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貌似很屌 品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么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TECH2IPO/创见
「 等待新的科技故事 」
从知乎的社区机制困境,看国内社区核心竞争力!
运维只是负责搭建舞台,而不去干预表演,内容的产生和维护是由用户自发完成的。这就需要后台足够聪明,能够识别不同用户的行为,并给予不同的优先级。
“知乎是否已经变成了论坛?”,“知乎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区别?”,“知乎与李毅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在定位为“高端社交问答社区”的出现这样的新手提问,总会让那些资深用户有一种受到冒犯的感觉,而他们的回答往往也带着一丝不屑和鄙视:“这样的问题再多一些,两者就真的没区别了。”实际上,两者至少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在知乎指南中说明的:“知乎有些地方很像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社区成员可以共同编辑的。比如:问题、话题、问题的补充说明、话题描述等等,每个社区成员都可以将它们修改的更准确、合适,为社区做贡献。”。也就是说,用户提出的问题可以被其他用户进行修改。而这个特性最近却产生了巨大的争议。某新用户提出一个问题:“男朋友即将来北京,目前预估我们有99%的几率会同居,我该做好哪些准备?”,本意是男朋友从外地过来,同居需要做好哪些生活上的准备,却被其他用户修改为“和男朋友同居我该做好哪些准备?”,导致大量回答被迅速导向为性生活指南,比如“防拍防盗备好套!”、“带套
多买点卫生纸
享受高潮吧”,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谁愿意娶一个被持续被别人操了数年的姑娘?”。提问者把问题改回后又被其他用户多次修改,最后提问者难以忍受,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退出了:“知乎现在越来越没意思了,那些人随意更改别人的问题,真的很让人失望。退出了,再也不用知乎了,不知道有没有同样愤怒的人? ”。该问题得到大量资深用户们一致的回答:“走好不送。”,而且该问题很快又被其他用户修改为:“你怎样看知乎的公共编辑功能?”,“用户是否有权利修改他人的问题?”,再次偏离了原先问题的本意。随后某“恶意用户”的抗议行动使事件继续升级,他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直接在这个问题的补充说明中写道:“。。。一个问题大家改来改去,只要自认为比提问的人改的高明就可以来露一小手,比如俺加的这条。这合适嘛?。。。”,随后不少用户卷入了修改和争论,有的资深用户反弹式地提出:“知乎是否应当拒绝低端用户?”。最后该“恶意用户”在随后的争论中遭多人举报,被管理员冻结账号,事件不了了之。知乎是国外的社交问答社区在国内的山寨版,从功能设置和用户界面风格都如出一辙。虽然的运营也有一些问题,但却没有出现影响如此之大的争议。而规模更大、运营更成功的则更令人羡慕,用户可以很容易在海量的问答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问题也都可以被其他用户编辑,但不论是新老用户都能和睦相处。再说维基百科,作为用户自由编辑内容的鼻祖之一,其整体运营的成功更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同样的功能,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呢?实际上,这些成熟的网络系统的运维只是针对平台本身的,基本不介入用户创造内容的过程。也就是说,运维只是负责搭建舞台,而不去干预表演,内容的产生和维护是由用户自发完成的。这就需要后台足够聪明,能够识别不同用户的行为,并给予不同的优先级。比如stackoverflow给每个用户设定了一个reputation值,reputation高的用户可以获得更高的权限,而reputation值是根据其问答由所有用户的投票产生的,比起运维人员直接介入,是一个相对公正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最近国外旅游网站 Orbitz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按用户终端分类(Mac/PC)的不同消费习惯来相应推荐不同档次的宾馆(),还有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分析并归类为各种特征,虽然在隐私保护方面广受诟病,但使Amazon有能力做到“”,这都体现了这些网络平台利用数据的能力。实际上,后台设计的优劣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却是决定性的,而国内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把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都集中在调界面上,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如果再发散一下,联系到最近新浪微博通过收费会员制来增加收入的尝试,而没有象像承诺永久免费的 Facebook 那样根据用户特点实现个性化、精准投放的个性化广告来获得收入,这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其后台核心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互联网行业里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国内网站只会山寨硅谷同行的 UI,而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核心能力--后台数据挖掘、分析以及由此而来的充分发掘用户贡献的数据的商业价值的能力,知乎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由于javascript、CSS的开放性,UI是很容易抄的,但是,如果一个社区网络系统不能随着用户贡献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变得更聪明,它还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吗?就是从直接的用户体验上来看,在一些传统BBS向社交网络迁移的趋势下(例如水木社区新增了@提示和回复提醒功能等),知乎与传统BBS论坛的区别正在减少,至少从普通用户的体验上来说确实如此。如果说知乎上有一些专业人士提供了较高质量的答案,传统BBS的精华区也同样积淀了大量高水平用户贡献的有价值的信息。但两者都有相同的“人治”弊端:在传统的BBS上,新手都需要一个被资深用户接纳的过程,否则会被忽略。对于新手和老用户的冲突,版主和站务人员会偏向老用户,比如老用户的违规行为常常会被忽视,或者处罚后马上解除,对新用户的处罚则非常严格;在知乎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同样的功能,比如修改问题,资深用户使用就是"帮助完善问题”甚至是“帮助他人提高”,新人用往往就是“捣乱”和“不正确使用”,甚至被扣上“恶意用户”的帽子。这都会造成用户群的分裂。在知乎上经常看到老用户批评新用户“提的问题太水”、“使用知乎的方式不正确”、“应该先仔细阅读知乎指南再提问”,甚至是“你还是回百度贴吧去玩吧,这里不适合你”等等,这种用户体验无疑是不利于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的。从软件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一个软件根据权限设置给用户提供的功能应该都是可以用的,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特别注意一堆主观的”原则“。如果用出了”问题“,产品开发者应该想办法改进,而不是指责用户“使用不当”,这才是做产品的正确思路。现在知乎的做法就好像程序员编程序不做合法性判断,用户在数字框里输入一个字母,系统就宕机了。于是程序员找到那个输错的用户一顿骂,说这个用户不看提示,成心捣乱!这种初级的概念错误是不应该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存在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如果知乎团队有不断分析问题去改善产品的意识,这次事件应该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它至少暴露了以下的不足:1. 后台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缺失使知乎对用户的甄别能力不足,只能通过运维人员的大量人工介入来维持“秩序”。2. 运维团队承担了如此大的责任,但现实是他们的水平不足、处理风格不统一、不专业。运维人员不能合理地处理问题,正确引导方向,而是带有倾向性地介入争议,不公正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3. 管理团队由于缺乏技术背景,习惯性地把社区出现的一些问题归结为“恶意用户”的恶意行为,而不是从功能设计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为把这些暴露系统设计漏洞的用户赶出去问题就自然消失了,从而一次次失去了优化系统平台的机会。4. 维持早期氛围和扩大用户规模之间的矛盾。从感情因素上考虑,知乎试图保持早期小圈子的默契氛围,但作为一个创业团队,又期望市场份额的扩大,给投资者和创业团队带来回报。在平台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这两个方向存在相当大的矛盾,早期小圈子和新圈子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导致目前新老用户之间的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5. 一味拷贝复制硅谷的案例,缺乏创新精神,甚至缺乏适应于国内用户特点的定制功能,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它的生长空间。总之,作为一个网络社区系统,本来应该搭建一套完善的规则体系,让用户操作尽可能简单,善于自动甄别和展示高质量的内容,尽可能杜绝运维干预内容创造的过程。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知乎的功能设计非常糟糕,特别是后台数据分析基本缺失,造成社区割裂,潜规则横行,事实上形成多数人暴政,以正义之名行作恶之实。为了改善用户体验,需要知乎团队重新审视产品设计,重视后台数据分析功能,完善规则体系,对产品进行整体重构。此外,还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水平,使他们从BBS版主的管理思维转化到网络社区的服务思维,这样构建的平台才可能有前途。
请后参与评论是否应该专注于一门技术?还是应该对多门技术都有涉猎?IT技术种类太多,太过于繁杂了,选择技术方向是否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呢?
应该多涉及一点 然后精通某一门或两门
这里我们暂且将程序员定义为真正的会输出代码方案的人,而非SA或者架构师。 那么谈到它,得先了解“程序员”是个啥职业。通常在大部分团队中,程序员会作为技能型的人才加入,基于特定的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在一些Geek团队中,程序员也会作为创造型的人才,为产品提供更“潮”的功能和创意。这主要是由团队氛围和自身的&b&主观能动性&/b&所决定。&br&&br&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技能型人才,当涉及到具体技术方案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因此良好的沟通,丰富的经验都会是非常宝贵的特质,但&b&从技能型角度来看,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经验&/b&。&br&&br&这也同时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是否应该专注于一门技术?还是应该对多门技术都有涉猎?&br&这对自身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有关联。针对一门语言来说,通常其知识构成如下:&br&0)数据结构 + 算法&br&1)语法 + 基础库&br&2)常用框架的掌握&br&3)模式和最佳实践&br&4)性能调优、Debugging、Troubleshooting等&br&5)可以对语言深入吐槽,比如Python为毛搞GIL,.net 4的GC线程咋就不一样&br&&br&我加了第0条,是因为不论是在哪门语言下,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br&而纵观1、2、3:&br&* 语法和基础库很容易通过短期培训或者项目历练掌握。&br&* 框架的学习成本通常也不高,但是它的学习通常可以带来很多益处,最直观的就是:&br&学习框架源码可以让你规范自己的代码、提高代码质量。&br&学习多个框架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方案的差异化,以其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方法。&br&* 而模式和最佳实践,则需要靠自身多学多练多积累,被最终被归纳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在现有的语言体系,除非你从C家族跳到LISP去,否则跨语言的迁移成本很低,主流语言都已经是OO系,纵使你真的做了C ~ LISP的转型,当熟悉了函数编程的“妙处”,一样可以迁移过去。要不为啥有句老话说,计算机界的大牛,最终都去玩LISP了咧。&br&但最要命的是第4、5点。疑难杂症的解决,靠的是1%的灵感和99%的经验。而这类经验很多和平台特性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只有在一个平台下沉浸相当多的时间,才可能成为专家。同样,除非对一门语言有深入了解(如看源码,反编译),才能做到剥开现象看本质。而像前几年JAVA和.net天天互相吐槽的日子(我承认),只不过是外行看热闹罢了。&br&&br&最后,从流行趋势上看。除非是偏门语言,否则在TIOBE TOP10上的,你学哪一门,深入下去都有好收成。最重要的是:学一门语言,尽量多写多练,让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可以达到至2、3的水平。而非仅仅会用。技能型岗位,&b&只有你形成了系统化思想,并在某一领域有自己读到的见解,才能在团队中有一席之地,否则永远只是一个团队中可替代的编码机器&/b&。&br&&br&&br&Ps:个人建议可以学习一门工程语言(如JAVA,.NET,C++),再学习一门轻量级的动态语言(Python,Ruby等),不同的语言反应了其设计哲学,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想的脉络。
这里我们暂且将程序员定义为真正的会输出代码方案的人,而非SA或者架构师。 那么谈到它,得先了解“程序员”是个啥职业。通常在大部分团队中,程序员会作为技能型的人才加入,基于特定的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在一些Geek团队中,程序员也会作为创造型的…
1、多年的研发工作所锻炼的那种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将不仅仅使你受益于面临新技术、新问题之时,甚至也能使你受益于非技术工作。&br&&br&2、对某一项技术的积累。其实程序员最有价值的不是学了多少项技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已经学了的技术掌握得有多深。学十样技术,各个都不精,还不如学一样技术,但是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练就对这项技术深厚的功底。
1、多年的研发工作所锻炼的那种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将不仅仅使你受益于面临新技术、新问题之时,甚至也能使你受益于非技术工作。2、对某一项技术的积累。其实程序员最有价值的不是学了多少项技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亲热天堂》总结起来这几点吧:
IM积累的深厚用户基础
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pony领导下,深入每个员工,在这个价值观认同下,对用户、产品的态度非常一致,员工有自豪感和认同感,工作价值感强,有工作热情 (局外人看,这条不一定对)高层战略方向把握到位,公司管理不错
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探讨,可惜我稍微觉得大部分的答案都有点隔靴挠痒的感觉,可惜了。为了不引起争议,所以匿名回答一下吧。纯从战略层面分析,都是大实话,供参考。
&br&&br& 腾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其IM平台这个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具体的历史背景就不介绍了。不过想特别指出的是,何谓平台? 拿QQ为例,重要的有几点:
&br&&br& 第一,从前台测看,QQ作为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具备了占领用户桌面的巨大战略意义(同类的典范还有360,也是为啥360和QQ天然矛盾深刻的底层原因),这点上是其他纯web类产品望尘莫及的(例如百度)。
&br&&br& 为什么一个占领用户桌面的产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请想象一下全国目前有N亿的用户每天选择让QQ伴随windows一起自动启动,然后只要QQ处于启动态,就可以方便的触达用户,相信大家都收到过QQ在屏幕右下角弹出的所谓tips消息,这点导致腾讯后续推出新产品的营销成本基本为0,也是为什么大量的腾讯产品能够先观望市场,而后后来居上的原因,例如腾讯网(每天QQ弹出的腾讯新闻小窗其实带来的流量巨大),例如QQ游戏(初期通过和QQ捆绑站稳脚跟)。。。
&br&&br& 腾讯各个部门只要凭借手头分配到的“营销资源”(主要就是QQtips消息的配额)就能轻松获得海量用户,这才是“平台”的威力。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过在腾讯做产品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优点在于不论你个人能力如何,只要你在腾讯做个产品,做到百万级用户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但同时缺点在于,大量的产品人员很快养成了过于依赖平台营销资源的恶习,很可能导致离开了腾讯就不会做产品了。
&br&&br& 从这点上,假设同样是1亿用户的话,腾讯对于这1亿用户的控制权和影响力要远大于其他纯Web内部产品。
&br&&br& 第二,从后台测看,QQ作为一个即时通信工具,天然会在后台不断积累用户的真实社交关系链(真实关系链和实名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久而久之,这点为腾讯的IM平台提供了巨大的“粘性”。
&br&&br& 拿同样是从上一点上占有巨大装机优势的360来比,这点上360输给腾讯就不只是一点半点了。举例来说,用户是否会继续安装360主要取决于360的品牌美誉度能否继续维持,一旦360品牌的美誉度出于特定原因而受损就会导致巨大的风险(例如蒙牛和三鹿);而由于QQ不仅仅只是一个客户端,还后台储存有大量的用户真实关系链,因此一定意义上用户已经被绑死到这个通信软件上。换句话所,除非你的所有好友同时一起转换使用其他聊天工具,否则无论如何用户都会继续安装和使用QQ,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少用户是一边骂QQ,但一边还得继续使用的状况。
&br&&br& 总结,从上述两点看,这是为什么IM平台是腾讯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以IM平台为基础,腾讯后续不断希望从平台层面来“结网”,形成了一条密密麻麻的腾讯平台产品网,例如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社区平台、搜索平台、电商平台等等等等,目的都是能够更好地控制用户群。而一旦控制了这批用户,如何在他们身上实现商业价值就水到渠成了。&br&&br&&b&Update &/b& - 几年后再更新一下这个答案,发现当年的逻辑依然正确,只不过主角换成这个名叫微信的IM平台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探讨,可惜我稍微觉得大部分的答案都有点隔靴挠痒的感觉,可惜了。为了不引起争议,所以匿名回答一下吧。纯从战略层面分析,都是大实话,供参考。 腾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其IM平台这个是不争的事实,限于篇幅,具体的历史背景就不介绍了。…
我决定在国外出差的最后一晚晚点休息,在酒店静静的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我尽量客观的负责的回答,不愤青,不炫耀,不攻击,用朴实的语言。只代表我个人的思考,不代表公司。
&br&&br& 腾讯最出名的是PC端的即时通信(IM),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是IM(用户关系链)是整个腾讯竞争力的基础,平台和核心。在PC互联网端的后续出现的很多产品,特别是一些细分市场的产品(由其他公司先发),腾讯通常能够后来居上。这一点也最为人诟病。主要批评是两点:1.依赖绑定 2.扼杀新兴公司
&br&&br& 我之前服务的公司是微软,和腾讯非常非常相似,也是构建一个巨大的平台,然后在后续的新兴领域不断超越已领先公司(从Borland,到Wordperfect,到Netscape),被诟病的点也极其类似:1.依赖绑定 2.扼杀新兴公司
&br&&br& 因为这些,我非常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想法,算不上结论,只代表我目前的考虑:有些公司,他们的产品模式决定了商业模式,尤其是平台性产品公司,注定是先期在搭建平台的努力和投入,在后期的应用上才得到回报。在微软做DOS, Windows的时候,为了赢得一个平台的努力和所冒的风险,如果只算当时Windows本身的回报也许会是不值得的。因为平台产品市场基本是一个零和游戏,你赌整个公司在上边,做不赢就消失。如果只算那个平台产品本身的收益,聪明生意人都不会投资的。那么冒了巨大风险而万幸成功的企业,所有的努力将会这个平台后续应用的回报获得,因为这是之前的努力的回报的一部分,属于分期还款加利息。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从艺20年终于成功的名角儿,拍广告30分钟挣100万。如果单从这回报看,是不公平的暴利。但是事实上,商家购买的是角儿的影响力,这影响力是之前20年不停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这100万从他20年前就开始挣了,这30分钟只是最后的兑现。
&br&&br&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腾讯的IM。算上当时做IM,无收入,竞争对手多,创始人还在继续坚持做。这所有的投入是为了打造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怎么挣钱当时也不清楚。但是后来在这个平台上各项赢利的产品,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做IM的劳动回报,只是延期而已。
&br&&br& 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其他平台级厂商,比如Facebook,360等等等等。
&br&&br& 多说几句: 这样的模式就注定了有些平台级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入到各个细分领域。这个说实话,无可厚非。之所以有细分领域,是因为用户有需求,平台的用户也是用户,作为平台加应用厂商,为平台用户提供自己在该细分领域的服务也是正常。不举IT界的例子,最早的DIET软饮料是1952年的NO-CAL,新兴公司,只在地方销售;然后是DIET RITE,取得较大成功;引起大公司关注这个市场,1960年百事推出DIET PEPSI,DR.PEPPER在1962年推出自己的DIET饮料。1963年终于可口可乐公司进入这个市场,推出TAB,取得巨大成功,后来演变为DIET COKE. 这是细分市场的新兴公司必然会遇到的一个挑战,更大型的公司认为这个需求成为一个大众需求就会进入这个领域,新兴公司可以选择被投资被收购从而延续自己的价值(比如ZAPPOS被AMAZON收购,YOUTUBE被GOOGLE收购),这也是新兴公司的一个成功。当然如果这个新兴公司认为这个细分领域可以成就一家更大规模的公司,即便大型公司进入这个领域也无法与之竞争,这就是公司领导人对产业和对自己的判断了,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这是领导人的GUTS,愿赌服输. DROPBOX的创始人拒绝苹果的收购,他要为他以后的成功失败担负荣耀或责任。大公司进入细分领域也有失败的案例,微软进入消费领域很少有成功案例,腾讯在进入电商,搜索领域后也不是所谓的“大兵所至,片甲不留”。
&br&&br& 回到主题: 所以,对的,我相信IM平台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br&&br& 从IM出发,我觉得衍生出来的竞争力就变成了,信息双向传递而产生的独特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包括:信息实时直接触达最大范围用户的能力,用户反馈回收的能力。有了第一种能力,使得平台上的应用产品对于用户的discoverability直接增强,从而使得用户对新产品有快速的认知;有了第二种能力,使得产品在滚动,迭代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好的产品。因此,两者配合,使得腾讯公司在用户的新需求出现后,可以迅速的跟上新产品,并且快速的使得新产品达到相当的品质.
&br&&br& 于是,这种公司与海量用户之间信息双向沟通的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br&&br& 再往后衍生,海量用户服务能力,海量用户架构,运营能力都成为竞争优势。我就不详细说了。
&br&&br& 最后,我想再说一下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核心竞争力, 就是员工的群体性努力,群体性指的是几乎所有的员工,从CEO,总裁到基层。你可能会说,每个公司的人都会说自己员工努力啦。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微软,还是腾讯,员工_真的_很努力,工作的负荷远远超过我工作过的其他公司,也超过我身边认识的其他公司的员工。在微软,我觉得几乎每个人都或主动或被驱动的常年维持大负荷的工作。当时和Nokia合作项目,Nokia总部的人对我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不论什么时候发电邮,我们都会马上回,似乎没有时差一般。一次半夜一点左右,他们的一个邮件需要三个职能的同事回信写工作细节,10分钟之内,我看到我和我们几个同事的邮件全部发出来了。在腾讯,晚上门口长长的的士趴活的队伍早就是一道风景线了,一次我带IT界另外几个著名公司的朋友在很晚的时候到腾讯,他们的反应几乎是惊呼。我几乎经常性的在晚上1点钟左右还不停的收到同事的运营报告,数据分析。我认识的经理也差不多都是这样。这种努力为什么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呢?因为这其实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管理庞大知识型工作者群体的能力。我记得我在微软时,和一个美国的资深的开发主管聊微软的竞争力,他的回答就是,微软的竞争力在于自己管理这么大规模的一间公司,虽然不能说管理的多好,但是至少还OK,不太会犯致命的错误,持久战中等对手犯错误。那么竞争对手你要小心,新兴公司随着业务进步,公司变大,会面临很多必然的问题,如果人性弱点浮现(因初期成功骄傲自满,组织变大无序的政治斗争),一个错误就会被这种从上到下很努力的公司超越,变成灭顶之灾。他举了NESCAPE的例子,一个灾难性的烂版本出来,终于被IE超过。(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乔布斯97年回归苹果,介绍微软投资时,对应台下嘘声说,你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情,苹果没做好,是我们自己搞砸了,不是因为别人。我有时看到业界一些公司的公关稿时,经常会想起这段话。)一家全员都非常努力的公司,犯巨大错误的机会可能会比较少,因为如果价值观走歪,策略愚蠢,员工会考虑一个问题,我这么拼命是值得的吗?我觉得格外努力的员工群体会帮助整个公司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立即察觉,无论是从优秀员工离职率还是别的调查。
&br&&br&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不停的脑子里面浮现出来我部门的几个同事深夜工作的样子。
&br&&br& 因此,我觉得这种非常努力的员工和工作氛围,而导致的一种竞争力,也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吧。
&br&&br& 以上就是我长期思考的一点想法。感谢知乎的周源发了问题邀请,促使我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腾讯当然有缺点有不足,不过我还是觉得看同行的时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是应有的态度吧。
我决定在国外出差的最后一晚晚点休息,在酒店静静的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我尽量客观的负责的回答,不愤青,不炫耀,不攻击,用朴实的语言。只代表我个人的思考,不代表公司。 腾讯最出名的是PC端的即时通信(IM),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是IM(用户关系链)是整个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火币网--比特币交易平台
,招聘产品经理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