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职业中专的中专生如何考大专能往滨州技术学院的大专考吗

上海公办中专学校.职业技术哪家好.上海技校排名 - 滨州传媒网
咨询电话:021
首页 > 企业资讯
上海公办中专学校.职业技术哪家好.上海技校排名
上海公办中专学校.职业技术哪家好.上海技校排名沪才教育分析知名上海三校生高复班是初中生直接上大学的“直通车”。沪才教育分析:现在五年制大专,中专和大专一起套读的这种方式,是很多初中毕业生除考上高中以外的首要选择。五年一贯制大专的优势和特点在于贯通了高中和大专的课程,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初中毕业生不仅可以学到与企业接轨的专业技能,而且与传统大专同专业学生相比,在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等方面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有许多新生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说:“我查到自己被录取了,但是学校不是我中意的,或者是专业不是我喜欢的,五年制大专学校排名或者是学校地方距离太远,我想要申请退档,然后我参加征集志愿或者是下一批次的录取。可以吗?”小忻想对大家说,你要对自己当初的选择负责任。现如今,五年一贯制大专迎来招生热潮。初中生由于中考落榜或由其他原因不上高中的越来越多了,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度全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71%,这就说明,有近3成的初中生并未选择高中就读,那么,初中生不上高中还能做什么呢?实际上,五年一贯制才是初中生落榜的比较好的选择。复读对高考生有哪些影响?五年制大专学校排名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如果高考生被大学录取后,又不去报道浪费高考招生名额,将其计入诚信档案。同一考分报考同一院校同一专业,优先录取应届生。其他无任何影响。这怎么解读?意思很明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浪费招生名额,希望被录取的高考生能够及时到大学就读。如果高考生放弃录取,不去就读,其实没有影响。虽然说同一考分优先录取应届生,但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学校那么多,同一高分又报考同一学校且同一专业的概率几乎为0。即使这种概率为0的可能性被撞到了,也不会影响你后面的录取。择校“零压力”,“直通大学+中考”双保险计划是针对初中应届毕业生而推出的。初中生在准备中考时,可同时报考五年一贯制大学。此计划给初中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选择进入五年一贯制大专院校继续学业。若中考成绩好,并且取得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则可以在经过权衡后,选择入读据小编了解到上海南方科技学院就是一所专注职业技能教育的专科学校。通过五年制大专的学习,上海南方科技学院为初中毕业生及有毕业初中证书的适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双向并轨的2+3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从而让每位学员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上海南方科技专修学院招就办张老师表示,“前几年招生的初中生,都基本毕业工作了,一些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的人力总监甚至还托我们给他们企业留进行委培学生,无奈跟在后面要学生的公司实在太多了,目前的学生实在供不应求。”显然,上个好大学已不是良好就业的最终出路,读五年制大专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同样不容小觑。那些不适应现有教育体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也不用过于焦虑。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做职位定岗的专项人才,一步一脚印的学习成长一样有光明且坦荡的职业未来。简介/滨州卫生学校
滨州卫生学校在这七十八亩的土地上,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希望与重托,寄托着鲁北人民对卫生事业的厚望和追求,在这里有着几代卫校人的辛勤耕耘,有着几代卫校人的青春奉献,甚至生命的付出,有着近两万名儿女的梦想在这里实现。四十二年来,先后培养出了无数艰苦朴素,技术一流的医护人员,人民把她们和他们称为生命的保护神。建国六十年来,在现在的滨州市、东营市和淄博市、德州市等范围内,几乎没有不知道滨州卫校的,可以说鲁北大地大大小小的任何一个医院都有着她培养出的学生,他们和她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全省乃至全国。1985年,设立(惠民地区)滨州市(县级市),学校也因此该称为山东滨州卫生学校,简称滨州卫校。 山东滨州卫生学校从1958年诞生到2001年与滨州农业学校、滨州工业学校、滨州经济学校、滨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简称四校一所)建立滨州职业学院结束,它共走过了四十二年的光辉历程。四十多年来,滨州卫校的广大师生,克服了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谱写了一部艰难创业的历史篇章。它是在什么形势下诞生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引起了无数新老学生的追忆。为此特意将我35年来对学校的了解、亲身亲历、所见所闻及与数位滨州卫校的老领导、老教师、老职工等老前辈的交流座谈,结合手头所有资料,整理成文,以作为对母校的牵挂和怀念。
建立发展与历史沿革/滨州卫生学校
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大地到处都是连年战祸带来的创伤,无论城镇和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病没医生,有医生没有钱,有钱没有医和药等在鲁北平原这块盐碱涝洼的土地上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贫穷、饥饿和缺医少药同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障碍,可谓百废待兴,医药最重。1958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在此伟大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缺医少药状况,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从源头解决这一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时称“惠民地区人民医院附设护士学校”诞生了,这便是山东滨州卫生学校的前身。学校时有14名教职工,其中8名教师和6名行政人员。他们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玉华和副校长王建新的带领下,于当年9月1日正式招收高小文化程度(当时体制是小学毕业后升入高小,高小毕业后升入中学)护工专业三个班,每班40名,共计120名学生。现在的人都知道,办学必须有与招生专业所匹配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也就是办学的基本条件,然那120名学生却是在即无校址又无宿舍和教学设备的情况下,领导是老师,老师也是领导,自编部分教材,在地区领导的关照和惠民地区军分区的大力支持下,借用惠民地区军分区礼堂和联椅供学生食宿和上课之用。校长亲自做后勤,老师们凭着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克服了数不尽的炎热、寒冷、饥饿、潮湿、蚊虫叮咬等困难,在极为艰苦的困难条件下继续着他们的教与学,实现着她们美丽的人生之梦。一支粉笔、一块木制黑板,一个听诊器和自制并不规范的所谓教学用具开了课。老师和学生都是凭着那个时代人所特学校的编制有了,借用校址总不是长久之计,在地委行署及省卫生厅等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征地26亩,在现滨州市渤海八路527号的原校址上建起了简陋的学校。从此,师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一直存在了42年。日,由于淄博和惠民地区合并改称为淄博专区,故学校随更名为“山东淄博专区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是年4月,杨文轩调任学校副校长。这年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护士专业学生80名,学制为三年。1960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份之一。由于经济困难,1958年招收的120名三年制学员在学完全部课程后,缩短实习时间,提前毕业,直到1986年,才重新为她们换发中专学历毕业证书。由于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国内的影响,这时的国民经济薄弱到十分严重的时刻,然就在这年的7月6日,学校与医院分设,正是建立山东省北镇卫生学校。学校分设对学校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无教室怎么办?无宿舍怎么办?建自己的学校,走自己的路子,成了那个时代北镇卫校人的一致心愿和梦想。在学校的创建阶段,是缺经费、缺人员、缺经验,总之是除去荒凉的几十亩盐碱地和地上矗立着的几间破平房外,是一无所有,什么都缺。冬天大雪封地,无煤可烧。夏天蚊虫叮咬,雨季一到是道路泥泞,师生需赤脚上课。就在这种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凭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斗志、信心和决心,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去,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动人乐章。老师和学生团结一致,战天斗地,解决了工人不足的困难,没有路,自己修;没有井,自己打;没有运输工具,手抬肩扛。课外活动和劳动课、星期日、晚自习时间经常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甚至根据学校建设需要而调课,在那时都是很平常的事。那时的在校生只有护理专业,穿梭于学校工地的白大褂和具有青春气息的女歌声时常回荡在校园,成了当时亮丽风景。特别需要说的是,那时的人们是经常的吃不饱,学生家中无多余口粮,国家对她们随尽心但也保证不了学生身体的需要,更不用说是营养了。为此,学校号召师生,发扬长征精神,勒紧腰带,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学生时常在学校和老师的带领下,到秋收后的庄稼地里去刨地瓜、拾粮食。现在的学生可能想不到,我们那时护士专业的学生曾经在老师的带领下,为缓解伙食紧张,数次往返数百里路去孤岛拾摘野绿豆、野果子等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作为口粮的补充。那时的卫校人就是这样,不落后、不掉队,硬是在鲁北(山东北镇)这块盐碱涝洼地上建起了一所后来被评为全国省部级重点的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即使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只有千平方米左右的陈旧教学场所内,十几名教职员工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三年内为国家培养出了二百名毕业生,极大地缓解了惠民地区群众因缺医少药而出现的看病难的问题。1960年,学校在艰难困苦中加强了建设,增设中医专业。当年9月,撤销淄博专区,恢复建立淄博市和惠民专区,学校随划归惠民专区。1961年,根据山东省卫生厅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上级指示精神,决定学校停止招生。是年5月,赵星奎调任学校副校长。1962年8月,宣布学校停办,二年级学生维持到毕业,教职工大批外调,学校陷入了第一次低潮时期。同年5月,赵星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四清教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的1964年,学校恢复招生,所招初中文化程度的护士专业学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1965级学生一起在1968年毕业。1964年至1965年的两年间,学校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新征土地8亩,新建教室1000多平方米,教师也由原来的11名猛增到了28名,使政治、体育、语文、数学、物理、医用化学、解剖、生理、病理、病源微生物、药理、内科等有了专职教师,使学校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这期间的1964年1月,牟观洲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1965年,学校新设学制3年的社来社去医士专业,为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期间的1964年1月,牟观洲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66年至1967年,学校停课,遂停止招生。1967年二月,赵星奎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同年9月,牟观洲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校长。学校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低潮时期。1968年,地直卫生系统各单位组建一个“六二六”公社,学校也成了这个公社的一个成员。当年招收由大队推荐的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原规定二年的学制,然由于种种原因于1969年寒假提前毕业回乡。1969年至1971年,招收过几期短期学习班、培训班,没有招生。1971年8月,赵星奎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学校再次恢复。实行由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收学制二年的护士专业学生。学校由此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并迅速发展壮大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同年2月,王芝秀调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3年,学校恢复中医士和医士专业招生。同年3月,高素新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4年,学校招收护士专业和医士专业学生。同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惠民中心医院设立教学点,并招收护士专业学生。1975年,学校增设药剂专业,并招收中医专业和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护士专业暂停招生。同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又在沾化、邹平两个县医院设立教学点,并招收二年制护士专业学生。同年1月,刘元祥调任任党支部书记、(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同年5月,孟景洲调任学校(时称革命委员会)副校长。1976年,因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除继续加大招收社来社去医士专业学生力度外,同时增设二年制放射医士专业和卫生医士专业,其他专业暂停招生。由于学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教职工人数也增加至113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总建筑面积达7260平米。1977年,国家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继续招收三年制中医专业、医士专业、药剂专业,其他专业暂时停止招生。同年,惠民、博兴、沾化、邹平教学点各招收二年制护士专业学生。自1972年学校停止招生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期间,学校共招收护士专业、中医专业、医士专业等专业学生710名。与此同时,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教师由原来的19名,迅速猛增到69名。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学校占地面积也由原来的34亩增加到68亩;学校首次有了自己1200多平米的学生宿舍楼;建立起的图书馆藏书达15000余册;十个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完善。为学校后来的突飞猛进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使学校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壮大时期。1978年,恢复护士专业招生,保留中医专业、药剂专业招生。其余专业停办。1978年3月,陈德才调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杨宝殿升任副校长。同年之后,历届学校党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86年,共招收护士、中医士、药剂士、医士、放射医士、助产士专业学生1440名;扩大征地6亩;新建学生宿舍楼1500平米;教工宿舍楼1800平米;教学楼4450平米,使教室达21个,实验室达16个,各项办学条件都有了明显提高。1991年至1992年,学校抓住国家教委、省教委对全省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确定了“确保合格,争创重点”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建成了5000平米的图书试验楼,内设16个标准化实验室;改建了3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为12个教室安装了闭路电视,使不同的班级可同时收看电视教学资料。至1997年,学校在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招生渠道等方面,创新思维,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了专业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增设五官医士专业、妇幼卫生专业,在多层次办学中招收大专班,在保持国家统招数量的基础上招收计划生与委培生和职业生、乡村医学专业等,形成了“稳定招生规模、优化培养层次、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的办学特色;1993年,学校被省政府授予“省部级重点学校”;学校也由原来的副县级单位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学校影响进一步扩大,使学校进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壮大时期。1979年3月,张昭俭调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这年是学校建校以来招生和专业设置最多的年份。护士、中医、药剂专业、放射医士专业均招生。除护士专业为初中生外,余均为高中毕业生。学校扩大征地6亩多,总面积达72.1亩,新建1500平米学生宿舍楼。惠民教学点由原来的招收一个班的护士专业,增至为招收2个护士班。1980年5月,张勋甲调任学校党总支书记,10月,郑鸿志升任副校长。学校专业设置与上年没有变化,只是招收人数适当作了调整。除惠民教学点继续保持2个班的招生外,邹平、沾化、博兴教学点停止招生。1981年,共招收护士、中医、药剂6个班。根据山东省卫生厅的文件要求,本年度首次对教师进行了职称评定工作。该次职称评定打破学历界限,按照工作年限和成绩,分讲师、教员和实习教员三个等次,以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得60分以上为及格,可以参加晋升。参加职称评定工作的教师有71人,获得讲师职称11人,获得教员职称35人,实习教员职称25人。同年11月,张洪远调任学校党总支副书记。1982年,中医专业下马,停止招生,只招收护士专业和药剂专业。1983年,药剂专业下马。学校保留护士专业,新开设助产士专业,并招收业余护士班。自此学校至1985年始终保持着这两个专业的招生。同年,建成1800平米宿舍楼一幢,有效缓解了教工住宅困难。1985年,在常规招生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承担地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任务,开办了职工护士班。其间1984年12月,王治平调任学校党委书记,李正庭调任学校校长、副书记,张昭俭任副书记。1986年,减少护士专业招生,维持原助产专业招生,恢复医士专业招生。继续举办地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培训,举办了在职医士专业干部班。1987年4月,纪孝爱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春华升任副校长。招生与1985年同,之后的山东滨州卫校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崭新历史时期。1988年至1996年,始终保持招收护理和助产士、医士专业。其中1988年至1989年,招收了五官医士专业;1992年至1995年招收了妇幼卫生专业;1992年至1996年招收了乡村医学专业;1995年至1996年招收了皮肤性病医士专业。期间,1989年1月,陈奋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1989年2月,王德先调任学校副校长;1991年3月,盖迎友调任学校党委书记;1993年2月,于大亨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3年4月,方文正调任学校副校长。1997年至2000年,学校在快速发展中壮大。1997年8月,黎爱芬调任学校党委书记;李友谊调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1998年6月,鹿怀兴、徐涛分别升任和调任副校长。此时的中等专业学校为了适应所谓市场的需要,及尽全力的扩大招生范围,除保持继续招收护理、助产士、乡村医学专业,并自1997年连续招收4年制物理诊查技术专业;1998年招收社区医学专业;2000年增招家政卫生、中西医结合和口轻工艺专业。在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外,学校同时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联合办学而招收相关专业,1998年与湖北黄冈卫生学校联合招收医士专业(时称“黄冈医士”专业);1999年与湖北荆门卫校联合招收荆门医士专业(时称“荆门医士”专业);2000年与山西临汾卫校联合招收医士专业(时称“临汾医士”专业);1998始,学校加强了与省内的高等院校联合,连续几年与山东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联合招收三年制自考和成考高等护理大专班、临床医学大专班,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招考网络高等护理和临床医学大专班。2001年9月,李友谊校长调任北京供职,由于大恒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此时的学校已经被宣布合并。同年学校招收高等护理专业、远程教育高等护理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滨医大专班、山医大专班,中等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物理诊查技术专业、口轻工艺等专业。这时的学校是滨州卫校最辉煌和转型时期。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学校在校生已达近50个班级,在各级各类医院实习学生达10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近二百人(包括离退休),学校行政教学科室功能齐全,新建多媒体教学中心功能一流,校内环境良好,各教学教研组达25个,与山东、河北、湖北、山西等地联合办学形势良好,与省内外同等学校相比,教学硬件及软件都有着教大的优势。四十多年间,校容校貌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高楼座座依次排列,柏油公路平坦整洁,绿树丛丛景点宜人,花香四溢格外芬芳,到处呈现出教书育人的祥和环境。全校教师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论文,主编和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专着和国家统编教材,取得了许多的教学成果,成为了鲁北地区一所名副其实的全国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历史贡献/滨州卫生学校
时光如梭,四十多年的时间虽是短暂的,但对于人生来说它确是漫长的,我作为一个1975年入学的滨州卫校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担任一线教师,并从事过教学管理工作,也算得是一位老职工了。这所学校,在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梦想、有我的人生、有我的艰辛、有我的泪痕、有我的笑声的同时,也有几代人的青春几代人的梦想。我虽因工作需要,调任九三学社市滨州委工作已近10个年头了,但纵观学校35年的发展与变化,沿革与变迁,可谓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四十多年来,这所学校主要做了什么?有什么特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迪留下了什么?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事情。一是改变了鲁北大地无医学教育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鲁北大地和全国一样也是处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这里的人民在遭受连年战乱之后的生活一直是贫穷、落后和迷信盛行,穷得厉害的是有相当多的人是衣不遮夫,食不饱肚,甚至在冬天一家人一床棉被者不是少见。在如此情况下的鲁北农村的缺医少药现象可想而知,为此,以培养医护人员为己任的山东省惠民地区人您医院附设护士学校诞生了。她的诞生,虽然是建立在在一无场所,二无教师,三无教具,四无经验的基础上,但她却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及病人之所急而建立的,她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都怀揣着一颗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一颗滚烫的火热的心,所以她从开始就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二是改变了本地区(本市)及相邻地区(城市)及乡村缺医少药的面貌。自1958年招收培养的第一届护士专业学生算起,到现在的鲁北地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哪一个大小医疗单位没有山东滨州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就是省城、首都的大医院也有她的代表,因她们在疾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才改变了本地区(本市)及相邻地区(城市)及乡村缺医少药的面貌。市县如此,乡镇也如此。单现在的滨州市人民医院就有原滨州卫校第一届护士专业毕业生9人,她们虽然已经从地区科技拔尖人才、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科主任的位置上的退修,但她们及她们的同学都曾经为滨州市人民医院乃至全市的医学管理、医学护理事业培养出了无数的中高级人才,她们的身影依然彰显出当年卫校人的风采。四十多年间培养的近20000名白衣天使,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成为医学专家,有需要应运而生的放射专业、五官医士专业、皮肤性病医士专业、物理诊查技术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等,都成了本专业的优势专业。可以说,滨州卫校的特色是专业特色,正因为专业有特色市场才有需求,学校才有了发展。的成为硕士和博士,有的成为海外学子或在海外创业,有的成为拔尖人才或突出贡献专家,有的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的成为劳动模范,还有的成为院长、局长、县长、镇长等领导干部。他们由滨州卫校的存在而实现了人生之梦想,滨州卫校因他们而骄傲的耸立在鲁北这块土沃土上。三是从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防病的需要出发,学生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因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时诞生,学校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调整专业,培养学生以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要为己任,因此学校因人民群众进康的需要在发展中成长壮大。学校始终如一的拳头专业是护理专业,她伴随着学校的诞生而成长,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个专业中,成长起来最多的是护理教师和护理一线专家,有的成为博士工作在美国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6000余名护理专业人才遍布全省各地,均匀的分布在全市的任何一个医疗单位。她们中有许多优秀人才成长为各级领导干部,还有的接受过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赵紫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960年及之后招收培养的中医专业毕业生,一度成为本地区继承和发扬中国医药学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优秀分子成长为专家教授、主任、院长、局长。他们应邀到俄罗斯传授中医药学术。他们到瑞士创办的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中心被纳入当地医疗保险范围。他们创办市地针灸推拿学会,担任市地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会长,成为全市中医药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培养的助产士专业、妇幼卫生专业人才,成长为滨州及全省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使广大孕产妇有了专门为自己服务的贴心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需要培养的医士、社区医学、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医结合医士专业毕业生,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当地和周边地区乡镇卫生院、乡村为卫生室、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主力军;她们培养的药剂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了当地当地人才匮乏的矛盾;近十几年来,根据市场四是学校培养和造就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四十多年来,如果说学校始终把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永恒正确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发展原始动力的话,那么她长期以来所培养和造就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师资人才和从事的教学、医疗、科研职业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则为学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属于学校的第一批师资队伍中,谢良辰、张克修先生,早年分别进修于山东中医师资进修班和山东省(灵岩寺)中医进修班,他们熟读经论,学术高深,颇得一方人民爱戴。谢氏以善养肝肾,益元固本,调补先天,名传学术界;张氏用补脾土,和肠胃,调补后天,名镇黄河两岸。谢良辰先生作为创始人牵头和张克修、黄迟春、王元信、郑鸿志联合创办的“山东省北镇卫生学校肿瘤研究小组”,在毛主席把“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下成立,所研制的治疗食道肿瘤为主的“开导散”、“紫砂合剂”,治疗白血病为主的“半白石刘汤”,治疗肝脏肿瘤为主的“青二根”等煎剂,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六十年代所发表的临床报道和疗效曾引起过轰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颖超曾专门派人到滨州卫校调研,并给与了肯定和就以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后来的中医教研组,专业应有尽有,分工细致明确,基础教研组、临床教研组教师曾达18人之多。西医也是内外妇儿五官护理,应有尽有,专家辈出。那时的北镇卫校院内无论是在节假日星期天,还是课间,还是钟声响起,师生沸腾,经常是车水马龙,自行车、小推车、地排车,来往如梭,尤其是谢良辰、张克修老中医和内科姚飞熊、杜连尧的门前,排队的、托人的,时时可见。中药房的捣药声、制药厂制片机器的噪音声,此起彼复,颇见繁荣景象。正是这医教研具见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医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师资在教学与实践中成长,在科研中升华自己。五是学校融入鲁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中。学校因人民的需要而诞生,因人民的需要而发展,因此她也早已融入了滨洲人民生活之中。滨州卫校始终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贫穷的农村儿女如能到这所学校就读多可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这种氛围在改革之前尤为突出,所以有人说到北镇就好像到北京一般。夸张一点说,学生在医院实习或走到大街上,只要一说是卫校的,常被人刮目相看。学校所在地成了当地的知名品牌,外地人一进滨州,问哪里都可能有不知道的,但问卫校肯定和问地委行署一样,没有不知道的。滨州卫校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起来了,广大师生更是以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为荣。
卫校变迁/滨州卫生学校
滨州卫生学校滨州卫校在风雨中一路艰辛,一路凯歌,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她成了鲁北地区少有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建设一流,校荣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影响一流和存款数目最多的中等卫生专业学校。为了这一天,当时学校制定的人才引进制度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对口,工作需要,试讲合格”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那是在改革开放的中期就开始了,于是他却具有相对超前的意识,为了这个方针的贯彻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教职工子女在其他兄弟学校想方设法安排子女就业的时候,他们在自己单位有编制的情况下自谋职业或失业待业,保证了教育教学师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水平,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付出的很多很多。一是全国范围内学校合并成风的影响,那时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成风,美其名曰“整合教育资源”;二是在辖区内某些学校因政策及管理上的原因,招生规模萎缩,财政支持能力有限,工资没有了保障,人心浮动,争相四处联络求的生存空间;三是长官意志,推波助澜,旨在减少财政负担使然。那是在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滨州卫校和滨州工业学校、滨州农业学校、滨州经济学校和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为滨州职业学院。这时的滨州卫校正是发展的好时候,有钱、有生源,发展前景广阔。现在看来,就滨州卫校自身讲,自己发展,寻求机遇,力争成长为高职类学校也是不成问题的,然那时的学校领导认为要想上档次、上水平,走校校联合上高职(高等职业学校),应是一条成功之路。一是免去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二是达到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医学教育固然应该优先)。这种思想在职工中天天讲反复讲,上级领导派人来调研座谈时,调子是全校一致,不允许出现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我当时参加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动员时传达的学校意见是“谁砸学校的碗学校就砸谁的碗”,要求教研组长如实传达。似乎是不联合就没了出路,于是在上下有关领导的撮合下,卫生学校在全省第一家挣脱了四十多年来归卫生系统管理权,掉头归了教育系统,这就为以后的学校快速合并奠定了基础。而兄弟的滨州农校,此时已是几个月靠向兄弟的卫校等单位借钱发工资,并早就是债台高筑了,其他几个单位虽稍见好,但前景也不容乐观。于是乎,发不出工资的学校救活了,所参见合并单位的工资都有保证了,自然随之是卫校等中等专业学校都不存在了。据说,工人师傅在拆除滨州卫校标志的时候,有位老教师悲痛欲绝,放声大哭。有位老师告诉我说,那一刻,在场人的心随着这位老师的哭声而上下。难怪有人说,是卫校救活了农校,是卫校改变了滨州的教育格局。这正是:四十二年风雨路 鲁北殉落一颗星,半个世纪几代人,功过自有人评说。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48:33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专生怎样考大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