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奥林巴斯12 40测评-40和7-14究竟选择哪一个

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尽管是旧话重提,但我还是想在这篇对于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镜头的评述文章开始前向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奥林巴斯ZD系列也就是传统4/3规格镜头发展的一段历程。在奥林巴斯联合松下、富士、适马、柯达等厂商共同推出4/3规格时,该系统就以“小巧便携”、“全数字化设计”、“垂直入射”等理念而为世人瞩目,之后发布的E系统相机也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理念。但是,在4/3镜头设计方面,奥林巴斯却走过一段弯路。如果说早年的14-54/50-200等镜头还在性能与体积上实现了较好平衡的话,但之后奥林巴斯或许是为了凸显自己在光学领域的成就,或许是为了向世人证明除了C,N,M,P传统四大家外自己也能设计与生产高规格高品质的旗舰镜头,因此接连推出了多款性能指标惊人,画质出众,但同时体积与重量也非常骇人的银圈镜头群组。这些光圈普遍能得到F2.8甚至F2的大型镜头动辄以公斤计算体重,装载在本身并不算大的4/3单反机身上,随时让人担心机身卡口是否会因为镜头太过沉重而折断。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42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这些超规格的牛头、神头的出现的确在技术层面上彰显了奥林巴斯在光学领域的非凡实力,但同时并没有能够为本身的销售乃至整个4/3体系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正面作用。如果说早年的4/3系统还能占据一个便携的优势的话,那么这些重型镜头已经完全抛弃了原先这个理念,而它们卓越的光学性能又受到4/3规格天生面积不足的限制而无法彻底发挥。消费者一方面觉得这些神头尽管品质出色但未免太重太贵,另一方面随着感光元件技术的进步,传统APS-C和全画幅感光元件DSLR的价格也一路走低,这最终导致整个4/3体系的前景变得黯淡下来。
好在4/3系统的另一家盟友松下即使预见到了这个危机的来临,果断采取壮士断腕的策略抛下了自家本来就不太丰富的4/3产品线,强拉硬拽的逼迫奥林巴斯和自己一起重新走M4/3的道路,希望能够为两家找到新的前景。这个新系统的精华就在字母“M”即“Micro(微型)”上——机身要小,镜头当然也要小!
于是,松下带头,奥林巴斯跟进,全新的M4/3机身与镜头群组让两家企业在2009年终于尝到了甜头——原来市场上还有这样一个高画质便携机的空白存在,原来不光是做大有本事,能把东西做小做精同样也要有本事!两家的M4/3系统产品都让各自品牌在2009年取得了盈利,这也使得松下与奥林巴斯急切的想要进一步发展这个看起来很有“钱景”的新系统。所以,在2010年初,奥林巴斯就正式发布了两款M.ZD规格新镜头来丰富自己的镜头群并与松下展开竞争,而我们今天要说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就是其中之一。
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这枚镜头最大的特色不在于其超广角焦段、也不在于它是奥林巴斯的第一款中价位变焦镜头。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小”字!
下面这张合影,是本文主角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与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试用的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的合影。请注意,松下镜头前的遮光罩是无法取下的,因为其中还蕴含着一篇巨大的凸透镜。尽管同属于M4/3阵营,但两款镜头的体积与重量差异非常明显。
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镜头从卡口到镜片前端的长度要超过83mm,重量达到300克,这个规格算是目前M4/3镜头群组里中等偏上的个头;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镜头的镜筒长度在收缩状态时不过50mm上下,重量也只有前者的一半约155克,体型感觉和14-42套头比较近似,算是相当的迷你。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44.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事实上,奥林巴斯在其官网上也对这支新镜头的体型自我吹嘘了一番:“它比ZUIKO DIGITAL
F4.0&5.6的尺寸要缩小一半,而重量降低了40%。”这是与自己4/3规格中的同焦段镜头进行了对比,由于系统规格的整体缩小,镜头体积也着实小了很大一圈。
不过,我们前面所说的尺寸都是在携带状态下进行测量的。在实际使用中,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在工作状态下镜头桶身还要再向外延展大约一倍的长度,这种设计与我们熟悉的14-42mm套头的设计非常近似。下面这张图片就显示了新广角镜与套头一起处于工作状态下的造型(左一)。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40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有些网友非常厌恶奥林巴斯的这种设计,因为觉得开机后镜头还要再伸出来一次,收回去的时候还要记得按下LOCK键顺时针转动镜头才能收回去。样子不好看不说而且还可能会因为LOCK键设计而导致抓拍速度减慢。实际上,无论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还是14-42套装镜头在开机时只要直接转动镜头就能伸出去进入拍摄状态而无需按下LOCK键。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转动一下镜头”是新加入进来的动作,但在实际使用中几乎并不会对用户抓拍产生多少速度上负面影响——通常只要用过几次镜头就会熟悉它的使用方法。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28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但是,这种转动一下伸出或者缩进镜头的设计为M.ZD系列镜头在体积问题上赢得了非常大的优势。我们注意到尽管在实际使用中,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的镜筒长度甚至要比松下的7-14还要长那么一点,但由于我们通常装包或者收纳相机时并不会展开镜头,因此我们能够只用不到工作状态下60%的体积便能容纳镜头了。这对于本身就追求体积小巧轻便的M4/3系统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特性。我们说奥林巴斯的目前出现的几款M.ZD镜头算是已经“大彻大悟”,从当年追求大、高规格、高画质的“神头牛头”思路重新转回“轻便、小巧”的思路上来,这种转变的确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
有网友猜测奥林巴斯的这种带有LOCK键的两端式镜身设计的灵感或许是来自于对机身厚度要求更为苛刻的卡片机设计上。我虽然暂时无法验证这种猜测(以后遇到奥林巴斯日本的研发人员一定要问一下),但也的确很赞赏这种有效缩小镜头携带时体积的设计,奥林巴斯应该已经为这种设计申请专利了吧!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27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估计是为了配合镜筒整体直径以及能相对容易的配到滤镜的关系,M.ZUIKO DIGITAL ED
F4.0-5.6镜头前缘有一个不太美观的扩展部分以使得自己的口径变成比较标准的52mm。样子虽然难看,但好在这种设计总算让之前面对套头超小口径而难以找到合适滤镜的用户们长出了一口气。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的镜头前组镜片显得相当平整而容易安装滤镜,而松下7-14由于前端镜片为鱼眼式样的凸透镜,所以根本无法安装滤镜——这对风光摄影师来说肯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1].jpg" WIDTH="540" HEIGHT="314"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我可以毫不讳言的表示尽管自己对非工作状态下的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外观表示满意,但一旦镜头伸出来进入工作状态后造型就的确有些“丑”。奥林巴斯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特地为镜头额外设计了一个样子很帅,很“徕卡”味道的LH-55B遮光罩。这个方形的遮光罩装载到镜头上后,相机整体感觉变得非常复古,无论是搭配奥林巴斯还是松下G系列机身,造型美观度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1].jpg" WIDTH="540" HEIGHT="406"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然而,这个很帅的方形遮光罩居然好像是要另外选购的!我现在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在国内发售的M.ZUIKO DIGITAL ED
F4.0-5.6包装内是否会有LH-55B同捆,但在日本这个玩意好像真的要用户另外花钱才能得到。这个遮光罩的价格是3600日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也要一两百块。我不禁摇头叹息奥林巴斯这一手做的有些不够漂亮,哪里还有镜头与遮光罩拆开来卖的道理?但愿奥林巴斯中国的市场部朋友能够大度一点的把遮光罩子放在包装里一起给大家吧。
前些日子,当我向网友们宣布已经难道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后,有很多朋友给我来信或者留言说,想要看看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与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的对比测试。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毕竟这是目前M4/3体系中仅有的两款超广角镜头,而对于M4/3系统用户来说由于大家更多的是用这套系统拍摄风光、纪实类摄影作品,所以对广角的需求度超过长焦,因此会更加重视一些两款超广角镜头的实际效果。
不过,我必须事先向大家说明两点:1、两款镜头的定位实际是不同的,松下7-14无论是在材质工艺、规格指标还是在价格方面都要高于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所以这个对比将肯定会有利于松下镜头更多一些;2、两款镜头都是超广角镜头,而这类镜头的中心与边缘画质通常会较普通焦段镜头更大一些。
由于两款镜头的焦段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先从两者共有的9mm焦段开始对比。在这个焦段下,两款相机拍摄的我家后窗的画面大致是下面这个样子,我们截取画面中心部分与左下角部分进行对比。相机已经被设定在iso
100、标准影像模式、自动白平衡下。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P4033104.JPG" WIDTH="600" HEIGHT="45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首先是在全开光圈和略收一档光圈的F4与F5.6下的画面对比。对比图上方两张为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下面两张为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点击看大图。
我个人觉得在9mm焦段下,两款镜头无论是全开光圈还是略收一档,整体画质都算是相当。差异稍显明显的是在F4光圈下,松下镜头在边缘时的画质要比奥林巴斯更好一些,这应该是由于松下此时并没有达到最广角端的关系。而当我们把光圈整体收缩到F5.6后,两款相机在锐度与细节方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异。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即使采用同样的参数设定,奥林巴斯镜头的整体曝光度要比松下略微小了那么一点点,而且色温也相对高了一些。这种色调好像是奥林巴斯镜头所特有的味道,在过往产品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M.ZD 9-18 F4/F5.6
LUMIX G VARIO 7-14mm F4/F5.6
M.ZD 9-18 F4/F5.6
LUMIX G VARIO 7-14mm F4/F5.6
当光圈收缩到F8-F11后,两款镜头呈现出来的画面品质都开始下降——小像场相机由于像素排列紧密,收到光圈衍射的影响较为明显,最佳光圈往往都比较偏大。本机在F11后的画质就明显开始走下坡路,此时两款镜头的表现同样差异不大。我觉得在F8中央部分对比时,松下的画质比奥林巴斯要好一线,但差距不明显。而由于得不到机身有效修正的关系,松下镜头在我使用的奥林巴斯E-P2机身上会有比较明显的边缘部分紫边现象,想来换用松下GF1的话可能紫边就不会那么醒目。
M.ZD 9-18 F8/F11
LUMIX G VARIO 7-14mm F8/F11
M.ZD 9-18 F8/F11
LUMIX G VARIO 7-14mm F8/F11
对于F16和F22下的画面,我不愿做更多评论了。画面解析度已经下降到比较严重的地步了,再次提醒用户无论是M4/3规格相机还是消费级别DC,由于他们的感光元件特性决定,最佳光圈往往都是在较大的F5.6甚至是全开状态下获得。由于这类相机本身景深就比较大,所以拍摄风光照片时如果不是出于某些特殊要求,最好还是不要使用特别小的光圈,否则你将会在画质上蒙受较大损失。
M.ZD 9-18 F16/F22
LUMIX G VARIO 7-14mm F16/F22
M.ZD 9-18 F16/F22
LUMIX G VARIO 7-14mm F16/F22
当焦段调整为14mm时,奥林巴斯镜头在焦段上还有余量而松下镜头已经达到了最长焦端。此时,两款镜头看出去的画面大致是下图这个样子,机身参数依然不变。不过,由于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并非为恒定的F4光圈设计,因此此时它的最大光圈已经收缩到了F4.9。我们让松下稍微吃亏一点,依然用全开的F4光圈来与奥林巴斯做一个对比吧!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P4033114.JPG" WIDTH="600" HEIGHT="45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在边缘时松下略有一点优势外,我只能发现两款镜头在整体曝光与色调方面的差异。在画面解析力与反差方面,两款镜头的表现非常接近,实在无法分辨出什么高下。我在测试中跳过了F5.6环节是因为即使到F8光圈下两者依然没有什么肉眼可以准确分辨出来的画质差异。
M.ZD 9-18 F4.9/F8
LUMIX G VARIO 7-14mm F4/F8
M.ZD 9-18 F4.9/F8
LUMIX G VARIO 7-14mm F4/F8
在小光圈时,感觉似乎只有在F16中央画面下奥林巴斯的反差略微比松下高了一点,但这也可能是因为画面整体曝光奥林巴斯略低一点的缘故。而松下在画面边缘部分原先拥有的一点点优势现在也越发不明显。但毫无疑问,超过F11以后两款相机在长焦端的画质同样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还是那句老话,如果没有必要还是把光圈开的大一点好了。
M.ZD 9-18 F11/F16
LUMIX G VARIO 7-14mm F11/F16
M.ZD 9-18 F11/F16
LUMIX G VARIO 7-14mm F11/F16
是的,我直接省去了F22光圈下的画质对比。事实上我也在考虑是否在未来直接省略掉M4/3规格镜头F22这类超小光圈的画质对比,因为这种尺寸的光圈实在已经无法保证足够的画面质量,而它对于景深的影像在如此的小像场相机上的作用也并不明显。同样的,我以后也会考虑省略掉消费级数码相机iso
200以下、DSLR/EVIL iso
400以下感光度的对比测试,因为对于现代产品来说这几档感光度的画质差异极小,用户都可以直接放心使用了。
下面这些对比,属于不太严谨的非同等焦段对比。由于我们的对比对象镜头焦段分别是9-18和7-14,所以在长焦和广角方面都有一些非共有焦段,如果硬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做对比,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想给大家看的是,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这枚镜头的画质的确令人赞叹。这些在较大(也是较好)光圈下拍摄的7mm超广角画面中,松下镜头惊人的中心-边缘画质同一性让人不得不感叹在获得了徕卡核心技术后,松下镜头的光学品质已经提升到了相当的地步。我必须要再次提醒各位,千万不要拿常规焦段镜头的镜头中心-边缘画质同一性来要求超广角镜头,但松下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着实不弱。
M.ZD 9-18 9mm端
LUMIX G VARIO 7-14 7mm端
当然,相对松下的镜头焦段,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在长焦端方面等效36mm的焦段感觉比较适中。之前有网友问这两款镜头哪个能够更好的替代14-42套头来做挂机头使用,那么我们的结论无疑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一方面这枚镜头在尺寸和重量方面相对松下镜头有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枚镜头的焦距覆盖也比松下的超广角更加实用一些——松下那枚未免太广阔了一点,无论是也构图还是取景似乎都对使用者要求更高一点。
M.ZD 9-18 18mm端
LUMIX G VARIO 7-14 14mm端
总体来看,两款镜头对比测试的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F4.0-5.6面对规格、做工、价格都更高于自己一筹的松下7-14基本没有什么胜出的可能。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9mm端F5.6这个我们最看重的参数设定下,两款镜头的画质差异非常非常小,几乎到了完全一致的地步。我这里还有一组在北京地坛公园拍摄的两款镜头对比样张,当时取景画面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P4022964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5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由于此时,两款镜头都处于接近最佳光圈的F5.6下,因此画面中央部分的品质几乎完全一样。如果不告诉你,你真的能简单通过画面而分辨出左侧的是奥林巴斯镜头右侧是松下镜头所拍摄的画面吗?
M.ZD 9-18 F5.6/ LUMIX G VARIO 7-14mm F5.6
9mm端中央部分
镜头边缘部分,按理说是松下的结像更加扎实一点,但是在奥林巴斯E-P2机身上松下镜头的紫边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虽然奥林巴斯镜头实际也有淡红色的色散现象出现,但至少比松下触目惊心的紫边感觉要好一点。非常期望奥林巴斯与松下两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能够把“竞合”关系中的合作部分更加扩大一点,相互交流有关机身防震、色散消除、对焦算法等技术。毕竟在目前状态下,依靠一系列更加出色的产品把整个M4/3系统推广开来是最重要的事情,至于两家得了天下后再如何分账,那是应该下一步才考虑的问题。
M.ZD 9-18 F5.6/ LUMIX G VARIO 7-14mm F5.6
9mm端边缘部分
前面放出的都是一些对比测试画面。受到拍摄张数的限制(必须同一场景,不得变换角度,不得变化参数),所以大部分场景都是趴在我家后窗拍摄的。恩,咱们南汇乡下的风光还算不错吧,面前是中科大学城研究生院外的绿地,远方天气好的时候还能望见陆家嘴双塔与东方明珠。。。
算了还是老实一点放实拍样张吧。由于新镜头在我手中的时间也不长,这些照片实际都是在我这两次来回北京出差间歇中拍摄的,不过题材倒也算是丰富。有广角风景、有室内场景、有人像有静物。当然大家也发现为什么其中还有一名手持柯达相机的模特照片。。。厄,我带着奥林巴斯去参加柯达发布会了,这就算是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吧!
虽然由于奥林巴斯的AF算法问题,本镜头在对焦时画面中依然清晰可见来回小拉风箱一下的动作,但我并不会觉得M.ZUIKO DIGITAL
F4.0-5.6搭配E-P2机身的AF速度会有什么问题。而相对较小的最长焦端光圈则因为镜头本身是超广角设计再加上奥林巴斯强大的机身防震,所以即使是在光线较暗的室内我同样可以用这支镜头拍摄出清晰美观的室内场景来。
在实际使用中,我也发现本机镜头在广角端时画面略微有一点点的桶型畸变,不过程度并不算大,在拍摄风光照片时用户通常感觉不到这点问题。另外,有网友担心这枚镜头是否会有某些14-42镜头装配松松垮垮的感觉,我只能说或许这可能是个体差异问题,但是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全金属镜头给你带来的手感,第一次接触14-42或者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这样全塑料结构的镜头的确会有些不习惯,会感觉太轻飘而全无手感。但是我想提醒你,追求极致的轻巧正是奥林巴斯开发这支
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的初衷。要知道他们早已经通过当年的那些“神头牛头”证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制造出可以把机身卡口折断的重型旗舰,但这并非是用户真正所需要的,至少并非是选择M4/3系统的用户所需要的。
能够在保证画质前提下把镜头制造的更为轻巧便携,这实际也体现了奥林巴斯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方面的实力。说句实在的,我并不是很喜欢长时间在脖子上挂着E-P2+松下7-14,那套玩意的重量也已经能堪比一套中级DSLR组合了,而且体积也并不算很小。
对于这支镜头的总体感觉,其实与当年第一次使用奥林巴斯4/3卡口的那支9-18镜头时差不多。虽然我知道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品质的7-14(只不过当年那支是奥林巴斯自己的,如今7-14是人家松下的),但我却更加愿意使用眼前的这支镜头,理由如下:
1、镜头更加轻便小巧,便于携带,可以替代套装镜头作为挂机镜头使用;
2、焦段适中,既有超广角的特性同时又能够拥有等效36mm这样比较适中的小广角焦段,拍摄人像题材相对更容易控制一些;
3、在保证常用焦段常用光圈画质差异不大的前提下,价格有明显的落差,符合大众使用的原则。
我已经上传了上面这些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搭配E-P2机身的样张到本站产品库内,用户可以直接点击上图进行观看。
这篇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的评述文章最终还是变成了两款镜头之间的对比评测,但正如一开始我所说的,这种对比本来就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上的。
全金属材质的松下LUMIX G VARIO 7-14毫米 / F4.0
ASPH.可以算是目前整个M4/3体系中最为高端的镜头产品之一。这枚16片12组结构的镜头令人吃惊的动用了2片非球面和四片ED,在选料方面简直是不惜工本。这枚镜头可以说是代表了松下乃至整个M4/3阵营在小型超广角镜头方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一枚名副其实的高端镜头;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主角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就显得平民一些。尽管在12片8组的结构中,奥林巴斯也塞入了一片ED和一片HR高折射率镜片以及两片DSA,但全塑料外变焦结构使得镜头的整体制造成本的确要节省不少。这枚镜头在定位上实际应该和奥林巴斯之前大受欢迎的4/3体系9-18镜头一样,属于“平民也用得起”的中端超广角。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39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9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目前这两款镜头在国内的定价都很混乱。松下方面似乎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行货报价,但听说该镜头的售价超过8000元人民币;奥林巴斯的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市,不过也有谣传说初期的媒体报价会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这两个价格实际是之前官方海外报价折算人民币后的结果,坦率的说,不管是8000还是5000,都是我无法接受的。
那么,在早一步上市的日本本土,这两枚镜头的真实市场售价会是多少呢?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Clip_2.jpg" WIDTH="600" HEIGHT="405"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感谢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络,我们很容易的就能在kakaku上查到这两枚镜头的最新价格。原本我以为kakaku上刊登的最安价格是市场上理论可以拿到的最低价,实际成交价还会再高一点,不过有来自日本的网友告诉我说实际kakaku上的最安价差不多就是他们在日本卖场里可以拿到的价格(当然不会是yodobashi这种大店价格了)。如此看来,松下7-14大约81000日元的价格,折合人民币5860元,而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的50694日元定价,折合人民币3670元的样子。考虑到这是一款刚刚上市的新镜头,这个价位倒是蛮合理的——实际上之前所说的那枚4/3规格的9-18目前也要49000日元的样子呢。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Clip.jpg" WIDTH="600" HEIGHT="378"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这两个价格么倒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两款镜头有整整2200元的巨大差价,但你也能因此获得更好的镜头做工以及更完美的成像质量,所以如果你追求卓越的话选择松下的7-14应该不会错。只是对于把目光放在E-PL1身上的普罗大众来说,去买一款比机身价格更加昂贵超广角镜头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我还是愿意向各位推荐一下今天文章的主角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虽然这支镜头在与松下7-14的对比中并没有任何胜算,但考虑到我们实际使用的光圈与焦段,考虑到两者之间巨大的价格差异,再考虑到奥林巴斯镜头令人满意的外观尺寸。。。性价比这个在很多时候可以扭转乾坤的东西此时应该也能发挥出一点作用吧?
<img BORDER="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45/32/41/IMGP6145_resize.JPG" WIDTH="600" HEIGHT="400"
ALT="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TITLE="奥林巴斯M.ZD&9-18mm超广角镜头与松下7-14&对比评测" />
正如有不少玩4/3的网友最终选择用ZD 9-18作为挂机头一样,想来我们用这枚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替换14-42套头作为超广角的挂机头应该也会很有趣。当然,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看奥林巴斯中国究竟会为M.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制定一个怎样的上市价格,或者它什么时候才能够落到3XXX这个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价格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林巴斯40 15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