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则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爵爷】2货753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一个家长跑到办公室,跟他儿子的任课老师说起他儿子的学习情况.他总结自己的儿子就是心态特别好,什么事情也无所谓,考试得多少分都不影响他的情绪.“要是成年人这个样是件好事,说明心理承受力强,但这么点的孩子就这样真叫人发愁”.他父亲总结道,后来他说到让老师哄着他儿子学,并坚信自己的儿子到了高中潜力会很大.最后这个家长说话的语调才从欢快中降下来,感觉比较沉重地说:“怪我让他上学早了,他幼儿园大班没有念,直接从中班上的小学”.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有些老师说:简直把咱们当成幼儿园老师了.很多孩子在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让孩子上了初中,导致老师、家长、学生都累.我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征求了心理系教授的意见,她说: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都很强,且身体也十分棒,你可以让他早上学,如果不具备这样两条,千万不要早上,尤其男孩子.现在证明了不满足这样两个条件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都处于十分被动状态,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学习需要老师、家长盯着,孩子没有达到所在年级相应的承受力,总在逃避,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重调动孩子的自我意识,而不能过分强制,否则这种不正常的发展会一直持续,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发展.这里的因材施教就是:调动孩子的自我意识,而不能过分强制,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得与失,而应尽量调整孩子的心理年龄与他们所在的年级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则会使他们所处的年级与他们的心理年龄不相符,差距越来越大,造成拖不动、拉不动的后果,使学生厌倦、逆反,使老师和家长精疲力竭、力不从心.当然,在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否则会不成体统.对那些老师、家长说句话就很上心的学生,要尽量让他们自主发展,以鼓励、引导为主,不去过多干涉,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自主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要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别压制多鼓励,要给他们约束,但要适度.孩子的距离就在老师和家长不经意中慢慢拉开,到一定程度时则无法收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因材施教_百度百科
[yīn cái shī jiào]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定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1]
因材施教成语典故
出 处:《论语·先进篇》
因材施教原文:
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材施教解释:
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
兼人:好勇过人
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
由:指子路
赤:即公西华本人
求:即冉有
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因材施教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1]
因材施教现代内涵
因材施教“因性而教”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所以当时不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显然“因材施教”应涵盖“因性而教”。本来,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在着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因材施教“因龄而教”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
1.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故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2.“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师“因材施教”,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从之,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3. 因性格施教,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因材施教原则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
2.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3.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用图式来讲解概念,避免把喜欢安静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门口坐等。由于任何认知风格都不会适用于所有的知识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坚守某一种认知风格,势必会在一些不适于自己风格的学科学习中失败。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学习风格是一种习惯,后天经验和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方式先配的教学不会像匹配性教学那样容易展开,必须细致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4. 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拉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由于这些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成为一名有策略的学习者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类型,能够知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法要求,并且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点拔培养下,学生才有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主动地扬长避短。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而且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时,就会主动地进行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因材施教意义
因材施教对于教师
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偏。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其四,作为教师应彻底消除偏见,切不可厚此薄彼,因材施教的精神就是有教无类,人人都应得到公平的教育。
因材施教对于家长
因材施教同样对家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切不可把自己扮成旁观者和不相关者,错误地把教育当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其一,家长要向老师报告学生的在五个行为表现方面的真实的具体的情况,配合学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其二,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活动之中,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其优点,纠正其缺点,不要等到报考分的时候才秋后算帐。其三,把学习与人生的职业取向和价值取向区分开来,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把孩子的行为活动或学习上的问题与未来联系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四,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导或纠正的,但却不可把父母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强加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中华民族是一个强烈崇尚“子承父志”的民族,也正因为此,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生生不熄不可战胜;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实实在在地演绎过许多因逼迫子承父志而发生的悲剧。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成长,创新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父母的期望利益。其五,鼓励、承认和欣赏给人以动力,责备、反对和不被重视的打击往往使人陷入无助的境况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有爱心的,懂得欣赏的父母,是实现望望子成龙的根本保障。
因材施教对于学校
学校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个独立法人意志的机构,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无类,实现教育的公平原则。其一,学校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学生个性特征的测评制度。其二,学校应当建立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其三,改革现行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制度,教学分工的专业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班主任应当从任课教师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因材施教教育公平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报告中的教育公平定义:“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 inclusion ),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因此,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2]
.百度.[引用日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官网[引用日期]
中国心理学会是由中国心...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要]运用开放式问卷,以112名小学教师为对象,调查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结果表明:(1)小学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尤其是认识到了因材施教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2)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中“材”的理解存在多样性,“材”即“学生的特点”与“教材”出现的频率较高;(3)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了解学生”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等方面;(4)因材施教的困难主要是学生多、差异大以及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等。
  [关键词]小学教师&
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
  一、问题提出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因材施教内涵的界定。我国教育类辞书中将因材施教定义为: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1]。现代有些学者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新解,提出因材施教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因“人”施教,还应该包括因“文”施教、因“物”施教、因“地”施教[2]。二是对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提出按学生的各科知识能力水平编班、实行流动管理、小班化教学、分层次教学、一般要求加特长等方法[3、4],变“因材施教”为“因教施材”、“因教而学”[5、6],还有学者研究了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众多的研究表明,因材施教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对因材施教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思辨或经验总结上,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对教师
自身观念的研究也相对缺乏。根据内隐理论的观点,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往往决定其行为。教师作为因材施教的实施者,他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会影响其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因此,有必要了解教师心目中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他们如何理解“材”?又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在实施中遇到哪些困难?探讨这些问题,可以了解教师应有素养与实际素养之间的差距,可为教师的培训和干预提供参考,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市的140名小学教师。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其中语文教师51人,数学教师47人,其它科任教师14人。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与教师因材施教有关的几个方面。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研究的问题,涉及四个方面:(1)谈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2)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中“材”的理解;(3)你是如何进行因材施教的?并举例说明;(4)在因材施教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教师回答完问卷后,研究者根据回答的情况对五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3.研究程序
  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与教师因材施教有关的几个方面,编成问卷,选取一所小学的9名教师进行试测,基于此,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正式调查时,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对回收的问卷答案由研究者和一名研究生进行了编码,分别计算每一项的频次与百分比。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重要性的认识
  在调查的小学教师中,所有教师都谈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由表1可见,小学教师对因材施教重要性的认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重要性、对教师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对学生的重要性出现频次最多,如有些教师写到,因材施教“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特点的方法去教,这样才能提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能促使各类学生进步”等等。
  2.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材”的理解。
  由表2可见,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学生及学生以外的因素。其中,“材”为学生的因素出现的频次较高,既包括学生认知因素,如学生的能力、思维方式等,又包括学生非认知因素,如性格、兴趣等,“材”还指学生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材”为学生以外的因素,如指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甚至有教师谈到“材”是指家庭环境。如有教师写到:“材指的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有教师写到:“材即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能力、特点等”,“学生的智力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教材、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
  3.小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的实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认识的体现,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由表3可见,小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因势利导、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关注特殊学生等。其中教师谈得最多的是了解学生,因势利导,而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分层教学,不仅分层备课,而且让学生分层练习或作业,甚至有教师做到了分层提问。正如有些教师所说“对于后进生,我采用个别指导,面批面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层布置作业”,“对于自卑感强的学生,只要发现他上课有举手的欲望,就请他回答。回答正确就表扬,回答错误也不批评,鼓励下次一定会做好”,“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要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擅长的科目给予鼓励,培养对不太喜欢科目的兴趣”,“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对个别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等。
  4.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也遇到诸多困难。
  由表4可见,小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原因造成的,另一类与教师个体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多,差异大,使教师难以了解学生。访谈结果也表明班容量越大,教师越难以了解学生。也有一些教师将困难归因于自身因素,如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因材施教的技能等。有些教师写道:“在课堂上很难能照顾所有学生的不同发展,有时候考虑了大部分学生,而忽略了个别学生,或有时候照顾到了中等生、学困生,但又没有促使好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长久保持”,“一个班的学生很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做到面面俱到实属难事”,“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门数多,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剖析学生的特点,或者说深度不够”,“学生的两极分化大”等等。
  四、讨论与建议
  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既做到了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情、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又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教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还有些教师能将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正如一些教师写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于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对于较慢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等。
  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薄弱领域,并且这些薄弱领域也是学习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就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说,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采用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7]。所以对学生的薄弱领域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学记》中所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扬长”、“补短”两手抓。
  3.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相结合――重视教师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有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方面的差异,又有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既有必要,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们也是深有体会,正如一些教师所说“学生多,难以全面照顾”,同时教师个体的因素如“自身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因材施教的技能”等也给因材施教带来了一些困难。
  因而,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发展,教师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怎样使学生“学会”,也要研究怎样学,怎样使学生“会学”。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材”选择和使用适宜的学习方法、步骤,主动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中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可以主动调整学习方法适应教师教的特点[8]。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外部的支持。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引导是教师发展的保证。管理者要为教师创设探究、合作的文化环境,为教师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并通过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03.
  [2]刘志山.因材施教新解[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1):13-14.
  [3]王从.对“因材施教”的再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0,(1):15-17.
  [4]王华女.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及其具体运作[J].合州学院学报,2004,(1):60-64.
  [5]封平华,韩彩平.“因材施教”与“因教施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93-94.
  [6]李如密,孙元涛.论因教而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
  [7]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70.
  [8]卢明德.“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辨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税收法定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