榭水楼台有这个词吗

【楼台亭阁】楼台亭阁的意思
楼台亭阁[lóu tái tíng gé]相关:基本内容释义 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供游息建筑物;阁:楼房一种。统指多种供休息、游赏的建筑物。楼台亭阁造句敬亭山自唐代以来,登临日隆,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多达50余处。路边的青松翠柏也不逊色,郁郁苍苍,远处岩顶的楼台亭阁若隐若现。乐游苑内,楼台亭阁,风光旖旎。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所绘楼台亭阁,辉煌壮丽。院内楼台亭阁,穷极华丽。园内楼台亭阁,山水相连。所画楼台亭阁,壮丽辉煌。楼台亭阁谐成趣,药圃碑廊韵更阗。历史上的楼台亭阁,栋宇轩槛早毁。观内楼台亭阁,碑碣林立,古树参天。本文来源:分享: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上一篇下一篇猜你喜欢相关词语相关的字相关成语相关近反义词相关歇后语相关诗词随机成语故事 1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 2
出处: 《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3 解释: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 4 解释:
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形... 5 &&&&&&&&... 6   近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 7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 8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 9 &&&&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你可能感兴趣【近水楼台先得月】意思_出处 - 成语词典
成语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描写心情的成语
描写季节的成语
描写人物的成语
描写其它的成语
近水楼台先得月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成语接龙:近水楼台先得月 →
上一个成语 : &&&下一个成语 :
走近鬼门关-? &近水楼台-? &近视眼观星-? &
近水楼台先得月相关信息
本页提供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详细解释、发音、出处和示例楼阁台榭_百度百科
[lóu gé tái xiè]
楼阁台榭,在同一是,泛指高大华丽的建筑,但是在古代“楼、阁、台、榭”分别对应不同形式的建筑。
楼阁台榭成语解释
发 音 lóu gé tái xiè
释 义 楼:高楼;阁:架空的楼;台:土筑的高坛;榭:台上的房屋。泛指高大华丽的建筑群。
楼阁台榭成语典故
出 处 晋·《西京杂志》第四卷:“楼阁台榭,转相连注,山池玩好,穷尽雕丽。”
楼阁台榭词语辨析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建筑物
近义词:亭台楼阁
楼阁台榭举例
楼阁台榭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原址是龙泉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后,明宪宗赐名大灵光寺,沿用至今。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
寺内原有招仙塔一座,乃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而建造。现存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只有两颗,一颗在斯里兰卡,另一颗就在八大处公园佛牙舍利塔内。佛牙舍利从辽代起,一直被供奉在八大处灵光寺南院招仙塔内。
1956年初,在灵光寺北院辟新址,建佛牙舍利塔,日,佛牙舍利塔新塔落成,随后将佛牙舍利请回,供奉在佛牙舍利塔内。这枚佛牙舍利曾多次被缅甸、等国家迎奉,佛祖真身佛牙舍利所到之处,信徒顶礼膜拜,盛况空前。
佛牙舍利塔是一座13层密檐式塔,塔高51米,建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塔下为长宽各为22米的汉白玉大拜台,拜台高出地面2.7米。四周以汉白玉雕栏为环。塔身作八角形,每面宽4.25米,高5.35米。每角嵌艾叶青石倚柱一根,斫成八角形,轮廓深圆有力,仿古代“梭柱”形式。外形为辽金时期的密檐叠涩样式,辅以碧瓦金刹、绮窗斗拱,突出其朴素简洁的风格。
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底层为一暗室,墙的四周镶嵌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宝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珠地贴金蟠龙藻井,庄严肃穆。以上五层,分别供养着汉、藏、蒙古、傣各族的佛教经像和法器。
自佛牙舍利塔落成开光以来,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佛教信徒前来朝拜,这里成为中外佛教徒共同尊崇的佛教圣地,佛牙舍利塔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塔圣。
楼阁台榭妙应寺白塔
阜成门内有一座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的妙应寺白塔。据史书记载,妙应寺的旧址是辽代的永安寺,寿昌二年(1096年)就曾建有一座释迦佛舍利塔,后被毁。元世祖忽必烈将此地圈入新建大都城内,并敕令在辽塔遗址上重新营造一座用以“坐镇都邑”的大型藏式佛舍利塔,以祈求江山社稷长久。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受邀主持设计建造,历时8年精心建造。
忽必烈讲究“以佛治心”,颇受其青睐的大白塔自然集皇权和神权之象征于一身。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命以塔为核心修筑作为皇室在京师佛事活动中心的大圣寿万安寺。元末,天降大雨,电闪雷鸣,大圣寿万安寺不幸被雷火击中,木质建筑结构全部焚毁,唯有白塔保留下来。明朝时,宣宗于1433年下诏重修白塔寺,并改称为妙应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座喇嘛塔因通体洁白也被称为白塔,而寺也一直被民间俗称为白塔寺。
清代统治者对白塔同样重视,多次进行维修。尤其是乾隆时的一次重修,当时乾隆将手书的经卷、《大藏经》等稀世之宝全部放进白塔顶部,以期能够永久保存,代代相传。1976年,白塔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塔刹倾斜,塔身肩部开裂。两年后,人们在修复塔刹时,意外地在铜宝顶内发现了1753年留存在塔顶的《大藏经》、《尊胜咒》、补花袈裟、铜三世佛像等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楼阁台榭云居寺南北双塔
云居寺与石经山坐落在京城西南郊70千米处的白带山麓,又称西域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五代时被火烧毁。辽、金、元屡次修建,抗日战争时被毁,仅塔与石经得以保存。今寺中建筑为上世纪80年代后恢复。云居寺之南北双塔,在寺之第三层院落中,南北峙立。
北塔亦称舍利塔,始建于辽代,高30.4米,砖砌,塔身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八角形,四周有拱门、假窗、佛龛浮雕,上层为圆锥形,相轮九重,塔顶宝珠突出天空。四隅各塔高约10米,上部为楼阁式,六层檐,下部开尖拱形塔门,它们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塔。辽塔四隅各有四座唐塔,皆有明确纪年。
南塔被称为压经塔。珍贵的石经板即位于半山腰的雷音洞中及寺南的压经塔下藏经穴中,自隋代创寺僧静琬始刻,历唐、辽、金、元、明,历时千余年。雷音洞内藏经石4196块,寺南的压经塔下藏经石10082块,计刻佛经1122部、3452卷。云居寺石经板不仅保存了大量佛教经典,同时也为金石、书法、文字、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资料,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楼阁台榭天宁寺塔
天宁寺位于北京城内广安门外,其悠久历史仅次于京西潭柘寺。
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宁寺塔塔高57.8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3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栩栩如生。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减,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史书记载,天宁寺还有不为人知的奇观。据说,明代文史大家王世贞来京城时,曾在天宁寺中住宿。当天夜里,天降小雨,突然塔檐上的铜铃全都不响了,紧接着塔下传来一阵阵非常美妙的声音,犹如天籁。他觉得十分奇怪,于是出来察看,结果发现塔刹周围正发出耀眼的青白色光芒,并且边闪烁边发出天籁乐音。对于这种奇怪的景象,王世贞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就在诗中记下了此事,传为天宁寺奇观。
楼阁台榭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广寒殿旧址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覆钵的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十相自在”图案。塔座边长17米,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
塔身正面的眼光门,周围用坩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系七个字组成,译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这组字图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写成的,据说这种文字图案从明代开始由传入内地。
对于北海来说,白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为之补充了无穷的活力。
漫步在城市的街巷中,不经意的回眸中也许就能看到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或巍然屹立、风格各异的古塔。仰视中油然而生庄严神圣感,那是几生几世精神不灭的虔诚与遐想,是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晶。新城旧景中,留在心中的是难以磨灭的回忆与延续。
拼音代码: lgtx
.汉辞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