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奥数竞赛题奖第二年还有效吗

奥数不该死——许多菲尔茨奖获得者得益于奥数竞赛
已有 847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奥数 菲尔茨奖
&&& 菲尔茨奖(Fields Medal)于1932年在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设立,被认为是国际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936年首次颁奖。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而且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0岁。
&&& 从1936年开始到2010年,获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一共才52人!如此苛刻的获奖条件使获得菲尔茨奖的难度超越了诺贝尔奖,因此菲尔茨奖得主赢得的学术声誉也绝对不逊色于诺贝尔奖得主。
&&& 菲尔茨奖分布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其中美国10位,俄罗斯9位,法国8位。
&&&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创办于1959年,是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也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大赛。目的是为了发现并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 粗略统计了一下,9位俄罗斯菲尔茨获奖者中其中有5位是奥数数学竞赛的奖牌获得者,包括大名鼎鼎的佩雷尔曼。他们分别是:
&&&&&& 1、Grigory Margulis,1962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78年获得菲尔茨奖。
&&&&&& 2、Vladimir Drinfeld,1969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90年菲尔茨奖得主。
&&&&&& 3、Maxim Kontsevich ,1980年参加全苏奥数竞赛,1998年获得菲尔茨奖。
&&&&&& 4、Grigori Perelman ,1982年参加IMO并获得金牌,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
&&&&&& 5、Stanislav Smirnov,1986、87年两次参加IMO竞赛并获金牌,2010年获得菲尔茨奖。
&&& 其它国家的来自IMO的菲尔茨获奖者(统计不全):
&&&&&& 1、Laurent Lafforgue(法国),84、85年两次获得IMO银牌,2002年获得菲尔茨奖
&&&&&& 2、Elon Lindenstrauss(以色列),1988年参加IMO获铜牌,2010年获得菲尔茨奖。
&&&&&& 3、吴宝珠(越难),1988、89年两次参加IMO并获金牌,2010年获得菲尔茨奖。
&&&&&& 4、陶哲轩,年三次参加IMO并获得金银铜牌,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
&&&&&& 5、Richard Borcherds,多次参加英国数学竞赛并获得奖牌,1998年获得菲尔茨奖。
&&& 看到一个2008年的统计资料,我国自1985年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除1998年因比赛在台湾举行而未能成行外,至今已经参加了23届,参赛共有134人次参赛,夺得奖牌132枚,其中:金牌101枚、银牌26枚、铜牌5枚。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表现非常出色,说最好也不为过。
&&&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国外的奥数竞赛奖牌获得者有许多成为了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像俄罗斯居然有将近60%的菲尔茨奖获得者是来自奥数竞赛优胜者。而据统计,中国154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参赛者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在10位左右,且多半在国外发展。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科学网今天访谈的题目是“”,我要说该死的不是奥数。我们要深刻反思的是为什么一项可以发现、培养具有数学天赋人才的竞赛活动,到了中国味道就变馊、变臭了呢?
相关专题: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赵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6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我上六年级,因为学奥数的缘故,数学经常考满分。可是,我参加奥数竞赛时老不拿奖,求大神分析原因提供自_百度知道
我上六年级,因为学奥数的缘故,数学经常考满分。可是,我参加奥数竞赛时老不拿奖,求大神分析原因提供自
我上六年级,因为学奥数的缘故,数学经常考旦肌测可爻玖诧雪超磨满分。可是,我参加奥数竞赛时老不拿奖,求大神分析原因提供自学竞赛奥数方法!
提问者采纳
数学嘛!多做题,但是要在理解的前提下。
自学奥数书时里面例题有的都看不懂,很苦恼
奥数很难的,看不懂很正常,你可以拿去问老师或问懂得人,把不懂的弄懂,这样你以后遇到同种类型的题目时,就会变的很简单。
正在放暑假,怎么问
额(⊙o⊙)…那就自己想办法了😁😁😁你们那里没有同学吗?或者叫你妈帮请个家教,也可以到网上问数学高手们,你把题目放到百度知道,应该有高手帮你指点的。
也可以把题目完整的到百度上问,如果有答案的话,再把过程弄懂也是一样的。
上着奥数班呢!可我感觉里面内容太简单,
奥数班不是有老师嘛!问他
不好意思,必竟我上着人家的奥数呢
呵呵😊也是
那怎么办哪
呵呵,请家教,问度娘。还有的嘛,我暂时想不出来😄😄😄😄😄😄😄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奥数,说白了就是比正常年级段超前一点,比如一年级学的奥数给未学过奥数的五年级的同旦肌测可爻玖诧雪超磨学做,一样可以做出来。
跟我一样,学好奥数,对数学有很大帮助,若是想拿奖,还需要好的老师来教,自己琢磨费事而且未必有好的解题技巧,数学史很需要技巧的,竞赛更是如此,所以自学时好事,可以锻炼思考,但是没有好老师教,估计是别想了,因为在你学习的同时,有千万个考生在被老师辅导着高速进步着,怎么比,不是只有自己在努力呀,是不是?
有老师教,可是里面内容太简单
你学的是奥数吗?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奥数,你自己级的简单,就可以学高年级的啊,但是不要好高骛远,确定自己该会的懂了,可以报高年级的奥数班,但是你要清楚,高年级的基础课要会了才能学高年级奥数,你很聪明,努力吧
是奥数班,拜托,我学的已经是六年级!
数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代数和几何你学透学精了吗
我上六年级
所以奥数可以作为兴趣。要全面发展啊
我别科也很好啊
哦,考试别勉强自己,喜欢就好
但是,我努力了那么久……
奥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噢哦,这个页面找不到了
下载作业帮可以找到更多答案用户等级:初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06 小时
金币:1392
等级:初中一年级
<em id="authorposton15-11-22 12:30
查看: 2793&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492 小时
金币:10441
<em id="authorposton15-11-22 18:51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50 小时
金币:3034
<em id="authorposton15-11-22 23:52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8 小时
元宝:1069
金币:11466
<em id="authorposton15-11-23 02:37
交大附中收获不小,赞。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608 小时
金币:1920
<em id="authorposton15-11-23 09:58
给牛娃们赞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83 小时
金币:3146
<em id="authorposton15-11-26 15:34
用户等级:高中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40 小时
金币:2107
<em id="authorposton15-11-26 21:57
怎么没有曹二七宝格致,控江市西也很少,倒是郊区的嘉定一中表现不错
Powered by答案里没人提到付云皓么,当年他可是难度系数较大的两届IMO满分金牌得主,可是,他在本科期间沉迷游戏,打到研究生都保不了,还得去广州大学读研、读博,实在是可惜了。就目前来看,韦东奕还是有希望的,两届IMO满分金牌,第四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四项个人金奖、一项个人银奖...讲点不同的话吧,红杉资本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是因为数学竞赛(全国金牌?)保送去SJTU的,一路奏凯去了哥大数学系,结果才发现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中途转去了耶鲁攻读MBA,后来他回忆起这个选择时,说道,很多人没有坚持做学术,是因为他们将竞赛当做是一个跳板,获得更好社会地位和更优质社会资源的一个手段。那就是,到底学习是目的,还是学习是手段的问题了...当然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过于迷恋初等数学的技巧,而忽略对更高等的数学思想和基础的培养和训练。
很多人对数学有误解,以为数学是只要聪明就能做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前沿的东西了解最新的思想与方法。在最前沿,做什么东西都是创新。所以说数学上基本上好的老师的学生一般也是比较强的。说远一点,牛顿那个年代, 只要读了微积分随便做点什么都要进教科书,所以除了一堆大牛。 这就是因为微积分重要,又在发展时期。 又或者说格洛腾迪克的学生各个都大牛。 这是因为代数几何重要,而且那时候除了他们全世界谁都不懂。 反过来,如果你在牛顿的年代做平面几何, 在20世纪研究微积分那再聪明都没法做好的工作。&br&&br&当然如果人再聪明,努力运气又好,自然工作就更好。一大堆人中总有些聪明,努力又运气好的人。所以最最关键的就是能接触到前沿的人数。&br&&br&中国基本上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能有大量的人出国, 再那之前 再聪明,比如陈景润也只能学些微积分,单复变什么的,也只能做些解析数论这些上手快的东西(没说解析数论不难,只是那么那时的解析数论需要基础知识少,也用不了什么高级的工具)。所以指望那一代的人做一流的数学是很困难的。即使是现在,比如去美国的人再多,你能比得上在美国人多么。 所以中国的数学要经常性的拿菲奖,要看现在那些出了国,工作在前沿的人,回到国内 在国内带学生,发展自己的学派。等到有大量的人可以在国内就能学习前沿的数学,那时候菲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这根本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br&&br&其实就我自己看见的,觉得现在这一代做数学的中国学生还是挺厉害的,完全不比外国的同学差。他们中要是有人能拿菲奖,我也一点不奇怪。而且基本上在国外生活工作都要比外国人克服更多的困难,但很多人还是能做很好的工作。 可以想象他们如果不需要背井离乡,可以花更多精力在学问上,肯定能更出色。
很多人对数学有误解,以为数学是只要聪明就能做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前沿的东西了解最新的思想与方法。在最前沿,做什么东西都是创新。所以说数学上基本上好的老师的学生一般也是比较强的。说远一点,牛顿那个年代, 只要读了微积分随便做点什么都要进…
菲尔兹奖是授予四十岁以下的的数学家的,而奥数金牌通常是十八岁以下。&br&如果我们假设菲尔兹奖获奖者平均37岁,而奥数金牌获奖者平均年龄17岁。则他们的年龄差别大概在20岁左右。这样通常情况下,1990年金牌获得者要在20年后的2010年才处在菲尔兹奖评选范围内。&br&&br&从&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ternational_Mathematical_Olympiad_participants%23Notable_participa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st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participants&i class=&icon-external&&&/i&&/a&上,我们可以看到,菲尔兹奖与20年前左右的IMO成绩的相关性是惊人的高的。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获奖者中都会有至少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获奖者,一共26位获奖者中有13位是曾经的IMO获奖者。把他们的菲尔兹获奖年份和他们的最好成绩年份做差之后,得到平均值恰好是20,符合我们的猜测。&br&&img src=&/5b17a7aae9d8cf5f47d1e2_b.jpg& data-rawwidth=&732&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2& data-original=&/5b17a7aae9d8cf5f47d1e2_r.jpg&&&br&&br&而从中国队IMO比赛历年成绩总结(&a href=&///?target=http%3A//www.imo-official.org/country_team_r.aspx%3Fcode%3DCH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mo-official.org/countr&/span&&span class=&invisible&&y_team_r.aspx?code=CH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bcde0ce5e46ff786d02b_b.jp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7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bcde0ce5e46ff786d02b_r.jpg&&&br&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队是从1997年开始从未低于第二名的,那么这批人要到菲奖评选,差不多在2017年。&br&&br&另外虽然中国总分老是第一,但个人赛中,只是从2000年开始才总是有选手获得个人的头名,而数学基本都是拼个人是否顶尖而不是团体。&br&&img src=&/6e051f521e9611fcfaf5aea2e2301811_b.jp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6e051f521e9611fcfaf5aea2e2301811_r.jpg&&&br&这样算起来差不多要在2020年才会菲尔兹。&br&&br&巧合的是,2000级北京大学数学系校友张伟(&a href=&///?target=http%3A//www.math.columbia.edu/%7Ewzhang/math/CV%.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math.columbia.edu/~wzha&/span&&span class=&invisible&&ng/math/CV%202014.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和恽之伟(&a href=&///?target=http%3A//stanford.edu/%7Ezwyun/CVcurrent.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tanford.edu/~zwyun/CVc&/span&&span class=&invisible&&urrent.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后者是上图中2000年满分金牌),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获得拉马努金数学奖(&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SASTRA_Ramanujan_Priz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STRA Ramanujan Prize&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个奖项是只授于32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br&&br&所以,只是时候未到。&br&&br&用伍鸿熙《黎曼几何初步》于北大1984年5月致读者的话(&a href=&///?target=http%3A////%25E4%25BC%258D%25E9%25B4%25BB%25E7%E3%E9%25BB%258E%25E6%259B%25BC%25E5%25B9%25BE%25E4%25BD%%E6%25AD%25A5%25E3%E8%%25E8%25AE%%E7%259A%%25A9%25B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E4%BC%8D%E9%B4%BB%E7%86%99%E3%80%8A%E9%BB%8E%E6%9B%BC%E5%B9%BE%E4%BD%95%E5%88%9D%E6%AD%A5%E3%80%8B%E8%87%B4%E8%AE%80%E8%80%85%E7%9A%84%E8%A9%B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中的一段作为结尾:&br&&blockquote&我講這個課的時候,剛好和奧運會重合。由於祖國在奧運會上的豐收,自然引起了“為什麼中國數學家不能拿數學界的金牌”的問題。於是“拿金牌”這個口號不脛而走,暑期中心的同志們人人面上都掛著一個問號:“中國再什麼時候才拿數學界的第一面金牌?”這個問題後來甚至在雜誌、報章上也被提出來了。這個想法實在很具有刺激性。若是真能把一門嚴肅的學問當作一種體育比賽,以後可以玩的花樣就多得不可想像。比方說,人民日報第一頁可能有如下的標題:“Poincare與高斯在拓樸場上激戰,Poincare大勝,五比零。”又或:“群論決賽,Abel苦戰Galois,不幸以二比三敗北”等等。不過我猜想提倡在數學上“拿金牌”,主要的用意也不過是作為一種鼓勵罷了。這個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是,這個口號卻不幸被人誤解,以為學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外是拿一個什麼獎之類。這就和古代“十載寒窗,一舉成名”的封建思想,有太多重合之處了。你們一定很清楚地認識到,在你們自己這一代當中,這種功利主義的想法已是與日俱增,犯不著再用“金牌”作為鼓勵了。我覺得比較值得做的事,倒是鼓勵你們去培養一種“實事求是,為這門有悠久歷史的學問盡一己之力”的學者風度。&/blockquote&
菲尔兹奖是授予四十岁以下的的数学家的,而奥数金牌通常是十八岁以下。如果我们假设菲尔兹奖获奖者平均37岁,而奥数金牌获奖者平均年龄17岁。则他们的年龄差别大概在20岁左右。这样通常情况下,1990年金牌获得者要在20年后的2010年才处在菲尔兹奖评选范围内…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数竞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