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 人类似乎乎不喜欢用学术语言聊天啊,似乎人类都喜欢用通俗的语言说话

用非学术性的语言解释性格、气质、人格、态度如题 要求是围绕心理学方面来解释
1、人格与性格人格,西方心理学常用此术语,而我国常说的就是性格.性格是人的个性特点,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人大方有人小气,有人勤劳有人懒惰,性格有好坏之分,而且可以经教育训练而改变.2、气质天生的,不是人外表体现出来的优雅、低俗,而是人神经类型的快慢、强弱决定的,有人急性子有人慢性子,有人看起来始终精力充沛有人则总是病怏怏,有人热情乐观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特质会表现在这个人各个方面.如急性子的人说话、行动、思考都会急.气质在后天教育训练中,改变很难.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气质.3、态度是人对待事物的观点、看法和行为的一种倾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可以查找http://love./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3
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外在形式。气质就是一个人的真我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外在感觉,同属外在形式。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本我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内在思想行为风格,数内在形式。态度就是一个人从本我、真我表化到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由本我思想,真我判断而自我体现行为的一种形式。希望可以帮到你。...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的位置: &
歌唱语言与说话语言的区别语言的抽象与学术语言
让我们首先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组画面,有两组原始人分别在森林里狩猎。第一组人发现了猎物,远处的一只兔子,但是没有语言,最先发现兔子原始人必须向他的同伴手舞足蹈半天,他的同伴才能明白。于是机会错过,兔子溜走了,这一组的狩猎情况因此很糟糕,最后因为食物缺乏导致了这组原始人所在的村子灭亡了;第二组原始人也发现了兔子,由于有了语言,首先发现猎物的原始人只需要低声说“兔子,9点钟方向”,同伴们马上能接受到消息,聚精会神地开始围猎,最后把兔子带回了部落,这个村子也因此得以发展壮大而延续了下来。
这当然只是个简单的例子,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从最早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信息的发出、接受和识别系统而存在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协作效率,使得人类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而语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抽象性。所谓抽象性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事物抽去其物质和精神的载体而赋以其意识和符号的涵义。从物质和精神的载体→特定形象的符号,语言经过了第一次抽象,同时,这个抽象的过程并没有结束,人们不断地从生活入手,将原有的符号系统进一步进行整理和提炼,最终形成更具有代表性和抽象性的符号系统,使得信息的表达、接收和识别变得更加简单和富有效率。
了解第二次抽象的过程十分关键,还是以上述的例子来说,原始人心中可能并没有“兔”这个词的概念,但原始人原有的符号体系中可能有“毛”,“短尾巴”和“小短腿”的含义。于是原始人看见猎物,会说:“看!前方有毛短尾巴小短腿。”这个词汇虽然也能够起到信息的传达和识别的作用,&但明显太复杂了,于是在漫长了历史演化过程中,原始人为了方便,可能直接把“毛短尾巴小腿短”称作“兔”,这是一种创造。一个简单的词,却包含了其演化而来的多重含义。从此以后,一个原始人只要说兔,其他的每个原始人心中能够回想起“毛短尾巴小短腿”和兔子的形象来。这就是语言的抽象表达作用。
现代社会,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用语都经过了这个漫长的抽象沉淀和演化过程。原先的词汇,可能由于历史的发展而被逐渐替代或者淘汰了,而新兴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又随时可能被创造出来,但语言的本质并没有变,它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表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识别、提升效率的符号工具。无论如何,一个词只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个词就可能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用语和常识而存在下来。
如果说普通的用语还只是为了人们日常的协作的方便的话,那么随着科学的诞生和科技的发展,学术语言在传统语言表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识别、提升效率的基础之上,还被赋予了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使命。&学术语言不通于日常用语,但本质上也是一种抽象。但是这种语言只在社会中的少部分人内流传,通常是同行业者。以法学为例,一个法学家,在向外行解释“代位继承”时,必须举例说:“某某祖父甲将遗产留给其子乙,但乙先于祖父甲死亡了,于是乙的儿子丙可以取代其父乙享有对祖父甲遗产的继承权。”如果在交流和书写的书写的过程中,每当写到这一段都必须先将上述例子说一遍,那无疑是非常吃力的,但是,法学家们发明了“代位继承”这一词汇来抽象和囊括上述例子的含义,于是,当同行交流时,法学家只需要说出“代位继承”这个词,对方就能自觉明白其中的含义而不必再多做口舌费解,这样彼此协作的效率就大大的得到了提升。
任何的学科领域,因为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不同,一定都会产生属于本部门的语言。当然,也会有基本语言:像社科类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类的数物化等等。但是,学术语言区别日常用语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还需要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语言的传达、接收和识别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解决特定问题的效率,这就与日常用语可能并不针对特定的问题(或者说主要是生活问题)明显不同。科学领域最后的结论和语言,可能都非常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结论和概念的背后,可能包含了庞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推演过程。如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多么简单啊,但其中的运算过程,扣除的变量又有多大多么复杂。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制定美联储政策的时候喜欢阅读大量的经济数据和报表,对于常人而言,那可能就只是一堆数据,但是格林斯潘依照其知识贮备,就能够从这一大堆信息和数据之中抽丝剥茧,像一个巨大的章鱼舞动其触角一样,对每一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和预判,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有一定经济学常识的人听到央行降息这一信息,就可以得知市场上经济过冷了央行要调控,房市楼市股市都有可能涨。这就是学术语言和日常用语的最大不同,在增加同行业人交流协作效率的同时,它还必须能够透过简单的信息反映出世界的因果规律。
如此精密和复杂的符号系统,常人怎么能一看就马上掌握呢?都必须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通晓。因此,学术语言和日常用语一定是存在隔阂的,其抽象的程度可能比日常用语更加复杂。
但与此联系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术的普及。学术的普及面向的是普通的人,是对该学科及其符号语言没有了解的人。因此,在做学术普及活动时语言就应当尽量的通俗易懂,同时多举例子。这是从事学术所适用的复杂的晦涩的符号系统是不矛盾的,但是其难度可能丝毫不亚于从事学术。普通人的知识结构与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毕竟存在不同,如何如精密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绘声绘色,激发起每个人学习的兴趣,做好科普工作是摆在每个教育界人士乃至学术界人士面前的一大难题。好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获取知识已经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困难,每个人只要有心有兴趣都可以去了解和掌握,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也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如前几年很热的易中天老师,以及新近崛起的自媒体《罗辑思维》,都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趣的尝试。但学术如何与生活并轨,仍将是一个漫长的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文学可以激..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文学可以激发想象。想象对于作家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学术界也 &&&&。许多人认为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 &&&的艺术形象。A.分庭抗礼跨越惟妙惟肖B.莫衷一是超越纤毫毕现 C.奠衷一是跨越纤毫毕现D.分庭抗礼超越惟妙惟肖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分庭抗礼”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是双方,此题是“学术界”显然搭配不当,“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意见不一致。“超越”是和别人比较,“跨越”是和自己比较,此处“跨越”更合适;“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的非常美妙,非常逼真,“纤毫毕现”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都显现了出来,此句后者更合适。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文学可以激..”主要考查你对&&关联词语&&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关联词语定义: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 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关联词语大全:
一、并列关系
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1)并列复句常由分句直接组合而成。(2)并列复句有时借助关联词语组合。并列复句分为三类:1.平列并列:平列并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同时并存。2.对照并列:对照并列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反。3.解注并列:常用关联词有“这就是说、换句话说”等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然……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二、选择关系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分列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常用“与其……孰如”、“其……其”、“非……则”、“且”、“抑”、“将”等关联词语,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的情况,并表示从中有所取舍。选择复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已定选择和未定选择。关联词有: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不是……就是……、……或是……或是……、……宁可……也不……、……还是……。
三、转折关系
转折复句中(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转折复句的特点1.句法结构上互不包含.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3.停顿是复句分句和分句之间的重要标志关联词有: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却、不过、然而、只是、不是...而是.........、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四、因果关系
指正句和偏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句子。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因果复句分为说明因果句和推论因果句两类。关联词有: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五、条件关系
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条件复句分为一般条件句和无条件句两类偏句提出条件,正句指出这种条件产生的结果。一般条件句又可分为充足条件句和必要条件句。①充足条件句: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表示这种充足条件所产生的结果。②必要条件句:偏句是正句成立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必要条件,正句提出的结果就无法成立。无条件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无条件句必须成对使用关联词语,常用的合用关联词语有:“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总)(总是)”等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
六、递进关系
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递进的类型①一般递进:复句的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一般递进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而且、并且、甚至、更、还、不但/不仅/不光/非但……而且/还/也/又/更、不但/不但不...反而/相反还"等;②衬托递进:前面分句表示否定,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衬托递进关系常用“尚且、何况、反而、尚且……何况、别说……连/就是”表示。关联词有: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不但(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尤其、甚至、……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
七、假设关系
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那么”“就”“便”等配合使用。假设复句分为一致假设复句和让步假设复句两种类型。1、一致假设复句:指分句所表示的假设和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假设成立,结果就成立。一致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单用:“就、那就、那么、那、则、便、的话”合用:“如果(假设、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使、要是、若是、若、万一)……就(那就、那么、那、则、便)”。2、让步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先提出一种假设的事实,并且退一步承认这种假设的真实性,后一分句转而述说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让步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单用:“也、还”;合用:“即使(即便、就是、就算、纵使、纵然、哪怕)……也(还)“再……也”。3、一致假设与让步假设的区别一致假设与让步假设的区别在于:一致假设中条件和结果总是一致的,而让步假设则不强调一致;一致假设的偏句重在假设,而让步假设中偏句被当作一种事实陈述,假设的意味较轻。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还是)、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
八、取舍关系
关联词有:宁可……也不、与其……不如承接关系中的关联词有:……一……就……、……首先……然后……、……便……、……于是……、……才……、……接着……。
发现相似题
与“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文学可以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8932247401228324282171237008236012方言的意义_百度知道
方言的意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对推广普通话。方言媒体多了,个人认为不宜搞太多的方言专台,属于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更具乡土气息,作为媒体来说!
但是。方言,很多方言如果翻译成普通话来表达。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方言,不应该大肆推广,应该在民间自由流传,对消除各地区的语言交流确实是很不利的,方言那种韵味就荡然无存了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2.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这些关于语言的文化价值的基本论点已经有不少文献论述,限于篇幅,此处不加详论,仅引述著名作家王蒙的一段生动的表述。王蒙曾说到维吾尔语是如何复杂难学而又曲折精妙,并进一步谈到对语言的见解:“真是怎么复杂怎么来呀!而它们又是那样使我倾心,使我迷恋。它们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联结在一起。……我欣赏维吾尔语的铿锵有力的发音,欣赏它的令人眉飞色舞的语调,欣赏它的独特的表达程序……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这段话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直感而谈的,不是学术语言,但是其见解很接近我们对语言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对语言文化价值的理解。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中国现代语言的革命是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提倡“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早在1868年(同治七年)就写有这样的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等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③黄遵宪提倡文学创作中口语与书面文字的一致,把“流俗语”看作诗歌流芳百世的典范。俗语包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地方语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某一地区的方言与全民族语言总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各地方言在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俗语则是流行于民间,在群众口头中常用的一些定型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俚语、歇后语等。俗语往往地方色彩很浓,所以有些俗语也即是方言词语,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此许多方言汇释的著作都兼收俗语。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黄遵宪对“流俗语”的推崇倍至,确实不无道理。常言道:“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又闻“谚语--语言中的盐。”文学大师门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几乎与黄遵宪同时的梁启超也主张采用言文一致的“俗语文体”。他认为“自宋以来,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宋后俗语文学有两大派,其一则儒家、禅家之语录,其二则小说也。小说者,决非以古语之文体而能工者也。”而且“苟欲思想之普及,则此体非徒小说家当采用而已,凡百文章,莫不有然。”④裘廷梁还归纳出了“白话”的“八益”,即“省日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炼心力”、“少弃才”和“便贫民”,⑤很明显都是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工具改革而言的。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和标志,它同样先是一场文学革命。“言文一致”依然是它的宗旨。那么,这时的“白话”是否就是常说的“官话”呢?似乎不是。钱玄同说过“我们提倡新文学,自然不单是改文言为白话便算了事。惟第一步,则非从改用白话做起不可。”⑥胡适的“八事”中“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到1918年,胡适致钱玄同的《论小说及白话韵文》的一封信中,曾将“白话”的语言特点,归纳为三条:“(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语。”“(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⑦由此可见,胡适所谓的“白话”或“话”是从口语的角度提出的,“白话”对立着文言,却包容着方言。胡适并没有明确区别方言和共同语。胡适认为“方言未尝不可入文。如江苏人说‘像煞有介事’五个字,我所知的各种方言中竟无一语可表示这个意思。”⑧对“国语”与“方言”的关系,胡适还有着独到的、发人深思的见解:“国语不过是最优胜的一种方言;今日的国语文学,在多少年前,都不过是方言文学。正因为当时的人肯用方言作文学,敢用方言作文学,所以一千多年之中积下了不少的活文学。其中那最有普遍性的部分,遂逐渐被公认为国语文学的基础。……国语的文学从方言文学里出来,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去寻它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⑨……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方才有标准的国语。(《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方言的文学也是这样的。必须先有方言的文学作品,然后可以有文学的方言。有了文学的方言,方言有了多少写定的标准,然后可以继续产生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方言文学。”⑨由胡适等人的观点看,方言与国语在文学中的作用几乎平列,两者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为文学的繁荣努力。 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某一地方言或几地方言的运用。在以话本为其雏型的明清白话小说中有许多方言成分,这是众所周知的。了解这些方言成分不仅对于欣赏作品的内容大有帮助,并且在考证小说的作者、籍贯、成书过程、版本优劣等方面往往能提供重要的线索。方言文学倘若指各地民间歌谣戏曲曲艺,那自然是源远流长;倘以小说而论,真正的方言小说则在清末兴起。明清白话作品中有许多方言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胡适说:“从文学的广义着想,我们更不能不依靠方言了。文学要能表现个性的差异:乞婆、娼女人人都说司马迁、班固的古文固是可笑的,而张三、李四人人都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的白话,也是很可笑的。古人早已见到这一层,所以鲁智深和李逵都打着不少的土话,《金瓶梅》里的重要人物更以土话见长。评话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都有意夹用土话。”⑨其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说岳全传》等作品中保存的当时大量的口语资料,既反映了近代汉语的发展概貌,也说明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在清末之前纯粹用方言来写作的小说并不多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用北京话写的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石玉昆的《七侠五义》;用扬州话写的有邹必显的《飞跎子传》;用苏州话写的有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和张春帆的《九尾龟》(限于对白);用北部吴语写的有张南庄的《何典》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琴通俗歌曲100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