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需以什么为前提

信息时代的舆情监测 -- 乐思网络舆情监测方案
乐思软件 Tel:
信息时代的舆情监测
来源:光明日报
  舆情监测是当前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获取舆论的准确动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从整体来看,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才刚刚开始。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表达。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信息载体传播。在工业时代,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使得舆论对人类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同样内容的舆论在较大范围内迅速传播时,就可能形成社会思潮,进而影响政治走向或社会稳定。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2000多年前的周厉王止谤的故事,这是最早见诸史料的舆情监测案例。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他的暴行,召公将这一舆情向周厉王汇报。周厉王获得舆情后,不但没有改正,反而以刑杀相威胁,压制国人对他的批评,终于被愤怒的国人驱逐。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舆情监测与国家管理密切相关,是执政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的语境下,舆情、舆论、民意具有相似的含义。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舆情、舆论、民意的含义存在较大差别。舆论通常指向某件或某些新近出现的事物,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众媒体报道的新事物。作为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的舆情监测中所指的舆情,是与公共管理关系较深、社会影响较大的舆论的发展现状。在我国,舆情更多地指的是党和政府的传统视野中未曾包括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舆论的新情况、新变化。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可以在事态未明朗之前,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
  舆情监测工作是了解民意的基础工作之一。舆情有别于民意。做好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不等于就掌握了舆情。直接出自民众的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的话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意,甚至通过媒体反映出来的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意。
  在现代社会,舆情监测工作备受重视。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选举期间,舆情是选民意志的催化剂,是政治角逐的情报站,是竞选纲领调整的风向标,备受各大政治组织关注。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虽然没有“舆情监测”的提法,也没有专门负责舆情监测的机构,但舆情监测工作实际上一直蕴涵在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党一直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事实上已经蕴涵了监测舆情、了解舆情、解决舆情反映的问题的宝贵经验。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舆情监测工作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区别,决定了我国的舆情监测工作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非官方舆论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影响并未显现,不需要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队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普及,使我国的舆论形成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舆情监测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互联网、手机、卫星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舆论传播的渠道,改变了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媒体的格局。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和手机这样的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另一方面,舆论的形成机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跨地域的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成为公共事件,使舆情监测更加困难。
  进入21世纪,在舆情形成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推进,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文化、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国外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亟需建立一套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能够及时反映社会舆论动向的舆情监测机制,力争将各种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从2003年开始,舆情监测上升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始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监测体系。
  近年来,中央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新工作,我国舆情监测的理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实践环节也亟待完善。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媒体,成为我国当前舆情监测的薄弱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变化和部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逐利趋向,一些没有经过严格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网站和“博客”掌握了强大的舆论工具,常常游离于舆情监测视野之外。
  改进舆情监测工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信息时代的特点,梳理我国舆情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捕捉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愿所盼,把广大群众的诉求转化为行政决策,使得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让各族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当前位置: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从中可表明A.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向农村B.农民有检验革命党派和革命同志的决定权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D.中国革命应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段材料可以见出毛泽东对农民及农民运动的重要性的阐述。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 1927年,但是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提出的,故排除AD;B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主要考查你对&&定都瑞金,南昌起义,国共的十年对峙,前四次的“围剿”与“反围剿”&&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定都瑞金南昌起义国共的十年对峙前四次的“围剿”与“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①时间:1931年11月②首都:瑞金③建设:制定了宪法大纲④主席: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成立:
(一)成立条件:1、统一领导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斗争的迫切需要。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秋短短的4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10多块“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残酷“围剿”,加上交通阻隔,各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活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来加强领导、统一步调。  2、争取政治主动,实现人民利益的迫切需要。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上,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革命政权,一种是国民党执政的反革命政权。然而,这两种政权是不对等的,前者是区域性的、零散的、没有外交话语权的,后者是国家形态的、系统的、具有外交话语权的。随着各地苏维埃区域的建立和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以便赢得政治斗争的主动权,更好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也只有尽快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实现苏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形成为开基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拥有21座县城、5万平方公里面积、25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这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瑞金因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稳定的周边环境,成为红色国都的不二选地。
(二)性质: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第一号《布告》,庄严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体制是由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人民委员会、最高法院、审计委员会等部分组成。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机关。全国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选举主席团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委员会则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最高法院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司法机关。这个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宣布中华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政治经济特权;“在苏维埃领域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容许驻扎”。大会通过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妇女法等,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  临时中央政府于日发出对日宣战通电,宣告它将“领导工农红军和全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三)光荣终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以博古为主席。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以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日,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至此,历时5年零10个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走向消亡,而是因为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转换成地方政权的形态得以继续延续,直至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瑞金的“红场”通向了北京的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承接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
(四)历史地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继苏联之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二个红色国家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根本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由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1934年1月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修改,共17条。其基本内容为:1、确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2、规定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中央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委员会下设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议决案;3、规定工农劳动群众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政治民主权利,并用政权的力量“保障他们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4、宪法大纲还规定了体现工农民主政权彻底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坚决保护工农劳动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坚决保护少数民族和国际革命友人利益的劳动政策、土地政策、财经政策、对外政策、军事政策、婚姻政策、文教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参加国家管理的宪法性文件,为后来建立革命政权和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 南昌起义概况:1、背景:(1)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2)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我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3)选择南昌作为起义的地点是由当时南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
2、经过:(1)时间: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3)军队:国民革命军(4)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分兵作战(湘南和海陆丰)。(5)结果:直接:占领南昌城最终: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教训:(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国共十年对峙阶段背景:
1、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2、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4、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内矛盾变化:
①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没有触及到美英和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和服从地位。
1927年~1937年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①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革命形势重新高涨;②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遭到惨重损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③红军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逐渐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势力又重新上升。 中国共产党政策、方针的调整:(1)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长征的胜利。(2)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从城市转入农村,开辟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之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3)对日本侵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4)逼蒋抗日,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调整: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继续对共产党屠杀和围剿;②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③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易混知识提示: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是指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②文家市决策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③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即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④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和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⑤九·一八事变使华盛顿体系瓦解,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⑥“左”的错误,特别是军事方针的错误,使红军放弃根据地被迫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⑦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⑧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指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促使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⑩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从极端困难走向成熟: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1、极端困难的表现:①国民党独裁政府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根据地的围剿。②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反侵略的领导责任。③党内“左”倾错误,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①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三大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②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③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普遍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了党的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理论。⑤193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高瞻远瞩,正确处理国内复杂的政治问题,是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经验。③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④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 2、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①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②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1月,国民党经过先前数月的准备后调集11个师又2个旅,共约10万余兵力由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确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方针。最终红军诱敌深入,歼灭国民党一万两千多人,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也宣告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中央红军则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前二次“围剿”失败后,于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毙伤俘敌三万余人,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沉着应战,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反革命“围剿”:1、“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是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 2、三次反“围剿”战争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3、在战争中,发展了井冈山时期红军游击战的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战略战术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不仅保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军事科学上的具体运用。
红军能够打败反革命“围剿”原因: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相继向红军发动四次大规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数次“围剿”。1、根本原因:党在根据地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赢得了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广泛支持。2、基本原因:这些胜利也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分不开,它主要表现在: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些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异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它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
发现相似题
与“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7192226399263751244169273962224464&&&&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来,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到走向成熟的历史,而且作为党的重要力量更是积极参与其中、实践其中,服务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90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到走向成熟,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也不断与时俱进,走向成熟。90年来,在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积极发掘、充分发挥、大力发展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为推进党的工作、实现党的目标服务,取得了杰出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了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的发展,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新局面。
&&&&一、创建和运用党的新闻媒体,为革命斗争助力
&&&&新闻舆论属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斗的“号角”、响亮的“喉舌”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鲜明的党性立场,能够及时反映、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的革命年代,党努力创建和领导新闻媒体,无情揭露、批判和打击敌人,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大力鼓舞和发动群众,引导舆论,营造氛围,为中国革命加油助力。
&&&&(一)积极创建党领导的新闻媒体,使之成为革命斗争的发动机和播种机。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进步刊物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孕育诞生的。因此,从诞生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在成立之初就创办了自己的报刊。由于受革命形势变化的影响,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几经起伏,但党始终把创办和建设党的新闻媒体放在重要地位,每当条件成熟时就积极创办自己的媒体,团结和利用进步媒体,宣传革命、发动群众,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在28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党创办建设新闻媒体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从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时期。在党成立的过程中,各地小组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发动工人群众,纷纷创办了革命报刊,如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改组为党的机关刊物,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并把中俄通讯社作为自己的新闻机构。1921年7月党成立后,中共中央把《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1927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央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在党的领导下,《先驱》、《中国青年》、《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革命报刊先后面世。在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创建地方报刊,很快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这时,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各级党部努力恢复和加强宣传鼓动工作,积极筹办面向党内和面向党外的报刊。在十年革命斗争中,一方面,党在上海等城市恢复并创办了一批革命刊物,如《布尔塞维克》、《无产青年》、《红旗》周刊、《红旗周报》、《中国工人》、《全总通讯》等。另一方面,随着革命武装力量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党在革命根据地和革命队伍中创办了一大批革命刊物,《红色中华》报、《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湘赣红旗》、《突击》、《红旗日报》、《列宁报》、《共产党》、《红色战场》、《红军画报》、《红军日报》等纷纷创办。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其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创办起一大批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的报刊。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同时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同年4月又创办了《解放》周刊。进入1939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重建一个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新中华报》被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围绕着《新中华报》这个中心,《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新报刊也纷纷出版,形成了一个覆盖面较广、较为完整的报刊系统。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诞生。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广大解放区的条件大为改善,人民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绝大多数报刊扩版改版,由油印改为铅印,新华社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一些城市和工矿区的解放,《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晋绥日报》、《大众日报》、《新华日报》等党所领导的城市报刊和工矿报刊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针对国民党在抗战后大肆抢夺新闻阵地,中央指示解放区派人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办报,《新生活报》、《建国日报》、《经济周刊》、《文坛月报》等一批革命报刊相继问世。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人民新闻事业开始走向全面胜利。
&&&&(二)充分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号角、鼓手、笔杆子作用,为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鼓与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创办和领导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和思想斗争阵地,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绝对服从服务于党的事业,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不同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新青年》发表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开始,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就致力于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理论,普及知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论辩。从党成立初期到大革命时期,从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根据地,从解放战争到全面胜利,无论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还是党的地方报刊,无不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大力宣传、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斗争。二是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二大之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党的报刊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围绕“一切为了前线”进行宣传报道。抗日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持续地宣传党的抗战主张,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经常亲自为党报党刊撰写稿件,发表中国共产党人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为抗日战争指明方向。三是及时揭露和批判反动宣传。大革命失败后,党在上海等城市出版的秘密刊物和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刊物,及时揭露和批判国民党的反动行径,宣传党的路线和策略。抗日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按照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及时揭露和批判顽固派的阴谋,团结进步力量,维护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及在解放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新闻媒体更是发挥强大的舆论作用,揭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假和谈真内战的本质,宣传党的立场、态度,争取道义和支持。四是有效鼓舞群众发动群众。党的新闻媒体从创办之初,就把宣传和发动群众当作重要任务,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鼓舞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壮大革命力量。为了有效宣传和发动群众,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形势和环境,党除了利用各级机关的新闻媒体宣传发动群众外,还积极支持创办各种形式的群众刊物,加强对进步刊物的领导,以通俗朴实、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向群众传播革命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走向胜利。
&&&&(三)革命斗争时期党的新闻思想的主要特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活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革命胜利,在近30年的革命斗争中,党在创办和发展新闻事业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新闻媒体指导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验,形成了党在这一时期独具特点的新闻思想,党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为毛泽东革命斗争时期的新闻思想。其主要特点,一是提出武装斗争与新闻宣传并重。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已充分认识到武装斗争和宣传鼓动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共产党是要左手传单、右手拿枪才可以打倒敌人”的重要思想。他讲:“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的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枪杆子是不够的,还要靠笔杆子。二是提出报纸是一切工作的武器。毛泽东强调,新闻宣传的政治性是古今中外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要求共产党人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这既是对敌斗争的武器,又是对内宣传教育的武器;既是反映情况的武器,又是指导工作的武器,还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武器。三是提出宣传必须服从党的当前政策。毛泽东非常注意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和引导,在抗日战争时期屡次强调宣传人员要增强党性,遵守宣传纪律,不能闹独立性。在《解放日报》发刊前夕,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通知,宣布“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在《解放日报》改版前夕,他再次强调,“今后《解放日报》应从社论、专论、新闻及广播等方面贯彻党的路线与党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要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四是提出要搞典型报道和典型调查。毛泽东非常重视典型,认为典型可以以点带面,具有示范作用,“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这是他的抓典型工作方法在新闻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他要求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要注意及时总结和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后来,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用群众中的典型教育群众,一直成了党的新闻思想的显著特点。五是提出要反对党八股、倡导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毛泽东认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所以必须废除。毛泽东提出,报纸要办得尖锐泼辣,鲜明活泼,有朝气,富有战斗风格。号召新闻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去学习群众语言、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并充分地合理地加以利用,同时吸收外国语言中新鲜的、适用的东西。要求报纸必须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理,“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六是提出党委要担负对新闻媒体的领导责任。毛泽东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把办报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他说,开会是一种工作方式,而“报纸发出去可以省得开许多会,所以报纸也可以当做重要的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报纸不仅能够传达政令、反映情况,还能够传播经验,将一个地方的成功经验迅速地传播到其他地区,是党的一个得力助手。他主张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要求“各机关首长负责,把报纸当做自己很好的工作方式”。1948年,毛泽东在一个批语中,批评了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对报纸、通讯社等“极端重要的宣传机关放弃领导责任”,或者虽未放弃领导,但是“抓得不紧”的做法。他强调党委要担负对报社和通讯社的领导责任,要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监督,以保证其不脱离党的路线和党的领导。
&&&&二、壮大和发展党的新闻媒体,为国家建设鼓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也逐步实现了从战争时期到和平时期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人民新闻事业繁荣发展。
&&&&(一)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形成规模,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建国后,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新闻事业基础上,又有步骤地接收、改造旧中国遗留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逐步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强有力的思想组织者和工作推动者。一是建立了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报体系。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加紧对旧中国的报业进行接收和改造,使之成为人民的报纸。这期间,除在建国前夕就已经创办的一批中央级、大行政区级和省市级党委机关报外,又有一批新的全国性报纸和地方党委机关报先后问世。1950年2月,全国报纸仅281家,其中邮发报纸140家,期发行总数230万份。到1957年,全国报纸总量增加到1325家,期发行总数达1508.6万份,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民新闻事业系统。二是新闻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在很短时间内就结束了战争年代国内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调整,成为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和全国的“新闻总汇”。1966年,新华社发展为拥有51个国外分社的东方大型通讯社,并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网络,每天用5种语言向81个国家和地区发送新闻。日,我国另一个主要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闻通讯社——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在北京成立。三是广播电视事业揭开新的一页。1949年全国共有19座人民广播电台,之后又接收了国民党办的各类广播电台,完成了对30多座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同时充实、新建了一批人民广播电台。1955年,全国建起了2.8万多个收音站。1965年全国有87座广播电台和约1000座有线广播站,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收听网。1958年5月l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性播出,成为我国电视事业的起步,至1961年全国就有20座电视台(含试验台、转播台)。四是对外宣传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在第一个发展广播事业的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建设方针。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与对内广播分开,单独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以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用7种外国语言和4种汉语方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每天播音11小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7个语种,发射功率达到世界第三位。&
&&&&(二)充分发挥党的新闻媒体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为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鼓与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繁重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工作,确立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新闻工作方针,在内容上逐步确立以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报道为主体,其中又以经济报道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模式,为国家建设快速推进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是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等新闻机构紧密配合恢复国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重点宣传报道统一全国财政工作、调整工商业、精简节约等方面的情况。1953年后,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兴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抓住农业合作这一主线,阐明互助合作运动是土地改革后引导小农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道路,同时认真宣传“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反对盲目冒进,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成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机构通过新闻、评论、通讯、报告等,向国内外广大读者展示了如青藏公路、长江大桥、万吨水压机、大庆油田等一幅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壮丽景象,生动阐明了每项建设工程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集中展示了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三是热情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新闻机构把介绍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看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报道手段,推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如孟泰、雷锋、王进喜、李顺达、时传祥等等,通过让人民群众充当主角,产生了推动生产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四是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以各种形式广泛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引导广大人民摆脱国内外反动派腐朽思想的影响,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旧的意识形态,极大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成就。五是集中展示新中国的形象。新闻媒体不断加强对国家重大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对开国盛典、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重大活动的成功报道,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新中国的光辉形象。六是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三反”、“五反”运动期间,人民日报等各报开设立《人人检举贪污浪费》等专栏,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攻势。在继起的反官僚主义、反强迫命令、反违法乱纪“新三反”活动中,各报将报刊批评与整党、整风运动结合起来,报道了很多典型案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对净化党风、政风、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国家建设时期党的新闻思想的主要特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与毛泽东同志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仍然对人民的新闻事业予以极大关注,并多次就新闻工作的方针、路线、任务、方法、队伍建设及文风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指示,其新闻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成为党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理论内核,代表了这一时期党的新闻思想的最新发展和成就,推动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迅速繁荣。概括起来,其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日,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他认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要围绕经济工作这一中心,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二是强调新闻媒体的作用在于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政令和宣传政策是毛泽东一再强调的报刊的主要社会功能,其核心是通过宣传政策来组织群众,推动经济建设和党的工作。三是强调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指出,办报的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见识,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这一思想对于新闻媒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强调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毛泽东提出,实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可以通过这样几条途径:第一,吸收党外人士参加党报的编委会,在党报上发表党外人士的言论。第二,刊登群众来信,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第三,建立团结在党报周围的工农通讯员队伍。这一方针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密切了新闻事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实际生活的联系,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五是强调舆论一律又不一律。毛泽东提出,必须剥夺反动派的出版自由、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他把这种政策叫做“舆论一律”。而在人民内部,他指出要实行“舆论不一律”政策,即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出版自由权力,有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等等,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两方面的思想。六是强调实事求是、讲真话。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宣传真理,这是毛泽东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反映和报道。
&&&&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也出现过一些问题,特别是文革十年的新闻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三、改革和创新党的新闻媒体,为改革开放开道
&&&&1978年12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党的新闻思想发展和新闻实践创新。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积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激发党的新闻媒体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改革开放的加速器和导航仪。党的新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内容,党的新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新闻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了工作方向的根本转变,积极引导全党全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从突破姓社姓资难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确认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格局,近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激发新闻媒体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为改革开放助推、导航,使新闻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一是新闻事业的载体不断丰富。经济类、文娱类、都市类报刊大量创办,电视逐渐成为第一媒体,广播稳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成长壮大。1981年元旦,《中国青年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星期刊。1984年2月,《南京日报》在全国第一家创办《周末》报。电视台不断扩充频道规模,卫星电视成为各个省级电视台进行全国竞争的平台,有线电视广泛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全国电视覆盖人口不断扩大。很多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同时拥有了网络或手机平台。二是新闻事业的手段不断创新,新闻工作者对报道的素材、内容和对象,在选择和判断上、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发生诸多积极变化,焦点访谈、热点追踪、重点报道等栏目层出不穷,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群众性、更富时代性、更呈多样性。三是新闻事业的机制不断转变,新闻媒体的运行管理引入市场机制,运行机制加快转变,经营管理受到重视,开始走上了到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工作空间进一步扩大,许多新闻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闻传媒集团。总体来看,党对传统媒体的运用能力更加成熟,对新兴媒体的运用能力逐步加强,新闻工作的作用显著发挥,新闻媒体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改革进程。
&&&&(二)充分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激发热情、凝聚力量的作用,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鼓与呼。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闻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走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引导舆论、激发热情、凝聚力量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鼓与呼。一是在改革开放前夕,着力消除“左”倾思想的恶劣影响。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到5月底,全国共有30多家报纸转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撼动了“左”倾思想的根基,发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紧密配合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任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进行了思想准备。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力推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在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先进人物到先进集体,从宏观经济信息到经济改革政策,新闻界冲破思想阻力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重点推出了凤阳县小岗村、沈阳电缆厂、鲁冠球等一批改革典型,集中宣传报道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宣传改革开放的热潮。三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时,大力营造鲜明的推进改革的舆论氛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深刻总结前一时期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发表一系列评论和文章,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全面深入发展。这段时间各传媒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成为南方谈话的先声。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圳特区报》从日开始,推出了影响很大的“猴年新春八评”,随后又刊发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率先报道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光明日报》作为面向全国的中央报刊,率先转发这篇通讯,向全国传递出新一轮改革开放讯息,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载入了中国新闻史册。对改革开放中的大量热点、难点问题,新闻传媒发挥各自优势,或解疑释惑,或理性分析,或据实报道,予以积极引导。四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闻传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各媒体倾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突出宣传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抗击非典斗争和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开放有序的原则,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布信息,进行了大量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围绕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周年,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以及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开展的新闻工作,也都富有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新闻思想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对以往党的新闻思想的核心和精华进行了坚定继承,又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重大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重视舆论导向。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的要求等,使新闻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他还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江泽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他还指出,“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胡锦涛也强调:“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二是重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开展新闻工作中,既把广大群众当作教育和引导的受众,又把他们视为应当得到尊重、得到全面发展的主人,把他们真心实意地作为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江泽民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凸显了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重要地位,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则。三是重视舆论监督。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和政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各级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各类人群的违纪违法行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不道德、不健康、不文明现象,都成为舆论监督的内容,有力地改进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四是重视把握规律。新闻传播规律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随意摆脱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十分重视深入研究社会深刻变革情况下舆情生成演变规律,研究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的社会思潮形成规律,研究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深刻变动情况下的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胡锦涛多次强调新闻媒体要“尊重舆论宣传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作用。五是重视改革创新。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党的新闻思想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改革创新的特质。1989年11月,江泽民就指出要“抓好新闻改革”。以后,他又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努力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宣传方法等方面增强广播影视的影响力,用更多更好的广播影视作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胡锦涛高度重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针对国内外日趋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提出“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传统媒体受到很大冲击,社会舆论出现多个层次,新闻舆论调控难度增大。对此,胡锦涛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对新闻传媒生态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新概括、新判断、新方略,为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六是重视对外宣传。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顺应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央多次召开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提出内外并重的工作方针,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外宣,成立对外宣传工作领导机构,加大投入,转变观念,改革机制,培养人才,形成对外宣传的强大合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树立中国良好形象。
&&&&(作者为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原局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舆论产生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