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白色自行车横梁的作用有your way,是什么牌子的

|9月15日 18:23 &...次浏览 &信息编号: &&价格:3800元低利息快速贷款新旧程度:暂无地址:&私信:联系:(济南)联系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见面最安全,发现问题请举报百姓网提醒您:如果对方向你收取押金(订金、运费、保证金等),均有骗子嫌疑,不要轻易相信。价格:3800元
类型:山地车
区域:高新
来源:&&个人
联系人:梁先生
价格3800 元 类型山地车 区域 高新 来源个人
详情描述: 8月份头脑发热买的2015款捷安特XTC820山地车,后来发现真是用不到,到现在骑两次,每次应该不超过5公里。当时买价格3980送了些锁,码表,包之类的,现在跟新车一样,想转给有需要的人,价格可议。
联系人 梁先生
给我留言价格:3800元
类型:山地车
区域:高新
来源:&&个人
联系人:梁先生
价格3800 元 类型山地车 区域 高新 来源个人
详情描述: 8月份头脑发热买的2015款捷安特XTC820山地车,后来发现真是用不到,到现在骑两次,每次应该不超过5公里。当时买价格3980送了些锁,码表,包之类的,现在跟新车一样,想转给有需要的人,价格可议。
联系人 梁先生
高新3800元
小贴士: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
||||||||||2&G:12&GM:14
描述:请填写描述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请填写手机号上传图片:打开微信,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即可完成绑定 -->绑定后,您可以: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英国凤头老古董自行车
篇一:自行车的历史
自行车诞生于18世纪,经
过二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它从最
6 自行车的历史 伯爵的玩具 自行车起源很早,在1766年一群意大利的修士在整理达芬奇的手稿时,发现他在1492年就绘制了一张自行车的草图,与1867年皮埃尔米少克斯发明的那辆车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而后在1508年的意大利的殿堂上也有一幅?小天使驾车行云图?,也就是说自行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了。但这是人们的一个想象,并没有真的实物出现。而得到世界公认的是在1790年由法国的一名伯爵发明的自行车。法国的西夫拉克伯爵在一个下雨天,在拥挤街头被经过的四轮马车溅了一身泥,这一个场景使他突发奇想:四轮马车这么宽,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轮子变成前后两个车轮,那么街道就不会这样拥挤了,于是1790年第一辆代步的?木马轮?小车诞生了。这辆小车有前后两个木质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条|凳,像一个玩具。这辆?木马轮?没有传动链条,又无转向装置,骑行时是靠双脚踩踏地面前行,在需要拐弯时,骑行者要下车来调整好方向,然后再上车前行,骑动起来非常麻烦,所以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伯爵的玩具?或?变瘦的马车?。
初简单的器械,逐渐发展成为千
百万人使用的交通工具。随着自
行车的发展,又赋予了它许多新
的文化内涵。
回顾这一段段发展史,不但
可以了解它的结构演化过程,同
时也会看到一些有趣的故事。
德莱斯是德国的一个森林官员,很喜欢发明创
造,他很早就听曾带着这辆车做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推广这辆车,可是并没有得到认可,于是他破产了,在国外靠自
行车表演和打工谋生。 德莱斯
说在法国有人发明了 麦克米伦
英国的麦克米伦是一名铁匠,他在德莱斯的发
明基础上进行大的改进。首先在材质上他选用了铁,
在1840年制造了一辆不用双脚蹬地的自行车。这种
车具有现代自行车相类似的车把,车身前部的横轴
上,装有两个立杆,其下端有脚踏|,当用脚踏动
踏|时,踏|就会带动车轮转动,这种车在开始骑
行时要先借助外力,以获得一定的速度,使骑行平
稳,而后双脚分别踏在踏|上开始骑行。因为设计
一种可以骑行的工具,非常想拥有一辆。在1817
年的时候,他终于通过朋友得到了一辆?木马
轮?,非常的兴奋,可是在他骑行的时候发现这
辆车子存在很多的不便之处,于是他就开始改进
这辆木马轮。他先是在这辆车的前端加了一副可
以活动的车把,这样自行车在骑行时就不用再下
车调整方向了。而后为了提高行驶速度,他在车
身中间加了平衡装置和刹车装置,在骑行速度很
快时不会摔倒。并且还在车子的后面设计了能放
行李和工具的部分。这样不仅提高了自行车的速
度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大了自行车骑行的距离。
德莱斯改进的车同样是木质的,很多零件都是木
头的,所以在骑行的时候会很不灵活,但是德莱
斯很巧妙就把问题解决了,他将动物的脂肪涂在
零件的表面,起到了润滑的作用,使车子骑行起
来更为轻便,他是最早在自行车上使用润滑剂的
人。到了1818年这辆带有转向装置的车正式诞生
了,德莱斯为它申请了专利,并作了推广,特别
是这种车也被部队正式启用了,用于侦查和传递
信息个熟练地驾驶者每小时可以骑行15公里,,一的脚踏|不能转动,在骑行时要交替踩踏,骑行起来会很费力气,所以在第一次骑行时只骑行了20公里。麦克米伦实现了双脚离地骑行第一人的同时也是骑自行车撞倒人的第一人,他在英国骑车时撞到一位老妇人,被警察抓住后,给他定的罪名则是?野蛮驾驶?。
在下坡的时候速度会更快,所以受到了当时一些
指挥官的青睐。
德莱斯骑着他发明的自行车在4小时通过的
距离,在当时马车要用15个小时才能完成。他也
米肖父子是法国的马车修理工,他们在麦克米伦发明的基础上加了可以转动的脚踏|,大大提高了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他们认为前轮越高骑行的速度越快,所以当时的自行车前轮比一般人都要高。速度提升的同时也给驾驶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上车容易下车难,所以驾驶者要去专门的自行车学校去学习驾驶技术,特别是在下车的时候,他们下车的首选是找沼泽、池塘,甚至去抱树才可以保证自己在最小的伤害下从自行车上下来。当时的车是由锻铁制造而成,马路多为石头铺成,骑车时会感到十分的颠簸,人们就给这种车起名为?散骨器?。即使这样也没影响到它的销售普及。米肖父子很聪明的利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机会,把这辆车推向了世界,当时就得到4000辆的订单,并且给这辆车冠以?自行车?的雅名。 行车工业。 杰慕斯丨斯塔利
1883年由英国的机械师杰慕斯V斯塔利发明
皮埃尔,米少克斯
他是法国的一名马车修理工,他平时热心于制造自行车,当男人们冒着脖子受伤的危险在高轮车上玩乐时,女人受于服饰的约束而尽力保持淑女形象时,皮埃尔丨米少克斯于1867年制造了一辆蹬着前轮驱动的三轮车,这种车维护了像牧师和医生之类的绅士的尊严,也保证了淑女们的形象。但是,骑起来很不灵活。有一次,他把后面的两个轮子拆下一个,而把另一个轮子装到后轴的中间,使前后轮排成一行,这样的两轮车骑起来比三轮车灵活多了。这种车结构要简单得多,而且在蹬踏时,腿部可以连续踏动,这是它的优点。现在被汽车采纳的很多技术革新最初都是为这种三轮车服务的。米少克斯在法国制造的前半驱动自行车,并没有得到重视,于是他就到美了真正具有现代自行车雏形的自行车,它从机械学、动力学、人力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了新的自行车样式,他给自行车装上了前叉和车闸,并且采用前后轮大小相同的设计,用以保持平衡,钢管制成的车架,还首次使用了橡胶轮胎,斯塔利不但改变了自行车的结构,还改制了许多生产自行车部件使用的机床,为自行车的大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开辟了宽阔国开办起了自行车工厂,从此开创美国的自的道路,因此他被人们成为?自行车之父?。篇二:自行车记
在我二十岁之前的生活中,自行车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那时自行车是家里最重要的工具。
记忆中认识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父亲那辆老式还带横梁的,锈迹斑斑根本看不出原色的二八自行车,它年龄比我还大。这辆车的车座是红色的,加上红色锈斑,就给我留下了红色的印象。说起这样的老自行车,应该都是很笨重的,而这辆大概比女式自行车还要轻巧,因为能掉的配件全都掉了。首先最显眼的就是那个红色车座,因为原装坐垫已经脱落,只剩骨架,母亲就把一团废布垫上再用一块红布包起来充当坐垫;两个把手的套不知去向,只剩一根冰冷弯曲的钢管,钢管下方两处刹车闸还忠心耿耿陪着把手,但刹车片已不知去向;前后俩轮子和链条挡泥板的支架和挡泥板一同失踪了,轮胎防滑纹像女人去了皱的皮肤一样光,早已磨平了;两只脚踏板大概是受不了这平行线的生活,相约私奔了,独留了两根手指细的铁棍支在两边,其他部分是无论如何也少不得了。这车更像是进入暮年的干瘦老人。
这车最破旧,但与我们感情最深,对家的贡献最大,用它那残缺的身体载着父亲忙碌奔走,努力让父亲的速度快于我们姊妹六人的成长速度,好让父亲赶在开学前及时筹备齐我们的学费,及时将吃穿用度准备好,提前在前方等着我们长大。
小时候喜欢看父亲在早饭后,把锄头铁锹用绳子绑在自行车上,骑车下地干活,离去的背影渐渐融进朝露和初阳中;太阳快落山时,再迎着霞光回来。这像电影画面一样,深深刻印在我脑中。那时乘坐自行车是很开心的事,父亲带我出门时,就用一个手臂毫不费力把我抱上自行车前横梁上,我的双手可以扶在两个把手中间,有父亲在身后护着,再颠簸的土路也不用担心会掉下来。再稍大一点,就可以放心的让我坐在后座上。但父亲要养一大家人实在太忙,坐自行车的机会并不多。
家里还有另外两辆车,一辆也是老式自行车,比较新,留作备用。另一辆是飞鸽牌老式女自行车,是给大姐买的,大姐爱护的很好,在易损的地方还用金丝绒布做了布套像穿衣服一样罩住,用了好几年还很新。
待我读时,就跟着四姐开始学习骑自行车。那时大姐那辆车已经传给二姐,二姐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我就用家里那辆笨重的大自行车练习。村里一般大的孩子都要练习骑车,因为读中学必须得自己骑车去上学。我就像其他乡野的孩子一样,在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的年龄就开始练习,家门前那一小段下坡路成了我们练车的好地方,自行车也成为我忠实的玩伴,每天尘土飞扬,玩到像出土文物一样灰头土脸的回家。根本不记得摔了多少次,摔的有多疼,第二天照样出去疯玩,学会后得意的听大人们夸奖。从此打酱油再也不用走路了,骑上车一溜烟就买回来了,农忙时可以骑上车给父亲送午饭。
小学几年基本都是步行去读书,从我们村到邻村小学,大概四里路,对于当时的我来讲,是非常遥远的距离,好在一路嬉戏玩耍并不觉得累。的一天,突然看到班里一个女同学骑着一辆很小的自行车,个头不高的我们,评头品足的围观这辆只有我们一半高的小车,都惊呆了,彩色的车身,小巧的轮子,大车上该有的这小车上一个也不缺,简直像童话故事里变出来的一样,让人羡慕死了。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一种专门给小孩子骑的自行车!班里也只有她一个人拥有,一般的家庭是不会买这样不实用的儿童车。不知是不是每个小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我常想象着自己能有一身漂亮的衣裙,头戴花环,美的能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还能像仙女一样在天空飞舞。自从见了这辆小车,梦里那个小公主又多了一个粉红色的自行车坐骑。
小学毕业后,要去乡里读初中,中学离家二十几里路,必须得有辆自行车。父亲交给我一辆军绿色的半旧自行车,还是大姨家不用了送给我家的,我极不满意的是这车不是现在最流行的轻便自行车,虽然也是女式的,但仍带一个横梁。别人骑车可以优雅的轻轻抬腿就能登上自行车,我却要把高高的抬起脚才能上去,想想真是太丢人了。不满归不满,我从没在父亲面前有所表现。就这样,自卑又沮丧的骑着这辆车去中学报道。本来性格就内向的我,因了这辆自行车,更是不愿意融入到同学当中。上学放学时小心翼翼避着同学,生怕他们看到我窘迫的样子。
初中正是十三四岁情窦初开又好面子的年龄,身边男女同学大方的一起玩耍聊天,我却无法融入其中,永远都生活在自
己的角落里。记得当时有个公开说喜欢我的男生(实际上是在其他同学威逼利诱下才说出来的),可能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竟然骑着我那辆自行车张扬的满校园跑。羞愧的我真恨不能立刻隐身,永远消失!遗憾的是,永远消失的是他而不是我。几年后听说这个男生离家出走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他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我这篇文章,无法得知我当时的心情。
初中和我为伴的另一个女同学,跟我骑一样的老式自行车,她看起来倒是比我坦然得多,似乎自行车从没对她产生过任何影响。我比她家远,早上提前到她家,俩人一起迎着太阳向学校奔去。放学路上,我们追着夕阳回家,比谁的速度更快,谁脱把时间最长,开心的大笑,完全没了学校时那样安静。只是在一起相处那两年里,从没有跟她交流过关于自行车的事情,从没有问过,自行车是否也给她带来了那么多烦恼?
那辆军绿色的自行车从不因为我嫌弃而有一丝怠慢,像亲人一样任劳任怨的陪伴我三年。
初中毕业,就该去县里读高中,几个姐姐相继毕业,我终于有了一辆从二姐传给三姐,三姐再传给四姐,四姐又传给我的斑驳的蓝色女式自行车,虽已经很旧,但经过我精心擦洗,已经达到我心中能见人的标准。终于,我不再为自行车感到过度羞愧了。但由自行车而引起的自卑内向性格却在我心中扎根。这样性格的好处就是能全身心把时间都放在读书上。就这样,成绩竟然戏剧性的有所提升,并且每学期都顺利拿到一等奖学金300元!三百元在当时一周只有15元生活费的年代,可真不是小数目。
在我读高二那年,小妹读初中,这辆自行车又要传给她了,家里就计划用奖学金给我买一辆新自行车。于是在2003年高二开学的一天中午,父亲带我去买自行车,我坐在父亲那辆老式自行车后座上,仰头看着天空炫目的阳光和湛蓝的天,心中充满着幸福和自豪。到了一家自行车行,父亲让我自己挑。我一眼看中了那辆车浅绿色车身的自行车,它也在盯着我微笑,270元成就了我俩的一见钟情。返程路上,骑着新车,乘着微风,我觉得自己就要飞起来!我终于在自行车的自卑中解放了!
整个初中和高中,一直都是骑自行车往返学校,无论是狂风骤雨,还是隆冬寒流。特别是初中的春夏秋三季不住校每日往返,皮肤经风吹日晒,黝黑发亮,我就以这样又黑又瘦小的形象在解乡汉中读了三年书。那个时候不觉得苦,村里家家的孩子都这样。
在一个冬季周末,和一个同住校的女生一起骑车回家。零下三十多度的福海,像是被谁下了咒,除了天是蓝的,其他一切都被凝固成了白色,自行车也冷的长了一层白霜。汽车只能在马路上蜗行,实在太滑了,我俩只能推着自行车车步行。寒冷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身上仅存的一点热气全都搜刮走了,话都冻在口中说不出,我们加快脚步前进。经过一段没有人烟的道路后,终于迎来一户人家,是个土屋,屋子明显被冻矮了一截,烟筒吐着白烟,我俩立刻决定去这家暖一下在走。敲开门后,冷热空气交战瞬间形成白色雾气。开门的是一个回族阿姨,她打开木门,掀开棉门帘把我们让进屋,赶紧把火炉上的水壶提开,让我们在明亮的炭火上烤手。暖了一会儿后我才注意到屋里一片漆黑,窗户因天冷被封的只透了一点点光进来。屋里有个七八岁的男孩,阿姨怀里还抱了几个月大的婴儿。我们俩暖了一会儿,跟阿姨道了谢就要走,阿姨说:“外面冷,再烤一会儿。”“不用了,我们已经暖好了,谢谢姨!”这个带着白帽的回民阿姨用她的善良和一炉炭火暖热了我年轻生命中的一个时刻!
高中结束,这辆车与我相伴两年后仍然和新的一样,很不舍地传给了小妹。就如毕业即分手的恋人,难舍难分又现实无奈。
大学里,学校是在郊区新建的大校区,宿舍、食堂、教室、超市离的太远,奔走了一年后,终于在大二时,用自己暑期打工赚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时萌发买自行车的念头后,碍于新车太贵,就四处打听二手车。后来打听得西安南二环文艺路上有卖二手车,价格很便宜,据说很多二手车都是偷来卖的,但很多同学都是买这样的车。我便一个人拿着地图去了文艺路,顺利的买到一辆九成新的自行车170元。买后却紧张起来,遇到路边的交警,心跳的厉害,像偷车贼一样狼狈的逃离了。我看着地图从西安遥远的南二环一路向北,一直骑行回到北郊偏远的学校里。好在西安整个城市布局方正,地图很好辨认,想走丢都不容易。这辆车最终的命运却是在不久后我去网吧时,在网吧楼下丢了,那个地处荒野的校区,小偷猖獗,大学
几年,想不丢东西还真不容易!没有买卖就没有偷盗,也许这辆车根本就不该属于我,这辆车自己心里也清楚,反正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就破罐子破摔任由人偷去了,不会跟任何一任主人产生感情。
大学里第二辆车,我已经不记得是从哪里买来的,一辆半新的车,伴我一年半的时光,在大三结束时,从新校区搬往老校区前,低价转让给了小我一届的学妹。
在上海工作时,是在松江区一个很偏的工业区上班,买东西很不方便,就买了一辆自行车时常去附近小镇购物。但这辆自行车的来源和去向已经不记得,自行车于我不再是必需品,自行车自己也无所谓换哪个主人。来到广东后,就再没有买过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骑车的经历只是在景区里租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车,踩单车游玩,就如同一夜情,你情我愿,完事了付钱走人。
在我拥有过的自行车里,最珍爱的莫过于用自己奖学金买来的那辆浅绿色自行车,这辆车在小妹读大学后就留在家里父母用。再后来,有一次回家,没有看到它,就问三姐,三姐告诉我说,那辆自行车当作还款给了一个邻居。可怜我那心爱的自行车再也没有人像我那样爱护了,很快也会变的斑驳破旧!每次想起来都像怀念一位失去的恋人那样难过,它会不会在某个废弃的角落也在思念我呢?
家里曾经那些老古董一样的自行车早已经退出生活的舞台,换了新车,并且有了一辆漂亮的女式摩托车。现在小孩子读书也不再像我们曾经那样骑自行车,而是几户人家合租一辆面包车,每天按时接送。村里人上县城也少有人骑自行车,夏天有摩托车,冬天乘面包车或搭过路车。公路上再也看不到浩浩荡荡的自行车了。
自行车带给我的幸福、快乐、羞愧、自卑到后来解脱的经历,从未对任何一个人说起过。沉默内向的性格伴我直到现在,大学期间和刚工作的那两年,我曾因性格困惑看了大量相关书籍,比如一些性格改变命运,如何提升自信一类的书,也做了不少实践,参与各种社团组织聚会,慢慢体会到想要改变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在过程中,分明感到自己已经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我在忙碌的践行改变性格的种种事中,另一个我就坐在一边沉默的看这个忙碌的我。这样两三年后,那个忙碌的我太累了,又回归到原来的我。逐渐发现我更喜欢那个安静少语慢热的我。不再努力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不再逢人做一些自己都别扭的语言和肢体上的热情,不再担心不说话会引起尴尬。也许我错怪了自行车,并不是因为它才导致我这样的性格,而这正是天生的本真的我。
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自行车们,如果还存在于我家老屋的角落里,希望你们永远都在那里。你们已经物尽其用,生命已经在这个世界得到了完美的绽放,现在寿终正寝,老屋就是你们最温馨的归宿,为你们挡风遮雨!
(完成于)篇三:自行车的历史
自行车的历史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大国,1995年北京的自行车多达831万辆,居全国各城市之首。那么,北京历史上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京城第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是谁?
“自行车”一词出现在我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脚踏车”,而第一个将其称为“自行车”的是清末人张德彝。
张德彝,又名张德明,满族人,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27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记录下国外的所见所闻。
清同治七年(1868年),张德彝受清朝廷委派,赴欧洲观光考察。回国后,他撰写的《欧美环游记》记述了在英国伦敦街头第一次看到自行车的情形:“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大者二寸(应为“尺”),小者寸(尺)半,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首摇,其手自按机轴,而前推后曳,左右顾视,甚趣。”此后他又在法国巴黎见到了自行车:“见游人有骑两轮自行车者,西名曰‘威娄希兆达’,造以钢铁,前轮大后轮小,上横一梁。大轮上放横舵,轴藏关键,人坐梁上,两手扶舵,足踏轴端,机动驰行,疾于奔马。梁尾有放小箱以盛行李者也。出租此车,每一点钟用法方(法郎)若干,另有铁房,为演习乘车之所。”可见,当时自行车在法国巴黎已经很多了,还出现了自行车的租赁行业和学习骑车的场所。这是中国“自行车”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被广泛使用,直至今日。
有史料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但这是一种人坐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到底何时出现在北京?其实并无确切的记载。据传,最初是出现在西交民巷的租界里。另传,北京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世纪70年代由外国人进献给光绪皇帝的。当时的自行车还未采取链条传动,而是脚蹬子与前轮轴相连,用前轮传动带动后轮前进。在前轮的上面安装一根横木,作为扶手,骑起来很吃力,当时只是被人们当成一种既新鲜又刺激的玩意儿。据说光绪皇帝对自行车倍感新奇,在洋人的“指导”下,试着骑了几回,觉得很有意思,但却受到慈禧太后的干涉,称之“一朝之主当稳定,岂能以‘转轮’为乐,成何体统?”
光绪年间后期,在京城街头已偶有自行车出现。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唱道:“臂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嘎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
紫禁城里有确切记载第一个骑自行车的是末代皇帝溥仪。1922年溥仪16岁时,其堂弟溥佳将一辆自行车当成礼物送给了他。为此溥佳还被宫廷师傅陈宝琛训斥了一顿,说他“不应该将这种危险
之物进呈给皇上,摔坏了皇上,如何了得!”但正值贪玩年龄的溥仪却大为开心,他在太监的保驾之下,几天工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常带着侍从在宫中骑车取乐。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御前侍从周金奎回忆,当时宫中还曾以100元月薪,聘请飞车小李三当自行车教习(教练)。据清宫档案记载,溥仪留在宫里骑着玩的自行车达20余辆,都存放在御花园内的绛雪轩。绛雪轩以前是乾隆皇帝吟诗赏花的地方,那时成了溥仪的“御用”自行车库。
民国初期,自行车在京城街头已时有出现,但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以及少数留洋归来的人家才有。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自行车才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普遍出现在北京街头。当时市面儿上的自行车都是西洋货,牌子叫得最响的当属英、德两国的“凤头”、“蓝牌”、“钻石”等。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京城街头的自行车大多为日本货(俗称东洋货),最有名的是“富士”、“僧帽”、“铁锚”、“菊花”。相对来说,英国车漂亮、轻巧,而日本车显得笨重,但结实、耐用。当时,在西单、王府井、前门一带还出现了专门租赁自行车的车行。
自行车车型有男车和坤车之分。男车有横梁,坤车是弯梁,为的是女士穿旗袍、裙子方便上下车。骑自行车还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讲究”:骑男车的要穿着休闲式西服,不能打领带。骑坤车要穿毛料子长衫,底下是西服裤子、皮鞋,女士多讲究穿短款裙子。
民国时期,京城还出现过“玩车一族”,也就是把自行车意恋梅浅F痢S械脑诔蛋焉献吧戏垂饩担械母蛋雅渖涎丈恃耷掖に攵陌烟锥S械母蛋采纤斓牧孱酰话戳孱醢讯迳宕嘣枚D鞘本┏堑慕窒锢锎蠖嗝挥新返疲圆簧俪抵鞫几孕谐蛋采夏サ绲啤5搅送砩咸旌谑保魂咽郑绻鲎泳秃统德肿幽Σ辽纾锏迷娇欤浅档凭驮搅粒晌绞呛锏囊淮蟆傲恋恪薄
为了加强自行车的管理,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廷就颁行了《违警律》,其中的第27条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后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由市公用局管理,并规定:“自行车要车件应求完备,车上应安置手铃,一车不准两人共乘,前后轮至少须装设一制动器,其制动力以能于车下坡时制止车之下行为标准,于日落后黎明前行驶,须于车前悬白光灯一盏,车后装置红色反光石一块。”当时巡警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自行车进行检查。如果有人骑自行车不遵守以上法规,被巡警发现后,可随时处罚。
在民国的三十多年里,京城的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加。据《北京志?市政卷?道路交通管理志》记载:到1948年,全市有自行车176970辆,成为北京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所谓“三转一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而自行车居首位。当时自行车还是较为稀少,人们谈论“飞鸽”、“永久”、“凤凰”,不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谈论“捷达”、“富康”、“桑塔纳”。由于实行计划经济,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特别是那些要结婚的年轻人,自行车成了结婚时必需的“三大件”之一,但要想买上一辆,可谓“一票难求”。
据《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记载:北京市政府于1959年7月开始,对手表和自行车采取收取购买券的供应办法。由商业部门根据货源情况,按照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多少,不定期(半年或一年)发给若干张手表或自行车购买券,由单位再分配给最需要的职工,拿到购买券的职工须到指定的商店购买。由于“僧多粥少”,不少单位在分配购买券时多采取“抓阄”的办法。当时若是抓到了一张自行车票,兴奋至极,不亚于今天摇到一个机动车号。1964年12月,手表、自行车按市场价敞开供应,但因市场供应紧张,且价格较高,要想买到一辆自行车,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3年,购买自行车又恢复了凭票供应,自行车票仍是“一票难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数量大为增加,其品牌也不再局限于老三样(飞鸽、永久、凤凰),各种样式、型号的自行车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北京自行车保有量最多的时候,1995年全市有自行车831万多辆,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提起“燕牌”自行车,或许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知道一些,它曾是北京生产的唯一的品牌自行车。
北京最早的自行车厂,是1960年在朝阳门外大街关东店成立的自行车厂,后来改称北京自行车一厂、北京自行车总厂,北京最早生产的自行车叫“火炬牌”。上世纪六十年代,北京“燕牌”缝纫机成为名牌产品以后,北京市轻工业局把北京自行车总厂生产的自行车更名为“燕牌”。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燕牌”自行车年生产能力不足20万辆,由于质量、外观、耐久性赶不上“永久”、“飞鸽”、“凤凰”等名牌,所以没有成为北京的拳头产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停止生产了,此后北京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相继关闭。
尽管“燕牌”自行车只生产了20多年,却使京城的许多家庭圆了“自行车梦”,它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乐,更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篇四:山地自行车 入门到精通
山地车,英文名叫Dmountain bike‖,缩写为MTB。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 最早骑山地自行车进行越野的,是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生斯科特(James Finley Scott),他是第一位将普通自行车改装成山地车式样的人。以后越野运动逐渐在欧美流行,并形成赛事。1990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承认这项运动,1991年首次举行世界杯赛。
山地车的特点
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其主要特征是:宽胎,直把,有前后的减震,骑行较舒适。宽而多齿的轮胎提供抓地力,有减震器吸收冲击。近些年来前减震的应用成为标准,前后减震的车辆越来越普及。一些山地车开始使用副把,但角度上扬的把横却成为了时尚。
山地车,具有刚度大,行走灵活等特点,骑行时不必选择道路,无论街巷漫游还是休闲代步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骑车者可以在各种路面环境上尽情地享受舒适的骑行乐趣。
山地车,因其坚固、粗犷、新颖的外型、缤纷夺目的色彩、优越的骑行性能,很快成为都市青年追求的时尚。
山地车,各种部件均不同于普通自行车,具有缓冲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轮胎,牢固结实、材料钢度大的车架,不易疲劳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够畅快地骑行的变速器等,都使山地车更加适合与爬山越野、郊游旅行。
山地车,车速一般有10速,12速,15速,18速,21速,24速以及27速。正确运用变速器,能应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顶风等复杂路况和气候,比普通自行车快速省力得多。 长途骑行,应适时变换调速器,充分发挥山地车的特长。一般来说,应以脚下略感有力为宜,若觉得有点D空‖,就应马上换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应及时换成低速比。
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术,骑上山地车的感觉简直就象个国王,在我们这个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度里,山地车可算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大哥大。
山地车的分类
1.普通越野XC(Cross Country)
50%上坡、50%下坡:用于普通的山地越野,也是山地车中最轻便最实用的车型,因强度适中,可以追求轻量化。
2.双人竞速DS(Dual Slalom)
70%上坡、30%下坡:适合竞赛级的高强度越野,但造价过高,都在万元左右。
3.自由骑FR (Free Ride)
40%上坡、60%下坡:野地丛林里玩,也可以飞台阶,高强度要求,部分装备接近DH。
4.飞跃DJ (Dirt Jumping)
30%上坡、70%下坡:飞土包的车,腾越空中,需要很重的高强度车架,前*也不便宜。
5.速降DH (Down Hill)
0%上坡、100%下坡:从山顶以60公里/时的速度冲下,拥有巨长的双肩前*,超高强度要求,一般造价在3-5万元左右,重心后移,不适合爬坡;又因重量过重,不适合一般的骑行越野。
山地车部件及选购
一部山地车是否骑的舒适,是否轻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强度,能用多长的时间,能否升级等,关键就是看车架了。
车架大致分为两种:硬车架、全避震车架。
硬车架:骑起来更省力,更轻巧,价格低廉,500左右的架子就不错了。
全避震车架:更舒适,过颠簸的山路时不用减速,不过骑起来有懈力,不适合长途,价格较高,尤其是选择一款优秀的后避震器,价格跟车架价格不相上下了。
前叉是山地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部件,硬前叉的山地车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基本都是带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几家厂的前叉不错: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马祖奇)、Manitou、FOX……其中前四个厂的叉子有1000元的普及型号叉,而后两种较少见,且价格太高,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车友难以承受,买了也难以发挥其功效。
前叉的介质种类:
⑴、弹簧叉:最低档的叉,没有阻尼。
特点:便宜, 300元就能买个不错的。
⑵、阻力胶:以阻力胶为介质,没有阻尼。
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阻力胶用三年左右会老化,需要换。
⑶、油簧叉:以弹簧(coil)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阻尼。
特点:最重,但是最结实。弹簧用起来比较润,对小震动反应灵敏,一般半年换一次避震油,怎么拆叉换油?
⑷、油气叉:以空气(air)为回弹介质,以震油为阻尼。
特点:比油簧叉轻,但结实度有所降低。(也不至于低到哪儿去,普通越野足够了。)半年打一次气,车行都会提供专门的气筒免费打,单独买也可以,带气压表200元左右。以空气为介质的好处是重量更轻点,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护骑行者的手腕部位,不过对小震动反应不太灵敏。
前叉的工作顺序应该是:遇到障碍物――前叉被压缩――到了极点――被回弹到原来长度(回弹的速度受阻尼的影响)――弹跳系统工作结束。
3.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包括刹车、刹把、刹车线。
山地车用两种刹车:[V刹]、[碟刹],而普通自行车的[吊刹]不常见。
V刹:力量很大,因为是靠摩擦轮圈制动,所以轮圈一定要调整到位,且不容易形变。 碟刹:比起V刹,更不容易把轮胎抱死,高速行驶的时候,抱死很危险,会导致侧滑。碟刹的价格很贵,好点的都在千元左右,V刹400元能买相当好的了。
碟刹又分两种:油压碟刹和线拉碟刹,油压碟刹靠油去压刹车片,获得巨大的刹车力,这种刹车在速降车上很常见;线拉碟刹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动,其实用在XC上绰绰有余了。
4.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包括牙盘、中轴、链条、飞轮。
牙盘:3个齿轮,都知道吧,FSA的不错,便宜实惠的买个TV 的一百多,或者仿闪电的牙盘,几十元。
中轴:有梅花孔中轴和方孔中轴两种,长度也有所不同,必须依照梅花孔或方孔的牙盘购买。
链条:这个是个易耗品,断链条是经常的,骑长途的话,一定要带好备用的哟,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车。
飞轮:这个要选择了,有8飞24速的,有9飞27速的。长期以来的误区认为,档越多,用得也越多。其实车手是不会把所有档用遍的,80%的时间只用一个档,但这个档一定是最适应车手蹬踏力度和频率的。由此可见,档数越多的变速系统,车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档位就越精确。27速的比24速的多3个档,让车手有更多的选择。
5.变速系统
变速系统包括变速指拨、前拨、后拨、变速线。
变速器,国内最常见的两个牌子,一是喜马诺Shimano,二是SRAM。
喜马诺占领中国市场很多年,新兴的SRAM在性价比上的确优越一些,比如SRAM-7.0变速系统就是针对Shimano-XT设计的,但是价格便宜一半。还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最好不要混用。
指拨:分两种,一是剪刀变速器,二是转把变速器,转把变速器变档时来得更快,有的人有钟爱剪刀变速器,因人而异了。Shimano的变速器大多是剪刀的,SRAM的转把变速器很有名。
还有一种是联体手变,把指拨和刹车的闸把做成一体的了,这样的好处是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和美观,不足之处是,万一闸把坏了指拨没坏,还是得全部一起换。
前拨:钱多的往XT上走,钱少的用alivio。SRAM的很不错,比较实惠
后拨:个人认为比前拨重要些,建议装比前拨档次的家伙。比如Shimano的LX、XT系列,SRAM-7.0等,结实耐用。钱少的就装Shimano alivio。
变速线:同刹车线。
附:Shimano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 XTR, XT, LX, Deroe, Alivio,Acera,Altus,Tourney
SRAM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XO、9.0、7.0, SX4, SX5
车轮包括车圈、钢线、前后车轴、外胎、内胎。
车圈:山地车应选用双层圈。因为双层圈比单层圈更结实,更能经受恶劣地势对单车性能的考验。车圈又分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优点是抗纵向的冲击强,再大的强度也不会发生圆周变形,而横向的变形是很好调
整的;刀圈还能减小空气阻力,适合业余车手和训练使用。缺点是重,不适合爬坡。
工型圈抗横向的冲击能力强些。
钢线: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横截面是圆形;另一种横截面是扁的,能减少正面的风阻。
车轴:又称花鼓。用碟刹的朋友,应该选择碟刹车轴,因为碟刹片是固定在碟刹轴上的;用V刹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轴,如果以后想升级到碟刹,可先装碟刹轴。
车轴分为[培林]轴和[珠档]轴。建议买培林轴,滚珠坏了,可以更换。
外胎: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骑手在特定路面对车的操控。不同的胎纹适应不同的路面。
胎纹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强。光头胎,适合城市里平整的水泥路。
胎纹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强。
内胎:属于易耗品。
自行车要经常擦洗,保持清洁。擦拭自行车,可用50%的机油与50%的汽油混合作为擦拭剂。只有把车擦拭干净,才能及时发现各部位的故障,抓紧修理,保证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运动员每天都应该将自己的车子擦拭一遍。通过擦拭,既能保持自行车的清洁美观,又能帮助检查自行车各部位的完好状况,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检查车辆时要注意:车架、前叉等部位不能有裂痕和变形,各部位的螺丝要族紧,车把能灵活转动。对链条的每个节结都要仔细检查,除去裂缝节,换掉死节,保证链条正常运转,不要在比赛时装换新链条,避免新链条和旧齿轮不吻合而掉链,必须更换时,应将链条和飞轮一起更换;刹车系统各部件齐全,闸皮与车圈之间间隙度适合,刹车灵敏有效;飞轮与变速器合作,每个档位运用自如,传动迅速,各弹簧的伸缩度适中,变速线光滑畅通。每次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应将变速装置全部回位,减少弹簧压力,延长变速器使用寿命;检查各轴承部位的转动是否良好,有无损坏现象,特别注意旋紧右中腕螺丝;脚套、皮条及脚蹬要完好无损,车座要保持与横梁平行,不能倾斜,前后位置适中,座皮若有损坏,立即更换;车轮装正,若有偏斜或变形,会使车轮上下跳动或左右摇摆,必须校正。
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可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一次大战后至二战以前的那段时间,北京的高档自行车都是进口的,英国制造的自行车占了很大的优势,英国的车全是手闸,而且是右手后闸,钢丝带的质量也特好,高车架者居多(按欧洲人的身材而设计的)。
英国蓝牌,平把DK‖字轮盘,手闸的闸棍是圆形的,闸皮似一块硬方橡皮,这一特点,使人远望便知。但是,这种自行车从二战以后就不再进口了。
飞利浦车是大路货,特别是轮盘上有英文飞利浦的字样,有专为亚洲人制造的车架较矮的车型。售价辆很便宜,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所以很是畅销。
韩牌、三枪均为英国的名牌车,车架均高,平把,个别的也有翘把,但价格十分昂贵。
凤头是一种装备齐全的老爷车,翘把,全链套,前后胀闸,加快轴车头还带磨电灯,一般车身为深绿色。还有一种英国车,名D双金人儿‖,平把,高车架。北京那时进口的几辆车全都镀亮,特称D白金人儿‖,骑这种车子的人要有洋学者的派头才行。
德国车有两种代表性的牌子:德国的蓝牌和G字(俗称勾字儿)都是倒轮闸。德国车有个别的用大轮盘,其大小如小脸盆,混混儿们爱骑,正经人不敢骑。
变速的赛车进口的多是法国的D飞燕‖牌的,因为老北京当时的柏油马路特少,赛车瓦圈细,在土石路上骑容易变D龙‖,所以骑者不多。
大把车多为美国进口,有一种木质宽瓦圈的,十分名贵,极为少见,它的实用性很差。
上世纪二十年代,李莲英的一个孙子爱骑自行车,在地安门大街路东今新华书店处开了一家车行。因为他的个子矮,特从荷兰进口了一批特制的二六车,是叫D锤手‖的名牌车。还有一种倒装燕式车把短手闸的二六赛车,形式新颖奇特,据说只进口两辆,在京城视为珍品。
欧洲车,除了德国车外,都用钢丝带,所以载重能力差,但单人骑行轻快。
三十年代,日本车大量涌入北京。日本车大部分用压边带,因而载重能力强。均用左手后闸,有的用倒轮闸。二六车型居多,二八车型也有。英国的二八车的标准重量是18公斤,日本的比它要重10公斤左右。但骑起来也很快,再加上倾销贱卖,比欧洲的贵族型车如凤头差两三倍的价钱。那时,北京城里的一些学生、职员和小伙计们大都骑这一类的自行车。
日本车的代表名牌有菊花、僧帽、铁锚、富士等。D菊花‖二八男车是日本车中造型最美的,翘把,横梁略前倾,轮盘图案为三个花束十分漂亮,且骑起来也轻快,为日本车中的上品。
六十年代中期,国一批永久锰钢的车型与之相仿。可是矮、宽才是当时日本车的主要特点。
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车行常常D攒车‖(即现在的组装车),用进口的英、日零件加上若干的国产件,拼装成整车。冒充英国货,五花八门的杂牌子,但不敢冒充名牌,常取D鹰球‖一类无案可查的**号,质量高低相差很大,售价不一。尽管造假的质量没有保障,但总的来说也比英、德进口车便宜不少,不讲究牌子的普通市民都选择这一类的自行车。
沦陷时期,盛行一种用德日车轴、中国自造车身装配起来的D大把车‖。这是从美国学来的样式。它的车把大而长,中间用小横架子加固,只有倒轮闸,没有前手闸。这种车多为双横梁,搬起来相当沉,骑起来大把兜风。它的实用性很差,适应范围也窄,解放后,这种车子逐渐淘汰。沦陷期到解放初期那段时间,农村盛行一种用自来水管焊成的车架,它不刷油漆,不加前后的挡泥板,载重量大且不怕磕碰,是一种典型的自造组装的华北平原农村用车。篇五:山地自行车 入门到精通
山地车,英文名叫Dmountain bike‖,缩写为MTB。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 最早骑山地自行车进行越野的,是一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生斯科特(James Finley Scott),他是第一位将普通自行车改装成山地车式样的人。以后越野运动逐渐在欧美流行,并形成赛事。1990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承认这项运动,1991年首次举行赛。
(来自: 海 达范文网:英国凤头老古董自行车)
山地车的特点
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其主要特征是:宽胎,直把,有前后的减震,骑行较舒适。宽而多齿的轮胎提供抓地力,有减震器吸收冲击。近些年来前减震的应用成为标准,前后减震的车辆越来越普及。一些山地车开始使用副把,但角度上扬的把横却成为了时尚。
山地车,具有刚度大,行走灵活等特点,骑行时不必选择道路,无论街巷漫游还是休闲代步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骑车者可以在各种路面环境上尽情地享受舒适的骑行乐趣。
山地车,因其坚固、粗犷、新颖的外型、缤纷夺目的色彩、优越的骑行性能,很快成为都市青年追求的时尚。
山地车,各种部件均不同于普通自行车,具有缓冲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轮胎,牢固结实、材料钢度大的车架,不易疲劳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够畅快地骑行的变速器等,都使山地车更加适合与爬山越野、郊游旅行。
山地车,车速一般有10速,12速,15速,18速,21速,24速以及27速。正确运用变速器,能应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顶风等复杂路况和气候,比普通自行车快速省力得多。 长途骑行,应适时变换调速器,充分发挥山地车的特长。一般来说,应以脚下略感有力为宜,若觉得有点D空‖,就应马上换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应及时换成低速比。
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术,骑上山地车的感觉简直就象个国王,在我们这个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度里,山地车可算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大哥大。
山地车的分类
1.普通越野XC(Cross Country)
50%上坡、50%下坡:用于普通的山地越野,也是山地车中最轻便最实用的车型,因强度适中,可以追求轻量化。
2.双人竞速DS(Dual Slalom)
70%上坡、30%下坡:适合竞赛级的高强度越野,但造价过高,都在万元左右。
3.自由骑FR (Free Ride)
40%上坡、60%下坡:野地丛林里玩,也可以飞台阶,高强度要求,部分装备接近DH。
4.飞跃DJ (Dirt Jumping)
30%上坡、70%下坡:飞土包的车,腾越空中,需要很重的高强度车架,前*也不便宜。
5.速降DH (Down Hill)
0%上坡、100%下坡:从山顶以60公里/时的速度冲下,拥有巨长的双肩前*,超高强度要求,一般造价在3-5万元左右,重心后移,不适合爬坡;又因重量过重,不适合一般的骑行越野。
山地车部件及选购
一部山地车是否骑的舒适,是否轻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强度,能用多长的时间,能否升级等,关键就是看车架了。
车架大致分为两种:硬车架、全避震车架。
硬车架:骑起来更省力,更轻巧,价格低廉,500左右的架子就不错了。
全避震车架:更舒适,过颠簸的山路时不用减速,不过骑起来有懈力,不适合长途,价格较高,尤其是选择一款优秀的后避震器,价格跟车架价格不相上下了。
前叉是山地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部件,硬前叉的山地车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基本都是带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几家厂的前叉不错: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马祖奇)、Manitou、FOX……其中前四个厂的叉子有1000元的普及型号叉,而后两种较少见,且价格太高,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车友难以承受,买了也难以发挥其功效。
前叉的介质种类:
⑴、弹簧叉:最低档的叉,没有阻尼。
特点:便宜, 300元就能买个不错的。
⑵、阻力胶:以阻力胶为介质,没有阻尼。
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阻力胶用三年左右会老化,需要换。
⑶、油簧叉:以弹簧(coil)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阻尼。
特点:最重,但是最结实。弹簧用起来比较润,对小震动反应灵敏,一般半年换一次避震油,怎么拆叉换油?
⑷、油气叉:以空气(air)为回弹介质,以震油为阻尼。
特点:比油簧叉轻,但结实度有所降低。(也不至于低到哪儿去,普通越野足够了。)半年打一次气,车行都会提供专门的气筒免费打,单独买也可以,带气压表200元左右。以空气为介质的好处是重量更轻点,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护骑行者的手腕部位,不过对小震动反应不太灵敏。
前叉的工作顺序应该是:遇到障碍物――前叉被压缩――到了极点――被回弹到原来长度(回弹的速度受阻尼的影响)――弹跳系统工作结束。
3.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包括刹车、刹把、刹车线。
山地车用两种刹车:[V刹]、[碟刹],而普通自行车的[吊刹]不常见。
V刹:力量很大,因为是靠摩擦轮圈制动,所以轮圈一定要调整到位,且不容易形变。 碟刹:比起V刹,更不容易把轮胎抱死,高速行驶的时候,抱死很危险,会导致侧滑。碟刹的价格很贵,好点的都在千元左右,V刹400元能买相当好的了。
碟刹又分两种:油压碟刹和线拉碟刹,油压碟刹靠油去压刹车片,获得巨大的刹车力,这种刹车在速降车上很常见;线拉碟刹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动,其实用在XC上绰绰有余了。
4.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包括牙盘、中轴、链条、飞轮。
牙盘:3个齿轮,都知道吧,FSA的不错,便宜实惠的买个TV 的一百多,或者仿闪电的牙盘,几十元。
中轴:有梅花孔中轴和方孔中轴两种,长度也有所不同,必须依照梅花孔或方孔的牙盘购买。
链条:这个是个易耗品,断链条是经常的,骑长途的话,一定要带好备用的哟,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车。
飞轮:这个要选择了,有8飞24速的,有9飞27速的。长期以来的误区认为,档越多,用得也越多。其实车手是不会把所有档用遍的,80%的时间只用一个档,但这个档一定是最适应车手蹬踏力度和频率的。由此可见,档数越多的变速系统,车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档位就越精确。27速的比24速的多3个档,让车手有更多的选择。
5.变速系统
变速系统包括变速指拨、前拨、后拨、变速线。
变速器,国内最常见的两个牌子,一是喜马诺Shimano,二是SRAM。
喜马诺占领中国市场很多年,新兴的SRAM在性价比上的确优越一些,比如SRAM-7.0变速系统就是针对Shimano-XT设计的,但是价格便宜一半。还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最好不要混用。
指拨:分两种,一是剪刀变速器,二是转把变速器,转把变速器变档时来得更快,有的人有钟剪刀变速器,因人而异了。Shimano的变速器大多是剪刀的,SRAM的转把变速器很有名。
还有一种是联体手变,把指拨和刹车的闸把做成一体的了,这样的好处是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和美观,不足之处是,万一闸把坏了指拨没坏,还是得全部一起换。
前拨:钱多的往XT上走,钱少的用alivio。SRAM的很不错,比较实惠
后拨:个人认为比前拨重要些,建议装比前拨高一档次的家伙。比如Shimano的LX、XT系列,SRAM-7.0等,结实耐用。钱少的就装Shimano alivio。
变速线:同刹车线。
附:Shimano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 XTR, XT, LX, Deroe, Alivio,Acera,Altus,Tourney
SRAM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XO、9.0、7.0, SX4, SX5
车轮包括车圈、钢线、前后车轴、外胎、内胎。
车圈:山地车应选用双层圈。因为双层圈比单层圈更结实,更能经受恶劣地势对单车性能的考验。车圈又分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优点是抗纵向的冲击强,再大的强度也不会发生圆周变形,而横向的变形是很好调
整的;刀圈还能减小空气阻力,适合业余车手和训练使用。缺点是重,不适合爬坡。
工型圈抗横向的冲击能力强些。
钢线: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横截面是圆形;另一种横截面是扁的,能减少正面的风阻。
车轴:又称花鼓。用碟刹的朋友,应该选择碟刹车轴,因为碟刹片是固定在碟刹轴上的;用V刹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轴,如果以后想升级到碟刹,可先装碟刹轴。
车轴分为[培林]轴和[珠档]轴。建议买培林轴,滚珠坏了,可以更换。
外胎: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骑手在特定路面对车的操控。不同的胎纹适应不同的路面。
胎纹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强。光头胎,适合城市里平整的水泥路。
胎纹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强。
内胎:属于易耗品。
自行车要经常擦洗,保持清洁。擦拭自行车,可用50%的机油与50%的汽油混合作为擦拭剂。只有把车擦拭干净,才能及时发现各部位的故障,抓紧修理,保证训练和比赛的顺利进行。
运动员每天都应该将自己的车子擦拭一遍。通过擦拭,既能保持自行车的清洁美观,又能帮助检查自行车各部位的完好状况,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检查车辆时要注意:车架、前叉等部位不能有裂痕和变形,各部位的螺丝要族紧,车把能灵活转动。对链条的每个节结都要仔细检查,除去裂缝节,换掉死节,保证链条正常运转,不要在比赛时装换新链条,避免新链条和旧齿轮不吻合而掉链,必须更换时,应将链条和飞轮一起更换;刹车系统各部件齐全,闸皮与车圈之间间隙度适合,刹车灵敏有效;飞轮与变速器合作,每个档位运用自如,传动迅速,各弹簧的伸缩度适中,变速线光滑畅通。每次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应将变速装置全部回位,减少弹簧压力,延长变速器使用寿命;检查各轴承部位的转动是否良好,有无损坏现象,特别注意旋紧右中腕螺丝;脚套、皮条及脚蹬要完好无损,车座要保持与横梁平行,不能倾斜,前后位置适中,座皮若有损坏,立即更换;车轮装正,若有偏斜或变形,会使车轮上下跳动或左右摇摆,必须校正。
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可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一次大战后至二战以前的那段时间,北京的高档自行车都是进口的,英国制造的自行车占了很大的优势,英国的车全是手闸,而且是右手后闸,钢丝带的质量也特好,高车架者居多(按欧洲人的身材而设计的)。
英国蓝牌,平把DK‖字轮盘,手闸的闸棍是圆形的,闸皮似一块硬方橡皮,这一特点,使人远望便知。但是,这种自行车从二战以后就不再进口了。
飞利浦车是大货,特别是轮盘上有英文飞利浦的字样,有专为亚洲制造的车架较矮的车型。售价辆很便宜,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所以很是畅销。
韩牌、三枪均为英国的名牌车,车架均高,平把,个别的也有翘把,但价格十分昂贵。
凤头是一种装备齐全的老爷车,翘把,全链套,前后胀闸,加快轴车头还带磨电灯,一般车身为深绿色。还有一种英国车,名D双金人儿‖,平把,高车架。北京那时进口的几辆车全都镀亮,特称D白金人儿‖,骑这种车子的人要有洋学者的派头才行。
德国车有两种代表性的牌子:德国的蓝牌和G字(俗称勾字儿)都是倒轮闸。德国车有个别的用大轮盘,其大小如小脸盆,混混儿们爱骑,正经人不敢骑。
变速的赛车进口的多是法国的D飞燕‖牌的,因为老北京当时的柏油马路特少,赛车瓦圈细,在土石路上骑容易变D龙‖,所以骑者不多。
大把车多为美国进口,有一种木质宽瓦圈的,十分名贵,极为少见,它的实用性很差。
上世纪二十年代,李莲英的一个孙子爱骑自行车,在地安门大街路东今新华书店处开了一家车行。因为他的个子矮,特从荷兰进口了一批特制的二六车,是叫D锤手‖的名牌车。还有一种倒装燕式车把短手闸的二六赛车,形式新颖奇特,据说只进口两辆,在京城视为珍品。
欧洲车,除了德国车外,都用钢丝带,所以载重能力差,但单人骑行轻快。
三十年代,日本车大量涌入北京。日本车大部分用压边带,因而载重能力强。均用左手后闸,有的用倒轮闸。二六车型居多,二八车型也有。英国的二八车的标准重量是18公斤,日本的比它要重10公斤左右。但骑起来也很快,再加上倾销贱卖,比欧洲的贵族型车如凤头差两三倍的价钱。那时,北京城里的一些学生、职员和小伙计们大都骑这一类的自行车。
日本车的代表名牌有菊花、僧帽、铁锚、富士等。D菊花‖二八男车是日本车中造型最美的,翘把,横梁略前倾,轮盘图案为三个花束十分漂亮,且骑起来也轻快,为日本车中的上品。
六十年代中期,我国一批永久锰钢的车型与之相仿。可是矮、宽才是当时日本车的主要特点。
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车行常常D攒车‖(即现在的组装车),用进口的英、日零件加上若干的国产件,拼装成整车。冒充英国货,五花八门的杂牌子,但不敢冒充名牌,常取D鹰球‖一类无案可查的**号,质量高低相差很大,售价不一。尽管造假的质量没有保障,但总的来说也比英、德进口车便宜不少,不讲究牌子的普通市民都选择这一类的自行车。
沦陷时期,盛行一种用德日车轴、中国自造车身装配起来的D大把车‖。这是从美国学来的样式。它的车把大而长,中间用小横架子加固,只有倒轮闸,没有前手闸。这种车多为双横梁,搬起来相当沉,骑起来大把兜风。它的实用性很差,适应范围也窄,解放后,这种车子逐渐淘汰。沦陷期到解放初期那段时间,农村盛行一种用自来水管焊成的车架,它不刷油漆,不加前后的挡泥板,载重量大且不怕磕碰,是一种典型的自造组装的华北平原农村用车。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英国凤头老古董自行车》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英国凤头老古董自行车》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行车没有横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