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镜像卡夫卡是怎么回事

在布拉格遇到卡夫卡:史诗在左 童话在右 | 北晚新视觉
在布拉格遇到卡夫卡:史诗在左 童话在右
日讯,布拉格,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名字,曾经同在社会主义阵营,让我们对捷克抱有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而看过《鼹鼠的故事》的中国人,会被这部萌萌的打动动画片打动,虽然很少人知道它来自捷克。对西方人,布拉格充满诱惑:伏尔塔瓦河静静流淌,查理大河横卧其上。河西岸的高地上,布拉格城堡已屹立千年;河东岸,有旧市政厅精致绝伦的大天文钟,有旧城广场上优雅惊艳的各式建筑,有深沉独特的犹太会堂……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沧桑,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凝结升华出特别的神韵!
布拉格,整个一座城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欧名城。
雅娜与布拉格城堡
我拖着笨重的大皮箱,捧着国内买的很不实用的欧洲地图册,在布拉格窄窄的石板路上小心地走着。坚硬的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坑坑洼洼,皮箱拖过,咯噔作响。
这时,路那侧两个背大包的年轻人,挥着手大声问我是不是在找爱玛旅店。我赶紧说是。矮点儿的声称认路,这可乐坏了我。我是当之无愧的路痴,在横平竖直如棋盘的北京都屡屡迷路,来到小巷纵横似蛛网的欧洲,更是找不着北。
在这一带已经绕了大半个钟头的我,跟着小伙子们,没几分钟就找到旅店,却被告知已经客满。我有预订留了下来,带路的却只能再寻他处,好像他们是专程送我来似的。
旅店客满,因为那天是周末,游客泛滥。
要我预订旅店的,是瑞士朋友雅娜。她本是捷克人,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逃出,后来加入瑞士藉。她在北京生活过多年。这次听说我要来布拉格,她特意从瑞士赶来和我见面,并自告奋勇当我的导游。
找旅店耽误过久,离我们约好在布拉格城堡见面的时间只剩下1个小时了。我放下行李就匆匆往城堡赶。刚进城堡我就看见雅娜在朝我招手。
说起布拉格,我们都知道它是捷克的首都;但历史上,它的归属可要复杂得多。
大约公元前500年,居住在这里的是凯尔特人,他们把这一地区叫做波希米亚。之后日耳曼人来了,赶走老住户成为新主人。6世纪,日尔曼人大量外迁,斯拉夫人借机进入,他们就是捷克人的祖先。
9世纪,以伏尔塔瓦河东岸高地为中心,一座城镇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最终成为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伏尔塔瓦河西岸这片居高临下的地方,成为王室所在,历代君主在不断为这里“添砖加瓦”,最终造就了这座恢宏壮观的城堡。
城堡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是旧王宫,不是总统府,而是圣维塔大教堂。它是布拉格最大、最辉煌也最重要的教堂,帝王们在此加冕,死后在此长眠。大教堂本来就屹立在山丘之上,那高达99米的漂亮尖顶,更像是在自豪地诠释什么叫作“高耸入云”!它也成为我这个超级路痴辨别方向和确定位置的绝好参照物。
走近大教堂,我更被它的气势所震撼。惊人的体量,仿佛要把天际刺穿的尖顶,高大的拱门,精致到繁复的浮雕,都让我想到哥特建筑的杰作巴黎圣母院。但仔细再看,我这个外行也感觉哪里有些奇怪,可到底奇怪在哪里呢?
翻看手里的指南,请教身旁的雅娜,我很快找到答案:这座教堂是耗时近六百年才最终建成的,自然融进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14世纪上半叶,教堂初建时是标准的哥特风格。但16世纪后半叶,人们给钟楼盖了个文艺复兴样式的屋顶;高耸的巴洛克尖顶是18世纪加上去的,19世纪下半叶建成的西半部是新哥特式的;而教堂最终完工已经到了1929年!
圣维塔大教堂的气势,让城堡里的另几座其实也很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顿失颜色,旧王宫也黯淡许多。可能只有那条迷你的黄金巷,能吸引同样多的游客。说来有趣,这里最初住的其实是贫困的仆人和工匠,后来搬来不少炼金术士,才有了这个土豪名字。19世纪后,黄金巷沦落为贫民窟。上世纪中期,不知哪个天才,把穷人的小破屋改造成一间间售卖纪念品和艺术品的店铺。巷窄屋小,反倒成了最大的特色:走在这里,就像走进童话中的矮人王国,我总觉得哪个窗口后面应该站着美丽的白雪公主。
城堡很美,但在我看来,站在这里俯瞰布拉格,更美。那时已近黄昏,布拉格晕染在暮色之中,精美的建筑,丰富的色彩,即有史诗般的壮美,又有童话般的秀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会被歌德赞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首个全城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布拉格,整个一座城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欧名城。
雅娜与布拉格城堡
我拖着笨重的大皮箱,捧着国内买的很不实用的欧洲地图册,在布拉格窄窄的石板路上小心地走着。坚硬的石板已被岁月磨得坑坑洼洼,皮箱拖过,咯噔作响。
这时,路那侧两个背大包的年轻人,挥着手大声问我是不是在找爱玛旅店。我赶紧说是。矮点儿的声称认路,这可乐坏了我。我是当之无愧的路痴,在横平竖直如棋盘的北京都屡屡迷路,来到小巷纵横似蛛网的欧洲,更是找不着北。
在这一带已经绕了大半个钟头的我,跟着小伙子们,没几分钟就找到旅店,却被告知已经客满。我有预订留了下来,带路的却只能再寻他处,好像他们是专程送我来似的。
旅店客满,因为那天是周末,游客泛滥。
要我预订旅店的,是瑞士朋友雅娜。她本是捷克人,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逃出,后来加入瑞士藉。她在北京生活过多年。这次听说我要来布拉格,她特意从瑞士赶来和我见面,并自告奋勇当我的导游。
找旅店耽误过久,离我们约好在布拉格城堡见面的时间只剩下1个小时了。我放下行李就匆匆往城堡赶。刚进城堡我就看见雅娜在朝我招手。
说起布拉格,我们都知道它是捷克的首都;但历史上,它的归属可要复杂得多。
大约公元前500年,居住在这里的是凯尔特人,他们把这一地区叫做波希米亚。之后日耳曼人来了,赶走老住户成为新主人。6世纪,日尔曼人大量外迁,斯拉夫人借机进入,他们就是捷克人的祖先。
9世纪,以伏尔塔瓦河东岸高地为中心,一座城镇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最终成为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伏尔塔瓦河西岸这片居高临下的地方,成为王室所在,历代君主在不断为这里“添砖加瓦”,最终造就了这座恢宏壮观的城堡。
城堡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不是旧王宫,不是总统府,而是圣维塔大教堂。它是布拉格最大、最辉煌也最重要的教堂,帝王们在此加冕,死后在此长眠。大教堂本来就屹立在山丘之上,那高达99米的漂亮尖顶,更像是在自豪地诠释什么叫作“高耸入云”!它也成为我这个超级路痴辨别方向和确定位置的绝好参照物。
走近大教堂,我更被它的气势所震撼。惊人的体量,仿佛要把天际刺穿的尖顶,高大的拱门,精致到繁复的浮雕,都让我想到哥特建筑的杰作巴黎圣母院。但仔细再看,我这个外行也感觉哪里有些奇怪,可到底奇怪在哪里呢?
翻看手里的指南,请教身旁的雅娜,我很快找到答案:这座教堂是耗时近六百年才最终建成的,自然融进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14世纪上半叶,教堂初建时是标准的哥特风格。但16世纪后半叶,人们给钟楼盖了个文艺复兴样式的屋顶;高耸的巴洛克尖顶是18世纪加上去的,19世纪下半叶建成的西半部是新哥特式的;而教堂最终完工已经到了1929年!
圣维塔大教堂的气势,让城堡里的另几座其实也很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顿失颜色,旧王宫也黯淡许多。可能只有那条迷你的黄金巷,能吸引同样多的游客。说来有趣,这里最初住的其实是贫困的仆人和工匠,后来搬来不少炼金术士,才有了这个土豪名字。19世纪后,黄金巷沦落为贫民窟。上世纪中期,不知哪个天才,把穷人的小破屋改造成一间间售卖纪念品和艺术品的店铺。巷窄屋小,反倒成了最大的特色:走在这里,就像走进童话中的矮人王国,我总觉得哪个窗口后面应该站着美丽的白雪公主。
城堡很美,但在我看来,站在这里俯瞰布拉格,更美。那时已近黄昏,布拉格晕染在暮色之中,精美的建筑,丰富的色彩,即有史诗般的壮美,又有童话般的秀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会被歌德赞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首个全城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查理四世与查理大桥
1355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在罗马加冕,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布拉格也就兼当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962年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806年,它并不是古罗马的延续,倒与德意志人关系密切,后来被希特勒“追认”为第一帝国。1871年,德意志首次统一,但历史上被称为第二帝国。现在你明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怎么排下来的了吧?欧洲历史就是这样错综复杂!
抱歉我穿越得太远了,咱们还是回到查理四世时期吧。
查理四世出生在布拉格,对这座城市绝对是爱之深情之切。在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甚至有“欧洲首府”的美誉。圣维塔大教堂、布拉格城堡东翼等一系列大手笔,就是这时的杰作。城市发展,人口激增,老城区越来越挤,查理四世于是开辟了新城区,还在新老城区之间架起查理大桥。
查理大桥长505米,是中欧最长的桥。桥身很高,下面用16个巨大的砂岩桥墩巩固桥体,气势恢宏,同时结实异常,历经6个半世纪的风雨仍稳若泰山。桥两端各有一个高耸的桥塔,让大桥气势陡增。
但最让大桥生辉的,还是桥身两侧那30个巨大的天主教圣者雕塑。它们都是17至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现在雕塑原件大多保存在博物馆里,立在这里任凭风吹雨打的多是复制品。但复制品足以乱真,与沧桑的大桥仍旧和谐,据说只要心诚,即使抚摸这些复制品,照样能获一生的幸福。
不过,人们最喜欢抚摸的,是大桥中部的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内波穆克是布拉格总主教,正史中,他因为反对皇帝(不是查理四世)用神职做政治交易而在1393年被从桥上投入河中。18世纪,他被追封为圣徒,还成为查理大桥的守护神。不过朋友雅娜说,捷克人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内波穆克其实是因为拒绝向皇帝透露皇后单独向他说的秘密才遭此毒手、从而成为天主教会中第一个为守告解秘密而殉道的人。到底什么秘密让皇帝如此疯狂?是皇后告解时说出的情人姓名!
人们并未指责皇后不贞,而是尊重内波穆克坚守宗教教忠、誓死忠于朋友,这种心理让我觉得暖暖的,于是跟在人们后面,踮着脚尖,也摸了摸雕塑下面那两处被摸得闪闪发亮的地方。无论如何,沉重的历史,已经变成浪漫的传说;悲苦的内波穆克下面,是欢快的游人,还有开心的小贩和街头艺术家。那个表演木偶戏的老人前面挤满了人,老人的技术确实高超,小木偶拉琴的动作与播放的音乐是那样契合,让我总觉得真是它演奏出来的;重音时小木偶那有力的一点头,每每让我疑心它是皮诺曹附体。游人也很自觉,都是先扔点钱,才站在旁边和木偶合影。
对游人来说,查理大桥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景点;但对捷克人而言,查理大桥还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个精神图腾。捷克的文学天才卡夫卡的遗言就是:“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旧城广场一角。最右边的就是“金榔头饭店”。
卡夫卡与旧城广场
出发前,我特意借来卡夫卡的传记与小说,又找到一本画传,惭愧,都看不懂,只感觉卡夫卡的生活与小说都充满压抑,这似乎与动荡的时代,与他的犹太背景,以及他那个霸道的父亲都有关系。
不过,研究卡夫卡的思想是学者的事情;我作为普通游客,更需要去拜谒他的故地。例如,旧城广场。
旧城广场上,有很多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小摊铺,还有数个街头艺术家。在中国,乞讨者通常靠展示不幸来博取同情;但在欧洲,表演才艺更容易获得报酬,因为人们喜欢这些带给自己快乐的人,也尊重他们的付出。我私下把一个拉小提琴讨钱的老头儿叫乞丐,雅娜不干,说他应该算是街头艺术家;但看见一个跪在地上磕头的家伙,她低声说了句“傻瓜”!
旧市政厅外墙上的大天文钟前人群最密。天文钟极为复杂精巧,除了指示时间,它还用图案展现了12个月份、12个星座,准确模拟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道,等等。
而最吸引人的,还是整点的木偶表演。我很幸运,刚到大钟前,表演就开始了:钟上方的窗户打开,死神开始鸣钟,耶稣12个门徒依序登台,最后以鸡叫钟响告终。期间,下面代表欲望、贪婪和虚荣的木偶也蠢蠢欲动。这简直是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我绝对要干了。
旧城广场的“教育意义”不止于此。有人说,站在广场中央,目光所及,犹如打开一整套建筑教材,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这些建筑很宏大,又特别精致,总让我觉得它们是巨人国中某位艺术大师的杰作。这位大师呕心沥血把它们一个个雕成,抹平最小的毛刺,吹去最细的尘屑,然后小心地摆放在广场周围。
欧洲最古老的犹太会堂——名字怪怪的“旧-新”犹太会堂
Golem与犹太区
卡夫卡幼时接受的是德语教育,虽为犹太人,但和众多同族有着巨大的隔阂。
布拉格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自然吸引来大批擅长经商的犹太人。但由于宗教缘故,他们一直饱受歧视与迫害,从13世纪起,他们被强制迁到旧城北边的犹太区,直到18世纪隔离政策才被解除。
接连跑了几天,雅娜有点顶不住了。那天,她在旅店休息,我一个人去犹太区。我对犹太文化和二战都很有兴趣,绝对不能错过这里收藏的大量犹太文物。
我先去的是平卡斯犹太会堂。至今我都不明白,那天我身体毫无异样,也吃过早饭;作为中国人,我应该没有犹太血统,更不可能欠犹太人什么血债,但几乎是踏进会堂的一刹那,我就猛地感到天玄地转!但我实在不忍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还是咬牙继续参观。
墙上密密麻麻的花纹,仔细看,竟是二战期间在一所集中营里被屠杀的约8万名犹太人的名字和简介。勉强爬上二楼,有很多儿童画,是泰雷津集中营的孩子画的。那里曾关过上万犹太儿童,只有242人得以生还。
这时,我感觉晕得更厉害了,甚至担心会猛地摔倒。没办法,我只好揪着扶手挪下来,摇摇晃晃地走出去,有门口坐了好一阵子,才感觉略好一点,能够参观旁边的犹太墓园了。墓园不太大,墓碑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很多都歪向一侧,让我以为二战期间这里被纳粹破坏过。然后,我想了起来,这里其实是全欧洲最大、保存最好的犹太墓园,墓碑太挤只是因为死者太多。事实上,1万多个墓碑下面,埋藏的人估计有10万之多。
离开这个阴森的地方,我晃晃悠悠找到旧-新犹太会堂。这是欧洲最古老的犹太会堂,13世纪中期刚刚建成时叫做新犹太会堂;但到了16世纪,好几座教堂陆续完工,它这个“新”字就叫得不再理直气壮,于是改成现在这个怪怪的名字。
这个会堂在布拉格犹太文化中地位特别,不仅因为它历史久远,还因为传说这里关着泥巨人Golem。
话说,鲁道夫二世(年在位)统治时期,有个犹太智者总是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同胞。后来,他依照古书,用粘土做成一个巨人,让它帮忙守护犹太区。但每周五安息日时,智者都会让这个呆头呆脑的大家伙昏昏睡去,以免一时没看住它惹出乱子。可惜有个周五,智者操心女儿的病情,忘了给巨人“催眠”,结果巨人把犹太区祸害得一踏糊涂。智者担心再出这样的意外,只好把巨人带到这个教堂的阁楼,让它重新归为粘土……
我不相信鬼怪神灵,但站在这个造型简洁、红色房顶像火焰一样的小会堂外,犹豫许久,还是没有进去。我仍旧晕得厉害,很担心进去后出现意外;而且,有时,留一点遗憾、留一个想象,或许也是收获。
伞兵们最后战斗的教堂的外壁,有玻璃的地方是德军挖开向地下室注水的洞。
海因里希与布罗梅杰斯基教堂
离开犹太区,我的头立即不晕了。回到旅店,和雅娜说起这段咄咄怪事,她想来想去,只能说:“按你们中国人的说法,你没准哪辈子就是犹太人。”然后,她忽然瞪圆眼睛,说:“你对二战感兴趣?那一定要去看看拐角那个教堂。你知道二战时捷克人暗杀海因里希的事儿吗?他们最后就是在那里全部战死的。”
刺杀海因里希的“类人猿行动”,我当然知道,也被刺杀者的悲壮深深感动。海因里希是纳粹高官,长着天使面孔,却有魔鬼心肠。他疯狂屠杀犹太人和捷克抵抗者,人称“布拉格屠夫”。他连破数起英国间谍案,让英国震怒。最终,英国与在伦敦的捷克流亡政府合作,派出捷克伞兵,于在日在布拉格街道上将海因里希炸成重伤,8天后不治身亡。
德国人展开大搜捕。6月18日,7名伞兵被重重包围在这座教堂里,他们英勇抵抗了14个小时,打死14名德国兵,打伤21人……
匆匆吃过午饭,我就赶到布罗梅杰斯基教堂。这里游人很少,我可以静静地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与血雨腥风。
捷克伞兵先是在墙壁后面,在祈祷室和忏悔室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3名伞兵战死。我跟着剩下的4人躲进教堂的地下室,看到他们在入口甬道打死很多敌人。德国人掀开入口台阶上层的石块试图冲下去,也被击退;向地下室放水,然后用烟熏,都没有用。最后,伞兵们子弹用光,他们互相拥抱,然后毫无惧色地自杀殉国。
如今,地下室里立起7名勇士的胸像,台阶上排满小十字架和蜡烛,德国兵为了向里注水而凿出的洞口下,竖着一个黑色石板,上面是一只手的雕塑,据说那个手势象征着爱国。下面一个墙洞里,摆着很多写着各国文字的纸片,还有几束已经干枯的花儿。
一个妇女领着几个人的小团走进来,她特意把所有的灯都关掉片刻,因为,“那时,伞兵们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与外面的德国兵进行最后抵抗的”。
走出教堂,能从外面看到这个注水的洞。它的上面,有两个不大的浮雕,一个是伞兵,一个是神父。我们被伞兵的英勇顽强感动的同时,不要忘记,是这里的反法西斯神父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站在这里,再看布拉格的街巷,仍旧美丽,只是这美丽中似乎多了些坚韧,多了些阳刚之气。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晶显示镜像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