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名人传中的名言和文化苦旅的名言警句

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_名人名言_短美文网
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
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
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
  1、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2、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4、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9、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13、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1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6、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7、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18、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摘自:短美文
  19、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20、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2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25、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2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9、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1、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3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3、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3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37、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9、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1、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4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4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44、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45、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46、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7、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9、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50、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5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52、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5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5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5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7、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58、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9、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60、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6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6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63、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64、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65、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6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67、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6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0、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7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7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7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4、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7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7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7、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78、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7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8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2、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8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8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85、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8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8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88、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8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90、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91、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93、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94、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95、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96、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97、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98、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99、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00、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10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02、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103、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杜甫
  104、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105、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0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0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08、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09、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10、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1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1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14、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15、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7、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1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2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121、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122、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123、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124、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1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12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128、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29、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130、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1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1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4、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35、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136、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13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3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39、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本页面《关于名人读书的名言》的转载信息
本页标题:
本页地址: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
CopyRight 短美文
All Rights Reserved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汇集文化思想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
文化,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奥传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一场不一样的文化旅程,将一路上的文化体验,化作了大师余秋雨笔下的集《文化苦旅》。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为&苦旅&,只因文化它,一言难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汇集的思想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一)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
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二)
《道士塔》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或许是想和王道士有个鲜明的对比,乐樽和尚仅仅因为那一道金光灿烂,就要筑窟造像,而且过了千百年,这里真的成了佛教圣地,或者说文化胜地。各朝各代的文化精华都肆意在一樽樽精美的塑像上,于是汇成了色彩的长河、历史的长河。再于是就散成了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而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阳关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其实哪有什么法术,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那我看两字足矣:文化。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为王维潇洒地挥笔写下了《渭城曲》,说不定早已溶解在时间里,无影无踪了。也就是因为这一曲渭城,才使无数文人迎着寒雪烈日,来寻找土墩,寻找那个千年前穿过阳关的人,寻找千年后仍持之以恒却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所以有了唐朝诗人的洒脱、肆意。但可惜唐朝是会结束的,于是经历了五代的纷乱后,一切全变了。
&风雨天一阁&的藏书令人称奇。在这里我知道了天一阁是一个藏书楼,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孙后代们用无私和奉献来延续,需要他们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这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I卫,这不由得不让我们对此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梦&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个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孤山二十年,远避官场与市嚣看透一切的机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然而,春去秋来,梅凋鹤老,剩下一堆梅瓣、鹤羽、象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从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阅历,他用大量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了上海人,尖锐地刻画了上海人的那种无法自拔、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最尴尬的一群,并引人思考撞出这种上海文明的契机。
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而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却又是另一心理品性,还有就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们已经倾听过来自黄土高原的悲怆壮歌,也已经领略过来自南疆海滨的轻快步履,将整个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继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继写上海新历史,关键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们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的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他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X从那篇《五城记》,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开封和《清明上河图》;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头城》南京,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气可吞天的未来;还有群山密布的西南边躲藏着一个&怕不辣&的成都,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茶馆小吃与历史一起细细咀嚼品尝,等待着从深厚走向宽广;风韵浓厚与清甜,座落在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牛肉面与白兰瓜,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我们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最后说的是广州的花市,不管潮涨潮退、云起云落,始终悠悠然地把庆祝打扮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书页。
作品是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时代的角度上,发现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极点!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软之处,我觉得现在的作品很多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了!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意图和真实所在!在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愧为的!
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
文章的细腻,感觉的独特,也让人佩服之至。
作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见解独到,是一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文故里、风土渊源,从莫高窟到江南小镇,从唐朝走到宋代,涉足当今,纵横交错,在这里我知道了好多好多的&人文山水&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
通读完了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渊源,关键词也就落在了这个&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这种文化内涵的奔泻便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只是&没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我就是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从余秋雨的书我们能够读出他的人,他的文笔、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迹都让我望尘莫及。苦旅,不仅仅在人文。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行走在苦旅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三)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鸦片战争炮火、鸦片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文明的一直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四)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五)
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简单有序的描写,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一步一步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
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听着花鸟虫鱼的歌声小憩一会,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亲也曾踏上过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而今天,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和疑虑,踏着文化的脚印,去追逐无尽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云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那些隐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踪迹,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盛世传奇,有着我们不曾了解的模样。在他所描述的秀丽绝美风光之后,对民族,对历史,对生命的探讨,对不羁的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动着人心。
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出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苍凉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依恋。总是有无尽的柔情,总是有磅礴的气势,总有那份使人身临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感知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间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六)
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书中作者以踏过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为主线,表达了作者的喜与忧,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文中感触最深有两处。
一、道士塔
初读,我还以为《道士塔》是为了纪念某位历史伟人而建的,读后却让我有一种和作者一样的恨之心情!
狠在何处?此塔是敦煌石窟罪人王圆的葬身之处。他本是到处都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为灿烂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还不止此,王道士对洞窟里的壁画不太满意,为了亮堂一点,他找了两个帮手,拎着石灰桶,拿着草刷子,开始了他的粉刷计划。第一编石灰刷的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他就又来了一遍。可悲可悲!中国人的可悲,世界人民的可悲!作者用文笔丑陋的批判了一个历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
二、沙原隐泉
沙原隐泉是作者踏过阳关雪后的又一行径,当作者被眼前几座巨大的沙山遮挡,又别无他途时,作者表现出了&心气平和,慢慢爬!&&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只管爬&的人生态度。
当作者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时,眼前有一弯清泉,横卧山底,此时此景作者用了一句&动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看到此景的作者已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怎么下去呢?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的,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之急。当你在沙漠中有一弯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时你会是什么心情?
合上书本,大脑中有一种凌乱,心中有一种兴奋与失望。凌乱是因为书中有太多精彩之处,不知应该回忆那一幕。兴奋是因为大脑好像被注射了文化的兴奋剂,言语已无法表达。失望是因为凌乱,无头无绪。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七)
篇篇精彩的,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和历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通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
比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意义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本书写得的确不轻松,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所以,让我们欣然接受苦旅,选择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我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人传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