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没有打孙式太极拳教学的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晚年都练什么?_百度知道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晚年都练什么?
提问者采纳
钻研形意拳、讲孙禄堂晚年常练写字,但不及前文明确和准确,而不见其练拳等说法、太极拳,晚年则独练太极拳”、1962再版的《孙式太极拳》前言中称“……(同前),晚年常打太极拳”。另有孙禄堂先生晚年曾与关姓道士同修道家功法,以毕生精力孙禄堂先生之女公子孙剑云先生在1957年所著《太极拳》一书前言中称“先父禄堂公、八卦拳。这是比较明确和准确的早期材料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看一下《孙禄堂武学录》,仔细阅读其中的文章,应能有所得。
孙禄堂学过太极,形意,八卦。孙氏太极就是这三种拳的汇编,他晚年该是练自创孙氏太极吧。我能确定的就是他晚年一定是以修内功为主。
孙禄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省太极拳健身大赛漯河收兵
本报讯(记者 刘超峰)由省体育局主办,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漯河市体育局承办2013年河南省第二届太极拳健身大赛,日前在漯河结束,商丘代表队金牌总数位居第一名。 本次比赛共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大项,其中个人比赛的项目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集体比赛项目有太极拳、太极器械、太极拳械、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比赛共吸引了郑州、洛阳等全省20个代表队200多名队员参加。太极拳养生文化考&三
 6、文化根脉
  太极拳的产生意味着给了我们第一个法宝:“创新”。同时在“诸靠缠绕我皆依”中又给了第二个法宝:“舍己从人”。这就是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持续至今。早先体现在推手“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后来长期体现在适应中老年人运动。太极拳始终围绕“从人”而变化创造着,它象流动着的活水,给人生命力。《黄帝内经》说:天地万物“莫贵于人”。但,人生苦短,多少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太极拳始创有一百零八势,谓之“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似乎早就预示我命在我不在天,太极拳养生可以延年!太极拳“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和“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特点,始终使其与时俱进紧紧顺应人的需求而变化。它贡献的第三个法宝是将切入点定位在亘古话题“养生”之上,契合现时代最广大人群的愿望。太极拳养生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根脉,由此我们从它的养生文化举隅中可见一斑。传统养生思想,它的流派分支所形成的“要慢不要快”的套路节奏,奠定了太极拳运动普遍适合人体延年益寿的基本生理需求。太极拳发展中产生的要领要点,许多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静、柔、意、气、缓则是与传统养生联系最紧密的。有了这些相通的要素,太极拳才会由技击发展为健身,进而迈入养生领域。
7、理论发展
  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养生延年内容。最初的太极拳歌诀、拳论中没有脚步之类的提法,《太极拳论》也只有从推手角度而论的“走”与“双重”。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步履蹒跚,拐棍助行,是人衰老的明显特征。而太极拳“上虚下实”的练法中包含有承载着人体运动负荷的步法锻炼。到了武禹襄时,他在《打手要言》中形象地总结为“迈步如临渊”和“迈步如猫行”,认为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脚”。这与佛家、道家的养生格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摩得勒伽论》中说:“比丘径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低头”,“当正直行”。而道家则比喻为:“行作鹅王步”(《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要求象鹅踱步,脚不交叉,颈项昂起,目视前方。李亦畲又进一步发挥了“走”和“脚”的理论:“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陈氏太极拳的大理论家陈鑫更有发展,他说:“上虽凭手,下尤凭足”,他还将“两腿之劲,皆由足大拇指领起”与“涌泉”等人体穴位联系起来论其劲法和经络运行(顾留馨:《太极拳术》)。后来各派太极拳对“迈步”又有许多新的阐述。杨澄甫“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认为虚实“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还编成口诀:“两腿弯曲分虚实”,也认为“太极要义在里边”(《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在姿势上提出指导迈步行走的“溜臀裹裆,叠胯屈膝,折踝展趾”等要领(《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人从婴孩到老年是用脚“走”完人生之路的,可见脚对每天的行走是多么重要而太极拳在它的特殊的行步规律下产生发展的理论已介入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养生活动。气,是人生存必不可缺的,而养生莫不谈“气”。陈王廷《拳经总歌》没有一个“气”字,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了第一个“气”字,但只点到关键的“气沉”问题就一带而过,下无旁文。《十三势行工歌诀》有了“气遍身躯”、“气腾然”、“意气”三处关于“气”的不同说法,一是讲周身之气,二是讲腹中之气,三是讲意与气的关系。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提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宜鼓荡”、“气如车轮”、“气敛入骨”、“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气须换得灵”、“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等十多条有关“气”的要言。他的“四字不传密诀”:运气敷布,以气盖彼,以气对彼和以气全吞深化了“气”的运用。后人李亦畲较为准确地提出了“以意运气”的概念,并指出“炼气归神(《五字诀》)这样一个更多地可被养生所用而不是仅对“彼”所言的用语。从“以心行气”发展到“以意运气”,太极拳理论家开始注意起气的运行。李亦畲解释“气沉”时说:“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到陈鑫论太极之气就更具体了,什么“清气”、“浊气”、“中气”、“横气”、“元气”、“浩然之气都用上了。但“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顾留馨:《太极拳术》)却是他的最具体地对太极拳养生的贡献,而且是别人没有这么深刻认识和论及过的。陈鑫将心、意、气、经络联系在一起融入拳理,丰富和发展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成了有利于太极拳向养生方向发展的理论雏形。
郑州馆&政六街馆&&&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式太极拳的特点—雷世泰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雷世泰
赵小燕女士摄于1966年,当时剑云先生52岁,她的手给人的感觉就是棉裹铁。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一) 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是唯一的三拳合一的太极拳,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合一的基础是前面形意拳里讲过的“孙氏八法”: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骨架),以形意和八卦的典型动作为元素,用太极拳的理念以松柔圆活的劲路加以贯穿编排而成。所以说孙式太极拳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太极,与其他各派(陈式除外)不同,如杨式来自陈式,吴式来自杨式,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打的不规范时就容易混淆,而孙式太极来自形意八卦,与其他太极虽有许多招式的名称相同,但动作却完全不同,一万人同时打各式太极拳,其中的孙式一眼便可以看出来,决不会混淆。从大的方面来看至少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没有马步和弓步;以开合为贯穿始终;进退活步相随。
看几个具体例子:
懒扎衣,一捋一挤,是形意劈拳的一裹一起钻,而后面的一棚如同劈拳的束身,一按即是劈出,这几乎是个完整的劈拳。如果不打立圆打横圆,走八卦寰研之劲,则又是穿掌所含的推拖带领,把人带起来横着抡出去。现在是用太极的球劲,浑圆一气,绵绵不绝,把上述的意思表现出来。
三通背,一转身之间,既有八卦大蟒翻身背摔之意,又有形意猴形折返引带之法。
进步搬拦锤,既是形意横拳,又是八卦的穿掌。
玉女穿梭,手是形意炮拳,脚是八卦穿掌。
提手上式,与形意猴形之叨绳式几乎一样,只左手不在颏下而在额头。
野马分鬃,其身形腿形与形意龙形相同。
还有许多动作也与别家太极的名称一样,但动作外形与内涵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孙式来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别的太极,这样的例子在孙式太极中随手可拈。
换个角度再看,所有孙式太极拳的动作,在稍加调整后都可以轻易还原为三体式,如搂膝拗步,身形不动,后脚坐实,前脚迈出,两手换一下位置,就成三体式。至于手挥琵琶,高探马,更是几乎一样。单鞭式应该最不像,其实只要把左脚连身体右转45度,右脚收回些,摆直,左手放到肚脐,就是三体式。所以孙式太极的三拳合一,是水乳交融的融合而非混合、捏合、拼合、凑合。三种拳术能够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础,若从本质上、内核上不能合,勉强合起来也只能是凑合。总括起来,孙式三拳之间都有那些共同之处呢?
一,三者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要求是一致的,即为“九要””八法”之说,一般要求的如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气沉丹田等,自不待说。特别是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这8个方面的特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孙式三拳共有的特点,也是孙式拳和别家的重要区别。别家太极拳都是两根轴,而孙式是一根轴,架子高,步幅小,没有大马步或大弓箭步,以单重三体式为基础,万变不离三体式。有人把孙式太极拳形容为“形意的骨,太极的肉,八卦的腿”,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是把三者分开来理解的,而在孙式拳里,这三者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互溶互通的,从训练方法到应用技击都是共性远远大于个性。
二,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纯以神行,顺其自然,反对浊气拙力,即使是以阳刚著称的形意拳也同样如此,是“武术中之文雅事也”(孙禄堂先生语)。
三,三者的理论基础都是太极阴阳之说,阴阳相生相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为依存,互为消长。所以练起拳来都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吞吐和化,收放伸缩,绵绵不绝,生生不已。
四,三者在与人搏击时都讲究以柔克刚,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借力打力,而拒绝硬碰硬式的蛮缠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刚劲的(主要在明劲阶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进,也决不是硬打硬进,这从它的动作设计上可以得到证明,它所有的动作都有手臂的钻滚裹翻,用来化掉对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练到暗劲阶段后就与太极拳毫无二致了。
五,三者都同时具有养身、祛病、技击的功能,不论老弱妇孺均可练习,是武术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径,清末民初以后文人习武日渐增多,蔚成风气,就是因为这三者开始普及于民间的缘故。基于以上五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拳合一这个大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孙禄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极拳中,孙氏是创立得最晚的,它就应该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多做出贡献,这是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一般来讲,先行者负开拓之艰,基础之重,而后来者则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孙氏太极拳创始之后,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不再分家,习拳者多三拳兼会,从事实上认可了三拳合一。但是,许多人的合是身合而不是拳合,即一个人可以同时练尚式形意,杨式太极和尹式八卦,因为都是内家拳,可以并行不悖,但是这三拳本身是无论如何合不到一起的,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孙式太极拳真正作到了拳中的三拳合一。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二) 开合贯穿
开合的动作为孙氏太极拳所独有,不仅在别家的太极拳中找不到,就是在形意拳和八卦拳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动作,这可以说是这套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是孙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做为联结的关键,在全套98式动作(包括起式和收式)中,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约占27%,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他的道理何在?作为传习孙氏太极拳者不可不探究。
首先,开合体现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内容。从太极拳“正名”的角度讲(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太极拳的定名来看,“太极”是什么?至大者为“太”,至广者为“极”,天下至大至广者,“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故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为“气拳”,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恰恰说明太极拳是以“气”为模拟对象的拳术,是一种象形拳术,这和我们的象形文字,和八卦取象于自然,和许多武术取象于动物是同出一辙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乃法于气。既如此,气的最基本性质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抛开哲学意义上的“气”不谈,只看物理意义上的、作为物质之一种的“气体”:它没有固定形态;可流动;可以膨胀和压缩。太极拳与之相对照:气没有固定形态,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极拳内外相合,顺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刚;气流动,则太极拳要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气有涨缩,所以太极拳有开合。气是无形无象的,这恰恰给了它开合伸缩收放的自由,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开合也是基于对气的摹仿,是对于气的功能与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或者说是由于对气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后设计于拳路中的动作。实际上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所应该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气之用。气的作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那么太极拳的用也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将对手放出,放就是合,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缩,就是吞,就要开,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是都是肢体的伸缩,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是从广义上来认识开合。
其次,从狭义上看,开合动作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从动作外形上看,它与佛教双手合十或气功中的某些姿势接近;从内中体会上看,它绝对是调理气息的,在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之间,起到静心理气的作用;从动作技击上看,它在开合间带动了全身的涨与缩,并隐含了太极拳大部分的手法,如开手有掤、捋、采、挒,挂、肘之用,合手则有棚、挤、按之用。
把开合作为拳中套路动作的转折连接,也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在做动作时都有体会,一式做完往往精神会有瞬间的松懈,力与力之间,气与气之间,意与意之间产生间断,这是极不利于一气流行的锻炼效果的,而用开合作为转折,可以从心理、体能和气息上加以调理,有亏损处加以补充,有滞涩处加以柔滑,有虚浮处加以沉稳,有软弱处加以强固,总之,在开合中做一阶段性的调整,使得神气无亏,总是饱满鼓荡;动作无亏,总舒服自如;气息无亏,总是匀细深长。开合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动作平和,即使练习者做得不到位、不标准,也能起到调理气机的作用,当然,做好了对调理心肺功能非常有益,开时走肺经,合时走心经.即使坐在那里只打开合,不要多,打到100个以上(当然是合着呼吸打,而且要基本正确),身上自然会有感觉.另外,开合本身就是实用功夫,就可以用于实战。只可惜,现在许多人都不重视它,所以大多数的开合动作都不标准,效果自然不会好.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三) 进退活步
步法灵活是孙氏太极拳的另一大特点,有进必跟,有退必随,整套拳中没有弓箭步和马步,尽管手上可以很舒展,但脚下从来都是很严谨,没有大的跨步,进退都是形意拳的法度,走转都是八卦拳的法度,要求以前进后退不费力,重心移动平稳连续为准。
毫无疑问,弓箭步和马步都是很稳当的步法,跨度大,底盘低,稳定性好。但稳不是绝对的,曾有前辈说过,即使把你的两脚捆在木桩上,可算稳了吧?但你腰以上的功夫不行,还是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这也就是说,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和活是一对矛盾,过于稳就不活,过于活就不稳,都不可取。活和稳是要互相付出代价的,要稳就要牺牲一部分活,同样,要活,就要牺牲一部分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要稳中求活,活中有稳,方不失守中之意。过去有走极端者,在八仙桌下练太极拳,一套拳少说半小时,多则一小时,腿部的负担太重了,不利于气血的运行,年轻时可能尚无所谓,中年以后,则多不良于行。盼望快出功夫是好事,但要按规律办事。孙氏太极拳设计为活步,强调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并非不要稳定性,而是要练习者更习惯于在动中求稳,以运动求稳,这样更接近于实战要求。基于此,孙氏太极拳不要求式子太矮,比平时走路略矮一些就行,大小腿间最佳角度是135度,最低不能让膝盖处有小于90度的死弯子,以利于运动的灵活和气血的运行。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四)打出特点来
在练拳的过程中,怎么样体现上面所说的孙式拳三个特点,或者说,从旁观者的角度如何检验你打的拳是符合这些特点呢?对三拳合一来说,这似乎太抽象;而对开合与活步来说,似乎又过于简单。其实,对三者来说,都是既具体又不简单的。下面分别来看:
三拳合一,最基本的,就是万变不离三体式,整套太极拳98式,任何一个动作都应该能够在身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还原为三体式,比如搂膝拗步,把后面虚着的脚落实,前面的脚迈出,撑在胯旁的手伸出,向前推出的手拉回到肚脐,身形、肩、胯都没有动,就成为标准的三体式。在整套拳中,只有白鹤亮翅和单鞭是两腿左右站立的,剩下的动作都是身体45度侧对前方,两脚也是45度分开前后站立,不管手是什么位置,都很容易还原为三体式。即使单鞭也一样,把左脚向右扣转,左手收回到肚脐,右手不动,右脚随着摆顺,即成三体式。孙式拳有个比喻,是:形意的骨,八卦的腿,太极的肉,有道理。虽然不完全准确,也是“虽不中,不远矣”。形意之骨就表现在万变不离三体式上。许多人打孙式太往往是身子正面对敌,无论打懒扎衣还是三通背,也无论是搂膝拗步还是抱虎推山,统统没有侧身的概念,这可能与他们站三体式本就不标准有关。
开合,广义来说就是阴阳,在打拳时打出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开中有合,合中寓开,一气之伸缩,一气之流行,活泼圆满,意要圆满,气要圆满,身形动作都要圆满,真正作到伸缩自如,收放自如,形成以丹田为中心的“意球”(对应意轴而言)。具体到打拳的动作中,就从把开合做正确开始。手型对了,胳膊和肩膀的运行路线对了,内里的感觉才有可能对,进而再找全身开合的感觉,再进而把所有动作中开合的感觉找到。
活步的关键在前滚后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重心的移动是平稳而连续的,简单的检验标准是后腿不能蹬直,多用胯和脚腕发力,尽量少用膝盖,发力后迅速跟进而不要拖在后面像尾巴。比较高级的检验方法是,任何一个动作可以随时叫停,立刻停在原位,保持不动,说明重心的移动是平稳而连续的,控制身体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换句话形容,打太极拳就应该像是在太空行走一样,身体有漂浮在空中的感觉。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孙式太极拳打人是用形意拳嘛?_百度知道
孙式太极拳打人是用形意拳嘛?
提问者采纳
这个分类观念容易让人迷糊。因为不是很偏异的拳种,却是很多拳种共有的,其式在六合态中训练三节关联得以摧生内劲,在孙式三拳中:“一拿三体式他就出去了,只是展现出来的外态不同,这是对‘拳学根本大同’的不了解、大同小异的重要训练内容,自己用如同三体式那样的内整外摧将对方发打出去、吴氏太极拳,将符合三拳合一概念的孙式形意拳三体式这个非常好的训练方式同样应用在孙式太极拳训练体系中。”——指在对方失态的瞬间,什么劲的本质都是一个劲。但是。但观其形态:杨氏太极拳、八卦掌,都有多少不一的共性。在孙式太极拳中,由于遵循‘三拳合为一体。很多时候‘三体式’也成为孙式太极拳爱好者的一个口头词,是用来在静态中体会拳学要领的方法,大概意思是出尖摧发态,如前文所述、少林拳等等诸多拳种和传人。至于形意劲、太极劲,都有类似三体式的静态训练,一体分为三种形式’的三拳合一思想,所以、八卦劲。只是别的拳种传人不叫‘三体式’这个名字。例,并不专指三体式这个静态桩形,是的。很多人认为三体式仅形意拳独有。因此。三体式是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手段之一这个话题可能是由那个孙式太极拳打人是不是用‘三体式’而派生出来的吧,这也是孙禄堂老先生三拳合一思想的核心观点,给人的感觉是孙式太极拳用的是形意拳的东西?三体式是形意拳中非常著名的训练方式。希望能帮助各位改变这个观念,同时三体式也是拳学上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静态训练法。如,如果以名称‘三体式’来判断那仅是形意拳独有,也没因前辈中有练习形意拳而产生误会而已
提问者评价
感谢你的无私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形意拳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并不是用形意拳打人,太极拳怎么会用形意拳打人呢?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拳种,孙氏太极拳再怎么形意劲他也是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讲究“形意劲”在练太极的时候用的是形意的劲
你可能理解错了,打太极拳要掌握刚劲有点难度,所以要借用形意拳的力量来感觉。相反,形意拳打起来很刚猛,时间长了会感觉很累,这个时候打一套太极拳会感觉舒服多了。太极需要形意劲,形意需要太极功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十三式孙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