原谅我呀”
话音刚落,包括瓦伦蒂娜在内的台下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布丝莱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女演员。在一次重大的颁奖活动中,她急步登上午台,没想到在台阶上绊了一下,险些跌倒在地,全场观众都为她吃了一惊。只见她不慌不忙地稳住了身体,站在舞台中央,平静地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我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坎坷,才达到事业巅峰的。”
全场观众顿时掌声如潮。
我们说话,自然希望对方有所反应,不然与对木头说话有何两样;其次要想到此话说出结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我们要了解,谈话在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若你能如此设想,必能理解漂亮的词藻并不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
张三向李四说了一些话,李四却做一番恶意的解释。转告王五:
“王五啊!张三这小子真不够意思,居然对我说你如何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就看王五与张三的交情了。如果王五深知张三的为人,当然心中自有定论,听了这些加油添醋的话,会做些更正:
“李四你大概听错了吧!我知道他不是那种人,不会这么没良心的,也许是如此这般吧……。”
王五就此将张三的言词做一番善意的修正。
相反地,若王五与张三恰好是死对头的话,又将如何?请看这个反应:
“你才是真正的好人。像张三那副嘴脸,说出来的话哪里能听呢?不是由衷之言,他只想指桑骂槐,别上他的当啊!”
这可就是进一步的歪曲,只会挑拨离间,破坏别人的关系。也许你还听过这类语调:
“那小子你可要当心点,他是口蜜腹剑的小人啊!”
“那家伙专拍马屁,毫无信用可言。”
这都是表示不信任对方的言语。由此可见,单单言谈的交流,即能使人际关系产生各种微妙的差异。要是不弄清楚说话能发生什么效果,再好的词藻亦无助于促进人际关系。
说话能力与诚实语言
也许我们可以拿《仙履奇缘》的故事打个比方:心中无诚意者,就像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华服艳妆其表,仍未能掩其原来的缺点;以赤诚之心生活着,即使污垢其面如灰姑娘,也有挥之不去的好运道,人见人怜。
我们看过一些雄辩家的演说集,觉得文章篇篇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但三言两语便见熟悉的语调,到最后抽去那些个眼熟的调调,竟似一盘散沙,不知从何拼凑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就像豪华大餐中虚有其表的美食,索然无味:那些书不过是名人名句的排列组合罢了。就像浓装艳抹的摩登小姐,卸去入时衣衫与层层彩装,是不是如平凡女子般,没啥特色?你一定听过东施效颦的故事。在此还有一个鲜活事例:
有位先生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开场白的第一句话:
“××大学是我心仪已久的最高学府,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他说出“××大学是我的第二故乡”后,一时之间像流行感冒般,极其风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此校校友,当他旧地重游时,穿过校园一草一木,确实感到青年时代的种种已成过去,今昔之比让他不由自主地发出肺腑之言:“××是我的第二故乡”,大家也认为这是一句相当精彩的话。
然而这位先生此后每到母校,都会说:“××大学是我的第二故乡”。据说他至少重复三十次以上。
颇令人怀疑的是他说话时的心态。也许头一次确实有“××大学是我第二故乡”的感觉,可是重复到第三十次时,未免流于造作,难道每一次返校,心情仍是初回校园的新鲜感吗?我们敢说再三地反复,绝非由衷之言。虽然一度成为所谓的“名言”,但过分使用会使人感觉麻木,变成脱口而出的台词,听者亦将之当做陈腔滥调,左耳进右耳出,毫无感动之情。
不诚实的语句,就像蚕蜕下的皮一般,没有任何生命力。
每当有人问起伟大的演说者,我们都会毫不迟疑地答称:“美国总统林肯”。
平心而论,林肯不是能言善辩之流,他不像一般雄辩家可滔滔不绝地讲,也不会天南地北东拉西扯以表示他的博闻强记。但当你用心读林肯的演说集,即可发现他最珍贵的特长是朴实,在简朴言论中,洋溢着无限真诚。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论,并非为了使演讲动听而刻意想出来的,这几句话是林肯祭吊美国无名英雄之墓时,有感而发。
当他站到演说台上时,先放眼四周在场人士,男男女女聚集了几千人,这些人有失去丈夫的新寡者,有白发送黑发的伤心老爹,还有失去慈父的孩童……看到这些人,他内心之忧无以名状,不知不觉就道出发自心灵深处的话:
“我们从政者,到底要做哪些事情?所谓政治,究竟指何而言?大家选出我们来为各位谋幸福,为人民争取幸福,乃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的政府,应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这才是真正的政治……。”
在这历史性的一刻,新闻记者只是漫不经心地记下一字一句,以完成例行公事。但当他们回报馆整理时,却注意到这些言词有股奥妙的深意,铿锵有力而令记者们叹服不已。
民主主义这名词,已被人用过千百万遍,林肯总统这篇精辟演讲词,却足以视为阐述民主主义的说明书。可以说一直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诺言,才言简意赅地点出民主主义的本质。
真正的语言来自于肺腑,来自于真诚与诚实,任何一个人都会欺骗人,但你却欺骗不了自己,也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有朝一日一旦被人戳穿,人格便荡然无存,不管词语多么华丽,为人多么乖巧,最终还是难逃失去朋友的可悲下场。
1.言不由衷自取其败
每当我们到高级百货公司或餐厅去,总可在电梯口或门口看到穿着制服的小姐,不断地说:“欢迎光临”,或离开时说:“谢谢”。听在耳朵里,是否会想:他们真的诚心欢迎我们?
不管来宾如何反应,她们依旧重复着“欢迎光临”“欢迎光临”“欢迎光临”,连瞄都不瞄你一眼。她们甚至像在对自己的脚尖说话,所发生的话者如机器一般毫无感情。
我们试举这么一串话:
“欢迎光临,今晚要吃点什么菜?欢迎光临!买条毛毯吧!欢迎光临,今天海鲜特价优惠!欢迎光临,好啊!吃份生菜沙拉也好。欢迎光临……”
让人搞不懂她们对谁说话,也许顾客压根就没有听进去。她们以为顾客充耳不闻,想说:会有多少人来花钱的呢?要不是为了这份薪水,才不向他们低头呢!许多公司的公关小姐,多半会热心拉拢顾客,希望客人多买其产品,以收取更多利润。事实上,她们甚至不清楚产品的特性。只是公司请来的年轻貌美的小姐而已。
有一次,有个兼职的学生,到我们办公室来推销文具。他说:
“我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所以想兼职赚些生活费。可是走了一上午,都没有人愿意买这些东西,因此才来到您这里试试看。如果有人买一个,我就可赚拾块钱……。我经常啃面包度日子,有时赚了点钱也想吃两碗牛肉面,打打牙祭。”
他毫不掩饰的自白,给人一个良好印象。恰巧公司这方面的物品刚用完,因为他的诚恳,所以我们全部买下他带的文具产品,他满心惊喜地连声称谢而去。如果他满口花言巧语呢?
“我是求知欲强烈的人,我之所以出来兼职,是想多买几本书,多吸取些社会经验,好为人类奉献一生,做个有用之材,为社会服务。”
任何人听了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煌煌大言,不切实际的家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事应该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昔日外国曾有下面的现象,是战争所制造出的产物,今已不常见:许多伤兵在外面推销东西,以极流利的语调说出动人名句,让人极为反感。
刚开始还是真的为募捐而抛头露脸,用木讷的表达方式沿街推售:
“我因战争而失去手脚,想工作又因残废而作罢,也许将来会有人要我这种人去当杂工,但在找到工作之前,希望大家能同情我,让我有温饱的日子过活。”
这些话。往往令人想到:如果没有战争,他们现在不正和我们一样,快快乐乐地过平和的日子吗?但今天他们的妻子儿女不知将如何窘困度日呢!念头至此,恨不得掏遍口袋。不留一毛钱地全数给他。
然而渐渐地,部分伤兵不再值得让人施舍一毛钱,他们已将它职业化了,也用些惊人之语:
“当我告别亲爱的故乡,为国为民而远到炮弹满天的前线去,勇敢地保家卫国……”
其吐词之流畅,宛如雄辩家滔滔不绝的讲词,连专家都得退避三舍。然而人们是否会给予更多的同情呢?想一想非但不会,还可能今人心生反感.让人不由得想起皮影戏里滑稽台词,实在非常可笑。
2.诚实就是力量
当你想认真的与人交谈,或向对方表明心迹时,是否会先打个腹稿再开口,抑或想什么说什么即可感动对方?
如果欲向情人示爱,即使诚心地短短一句:“我很爱你”,便很能传达爱意,而让对方领会。如果以情诗的口吻说:
“啊!多可爱如玫瑰般的脸!你那迷人的灵魂之窗唷,伟大的倩影……”
不妨说出来试试看,你的情人必私下想着:
“糟糕!这个人八成是心理变态。”
在办公室向上司报告或交谈时,务必将所思所想明确地表达。与其说些顺理成章的客套话,不如简捷地表达内心实话,如此才有可能让长官对自己有深刻印象。
  千万记住:诚实二字是谈话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条件;只要发自内心纵使言词木讷,也可打动对方的心。有些人信口雌黄,油腔滑调,嘴巴甜得很,但却没人愿与之打交道,而成为孤独者。追究其根由,是他缺乏诚意,只知耍嘴皮子信口开河,这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
希望与人无所不谈,必须与人开诚布公,这样才能在与众人的交流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生活愉快。因为只有在以诚相待的条件下,才能达到衷心期盼的幸福。因此与人往来,首要诚实,才算具备语言的基本功。
鹦鹉式的说话术
有一位名叫陈钊的孩子是个调皮而又聪明,性野贪玩,不愿上学。
他父亲送他上私塾,他又不敢不随父一同去。等父亲走后,先生教他《百家姓》,先生念道:
“赵钱孙李”
陈钊故意念道:“赵钱生我”
先生反复纠正无效,只得改为“赵钱孙我”
“赵钱生先生。”
“你真是个笨蛋。”
“是,你真是个笨蛋。”
陈钊兴高采烈地玩去了。
在舌战中将对方骂你的话运用鹦鹉式的说话技术还给对方,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是不是有美丽词藻,动人声调,就能谈笑风生,让人钦佩其说话能力?
有位先生曾因病住院,在痊愈后他曾抒发感想:
“有些朋友真不愧为知心,像张三就是很不错的一个。虽然他只来看我一次,但浑身充满友情。叫人感动万分。”
“张三到底用什么方法探病,而让这位朋友感激涕零?是否说了许多漂亮词藻,而以动听的言辞慰问呢?”
全然不是。他一踏进病房就说:
“怎么回事?脸上这么苍白,你这笨家伙.怎么又病了?躺着比较舒服是不是?不起来没关系,但老是睡在床上,不是愈睡愈糟吗?
别哭丧着脸,赶快振作起来啊!这两天你不在,连喝酒也浑身不对劲,兴致全无。”
这些话多少带点粗犷味道,但在我的朋友耳朵里,却充满诚挚的情意。他边看张三的表情,内心一定在想:
啊!真谢谢你,只有你才能使我如此开心。
边想着眼眶却不由得一阵湿热,敢情是激动得无以名状?相反的,对那些碍于情面,不得不来虚应一番故事的人,尽管用动听言词与柔美声调来致安慰之意,他仍是毫不领情。当别人说:
“唉!真不幸!我想应该马上就好了,我回去会替你向神祷告。”
他的反应是:
算了吧!祷告什么?我又不想上天堂!赶快滚!走远一点心里倒舒服多了。
这是必然现象。最基本的要领未能把握。再好的词汇也无济于事。不论你看多少雄辩的书,或有关颂吊的词的参考书籍,一是否就能使能力进步?老实说,此路不通。这些参考书,即使有其本身价值,但做这种拾人牙慧的事,其结果始终落得一无所得。毕竟那些别人的话语,不能成为我们心里所思所想的真意。
说得绝情一点,如果只要求美丽词汇与声调,即可令人感动,那么养一只鹦鹉,教它漂亮的言辞,是否就能扣人心弦呢?未必容易吧!那些认为:如果要使自己说得好,只要注重词藻的训练,使能取得成效的人,可以称之为“鹦鹉学舌”,这种方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令人生厌。
有个笑话,可算是小小讽刺,大家姑妄听之。有位教授社交礼仪的先生,其人际关系极差,常当众臭骂自己的学生;与人交谈只是单方面地发表意见,他大放厥词却不让人有表达意见的余地,因此引起别人的极度反感。其教学方针仅是教人如何修饰语句,并不知道说话除了要把话说得好之外,还需要其他更重要的条件。
华而不实与简朴
真正的说话,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的鲜明的意识表达。这种意识表达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举例言之: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是一代京剧大师,他之所以能荣获文学博土,即缘于其演技充分融合了生活百态。虽然他是堂堂七尺之躯,演起女人却惟妙惟肖,那金殿装疯的赵艳蓉,说疯就真有上天下地的狂态;那天女散花的婀娜身段,还是出自梅先生的革新呢!如果一个舞台工作者,卸了装之后即完全走出戏剧,到头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依样画葫芦的表演者。能把艺术工作融入生活之中,才能将其表现得更生动。梅氏闲暇之余,不喜逢迎应酬,他宁愿拜师学画画,闭门苦修京剧以求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由此可知举世闻名的声誉,并非凭空而来。
与人交流如果缺乏心意,再美的词藻也不过是徒劳的表演;再委婉有致的抑扬顿挫,也不过是随节拍喊出的唱腔。初出茅芦的小演员尚未有人事历练,所以他只能照老师教的身段唱腔来表演,如果一二十年后仍是如此,则梨园后起的优秀之辈必定会将之挤出艺坛。未经文饰的言词只要是真诚实意一样能感人肺腑,就像名角儿唱苦旦穿破衣衫,唱豪门之女穿金戴玉般,无损其原有内涵。虚心的表达意志,与拙朴的表达方式,胜过毫无意义的词藻堆砌。
粗暴无礼的语言尖利刺耳的嚎叫,我们自然不爱听。我们宁可把词藻当附带的装饰作用,加在某种条件之上,如此就能更接近理想。一个平日不喜梳洗的姑娘,却强扎个蝴蝶结上去,给人的感觉如何呢?如果她懂得须先把头发梳理整齐,做个花样,再以蝴蝶结点缀其上,即可收到画龙点睛之效。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否须以某些条件为前提呢?
考虑到生活与心意,必能跨出成功的一步。当然要有前提或条件,这就是“以诚待人”的生活态度。
演讲中的激情,个性与风度
波奇是法国著名的钢琴家,有一次应邀去圣路易斯举行个人演奏会。但没想到的是,等到他上台时,却发现台下听众只有座位的一半左右。看到这情景,他心里自然有点沮丧,但他没有表露,而是微微一笑,对台下听众说:“感谢各位的光临,特别是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张票来听我演奏,本人更是感到不胜荣幸!”话一说完,台下立刻大笑起来,接着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演讲的才华体现在出口成章的表达风格和挥洒自如气度上,体现在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上,下面通过真实的事例说明和展示在演讲中理性、个性与风度的结合。
一天,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正在一次聚会上发表演说。不知为什么,坐在主席台的第一夫人南希突然连人带椅一齐翻倒在地,但她反应极快,马上站了起来。全场先是一片惊呼,继而为南希鼓掌。
里根总统看见夫人安然无恙,立刻风趣地说:“亲爱的,不是说好了,当我演讲没有任何掌声的时候你才来这一手的吗?”
这种即兴的风趣而幽默的语言,虽非出口成章,也是出口成秀谁不爱听。
而在演讲中用一下技巧,效果会更佳。
艾迪·康特是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电影、电视两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绩。他还有一个突出的成功之处,那就是他从不摆大明星的架子,能经常到民间去演出。因而他广为普通群众所拥戴。
有一次,艾迪·康特一个人来到一所退伍军人医院,并专门为那里的病人进行了喜剧表演,结果自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然而,正当表演进入高潮,大家乐不可支时,康特却突然停止表演,戴上鸭舌帽,就一声不吭地走了。
病人们莫名其妙,但心里都盼他早点回来。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两天,直到第三天,康特才重新在医院露面。他一进门,便问那些病员:“这几天诸位都想我吗?”
“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接着,康特便和他们笑到一起去了。
如果发现会场冷场,这种吊胃口的技巧,不妨学一学。
想必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听人讲话吧!举个例子来说:办公室里突然有个通告,声明次日总经理要训话,恐怕没人会兴高采烈地说:
“真好!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相反的,也许有人如此反应:
“唉!又是总经理训话,真是的,这个老秃头最喜欢来这一招,真无聊!烦死人了!”
演讲时,这些人一定会垂头丧气地坐在最后一排,心里盘算着如何在最佳时机开溜,以图耳根清静。
偶尔应邀到妇女会演讲,情况与此差不多。每次最前面可听得很清楚,而且演讲者一举一动尽收眼里的“特别座”,总是疏疏落落的无人问津。
演讲开始,前面的一大堆空位总让台上的人十分难堪,尤其是后面拥挤不堪的对比,让人觉得似乎哪里不对劲。迟到者别无选择地往前走,本来迟到也算不得什么,偏有好事者窃窃私语:
“看吧!迟到的人最后只得被赶到前面去。”
当他走到前面,全场都对之行注目礼,再笨拙的人也看得出众人的注意力已不在演讲,这种情形对演说者极为不利。所以我们通常在演讲之前必说:
“前面还有空位,请大家到前面坐。”
于是引起一阵骚动:
“请请!你先请……”
“不不!你请,你先请……”
大家互相推让,许久方才坐定,看着前座的人们,那几张脸的表情简直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人还会抗拒着说:“不要不要!我坐这儿就可以了。”扭扭捏捏的拉扯,而那些无力抗拒的老太太,虽然也想说:“不要不要,坐这里就好了。”但因没有坚持的力量,就只好摇摇摆摆地被推出来了。
当我们开始演讲,偶尔注意到坐前排的人,不是一本正经的重要人物,就是无力抵抗的老太太们,他们无可奈何地坐着。让人心里想着:“这些仿佛是敢死队啊”!
由此事看来,人们显然是不喜欢听讲。
因此对于会场中的这种情景,我们随时都会遇到,有时会更糟糕。这就需要使出浑身解数发挥激情,揣摸观众此时的心情。
听众之所以不喜欢听讲,原因很多,在前面也大致提过。因此,演讲时重点要放在如何吸引人听讲。
当我们演讲的时候,绝不会用讲台,而且事先声明不要插花或盆栽之类的摆设。曾经看到些小个子演讲,整个人埋没于讲台后,而小小的头夹在盆栽与花瓶中,给你一种滑稽的感觉。
面对排斥演讲的听众,如何改变局势?若非使出浑身解数,没有人会洗耳恭听。惟有从头到脚,每一个细胞都派上用场使出浑身解数,才能使听众为你的热忱所吸引。
如果斜倚讲台讲话,也不能引起听者热忱。而且从腰部均隐于台后,听众看不到你生动的表现姿态,也没法子聚精会神地听。
至此大家应可体会热忱的重要。希望对方有激情的反应,务须以热忱为出发点。做任何事都不例外,惟有尽力地做,诚心诚意地以自己的激情来激发对方的激情,方能产生感人的力量。
社会上有许多人,诚实有余而热忱不足,不然就是热忱过多而无意诚实。这些人好比沿街叫卖的贩子。他们拼命的招揽客人,嘴里喊着:“大请客!”那模样特真诚极热情,听者多多少少会好奇地围向前去,也或多或少的买了些东西。其说服力当场奏效,而实际功效就看卖的是什么了。投机分子利用顾客贪便宜的心理,来个愿打愿挨的把戏。如果将这种买卖视为脚力比赛,则能走到终点的必是那热忱而笃实的一方。
谈到热忱,每一个人都会否认自己没有热忱,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由衷热忱,是指不限定对象为谁,而皆能一样热忱。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在没有组织与风格的在一些商店中,常可见下列情况:一样是买东西,店员的服务却因人而异。看到穿着摩登的人上门,马上趋向前去:
“啊!欢迎欢迎。这边请!有什么需要效劳的吗?喔!原来是这样的,好好!没问题……。”
然后就像米杵般不停地点头。可是一旦碰到个衣着朴素的人,脸上冷漠的表情如寒暑表降至冰点般的凝结。
“你要什么?内衣裤啊!在最里头的架子上,样式很多,自个儿去挑吧!”
言下之意似乎是说:你也像是要买东西的客人啊?别是扒手就好了。
他们的表现,就像走马灯一般,变化多端,令人难以捉摸。
人难免会有私心,对自己有利的人奉之惟恐不及,没啥用处的人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身份高于自己的同学,或有钱有势者,或有点小聪明会耍手段的人,另眼相看,热切交往,仿佛与他们熟悉后,利益就会随之而来,而拼命的逢迎。相反地对后期同学,年轻小伙子,或小孩子,就好像有点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似的勉强。这种情形,举目皆是。
没有热忱的人,不但给人势利的感觉,而且毫无感召人的力量。有人说,狮子要抓只小兔子,也会全力以赴地抓。如果狮子这么认为:“咳!一个小小的免子,还得用我这百兽之王的全力?”不用全力,其结果定是一无所获。说话也是如此,如果看对方是毛头小子,抑或是不能为吾所用的人,就不愿诚心诚意地和他交谈,也许他们会掉头就走,不愿听你讲话。
总之,说话须兼备激情、风度和独特的个性,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少说多听,不要打岔,不要太好争论,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抓住重点牢记在心,不要正面反对对方的某个观点。因为只有当你了解对方的目的和处境后,你才能恰当地把握说话的技巧和分寸。
拒绝的艺术
如果你在工作时间,或是在你正想休息一下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前来缠住你,唠叨不休地向你借钱,要求给他谋一份职业,请你帮他一个忙,一定要你答应他的要求,或者购买他的产品,你会觉得痛苦吗?
相信你会感到头痛的,但是有没有办法避免这些多余的困扰呢?这就要看你有没有婉言拒绝的本事了。
然而,拒绝别人也是有讲究的。拒绝得法,对方便心服情愿,如果拒绝不得法,会使人感到不满,甚至对你怀恨在心。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拒绝的艺术。
一位朋友曾说过这样的事:
“近来有许多推销员登门入室兜售物品。这些人口齿伶俐,对你缠绕不休,一个个都有一套让你非买他的东西不可的本事。这种人我实在是应付不了。”
“你可以拒绝呀!”另一位朋友对他说。
“拒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他说:“那些推销员根本不把你的拒绝放在眼里,他们有一套激起你兴趣的方法,吸引你注意,挑动你的购买欲望,使你最终买下他的东西。许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拒绝而买下他的东西。
这位朋友的话也许过分夸张了一些。一般来说,你如果被那些推销员困扰,坚决说一个“不”字,他们是毫无办法的,这难道不是个简单的办法吗?
1.硬着头皮说“不”
事实和我们想像的总会有些不同,虽然你硬着头皮说个“不”字,有时竟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一次,一家保险公司的所谓“外勤员”到一位编辑的办公室来搞推销,整整谈了一个上午,这位编辑始终用一个“不”字来拒绝,结果那位“外勤员”只好怏怏退出了。
几天之后,这位编辑的同事来告诉他,一个胖胖的年轻人在外面口口声声地在破坏他名声。这位编辑非常惊奇,因为在工作中或工作以外他并没有仇人。直到同事说那个青年人的下巴上有颗痣,这才恍悟,原来是那天被他拒绝的那个“外勤员”。
拒绝人家不得方法,实在会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个品行不良的朋友来向你借钱,你明知道把钱借给他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一个相识的商人向你推销商品,你明知买下了就会亏本……,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有可能断绝交情,招人嫌恶,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祸恨。
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惟一的方法是要运用聪明智慧。学习这种拒绝的方法要注意下列几项原则:
你应该向对方解释拒绝的理由。
拒绝的言词最好用坚决果断的暗示,不可含糊不清。
不要把责任全推到对方身上。
注意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否则定会迁怒于人。
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万不得已,并表示抱歉。
有时为了拒绝别人,含糊其词地去推托:“对不起,这件事情我实在不能决定,我必须去问问我的父母”,或者是:“让我和孩子商量商量,决定了再答复你吧。”
但是,这种方法太不干脆了。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拒绝的好办法,既不伤害朋友的感情,又可以使朋友体谅你的难处。但这种敷衍的结果,对方会再三来缠扰你,当他终于发觉这是你的拒绝,以前的话全是敷衍、骗人的推托之词时,不但会使他怨恨你,而且也暴露了你致命的弱点:懦弱和虚伪。
如果换一种情况,你的上司或主管对一项措施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居于责任的缘故,必须表明你是反对还是赞成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经理报告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的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旗,日本人看了一定会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尽管他征求各部门主任的意见。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构思的高明。最后轮到代理出口部主任的青年职员发表意见,他说:
“我不同意这个商标。”全室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是不喜欢这个商标”,年轻人直率地回答。其实从艺术的观点来说,这位年轻人的确有点讨厌那个红圈圈,他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所以他只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笑了起来,说,“这倒使我不懂了,你解释一下看看”。
“这个设计鲜明而生动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与日本的国旗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这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经理有些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市场,那就是华人社会,包括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这个商标,也会想到日本的国旗。尽管日本人喜欢这个商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可能产生反感。这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这不是因小失大了吗?照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大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贸易的,但用这样一个商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天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你的意思对极了!”经理几乎叫了起来。
这位年轻人如果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地对经理唯唯从命,让旭日做成商标,将来产品销到远东之后,生意清淡,存货退回,那时即使意识到其原因是由于商标问题,也无可挽回了,况且那位代理出口部出席那次会议的青年能推卸责任吗?
要向一位有权威的人表示反对意见或拒绝,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他完全信服。因此,技巧的运用不能不讲究。你看上述例子中,那位青年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这样的恭维话,先满足了经理的自尊心,同时也不会使他产生不悦。当你再陈述充分的理由时,经理也就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了。
记住:不要损伤了他人的自尊心,不要使他人感到比你低一截。你虽然拒绝了他,还是让他自己仍然觉得自满和得意吧!
不令人生厌的劝告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说了,反而把感情伤害了,反而把事情弄糟了。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把良药弄成苦口,以致病人怕吃,这是医学不发达的现象;把忠言弄得逆耳,以致别人不能接受,这是说话的人对表达方式不加研究的结果。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是不愿听别人的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或者是请教别人。
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不好。有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人,一个朋友,或是一位先生,因为他们能够忠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敬佩他、感激他,甚至永世不忘。
可是为什么也有些批评和忠告我们不爱听,我们听了就难受、就气愤,甚至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了损伤?我们还会感到受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
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不是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然而,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
当我们年纪渐渐地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地多了一点,事情看得清楚了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来回想一下,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批评我们,甚至是非常严厉地批评,我们就会点头接受,并且心悦诚服;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碰我们一根毫毛,我们也会跳起来反驳。
当你仔细分析和比较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二者之间有一根本的不同点。这一根本上的不同点,就是别人对我们的同情与了解的程度深刻与否。
我们始终欢迎的是那些了解我们,而又非常同情我们的人,欢迎他们对我们明白透微而又充满温暖和热忱的批评。
没有人会不愿意接受这种措词良好至真至诚的批评的。一般来说,在这一点上别人也和我们一样。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的。
逆耳的忠告和悦耳的忠告比较起来,悦耳的忠告也永远是占上风的。
1.糖衣的作用
现代医学越来越进步,苦口的良药大概也渐渐被淘汰了。然而,仍有一些良药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大多也都包有一层“胶囊”或“糖衣”。
而我们在逆耳的忠告外面,也一样应该加一层“糖衣”。这“糖衣”,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形容同情和了解是很不恰当的。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然是苦的。把苦药放在口里多嚼一会儿,待糖衣被口水融化了以后,里面仍然是苦得使你要把它吐出来的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了解与忠言,绝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是一种表面的关系,而同情、了解与忠告,却是融合在一起的。同情与了解是我们忠言以告的初衷,是我们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这是基于对人的同情和了解的。我们的忠言,别人听了以后,听进耳里,记在心上,咀嚼得越透,研究得越深,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了解得非常透,越觉得我们对他的同情非常之深。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了。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也就治好了。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以前,先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你再说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某机关王主任对他的女打字员说:“你今天穿了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更显出你的美丽来了”。那位打字员突然听到主任对她这样夸奖,受宠若惊,脸孔都红起来了。于是王主任接下去又说道:“可是,我要告诉你,我说这话的目的是要使你的心里高兴,我希望你今后打字的时候,对标点符号应该注意一些才好。”
王主任这样说话,虽然未免太露骨了一些,然而他这种方法倒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如果不这么说,而直接对打字员,叫她对标点符号要特别注意,她心里就会觉得今天受了上司的责备,并感到十分羞愧,她也许为此有好几天都不愉快。她也许还要为自己辩护,说她自己是很小心的,因为原稿上有错误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她不能负这个错误的全部责任。这样一来,王主任的规劝不但未起效果,说不定还会由此惹来一些麻烦呢!
2.给人家留点面子
土耳其的开国元勋凯未尔,为求土耳其的独立与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亲自率领大军,身先士卒,终于获得了最后胜利。当时有两个敌军的败将,被迫到凯末尔的司令部去请降。他们沿途备受土耳其人民的辱骂。可是他们和凯末尔将军会见之后,凯末尔竟一无骄傲轻视的态度,反而上前去握手问好,并且很谦逊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许多名将,碰到运气不好,往往很容易吃一场败仗,所以请两位不要悲伤”。这就是凯末尔不愿意使人过分难堪,给人保留面子的一种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劝导别人之前,自己必须得先来想一下,假如别人对自己这样劝导,你会怎样呢?当我们事先这样细想之后,就知道当众指责别人是不明智的,即使只有两人在一起,没有第三者在场,你指责他,他也不会服气的。所以,我们即使不是当着众人的面,也应该注意规劝的言辞,也必须口气委婉,务使对方难堪,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规劝的目的。
在工商界赫赫有名的邵先生,他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据说他从不用命令式的口吻向别人说话。他要人家遵照他的意思去工作时,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去说。譬如人家说:“我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他就不这么说,而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如他要他的秘书写一封信,他把大意和要点讲了之后,再问一下秘书:“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等秘书写好请他过目,他看了如有修改的地方,他又会说:“如果这样写,你看是不是更好一些。”他虽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家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用命令的口气。
即使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正休息着,一位监工走过去把大家臭骂一顿,说是拿了工资不该在此偷懒!工人们慑于监工的权力,当然是立即站起来工作去了,可是当监工一走,他们便又停下来休息了。如果那位监工上前和颜悦色地说:“今天天气真热,坐着休息还是不停地流汗,这怎么办呢?朋友,现在这项工程很重要,已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忍耐一下赶一赶好吗?我们早一点做完了,早一点回去洗一个澡休息一下,你们看怎么样?”相信工人们保准一声不响地自觉自愿地去工作了。
说话中的忌讳
通过交谈而建立友谊是不容易的,而想要引来灾祸却是垂手可得。所以聪明的人对人总是唯唯喏喏,可以不开口时,便三缄其口。比方你对他说起别人的隐私,他本身有些秘密惟恐别人知道,而你却无意之中点中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隐私,心中顿感不悦。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某人做了一件事,因为他是别有用心,所以竭力掩饰自己,以防别人发觉,如果被人知道,那对他是很不利的。如果你与他素有交往,彼此比较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但总是对你有些提防。你处在这样的境地,既无法向他表白你并不知道,也无法表明你决不泄露,那么你将如何处理呢?大概你惟一的办法只有装聋作哑,绝口不提此事。这是说话的第二忌。
别人有秘密企图,你却参与此事,你为他出主意,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又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虽谨守秘密,从不提及此事,不料别人猜到了其中秘密,并泄露于外,那么你是无法辩白你没有泄露,在他看来,你是最大的嫌疑。在此情况下,你只有设法亲近他,表示你决无二心,同时设法查出泄露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别人对你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十分信任,你却偏偏竭力讨好他,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如果采取了你的意见,而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他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实行的结果很好,也未必对你会有好感,以为你是偶然想到的,实行又不是靠你,怎么能算是你的功劳?所以你还是不说话为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别人有过失被你知道了,你不惜直言相劝,认为他做的不对。他本觉得内疚,生怕别人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不好看,而你却去揭破他,自然令他十分难堪,并往往由此产生怨恨,由怨恨而与你发生冲突。所以,你还是不说为好。即使劝告,也应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由于你帮了他的忙,你的上司会深恐好名誉被你抢去,内心里自然会惴惴不安。你明白这种心理,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这是上司的领导有方,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有什么本事。这是说话的第六忌。
别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你认为他能够办到而强迫他去做:别人认为能做的事,并已开始工作,而你认为他办不到,强迫他中止这件事,这都是强人所难,不通人情。你认为朋友或下属哪件事该做哪件事不该做,你应该进言相劝,说明道理,使他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上策。即使他不听劝告,你也只能相机而行,适可而止,不能遇督强求,徒伤感情。这是第七忌。
1.人们常犯的“语病”
有些人谈话风度虽然很好,但是在他的语言中掺杂了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哼一哼的,或是喉咙像老是不通畅一样,轻轻地咳着,或者是在每句话的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豫一阵子才能讲出来。还有的人每说完一句,总要加一个“啊”,好像每一句话都生怕别人没听清楚似的。
诸如此类的杂音都要加以清除,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如同玻璃上蒙了一层灰一样,大大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有些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过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语,例如在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词句。也有些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讲”、“老实说”等等词句;有些人老喜欢问别人“你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有些人喜欢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人习惯性在每句话的句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某人在上中学时,有一位新来的老师向同学们讲话,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不过我今天来……”,以后,到处都是“不过”。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多提醒你几次,你就能改正了。
有人特别爱用某些词来表达众多的意思,也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乎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看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这批货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
最妙的是有一个朋友喜欢用“那个”代表一切形容词。你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吧:
“今天太那个了!”
“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
“我觉得这件事未免有点那个。”
这一类的毛病大概是由于太偷懒,不肯动脑筋想一个形容词的缘故吧!”
要多记一些词汇,才能生动和恰当地表达出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之下,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喻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那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他是一个好人”,不错,可是他是怎么个好法呢?从最伟大的人,到普普通通、没有犯大错误的人都可以说是个好人。他可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也可以是一个服秀热心的人;他可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力求上进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人;他还可以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到底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好人呢?同样,你说:“这个茶杯很好,”是“样子”好,是“颜色”好,还是“质料”好,还是“价格便宜”,或是“最合你的需要”……?
我们要求一个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不要像三岁小孩子那样,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极简单的字:“我跑到门外边,猫看见我就跑到树上,树上的鸟儿都跑开了,树上的苹果也跑到地上来了……。”
2.不要滥用琐碎的问句
有些人喜欢用谚语,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三句话不离谚语。用太多的谚语,会使人听了腻味,而且也易使人意识混乱。这就如同一个美丽的女子,带了满身的珠宝首饰,不但淹没了她原来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庸俗不堪。
在适当的场合和时候,用一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而有力量。
有时候,某些名词流行起来,不论在口语还是在文章里都被普遍采用。这种词句,也最容易被一些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
例如,原子这个名词是物理学的专用名词,但这个名词被人滥用了,什么都“原子起来了”如“原子牙刷”、“原子裤袜”,甚至捉老鼠的器具也举之为“原子金刚猫”!“原子”这个,“原子”那个,使人听起来莫名其妙。
其他如“真棒”、“真帅”、“迷你”……等等也都是曾被滥用的字眼。
有些人喜欢夸张,夸张的语气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夸张用得太多,或者用得不恰当,反而失去了引人注意的效果,人家甚至不相信。
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者“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好朋友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最可爱”的。
不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最”字、“极”字、“非常”、“无限”……,否则,你在这无数个“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你该怎么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吗?”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你给他们的印象是一向都喜欢夸大其词的。
3.不要太琐碎
有些人喜欢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来最精彩、最生动。许多人都喜欢听别人讲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新闻报道中,“目击者”和“当事人”的叙述也是最吸引人的。有很多人把亲身经历编成小说,拥有众多的读者,甚至改编成电影也很卖座。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所以当许多人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自己一味地起劲,对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觉得很有味道,样样都觉得非讲不可。其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绪,索然无味。
这究竟是犯了什么毛病呢?
在这种场合,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引用的对话太多。
例如,你说你见了什么人,以下就是“他说……”,“后来我又说……”,“他又说……”,“那么我就说……”,“他的太太这时候就说……”,“所以我说……”。像这样“我说”、“他说”、“他们说”,听的人一下子就被你搞糊涂了。
二是你讲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例如,你说:“我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在××街和××街的转角处,门牌是四三五号,××街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店是五年前开的……”。讲了一大套,别人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也许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多余的。你要说的是你走进一家理发店去理发,有一个理发师是你大学的同学,他为什么做起理发这一行呢?这才是你想说的问题。
讲故事比起写故事来更难一些,抓住要点,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浓厚兴趣是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少用对话,节奏要快一点,在重要的地方,讲得要详细一点,其他地方则可以用一两句交代一下就行了。
讲故事的能力,对口才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即使你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也能使你的谈吐更生动有趣。
不使人难堪的批评
一九○九年正是德皇威廉二世执政,他目空一切,发表了一篇荒诞绝伦的演说,他说德国是世界和平的主宰,只有使德国建立强大的陆海军才能稳定欧洲,并且维持英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自己是英国友人,他曾使英国不受俄法两国的压力在非洲获得胜利。
这篇演说在每日新闻上刊登,举世震惊,并把整个局势搅得越发混乱。世人都对这篇骄横狂妄的演说加以攻击评论,尤其是在英国最为激烈,连德国的政客亦不胜惊惶,德皇至此也后悔不该说那么露骨的话。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德皇就把责任推到总理大臣布洛克亲王身上,叫他来声明那篇演说是出自亲王的建议。布洛克得知此事后就对德皇说:“陛下,恐怕世人不会相信它是事实。”德皇闻之大怒,便说:“你以为我才是笨猪,能犯你永不犯的错误。”布洛克立即发现自己的错误,于是连忙改正说:“陛下,我说的话绝无这个意思,实际上陛下各方面的学识都远胜过我,我所懂的只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些粗浅知识,而陛下在这方面懂得比我多得多,并且精通一切自然科学。陛下每次谈及各种科学原理时,我都深感佩服,因为我完全是个外行,连一点儿都不懂。”
德皇经过他这样一补充,心中不快顿时全消,因为他相信布洛克没有鄙视之意,并且敬佩自己的才能,于是很高兴地握着布洛克的手说:“我们继续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如果有人说布洛克不好,我将对他的鼻子猛击一拳!”
布洛克亲王在千钧一发之际挽回了局面,可是他在说话中仍有一个错误,那就是他应该把赞美放在前面,这样就天衣无缝了。几句恭维的话,把盛怒的德皇变成知己,假如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也应用这种谦虚称赞的方法,其结果不是一定更美满吗?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动告诉你时,才会坦白地承认错误,但如是你主动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他一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你可以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中试试看,无论是小疏忽或大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别人指出后立即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地承认错误。
《处世教育》的作者卡内基教人不要乱批评别人,这是立身处世的信条,虽然不值得大家去完全照搬,但也是要引以为戒的。不过,事情有时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有时候也不能不批评,譬如父亲批评儿子,主管批评下属,甚至相当知己的朋友,有时候也免不了要批评几句。所以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怎样去批评别人。
第一,首先是要具有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并且对别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加以分析,给予谅解的。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
第二,说话要委婉和蔼,不要用过分刺激语言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主管对下属,后者虽然慑于前者的威势不敢吭声,但他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
第三,说话时先要对别人犯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
第四,指正的话题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就行了,然后把话题转到其他地方,不要唠叨个不休,使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
第五,对方做了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固然应该指出,但做得正确的地方则应该加以赞扬,这样对方就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第六,改变对方的观点时,最好设法使自己的观点暗中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改变的,而不是因为你的指正。
第七,对于那些无可挽回的错误,你应当站在他的立场上,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要严厉地责问,使他能知过而改。
第八,纠正别人的做法时,最好用请教式的口吻,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不应该用红笔写”就不如说:“你觉得是否不用红笔写更好一些呢?”
第九,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这里可以举一例子来说明:有一个小学生算术的成绩最差,学期考试结束后,学校把成绩单寄给了家长。家长一看,算术才三十七分。做母亲的在旁边发愁,可是父亲却若无其事地说:“算术分数那么低,大概学校填写错了吧!”
从此以后,这个小学生的算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每次考试都能得到高分。其原因就是父亲所说的那句话。因为他把这学生的自尊心保存了,同时不时地再加上一句警告:“学校不会连错两次的吧?”这样,促使小学生在下一个学其中奋发学习,终于得到了高分。
谲谏的技巧
对别人说话,照理应该用正言。然而,正言难入,尤其是成见较深的,你规规矩矩对他陈述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希望他能采纳,其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你如果为此和他争辩,更容易弄得面红耳赤。如果你不对他说吧,又认为这个问题必须及早解决。你与他的关系较深,或者为了你的地位和职务,或者为了整个公司的利益你不能不管。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运用嬉笑怒骂的方法。
嬉笑怒骂是说服别人的技巧之一,但是运用这一方法也必须具备一些条件。第一,彼此私人之间的交情很好;第二,你的为人,他很清楚,而且很尊重你;第三,你的职位较高,有向他发话的资格。具有这些条件,你才可以运用嬉笑怒骂的方法。
所谓嬉笑怒骂,当然要借题发挥,指桑骂槐,而且寓庄于谐,不露痕迹,旁敲侧击,不从正面说,而多从反面论述,古人所谓的“正言若反”所包含的也正是这样的意思。
运用嬉笑怒骂法,你的口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好的口才,你就不要运用。你的智慧是第二个重要条件,如果你不能触景生情、随机应变,也不要勉强运用。
嬉笑怒骂要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地刺激别人,这样会使别人产生反感。
举一个古时候的例子:
楚国孙叔敖的后代生活很清苦,一天,优孟为此见楚王,他先不照直陈述,而是先模仿孙叔敖的神情,一举一动,莫不酷肖。楚王要他做臣相,他说,先要与妻子商量一下,明天再禀复大王。第二天,优孟对楚王说:我妻子劝我不要做楚相,譬如孙叔敖死后,其子孙尚无以为活,况吾辈者贤不如叙敖则更难以自存。楚王闻之醒悟,便恤慰孙叔敖的子孙。这也是一个运用嬉笑怒骂的故事,运用方法必须技巧娴熟,方可一试。
  见机行事,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及时推销自己的观点,只要能避免讨论时双方脱离主题,就能与任何人谈任何事。
如何与意见不同者交谈
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你简直不为别人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却是这样做的。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
惟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至于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摆出一副要教训别人的姿态。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谈天,那你更应注意到,太多的执拗只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躁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争执不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
因此,你千万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交谈的人。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感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会感到一种被人理解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他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1.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与人不同的意见而得罪了许多朋友。因此,有许多人和许多书总是劝人们不要表示自己不同意。其实这种做法是很片面、很肤浅的,而且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无论一个人多么爱面子,除了极少数、极愚蠢、极狂妄的人以外,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拥有忠实的朋友。不信你就试一试,如果你认识一个人,如果你对他的每一句话都随声附和,不说一个“不”字,也许第一次见面他很喜欢你,但不久以后他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很圆滑的人。到处都做随声附和的应声虫,是没有人会看得起的。
那么,也许你会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人老老实实地表示自己的意见,而又不会得罪人呢?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的,很简单的办法,同时也很有分寸。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事实,你要细心观察社会和人生,你会发现,只要你的方法得体,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有时还会大受欢迎,使人有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你必须明白,得罪人的不是你的意见本身,而是你对别人意见的态度。如果在你表示不同意时,把自己的意见看得绝对正确,而别人的意见简直是愚蠢幼稚,荒诞无稽,那你就深深地刺伤了别人的自尊心。
因此,你要遵守一个原则:在你表示自己意见的时候,你要假定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误,你不要强迫别人立即相信你的意见,你要给人以充分的时间来考虑你的意见,而且还要提供有关你的意见的根据。这样才能使别人对你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武断。与此同时,你还要表明你愿意考虑别人的不同意见,请对方提出更多的说明、解释和证据。你要明白,假使对方能够使你相信他的意见,那么你就立刻抛弃你自己原来的看法。
一方面老老实实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另一方面又诚诚恳恳地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才是理想的交谈方式。
有时候,如果你的看法与普遍的看法相差太远,你可以事先作这样的声明:“也许这是我个人的偏见”,或者再补充一句:“我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和大家一致,可是目前我还没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
许多人在别人面前,常常没话可谈,这就是因为他到处都遇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他一方面不愿意随声附和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一方面又怕说出自己的意见会“得罪”人,那么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缄口不语。
2.不要为一点小事争论
我们常常看见人们谈话,谈着谈着就争执起来了。他们争论的不外是一些极其微小的事情,他们的观点大体上一致,可他们都以为对方完全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弄得大家都非常不愉快。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悲剧,可是谁也无法制止。
造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在表示不同意之前忘记说或者以为不必先说同意的部分。
人们常常听了对方的长篇大论之后,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于是立即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这话,以为自己的意见完全被否定了,当然有些不太高兴。
在这样的场合,我们一定要记住先说明你赞同的方面,然后再说明在某一点上你有不同的意见。
这样结果会怎样呢?这样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因为他已知道双方的主要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即使你不同意的是一个主要问题,但你最好仍能先表示你赞同的方面,哪怕是最不重要的方面。这样做并不是说你太滑头,因为你并没有做违心之事。你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气氛,使对方觉得你并不是一个抹煞别人一切的人。这样,谈话就可以很融洽地进行下去。
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有多么大,冲突多么严重,只要你不表现绝对不可商量的态度就行了。相反,我们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商量,并且使对方相信,无论有多大分歧,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谈话的人,你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使谈话陷入僵局,只要谈话之门没有关上,那就永远不要愁无话可说。
怎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谈
1.和老年人谈话
一般人是很难跟比自己年长三十岁以上的人谈得来的。三十年是人生中漫长的时间,在这三十年间无论是生活方式、社会风俗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方面距离那么远的人,实在很难有共同志趣。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争取赢得她(他)的同情和理解,当与她(他)接触前,先向他(她)敬个礼后才说:“大伯或大妈,我一看就感觉您这个人真不错”。这样说,就能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再顺着他(她)的语言接着往下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好谈些使他(她)感兴趣的话题。
有些老年人生命力还相当旺盛,对关心现在的社会,或报纸上的新闻仍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最好是让他们把现在的事情和过去作个比较,使他(她)们能认识并接受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寻找彼此共同关注的话题来进行讨论。
2.和孩子们谈话
讨好一对夫妻,不一定讨好了他们的孩子,但讨好了孩子,同时也就讨好了他的父母。一般说来,做父母的没有不爱他们的孩子的,如果你送一点什么东西给你的朋友的话,不如送一点什么给他的孩子,结果必然是皆大欢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懂得怎么和孩子们谈话的原因。你经常去看你的朋友,你当然希望他的孩子也欢迎你,而你去的时候这孩子总是走到你的身边,要你给他讲故事,你该如何应付呢?也许你在一个聚会中偶尔被人冷落,譬如人们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他们自己的事情,你却无从插嘴。恰好主人的孩子在旁边,那么你如何使他高兴并和你一起玩呢?
和孩子们谈话的秘诀,就是要把自己也变成小孩子,用他们的口吻、他们的词句和他们的思想去说、去想。平常你以为最无意义的话,此时也许最为适用。“今天你吃了几碗饭?”这是我们从来不会说的话,但孩子们对此并不讨厌。因为孩子们与大人不同,他们样样都感到新鲜。
不可以强迫一个孩子回答。“你叫什么名字呀?”他不回答,只是把头扭了一扭。为什么不回答呢?你不必问,也许他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多了,提不起兴趣,也许他有点怕难为情,也许根本不为什么,只是他这一次不爱回答罢了。所以,不要总是以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问他,这样他是不愿意回答的。
越是年老的人,思想观念越是停留在以前的一段时期不易改变,而小孩子则正好相反,他们的思想每一分钟都在不断地变化,捉摸不定。和孩子谈话就是要不停地变换话题。
大多数孩子对一个陌生人都有点害羞,无论你跟他说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因此,要他们开口和你说话有时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连续不断地提出许多问题(当然都是他们能理解的问题),一直到某一个使他最感兴趣时为止。只要你乐于开口,以后就水到渠成,畅通无阻了。如果上面的办法不灵,那么用能引起孩子们好奇的方法定能奏效。比如用你的手指做几个有趣的玩意儿,或是玩一套骗骗小孩子的戏法(那些最简单的戏法,大概谁都会想出来的),这样一来,只要能引起他的好奇心,以后你和他谈什么都不成问题了。
“喂,你今年几岁啦?”我们常常会这样问,如果他说:“你猜猜?”那么你要注意,猜一个女子的年龄时要故意减少一点,但是你要猜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情况刚好相反。孩子们巴望快快长大,正如成年人不肯说老一样,你猜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时说他只有五岁,他就会不高兴的。如果你猜他七岁,他就会高兴地说:“错啦,我才六岁呢!”能够让他指出你的错误他也觉得很高兴。
孩子们都很天真,时常要注意不可逗引他说出有伤别人面子的话,不可鼓励一个孩子去骂人或提出无理的要求。贤明的父母是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的品德在别人那里学坏了的。不可和孩子提起食品,除非你能满足他的要求。无论他的父母与你多么要好,不可怂恿孩子以反对他的父母来取乐。那些不应该让孩子知道或学习的词句不要教给孩子。不要因为他是小孩就可以随便指责他,因为他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尊心,也不愿意别人随便骂他们的。只要你有一副老年人的耐心和好心肠,有一颗活泼的心和一张灵巧得像孩子一样的嘴,你就一定可以获得许多小朋友的喜爱。
一般说来,你有几个方面可以和小孩子们接近。
第一,孩子们都充满着好奇心,如果你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告诉他们一些你的经验和做一些事情的方法,或是解释他所见到的各种事物,都能使他们满意。
第二,孩子们喜欢具体的事情,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所以你无论讲什么,只要用“故事”的形式出现,效果必定要好得多。谁能够讲故事,谁就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人。
第三,孩子们的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七岁以下的孩子们喜欢听各种各样动物的故事,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们就喜欢听人的或者神仙的故事,十二岁的孩子们就喜欢听一些旅行见闻,以及体育的故事。
有些孩子是怕羞的,不敢看你,不敢跟你接近,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是又怪又老。对这样的孩子们,不要一下子就急于跟他亲近,急于和他接近反而会使他害怕起来。你只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偶尔地注意他一下,表示一下好感,等他渐渐地看清楚你,对你习惯以后,他就会自动地和你接近了。
也有些孩子比较粗野、好动,他们会跟你开玩笑,或者爬到你的身上来,弄脏你的衣服,这时,就等于考验一下你的脾气和你敏捷的身子了。你要机警地避免他的纠缠,同时又要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3.和少年谈话
我们在上一节中谈论了怎样和小孩子谈话,现在让我们再来谈谈和少年谈话的艺术。
所谓少年,是指十四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男女。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已经比较懂事,不会像小孩子一样毫无理性,他能够听懂你所说的话,并且也有听人说话的兴趣。
他们心地都很纯正,他对你充满了好奇,虽然稍微有一点畏怯,但同时也非常恭敬。他竭力要装成很懂礼貌,所以他一旦和你坐在一起时,他决不会无故跑掉。
从这种态度来看,你就可以明白一般少年的个性。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至少他们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们要竭力模仿成人般的矜持。他们充满了自尊心,在这一点上,他们比小孩子更为认真。
现在主动权在你手里了,你可以说一些沉闷的话,如果他是惟一的听众,他绝不会离开你。他宁可不断地不使自己打呵欠,因为他的自尊心要紧。因此你要明白,他有一个成人的仪表,但他却没有一个成人的头脑,太专门或太富于世故性的问题他是不感兴趣的。
  人到了这个年龄正是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你如想博取他的好感,不如把你的经验和知识告诉他。以开头几句话探明他的兴趣所在,然后投其所好地说一些他爱听的话——你的旅行经历、当代名人的生活轶事、科学的新发明、一般时事等等。如果你说得动人,那么国际时事的内幕剖析有时也有他所爱听的。和少年人谈话大概你的机会较多,只要你说得有趣,他们静坐倾听就已经满足了。况且他还没有成长到要和你抢话的程度。大概他开口多半是提出问题,希望你能解答。这些问题也许很容易回答,也许会使你哑口无言。答不出来并不要紧,只要你不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了不起的样子,你就不会引起的他们的敌意,他们也决不会使你难堪。
如果你想引他们开口说话那是很简单的。第一种方法是引他们谈自己的事,如学校里的球赛、营火晚会的活动、同学会的工作等等。话匣一开,他自然会滔滔不绝。第二种方法,如果你想诱导他讨论一个问题,那么你不妨采用激将法。譬如说现代少年当然是主张择偶自由的,你故意说是由父母决定好,这样他一定会和你争辩——如果他们有好几个人,那一定会七嘴八舌要把你驳倒,而你也就达到目的。不过你必须注意,当你觉得理亏时要承认失败。即使你能够胜利,也应该为对方留有余地,不必把他们驳得体无完肤。
和少年在一起,不能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子,更不能在言谈中表现出你把他们当做儿童看待的样子。他们对此非常反感,你要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在未得到他们好感与信赖之前,你不要直接教训他们。这些教训的话他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听得太多了。
少年人的感情是不易获得的。但假如你一朝获得他们的好感,那么他对你将比任何人都忠心耿耿,他会把你当做一个英雄、一个偶像来看待,会对你产生诚挚的感情。在这时你去教导的话,其效果将比教师或父母更为良好。
4.和上司谈话
现在让我们谈一谈你的上司和那些社会地位比你高的人。
和老年人、孩子们谈得来固然很好,谈不来,也不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太大的影响。可是跟你的上司谈话,不论成功或者失败,不仅是影响到他对你的印象好坏,而且也影响到你的职业和工作。
在工作上,在社交场合,容易使我们紧张的就是和那些地位在我们之上的人交谈了。
好像我们的前途都由他们把持着,他可以让我们通过,也可以不让我们通过。特别是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机构里,人事的影响常常是低级职员整天伤脑筋的难题:
不过单从“口才”这个角度上来看,传统的对上司一味奉承和附和的办法并不一定能给你的上司良好的印象。因为你首先就把自己人格降低了,你不能用这种卑微的身份换到上司的重视与尊敬。对自己的上司,决不要采取一种“叩头”的政策,不要被他的权威或势力所吓倒,不要让他以为我们除了谄媚和驯服之外,什么也不能做。当然,我们也不必特意地表示我们“不在乎”。
我们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尊敬。我们对他们的意见当然应该加以重视,因为他们在事务与工作上负着领导的责任。而且,可能他们的学识和办事经验上都比我们强。然而,在必要的场合,我们也不要害怕表示自己与他不同的观点。只要我们的态度是有礼和谦恭的,如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反而比一味奉承谄媚、随声附和更能得到对方的重视。
要知道,他即使是一个喜欢在下属面前摆架子的人物,但为了从工作上打算,比起那些司空见惯的应声虫来说,他更需要一些确有见地而忠实可靠的助手。一味奉承和随声附和,是一种不老实的行为,严格地说,是一种欺骗,这对工作的开展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他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他一定深知道这一点;如果他是一个昏庸的人,那他就像一个醉酒的司机一样,你对他一味奉承和随声附和,但他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
有一点你也应该知道,不要把你的上司只看作是你的上司,他除了是你的上司之外,他还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好朋友。
作为一个人,他也同你一样需要和朋友们谈谈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能够使他相信你,他也许很愿意把你当作一个朋友,和你谈谈他的孩子,或者他生活中的欢乐与烦恼。
有一种开明的人,他平易近人,能主动地来和你接近,用种种方法消除下属对他的畏惧和隔膜,鼓励人们向他提出忠实的意见。在私人生活方面,他又愿意和下属或至少几个重要的助手打成一片。
面对这种人,犹如面对一个口才很好而又主动找你谈话的人,你除了老老实实地说出你想说的话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你只有细心地注意他们的语言风采,把握他们的声调表情,因为你必须学习他们的口才!
5.和下属谈话
于公而言和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谈话是较易于一个地位优于自己的人谈话的。但要谈得好,令人心悦诚服,却也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性。大凡一个领导人在与下属谈话时,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因此你和他谈话时你会谈得太多且不费脑筋,因为你觉得和他谈话太简单,又觉得说错话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于是你对他的情理反应或理智的想法也就不大关心了。这恰也是造成上下级之间经常出现不易觉察的“沟通真空”的普通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下属者,他们只是在公事上处于你下属的地位罢了,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并不见得一定比上司弱。
在与一个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要使他心境平和,你应该使他觉得你正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而且你必须请他主动发表意见。惟有此你才能及时的把握和洞悉下属的心态,并能由此而看出下属对于公司及“司职”的精忠程度。反之如果一位领导“盛势凌人滔滔不绝”视下属为摆设,这就很容易“闭塞言路”僵化下属的思维束缚下属的创造力,而这一极坏的倾向势必将直接动摇公司的生存和的基础。由此而可见无论是一位居要职的领导抑或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否把握了与人交流的技巧性,往往决定了他本人事业的兴衰。
常常见到一些家庭,他们所请的佣人似乎总是不满意。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他们中意的佣人。今天雇用张三,明天又把他撵走;上星期雇了李四,这星期又叫他另寻工作。一个月家里要换好几个佣人,—年中能换上三五十个,换来换去,不是主人不满足,就是佣人自己要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两个不能合作,尚情有可原,换了几十个仍不满意就成问题了,难道几十个人的脑袋长得如此令人讨厌吗?
我们可以说两三个人不对,自己才是对的,若我们说四十个都不对,只有自己才对,那就很值得怀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自己作一下反省了。
大多数找不到满意佣人的主人们,其关键问题还是在主人这一边,也就是在对佣人说话的态度上。
“你这没用的东西!”“你这蠢材!”“你的眼睛瞎了吗?”“你疯了!”“快点,你耳朵聋了吗!?”……上面这些粗话看起来有些吓人,其实每天以此骂佣人的人真还不少。常常对佣人开口就骂,主人如此刻薄,作为受雇佣的一方尊严屡屡受挫自然无法忍受。
  按口才艺术来说,越是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越应该用温和的语调去和他谈话。我们不相信只有怒骂才能维持一个人的尊严,更不相信怒骂可以使别人对自己增加尊敬。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伟人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会骂人,而是因为他们一贯本着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宗旨。
对于一个佣人或某一级别的职员,温和的话只会使他们更加心悦诚服。你是他们的上级或主人,你固然可以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但你为什么不同时想到你也要靠他们合作,你的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假如你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工作的佣人或下属,那你的事业亦必然得不到顺畅的发展。
作为一个上级,你的地位早已确定了,完全不必要以怒骂来巩固。假如你对你的下属说:“你这个人真糊涂,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你只能在他心里引起反感,他也许会在另外一些机会中给你开个玩笑,使你受到莫大的损失。假如你换一种语词说:“这样做事不对了,你应该如此如此。”你在用词和语气上若能婉转一些,他自然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和指正。你如想找一个能忠心于你的人,你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
切记不要在第三者面前去责骂一个人,无论他是你下级或佣人,他都有和你一样的自尊心。一个人做错了事并不奇怪,你自己不是也常常做错事吗?为什么你对你的下属或佣人却如此特别苛求,错了一点就大发雷霆呢?如果他是可造就的,可合作的,你不必用怒骂来驾驭他。如果他是不堪驱使的,那么你骂他也没有用,不如打发他走罢了,何必要怒骂呢?
常常以关怀的口吻和下属说话,是一切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你女儿的病好了吗?”你可用这话说给你的朋友,为什么就不能说给你的佣人听呢?“你该早一点儿休息了”,这虽然是一句极平常的话,却往往会使下级听了对你更加敬爱了。人是有感情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道理!
曾有百十个主妇在聚餐时大骂她们的女佣菜烧得不好吃,但却没有一个主妇赞扬女佣说她们菜烧得好,即使是菜烧得满意的时候她们也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女佣,你干活十分卖力,当你干得不好的时候你经常会挨主人的怒骂,而在工作成绩优异时却从来听不到赞扬,你会觉得失望吗?你不感到工作乏味吗?
许多工作本来都可以做得更好,但因为主人说话时太不温和,做佣人或下属的心里着了慌,因此把事情做得更糟了。结果是主人的脾气发得越厉害,下属的工作就错得越多,最后损失的还是主人自己。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说话不当心而已。
温和的语言说起来并不费力,收效却很大。但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不好好地运用这种理性良好的语言,而偏偏要费力伤神地去怒骂别人呢。
使大地万物茁壮成长的是那些温柔的风、绵绵的细雨,而暴风雨只是摧残一切而已。
“吹牛”一般人总以为人人都会吹牛,连那些两三岁聪明的小孩子,有时也会躲在大人怀里天真地吹一阵。其实,吹牛也很有艺术性,与一般的信口胡诌是有所区别的。
1.新闻记者的故事
有一位新闻记者要采访一件公寓中的自杀事件。他要赶到那个地方,想从死者的文件中获得有关自杀的一些线索。房东太太开门后对他说道:
“你是新闻记者吗?刑警队关照不许记者到这里来采访的,你回去吧!”
“别急太太,你怎么把我当成新闻记者?这位记者堆起一副正经的面孔:“我是奉命前来验尸的。你知道法律吗?法律上规定自杀的人一定要检验尸体。别说了,快领我进去!”
房东太太信以为真,连忙鞠了个躬,并表示歉意,领他进房间去了。他装模作样地查看尸体,同时又详详细细地问了一些有关情况,然后欣然而去。
但是,五分钟之后又有一记者上门来访。
“太太,请开开门,我是警察局的,我是来验尸的”,那记者自称。
“什么?验尸的人已经来过,早回去了”,他惊疑地回答。
“有这样的事?这还得了!”
“刚才确有人来验尸,我不敢说谎话。”
“是不是一个瘦高个青年,戴着金边眼镜的?”
“是的,正是一个高个子的青年人。”
“真可恶!太太,你上当了,他是个新闻记者,他已经冒充我三次了,我这次再也不饶他了,等会儿我办完事,报告刑警队抓他问罪。”
这样他也获得了不少消息,满载而归。临走时他还一本正经地叮咛房东太太:“不可再让那些讨厌的新闻记者进来啊!”
第二个记者走了后,第三个真的是法医来验尸了,但是,他在门口却碰了一鼻子灰。任他拿出证件来都没有用,最后不得不求助警察局,在警察的伴随下才进去验尸。
有些学究派人士如此吹牛是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商榷的余地。我们为了适应人与人心理上的需要,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吹牛,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说谎固然是吹牛,但是吹牛并不见得是说谎,所以它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而要视其动机与目的而定其性质。
2.商务中的吹牛
在生意场上,人们常常会看到有些生意人用吹牛来虚张声势,尤其是广告业、传播业、律师业等等。许多从事工作不久的青年律师,大多是在律师事务所等主顾的到来,一旦有主顾上门来,他就摆出一副大律师的架子,叫上门来的当事人在外面等,隔了许久,他才捧着一大叠卷宗出来会见,装出自己工作非常忙的样子。这难道不是吹牛吗?
然而,吹牛的关键是要注意态度,何时何地该怎么吹,以及什么可以吹,什么不可以吹,都是慎重行事。譬如你在外面做了什么亏心事,回家不得不用笑脸来招呼你的妻子,格外温顺体贴,这就是个艺术了。
在玩纸牌的时候,那简直是非要吹牛不可。拿到点数小的,要让别人误以为点数大,全靠吹的功力。可是吹牛也要有一个原则,经常吹是不会奏效的,十盘中有六次吹,对方很难捉摸你是不是吹。如果十盘中你吹了六盘以上,甚至八、九盘,那你吹与不吹便易于被对方猜中了,这实际上也失去了吹牛的效力。
急于求胜的人喜欢大吹特吹,冒险尝试最易输牌。谨慎而不常吹牛的人,输牌反而少。
以上的原则,不限于玩牌,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斗智的时候也很适用。同时,吹牛也不应该违反道德原则,换言之,吹牛不应该是恶意的欺骗或谎言。在吹牛时请注意以下六条规则:
1.不必要的时候不要乱吹牛。
2.不要过分频繁地吹牛。
3.最好在你吹牛之前让对方先表明态度。
4.对自己的地位要绝对表示自信。
5.不要吹得太玄乎。
6.不要自己打自己嘴巴。
这些规则你一定要确实遵守。现在我们以第三条为例举一个例子。
先让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就是在生意人讲价钱时所用的一般技巧。你如果先还了价,其结果当然不能超出你自己开的价格。有一个朋友叫黄君,他设计了一种新的仪器,从而获得了十年的专利权。
有一天,他把专利权卖给了一家公司。
“我决定五万元卖掉我的专利权,我认为这个价格是适当的,但是我急等着用钱,所以我想若是再便宜一些也可以考虑。”他事先对一个朋友这样说。
当他打定主意后来到了这家公司。公司经理问他:“你想以什么价格卖掉这个专利权?”
他回答说:“不知道你们多少钱才肯购买,所以请你先讲个价钱好吗?”
经理把两手一叉,说:“你看十万怎么样?”示意略增加一点也无妨。
由此可见,在你尚未吹牛之前,先让他表示态度,这对你多么的有利。
吹牛的技巧,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吹牛需要勇气,胆小和懦弱是不可能的。不过,尽管你吹牛的本事有多么高超,你都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在吹牛,不然,以后人家会因此把你“打折”看待,哪怕你说的是真话,人家也认为其中有“水份”。
  在使用一个漂亮的词语之前,请先给它找一个适当的位置,过分使用恭敬语,无异于表示怀有一种警戒心。切切记住:嘴上的错误还须嘴巴去弥补,有一张笑脸,便不怕别人不欢迎。
为什么别人怕和你谈话
所有的谈话大都可分为两个类型:良好的或拙劣的;我们所喜欢的谈话者和讨厌的谈话者。我们可以称此两种人为讨人喜欢者和惹人讨厌者。
讨人喜欢者的话题常常是愉快的。他们的谈话能使人乐于倾听。
惹人讨厌者则不然,他们有的相当固执,有的把思想全集中在他们自己个人的利益上,有的相当傲慢,有的则把他良好的意见深藏不露。
十全十美的谈话家也许没有,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同时也因为没有一个人是终生快快乐乐的,有黄金时代,也有凄惨之时。当一个人情绪沮丧时,他的谈话就不会流畅,使听者感到不愉快。当我们非常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讲着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那时,我们的对方便会感到高兴和愉快。如果我们说话常能使听者感到愉快,那么,我们就渐渐地会被别人视为光彩四溢的优秀谈话家了。
1.别人怕你什么?
在谈话的时候,别人最怕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别人最怕你是一个武断的人。
别人怕你什么都极端化。说这个人坏,你就说这个人坏透了,坏得无以复加,不可救药,仿佛这个人一点好处也没有。说所有的人都应该信仰某种宗教,否则就是疯子。说你是自己完全知道对方脑子里想什么,打什么主意。……诸如此类。总之,凡是你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点也不能更改,一点可考虑的余地也没有。
上面说过,一般人并不怕面对反对自己意见的人,不过人人都愿意自己用头脑去考虑一下各种问题,对于自己未尽相信的事情,都愿意多听一听,多看一看,然后才下判断。
为了让别人有考虑的余地,你要尽可能地缓和你的判断。你把你的判断限制一下,并说明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或是这只是你亲身感到、亲身看到的事实,也许别人有与你不尽相同的经验。
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你最好能够避免用类似以下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你的看法:“绝对是这样的”、“全部都是这样的”,或是“总是这样的”。你可以说:“有些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是这样的”,甚至你说:“在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也可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你要尽量避免用一种教训的语气来讲话,也不要用一种非常肯定的声调来讲话。有的人说一些简单的小事情,也大模大样地像是宣读政府文告那样,其结果只是使人不舒服而已。
第二,别人最怕你是个喜欢争论不休的人。
争论,和其他竞赛一样,对大多数人都具有吸引力。在争论过程中,也有点像比武,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刀,我一枪,胜胜负负,起起跌跌,越打越火热,越打越起劲,一直到有一方取得了胜利,失败的,还想再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有些人口才比别人略高一筹,在争论的时候很容易取得胜利,或取得优势,因此就乐此不倦,同时也养成了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什么人,谈到什么题材,他都要争论一番。
他忘记了一点,无论拳击比赛还是击剑比赛,必须有一个自愿同你比武的对手。没有一个拳击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人打一拳,也没有一个剑客到处挥舞宝剑,逢人便刺。说话也是一样,不能因为你口才好,就到处跟人挑战,对什么人的话都来厮杀一番;也不能把一切的谈话都拿来当作争论的题材。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辩论口才,你把它保留起来,在那些需要你出来辩论的时候再拿出来。不要在朋友们的愉快聚会里,不要在大家正经商讨事情的时候,更不要在那些不大会说话的人面前炫耀你在某一方面的才能。
更不要只为争论而争论,把没有必要的争论的事情也拿出来颠倒黑白地争论一番。
如果遇到的确有必要争论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诚诚恳恳地,同时态度友好地申述你反对的理由。
很多人因为自己很会说话,就唇枪舌剑地到处厮杀。这只能暴露出他没有一点大将的风度。那就如同地痞流氓,倚仗自己的武力,到处横冲直撞,欺凌弱小。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第三,别人最怕你是一个沉闷单调,毫无反应的人。
怕你坐在那里,两眼直望着自己的鼻尖。怕你在别人谈话的时候心不在焉地望着别处。
怕你对他的话认为正确也不点头,不以为然,也不说出口,好像样样都不屑一顾似的。
所以你对别人的谈话,要随时加以反应。有时点头,有时微笑,有时摇头。有时你可以说:“是的,我亦有此同感”,有时说:“这一点我不大同意”,有时说:“据我所知,这件事是这样的”,有时说:“你说的这个问题,对我很有用处”,……。
听了别人的妙语警句,不妨对此大加赞赏。不过这一切,都要出之于心,不要装模作样。
第四,别人最怕你不诚恳,不老实。
怕你唯唯喏喏,随便敷衍。怕你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怕你出尔反尔,前后矛盾。
怕你口是心非,自欺欺人,怕你装腔作势,夸大其词,怕你满口恭维,乱戴高帽。
在一般的交际场合,最容易犯的,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