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犬钩端螺旋体病治好了和细螺旋体病是同一个吗?那么它们能彻底治好吗?

病情分析:
你好,她那只是个例外,并不是喝易拉罐就会得病的.你不要太担心了,给自己增加烦恼.
病情分析:
你好,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别名:钩体病,七日热,外耳病,外耳氏病,细螺旋体病,稻瘟病
本网页的内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办公室提供内容、参与编辑和权威认证。
钩端螺旋体病简介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
  病因:  钩体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钩体。钩端螺旋体是需氧菌,长约6~20μm、宽约0.1μm,有12~18个螺旋,末端呈衣钩样弯曲,呈活跃的旋转式运动,有较强的穿透力。其由菌体、轴丝及外膜组成。在暗视野及银染色可见。其生长需要特殊的培养基,而且需要数周培养才呈现阳性结果。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如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1~3个月,但对寒冷、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非常敏感,可迅速被杀灭。有多种血清群(serogroup)和血清型(serovars)钩体属中分为两个种,一为问号状钩体(L.interrogans),即寄生性(致病性)钩体;另一种是双曲钩体(L.biflexa),即腐生性(非致病性)钩体。问号状钩体能在人或动物体内寄生,并可引起人或动物患钩体病。双曲钩体多营自由生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因此又称水生株或腐物寄生株。另一种钩体科中的细螺旋体属所包括的伊尼利螺旋体(Leptonemaillin1)与短小螺旋体(Leptonemaparva),与钩体形态相似但不致病。  目前,主要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和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对钩端螺旋体进行血清群、型鉴定,全球已经分离出23个血清群和255个血清型,中国具有18个血清群和74个血清型,其中1个血清群(曼耗群)和36个血清型(赖型等)为中国首先发现。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生)。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人兽互通病,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我国除北方少数省区外,均有本病发生和流行。  1.传染源钩端螺旋体可感染多种野生和家养动物。鸟、鱼、爬行动物等均已分离到钩端螺旋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其次重要的有狗、猫、家畜类(猪)。我国南方以鼠、北方以猪为主要传染源。感染的动物可症状不明显或有症状。动物被感染后,可长时间经尿排出病原体。  2.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接触带菌动物尿污染的水源或污泥而被感染,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但患本病或隐性感染后,能获得对同型钩端螺旋体较巩固的免疫力。农村中青壮年及儿童较多。主要流行于多雨温暖的夏秋季,一般6~9月。  发病机制:  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病人早期症状与感染的菌型、细菌毒力、个体免疫力水平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有许多患者表现为症状不典型或仅有轻微症状,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黏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病程持续几天至3个星期甚至更长。该病通常有两个阶段:钩体血症或发热期,然后是恢复或免疫期。未经治疗需几个月才能恢复。大部分病例经过两周后进入恢复朗,很快恢复健康,黄疸出血型患者恢复期较长,可达3个月或更久。但另有少数患者,在急性期退热后6个月内(个别可长达9个月)再次出现一些症状或器官损害表现。常见的后发症有后发热、眼后发症、变态反应性脑膜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1、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痫。  (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以上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2、潜伏期2~28天,7~14天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决定于病原体的型别、机体的反应性、病原体的毒力以及感染的方式和人侵的病原体数量。以急性发热而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为表现者(70%)、以脑膜炎表现者(20%)、以肝肾功能不全表现者(10%)。  二、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功能衰竭型。  1.流感伤寒型:本型较轻,于发热期后进入恢复期,无黄疸出现,流行期间大多数病人属本型。临床上表现与伤寒相似,同时伴有头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更为明显,为本病突出的症状。  2.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病人突然出现发冷发热、咳嗽、咯血、胸闷等呼吸道症状,肺部有阳性体征,胸部X线检查,两肺有散在性大小不等的阴影,严重者可出现大量咯血及呼吸功能障碍。  3.黄疸出血型:发热、寒战、肌肉痛为突出症状,尤以腓肠肌为甚。部分病人有腹痛,咳嗽,咯血,鼻衄,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脑膜刺激征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数日后可有黄疸出现,持续10余天,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少尿或尿闭,神志不清,肝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4.脑膜炎型:病人有剧烈头痛,伴有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怕光,肌肉痛,抬颈试验和抬腿试验阳性,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增加。  5.肾功能衰竭型:本型除发热出血症状外,以少尿、尿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  三、按有无黄疸可分为:  1、非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anictericleptospiroSiS):  ①原发性败血症期:发病急骤,发热、寒战、剧烈头痛、疲乏、嗜睡、恶心、呕吐、剧烈软弱性肌痛。较少出现循环衰竭症状,偶有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肌肉压痛明显,尤其是下肢、腰骶椎和腹部。结膜充血,畏光、眼眶痛,无水肿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表现较常见(10%),主要为躯干红斑性斑丘疹,可以是风疹样、瘀点、紫癜性或剥脱性。有时有咽炎、肺炎、关节炎、心肌炎、胆囊炎、睾丸炎;  ②无症状问歇期:原发性败血症期约2~7天后,出现短时间的无症状间歇期;  ③继发性症状期或免疫期:间歇期过后,又起发热,本期主要临床特点是无菌性脑膜炎的发生。80%患儿有脑脊液异常,只有50%有脑膜炎症状。脑脊液异常包括:压力中度升高、单核细胞增多(500个/mm3),起初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糖正常。罕见脑炎、脑神经或外周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或瘫痪。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于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此期也可发生葡萄膜炎,可单侧或双侧,为自限性,很少致长期的视力损害。  2、黄疽型钧端螺旋体病(ictericleptospirosis.Weil‘ssyndrome):此为严重型,占感染儿童的10%。  ①原发性败血症期和无症状期与非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类似。  ②继发性症状期或免疫期则以肝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暴发型病例,还出现出血倾向和心血管功能衰竭表现。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右上肝区疼痛、肝肿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转氨酶中度升高。肾脏损害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有: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少尿或无尿。罕见充血性心力衰竭,90%患儿心电图检查异常。血液系统症状较少见,偶有鼻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肾上腺出血;有时有血小板减少和低凝血酶原血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检查
  1、常规检查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半数在10×109~20×109/L,最高达70×109/L,少数病例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增高,多数在81%~95%之间;出血患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最低达15×109/L。尿常规检查中70%的病人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2/3的病例低于342μmol/L以下,最高达1111μmol/L。一般在病期第1~2周内持续上升,第3周逐渐下降,可持续到一个月以后,血清转氨酶可以升高,但增高的幅度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不能以转氨酶增高的幅度作为肝脏受损的直接指标。血沉常持续增高,黄疸出血型更显著。有轻度白尿,可见红、白细胞及管型,这些改变在70%左右的患者中出现。  2、病原体检查第1周取血,有脑膜炎者取脑脊液,第二周取尿为检材。取血、脑脊液、尿等检材离心后取沉淀涂片,以暗视野或镀银染色或甲苯胺染色后镜检,可查见典型钩体。但阳性率较低。做荧光抗体检查,特异性与敏感性均高。也可将上述检材接种于含兔血清培养基内,阳性率为30~50%,或接种于幼龄豚鼠、金黄地鼠腹腔内,于1周内发病或两周内死亡,取心血及腹腔液培养,阳性率70%以上。  3、血清学试验发病1周后,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可应用血清学试验测定。  (1)显微镜凝集试验(microscopicagglutinationtest,MAT):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此试验是应用活标准菌株作抗原,与可疑患者血清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有特异性抗体存在,即可见到凝集现象。一次血清效价到达或超过1/400,或早、晚期两份血清比较,增加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此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钩体血清学方法之一,既可用于诊断患者,亦可用标准抗血清作钩体菌株鉴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国内报告采用此法检测钩体病血清特异性抗体与显凝试验相比,其灵敏性与特异性均较常用的显凝试验为高,但仍无法用于早期诊断。  (3)间接红细胞溶解试验:国外常用作钩体病诊断方法。当新鲜绵羊红细胞用钩体抗原物质致敏后,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与含有抗体的血清混合时发生溶血,其灵敏性较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为高。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此法是从钩体菌体中提取一种抗原成分,将其吸附于人“O”型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如遇同属抗体,则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故称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本试验具属特异性而无群成型的特异性,较显凝试验阳性出现早,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条件,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5)补体结合试验:测定属特异性抗体。效价1:20有诊断价值。本法不能分型,但抗体在病后2~3天即可查出,可协助早期诊断。。  以上各种方法都是应用特异性抗原来测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至于应用特异性抗体来测定体内抗原作为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的方法近年已有相当的进展,特别是单克隆制备技术的应用使诊断早期钩体血症中数量不多的钩体成为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钩体DNA探针已制备成功。并已成功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早期诊断钩体病。但这些方法要用于临床,均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肺部X线摄片:轻度者可见肺纹理模糊的网状阴影,或肺纹理紊乱,或显著肺纹理增粗,常达肺野最外缘,病变范围广泛。中度者肺影像呈小点状或雪花小片状,密度低,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融合成1.5~2cm大小的片状阴影,一般是分散,也可局限在某一区域。重度者在上述点状或雪花小片阴影基础上,出现大块融合,可占肺一叶或多叶、单侧或双侧的大部分,多居于中下肺野,肺尖受累者少。影像为大块云雾状密度较高的阴影,但仍有残留气泡形成的透明区夹杂其中,与一般肺炎的均匀实变阴影像有所不同。  以上肺部影像在轻度“钩体血症型”中约40%病例可见。在中度、重度肺弥漫性出血型患者约80%病例可见。但亦有少数病例(如前述中间型),肺部X线改变与临床病情不尽一致。上述肺部X线初期或轻度变化,如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迅速发展为广泛、严重的大块状或全肺性影像。肺部X线影像经治疗后,多数在5~10天内,个别的在4天内或长达3周后才完全吸收。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滴学特异性抗体检查  (1)显微镜下凝集试验(microscopicagglutinationtests,用活微生物):既往较常用.本试验于感染后第12天呈阳性、第3周达高峰,低滴度可维持数年。10%感染者阴性,原因是提供的抗原型别不全,现逐渐被特异性高敏感的检查所替代。  (2)宏观凝集试验(macroscopicagglutinationtests,用杀死的抗原):最常用,可用于筛查近期或反复感染。  2.血清型鉴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或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均用于血清型鉴定。  3.组织或体液病原体检查  银染色和荧光抗体技术法(silverimpregnationandfluorescentantibodytcchniques)用于检测感染组织或体液中的钩端螺旋体。  (1)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y):暗视野检查,可查找,确定诊断。但由于此法技术要求较高,且易与污染物混淆的缺点而限制了使用。  (2)病原体培养:钩端螺旋体易在固定的培养基中生长(含兔血清,生血清白蛋白、长链脂肪酸)。在感染10天内的血液、脑脊液标本、2周~30天期间后的尿液接种于动物,可分离到病原体。但钩端螺旋体可缓慢生长.2~4个月才显示阳性,且阳性率较低,仅30%左右。  (3)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敏感、快速、特异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2.三症状(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和三体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是钩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  (1)从血液(头7天)或脑脊液(第4~10天)或尿液(10天后)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2)从血液或尿液或脑脊液检测到钩端螺旋体核酸。  (3)病人恢复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钩端螺旋体抗体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具备1加2中的(1)和(2)、(3)任何一条。  (2)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中的(4)或(5)或(6)任何一条。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中的(1)或(2)或(3)任何一条。  三、诊断  有接触动物史、或接触被动物尿污染的水或污泥史,急性发热、伴寒战、剧烈肌痛、结合膜充血、头痛、恶心和呕吐者要注意钩端螺旋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标本分离到钩端螺旋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另外,临床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的患者,注射首剂青霉素后半小时至4小时内,如出现赫斯海默反应(Herxheimerreaction),对诊断本病有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应注意与流行性感冒、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叶性肺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脑膜炎相鉴别。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应强调“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低病死率为目的。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早期卧床休息,尽量不搬动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宜,应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的尿液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病原治疗  早期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能有救缩短发热期,加速症状的消退,并阻断脏器损害的发生。  1.青霉素  为首选的有效药物。首次剂量不超过40万u为宜,以后每日80万-160万U,分2~4次肌注,体温下降后酌情减量,疗程约3~5日。对病情严重的患者,青霉素的剂量可适当偏大,疗程也可适当延长,但应同时配合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2.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四环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氩苄西林、阿莫西林、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这些药均有很好的疗效。  赫氏反应是青霉素治疗后的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表现为原有的症状加重,一般持续30-60分钟,可诱发肺弥漫出血。当首剂青霉素剂量过大时,容易发生赫氏反应,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首剂剂量不宜超量和分次给药。当发生赫氏反应时应尽快使用镇静剂和氢化可的松。  (三)重症患者的处理  对发生深度黄疸、大量咯血或尿少、无尿的危重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1.肺大出血型的治疗  (1)镇静:应用药物保持患者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搬动。可选用苯巴比妥钠100mg或异丙嗪及氯丙嗪各25~50mg作肌内注射,必要时可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以迅速达到镇静效果。  (2)解毒: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于5%~10%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中静脉滴注,必要时氢化可的松的剂量可以加大到每日400~1000mg,病情好转后可迅速减量或停用。  (3)强心:对心率增快、有心肌损害者可用强心剂进行治疗,如毒毛花苷K0.25mg或毛花苷丙0.4mg加于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作缓悭静脉注射,必要时在4~6小时后再使用半量。  (4)止血:对肺出血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室息。止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U,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滴注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及胸闷症状应立即停药。亦可用6一氨基己酸4g作静脉注射及静脉滴注,每日3~4次。维生素K110mg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每日2~3次。  2.黄疸出血型的治疗  此型患者以肝细胞受损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出血及肾功能障碍。  (1)解毒:对确大出血先兆症状或肾功能不全者,可用氢化可的松作静脉滴注,以减轻中毒症状,方法同前。  (2)止血:可用维生素K110~20mg静滴,6-氨基已酸2~4g作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日3~5g静脉滴注,多次少量输注新鲜血及血浆。  (3)护肝治疗: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易消化饮食,摄入量不足者可由静脉内给予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并补充维生素B、C、K等,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  (4)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应保持患者出人水量平衡,注意观察每日尿排出量。对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患者,应以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补充能量.避免口服摄入蛋白质类含氮物质,以防加重肾脏负担。对尿量减少者,可适当选用山梨醇、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精酐等作静脉滴注,以利排尿。用碳酸氢钠液作静脉滴注以纠正酸中毒。应妥善安排每日静脉输液量及输液种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必要时可用血液透析疗法。
钩端螺旋体病的保健
  没有黄疸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常能恢复,黄疸提示肝脏损害,可增加病死率到10%,一般在60岁以上的人更高。患者不需要隔离,但在处理和操作其尿液时必须小心谨慎。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预防措施  一、消灭和管理传染源开展灭鼠保粮灭鼠防病群众运动。疫区内应灭鼠,管理好猪、犬、羊、牛等家畜,加强动物宿主的检疫工作。发现病人及时隔离进行检查治疗,并对排泄物如尿、痰和病人的血、脑脊液等进行消毒。  二、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水源和食物,防止鼠和病畜尿污染。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溏、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荒的地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结合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加强疫水管理、粪便管理、修建厕所和改良猪圈、不让畜粪、畜尿进行附近池溏、稻田和积水中;对污染的水源、积水可用漂白粉及其他有效药物进行喷洒消毒;收割水稻前放干田水,或放农药处理;管理好饮食,防止带菌鼠的排泄物污染食品。  三、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避免在疫水中游泳、嬉水、涉水。加强个人防护、皮肤涂布防护药。尽量穿长统靴和戴胶皮手套,并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  四、药物预防疫区居民、部队及参加收割、防洪、排涝可能与疫水接触的人员,尽可能提前1个月接种与本地区流行菌型相同的钩体多价菌苗。每年2次,间隔7天。剂量成人第1次1ml,第二次2ml。全程注射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持续1年左右。以后每年仍需同样注射。有心、肾疾患、结核病及发热患者不予注射。
钩端螺旋体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有心肌炎、肺弥漫性出血、溶血性贫血、肾衰竭等疾病。
最热门12345678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您的位置:
> 钩端螺旋体病青霉素治疗可能反而有害
钩端螺旋体病青霉素治疗可能反而有害
摘要: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钩端螺旋体病早期使用青霉素可以减少死亡率,但在本病症状发作4天及以后才用这类抗生素可能无用甚至有害。
  巴西研究者在5/6月《RevistadoInstitutodeMedicinaTropicaldeSaoPaulo》杂志上指出,这一结论强调了可疑病例早期开始治疗的重要性。他们在这个前瞻性试验中将253名15-76岁晚期钩端螺旋体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内给予青霉素(n=125,600,000/天)或安慰剂(n=128)。所有病人的症状均超过4天(如头痛、发烧、肌痛或黄疸),实验室结果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观察的主要后果是住院时间的死亡。
  &青霉素治疗组死亡的病例(12%;15/125)大约是对照组(6.3%;8/128)的两倍,虽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作者报告。这一意外原因不明,&只要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青霉素治疗组所观察到的结果就有可能出现&,第一作者、萨尔瓦多联邦大学的流行病学及内科学教授罗皮斯(AntonioAlbertoLopes)说。另一个解释是可能形成了雅-赫反应(大量有机物在被抗生素杀死时释放出内毒素),但研究小组没在任何一个病人身上发现典型的雅-赫反应。
  据悉,&一旦引起了组织病变,抗生素就不能改变疾病过程了,我们的结论与此理论一致&。因此要减少本病的负担,特别是在最贫困人群中的,需要更加强调早期发现、治疗和公共卫生干预。&在萨尔瓦多,钩端螺旋体主要是接触了多雨时期被鼠尿污染的水而传播的,所以改善居住或卫生条件可能预防许多病例&。
  (实习编辑:万敏玲)
皮肤病是艾滋病感染的早期征兆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钩端螺旋体病传播途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