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指手指血管损伤,特指手指神经损伤,腕和手水平肌肉和肌腱与韧带的区别损伤,创伤性指侧副韧带断裂

我确定找律师打官司
不找律师只是想征求下法律意见
您的位置:
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更新时间: 浏览:47 次
热门推荐:
伤害部位停工留薪期头面部损伤(s00-s09)头部浅表损伤s001个月头部头皮开放性伤口s011个月颅骨和面骨骨折s02颅骨穹隆骨折s02.03个月单纯颅底骨折s02.1(如伴csf漏或并发颅内感染,需在完全控制后)6个月鼻骨骨折s02.23个月单纯眶底骨折s02.34个月颧骨和上颌骨骨折s02.44个月牙折断s02.51个月下颌骨骨折s02.64个月累及颅骨和面骨的多发性骨折s02.76个月其他颅骨和面骨骨折s02.85个月头部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03颌关节脱位s03.03个月鼻中隔软骨脱位s03.13个月牙脱位s03.22个月颅神经损伤s04视神经和视路损伤s04.06个月动眼神经损伤s04.16个月滑车神经损伤s04.26个月三叉神经损伤s04.36个月展神经损伤s04.46个月面神经损伤s04.56个月听神经损伤s04.66个月副神经损伤s04.76个月其他颅神经损伤s04.86个月眼和眶损伤s05结膜和角膜擦伤(深层)s05.01个月眼球和眶组织轻度挫伤s05.11个月眼撕裂伤和破裂,伴有眼内组织脱出或缺失s05.212个月眼撕裂伤和破裂,不伴有眼内组织脱出或缺失s05.33个月眶穿透性伤口,伴有或不伴有异物s05.46个月眼球穿透性伤口,伴有异物s05.56个月眼球穿透性伤口,不伴有异物s05.63个月眼撕脱伤s05.73个月眼和眶的其他损伤s05.83个月头面部损伤(s00-s09)颅内损伤s06脑震荡s06.03个月硬膜外出血s06.46个月创伤性硬膜下出血s06.56个月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s06.6(不伴有脑室扩大)4个月其他颅内损伤s06.74个月硬膜下积液s06.812个月慢性脑膜下血肿s06.96个月脑挫裂伤s06.1012个月脑干损伤s06.1112个月头部软组织挤压伤s071个月头面的部分创伤性切断s08头皮撕脱s08.06个月耳创伤性切断s08.13个月头面部其他部位的创伤性切断s08.83个月头面部未特指部位的创伤性切断s08.93个月头部其他和未特指的损伤s09头部血管损伤s09.01个月头部肌肉和肌腱损伤s09.11个月耳鼓膜创伤性破裂s09.23个月头部多发性损伤s09.76个月颈部损伤(s10-s19)颈部浅表损伤s100.5个月颈部开放性伤口s110.5个月颈部骨折s12第一颈椎骨折s12.06个月第二颈椎骨折s12.18个月颈部脊柱多发性骨折s12.78个月颈部其他部位的骨折s12.84个月颈部水平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13颈部椎间盘创伤性破裂s13.06个月颈椎脱位s13.16个月颈部多发性脱位s13.38个月颈部扭伤s13.42个月甲状腺区扭伤s13.52个月颈部水平的神经和脊髓损伤s14颈部脊髓的震荡和水肿s14.012个月颈部脊柱神经根的损伤s14.212个月臂丛神经损伤(如神经移位加移植手术18月)s14.312个月颈部周围神经损伤s14.42个月颈部交感神经损伤s14.52个月颈部水平的血管损伤s15颈动脉损伤s15.06个月颈部多处血管的损伤s15.76个月颈部挤压伤s171个月胸部损伤(s20-s29)胸部浅表损伤s20乳房挫伤s20.01个月胸部挫伤s20.21个月胸部多处浅表损伤s20.71个月胸部损伤(s20-s29)脑部开放性伤口s212个月肋骨、胸骨和胸部脊柱骨折s22胸椎骨折s22.06个月胸部脊柱多发性骨折s22.18个月胸骨骨折s22.24个月肋骨骨折s22.33个月肋骨多发性骨折s22.44个月骨性胸廓其他部位骨折s22.84个月胸部关节的脱位和韧带扭伤s23胸部椎间盘创伤性破裂s23.06个月胸椎脱位s23.16个月胸部脊柱扭伤s23.32个月肋骨和胸骨扭伤s23.42个月胸部水平的神经和脊髓损伤s24胸部脊髓的震荡和水肿s24.012个月胸部脊柱神经根损伤s24.212个月胸部周围神经损伤s24.32个月胸部交感神经损伤s24.42个月胸部血管损伤s255个月心脏损伤s265个月其他和未特指的胸内器官损伤s27创伤性气胸s27.02个月创伤性血胸s27.12个月创伤性血气胸s27.22个月肺的其他损伤s27.33个月支气管损伤s27.43个月胸部气管损伤s27.53个月胸膜损伤s27.62个月其他胸内器官损伤s27.82个月胸部挤压伤和胸的部分创伤性切断s28胸部挤压伤s28.02个月胸的部分创伤性切断s28.13个月胸部其他和未特指的损伤s292个月腹部、腰背部、腰椎和骨盆损伤(s30-s39)腹部、腰背部和骨盆浅表损伤s30腰背部和骨盆挫伤s30.03个月腹壁挫伤s30.11个月外生殖器挫伤s30.22个月腹部、腰背部和骨盆开放性伤口s31腰背部和骨盆开放性伤口s31.03个月腹壁开放性伤口s31.11个月外生殖器开放性伤口s31.26个月腰部脊柱和骨盆骨折s32腰部椎骨骨折s32.06个月骶骨骨折s32.16个月尾骨骨折s32.22个月髂骨骨折s32.33个月髋臼骨折s32.46个月耻骨骨折s32.55个月腹部、腰背部、腰椎和骨盆损伤(s30-s39)腰部脊柱和骨盆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33腰椎间盘创伤性破裂s33.06个月腰椎脱位s33.16个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的脱位s33.26个月腰部脊柱扭伤s33.52个月腰部脊柱和骨盆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扭伤s33.72个月腹部、腰背部和骨盆水平的神经和腰部脊髓损伤s34腰部和骶部脊柱神经根损伤s34.212个月马尾损伤s34.312个月腰骶丛损伤s34.412个月腰部、骶部和骨盆交感神经损伤s34.512个月腰部、腰背部和骨盆周围神经损伤s34.612个月腹部、腰背部和骨盆水平的血管损伤s353个月腹内器官损伤s36脾损伤s36.0(轻度、中度、重度)4,5,6个月肝或胆道损伤s36.1(轻度、中度、重度)6,9,12个月腹内器官损伤s36胰损伤s36.2(轻度、中度、重度)6,7,12个月胃损伤s36.3(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小肠损伤(十二指肠加倍)s36.4(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结肠损伤s36.5(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直肠损伤s36.6(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多个腹内器官损伤s36.7(轻度、中度、重度)3,8,12个月其他腹内器官损伤s36.8(轻度、中度、重度)3,8,12个月盆腔器官损伤s37肾损伤s37.0(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输尿管损伤s37.1(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膀胱损伤s37.2(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尿道损伤s37.3(轻度、中度、重度)3,6,12个月卵巢损伤s37.4(轻度、中度、重度)3,4,12个月输卵管损伤s37.5(轻度、中度、重度)3,4,12个月子宫损伤s37.6(轻度、中度、重度)3,4,12个月其他盆腔器官损伤s37.8(轻度、中度、重度)3,4,12个月腹部、腰背部和骨盆的部分挤压伤和创伤性切断s38外生殖器挤压伤s38.06个月外生殖器创伤性切断s38.212个月腹部、腰背部和骨盆其他和未特指的损伤s393个月肩和上臂损伤(s40-49)肩和上臂浅表损伤s401个月肩和上臂开放性伤口s411个月肩和上臂骨折s42锁骨骨折s42.03个月肩胛骨骨折s42.15个月肱骨上端骨折s42.26个月肱骨干骨折s42.36个月肱骨下端骨折s42.46个月肩和上臂其他部位的骨折s42.84个月肩和上臂损伤(s40-49)肩胛带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43肩关节脱位s43.03个月肩锁关节脱位s43.13个月胸锁关节脱位s43.23个月肩关节扭伤s43.42个月肩锁关节扭伤s43.52个月胸锁关节扭伤s43.62个月肩和上臂水平的神经损伤s44上臂水平的尺神经损伤s44.012个月上臂水平的正中神经损伤s44.112个月上臂水平的桡神经损伤s44.212个月上臂水平的其他神经损伤s44.812个月肩和上臂的血管损伤s452个月肩和上臂的肌肉和肌腱损伤s463个月肩和上臂挤压伤s473个月肩和上臂创伤性切断s48肩关节处创伤性切断8个月肩和肘之间水平的创伤性切断8个月肩和上臂其他和未特指的损伤s493个月肘和前臂损伤(s50-s59)前臂浅表损伤s501个月前臂开放性伤口s511个月前臂骨折s52尺骨上端骨折s52.06个月桡骨上端骨折s52.16个月尺骨干骨折s52.26个月桡骨干骨折s52.36个月尺骨、桡骨骨干骨折s52.66个月桡骨远端骨折s52.53个月尺骨、桡骨下端的骨折s52.46个月肘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53桡骨头脱位s53.02个月肘关节脱位s53.11个月桡侧副韧带创伤性破裂s53.24个月侧副韧带创伤性破裂s53.34个月肘关节扭伤s53.42个月前臂水平的神经损伤s54前臂水平的尺神经损伤s54.012个月前臂水平的正中神经损伤s54.112个月前臂水平的桡神经损伤s54.212个月前臂的其他神经损伤s54.81个月前臂水平的血管损伤s553个月前臂水平的肌肉和肌腱损伤s564个月前臂挤压伤s576个月前臂创伤性切断s58肘切断s58.08个月肘和腕之间切断s58.18个月前臂其他和未特指的损伤s592个月腕和手损伤(s60-s68)腕和手浅表损伤s601个月腕和手开放性伤口s612个月腕和手水平的骨折s62手舟骨骨折s62.04个月其他腕骨骨折s62.14个月第一掌骨骨折s62.23个月其他掌骨骨折s62.33个月拇指骨折s62.53个月其他手指骨折s62.63个月腕和手水平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63腕关节脱位s63.03个月指关节脱位s63.12个月腕和腕关节韧带创伤性破裂s63.35个月掌指和指间关节处的手指韧带创伤性破裂s63.43个月腕关节扭伤s63.51个月手指关节扭伤s63.61个月腕和手水平的神经损伤s64腕和手水平的尺神经损伤s64.012个月腕和手水平的正中神经损伤s64.112个月腕和手水平的桡神经损伤s64.22个月拇指的神经损伤s64.35个月其他手指的神经损伤s64.44个月腕和手水平的其他神经损伤s64.85个月腕和手水平的血管损伤s655个月腕和手水平的肌肉和肌腱损伤s665个月腕和手挤压伤s673个月腕和手创伤性切断s68拇指切断s68.06个月其他单个手指切断s68.13个月多个手指切断s68.23个月手指伴有腕和手其他部分的创伤性切断s68.35个月腕关节切断s68.4(手指离断再植术12个月)9个月髋和大腿损伤(s70-s78)髋和大腿浅表损伤s701个月髋和大腿开放性伤口s711个月股骨骨折s72股骨颈骨折s72.07个月经大转子骨折s72.17个月转子下骨折s72.27个月股骨干骨折s72.37个月股骨多发性骨折s72.78个月髋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73髋脱位s73.03个月髋扭伤s73.11个月髋和大腿水平的神经损伤s7412个月髋和大腿水平的血管损伤s753个月髋和大腿损伤(s70-s78髋和大腿肌肉和肌腱损伤s766个月髋和大腿挤压伤s773个月髋和大腿创伤性切断s7810个月膝和小腿损伤(s80-s88)小腿浅表损伤s801个月小腿开放性伤口s812个月小腿骨折,包括踝s82髌骨骨折s82.09个月胫骨上端骨折s82.19个月胫骨骨干骨折s82.29个月胫骨下端骨折s82.39个月腓骨骨折s82.44个月内踝骨折s82.55个月外踝骨折s82.65个月小腿多发性骨折s82.712个月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83髌骨脱位s83.03个月膝关节脱位s83.15个月半月板撕裂s83.24个月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83膝关节软骨撕裂s83.34个月膝关节多发性损伤s83.710个月小腿水平的神经损伤s8412个月小腿水平的血管损伤s856个月小腿水平的肌肉和肌健损伤s866个月小腿挤压伤s876个月小腿创伤切断s88膝切断s88.08个月膝和踝之间的切断s88.18个月踝和足损伤(s90-s99)踝和足浅表损伤s901个月踝和足开放性伤口s912个月足骨折,(除外踝)s92跟骨骨折s92.06个月距骨骨折s92.16个月其他跗骨骨折s92.25个月跖骨骨折s92.34个月▲趾骨折s92.44个月其他趾骨折s92.53个月足多发性骨折s92.76个月踝和足水平的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s93踝关节脱位s93.03个月足趾脱位s93.12个月踝和足水平的韧带破裂s93.23个月足的其他部位脱位s93.32个月踝扭伤s93.42个月足趾扭伤s93.51个月踝和足损伤(s90-s99)踝和足水平的神经损伤s94足底外侧神经损伤s94.012个月足底内侧神经损伤s94.112个月踝和足水平的腓深神经损伤s94.23个月踝和足水平的皮感觉神经损伤s94.33个月踝和足水平的多神经损伤s94.712个月踝和足水平的其他神经损伤s94.82个月踝和足水平的血管损伤s956个月踝和足水平的肌肉和肌健损伤s966个月踝和足挤压伤s974个月踝和足创伤性切断s988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浅表损伤t00头和颈的浅表损伤t00.01个月胸并伴有腹、下背和骨盆的浅表损伤t00.11个月上肢多个部位的浅表损伤t00.21个月下肢多个部位的浅表损伤t00.31个月上肢和下肢多个部位的浅表损伤t00.41个月其他复合部位的浅表损伤t00.81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开放性伤口t01头和颈的开放性伤口t01.02个月胸并伴有腹、下背和骨盆的开放性伤口t01.12个月上肢多个部位的开放性伤口t01.22个月下肢多个部位的开放性伤口t01.32个月上肢和下肢多个部位的开放性伤口t01.42个月其他复合部位的开放性伤口t01.82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骨折t02头和颈的骨折t02.010个月胸并伴有腹、下背和骨盆的骨折t02.110个月上肢多个部位的骨折t02.210个月下肢多个部位的骨折t02.310个月上肢和下肢多个部位的骨折t02.410个月其他复合部位的骨折t02.810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t03头和颈的脱位、扭伤t03.06个月胸并伴有腹、下背和骨盆的脱位、扭伤t03.16个月上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t03.26个月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t03.36个月上肢和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t03.46个月其他复合部位的脱位、扭伤t03.86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挤压伤t04头和颈的挤压伤t04.01个月胸并伴有腹、腰背部和骨盆的挤压伤t04.13个月上肢多个部位的挤压伤t04.23个月下肢多个部位的挤压伤t04.33个月上肢和下肢多个部位的挤压伤t04.43个月胸并伴有腹、下背和骨盆及四肢的挤压伤t04.76个月其他复合部位的挤压伤t04.82个月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创伤性切断t05双手创伤性切断t05.012个月一只手和另一臂创伤性切断t05.112个月双臂创伤性切断t05.212个月双足创伤性切断t05.312个月一只足和另一腿创伤性切断t05.412个月双小腿创伤性切断t05.512个月上肢和下肢任何组织创伤性切断t05.67个月躯干、四肢或身体未特指部位的损伤(t08-t14)脊柱骨折,水平未特指t086个月脊柱和躯干的其他损伤,水平未特指t09躯干浅表损伤,水平未特指t09.01个月躯干开放性伤口,水平未特指t09.11个月躯干未特指关节和韧带的脱位、扭伤和劳损t09.22个月脊髓损伤t09.312个月躯干未特指神经、脊神经根和神经丛损伤t09.412个月躯干未特指肌肉和肌腱损伤t09.56个月躯干创伤性切断,水平未特指t09.66个月上肢骨折,水平未特指t103个月上肢的其他损伤,水平未特指t11上肢浅表损伤,水平未特指t11.01个月上肢开放性伤口,水平未特指t11.11个月上肢未特指关节和韧带的脱位、扭伤和劳损t11.22个月上肢未特指神经的损伤t11.36个月上肢未特指血管的损伤t11.46个月上肢未特指肌肉和肌腱的损伤t11.56个月上肢创伤性切断t11.68个月下肢骨折,水平未特指t125个月下肢的其他损伤,水平未特指t13下肢浅表损伤,水平未特指t13.01个月下肢开放性伤口,水平未特指t13.11个月下肢未特指关节和韧带的脱位、扭伤和劳损t13.22个月下肢未特指神经的损伤t13.36个月下肢未特指血管的损伤t13.46个月下肢未特指肌肉和肌腱的损伤t13.56个月下肢创伤性切断t13.68个月通过自然腔口进入异物的效应(t15-t19)外眼异物t15角膜异物t15.0(浅层,深层)1个周,1个月结膜囊异物t15.10.5个月外眼其他和多处部位内异物t15.81个月耳内异物t161个月呼吸道内异物t17鼻窦内异物t17.01个月鼻孔内异物t17.11个月咽内异物t17.21个月喉内异物t17.31个月气管内异物t17.41个月支气管内异物t17.51个月呼吸道其他和多处部位内异物t17.84个月烧伤和腐蚀伤(t20-t32)头和颈烧伤和腐蚀伤t20一度烧伤t20.10.5个月二度烧伤t20.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0.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0.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0.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0.710个月躯干烧伤和腐蚀伤t21一度烧伤t21.10.5个月二度烧伤t21.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1.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1.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1.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1.710个月肩和上肢烧伤和腐蚀伤,(除外腕和手)t22一度烧伤t22.10.5个月二度烧伤t22.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2.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2.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2.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2.710个月腕和手烧伤和腐蚀伤t23一度烧伤t23.10.5个月二度烧伤t23.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3.310个月腕和手烧伤和腐蚀伤t23一度腐蚀伤t23.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3.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3.710个月髋和下肢烧伤和腐蚀伤,(除外踝和足)t24一度烧伤t24.10.5个月二度烧伤t24.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4.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4.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4.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4.710个月踝和足烧伤和腐蚀伤t25一度烧伤t25.10.5个月二度烧伤t25.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5.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5.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5.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5.710个月限于眼和附器的烧伤和腐蚀伤t26眼睑和眼周区烧伤t26.0(浅二度,深二度,三度)3,6,9个月角膜和结膜囊烧伤t26.16个月烧伤,伴有眼球破裂和破坏t26.212个月眼睑和眼周区腐蚀伤t26.5(浅二度,深二度,三度)3,6,9个月角膜和结膜囊腐蚀伤t26.66个月腐蚀伤,伴有眼球破裂和破坏t26.712个月烧伤和腐蚀伤(t20-t32)呼吸道烧伤和腐蚀伤t27喉和气管烧伤t27.0(轻度,中度,重度)3,6,9个月呼吸道其他部位的烧伤t27.2(轻度,中度,重度)3,6,9个月喉和气管腐蚀伤t27.4(轻度,中度,重度)3,6,9个月呼吸道其他部位腐蚀伤t27.6(轻度,中度,重度)3,6,9个月其他内部器官的烧伤和腐蚀伤t28口和咽烧伤t28.08个月食管烧伤t28.18个月消化道其他部位烧伤t28.210个月泌尿生殖器官烧伤t28.312个月口和咽腐蚀伤t28.58个月食管腐蚀伤t28.68个月消化道其他部位腐蚀伤t28.78个月泌尿生殖器官内腐蚀伤t28.812个月身体多个部位的烧伤和腐蚀伤t29一度烧伤t29.10.5个月二度烧伤t29.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29.310个月一度腐蚀伤t29.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29.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29.710个月烧伤和腐蚀伤,身体部位未特指t30一度烧伤t30.10.5个月二度烧伤t30.2(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烧伤t30.310个月烧伤和腐蚀伤,身体部位未特指t30一度腐蚀伤t30.50.5个月二度腐蚀伤t30.6(浅二度,深二度)3,6个月三度腐蚀伤t30.710个月根据体表累及范围分类的烧伤t31面积少于10%的烧伤t31.0(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9个月10%-19%的烧伤t31.1(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9个月20%-29%的烧伤t31.2(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12个月30%-39%的烧伤t31.3(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7,12个月40%-49%的烧伤t31.4(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50%-59%的烧伤t31.5(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60%-69%的烧伤t31.6(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70%-79%的烧伤t31.7(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80%-89%的烧伤t31.8(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90%或更多的烧伤t31.9(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烧伤和腐蚀伤(t20-t32)根据体表累及范围分类的腐蚀伤t32面积少于10%的腐蚀伤t32.0(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9个月10%-19%的腐蚀伤t32.1(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9个月20%-29%的腐蚀伤t32.2(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3,6,12个月30%-39%的腐蚀伤t32.3(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7,12个月40%-49%的腐蚀伤t32.4(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50%-59%的腐蚀伤t32.5(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60%-69%的腐蚀伤t32.6(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70%-79%的腐蚀伤t32.7(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80%-89%的腐蚀伤t32.8(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90%或更多的腐蚀伤t32.9(一度,浅、深二度,三度)0.5,5,8,12个月冻伤(t33-t35)冻伤的停工留薪期按冻伤程度及面积对应于烧伤程度及面积确定
延伸阅读:
劳动工伤推荐律师
律所: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
地区:湖南-长沙
康华,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华律网特邀长沙知名律师,现为长沙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湖南呈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年法律顾问,为华天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理昂...
律所:安徽明启律师事务所
地区:安徽-安庆
周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四川警察学院法学本科毕业,同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善于处理侵权赔偿、交通事故、合同纠纷、婚姻家庭、刑事辩护等诉讼案件。多次代理交通银行信用卡类纠纷案件,多次调解结案,使双...
侯厶瑜律师
律所:鼎城区法援中心
地区:湖南-常德
侯厶瑜律师,女,财务专业和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现为常德市鼎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常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曾经担任企业财务主管10多年。1998年1月开始从事公证法律服务工作。于2004年取得法...
相关法律咨询
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工伤专长律师
推荐合同范本
热门刑法罪名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鲁ICP备号 【济南市公安局网警支队备案:20】
版权所有:济南中顾法商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节 腕、手部病症手是人体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之一,也是生产劳动和生活、学习的重要器官。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工作,都离不开双手。腕关节周围的筋肉较多,如肌肉、肌腱、腱鞘、筋膜、关节囊、软骨,还有出入手部的神经、血管。所以,腕与手指部因突然外力或过度劳累引起筋肉损伤者比较多见。
一、腕关节扭伤
【解剖生理】
腕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桡尺远端关节。①桡腕关节:由桡骨下端关节面及三角软骨盘之远侧面与舟骨、月骨及三角骨,借关节囊和侧副韧带连结而成;②腕骨间关节(又称腕中横关节):由近侧腕骨与远侧腕骨借关节囊和韧带相连组成关节(豆骨不参与该关节的构成);③桡尺远端关节:由桡骨下端内侧的尺骨切迹与尺骨小关节面借关节囊和韧带连结而组成关节。
腕部的肌肉与韧带:腕部掌侧有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的肌腱通过;背侧主要有桡侧腕伸长、短肌和指总伸肌的肌腱通过;尺侧有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的肌腱通过;桡侧有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桡侧腕屈肌的肌腱通过。腕关节主要韧带有:①桡腕掌侧韧带:起桡骨下端前缘和茎突,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三角骨和头状骨的掌侧面;②桡腕背侧韧带:起桡骨下端后缘,向内下方止于舟骨、月骨、三角骨,并与腕骨间背侧韧带相移行;③腕桡侧副韧带:起桡骨茎突尖部,止于舟骨、头状骨与大多角骨;④腕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并与三角软骨盘尖部愈合,向前处方止于豆骨与腕横韧带上缘内侧,向侧后方止于三角软骨的内侧面与背面。此外,还有出入腕部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可见腕部的结构复杂,加之腕关节可作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和环转活动。由于腕关节运动的方向多、范围大、活动频繁,故易发生扭伤。
【病因病理】
多由于不慎跌扑,脘关节突然背伸手掌着地,或提物不慎,致使筋脉受损,气血凝滞。《诸病源候论》曰:“腕关节损伤,皆是卒然致损,故气血隔绝,不能周荣……”。
腕关节过度背伸,则伤桡腕掌侧韧带;过度掌屈腕关节,则易损伤桡腕背侧韧带;过度尺偏,则伤腕部桡侧副韧带;过度桡偏,则易伤腕部尺侧副韧带。同时关节囊及经过腕部的肌腱亦受到牵扯而致损。
【临床表现与诊断】
腕关节扭伤,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出现腕部无力,腕关节活动不灵。轻伤,一般无明显肿胀,疼痛不甚,仅在大幅度活动腕关节时始有疼痛。严重扭伤,可间腕部肿胀、疼痛较重,不能活动腕关节或活动时疼痛加剧。
检查时,将腕关节用力掌屈,背侧出现疼痛,则说明腕背侧韧带与腕伸肌腱损伤;反之,则为腕掌侧韧带或腕屈肌腱损伤。如将腕关节用力向尺侧偏斜,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则为桡侧副韧带损伤;反之,则为尺侧副韧带损伤。如腕部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出现疼痛,而且活动明显限制,则说明是韧带、肌腱等的复合性损伤。损伤局部有压痛或触及筋肉组织异常改变。
由于腕关节损伤比较复杂,临证时须与桡骨、尺骨远端骨折,腕骨脱位、骨折等疾病相鉴别。故对于损伤严重的病例,可拍X线片,以资鉴别。
1、原则 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2、施术部位 患侧上肢,以腕部为主。
3、取穴 少海、通里、神门,尺泽、列缺、太渊,泽间(尺泽与曲噪之间)、内关、大陵、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阳池、外关、三阳络,后溪、阳谷、小海。
4、施术手法 摩、揉、按、拿、拨、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到十五分钟;新伤肿痛明显者,手法刺激宜轻;陈伤肿痛轻者,手法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为下三个步骤)
(1)单掌摩揉腕臂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立(或坐)于伤侧前方,一手托握部健侧,另手循经络路线摩、揉损伤局部及前臂3分钟左右(腕部以摩为主)。
(2)按揉俞穴握腕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肢,另手拇指循经按揉相应的俞穴,以酸胀感为度;继之,用双手多指握拿腕部1分钟,以起镇定止痛作用。
(3)指拨大筋动腕法 病人仍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肢适宜部位,另手拇指或中指重拨腋部、肘部或臂部大筋数次,有麻胀感传导至手部为佳;一手握拿腕部,另手拇指轻柔的弹拨损伤之筋肉数十次。继之,用双铄握拿握指部,牵拉损伤之筋肉,并将腕关节掌屈、背伸、侧偏及环转活动数次。双手掌相对往返搓前臂至腕部数遍,捻揉、牵抖五指结束。
【注意事项】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手法治疗期间,应适当减少腕部活动,可用“护腕”加以保护。
3、急性损伤施手法后,用绷带软固定三到五日。
4、慢性损伤可配合中药熏洗及热敷,加强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狭窄性腱鞘炎。
【解剖生理】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起于前臂骨间膜和桡骨干,通过桡骨茎突旁的浅沟,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茎低部,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基底部。桡骨下端茎突部的腱沟内不平滑,沟的浅面有腕背侧韧带覆盖,形成骨性纤维管。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一个腱鞘,长约7到8厘米。腱鞘分内外两层,内层与肌腱紧密粘附,外层通过滑液腔与内层分开,在两端内外两层相互移行,构成封闭的腔隙,内外两层之间有滑液,以防止或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腱鞘有保护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组织的摩擦及压迫。肌腱出骨性纤维管以后,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较大)。在作拇指内收握拳尺偏时,此角度更为加大。
【病因病理】
经常作拇指内收和腕关节的尺偏动作,使拇伸短肌和拇长展肌肌腱与骨性纤维管的壁长期摩擦,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其病理改变是腕背侧韧带失去光泽,组织充血,有细胞侵润,初期腱鞘水肿,以后逐渐增厚呈纤维变性,致腱鞘变狭窄。早期肌腱发生水肿,以后因受挤压而逐渐变息,但其上下两端可增粗,甚至发生肌腱纤维的摩损或撕裂。个别病例偶可发生桡骨茎突部骨膜炎,出现局部增生或硬结。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
2、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废用引起)。
3、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
屈拇握拳尺偏试验阳性。X线检查一般正常。
(一)按摩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疏通狭窄,恢复肌腱滑动功能。
2、施术部位 伤则桡骨茎突部周围。
3、取穴 曲池、阳溪、合谷、偏历、列缺、大鱼际等。
4、施术手法 滚、揉、弹拨、理筋、拨伸。
5、时间及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日一次。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滚揉搓腕部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腕部垫枕,掌面朝下。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一手握持伤肢腕部,另手小鱼际部推滚伤处及其上下;继之,用拇指或大鱼际部反复揉搓桡骨茎突部,以热感为度。
(2)拨伸屈腕弹理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与伤侧手掌相合握住拇指,另手拇指按压于桡骨茎突部,余四指固定腕部尺侧,在双手反向拨伸下,将腕部向尺侧屈曲。同时拇指弹理该处肌腱、腱鞘数十次。
(3)按摩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托握伤肢固定,另手拇指揉拨手阳明大肠经的肘下段数遍;而后,压缺盆,弹拨腋下大筋、上臂桡神经点,点按曲池、列缺,揉拨阳溪、合谷穴。
(二)其它疗法
伤处可用中药熏洗,或敷用消炎止痛膏,内服小活络丹。治疗期间,腕关节尽量制动休息。亦可用醋酸强的松龙十二点五毫克加百分之一奴夫卡因2毫升,作鞘管内注射,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对局部有硬结,非手术疗法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切开部分鞘管,疗效甚好。
三、腕部腱鞘囊肿
腕部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多发生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临床常见于舟、月骨关节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之间;其次是腕部掌面桡侧,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古称“腕筋瘤”。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多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成,与外伤沉寂和慢性劳损有关。也有认为是因局部胶样变性所引起。囊肿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盖,囊腔内充满蛋清样稠密或稀薄的胶冻状粘液。有时囊腔可与腱鞘或关节腔相通(有人认为囊肿的形成与关节或腱鞘内压力增大有关),也有的囊腔呈封闭状态,囊肿根部与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症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有一个发展缓慢的半球形包块凸起。
2.病人感觉囊肿局部轻度酸胀、疼痛,腕手部无力。患部远端出现软弱无力感者,提示囊肿与腱鞘相连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无任何不适感,仅觉是一种累赘,不美观。但腕部活动过度(由于内压加大),可出现酸胀无力感。
3.检查囊肿触之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早期质软有轻度波动感;后期因纤维化改变,而显得小而坚硬,用力按压时则有酸胀感,或向囊肿周围放散性疼痛。若囊肿生长于小鱼际近端或腕管内,可压迫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觉异常。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二)手术治疗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四、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伴韧带损伤
桡尺远端关节有纵横两个腔隙。其纵形腔隙由尺骨下端的环状关节面与桡骨下端的尺骨切迹相对而成,关节囊较紧,关节腔狭窄,其上有桡尺韧带加固,为车轴关节;其横形间隙位于三角软骨与尺骨头远端之间(三角软骨位于桡骨远端尺骨切迹与桡骨远侧关节面之间,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与腕部尺侧副韧带相连,桡尺远端关节掌背关节囊、韧带附着于此软骨四)。桡尺近端与远端关节共同活动完成前臂回旋功能(实际上尺骨固定不动,桡骨围绕着尺骨活动)。
【病因病例】
腕关节过度背伸或强力内旋、外旋活动,可引起桡尺远端关节的韧带损伤,前臂长期处于内旋或外旋为劳动,亦可造成前后韧带松弛,引起桡尺远端关节分离,甚者可伴有三角软骨的破裂伤。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急性损伤,多见于青年人;慢性损伤,常发生于成年女性。
2.症状 初期,腕关节轻度肿胀,酸软无力,患手不能端举重物,前臂旋转活动时有弹响音。病程久者,病人常自述腕背部骨缝发凉。
3.检查 前臂旋转活动或用手掌部向下按压时腕部疼痛加重,并沿骨间膜向前臂方散。前臂内旋活动时,尺骨小头明显向背侧移位(凸起),外旋活动时则尺骨小头向掌侧凸起。
桡尺远端关节间隙增宽、变平,尺骨小头远端压痛,并有浮动感。X线可提示下尺桡关节较健侧增宽。
(一)手法治疗(以右侧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为例)
(1)顺旋托顶靠拢法 病人取坐位,伸平伤肢,掌心向下。术者立其对面,右手拇、食二指分别捏住桡骨远端的背侧和掌侧,余指扶持大鱼际部,左手食指半屈曲,末节桡侧顶住尺骨小头掌面,拇指扶于尺骨小头背侧。此时,令病人腕部放松,术者两手腕部作顺时针的回旋活动,当伤腕转向桡侧时,左食指向上托顶尺骨小头,腕部回旋到中立位时,双手拇食指将桡尺远端关节靠拢即可。若一次未成功,可重复数次。从手法适用尺骨小头向掌侧移位凸起的病例。
(2)逆旋按压靠拢法 预备动作同上,术者两手腕部作逆时针方向的回旋活动,在回旋活动过程中,拇指按压尺骨小头向下,并将桡尺远端关节靠拢即可。本手法适用于尺骨小头向背侧移位凸起的病例。
若左侧损伤,则回旋方向相反,其手法操作相同。
(二)外固定
施手法后用布带缠绕扎紧桡尺骨远端固定1周,陈伤固定2到3周。固定期间禁止前臂旋转活动。
(三)外敷中药治疗
处方 当归十六克、川芎九克、土鳖9克、海桐皮十三克、萆懈十三克、黄蓍9克、松节7克。
用法 将上药研细末,再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伤处,布带包扎(禁用纱布绷带)桡尺下端固定一周。陈伤,包扎固定2到3周,3日换药1次,每疗程7次。
作用 此药有补气血,通利关节,修补韧带的作用。
五、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又称腕部正中神经受挤压症。是由于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挤压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临床并非少见。但其诊断上易被疏忽,或被误诊为风湿病、末梢神经炎,而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病因病理】腕管位于腕部掌面,由腕关节掌侧横韧带(宽约1.5~2厘米,长约2.5~3厘米)与背侧的8块腕骨组成的凹面一起构成骨性纤维管。管内有正中神经和拇长屈肌腱及4个手指的指深、浅屈肌膝通过。正常情况下,屈指肌腱在腕管内滑动不会影响正中神经,但局部骨折、脱位、韧带增生肥厚,腕管内肌腱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性水肿、增生等,导致腕管相对狭窄,挤压正中神经,而引起手部疼痛、麻木和知觉异常等。挠神经和尺神经因在腕管之外,所以并无桡、尺神经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主要症状为伤肢掌面侥侧正中神经支配区三个半手指感觉过敏、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疼痛。一般在夜间、劳动后或温度增高的症状加重,气候寒冷时,伤侧手指发、凉、发绀及活动不利。夜间睡眠时,病人喜将患手伸出被子外,或不时甩动,以求舒适感。〕
2.检查可见病久者可有大鱼际肌肉萎缩,拇指不能完成对掌动作,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叩击腕管部或内关穴处的正中神经,可出现手部挠侧掌面三个半手指放射性触电样刺痛感。腕关节掌屈90度,半分钟后可出现手部症状加重。指压腕管或被动背伸腕关节,则出现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放射性疼痛。
X线检查,部分病例可有陈旧性挠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或腕部关节炎改变。肌电图检查,可提示大鱼际肌出现神经变性反应。
【鉴别诊断】如果符合正中神经的障碍,还要进一步查明神经受累的平面高度。 若在腕管以上受累,则前臂的挠侧腕屈肌和拇、食、中三指的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应有不同程度的麻痹。因拇,食、中三指屈曲的动作表现虽在腕管以下,但其动力的肌腹却在腕管以上,而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的部位在腕管,其前臂的正中神经并不受侵害,所以,上述三个手指虽有感觉障碍而无运动障碍。若为颈椎病的神经根受压,其表现之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往往前臂也同时有痛觉减退区,腱反射也出现与某一神经根受压相一致的变化,如颈5、6神经受压,桡骨膜反射和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外,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常表现为双侧性,且不局限在正中神经,尺神经和饶神经均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一)手法治疗
1.原则温经通络,疏通狭窄,消炎止痛。
2.施术部位伤肢腕部上下,以掌面为主。
3.取穴内关、外关、配阳溪、曲池、合谷、极泉。
4.施术手法揉。压、搓、动。
5.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15至20分钟,新伤隔日1次,陈伤每日1次。一般用中等刺激量,不宜过重、过猛。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
(1)按摩俞穴痛点法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或坐于伤侧,用指拨檄泉,点揉曲池、阳溪穴,捏拿合谷,对压内关、外关穴,揉压腕部痛点。
(2)推揉前臂三阴法病人取仰卧位。术者坐于伤侧,用一手掌自腕部向上推、揉至肘窝部的前臂三阴经路线2至3分钟。
(3)揉搓腕横韧带法病人仰卧或坐位。术者用拇指、手掌或鱼际揉腕关节3至5分钟(以腕部掌面为主);继之,一手托住腕关节背侧面,另手大鱼际横搓腕横韧带部2至3分钟。
(4)动腕分掌牵指法病人仰卧或坐位。术者双手握拿伤肢的腕掌部,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及旋转活动腕关节数次;继而,向两侧分掌3至5次,并分别牵动手指各关节,操梳手指手背结束。
(二)其它疗法
1.醋离子导入或热敷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2.封闭疗法醋酸氢化可的松12.5毫克加百分之2普鲁卡因1毫升,作大陵穴封闭,每周1次,5次为1疗程。
以上疗法无效,或针刺手指痛觉消失,或痛剧者,可动员其手术减压,切除腕横韧带。
六、手指屈肌腱鞘炎
手指屈肌腱鞘炎,又名弹响指、扳机指,或称拇长屈肌、指深、浅屈肌狭窄性腱鞘炎。多发生于中年女性。
【病因病理】
本病常发生于拇长屈肌肌腱或指屈肌肌腱的掌骨头处。掌骨头的掌侧面正是屈指肌腱骨性纤维管的近端开口部,整个肌腱的滑动部分在其周围均有滑动的腱旁膜。屈指肌腱通过狭窄的腕管,进入掌部尚无明显的狭窄部,进入手指部分即在纤维管内滑动,尤其纤维管的开口部最为狭窄。
由于手指经常屈伸活动,屈拇和屈指肌腱与骨性纤维管反复摩擦,或指深、浅屈肌腱本身的相互摩擦;或手掌用力握持硬物,使骨性纤维管受到硬物与掌骨头的挤压,长期的机械刺激,使局部受到微细损伤,骨性纤维管发生水肿、增厚,进而纤维软骨性变或钙化,使管腔变狭窄,影响屈指肌腱的活动。屈指肌腱因受压而变细,两端膨大呈葫芦状。手指屈伸时,肌腱大部通过狭窄的鞘管发生困难。肌腱亦失去原有的光泽,变为暗黄色。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多为逐渐形成,偶有因一次过度用力而发病者。
2.本病的早期症状是手指活动不利,掌指关节部的掌面酸痛不适,尤以早晨起床或劳累后症状明显,握硬物时疼痛加重。勉强伸直手指时,在某一角度出现交锁或弹响。患手喜热怕冷,热水浴后稍有舒适感。
3.检查可在患指掌面的掌骨头处触及因腱鞘肥厚而出现的硬结,压痛明显。用一手拇指放于患指掌指关节的掌面,余指置之背侧,嘱病人屈伸伤指,可触及肌腱的膨大部在皮下滑动或有弹动感(或闻及弹响声)。如管腔严重狭窄,则膨大部不能通过,也就触及不到肌腱的滑动,但有压痛,手指末节不能全屈与伸直。
(一)手法治疗(按以下三个步骤施术)
(1)过伸伤指捻揉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一手将伤指保持过伸位,另手食指放于掌指关节背侧作支点,拇指置于掌指关节掌面做捻揉动作数分钟,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局部的坚硬压痛点软化。
(2)拨伸伤指回旋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伤指的掌骨远端,另手捏住伤指末节,作对抗的拨伸动作,并按顺时针方向回旋摇动掌指关节5到十次,以增加掌指关节的活动幅度。
(3)过度屈伸伤指法 病人取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腕关节,用另手拇、食指捏住伤指末节缓慢的作极度北伸活动数次;而后,再将伤指逐渐地尽量掌屈活动数次。
以上三步手法做完后为一节,连做三节为一次治疗,在每次手法后应取内关、大陵、合谷、后溪、神门等俞穴进行按压、点揉结束。
以上手法每次十五分钟左右,每日一次,二周为一疗程。
(二)其它疗法
同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切开腱鞘纤维管的狭窄部,效果良好。
(附)腱鞘炎散
组成 黄柏三十克、白蔹三十克、山豆根二十克、白芨二十克、昆布四十克、海藻四十克、穿山甲二十克、生南星二十克、生半夏二十克、三棱十五克、莪术十五克、红花十五克、防己二十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再用水、醋各半加热后把药调匀,外敷患部。
作用 消炎除湿,软坚散结。主治腱鞘炎、腱鞘囊肿等。
七、指关节挫伤
指关节挫伤,是手部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除拇指只有一个指间关节外,其余四个手指都有近侧和远侧两个指间关节。每个指间关节均有近节指骨的头部与远节指骨的基底部相对应组成关节,在关节囊的两侧有副韧带紧张,指关节屈曲时,两侧副韧带松弛。指关节正常时,只能作屈伸运动,而无侧方活动。
【病因病理】
手指受到骤然的侧方打击,或指关节因外力呈过度背伸、掌屈或扭转,均可导致指关节的侧副韧带、关节囊或关节软骨的损伤。损伤时,常有指间关节的暂时性半脱位或撕脱性肌腱的挛缩、变性,关节囊及韧带增厚,呈棱形肿大,关节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最后导致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明显受限。侧副韧带断裂者,有侧方成角畸形,手指关节凸向伤侧。
2.指关节伤侧有压痛,被动侧向活动时疼痛增剧。侧副韧带断裂者,指关节不稳,并有侧方活动。少数病例可伴有关节边缘的撕脱骨折,骨折片可进入关节腔内。
3.X线检查可提示关节变化情况,有利于确定诊断。
(一)手法治疗
侧副韧带、关节囊损伤或伴有撕脱性骨折者,采用下列两步手法处理。
(1)拨伸旋转屈伸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用一手拇、食指捏住伤指近节固定,另手拇、食指捏住伤指末节用力向远端拨伸牵引,并轻柔的旋转、屈伸受伤关节,使关节间隙增宽,把卷曲或回缩的关节囊及侧副韧带拉开、拉平。
(2)推揉两侧理筋法 紧接上法。在一手维持牵引的情况下,用另手拇指放于受伤关节两侧,作由轻到重的推、揉理筋手法,使撕脱的骨折片复位,如受伤指关节已伸直,即为理筋手法成功。
(二)固定
外敷消瘀膏。侧副韧带断裂者,可用胶布把伤指与邻指一起固定,若伤在拇指两侧、小指尺侧或食指桡侧者,应在伤侧放一小夹板,再用胶布固定。3周后开始功能锻炼或手法按摩治疗。
(附)消瘀膏
组成 大黄1份、栀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黄4份、黄柏4份、蜜糖适量。
制作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再用水、蜜各半调匀外敷伤处。
作用 祛瘀、消肿、止痛。用于损伤后瘀肿疼痛。
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损伤或颈椎及其椎间盘、椎周筋肉退变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调,挤压颈部血管、交感神经、脊神经根和脊髓等,产生颈、肩、背、上肢、头、胸、部疼痛及其它症状,甚至合并肢体功能丧失等。是一种中年以上年龄的慢性疾病。
【解剖生理】
1、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包括颈7与胸1椎体之间的椎间盘)、8对颈神经和一部分胸神经。
2、枕、环和环、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和椎间孔。第1、2对颈神经根不受椎间孔的保护,易受直接外伤。
3、颈椎的横突与棘突:颈椎横突有孔,由维持生命和脑力活动的重要血管—椎动脉、静脉和交感神经通过,并受其保护。颈椎横突较小,与颈部肌肉的不发达相一致,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颈椎棘突分叉、由项韧带附着。
4、颈椎的关节
(1)颈椎的关节突间关节 颈2以上关节面近乎水平位,颈2以下关节面与水平面呈四十度的前后斜坡。有利于颈部的灵活运动;不利的一面是稳定性较差,当颈部突然受到挥鞭式扭转外力时,易产生脱位,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出现临床症状。
(2)钩椎关节 位于椎体两侧偏后(椎间孔的前壁),由下位颈椎向上凸起的钩突与上位颈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体关节,即为钩椎关节。此关节从左右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防止颈椎间盘从侧方突出。当颈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时,该关节间隙变狭窄,上、下椎体缘易发生触撞或磨损而增生,致椎间孔呈哑铃形改变,挤压该处神经根及侧方椎动脉,产生临床症状。
5.椎间孔 颈椎的椎间孔正常为卵圆形,其纵径大于前后径,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一半。任何因素使椎间孔前后径变狭窄,均可产生神经根受挤压症状。如椎体移位、钩椎关节增生、关节囊和神经根鞘水肿等。
6.椎管 颈椎的椎管是由颈椎体的后缘、椎弓根的内缘与椎板前内缘组成的一个纵形骨性孔道,内有后纵韧带和弓间韧带连结。椎管的前后径为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后、侧屈及旋转活动中可发生2毫米的改变;其长度亦发生改变,颈段脊柱完全前屈时,椎管前缘被拉长一点五厘米,后缘拉长5厘米,其内的脊髓被拉长、变细,而且紧张;后伸时,椎管缩短,脊髓松弛而变粗,易受挤压。脊髓的第一个膨大处位于颈椎2至胸椎2水平处,颈5、6最明显。
7、颈椎活动特点 枕环运动,低头十度,抬仰二十五度;环枢椎的旋转活动幅度最大,前屈以下颈段为主,后伸以3、4、5颈椎为中心,侧屈及旋转活动,是全部颈椎的协同动作,第5项颈椎是承受旋转、扭曲最大的一个椎体。正常颈部的活动幅度(以中立位0度法计算),前屈三十五度,后伸三十五度,侧屈四十五度,旋转四十五度。
8、颈椎先天性变异
(1)移行椎 包括枕骨椎化和环椎枕化,临床均不多见。但后者易伴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和环枢韧带发育不良。
(2)齿状骨 为第2颈椎椎体与上方的齿状突不发生骨性连接,临床亦少见。
(3)融椎 为两个颈椎椎体的先天性连接,多见于颈2、3或颈3、4椎。但前期一般无临床症状。
(4)颈肋 临床较多见,多在成年以后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病因病理】
反复扭挫伤,风寒湿外邪侵袭、长期慢性劳损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颈椎的各种先天性畸形这个特殊的潜在性内因,因为颈椎解剖结构的异常,必然导致内平衡的失调和运动点的转移,而增加了损伤的机会。本病的常见病理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颈椎移位 由于颈椎关节突间关节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隙即变窄,关节囊及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时重力的影响,即可造成积累性损伤,加速颈椎退变和不稳,导致颈椎关节发生移位,使椎间孔变狭,椎管径发生改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关节突、钩椎关节骨赘形成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其后果必然导致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破坏了椎体间的平衡。久之,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刺激,建立新的平衡,而产生代偿性骨赘,来稳定脊柱。当然骨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急慢性损伤,骨赘的形态及部位与损伤的性质等有关,骨赘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成正比。若骨赘发生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既是产生本病的内因,又是其较为普遍的病理改变。如颈部的长期过度伸、屈活动可使弓间韧带(发生相应的改变)变厚、弹力减弱,甚至发生钙化或骨化,直接压迫脊髓。长期过伸,可损伤前纵韧带,突然的猛力后伸活动,可造成前纵韧带与椎体前缘附着处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后纵韧带损伤或与椎体后缘附着处的撕裂。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首先出现韧带松弛,继而发生肥厚、钙化或骨化反应。韧带钙化部位与椎间盘受损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项韧带的钙化是普遍的,可在颈后触及条索状物。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 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洞,而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其原因主要有血运障碍,椎管纵径缩短,骨赘或椎间盘组织等混合突出物的直接压迫脊髓。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反应,出现肢体麻木及运动障碍。
5、颈椎骨折 由于颈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肿,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痴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发生狭窄性改变,产生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为最常见。病人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猴诱发。临床症状的产生随病变在颈椎的平面及范围而有差异、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类型。
1、颈型 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斜颈姿势。病人回头时,颈部与躯干共同旋转。
2、神经根型 颈丛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病人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3、脊髓型 颈脊髓因受压而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4、椎动脉型 钩椎关节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并可起来走路)。颈部侧弯及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头晕加重,甚至猝倒。
5、交感神经型 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率异常,假性心绞痛、胸闷、顽固性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综合征(即霍纳尔氏征)。
6、混合型 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临床检查】
病人以坐势为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颈项活动幅度是否正常。术者立于病人背后,一手安抚病人肩部,另手扶其头部,将头颈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注意其活动在何角度出现肢体放射痛,或沿何神经分布区放射。并注意其它症状的出现,有助于确定颈椎病的类型。
2、触诊时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个触摸颈椎棘突,可发现:一、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二、患椎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索条状硬物;三、多数病人向棘突偏歪侧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沿一定的神经分布区放射至伤侧上肢。
3、注意伤侧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与肌力、肌张力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闭气缩肛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对神经根型和推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5、神经协同检查应注意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三头肌腱反射有否减弱或消失,并注意下肢腱反射情况及有无病理反射。
6、X线检查,在治疗前,为了协助或明确诊断,一般须拍照正、侧、斜位片。重点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椎间开、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进行断层照相,或脊髓、椎间盘、椎动脉造影等。
其它附助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如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的提示和其它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颈段脊髓肿瘤 病人可有颈、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侧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软瘫),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出现硬瘫)。症状逐渐发展到对侧下肢,最后到达对侧上肢。受压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的情况,开始为布郎筛跨氏综合征的表现(在脊髓半侧损害时,伤部以下对侧痛觉、温觉消失),逐渐加重,最后呈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现象。鉴别点:1.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扩大,椎体或椎弓破坏;2.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梗阻部造影剂呈倒杯状,脊椎穿刺奎氏试验阴性;3.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当其侵犯皮层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浅反射显示,多为其它硬化症的前驱症状。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腰穿奎氏试验通畅;3.脊髓造影无梗阻现象。
(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也是一种致病因素尚未明确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为脑运动核、皮层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受损害的疾病)。多发生于中年人的颈膨大部,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是:1.上肢肌肉萎缩性瘫痪,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鹰爪形。这是因为脊髓前角细胞受累所致;2.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腱反射活跃或亢进;3.病变发展到脑干时,可发生延髓麻痹而死亡。鉴别点:1.无感觉障碍;2.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2、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风湿病 (包括关节炎与肌肉筋膜炎)有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现象。鉴别点:1.有多发部位疼痛史;2.无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无改变;4.麻木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5.服用抗风湿类药物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2)颈肋综合征 为肩部下垂时,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而产生的症状。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侧手指发麻。鉴别点:1.有血管症状,如手部发凉、发白或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X线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
(3)心绞痛 颈椎病有左上肢或双侧上肢尺侧疼痛,同时合并有右侧胸大肌筋膜炎时,应与心绞痛鉴别,前者在压痛区局部封闭后可以止痛,后者则无肌肉的压痛点,发作时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心电图如有变化,服用硝酸甘油酯可以立即止痛。
3、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美尼尔氏症 又称发作性眩晕,是由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致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等。鉴别点:发病与大脑机能失调(包括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被动)有关,而不是由于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2)内听动脉栓塞 突然发生耳鸣、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而且持续不减。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应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鉴别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颈脊神经根刺激体征。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服用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缓解或者减轻。
(一)按摩治疗
1、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2、施术部位 颈肩部及是累肢体。
3、取穴 风府、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小海穴下二寸处)、手三里、颈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点揉、弹拨、理筋、牵引旋转、推滚。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1到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手法操作 常规手法(分四个步骤)
(1)推摩滚揉项部法 病人取座位。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推、摩项部数遍;而后,用小鱼际部滚、多指揉颈项部数分钟,同时活动头颈部。
(2)按摩经络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头颈前屈,将颈部充分显露(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其后方,先用双受手大鱼际部推抚颈肩部数遍。继之,拇指沿督脉的的风府、哑门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胀点反复点揉;拇、食、中三指或双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酸痛区或结索状硬物上点揉、弹拨(轻快柔和)数遍;拇指揉压小肠经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3)拨伸摇颈理筋法 紧接上法。术者双手托包病人头部向前上方拨伸,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后向伤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转回中立位,将头颈前屈后伸数次;继之,用一手扶病人颞顶部,另一手托扶下颌,前臂压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离动作(以牵拉颈侧部肌肉)左右各1次;双拇指相对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挤颈夹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数遍。
(4)疏通伤滞拿肩法 拇指压伤侧天鼎、缺盆,中指弹腋部大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滚上肢症状区数遍,拇指拨手三里,中指拨尺三里,双手握伤肢手腕部牵引、抖动数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结束。
除常规手法外,尚有复位手法:
(1)旋转扳提顶推法 用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神经根症状典型者用之。椎动脉或脊髓症状明显者应慎用。以棘突向后偏歪为例,病人坐于约距地面40厘米高的低登输送术者立其背后,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右肘窝部夹住病人下颌部、手掌托扶健侧头部,使颈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后将头颈部向右侧后上方旋转扳提,同时左手拇指用力顶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时,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响声(多为复位成功)。头颈部恢复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结束。做此手法,动作应轻柔,严紧暴力。对于椎体缘增生已形成骨桥,或椎间孔因增生明显狭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压迫症状者,均慎用此手法复位。有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术。
(2)仰卧拨伸旋转法 病人仰卧于治疗床施。术者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双膝抵紧病人两肩部固定;两手分别托其枕颌部,用力向上拨伸并缓稳的左、右旋转数次,恢复中立位放松牵引。继之,一手把病人头部托起,另手多指揉提,推理颈部筋肉数遍。
(3)枕颌布带牵引法 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可采用坐位或卧位两姿势(具体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到30分钟为宜,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伤情、体质、耐受力酌情而定。牵引目的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平衡。牵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冲椎间盘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纤维环组织复位;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受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关节囊之粘连得以松懈;使水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水肿吸收,改善钩椎关节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整复小关节移位;伸张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将椎管纵轴拉长,颈脊髓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紧张纵韧带,有利于椎间盘组织复位。
(二)药物治疗
1、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解热镇痛剂,如水杨酸钠、抗炎灵,消炎痛、硫酸软骨素,强筋送等。或以0.5%盐酸普鲁卡因作痛点封闭。维生素B族药物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2、中药治疗可用宜散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常用成药有:木瓜丸、稀桐丸、舒筋活血片等。常用方剂有:四物止痛汤,独活寄生汤、伸筋活血汤等。
(预后与预防)
1、预后 颈椎病预后的好坏与临床类型有密切关系,临床分型是否正确是判断预后的关键。一般地说,颈型颈椎病预后良好,神经根型次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预后不良。若不积极治疗,多导致终身残废。早期诊治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1)平时应避免颈部过劳,防止受凉。
(2)适宜的枕头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十分有益,应提倡低枕,不宜“高枕无忧”(高枕易使关节囊及韧带紧张,血管纡曲,血流不畅,气管前屈、呼吸不畅)。一般地说,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确的睡眠姿势,以防止病情复发和加重。
(3)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活动;可提倡颈臂功练习。颈部功能锻炼,可预防椎病的发生,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及疗效的巩固。
二、寰枢关节脱位
【解剖生理】
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亦无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从寰枢关节的内后方出椎管,参与颈神经丛的组成。寰枢的结构呈环状,左、右侧块上面的后缘有椎动脉沟,椎动脉经过此沟,寰枕后膜与枕骨大孔,入颅腔。枢椎的特点是椎体上方有一齿状凸起(又称枢突),该凸套入寰椎前弓的中央后面,寰枢以该凸为轴作左、右转动。寰枢关节,包括三个关节;1.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枢椎两侧相邻关节面构成水平位的关节,关节囊的后部与内侧有韧带加强;2.寰齿前、后关节:由齿凸前关节面与寰椎前弓齿凹相关节,齿凸后面的关节面与寰椎横韧带的薄层软骨相关节。齿凸前、后关节可视为一组关节,具有两个滑膜腔。
寰枢关节的韧带:1.寰枢前膜:起始于寰椎前弓后面及下缘,抵止于枢椎体前面,中部有前纵韧带增厚;2.寰枢后膜:起于寰枢后弓下缘,止于枢椎弓上缘;3.寰椎横韧带,附着于寰椎左、右侧块的内侧面,韧带中部前面有薄层关节软骨。韧带中部有向上的纤维束附着于枕骨大孔前缘,向下的纤维束复着于枢椎椎体的后面;因此,寰枢横韧带与上、下纤维束共同构成寰椎十字韧带;4.覆膜:起于枕骨斜坡,通过齿凸及其韧带后面下行,移行于枢椎椎体后面的纵韧带;5.翼状韧带:起于齿凸尖的两侧,斜向外上方,止于枕骨髁的内侧面,为强韧圆索,以限制头部过度前俯和旋转运动;6.齿突尖韧带,为细小索状韧带,附着于齿凸尖与枕大孔前缘。
寰枢关节可沿齿凸尖的垂直轴进行旋转运动。
【病因病理】
1.头部经常处于一侧过度旋转位,或突然过度旋转,造成一侧翼状韧带损伤,引起两侧翼状韧带张力不平衡,一侧翼状韧带过度牵拉齿凸,使寰枢关节半脱位。
2.寰枢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其连接上的不稳定,到一定年龄,稍用力旋转头部,即可发生寰枢关节半脱位。此种情况应慎用手法复位。
3.感染与炎症刺激,常引起寰枢关节的滑膜炎症反应,使滑液分泌量增加,使关节囊与滑囊内压力增大,导致其连结不稳。同时,由于伤侧发生炎症反应,出现颈肌紧张或痉挛,因两侧牵拉力不平衡,即可形成病理性半脱位。此种情况常有局部炎症与全身症状,故治疗上应先消炎,后整复半脱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发病年龄与病史 外伤性半脱位,多发生于轻壮年,常由于头颈部长期处于一侧过度旋转位,或猛然向一侧过度旋转受伤史。病理性半脱位多见于儿童,本病发生以前,先有呼吸道感染和全身发热等病史。
2.症状 颈项部僵硬、疼痛,疼痛可扩散至头枕部,头部不敢活动,并向一侧倾斜。病理性半脱位,常伴有咽喉部肿痛及全身发烧等症状。
3.检查 头呈固定姿势,头部转动困难且剧痛。第2颈椎棘突偏歪或后凸,枕骨下缘与偏斜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X线检查,除常规正位、侧位片外,还应拍照张口位的寰枢正位片,以观察枢椎齿凸是否与椎体连结,两侧寰枢关节是否对称,以明确诊断。
本病依据病史,症状及指触和X线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与颈部筋肉急性扭伤不难区别。
1.原则 舒筋活血,整复脱位。
2.施术部位 颈项部。
3.取穴 风府、风池、风门、天宗、天鼎及颈部阿是穴。
4.施术手法 推、按、滚、揉、(牵)动。
5.刺激量与时间 手法刺激应轻缓柔和,以不增加病人疼痛为度,施复位手法时,一定要谨慎;每次治疗时间十五分钟左右,隔日或3日1次为宜。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
(1)推摩揉滚项部法 病人取端坐位。术者立其后方,用一手扶病人头部,另手自下而上推抚、摩揉项部棘突与两侧数分钟;继之,用一手小鱼际部来回滚动上述部位数分钟。以使紧张的筋肉松软。
(2)牵体旋转推棘法 接上法,病人坐低凳上,头颈前屈十五度左右。术者立其后方,用一肘窝部托病人下颌,手扶健侧头部,同时一侧在胸部低紧伤侧头部,作向上的提牵动作1分钟左右,再作左、右三十五度的旋转动作数次,在最后一次旋转时(已觉颈肌放松),另手拇指用巧力轻推偏歪棘突向健侧(指下轻微错动感),即可复位;继之,将头部缓慢地前、后、左、右活动各1次,使寰枢关节更加合适。
(3)弹拨推搓项部法 接上法,病人取高坐位。术者仍立于后方,一手扶其头部,另手拇指轻快的弹拨项筋数分钟;而后,双手拇指由下往上推理项部筋肉十数次;继之,用一手大鱼际部搓伤侧2分钟(或以透热为度),达到理筋活血之目的。
(4)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一手扶病人头部或肩部,另手拇指揉压风府、风池、风门、天宗、天鼎与颈项部痛点各半分钟,以达通络止痛之目的。
【注意事项】
1.施“牵提旋转推棘法”时,应遵循稳、准、轻、巧的原则进行,切忌暴力,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2.对于脊髓或脊椎肿瘤引起的高位截瘫,禁用手法治疗。
3.半脱位整复后,应在颈部垫一沙袋,仰卧休息1周,3周内勿作头颈旋转活动。
三、颈、背部筋肉损伤
颈、背部筋肉即是头颈运动的动力,又有保护和稳定颈部的作用。如遭受强大外力,或持久外力超过肌肉本身的应力时,便可伤及筋肉。
(一)胸锁乳突肌损伤
【解剖生理】
胸锁乳突肌是颈部两侧强大的扁柱状肌肉,由前下方斜向外后上方。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及枕部上项线的外侧部。受副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一侧肌肉收缩时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肌肉同时收缩,使头部后仰。
【诊断要点】
1.病史 常在头颈姿势不良时熟睡,颈肩裸露着凉或头部猛力扭伤所致。
2.症状 睡熟或扭伤后数小时,感觉颈部酸痛不适,活动受限。重者,可有肩背部酸沉疼痛。
3.检查 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痉挛、变硬,常在该肌中上部触及块状或条索状物,并有明显压痛,头颈向一侧扭转受限,且症状加重。
【手法治疗】
(1)推揉弹理舒筋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其后方,用一手大鱼际部推揉该肌数遍;用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后弹拨(轻揉)数十次;而后,用拇指指腹顺该肌纤维方向施理筋手法数遍。
(2)托扶枕颌摇摆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掌心托住下颌部,另一手按扶伤侧枕顶部,缓缓摇动头部(嘱病人颈部放松),待颈部筋肉确已放松(摆动时无阻力),可迅速向伤侧加大摇转幅度,趁病人不备时,将头部向伤侧猛摆一下,此时多闻“咯嗒”声(若无响声,亦不必勉强)。手法操作时,嘱病人头颈微前倾,以防止压伤椎动脉,尤其是老年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环枢关节有病变者,禁用本手法施术。
(3)按摩俞穴镇痛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于后方,按揉风池、风门穴,压扶突,点落枕穴,拿肩井、肩部结束。
(二)斜方肌损伤
【解剖生理】
斜方肌位于颈、背部皮下,为两个大三角形的肌肉。该肌起于枕处粗隆、上项线、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止于肩胛冈、肩峰及锁骨上面的外三分之一处。受副神经支配。该肌收缩可使肩胛骨接近脊柱,上部肌纤维收缩提肩胛,下部肌纤维收缩降肩胛。当肩胛骨被其它肌肉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后仰并稍旋向对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诊断要点】
1.病史 常因肩扛重物,颈部过度侧屈或颈肩部受风着凉引起。
2.症状 颈、肩部酸痛,疼痛可向伤侧上肢桡侧放散,耸肩、低头及颈部侧屈、旋转等活动受限;甚者可有头晕、失眠、耳鸣、眼花、心烦等。
3.检查 触诊时多发现该肌上部纤维变硬,颈根部及肩胛冈上缘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状硬物且有明显压痛。
【手法治疗】
(1)按摩俞穴镇痛法 病人正坐。术者拇指点揉伤侧天宗1到2分钟,肩井、风池穴各零点五到1分钟,压缺盆半分钟。
(2)捏提斜方肌法 病人正坐。术者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三指相对呈钳形,将颈肩部斜方肌肌腹捏拿提起,并向外上方旋转提捏数十次。
(3)侧扳滚拿颈部法 病人正坐,头颈微前屈。术者立其侧前方,一手握拿伤侧上臂近端,另手按于头顶部,左、右摇摆数次(充分侧屈),并猛然将头推向健侧。多闻“咯嗒”响声,头位已正。继之,以小鱼际滚,多指捏那颈肩部筋肉十数遍结束。亦可施“托扶枕颌摇摆法”。
(三)提肩胛肌损伤
【解剖生理】
提肩胛肌位于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深面,起始于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抵止于肩胛骨上角及内侧缘的上部。该肌受肩胛背神经支配,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当肩胛骨被固定时,一侧收缩则使颈部侧屈,双侧收缩则头后仰,颈部后伸。
【诊断要点】
1.病史 经常低头工作,该肌长期处于被牵伸,或颈部过度前屈而致伤。
2.症状 肩背部酸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胛骨活动及低头时疼痛加重。病久者可有头痛、头晕、心烦等。
3.检查 可在肩胛骨上角、斜方肌深部及2到4颈椎横突部触及硬性结节或条索状物,压痛明显并向枕部及上肢枕侧放散。
【手法治疗】
(1)按摩俞穴镇痛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于后方,用拇指点揉伤侧风池、风门、肩外俞、天宗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拇、食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拿肩部。
(2)弹拨理筋舒顺法 病人正坐低头。术者一手拇指在肩胛骨上角1或2厘米处,或与2到4颈椎横突部与该肌纤维垂直方向左右弹拨数十次,然后用一手拇指按压肩胛骨上角处,另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向内上,或从2到4颈椎横突处向下推理该筋肉数遍。
(3)施术“侧扳颈部法或托扶枕颌摇摆法”(操作同前)。
(四)前斜角肌损伤
【解剖生理】
斜角肌为颈部深层肌肉位于脊柱的颈部两侧,由前、中、后斜角肌组成。前斜角肌起于3到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3到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中部上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由臂丛神经及血管束通过,后斜角肌起于5、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粗隆,该肌受3、4神经前支支配。作用:如肋骨固定,该肌单侧收缩,使颈侧屈并回旋;双侧收缩,则使颈部前屈。若颈部固定,该肌收缩可上提1、2肋,助呼吸。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因搬抬重物,或头颈后伸、侧屈位猛力扭转而致伤。
2.症状 颈肩臂部疼痛无力,伤侧上肢上举时,疼痛减轻。严重病例或病程久者,疼痛可向耳后及上肢扩散,手部小鱼际部肌肉萎缩,感觉异常、伤侧上肢发凉、肿胀等神经、血管症状。手的握力降低,或持物功能丧失。
3.检查 可在锁骨上窝处触及该肌钝厚、变硬、压痛并向上肢放散。亦有在5、6颈椎横突处压痛并向耳后放散的病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抬高伤肢则症状减轻。
【手法治疗】
(1)弹拨理筋舒顺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其背后,用一手扶其头部,另手食、中指插入胸锁乳突肌后缘弹拨斜角肌起始部数十次,然后,仍用食、中指指腹在锁骨上窝,沿该肌纤维方向施理筋手法数遍。
(2)施“托扶枕颌摇摆法”,操作方法同前。
(3)揉拨伤肢疏通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于伤侧前方,先用拇指压天鼎、中指弹腋下大筋、小海、手三里穴;继之,以双手揉搓、拍打、牵抖、疏通伤肢、拿肩井、肩部结束。
如系斜角肌与臂丛神经的关系变异者,经多次手法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松解。
(五)夹肌损伤
【解剖生理】
夹肌呈三角形。位于上背部及颈部斜方肌和上后锯肌深面。起于3到6颈椎项韧带、第7颈椎和上6个胸椎的棘突,下部为颈夹肌止于2到3颈椎横突后结节,上部为头夹肌止于乳突的外侧及上项线。该肌受1到8颈神经后支支配。作用:单侧肌肉收缩使头颈向同侧侧屈和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脱颈伸直并略后仰。
【诊断要点】
1.病史 夹肌损伤除有和颈部其它肌肉损伤的同样原因外,还常由于该肌在第6颈椎棘突旁与菱形肌、上后锯肌纤维交叉,故5、6颈椎棘突旁的夹肌筋膜常受两肌剪性应力作用引起急、慢性损伤,以慢性损伤多见。
2.症状 开始仅感颈后部酸胀、疼痛,活动轻度受限,以后可因受累或风寒湿侵袭而加重,重者疼痛可向上肢、枕部、肩背部扩散,并可伴有植物神经障碍。
3.交叉 可触及该肌痉挛、变硬,在乳突后斜方肌外侧和4、5、6颈椎棘突旁斜方肌深部有明显压痛,并可向上肢、肩背及颈前部扩散。
【手法治疗】
(1)揉捏推挤理筋法 病人正坐低头,充分暴露颈部。术者立其后方,用一手扶其头部(随时配合屈伸及旋转活动),另手多指自上而下揉捏该肌数遍;然后,用双手拇指自下而上向棘突中线推挤夹肌数遍,双拇指随头颈伸屈向上推理该肌纤维5到7遍。
(2)施“托扶枕颌摇摆法”操作方法同上,但摆动方向相反。
(3)按摩俞穴痛点法 病人正坐。术者立其后方,用拇指点揉风池、压痛点、肩中俞、天宗、肩井等穴,多指捏拿肩部。
一、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引起胸背痛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往往因搬提重物时姿势不良,躯干用力扭转或因强力挤压而发生韧带撕裂、小关节位移等。
【解剖生理】
胸椎小关节是胸椎后关节、肋椎关节的总称。
1、胸椎与后关节 胸椎椎体两侧后部有1到2对肋凹关节小面与肋骨小头相连。因第2到9肋骨小头上移,与上一节胸椎体构成关节。故2到9胸椎体的两侧各有一个上半关节面和一个下半关节面。胸椎横突尖端的前面有一接肋骨结节的关节面,即横突肋凹。胸椎棘突细长,向后下方伸出。胸椎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后而偏外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前而偏内下,相邻胸椎的关节面组成胸椎后关节,又称为关节突间关节。
2、肋椎关节 每个肋椎关节包括肋骨小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
(1)肋骨小头关节 由肋骨小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对而组成,关节囊被放射性韧带加固。2到10肋,每一肋骨小头同时接两个胸椎的肋凹;第1、11、12肋骨的小头,仅和相应的一个胸椎体上的独立肋凹相对,结构较前者单纯。
(2)肋横突关节 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相应的胸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只限于第1到十肋、十一、十二肋不与十一、十二胸椎构成肋横突关节。
3、胸神经、胸段脊髓发出的胸脊神经共十二对,在同序椎下缘穿出,即分为前、后支。前支除第一胸神经参与臂丛,十二胸神经参与腰丛外,其余均不成丛,称为肋间神经,行走于肋沟内;后支向后进入背部,分成内侧支与外侧支,支配背部部分肌肉、关节及项、背、腰、腹部的部分皮肤感觉。
【病因病理】
胸段脊柱因有胸廓的其它组织加固,比颈、腰段脊柱稳定,故损伤错位的机会较少。但胸椎间盘及其椎间韧带等组织的退变,可减弱胸段脊柱的稳定性,而增加损伤的机会。如受到强大外力的挤压,用力过猛的扭转,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均可造成胸椎后关节的移位、肋椎关节的错缝或半脱位,而刺激肋间神经或胸神经后支,出现急性背、胸部疼痛。久之,这些错位的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引起慢性背部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本症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多有躯干用力扭转或挤压性外伤史。
2.症状 急性损伤的病例,病人多主诉单侧(或双侧)背肌剧烈疼痛,偶有向肋间隙、胸前部及腰腹部的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病人常不能仰卧休息,深呼吸或咳呛时痛剧。慢性损伤,多有背部酸痛及沉重感,久站、久坐、过劳或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但一般无放射性疼痛。
3、检查 在急性期,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慢性期,则一般无运动障碍。触诊时可发现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患椎棘突旁压痛;附近肌肉紧张或有硬性索条,棘上韧带肿胀或剥离。如胸脊神经受累,在患椎棘突旁2厘米上1厘米处按压时,可出现向伤侧相应区域的放射痛。
4、X线检查 有利于本症的诊断,目的在于排除胸段脊椎的其它疾患,如胸椎结核、肿瘤等。
(一)按摩治疗
1、原则 整复错位,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2、施术部位 胸背部。
3、取穴 扭伤穴、夹脊穴、压痛点。
4、施术手法 以整复手法为主,辅以抚摩、按揉、拨理手法。
5、时间 十到十五分钟每次。急性期2到3日一次;慢性期每日一次。
6、手法操作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健侧,用拇指按揉扭伤穴1到2分钟、继之,用双手掌自上而下抚摩、按揉损伤部位数分钟,待局部筋肉组织松软后,选施下列手法进行复位。
(1)脊柱旋转复位法 病人端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助于固定病人下肢,以维持其正坐姿势。术者坐其背后,一手从病人胸前握其健侧肩部上方,肘部卡住伤侧肩部,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此时,按需要嘱病人配合前屈,侧弯及旋转动作,待脊柱旋转力传到拇指时(即指感),拇指协同用力把棘突向对侧上方顶推,指下有错动感或伴响声,示复位成功。而后用拇指推理、按压棘上韧带和两侧骶棘肌数遍。
(2)顶背扳肩复位法 病人坐于低凳上。术者立其背后,一下肢呈半屈曲状,足尖踩于凳子上,膝部顶于伤处(患椎棘突或相当于肋骨后端),双手握拿病人两肩前部向上拨伸,嘱病人抬头挺胸,深呼吸,于吸气末手、膝协同用力顶背扳肩,此时多闻及复位响声,而后,用拇指按揉、推理该部1到2分钟(痛点部位)即可。
(3)按压痛点推肩法病人端坐,两腿分开。术者立于伤侧,一下肢抵紧伤侧膝关节内侧,一手拇指按压背部痛点,另手放于健侧肩前部(嘱病人挺胸);此时,两手协同用力按压、推肩、将胸部向健侧回旋至最大限度,拇指下有跳动感为佳。继之,用拇指推、按理筋即可。
(4)俯卧牵引按压法 病人取俯卧位;一助手用双手分别插于病人两腋下,另一助手两手分别握拿病人两踝部,做对抗牵引。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一手掌心沟部按压向后凸起的胸椎棘突后凸消失,示复位成功。若未复位,仍在拨伸牵引下,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逐个按压胸段棘突两侧间隙3到5遍,而后由下而上沿棘突顺向推按,拇指下有跳动感为佳。
(5)俯卧按压扳提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健侧,用一手掌根或拇指置于疼痛部位,向前按压,另一手握伤侧肩部向和扳提,两手协同操作,将疼痛部前后活动数次。此时多可闻及响声或手上错位感,示小关节复位或滑膜嵌顿解除。继之,用一手自上而下推揉病变部位(痛点处)及其上、下2到3分钟。
(6)立位牵抖复位法 病人取立位,双手交叉置于颈根部。术者站其后方,用上胸部抵紧病人上背部,双手环绕固定病人两肘部,将病人提起(嘱病人全身放松)牵引零点五到一分钟,而后上下抖动数次,闻响声缓慢放松牵引;继之,双拇指在患部脊柱及两侧施推理,滑按手法5到7次结束。本法适用于胸部中上段小关节错位。
(二)其它疗法
新伤手法后应休息3到5天,同时配合局部湿热敷,每日2次。
二、胸壁筋肉挫伤
胸壁是由骨性胸廓和筋肉组织所构成。当胸壁直接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未足以使肋骨发生骨折时,可造成胸壁部筋肉挫伤,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尤其咳呛或深呼吸时症状加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胸壁受击处疼痛、肿胀、深呼吸时疼痛加剧,数日或十数日疼痛无明显减轻。
2、检查时,在病变局部可触及肋骨骨膜钝厚,或有线状剥离并且有明显压痛,肋间隙肌肉紧张或有轻度肿胀,有时可触及一滚动的条索状物。
【手法治疗】
(1)掌胸拨理按压法 病人端坐。术者坐其伤侧,一手将人伤侧上肢拉起展胸(让一助手协助),另手食、中指或双拇指将损伤之筋肉拨正、理顺;而后拇指顺肋间隙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按压数遍,可达镇痛之目的。手法后,可配合热敷或硫酸铁湿热敷等。嘱病人在睡眠时勿压伤侧。
如系胸肋关节损伤及肋软骨间关节错位(紊乱),有胸闷,在呼吸或咳呛时剧痛,局部肿胀,压痛等表现者,可采取下列方法处理。
(2)捧肋晃动复位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右侧,用双手捧住胸廓两侧肋部,由轻而重地左右晃动十数次,以促使胸肋关节复位。
(3)抹推胸骨边缘法 接上法,术者用双手一起沿胸骨边缘自上而下(上自锁骨下缘,下到剑突平齐)抹推数次;继之,双手仍自上而下,一前一后向下抹推十数次。
以上(2)、(3)两法为一节,重复三节,为一次治疗。若疼痛缓解,即为手法成功。嘱病人休息5到7日即可。如仍有疼痛,可隔2到3日重复手法1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腱和韧带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