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高运动2k16训练强度怎么提高

谈运动负荷在体育课新的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论文
来源:教师站 作者:佚名
“谈运动负荷在体育课新的课程标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论文”这篇体育学科教学论文由中国教师站()为您编撰,供广大体育学科老师交流学习。也希望广大体育学科教师为我们提供稿件。摘&要: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出现了淡化运动负荷的教学现象,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和调查了解所发现的问题,就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出现如何做到合理地安排教材,合理地调节课堂的负荷节奏,灵活地运用教学教法,控制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达到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发表研究观点。 关键词:合理安排;合理调节&;&灵活教法;体育教学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期间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对增强学生的体魄有重要意义。如果运动负荷不够,密度小,则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同样,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只有正确合理的掌握运动量,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发展。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运动负荷是指练习时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它反映人们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练习施加于人体的生理负荷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了解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可采用观察学生的出汗量、呼吸、面色和精神状态等外部表现。如果呼吸急促,面色灰白,排汗量很大,就说明运动负荷过大。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一环。如:一堂技巧课和中长跑课(两节连上)。课适宜运动量估算135次―145次/分(课平均脉率),准备部分要达到120次―130次/分,基本部分中长跑要控制在150次―180次/分,结束部分要降到105―80次/分。这样下课后,学生的体力能很快恢复到最佳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分成强弱组,区别对待,提出不同量的要求。总之,如果只强调课的密度而忽略运动负荷,或光强调运动负荷又忽视密度,都达不到好的锻炼效果。只有两者统盘考虑,搭配得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安排运动量应注意几个问题:1.安排一堂课的运动量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即由小到大,由大到小。2.一堂课的运动量大小与教材的安排、搭配是分不开的。3.就一次课来说,如遇到教材安排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时,就应考虑从其它方面着手来调整课堂运动量。4.精心设计,周密地组织每一堂课。5.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师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呢?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能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例如,我为了发展一年级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我站在一直径为3---4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学生听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立即推出游戏。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 &3.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练习密度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应尽量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低中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十分关心,因此,在低中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4.&运动负荷应依据不同目标要求让学生快乐& 新课程不再是斤斤计较于运动量和密度的测定,关注的是学生运动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外能否进行有效地身体活动。可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必须关注运动量和密度,虽然不需要在课中进行脉搏测试,但需要体育教师依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如天气、温度、学生着装情况、运动项目特点等),学会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和面部表情,掌握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通常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中,有着不同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如教学课20~25,115~125次/分,复习课30~40,125~140次/分,其它综合课25~30,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0%左右,平均心律在120~145次/分。& 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制订合理的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快乐体育活动动力。运动负荷与运动兴趣有着密切联系,不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了运动量而让学生跑米,或者节节课都有较大的运动量,不但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课堂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你想叫他不动、想叫他偷懒,他也不愿意。所以,学生在快乐的运动中运动量就不会小。依据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和运动技术的形成规律,在学习某一技术时,学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的强度,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比如学习实心球的投掷技术,学生练习次数少,课的运动负荷较小,就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多次练习加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才利于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定型;针对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的运动素质才能提高,比如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等。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不同学生的身体活动需求,发挥体育活动中运动负荷的调节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特点,在发展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1)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能与运动量的关系,防止为大而大、为技而技化。今后体育课发展的方向是以运动技能带动体能为代表的课。运动量是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运动技能而达成的,而运动技能则是通过一定的运动量进行巩固和发展的。(2)要正确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防止随意化。即负荷量增加,负荷强度降低;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减小。(3)要正确处理好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体验,防止教学单一化。运动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情感体验的支持,学生情感的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负荷。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特点,在发展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能。让学生[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上好体育课的标准之一,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科学性很强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 参考文献: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10.& 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7.& 吴宏健.新一轮体育课改革带来的困惑和误区[J].体育学刊,-100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田径教学训练丛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7]&潘炎民现代田径运动训练手段与方法[M].湖南体育教育学会2006 [8]&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更多体育教育文章,请访问中国教师站频道。
阅读此论文的人还下载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杨浩博客 -
优秀体育教学设计
Sunday (21:37)
&&&& &跳远&体育课教案设计
授课水平:水平四&&&&&&&&& 授课教师:李志梅&日&&&& 职称:中二&&
授课班级:初二(2)班&&&& 授课内容:跳远&&&&&&&&&&&&&&&&&&&&&&& 授课时数:2
教材名称及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范大学版
一、教材分析
&&& 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跳跃项目的各项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及提高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有积极意义,且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2班学生,共40人,男女各20人。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学习积极性高。在身体机能方面看,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尤其力量和灵敏方面的锻炼,基于以上学情,有根据该校场地器材等情况,我锁定教学内容为跳远。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以单脚跳和后蹬跑为主。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跳跃能力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80%学生初步掌握连续单脚跳和后蹬跑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腿部力量,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3、情感目标:
&&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动参与,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连续单脚跳,两臂配合摆动。
难点:后蹬跑中摆动腿落地后的积极蹬地。
五、教法和学法
&& 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讲解示范、教师巡回纠错等方法。&学法&采用学生主体尝试、分组练习、纠错、展示法来进行。
六、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项内容。
1、准备部分
&& 首先是课堂常规:体委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并报告老师。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教师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课堂常规之后是热身活动,我根据人体发展规律,以快速集合来置换常规的慢跑热身。快速集合指:教室没有鸣哨之前,学生可在规定区域自由走动,当听到哨声后需迅速到场地中央集合。快速集合几次之后进行简单的徒手操,让学生活动开各关节,防止在练习时受伤。因为本节课是对田径项目的练习,练习起来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很容易感觉到疲劳,所以我在这之前安排了一个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游戏:立定跳接力。
方法: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成纵队站在起跳线后,口令开始,排头按立定跳要求跳一次,第二人从第一人的落点处向前跳,依次进行,每人均跳一次后结束。最后以跳得远的队为胜。游戏开始时要强调安全问题。
2、基本部分:这是课的主体部分,是教与学的重点。
首先,第一个练习是单脚跳(单脚跳要求:上体要直,有力送髋,起跳腿在拔地后迅速折叠向前翻,摆动腿积极前摆及后收迅速)。开始由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集体练习。每个学生进行15米来回的单脚跳,2组,每组3次,当中老师纠正错误动作。
其次,第二个练习是后蹬跑(后蹬跑要求:1、上体稍前倾,支撑腿关节充分伸直,用脚尖蹬离地面。2、摆动腿以膝领先带动髋部前摆出,大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着地。3、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做有力的前后摆动)。刚开始也是由老师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然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学习和纠正错误动作。练习次数是30米后蹬跑,一组3次,练习2组。
3、结束部分
第一、集合整队,教师可以鸣哨提醒学生集合。
第二、放松运动,老师带领学生做放松运动,放松时要求同学四列横队,站立轻松、自然。本节课采用的是瑜伽放松术:风吹树式和腰躯转动式。通过这种新型的放松方式,不仅使学生身心疲劳得到恢复,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无限乐趣。
第三、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交流,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最后宣布下课。
七、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预计心率为平均每分钟130&140次
练习密度为35%&40%。
上课班级:初二(2)班&&&&&&& 人数:40&&&&&&&&& 任课教师:李 志 梅&&&&&&&& 上课地点:田径场
1、跳远&&&&&&&&&&&& 2、游戏 :立定跳接力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跳跃能力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80%学生初步掌握连续单脚跳和后蹬跑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腿部力量,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主动参与,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连续单脚跳,两臂配合摆动。
后蹬跑中摆动腿落地后的积极蹬地。&&&
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加强纪
使学生充分活动开身体和调节身体机能
1、课堂常规
(1)指定集合地点,检查学生着装,接受体委报告。
(2)宣布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3)安排见习生随堂听课或活动。
2、快速集合
3、原地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踝关节运动)
游戏:立定跳接力方法: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纵队站在起跳线后,口令开始,排头按立定跳要求跳一次,第二人从第一人的落点处向前跳,依次进行,每人均跳一次后结束。最后以跳得远的队为胜。
1、有条理的组织学生,认真核对人数
2、亲自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
3讲解游戏做法
4提出游戏规则
5奖惩制度:做错的学生做5个俯卧撑
1、学生密切配合体育委员成四列横队集合
2、学生认真听讲,明确本节课任务。
3、认真进行热身活动,为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4、学生认真听取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5、每名学生按老师奖惩办法去服从指挥
?????
?????
?????
?????
要求:集中注意力,
充分活动开各关节
?&&&&&&& ?
?&&&&&&& ?
?&&&&&&& ?
?&&&&&&& ?
?&&&&&&& ?
?&&&&&&& ?
?&&&&&&& ?要求:一定要遵循游戏规则。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站立式起跑的技术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练习和巩固所学技术。
1、&让学生自己做理想中的单脚跳。
2、&教师通过比较引出单脚跳的技术动作要领并进行讲解示范。
3、&学习并进行单脚跳练习。
4、讲解示范后蹬跑动作。
要领:1、上体稍前倾,支撑腿关节充分伸直,用脚尖蹬离地面。2、摆动腿以膝领先带动髋部前摆出,大腿积极下压用前脚掌着地。3、两臂配合腿部动作做有力的前后摆动。
5、分组练习体会动作。
1、示范技术动作,强化动作过程与要求。
2、巡回指导,激发学生上课情绪。
3、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4、组织好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注意学生的练习节奏
1、按要求积极参与。
2、认真听讲和观看示范,模仿。
3、交流讨论,观察思考
3、听从老师的安排,指导,积极参与
4、积极配合好老师,有序的进行练习,防止受伤。
?????
?????
?????
?????
?&&&&&& ?
?&&&&& ?
?&?&& ?
?&&&&&& ?
?&&&&&& ?
使学生全身得到充分放松,舒缓紧张的肌肉
1、放松活动(瑜伽放松术)
(1)风吹树式
(2)腰躯转动式
2、课堂小结
1、集合队伍
2、带放松运动
3、归纳总结本节课情况
2、认真完成放松动作
3、注意调节呼吸, 动作舒展、自然。
?????
?????
?????
?????
&&&&&&&& ?
学校:惠阳区良井中学 &&&&&&&&&&&&时间:2011年9月&&&&&&&&&&&&&&&&&& 班级:七(2)班 &&
人数 :60人&&&&&&&&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何卓宏&&&&&&&&&& 职称:中教二级
一、本课的指导思想及思路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它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角度。
本课力求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大胆设计以多种游戏贯穿于教学中,旨在&游戏中练,游戏中学,游戏中表现,游戏中提高&,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
二、教学目标
通过跑、负重等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初步学会正确的快速跑动作技术,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等体能。学生了解正确的途中跑技术,力求途中跑时不低头,不耸肩,眼平视,蹬地有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内容
1.跑的练习:快速跑(第一次课)  跑是比较枯燥的运动项目,学生在小学时曾学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整堂课以游戏形式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2.负重练习:搬运  
四、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他们好奇性强,对游戏的兴趣较高,特别是对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更是情有独钟,而对单纯的技术教学却感到很乏味。本课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渗透游戏之中,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对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共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但与他人合作方式存在一定困难,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但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分析
体统的体育课的结构一般把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本节课的主体内容融成了一个整体。课的主体部分,是&教&与&学&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进行创新。由于学生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强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新颖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人体的运动规律,人体从静态到动态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部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1、教学常规: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和提出相关的要求,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进入课的良好状态。
2、导入热身:采用&音乐准备操&
前一节课教师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并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分组编操,组合成一套适合同学们自己的操,让学生尝试编操的乐趣。
学生几人一组,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准备操。课堂气氛活跃,这有助于感情的融洽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为进行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心理准备。
3、(1)快速集合游戏。老师运用启发教学法引导出情景,学生练习,要求学生听清哨声,迅速集合,练习学生的反应能力。
(2)快速起跑游戏(情景模拟:洪水来临有人需要你帮助时)。老师导出情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采用各种起跑方法练习起跑方式。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自主练习,体会何种起跑方式最快?老师提问,师生总结。
(3)快速跑游戏:(方法:一人搬运一个实心球,可单手或双手将球放在体前、体侧、体后沿直线跑进练习)(情景模拟:在洪水中帮助群众抢救物品)。导出情景,老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时眼视前方,尽量沿直线跑进。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快速跑的因素,总结动作要领,学生针对自身特点,提高动作技术。
(4)两人一组的快速跑接力游戏:(方法:两人搬运一个实心球,方法自定)(情景模拟:物品较重,需在同伴的帮助下才能搬动物品)。要求全组同学合作、探索哪两个人组合最好,而且两人合作哪种方式速度最快。
最后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部分,安排一些放松运动,可以使学生身心疲劳得到恢复,课快结束时,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教师作个小结同时点一下在现在的社会怎样学习和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收拾器材,宣布下课。
六、场地布置与器材
场地:两只篮球场
器材:录音机:一台、磁带:一合、实心球:16只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教学
一、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齡在13&14岁之间,他们活泼、好动,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判逆性等性格交织在一起的时期,古文显得单纯热情、可塑性强,但自我抑制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喜新猎奇;此阶段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协调性和灵敏性不够,力量和耐力较差。
二、教材分析: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跨越式跳高》是锻炼身体的一个较好的内容,它技术简单,对发展身体的灵敏,协调性和直肢力量、弹跳力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加上使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在一般学校容易开展;本课为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是在上节课建立动作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动作要领,达到巩固和提高阶段,并在小学跨越皮绳的基础上发展跳跃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技能:熟练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提高跨越式跳高能力,发展学生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弹跳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运动兴趣,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团结互相、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突出以育人为宗旨,健康为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奥运通往2012&为主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兴趣、自主、创新为语调,发挥体育课多功能的作用。在教学中,采用按兴趣分组和个人水平分层学练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向奥运健儿学习,为国争光的热情,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寓练于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提高技术和运动能力,促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技术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目标和任务,按学生个人水平,自主分组,互教互学,互助互练的教学方法。
课前要准备场地和器材,跳高挂图1份。
班级:七年级&&&&&&& 学生:男24人、女36人&&&&&& 执教:周建平&&&&&&&& 2011年5月
1、跨越式跳高&&&&&&&&& 2、兴趣活动&&&&&&&& 3、游戏
1、提高跨越式跳高能力。
2、发展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
运动兴趣。
3、培养创新、协作精神。
1、蓝球场一个,跳高平地一块。
2、跳高架4副,跳高平4根,体操垫8张,跳高挂图1份,长跳绳3条,小足球4只,实心球6只,矿泉水瓶(装上沙)20个,录音机一台。体操棒49根。
棍棒操&(跳高&hA兴趣活动)&游戏&放松动力
1、培养优良的组织纪律性,集中注意力。
2、充分活动身体各部分关节,提高学习兴趣。
3、运动量由小到中。
1、课堂常规
2、队列练习:错肩行进。
3、棍棒操:
①伸展运动
②踢腿运动
③体转运动
④体侧运动
⑤全身运动
⑥跳跃运动
4、跨越棍棒
1、教师提出课的内容及目标。
2、发口令。
3、带练棍棒操。
5、配音乐。
1、学生集队。
2、队列练习错肩行进。
3、集体练习棍棒操。
4、自由组合,2人为一组,跨越棍棒。
1、提高跨越式跳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运动量由中到较大。
跨越式跳高的练习
1、出示教学挂图
2、提出练习目标
3、巡回指导
1、自由学练,依个体水平选择高度的练习。
2、有秩序地练习注意安全。
1、发展各项运动的技能。
2、活跃身心,发挥特长,感受运动的快乐。
3、培养创新互助的意识。
4、运动量由中到较大。
兴趣活动:
1、打保龄球;
1、启发引导:
要求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互相学习,有所发展。
2、巡回指导
1、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积极参与。
2、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互助协作。
1、发展跨越障碍的能力,提高灵敏,协调等素质。
2、培养运动兴趣。
3、培养奥运精神。
4、运动量较大
游戏:迎奥运通往二0一二
1、讲解放游戏方法规则。
1、学生分成4组,每人持一根棍棒。
2、听哨音后向前跑、跨钻遂道路用棒组字
1、&放松身心
2、&运动量较小
1、踏跳步放松
2、师生评价
1、示范与引导
1、围成圆圈踏跳步放松,捶背放松。
1、平均心率130&5次/分
2、强度指数1.6&1.7
3、练习密度:45%以上
六、课后反思:
&&&& 本课主要特色是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把握了学生层次,采用分层次递进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不同特长。针对学生在学习体育时兴趣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并逐渐向志趣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本课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放面做得不够完善,存在着好坏分明的现象;在时有撘配一练习次数一练习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没有调控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完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照顾,克服分组形式公开化,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感觉,使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心,在练习中有成功的感觉,从而达到体育健康的目的。
Mon 00:57 &&
Fri 15:53 &&
Sat 12:33 &&
Wed 09:57 &&
Mon 11:47 &&
Top Comment
日记:4 篇
照片:0 张
话题:0 篇
评论:7 篇
注册用户:
今日访问:6
本周访问:11
本月访问:101
全部访问:120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