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截拳道之道 pdf里面的内容和老子一样

【正版】【李小龙书籍3册】李小龙技击法(全新完整版)+截拳道之道(全新修订版)+生活的艺术家 共3册 截拳道教程 武术书.
商家评级:99.91%
价&&&&格: ¥ 127
今日活动价格:
出售数量: 38 件
货号:5ba695ecb1ca
产品名称:武术
是否是套装:否
定价:23.00元
出版社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8
& &套装第一本:&&基本信息商品名称李小龙技击法(全新完整版)&其他参考信息&作者:李小龙 著,(美)水户上原 编,钟海明,徐海潮 译开本:16定价:68页数:&博库价:&出版时间ISBN号:14印刷时间:出版社:京华版次:1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编辑推荐风靡全球30年,唯一由李小龙真人示范的截拳道宝典李小龙经典武学名著 & &一代功夫之王毕生心血之作900张珍稀动作照片高清还原 李小龙无敌技击法完美再现宗师开课,经典权威本书中所有的动作照片皆为李小龙带领其弟子黄锦铭、丹&伊鲁山度等亲自示范,文字讲解也是据李小龙亲笔手稿整理而成。读者阅读本书就如得武学宗师亲身传艺,这是武术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习武良机。图文并茂,真实还原本版妥善解决了旧版照片和文字分离的问题,让图片和说明文字紧密结合,直观生动,更具指导意义。为使照片展示的动作尽可能真实,李小龙特意邀请了一位摄影师用高速摄影机把他瞬间的动作捕捉下来,且书中所有的技击动作皆为实打实地接触,不是空有招式而已。全新升级,华丽再现& &采用先进的数码修复技术对旧版照片进行了高清还原,更细致地展现了李小龙拳套招式的动作要领。& &李小龙亲传弟子黄锦铭先生特别为本版增写一章内容,使得本书在内容上更完善、更具系统性。& &装帧精美,是截拳道爱好者阅读收藏的不二之选。内容推荐本书是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龙的存世遗稿,由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和《黑带》杂志创始人水户上原整理而成,凝聚了李小龙毕生的武学精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从基本功训练、技法训练、实践技术、自卫术四个方面全面而详尽地展示了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技战术体系,可谓当今世界上最经典、权威的截拳道专著和训练教材。& 本书中介绍的技法动作皆配有世面上极为罕见李小龙真人示范照片,让读者在阅读时如获李小龙亲身指导。本书自1977年首版以来,在武术爱好者中好评如潮,一直被公认为含金量最高的李小龙武学名著。此次的全新完整版采用先进的数码修复技术完美解决了老照片清晰度不高的问题,完整地再现了宗师李小龙搏击中的英姿。作者简介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亿万影迷。作为一介武者,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让&功夫(Kung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中。他年仅33岁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水户上原(编辑整理者)李小龙亲传弟子,《黑带》杂志创始人。钟海明国家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系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兼任东方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北京市武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主席等职。多年来,在科研之余,潜心武学与传统养生功法及中医经络调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华武道概论》、《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李小龙技击法》、《经络调理与眼保健》和《王者之路&&探秘功夫之王李小龙》等著作,曾被誉为&第一位将李小龙截拳道引入中国的人&。目前,在国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武医文化工作小组负责武医文化的研究传播与推动工作。徐海潮1951年生人,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军旅生涯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的军事外交工作经历。自八十年代起,历任驻外交部驻伊朗使馆、中国常驻联合国军事代表、驻新西兰、阿富汗、保加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级武官。目睹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亲历了阿富汗战后的动乱。曾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奖章和保加利亚国防部授予的军旗下一级勋章。在《李小龙技击法》一书的翻译中担任了重要的翻译工作。目录序 言译者的话 打开通往中华武道殿堂之门 钟海明@前 言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第1章 技击者练习1.1 有氧训练1.2 热身练习1.3 柔韧练习1.4 腹肌练习第2章 警戒式2.1 警戒式2.2 平 衡第3章 步 法3.1 滑 步3.2 快速移动3.3 快速撤步3.4 疾 步3.5 侧 步第4章 力量训练4.1 出拳力量4.2 拉 力4.3 踢击力量第5章 速度训练5.1 击拳速度5.2 隐蔽出拳5.3 踢击速度5.4 敏觉性与洞察力第二部分 技法训练第6章 移步技法6.1 距 离6.2 步 法6.3 侧步与闪躲第7章 手法技巧7.1 截拳道vs传统拳法7.2 直 拳7.3 坏习惯7.4 封手与Y手第8章 踢击技巧8.1 前腿侧踢和高位踢击8.2 勾 踢8.3 旋 踢8.4 其他踢击技法第9章 格挡技术9.1 内侧高位格挡法9.2 内侧低位格挡法9.3 外侧高位格挡法9.4 外侧低位格挡法9.5 截拳道vs传统拳法9.6 格挡vs拦截第10章 攻击目标10.1 主要目标10.2 要害部位10.3 进攻技法的正确运用第11章 对抗训练11.1 对抗训练11.2 站 姿11.3 佯攻与诱敌11.4 身体运动11.5 躲闪技法11.6 坏习惯第三部分 高级技术第12章 进攻手法(第一部分)12.1 进攻手法12.2 前手标指12.3 前手右直拳12.4 前手击打身体12.5 左直拳第13章 进攻手法(第二部分)13.1 左直拳击打身体13.2 右手标指13.3 翻背拳(挂捶)13.4 勾 拳13.5 上勾拳第14章 进攻腿法14.1 对胫骨和膝部的踢击14.2 前脚侧踢14.3 勾 踢14.4 旋 踢14.5 扫 踢第15章 防守与反击15.1 反击的技巧15.2 前手标指15.3 右直拳15.4 阻击战术15.5 对胫骨膝关节的踢击15.6 侧身阻踢15.7 勾 踢15.8 旋 踢第16章 攻击五法16.1 简单角度攻击16.2 封手攻击16.3 渐进间接攻击16.4 组合攻击16.5 诱敌攻击第17章 特质与战术17.1 速 度17.2 时 机17.3 心理状态17.4 战 术第四部分 自卫技术第18章 对突然袭击的防御18.1 来自侧面的攻击18.2 上汽车前的攻击18.3 来自背后的袭击18.4 隐蔽的袭击第19章 对徒手袭击者的防御19.1 对下蹲式进攻的防御19.2 对反手拳的防御19.3 对抡拳的防御19.4 对勾拳的防御(一)19.5 对勾拳的防御(二)19.6 对勾拳的防御(三)19.7 对抱摔的防御(一)19.8 对抱摔的防御(二)19.9 对抱摔的防御(三)第20章 对抓拿的防御20.1 对胸部被抓的反击20.2 对抓手臂的反击(一)20.3 对抓手臂的反击(二)20.4 对抓手臂的反击(三)20.5 对抓皮带的反击20.6 对抓锁手腕的反击20.7 对单臂扣肩压颈的反击20.8 对反手锁腕的反击20.9 对两手抓胸的反击(一)20.10 对两手抓胸的反击(二)20.11 对从后背抓袭的反击20.12 对单手抓胸的反击20.13 对高位反锁手腕的反击20.14 对背后锁臂的反击20.15 对抓胸并以拳相击的反击第21章 对勒掐和熊抱的反击21.1 对正面被勒掐的反击(一)21.2 对正面被勒掐的反击(二)21.3 对勒锁头部的反击(一)21.4 对勒锁头部的反击(二)21.5 对勒锁头部的反击(三)21.6 对从背后勒锁的反击21.7 对从背后熊抱的反击(手臂受限)21.8 对从背后熊抱的反击(手臂自由)21.9 对前熊抱举起的反击21.10 对背后熊抱举起的反击21.11 对头部从正面被锁住的反击第22章 对持凶器来犯者的防御22.1 对挥棒者的防御(一)22.2 对挥棒者的防御(二)22.3 对持棒者的防御(三)22.4 对持长棍者的防御&&堵截法22.5 对持长棍者的防御&&下蹲闪避法22.6 对持长棍者的防御&&后撤躲避法(一)22.7 对持长棍者的防御&&后撤躲避法(二)22.8 对持长棍刺击的防御(一)22.9 对持长棍刺击的防御(二)22.10 对持刀者的防御U连抓带刺22.11 对持刀刺击的防御(一)22.12 对持刀刺击的防御(二)22.13 对持刀挥舞者的防御22.14 对持枪者的防御(迎面)22.15 对持枪者的防御(背后)第23章 对多个袭击者的防御23.1 对前后夹击的防御23.2 被逼靠在墙时的防御23.3 躺倒时对袭击者的防御23.4 对伏击者的防御23.5 对身后被熊抱、前方遭攻击的防御23.6 对身后被熊抱、两人从前面攻击的防御23.7 对双臂扣肩压颈及正面攻击的防御23.8 援助受害者或朋友第24章 处于易受攻击位置的防御24.1 坐在椅子上的防御(正面攻击一)24.2 坐在椅子上的防御(正面攻击二)24.3 坐在椅子上的防御(背后攻击)24.4 倒地时的防御(头被勒锁)24.5 倒地时的防御(身体交叉)24.6 倒地时的防御(颈被勒掐)24.7 倒地时的防御(遭遇踩踏)重要词汇译后记出版后记在线试读部分章节本书写于1966年,书中的大部分图片是当时拍摄的。出版这本书,是李小龙的生前宿愿。但是,当他听说武术界有人要利用他的名声来抬高他们自己时,就决定不出版此书了。那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谈:&我教过李小龙武术&,或是&李小龙教过我截拳道&。其实,李小龙从未见过或根本不知道这些人。& & 李小龙不愿意让人们盗用他的名义,来抬高他们自己或他们举办的学校。他更不愿意他们用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特别是年轻人。但是李小龙死后,他的遗孀琳达感到李小龙在武术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让李小龙的武术知识也随他一起消失,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虽然此书不能代替实际的教学和李小龙曾拥有的全部武术知识,但还是能够帮助武术工作者们在训练中提高技击技巧的。& & 李小龙始终相信所有勤奋训练的技击运动员,不论他们从事柔道、空手道还是其他功夫,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应付任何意外的情况。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认真地进行训练,必须集中全力踢打沙袋。李小龙常常这样说:&进行训练时如果没有实战观念的话,那么只能是欺骗自己。当踢打沙袋时,你必须确定你是在同对手真实较量,集中百分之百的力量去踢打,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 & 如果你没有读过李小龙的《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Do)一书的话,不妨一读,那本书可作为本书的补充。这两部书中谈到的知识将会给你一个李小龙武道艺术的完整形象。&&&&套装第二本:&基本信息商品名称:截拳道之道(全新修订版)开本:16开作者:李小龙|译者:杜子心//罗振光页数:229定价:68出版时间:ISBN号:23印刷时间:出版社:北京联合版次:1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内容提要:《截拳道之道(全新修订版)》是由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和武术理论作家吉尔伯特&约翰逊根据李小龙亲笔手稿整理而成,意在将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毕生的思想火花,以一种有凝聚力的方式汇集在一起。&&&& 这是一部匠心独运的截拳道宝典,也是一本难以被定义的奇特书稿。书中并没有按部就班的招式详解,只有蕴藏着无限意味的连篇妙语。这本书不设任何牢不可破的疆界,不作任何非黑即白的结论,正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李小龙的武学精神&&截拳道是没有终点的,想知道怎样做,你要自己寻找答案。也正因如此,它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截拳道习练者奉为经典。《截拳道之道(全新修订版)》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被译成九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它已经影响了几代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协助他们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之路。& &&目录:《截拳道之道》成书因由1975年原版序一1975年原版序二第一章 清空你的思绪1.1 论 禅1.2 灵魂之艺术1.3 截拳道1.4 有组织的绝望1.5 截拳道的真相1.6 无形之形第二章 入 门2.1 训 练2.2 热 身2.3 对敌预备姿势头 部前臂与前手后臂与后手躯 干马 步2.4 渐进式武器图解2.5 八个基本防守姿势(左及右前锋桩)某些目标范围第三章 素 质3.1 协 调3.2 精 确3.3 力 量3.4 耐 力3.5 平 衡3.6 身体感觉3.7 优良的表现形式3.8 视觉意识3.9 速 度3.10 时 机反应时间动作时间不规则节奏韵 律拍 子3.11 截 击反 击3.12 态 度第四章 工 具4.1 工具的基本原理前手攻击虚 招诱 敌贴身近战4.2 截拳道的一些攻击武器手 法肘击法腿 法其 他4.3 打 击前手直拳对身体的前手攻击顺延动作4.4 对前手直拳之防御前手刺拳前手标指后手直拳突击身体后手直拳右前锋桩的后手直拳勾 拳前手勾拳后手勾拳铲勾拳旋转勾拳手掌勾击上击拳组合拳击4.5 腿 击前脚腿击的例子对胫骨/膝部的腿击4.7 擒 拿第五章 准 备5.1 虚 招实 行5.2 格 挡5.3 操 作拍 击捆 手压 手封 缠揿 手第六章 移动性6.1 距 离攻击距离防御距离6.2 步 法前滑步后滑步快速前进踏前与踏后绕至右侧绕至左侧踏入/踏出快速后退侧移步6.3 闪 避滑 步迅速俯身仰 后旋 身滑步旋身身体的摇晃(晃身与摇摆)第七章 攻 击7.1 攻击!7.2 攻击准备7.3 简单攻击7.4 混合攻击配合腿击的攻击组合7.5 反 击以右前手反击先发攻击的右直拳以左后手反击先发攻击的右直拳以右前手反击先发攻击的左后直拳以左后手反击先发攻击的左后直拳7.6 还 击7.7 重新攻击7.8 战 术7.9 攻击五法简单角度攻击封位攻击渐进间接攻击组合攻击诱敌攻击第八章 截拳道8.1 没有圆周的圆圈8.2 这只是一个名称参考资料回顾《截拳道之道》原版后记全新增订版后记译后记一译后记二出版后记&套装第三本:&基本信息商品名称:生活的艺术家 传记开本:16开作者:李小龙|译者:刘军平|整理:(美)约翰&里特页数:174定价:32出版时间:ISBN号:00印刷时间:出版社:京华版次:1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内容提要: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生活的艺术家》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李小龙编著的《生活的艺术家》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第一章 功夫之道导读十八岁那年,当李小龙从香港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的时候,他把那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功夫也带了回去。他曾设想,把鲜为人知的中国功夫文化介绍到北美大陆。&&&& 事实上,李小龙曾经一度想在美国设立连锁的功夫协会。但是,随着他的学识与日俱增,哲学和武术的知识也日益精湛之后,他逐渐认识到,尽管传统美德备受推崇和尊敬,也并没有必要去极力颂扬它。&&&&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小龙背弃了他的中国传统和哲学。他花了大量时间来寻找人类的共同根基,而不是寻找民族的根基,来证明他的信仰体系和行为。但有一点很有趣的是,1972年开始,当他试图用电影反映哲理方面的内容时,他所展示的道理仍是来自东方的传统。&&&& 这些关于中国哲学和武术的文章写于20世纪60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了。&&&& 1.4功夫的悟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用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大量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猛击大海里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水不正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不正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装在最细小的容器中,显得那么柔弱。但事实上,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 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了。&&&& 1.4 功夫的悟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的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做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到较大幅度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 记住,要让人去创造方法,而不是让方法去创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预想的招式之中。毫无疑问,他的方法适合他,但却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者&,而只有行为本身。当有人袭击你时,你所使用的并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第四节二号招式?),而是当你察觉对手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如影随形,像回声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答应一样,或是我扔东西你会接住,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多年来,在接受了不同门派的训练之后,我发现,那些招式仅仅是为了让训练者知道,他学的招式已经够多的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会兼收并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种招式,仔细观察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用的动作的相似之处。&&&& &&。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P14-17年代。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到:年轻的李小龙,带着激情的冲动,想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分享中国文化之美。&&&& 1.1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能,与其说是一种体力活动或自我防卫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精巧的艺术。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心灵与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通过事实调查或接受教导来掌握。它必须顺其自然,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发性。&&&& &道&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如果把它翻译成为 &道路&、&原则&或&法则&,则是将它的含义变得狭隘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这样描述它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一)《世界哲学名篇》(Masterpieces of World Philosophy)这本书对&道&的解释是,&道是万事万物的无名之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最高级、最终的形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休斯顿&史密斯的《世界宗教》这本书中认为:&道是终极的现实&&或者说是所有生命背后的方法和规律,或者说,人类的生命之道应该与宇宙的运行之道相和谐。&尽管没有一个词能替代&道&的意思,我还是用这个词来表示它:&真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所有习武者应该遵循的真理。&&&& 道孕育着阴阳。阴阳是在所有现象背后运作的一对互补的力量。阴阳之说又叫做太极,也是功夫的基本构架。而太极学说,或者叫万物本源之说,是在3000多年之前由周敦颐创立的。&&&& &太极&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阳&代表了阳性、刚硬、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了阴性、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换言之,当事物兴盛到极点后,就会由盛转衰,化为&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原因,反之亦然。整个的过程是一个盛衰交替,不断重复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阴阳两种力量,虽然它们表现出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却是相互依存的。换个角度讲,阴阳是统一不可分的。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配合和更替。&&&& 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为&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竭力勉强而为之。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来抗击它,也就是说乙不应该以&阳&克&阳&,而是应该以柔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候,&阳&即开始转为&阴&,乙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这样,所有的动作过程纯系发乎自然,而非竭力为之。乙只需顺着对手的来势做出和谐、连贯的配合,不用负隅顽抗或竭力挣扎。&&&& 我还联想到了另一条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则,即&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要随着对手的招式变化而做出相应地动作。总之这一法则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来击败对手。这也是习武之人从不自以为是,不贸然出手,不和对手正面交锋的原因所在。一个武艺高超的人在受到攻击时,不会急于对抗,他会随着对手的招式来回摆动,以此控制对手的攻击。这一法则也体现了非暴力不抵抗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参天松柏,在大雪的重压之下树枝会很容易被折断,但纤细却柔韧的芦苇却能够以柔克刚,在重压之下不弯不折。孔子注解的《易经》也教导我们:&当我们身处急流之中时,必须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老子也向我们指出了柔的价值。与日常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阴&这种柔软、顺从的力量与人的生命与存在关系更为密切。有时屈从可以让人在困境中生存下来;&阳&则恰好与之相反,它表现了一种强硬和坚硬,它往往与富有活力、强悍的特点相,往往会使一个人在某种压力下崩溃,此即所谓&纯刚易折&(下面最后两行句子对其含义做了一番贴切的描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功夫中的动作的变化与头脑的反应是一致的。事实上,训练头脑就是为了支配身体动作,身随意念而动。因为头脑指挥着身体动作,所以控制头脑显得非常重要,但这决非易事。格伦&克拉克(Glen Clark)在他的著作《运动的力量》(Power in Athletics)提到了情绪对运动的影响。他是这样说的: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乱了人的自然节奏,降低人的整体效率,它比体力的损耗更让人筋疲力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 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松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的心态,即掌握好&无心&原则。&无心&并不意味着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指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它也并非简单的心平气和。尽管沉着冷静也十分重要,但&无心&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习武人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正如艾伦&瓦兹(Alan Watts)先生所说,无心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那时思想能随意简单地运作,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影响。&他的意思就是,让思想随意,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干涉。如果思想能随意漂流,在其运转时就不会有任何阻滞。阻力的消失也就是潜意识的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为,每时每刻让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因此,无心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而是一种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它可以抵抗任何情绪的影响。&就像河流一样,万物永无停息地流动着,不会休止,不会静止。&就像我们有时用眼睛去看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非意识就是运用像我们那样用眼睛一样去支配思想。老子的追随者庄子说过一段大意如下的话: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一连眨都不眨,是因为他没有聚焦于特定的物体。他走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因此,在功夫中注意力集中,并非是指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唯一的目标上,而仅仅是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保持一种静态的警觉。这种精力的集中就好像球迷在观看一场足球赛时,并不会只关注某个队员,而是关注整场比赛发展的态势。同样,习武之人在格斗中,也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某一身体部位上,特别是当他遇上很多对手时。举个例子,如果十个人袭击他,一个接一个想上去打倒他。他解决一个,就转到另一个,根本没时间让脑子缓一缓。不管他一拳接一拳打得有多么迅速,他也不能在两者之间停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这十个人才得以一个接一个地被击败。只有当思想能毫无阻滞地从一个转到另一个时,这样的成功才有可能发生。但是如果思想不能以这种方式思考转动,那么肯定会因为某两次攻击之间的冲突而招致失败。&&&& 思想无处不在,因为它并不依附任何事物。思想之所以能保持无处不在,是因为当它想到这个或那个事物时,并不会受其牵制。思绪的涌动就像是灌满池塘的池水,仿佛随时都会溢出来。因为水是自由的,所以它有着取之不竭的能量。因为水是空虚的,它才能接纳万物。因此,张成智(音译Chang Chen Chi)把这样的情形比作&宁静的自省&,他在《习禅》(the Practice Of Zen)中写道:&宁静意味着无思无虑的平和,自省意味着生动清晰的意识。因此,宁静的自省就是清晰地意识到无思无虑的状态 。&就像先前提到的那样,习武之人旨在让自身和对手之间能够和谐一致。实现和谐一致不需要通过武力,因为武力会引起更大的冲突和反抗,我们需要采取的是一种柔顺的态度。换句话说,习武之人要去推动对手自发性的发展,而不应冒险用自己的行为来干涉对手。他放弃了所有主观感受和个性,忘记自己的存在,随着对手动作而动。在他的意识之中,他和对手已经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排斥。当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有意识的努力屈服于他者的力量时,他就达到了&无为&的最高境界。&&&& &无&的意思就是&不&和&没有&,而&为&的意思就是&行动&,&做&,&奋斗&,&竭力而为&,或&忙于什么&。&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明心见性,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或是意向行为,主宰力量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斗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了一种柔顺的态度。他将意念放松,使动作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随念生,动作也会随之启动,立即展开对敌人的攻击。但是一旦停下来思考,他的动作就会受到阻碍,这时,他的对手就能马上打倒他。因此,凡事都要发乎自然,绝不可刻意或竭力而为。&&&& 我们通过&无为&,达到了一种泰然处之的境界。就像庄子指出的那样,这个被动的获得,将使习武之人从奋斗和竭力而为中解放出来。庄子说过这样二段话: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外篇天道(四)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故其道若物者也。 物自违道,道不违物。&&&& 《列子&仲尼篇》(五)在习武之人看来,自然现象中最无为的就是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句摘自《道德经》的话向我们说明了水的本性:水是如此纤细,以至于没法捧住一把;打它,它不会疼痛;戳它,它也不会受伤;割它,它也不会分开。它自己无形,它的形态是由盛载它的容器决定的。受热变成蒸气后,虽然无法看见,但它的力量却足以使地球天崩地裂。冰冻起来,它能结成巨大的冰山。它一会儿像尼亚加拉大瀑布(Nigara Falls)一样,汹涌澎湃,一会儿像宁静的池塘一样,平静无声。它时而像一个湍急可怕的急流,时而像炎热夏日里的泉水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如饮甘泉。这也就是&无为&的原则: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七)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不少人希望出人头地或造出点声势来。他们想力争上游,出类拔萃。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适用,习武者应抛弃所有自以为是,争强斗胜的心理。《道德经》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道德经》(八)一名优秀的习武者,根本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激情心灵状态》(The Passionate State of Mind)的作者爱里克&霍夫尔(Eric Hoffer)说:&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人眼里,骄傲强调的是个人的优越身份或地位。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一个人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尊敬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这会使他感到焦虑不安。霍夫尔先生进一步指出,&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当他想象出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时,他就会有一种骄傲感。骄傲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当我们知道习武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依凭他人的观点而生活。由于他们完全独立,所以不必担忧不被他人尊重。他们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地充实自我,他们的快乐之源不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价。功夫大师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想要炫耀的欲望。通过不断的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自我,进入更加自由的天地。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一钱不值。&&&& 所谓&无为&就是&无矫饰&的艺术,&无原则&的原则。就功夫本身来看,真正的初学者根本不知道怎么防御、拦截和攻击,更不知道怎么理解自我。当有敌人攻击时,他会本能地去抵抗,因为他只会这么做。但是,一旦他开始接受训练,他就会知道如何防御和攻击,该在哪里用心,以及该在哪里运用其他的技巧&&这会让他的思维在某些时刻停顿一下。因此,每当他企图攻击对手时,他都会感到某些异常的阻碍(因为他失去了最初天真无邪和自由自在的心态)。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的技艺越发精湛,他身体的反应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会越来越接近&无心&的状态,他会再一次回到他习武之初一无所知的心态。起点和终点互为邻居。在练习乐谱时,你可以从最低音唱到最高音,但此时人们会发现,最高音就在最低音的附近。&&&& 以此类推,当习武之人到达了&道&的最高境界,就会变得像一个对&道&一无所知的傻子一样,忘掉了所有学过的东西。此时智力上的精心算计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心&的非意识。当武功臻于最高境界时,身体和四肢都能自发运作,自行其是,不需要意识的干涉。技术是如此的自发自动,以至于能完全摆脱有意识行为的枷锁。&&&& 中国和西方的保健运动可谓大相径庭。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注重韵律节奏,而西方的则注重活力和力量。中国的体育锻炼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而西方追求控制自然。中国人认为,练武可以修身养性,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认为,它仅仅是一项运动或健身体操。&&&& 中国养生和西方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的养生&贵柔&,而西方的&贵刚&。我们可以把西方的特点比作一棵大橡树,笔直、坚硬,迎风挺立。当风越刮越大,橡树就会&咔嚓&一声被折断。相反,中国人的心灵像竹子一样,顺风而低头弯腰,当风平浪静时候,竹子又反弹回来,伫立得比以前还要挺拔。&&&& 西方的保健实则为不必要的浪费精力。它过分依赖和使用身体器官,因此对健康危害很大。而中国的保健则注重能量守恒的法则,总的原则是缓和适度,而非走向极端。中国人的所有运动,都由一些和谐的动作组成,以此来使生活有规律,而非刺激个人的体能系统。它以精神上的养生之道作为基础,唯一的目的就是带来心情的平静缓和。在此基础之上,它旨在增进呼吸过程和血液循环等的正常运转。&&&& 1.2 功夫:东方艺术的核心作为东方自卫艺术的核心,功夫是一门哲学艺术,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陶冶心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有效的自卫之术。&&&& 功夫哲学的基础是道家和禅学的主要哲学思想DD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将对方的力量打垮,而是要与之协调配合。就像疱丁解牛一样,为了保护他的刀,他会沿着骨缝切割。同理,习武之人会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以保存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功夫的含义是通过&规则&和&训练&达到终极目的DD强身健体、陶冶心智和自我保护。自己和对手之间并没有区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而不是对立的两部分。二者之间不存在征服、争斗或是控制。功夫的意思就是要将自己的动作协调的&融&入对方的动作中。他进,你就退;他退,你就进。因此,进退伸缩互补,反之亦然,两者相生相克,互为因果。&&&& 在无休止的一次次相互作用的动作中,柔与刚是一股不可分离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想要骑自行车去哪里,他不可能同时蹬两个踏板,也不能一个都不蹬。为了前进,他必须在蹬着一个踏板的同时放松另一个。所以前进的动作必须在这种蹬与松的&统一&下才能完成。因此,仅靠柔的力量是不能永远抵抗强力的,同样,仅有蛮力也不能制服对手。要想在搏击中取胜,必须将刚和柔作为一个整体,刚柔并济;时而以刚为主,时而以柔为主,两者要像波浪一样,此起彼伏。这样动作才能如行云流水,因为动作真正的流动性在于其相互交替。&&&& 因此,无论柔或者刚,都只不过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被焊接起来的整体才构成了真正的武术之&道&。在运动中要避免姿势过刚和僵硬。最僵硬的树木往往最容易被折断,而竹子和柳树却能够通过随风摇摆而存活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功夫之人柔而不屈,刚而不硬。形容功夫的最好例子就是水。因为它的柔,水能够穿过最坚硬的花岗岩。没有人能够刺破或打破水,让它受伤,因为你永远无法征服一个不作出抵抗的东西。&&&& 在实际运用中,功夫以简单为根基。它是四千年千锤百炼实践的结果,极其精密、复杂。所有的技巧都已蜕去了冗余和修饰,直指最基本的目的。一切动作都是直截了当的,既简单,又符合人的逻辑和常识。以最少的动作和最小能量,来表达最大的内容。&&&& 俗话说&流水不腐&,强身健体之道也同此理。其含义是说,不要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或过度用力,而是要使身体的功能保持正常运作。&&&& 1.3 理解功夫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思想的精华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它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再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功夫必须顺其自然,要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和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即通过中和对手力道的影响来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这一切都要气定神闲,不刻意强求。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一旦和对方交上手,我的思想就方寸大乱,心神不定。尤其是在与对手一阵拳脚过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击倒他获得胜利!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他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就又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的念头,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也就是说,我不能人为故意地去放松。&&&& 当我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时,也就是达到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的&双重束缚&之时,我的师傅又过来告诉我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练习,乘船出海。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目录:序言艺术家之路前言生活的艺术家第一章 功夫之道1.1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0041.2 功夫:东方艺术的核心0111.3 理解功夫0141.4 功夫的悟016第二章 功夫入门2.1 教你自卫022自卫小招022自卫的基础0239.2 进攻和防御中的心理学0242.3 怎样选择武术导师0242. 4 刚柔并济0282.5 我对功夫的看法029第三章 截拳道之道3.1 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0333.2 截拳道:走向自我解放之道034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035真理不能被塑造或者被掩盖038什么是截拳道? 038不变的状态是以变应变039一指望月 0393.3 截拳道的终极源泉040启 蒙040道德040哲学040四肢(你的天然武器)有双重用途04l遵守规则阶段(顺其自然阶段) 041不动心的顿悟04l涅榘再生042原始的纯净043六种病症043&家中的主人&:让人的器官观察044截拳道045三个构成要素046若即若离047两种病症047不动心 050五个主要要点0503.4 主题05l3.5 精湛的技艺052第四章 哲学与功夫4.1 我为什么喜欢哲学0564.2 人的理解力0574.3 生活:事物的整体性058水中月0624.4 刚柔并济0634.5 道家0634.6 阴阳064序言 艺术家之路 琳达&李&科德维尔前言 生活的艺术家 约翰&里特第一章 功夫之道1.1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1.2 功夫:东方艺术的核心1.3 理解功夫1.4 功夫的悟第二章 功夫入门2.1 教你自卫自卫小招自卫的基础2.2 进攻和防御中的心理学2.3 怎样选择武术导师2.4 刚柔并济2.5 我对功夫的看法第三章 截拳道之道3.1 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3.2 截拳道:走向自我解放之道招式是某种倾向性的反应真理不能被塑造或者被掩盖什么是截拳道?不变的状态是以变应变一指望月3.3 截拳道的终极源泉启 蒙道 德哲 学四肢(你的天然武器)有双重用途遵守规则阶段(顺其自然阶段)不动心的顿悟涅再生原始的纯净六种病症&家中的主人&:让人的器官观察截拳道三个构成要素若即若离两种病症不动心五个主要要点3.4 主 题3.5 精湛的技艺第四章 哲学与功夫4.1 我为什么喜欢哲学4.2 人的理解力4.3 生活:事物的整体性水中月4.4 刚柔并济4.5 道 家4.6 阴 阳4.7 放松身心4.8 论西方哲学4.9 柏拉图:说服的艺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Gorgias)4.10 苏格拉底4.11 人类的本性4.12 道德行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客观判断和主观判断4.13 哲学家雷内&笛卡尔笛卡尔的&沉思录&笛卡尔的观点笛卡尔的&我思&4.14 &我要的颜色&第五章 心理学与功夫5.1 完形疗法的笔记5.2 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关系5.3 三种哲学5.4 自我调节与外在调节5.5 胜利者和失败者优势者劣势者5.6 四种基本哲学方法5.7 思考即是角色演练5.8 学习过程5.9 对中的过程过 程5.10 症结--僵局5.11 赫塞论自我意志5.12 走向自我解放第六章 武学手记6.1 笔记一6.2 笔记二6.3 笔记三三种错误无拘无束纯粹的&见&什么是艺术?6.4 笔记四6.5 笔记五第七章 表演艺术7.1 到底什么是一位好演员?7.2 作为整体形象的演员7.3 表演艺术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形象的实现7.4 一位演员的心声第八章 自我发现8.1 李小龙在中国香港写的第一篇文章8.2 自我发现过程(一)8.3 自我发现过程(二)8.4 自我发现过程(三)8.5 自我发现过程:寻找真实的人(四)8.6 自我发现过程(五)8.7 自我发现过程(六)8.8 自我发现过程:论自我实现(七)8.9 自我发现过程(八)8.10 充满激情的心境附录一 诗 歌李小龙原创诗歌李小龙诗歌译作附录二 书 信生活的真正意义:宁静的心态运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我是谁?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境由心造哪里有绝对自由,哪里就有艺术生命附录三 对手眼中的李小龙欧内斯特&耐布(Ernest Lieb)李俊久(Jhoon Rhee)查克&罗礼士(Chuck Norris)肯&克劳逊(Ken Knudson)艾伦&斯迪恩(Allen Steen)弗莱德&若恩(Fred Wren)华利&杰(Wally Jay)路易丝&德尔伽多(Louis Deigado)杰&马瑟(Jay Mather)海伍德&西冈(Hayward Nishioka)乔&路易斯(Joe Lewis)译后记出版后记4.7 放松身心0654.8 论西方哲学0664.9 柏拉图:说服的艺术066柏拉图的《高尔吉亚》(orgias)0674.10 苏格拉底0674.11 人类的本性0704.12 道德行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070客观判断和主观判断0714.13 哲学家雷内笛卡尔071笛卡尔的&沉思录&071笛卡尔的观点074笛卡尔的&我思&0744.14 &我要的颜色&075第五章 心理学与功夫5.1 完形疗法的笔记0805.2 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关系0815.3 三种哲学0825. 4 自我调节与外在调节0835.5 胜利者和失败者084优势者084劣势者0845.6 四种基本哲学方法0865. 7 思考即是角色演练0865.8 学习过程0875.9 对中的过程089过程0905.10 症结&&僵局0905. 11 赫塞论自我意志0915. 12 走向自我解放092第六章 武学手记6.1 笔记一0966.2 笔记二0976.3 笔记三100三种错误101无拘无束101纯粹的&见& 104什么是艺术? 1046.4 笔记四1046.5 笔记五105第七章 表演艺术7.1 到底什么是一位好演员? 1087.2 作为整体形象的演员 1087.3 表演艺术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形象的实现 1097.4 一位演员的心声110第八章 自我发现&8.1 李小龙在中国香港写的第一篇文章 1188.2 自我发现过程(一) 1188.3 自我发现过程(二) 1208.4 自我发现过程(三) 1208.5 自我发现过程:寻找真实的人(四) 1218.6 自我发现过程(五) 1248.7 自我发现过程(六) 1258.8 自我发现过程:论自我实现(七) 1258.9 自我发现过程(八) 1258.10 充满激情的心境126附录一 诗歌李小龙原创诗歌134李小龙诗歌译作143附录二 书信生活的真正意义:宁静的心态150运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153我是谁? 155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159境由心造161哪里有绝对自由,哪里就有艺术生命 163附录三 对手眼中的李小龙欧内斯特&耐布(Irnest Lieb) 167李俊久(Jhoon Rhee) 167查克&罗礼士(Chuck Norris) 167肯&克劳逊(Ken Knudson) 168艾伦&斯迪恩(Allen Steen) 168弗莱德&若恩(Fred Wren) 168华利杰(Wally Jay) 168路易丝&德尔伽多(Louis Deigado) 169杰&马瑟(JayMather) 169海伍德&西冈(Hayward Nishioka) 169乔&路易斯(JoeLewis) 169译后记出版后记
周边城市畲族特色:
联手中国城市畲族特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截拳道之道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