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正中54555大的吴氏太极拳教学视频视频5 5 4

吴氏太极拳(四十五式)口令及教学视频
吴氏太极拳
(四十五式)
口令及教学视频
一.起势(面向正南)&&&&&&&&&&&&&&
<font COLOR="#.并步直立&&&&&&&(南)
<font COLOR="#.(左)开步站立&(南)
<font COLOR="#.双臂上棚(上举&(南)&&&&腕同肩高,手心斜向下
<font COLOR="#.曲膝按掌&&&&&&
(南)&&&&手按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二.右揽雀尾
<font COLOR="#.(左)虚步棚手&&(南)&&&&左脚上步,脚跟着地,手向外划弧至腰
<font COLOR="#.(左)弓步前挤&&(南)&&&&左手横于胸前,左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指向上
<font COLOR="#.(左)扣脚抹掌&&(右45度)左脚内扣45度,右手向前抹掌,手心向左前方,指尖向上
<font COLOR="#.(左)虚步棚手&&(西)&&&&右脚跟内碾,提脚上步,脚尖翘起,指尖与鼻同高
<font COLOR="#.(左)弓步前挤&&(西)&&&&同上2,方向相反
<font COLOR="#.坐腿下捋&&&&&&&&&&&&&&&&
右手收至胯旁,掌心向下,脚尖起
<font COLOR="#.弓步前棚&&&&&&&&身体左转时,右手渐至胸高,成右弓步时,腕同肩高
<font COLOR="#.座腿托掌&&&&&&&&身体左后转(面向南,左脚尖内扣,右掌向左前方按,指尖向上腕同肩高
三、左单鞭
<font COLOR="#.撤步勾手&&&&&&
( 左脚撤步落点在左45度线上)
<font COLOR="#.马步平捋&&&&&&
(胸向东南)马步呈倒八字
四、提手上势
<font COLOR="#.虚步棚手
A.上体右转时,左手举至左额上方,手心向前,右勾变掌落于右胯前。
B.重心移至左腿,右手向上至胸前,手心向上,虎口向上,右脚跟内收后向前上步,脚跟着地成右虚步
<font COLOR="#.弓步前挤
<font COLOR="#.开步撑按&&&&(胸向南)
五、白鹤亮翅
<font COLOR="#.直立举臂(胸向南)
<font COLOR="#.曲蹲垂肘六、左右搂膝拗步 (东)
六.左右搂膝拗步
<font COLOR="#.上步提按&&
<font COLOR="#.弓步搂推(东)&&
<font COLOR="#.提步摆挑&&
<font COLOR="#.上步提按&&
<font COLOR="#.弓步搂推&&&&&&&&
<font COLOR="#.提步提挑&&
<font COLOR="#.上步提按&&
<font COLOR="#.弓步搂推
七、手挥琵琶(东)
<font COLOR="#.坐腿棚手 2.弓步前推 3.开步棚举
八、进步搬拦捶
<font COLOR="#.屈蹬按抱&&&&两手心约10厘米
<font COLOR="#.弓步平抹
<font COLOR="#.坐腿回捋
<font COLOR="#.立身拦掌&&&&(胸向东)
<font COLOR="#.弓步打捶
九、如封似闭(东)
<font COLOR="#.坐腿回抻
<font COLOR="#.弓步按掌
十、十字手
<font COLOR="#.弓步分掌&&&&(胸向南)
<font COLOR="#.屈蹲合抱
十一、左揽雀尾
<font COLOR="#.上步提按&&&&&&
左脚左前上步(东南)
<font COLOR="#.弓步搂推
<font COLOR="#.坐腿捋
<font COLOR="#.弓步前棚
<font COLOR="#.坐腿托掌
<font COLOR="#.扣步按掌&&&&&&
(胸向西南)
十二、右单鞭
<font COLOR="#.撤步勾手&&&&&&&&右脚向右后(东北)撤步,脚尖外碾落地
<font COLOR="#.马步平捋&&&&&&
(胸向西北)右掌心向正北
十三、右下势
<font COLOR="#.弓步平搂&&&&A.身体右转胸朝东
&&&&&&&&&&&&&&
B.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西)
&&&&&&&&&&&&&&
C 两手心相对,平举胸前与肩同高同宽,指尖向正东
<font COLOR="#.仆腿下势&&&&A.
上体左转,两掌心向外向左划弧,至左肩外侧,腕与肩平
&&&&&&&&&&&&&&B.双掌先下按成右仆步穿掌
十四、金鸡独立
1.弓步前穿&&&&右弓步穿掌,右掌心向下,左掌穿至右肘下,手心向上
2.提膝撑按&&&&左掌内旋至左额前,手心斜向上,指尖向右,右掌下按至左膝内侧,左腿屈膝外展,提至体前,脚尖稍上翘外撇(眼看前方,东)
3.弓步劈掌
4.提膝撑按
十五、左右倒卷肱
1.退步搂推&&&&
2、坐腿提按
3、同一&&4、同二&&
十六、右海底针
1. 坐腿前举
2.丁步下插&&
右指尖离地约20厘米,左手前摆划弧屈臂向上收至右耳侧,掌心向外
十七、左闪通背
1.上步挑掌
2.马步架推&&&&左脚尖内扣落地,身体右转(胸向南)两脚尖外展约45度
十八、撇身捶
1.转身撇捶&&&&A.右脚外展,左脚内扣,身体微右转(胸向西南)
&&&&&&&&&&&&&&B.右拳打出与肩同高,拳心斜向上
2.弓步前推&&&&&&
推掌时,腕与肩高,右拳收至右腰眼。
十九、肘底捶
1.撤步按掌
2.虚步看捶&&&&&&
(胸向西)左拳腕与肩高
二十、左右野马分鬃
1.上步合手
2.弓步分靠&&&&
右手举至右前上方,与头同高,眼看左手
3.步步合手&&&&(胸约偏西北)右手收至左肩前,手心向外,眼看左前方
4.弓步分靠&&&&
右手至右胯旁,手心向下,左手举至左前上方,
手心斜向上,眼看右手。
二十一、玉女穿梭
1.提步穿手
2.弓步前棚 (上体右转,偏向西北)
3.坐腿前举
4.弓步架推 (胸向西北)
5.转身合抱 (胸向西南)两臂合抱胸前。
6.弓步前棚 (胸向东南)左腕与肩高
7.坐腿旋举
8.弓步架推 (胸向东南)
二十二、云 手 (向左)
1.弓步托按 (胸向西南)
2.横弓步靠 (胸向南)
3.合步托按 (胸向东南)
4.开步旋摆 (胸向西南)
5.横弓步靠 (胸向南)
6.合步托按 (胸向东南)
7.开步旋摆 (动作同4)
8.横弓步靠 (动作同5)
二十三、右高探马
1.跟步托按
2.虚步前推 (胸向东)
二十四、右分脚
1.弓步抹掌&&&&
A.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东北)
&&&&&&&&&&&&&&&&B.右手举至右前方(东南)
2.合臂下劈
3.提膝上架 (胸向东)
4.分脚劈掌
二十五、左分脚
1.弓步抹掌&&&&
A.右弓步(胸向东北)
&&&&&&&&&&&&&&&&B.左手划弧伸向左前方(东北)
2.合臂下劈&&&&
(动作与右分脚2同,方向相反)
3.提膝上架
4.分脚劈掌&&&&
(动作与右分脚同方向相反)
二十六、左右打虎
1.撤步合掌
2.提腿按掌
3.弓步下捋&&&&右脚向右后方落步(西南)
4.提膝抱架&&&&
(胸向东南)
5.撤步合掌&&&&左脚向右后方落步(西北)
6.弓步下捋
7.提膝抱架&&&&
(胸向东北)
二十七、右蹬脚
1.垂脚抱掌
2.蹬脚劈掌&&&&右脚向右前方蹬出(东南)
二十八、双峰贯耳
1.屈膝合手 (胸向东南)
2.上步分落
3.弓步掼拳&&&&
拳高与耳齐,拳眼斜对,两拳相距10CM
二十九、斜飞势
1.叉步掩肘&&&&
2.提腿下劈&&&&
3.弓步穿靠
三十、右迎面掌
1.提步按掌
2.上步推抱
三十一、十字拍脚
1.转身摆掌&&&&身体左后转180度(胸向西)
2.独立拍脚
三十二、搂膝左栽捶
1.落步提按 2.弓步搂推 3.提步摆挑&&
4.上步提按 5.弓步栽捶
三十三、左海底针
1.收脚前举 2.丁步下插
三十四、右闪通背
1.上步挑掌
2.弓步架推&&&&(胸向南)
三十五、云 手(向右)
与第二十二势云手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十六、左高探马
1.跟步前推
2.虚步前推&&&&&&&&与二十三式右高探马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十七、回身指裆捶
1.转身提按&&&&&&&&(胸东南)
2.弓步打捶
三十八、左下势
1.弓步前举&&&&
2.转身平捋 3.仆腿下势
三十九、上步七星
1.弓步前穿&&&&(胸向东)
2.虚步架掌
四十、退步跨虎
1.撤步双按&&&&(胸偏向正南)
2.提膝推掌&&&&(胸向东南)
四十一、左迎面掌
1.上步按掌&&&&(胸向西南)
2.弓步抱推&&&&(胸向西)
四十二、转身摆莲
1.扣脚合手&&&&(胸向东北)
2.虚步摆掌&&&&(胸向东)&&&&
3.独立摆脚
四十三、弯弓射虎
1.落步伸掌 2.弓步下捋 3.拧腰提拳
4.弓步贯冲&&&&(胸向东北),拳向东北
四十四、退步搬拦捶
1.坐腿旋捶 2.退步下捋 3.坐腿拦掌 4.弓步冲拳
四十五、收 势
1.弓步分掌&&&&2.收脚合手&&&&3.落掌直立
&&&&45式吴氏太极拳教学视频
全集教学视频
&&&&&&&&&&&&
&&&&&&&&&&&&&&&&&&&&&&&&&&&&&&&&&&&&&&&&&&&&&&&&&&&&&&&&&&
(材料选自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上传时间:
烟台太极拳烟台吴式太极拳、烟台孙式太极拳、烟台太极推手、烟台太极剑、烟台太极刀、烟台太极拳研究会.&&&&&&&&烟台多维太极拳馆成立于2008年, 2012年诚邀太极名家修占先生出任多维太极拳馆名誉会长,正宗1脉第5代吴式太极拳传入周旭林先生亲自任教,传授正宗1脉传统吴式太极拳、太极推手以及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枪等课程,系统教授太极拳套路、器械、拳理及各种技法.旨在面向社会更好的推广太极拳这1项目,让更多的人士真正了解传统太极拳带给习练者身心的益处,打破以往大众对太极拳只限于老年人活动筋骨的错误观念,让这1国宝级的武道运动发扬光大.&&&&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馆采用传统以师带徒的模式,1对1授课,上午、下午、晚上均安排教学,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安排时间段学习.
招生范围:少儿:年龄10周岁以上,成人不限.
培训地址:烟台市芝罘区西南河路25号(体育之家5楼)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转吴氏太极拳
转吴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是从杨氏太极拳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架子斜中寓正、大小适中,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以柔化见长。
吴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 吴氏太极拳南派拳谱(108式)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5、揽雀尾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 57、揽雀尾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87、云手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吴氏太极拳北派拳谱(83式)
1、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合掌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20、 海底针 21、闪通背 22、撇身锤 23、卸步搬拦锤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42、如封似闭
43、十字手44、抱虎归山45、穿掌揽雀尾 46、斜单鞭 47、野马分鬃 48、玉女穿梭 59、上步揽雀尾 50、单鞭 51、云手
52、斜单鞭
53、下式 54、金鸡独立 55、倒撵猴 56、斜飞式 57、提手上式 58、白鹤亮翅 59、海底针 60、闪通背 61、撇身锤
62、上步搬拦锤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67、迎面掌 68、单摆莲 69、搂膝指裆锤 70、上步揽雀尾 71、斜单鞭 72、下式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 吴氏太极拳老架84式拳谱
  本套路是由著名吴式太极拳明师战波老师传承的吴式传统套路,是按照王茂斋祖师当年传授的内容和习练方法,以实战技击为目的进行练习的套路,包含了大量技击劲路用法的练习。套路舒展圆满,如行云流水,常年练习还有显著的健身作用。
  1.起势2. 揽雀尾 3. 单鞭 4. 提手上势 5. 白鹤亮翅 6. 手挥琵琶 7. 搂膝拗步 8.
进步搬拦捶 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揽雀尾 13. 单鞭 14. 肘底看捶 15. 倒撵猴16.
斜飞式 17. 提手上式 18. 白鹤亮翅 19. 搂膝拗步 20. 海底针 21. 闪通背 22. 撇身捶 23.卸步搬拦捶 24.
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 28. 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 32.
进步裁捶 33. 翻身撇身捶 34. 上步高探马 35. 披身蹬脚 35. 打虎式 37. 二起脚38. 双风贯耳 39.反身二起脚
40. 搂膝拗步 41. 手挥琵琶 42.搬拦捶 43. 如封似闭 44.十字手 45. 抱虎归山 46. 揽雀尾 47. 斜单鞭
48. 野马分鬃 49. 玉女穿梭 50. 上步揽雀尾 51. 单鞭 52. 云手 53.斜单鞭 54.下式 55.金鸡独立 56.
倒撵猴 57. 斜飞式 58.提手上式59. 白鹤亮翅 60. 海底针 61. 闪通背 62. 撇身捶 63.进步搬拦捶
64.上步揽雀尾 65.单鞭 66.云手 67. 单鞭 68. 迎面掌 69. 单摆莲 70.搂膝指裆捶71.上步揽雀尾 72.斜单鞭
73.下式 74.上步七星 75.退步跨虎76. 转身迎面掌 77. 转身双摆莲 78. 弯弓射虎 79. 上步揽雀尾 80. 单鞭
81. 上步搓丝捶82. 揽雀尾83. 单鞭 84. 合太极
  此外吴氏太极拳传统84式还有多种编排方式,如徐致一先生的:
  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楼膝拗步8、手挥琵琶9、上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12、抱虎归山13、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楼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卸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蹬脚32、进步栽捶33、翻身撇身捶34、上步高探马35、披身踢脚36、退步打虎37、二起脚38、双峰贯耳39、翻身二起脚40、撇身捶41、上步搬拦捶42、如封似闭43、十字手44、抱虎归山45、揽雀尾46、斜单鞭47、野马分鬃48、玉女穿梭49、揽雀尾50、单鞭51、云手52、单鞭53、下势54、金鸡独立55、倒撵猴56、斜飞式57、提手上势58、白鹤亮翅59、楼膝拗步60、海底针61、扇通背62、撇身捶63、上步搬拦捶64、上步揽雀尾65、单鞭66、云手67、单鞭68、迎面掌69、转身十字摆莲70、搂膝指裆捶71、上步揽雀尾72、单鞭73、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虎76、转身迎面掌77、转身双摆莲78、弯弓射虎79、上步迎面掌80、翻身撇身捶81、上步高探马82、上步揽雀尾83、单鞭84、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5式)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左、右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进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左揽雀尾 12、右单鞭 13、右下势 14、金鸡独立
15、左、右倒卷肱 16、右海底针 17、左闪通背 18、撇身捶 19、肘底看捶 20、左、右野马分鬃
21、玉女穿梭
22、云手(向左) 23、右高探马 24、右分脚 25、左分脚 26、左右打虎 27、右蹬脚 28、双峰掼耳 29、斜飞势
30、右迎面掌
31、十字摆脚 32、搂膝左栽捶 33、左海底针 34、右闪通背 35、云手(向右) 36、左高探马 37、回身指裆捶 38、左下势
39、上步七星 40、退步跨虎 41、左迎面掌 42、转身摆莲 43、弯弓射虎 44、退步搬拦捶
45、收势&&
37 式 太 级 拳
37式太极拳是丹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社的创始人,太极大师王辉璞老先生与北京吴式太极拳撑门人王培生密切合作,把原来老架式83式删定为37式,招式的顺序按运动量的大小作了适当的调整,先将运动量较小的招式和四肢活动发展平衡的动作放在前面,次将运动量较大的和运动强度大一些的动作放在中间,最后将招式较轻的动作放在后面作收式,使运动量逐渐下降,以利记忆和学习。37式太极拳只需15分钟左右即可将全套打完。经过多年验证,37式太极拳完全继承吴氏太极拳的全部优点,效果极佳。
历来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练到高深处可达到坚如钢、软如棉,不但能增强体魂,而且在技击方面也能作到难以匹敌。37式太极拳着重体现这一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每一招式或在每一动作当中加入“意念”和“感觉”的说明,并要求每式符合拳理,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三者合一。若能仔细揣磨,认真实践,循序渐进,自能做到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久而久之便能达到较高境界。同时,由于有了“意念”和“感觉”,也可以帮助记忆招式的次序,自己检查每一招式的准确性。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一、起势:
1、重心右移:2、左脚跟提起;3、左脚横移;4、左脚跟落平;5、两臂前伸;6、旋腕上棚;7、蹲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3、左弓步打挤;4、转身措掌;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6、右弓步打挤;7、翻掌前伸;8、坐身回捋;9、转腰翻掌;10、右弓步前棚掌;11、坐身摆臂;12、回身扣脚前按掌;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2、左脚向左横移;3、左弓步搂按;4、上步提按;5、右弓步搂按;6、上步提按;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2、转腰翻掌;3、左弓步平抹;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2、上步坐身捋掌;3、胸前合掌;4、左弓步分掌;5、上步坐身捋掌;6、胸前合掌;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2、左弓步棚掌;3、坐身旋掌;4、回身托掌;5、左弓步架按掌;6、转身扣脚抱掌;7、转身上步抱臂;8、右弓步棚掌;9、坐身旋掌;10、回身托掌;11、右弓步架按掌;12、坐身抱掌(右抱七星);13、收脚插掌;14、右脚横移;15、胸前合掌;16、右弓步分掌;17、上步坐身翻掌;18、左弓步棚掌;19、坐身旋掌;20、回身托掌;21、左弓步架按掌;22、转身扣脚抱掌;23、转身上步抱臂;24、右弓步棚掌;25、坐身旋掌;26、回身托掌;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2、左弓步按掌;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劈;2、左弓步穿掌;3、独立挑掌;4、坐身劈掌;5、弓步穿掌;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2、撤步搂按掌;3、坐身提按掌;4、撤步搂按掌;5、坐身提按掌;6、撤步搂按掌;7、坐身提按掌;8、撤步搂按掌;9、坐身提按掌;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2、上步坐身捋掌;3、胸前合掌;4、弓步分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2、坐步抱掌;3、右弓步打挤;4、起身提钩;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1、俯身按掌;2、转腰摆掌;3、起身举掌;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2、左脚横移;3、左弓步搂按掌;4、坐身右掌前指;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2、上步合掌;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2、转腰上步坐身;3、左弓步上运掌;4、转腰右掌下劈;5、回转腰两掌交叉;6、起身独立举掌;7、分脚平劈掌;8、落步坐身合掌;9、右弓步上运掌;10、转腰左掌下劈;11、回转腰两掌相架;12、起身独立举掌;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2、摆膝转身;3、两拳上举;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2、左弓步搂按掌;3、上步坐身提按掌;4、右弓步搂按掌;5、上步坐身提按掌;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2、转身出肘;3、上步坐身采肘;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2、左弓步右运掌;3、转腰右掌下劈;4、回身两掌相架;5、起身独立举掌;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2、转腰扣脚捋掌;3、右弓步贯拳;4、转身撤步合掌;5、转腰扣脚捋掌;6、左弓步贯拳。
二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2、蹬脚两掌平劈;3、转身提膝合臂;4、落脚坐身采掌;5、右弓步两手后钩;6、两拳相贯。
二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2、歇步抱拳;3、起身独立举拳;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2、扣脚转身抱拳;3、起身独立举拳;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2、右弓步推掌;3、上步坐身托掌;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2、独立抬腿;3、摆腿落步提掌。
二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2、上步坐身提按掌;3、左弓步下打拳。
二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2、右弓步棚掌;3、坐身摆臂;4、转身扣脚按掌;5、转腰摆掌;6、旋掌提钩撤步;7、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2、起身运掌;3、转身翻掌;4、并步运掌;5、撤步翻掌;6、起身运掌;7、转身翻掌;8、并步运掌;9、撤步翻掌;10、起身运掌;11、提钩撤步;12、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2、回身提手;3、转腰仆步按掌。
三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2、上步坐身架掌。
三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2、坐身回捋掌;3、转身提按掌;4、虚步钩手按掌。
三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2、右弓步推掌;3、上步坐身托掌;4、左弓步推掌。
三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2、虚步摆掌;3、独立抬腿;4、摆脚落步合掌。
三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2、转身下摆掌;3、扭身提拳;4、回身贯拳;5、上步摆掌;6、转身下捋;7、弓步摆掌;8、扭身提拳;9、回身贯拳。
三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2、撤步措掌;3、坐身右搬;4、撤步措掌;5、坐身左搬;6、立身拦掌;7、弓步冲拳。
三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2、坐身分掌;3、翻掌弓步前按。
三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2、转身弓步平分掌;3、起身并步上棚掌;4、两掌交叉;5、蹲身采肘;6、两肘平分;7、起身按掌;8、太极还原。
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发展
一、吴式太极拳的发祥与定型  吴式太极拳是从杨露禅所传的拳术套路演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杨露禅大约在1840年后在北京王府教拳。习拳者甚多.其中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多。  全佑(),满族正白旗人,生于北京大兴.老姓吴福氏,字保亭。他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大、小架之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他的拳为中架式太极拳,也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根据《太极功同门录》所记,全佑传人有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等。吴式太极拳的定型是在1902年全佑逝世之后,王茂斋和吴鉴泉、郭松亭等一起经过多年的苦练、切磋、研究、提炼、升华,并吸收了其他优秀的太极拳技法,形成了新的拳式特点。该拳架势中正安舒、不纵不跳、轻柔缓慢、松静自然、紧凑舒伸、圆活灵巧、点(穴)、打(击)、拿(反关节)、发(摔)、卸(骨)融为一体。经过他们广为传播,使吴式太极拳名声显赫.队伍不断扩大。但当时还不叫吴式太极拳,叫“太极功”(见1929年王茂斋编辑出版的《太极功同门录》).  吴式太极拳得名于l959年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但尚未冠“吴式”二字.l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方冠为“吴式”二字。1989年6月.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出版后,才真正有了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各式太极拳之名份。
二、吴式太极拳南北两派(南吴北王)的形成
所谓南吴北王,是指南方(派)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鉴泉和北方(派)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王茂斋。  吴鉴泉().全佑之子.名爱绅.民国后随汉俗为吴姓。1928年,鉴泉先生应邀迁居上海传拳.第一个把(吴式)太极拳传到长江以南.从学者甚多.为南派吴式太极拳之掌门人。l942年,鉴泉先生逝世以后,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掌门继续在南方承袭发展。  王茂斋.名有林.字茂斋().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l928年,吴鉴泉南下以后,他留在北平一边经商一边传拳,受业者众多,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之掌门人。1940年.王茂斋先生逝世以后,由其得意弟子杨禹廷先生掌门继续在北方承袭发展。  1928年,吴鉴泉、王茂斋分开以后,双方在长期的教拳实战中,通过不断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研究、体悟,又都各有发展、形成了吴式太极拳的“南吴北王”两大特色。
三、吴式太极拳(北派)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及其奠基人
第一个里程碑及其奠基人是王茂斋,主要标志:“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成立。  1928年,吴鉴泉先生南下以后.王茂斋先生担起了吴式太极拳在北方发展的重任,经常辅导弟子们在智化寺、东堂子胡同等处练拳。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故宫博物院端门东侧(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成立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先生任主教,其得意弟子杨禹廷先生任助教。“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爱好者集中学习、活动的群众组织和主要场所,亦是太极拳高手云集,名宿、商界及各行业人士练拳、交流之处。据说当时会员有300余人。王茂斋先生在全佑逝世之后.一直闻鸡起舞,苦练精研,广收门徒.传艺不止。苦心经营近40年的时间,培育了众多的武林高手,并把其拳术技艺推广到山东、黑龙江等地。主要弟子有彭仁轩、赵铁庵、杨禹廷、修丕勋、曹幼甫、李子固、王子英(子)、刘光斗、王历生(侄子)等一百多人。吴式太极拳定型后在北方的巩固发展,当属王茂斋先生劳苦功高。 &
第二个里程碑及其奠基人是杨禹延,主要事件标志是《太极拳教学讲义》问世
杨禹廷,名瑞霖(),系茂斋先生的得意弟子,著名太极拳教育家。祖籍北京.自幼习武,先后师从多位武术名家.学练过弹腿、八卦掌、长拳、黑虎拳、形意拳等,青年时即享誉京城。民国前后带艺投师.拜在王茂斋门下,专攻吴式太极拳。一生以研究传播吴式太极拳为业。1940年,茂斋先生逝世后,由他执掌“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1951年,拳场搬出太庙后,他又将拳场设立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后面的”投壶亭”(俗称十字亭)。每天来此练拳的各界人士有一二百人,是当时北京最大、人数最多的拳场。直到1966年6月因“红卫兵运动”,拳场停办。1968年,他又在天安门内的“东阙门”北侧、皇城拐角处恢复了拳场,每天有四五十人学拳,直到1 976年7月唐山地震。地震过后,九十多岁的杨禹廷先生,仍坚持为学生说手、讲拳理,直到逝世的前一天。
  杨禹廷先生武艺超群,理论精深,谦虚礼让,在武术界威望极高.口碑极好.享年96岁.武坛耕耘70余年。建国初.他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谊会,生前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曾为驻京外交大使及政府高级要人传拳。  &杨禹廷先生一生贫穷不移,勤勉好学,苦练精研.在前辈的基础上陟圣造巅,形成了风格独特、理明技彰、规范、科学、健身抗暴效果俱佳的具有杨禹廷特点的吴式太极拳。他为了改变过去多靠”口传心授,学生依样模仿”的教拳方法,为了解决“拳式技法,锻炼要领.均无文字记载.不仅使学生深感不便.甚至套路失传.经验中断”的问题,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编写了《太极拳教学讲义》.不仅将此套拳式记诸文字,明确了路线和起止点,并初步总结本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练拳的步骤和便于初学者学习的奇偶(数)分动教学法。初稿得到了王茂斋先生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其后.为了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并能做到既会其方法又能懂其原理.曾数次修改和充实初稿.增加了以圆周角度划分的八方线,明确了方位、步法、身法.在动作解说中加强了眼神和意念的运动。&&&
杨禹廷先生第一个把现代数学概念融入太极拳教材,把太极拳教学推向了科学、合理、规范的轨道。1961年,此教学讲义定稿为太极拳动作解说》,国内外广为流传,对吴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影响至深,推动巨大。杨禹廷先生是吴式太极拳(北派)的定型者、开拓者、传播者.是当之无愧的吴式太极拳(北派)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奠基人。  第三个里程碑及其奠基人是王培生,主要标志是((吴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和1981年5月沈阳中日武术交流。
<font color="#6F年.王培生先生在北京工业学院教授吴式太极拳时,为了易于普及,使广大爱好者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吴式太极拳的套路,他在原来老架83式的基础上,去掉重复动作,并根据人体运动规律,将运动量按小、大、小的顺序重新编排.精简创编为37式《吴式简化太极拳》。先在北京和丹东地区普及推广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81年,此书正式出版后.很快在全国各地广为传播,先后多次再版印刷。此书还曾用多种文字翻译远播到国外,影响甚大。特别是曾维祺帮他翻译出版的英文版《吴式太极拳》一书.曾被美国宇航局列为宇航员的训练教材之一。  王培生先生开创了太极拳简化之先河,对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培生先生在太极推手和技击方面业绩显著.他多次扬太极拳之威.为太极拳正名,极大地推动了吴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
上世纪30年代未.他曾以太极拳的纯功绝技.在大街上击败了四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的围攻.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数十年的武术生涯中,他不畏强手,敢于和国内外各门派武林朋友切磋技艺.从不推托、不搪塞、不保虚名.为国内外武林同道所赞赏。特别是1981年5月,在沈阳的一次中日武术交流会上,王培生先生挺身而出,迎接日本武术代表团的挑战.他以太极拳的奇招妙法,使日本少林拳法联盟访华代表团教务长、日本武术家山崎博通连跌数跤。他用自己的战绩.充分说明太极拳的真髓在中国,纠正了日本某些武术家的“太极拳只能健身.没有技击作用”“少林寺在中国。少林拳在日本”“十年之后让中国人向日本人学习太极拳”等偏见和狂言。《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太极神功技压东瀛》的报道。日本《阿罗汉》杂志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刊登了王培生老师的精彩照片,尊他为“东方武林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日本少林拳法联盟访华代表团团长竹森好美激动地说“我们这次访华,收获最大,通过王先生(现身说法)真正认识到了太极拳技击的功夫,希望王先生能到日本讲学。”  此后,很多地方邀请王培生老师去讲学传拳.经过王培生老师和他的弟子们传播,各地先后建立了吴式太极拳辅导站.如广西南宁、湖北青州、河南焦作、河北的保定、承德、唐山、山东莱州、山西阳泉、甘肃甘南、陕西西安、江苏南京、广东深圳、辽宁的鞍山、公主岭、丹东、本溪、朝阳、黑龙江大庆等。在北京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机关长期请王培生老师传授吴氏太极拳和推手技艺。  王培生先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拳是“实用意念拳”的观点,提出了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意.按窍(穴位)运身”、要”神意不同处”、要注重运用“身体之六球”等重要理论.为太极拳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个里程碑及其奠基人是李秉慈,主要标志是吴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45式)的成型与推广
 & 1988年,国家体委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运动,组织专家编写推广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先生参加了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并负责动作的整体规范与演练。为了尽量体现传统吴式太极拳的真实面目,他先后参考了十余种吴式太极拳前辈的著作,以北派吴式太极拳的规范、特点为主,吸收了南派吴式太极拳的一些典型动作练法.在传统83式老架的基础上精简创编.形成了45式吴式太极拳国家竞赛套路。大家一致认为在连贯组合上.吴式难度较大,结构合理。国家实行武术段位制后,把吴式两个套路列为六段的考试科目。45式竞赛套路的问世.把吴式太极拳推向了国家正式武术比赛的平台,促进了吴式太极拳的与时俱进.发扬光大。45式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被国家列为大专院校的教材和各级各地体委、武术协会向广大群众推广普及的表演、竞赛项目。因为有了规范的竞赛规则.打破了过去只在少数人中传播的局限.使吴式太极拳很快在国内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45式竞赛套路的问世.标志着吴式太极拳走向了一个辉煌的新阶段。
四、群星灿烂的三十年
吴式太极拳(北派)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令人振奋。
(一)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
1984年1月15日.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6月.河南省郑州市成立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随后,河北省的秦皇岛市、邢台市、承德市、沧州市、辛集市、廊坊市、行唐县.山东省的东营市和烟台市的龙l3、莱州、蓬莱、莱山区、福山区.天津市和天津市的津南区,河南省的省直和郑州市、焦作市、漯河市.山西省的阳泉市、太原市、晋城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大庆市,虎林市,吉林省的省直和长春市、辽源市、白城市、公主岭市、丰东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辽宁省的鞍山市、丹东市、朝阳市、本溪市、大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浙江省的建德市、温州市和杭州市的吴山区,广东省的广州市、茂名市、顺德市,广西的南宁市,以及深圳、香港等各地有50余家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相继成立,如雨后春笋,令人振奋.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另外,在新加坡、日本、美国、韩国、希腊等国还有不少吴式太极拳(北派)传人成立的武馆。
(二)练拳队伍不断扩大
吴式太极拳(北派)队伍的扩大速度,更是令人振奋。以北京为例.l984年.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时.辅导站只有三五处,当时会员不足百人.学练吴式太极拳的人不足千人。目前.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下属正规的辅导站30个,会员一千余人.学练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人数达到—万余人。
再以辽宁省鞍山地区为例.鞍山地区的吴式太极拳(北派)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王培生老师携高徒张耀忠等传授的。张耀忠等经常去鞍山讲课,坚持多年。他们的传人已有二百余人。经过再传.现在鞍山地区习练吴式太极拳的人数已逾四千人。
邢台地区也是一样.据邢台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有关负责人统计,邢台地区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传人及习练者,再加上邢台地区传人在外地传授的弟子和学生总计约五千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国外习练吴式太极拳(北派)的人约有十万之众。
(三)理论著作琳琅满目吴式太极拳(北派)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理论建设,精研拳理拳法.纷纷著书立说.在弘扬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王培生先生.l984年正式出版了《吴式简化太极拳》.以后又陆续出版了英文版《吴式太极拳》、中文版《太极拳推手技术》《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太极功及推手精要》《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吴式太极剑》《吴式太极枪》《八卦散手掌》《吴式太极拳诠真》,并创编出版了《乾坤戊己功》《健身祛病锦九段》《祛病健身小功法》等十余部武术、气功经典著作和大量的音像资料,发表了数百篇讲话、论文、专稿。
李经梧先生,l986年出版了《太极内功》一书,后又出版了太极推手的录像,上世纪90年代又出版了《李经梧陈吴太极拳集》。
李秉慈、翁福麒二位先生,l990年开始合作相继出版了《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先生又于2005年出版了《吴式太极拳拳照图谱》。
吴式太极拳(北派)第三代传人中.还有不少人出版过太极拳著作,比如丹东的王辉璞,长春的柳恩久.山东的刘明甫,北京的刘晚苍等.特别是刘晚苍与刘石樵l980年合著的《太极拳架与推手》一书印发734万多册,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创武术类图书发行之最。限于篇幅不便一一介绍。
在吴式太极拳(北派)第四代传人中.出版著作的人很多,其中最多的是王培生先生的弟子张耀忠先生和张全亮先生.他们都先后出版了八部太极拳、八卦掌、健身功法著作和大量光盘,发表了大量论文。如张耀忠先生的《吴式太极简化练法》《吴式39式太极拳劲意直解》《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等,张全亮先生的《吴式太极刀》《新解内家拳秘要》等.此外,高壮飞、周世勤、梅墨生、李树峻、单颖、钱育才、赵琴、王举兴、梁秀珍、张伟一、左志强、刘培一、宗维杰、童红云也先后出版了多部或一部著作.并出版了一些光盘.发表过不少文章。
在吴式太极拳(北派)第五和第六代传人中也有著作出版,如鞍山的谢守忠、薛军等。
据不完全统计,吴式太极拳(北派)近三十年来.以王培生、李经梧、李秉慈、翁福麒为代表的第三代传人出版书籍20余部.以张耀忠、张全亮、高壮飞为代表的第四代传人出版书籍20余部,以关振军为代表的30余名传人.经常在国内外各种武术刊物和媒体上发表论文和专业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发表的各类文章近两千篇.其中有不少是前沿之作。
吴式太极拳(北派)三十年来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他们在传拳的同时,总结、研究、写作.努力为太极拳和太极文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弘扬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地奉献。另外.吴式太极拳(北派)门人中获武术高段位的已有三十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八段10人.七段二十余人。这也反映了吴式太极拳(北派j三十年来人才成长的状况。
(四)三大支脉各显辉煌
杨禹廷先生武德高尚、技艺精湛、诲人不倦,七十年如一日教拳传艺,弟子众多,其中很多人在拳术技艺和传承发展上都有显著业绩。如赵安祥、王培生、冯士英、戴玉三、李经梧、王辉璞、孙枫秋、郑时敏、赵任情、李秉慈、翁福麒等。最为突出的是王培生、李经梧、李秉慈三大支脉。
1.王培生支脉
  王培生().名力泉,河北武清人,自幼习武.先后师从武坛多位名师.学练过翻腾术、八卦掌、弹腿、查拳、形意拳、八极拳、通臂拳等.十三岁拜杨禹廷先生为师学练吴式太极拳,并得到师爷王茂斋的亲传秘授。在两代大师的指导下.苦练八年.艺业大成.尤其在太极拳推手和技击实战方面造诣颇深。
王培生先生多年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协助杨禹廷先生教授太极拳和太极推手,1937年,他独立接任杨禹廷先生转交的”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武术教学工作;l947年.任汇通武术社副社长:l954年,任群众武术社社长.后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会长;1 953年.在全国第一次“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上任评判员;l
957年,在第一届全运会上担任武术比赛仲裁委员,并参加了国家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l982年.被选为全国武术工作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他长期在北京理工大学、北师大等十余所大专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教育部等机关任太极拳教师。亲传弟子有二百多人,学生不计其数。弟子门人中名人辈出,多有建树。比如:
张耀忠先生,中国武术八段。对王培生先生的拳术技艺、理论、经历了解颇多,研究深透,著述丰富.弟子众多,且出现不少后学之秀。比如他的弟子谢守忠和再传弟子薛军.不但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中屡屡夺魁,而且还有著作、光盘出版发行。
高壮飞先生,原北京市龙潭医院大夫。王培生先生早期弟子,兼得王培生老师和杨禹廷师爷传授。武医兼备.他善于以医学理论和老庄哲学指导练拳和太极推手.拳术理论多有独到之处,常令人耳目一新.其理论著作海内外发行,读者无不赞赏。
马金龙先生,中国武术八段。1
981年,在沈阳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金牌。功力深厚,著述丰富。
赵琴先生,拳术技艺精细,著作理论常有新颖独到见解,颇受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现已八十五岁.鹤发童颜,仍笔耕不停,传拳不止,广收门徒,令人赞慕。
张全亮先生,原北京市大兴建筑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中国武术八段。曾先后任深圳卫视和少林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功夫之星》专家评委,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专家评委、裁判长.WMA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副总裁判长,中国首部太极拳技击教材编委(执笔)。著述丰富,入门弟子众多,曾有多名弟子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夺魁。
周世勤先生,中国武术八段。航天三院教授.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北京武术界担任多种职务。热心武术事业,业绩显著。著作丰富.弟子众多。其女周梦华和弟子多人曾在北京市和全国武术比赛中获金牌。
王乃昭先生,王培生老师之子,现任北京吴式太极拳常务副会长,与其弟王乃相自幼秉承家学,勤学苦练,技艺精湛.深受同门师兄的拥戴。
关振军先生,原北京市检察院高级检察官,现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重视组织建设和拳理拳法研究.业绩显著,弟子众多。理论文章丰富,且有多篇前沿之作.如《神意不同处》等。
2.李经梧支脉
  李经梧(),山东掖县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大家。1927年,在哈尔滨师从刘子源先生学练弥宗拳。上世纪40年代初来京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练吴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1956年,曾在北京和全国性两次太极拳赛事中夺魁。先后在铁道部、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北京市体校担任太极拳教练。曾出任北京市武术运动会总裁判和全国武术裁判。1958年,受国家体委委托参与《陈式太极拳》一书的编写。l959年,调任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专业从事领导干部的保健工作。除教授住院疗养人员太极拳外.还坚持长期办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的太极拳师资和骨干,从学者逾万人。曾当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秦皇岛市武术协会主席。l957年,作为吴式太极拳的代表应邀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的太极拳整理和推广工作。在“24式《简化太极拳》的创编中担任示范.拍摄了全国第一部(太极拳)科教片。入门弟子80余人.名人辈出。比如:&&&
李树峻先生,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自幼秉承家学.技艺精湛,授徒众多,并有经典著作出版。&&&
王大勇,长期就职与秦皇岛体委,主抓群众体育工作,多次执场重要武术赛事,弟子学生逾千,亦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太极拳骨干。&&&
赵振生,在河北,北京等地教拳,所到执处颇受好评,教出了大批太极拳人才。&&&
刘玉兰,中国武术七段在锦州教拳约万人,在推广、普及太极拳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成绩显著。&&&&
吕德和、冯志明、冯益健、徐翔等多次在省市级、国家级的武术赛事中获优异成绩
单颖.原任北京海关出版社编辑。他将北派传统吴式太极拳传到了岭南大地。曾作为中央电视台特聘全国太极拳六大流派的专家代表.参加WMA首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太极拳技击教材的编写。
梅墨生,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著名书画家,太极拳名家。中央电视台多个文化栏目的策划人.l0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武术顾问。著作丰富,业绩显著,社会影响很大。
3.李秉慈支脉
李秉慈,l929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人。l946年起.先后师从杨禹廷、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等先生学练吴式太极拳(北派)、大悲拳、六合螳螂拳、程式八卦掌等。1958年.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太极拳优秀奖。l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获太极拳第四名。l977年至l987年被评为北京市及全国体育训练先进工作者,并获国家体育运动一等奖章。曾多次担任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的裁判、裁判长和仲裁。l988年,参加《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训练、录像及吴式班的教学。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原会长,现为中国武协委员,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永久名誉会长。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八段,原任北京东城区武术馆馆长,曾当选首届“中华武林百杰”。多次赴日本、新加坡讲学.曾任日本太极拳协会主教练。长期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工作.向大专院校输送优秀学生数十人,弟子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中名列前茅。比如:
刘伟,年连续九年获得吴式太极拳男子组冠军。
宗维洁,l988~1993年连续六年获得吴式太极拳女子组冠军。
梁秀珍,中国武很多人的传承情况亦令人鼓舞。比如山东的修丕勋,他的弟子遍及山东、北京、黑龙江、哈尔滨,其技击功夫令人叹服。北京的刘光斗,他的弟子刘晚苍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多次接待国际友人,比出国威。再传弟子王举兴、马长勋.太极拳推手功夫都堪称一流。北京曹幼甫的弟子一一长春柳恩久,弟子众多,在吉林省影响很大。北京的翁福麒,技术规范.理论精深,弟子多有造诣,比如张含睿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时,曾于
5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运动医学大会,特邀用英语做了“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报告,并当场演示了吴式太极拳(北派),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和好评。其他传人中也都是人才辈出,业绩辉煌。但因篇幅有限,资料不全,暂不予介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吴式太极拳(北派)发展史上突飞猛进的三十年。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努力学习、研究太极拳技术理论和太极文化;同时,加强与吴式太极拳(南派)的联系和交流.加强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联系和交流;继承杨露禅、全佑等先师的遗志.发扬王茂斋、吴鉴泉、杨禹廷、马岳梁等老前辈奋发图强的精神,将吴式太极拳的发展规模、技术理论继续推向新的阶段,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再创新的辉煌。
编后附语:
此稿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吴式太极拳前辈李秉慈先生,翁福麒先生和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关振军先生、原海关出版社编辑单颖先生、张耀忠先生在鞍山的弟子谢守忠先生和再传弟子薛军先生、邢台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林东河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都热情地为本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李秉慈、翁福麒先生和关振军会长还亲自动笔帮助修改.还有我的弟子张绍红、佟德先后多次帮助斟酌文字、标点符号,提出修改意见。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太极拳运动的关爱和希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再加上吴式太极拳(北派)三十年.历史跨度大,且王茂斋先生门下支脉繁多.各支脉门下名人辈出,所涉及各种人文情况,很难在此表述全面、具体、深到、恰当。虽几经修改补充.仍是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准确、不全面、不恰当之处,诚望同门海涵。
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访谈录
& 一、形意大上起柔化
&&&&余功保:我的感觉吴式太极拳有较浓郁的书卷气,在招势上也比较考究。外形虽温雅,但气机鼓荡,稳定八面,很有张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练习她,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吴式太极拳的特点?
&&&&李秉慈: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过去我也总结过。从1988年起国家体委组织四式太极拳的编定工作,1989年全国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推广,1990年开始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全国的太极拳名家来规范太极拳名家理论,当时是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四种。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共同努力,把各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我们当时总结的四式太极拳的特点,每家都是个字,四句话。所以,我这里讲的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不是哪一个人的看法,也不是哪一个阶段的结论,她是历史形成的,很多武术家共同认可的。&
&&余功保:当时的这个过程在太极拳发展中是一个突破。把传统的套路规范化后正式引入竞赛体系,我记得也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也是太极拳界一个团结的例证。
李秉慈:对。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吴式太极拳特点概括的四个字就是轻、静、柔、化,这是写入竞赛规则的。轻就是动作轻灵,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迈步如猫行”的感觉,不是拙笨的。静有两个方面,内在的精神的平和,外在的心静体松。身体外形要放松,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前提。你不静就练不好太极拳。第一句话是“中正安舒”,实际上包含了内、外两个含义;第二句话是“紧凑舒身”,就是动作上既舒展又紧凑。
&&&&余功保:这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动作中找平衡,找支撑。
&&&&李秉慈:对,向外要放得开,向内要收得回来。舒展是彻底舒展,吞吐幅度大。老先生过去从技击的角度讲就是“大练小用”,放得出去,拿得回。第三句话是步型上的,叫“川字步型”,一个是动的步法,一个是定型。几家还是有区别的,陈式多斜行步,方向变化大;杨式是弓步,前后的重心是由陈式刚刚变化过来,由马步到弓步;吴式则是大虚大实,实要实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虚也要虚得充分。这样加大了难度,一条腿的完全动手要比两条腿的分担要求严格一些。在技击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幅度,在力学上“合”的成分加大了,在健身上也有好的效果。第四句话是“斜中寓正”,这是身法要求,和上面的步法有关联。某一个动作,你单纯从身型上看是斜的,但结合着步型,从整体来看,有许多“正”的因素。比如说一个式子,“斜”是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跟,但有很多“正”。一方面要
“三尖相对”,膝盖、脚尖、鼻尖相对,我现在还要求学生,前额也要和这三尖在一条垂直线上。两肩是正的,没有斜,两胯也是正的,这就等于说一个建筑物从地基到横梁,以中间楼层都不能偏。有的人光从一局部看好像就是斜的。
余功保:吴式太极拳是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要“斜中寓正”吗?
&&&&李秉慈:是这样的。不管动作中是正弓步还是隅弓步都一样,正的关键是头部和根部的正。主要的一点,在完成姿势的时候,脚底下很稳,没有丝毫动摇。
&&&&余功保:应该善于寻找在架式中哪些要素是必须“正”的,以保持处处平衡。最关键的是“意”要正。
&&&&李秉慈:“意”很重要,这也是练太极拳的难度所在。这方面我要介绍一下有两位老先生的不同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武术协会有一个太极拳研究小组,以组长徐致一先生为首,吴图南先生为副组长,成员有杨禹庭、崔毅士、孙剑云等老师。他们在会上一起研究了太极拳的很多问题。其中我的老师杨禹庭提出一个观点叫“意形并重”,而徐致一先生则提出“重意不重形”。怎么看这不同的两种观点?我认为一是因为二位先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二是由于他们从事太极拳工作方面的不同。杨老先生从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就研究,为什么太极拳会百人百样?他是一个教拳的拳师,那时候没有规范化的说法,但他要琢磨大家一个共同的东西,要解决学生之间你对我不对的问题。
&&&&余功保: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
&&&&李秉慈:对。什么是共同的东西,没有形不行,所以强调“意形并重”。而徐老不同,他不是拳师,他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所针对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练拳者的要求。你教人练拳,不可能一下子就蹦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必须一步一步来。
&&&&余功保:其实二位先生所讲的从全局来看是统一的。
&&&&李秉慈:是这样。二位老师在拳架、在理论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基本一致。
  二、从外到内取康健
&&&&余功保:大家都知道练习武术能强身健体,特别是练太极拳效果更突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做了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练习太极拳健身效果不明显,也有拳家寿命并不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秉慈:这是个太极拳健身的问题。首先来说,人的寿命、健康和很多因素有关。锻炼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个如何练的问题。吴式太极拳名家中,很多都是高龄,这和练拳有关。健身是太极拳的“用”之一,太极拳讲“体用”,这个“用”要和“体”结合,要内外兼修,刚才的说意形并重也是这个含义。这是个大原则。具体来说,练太极拳要考虑年龄段,什么年龄段练什么有讲究。是练刚为主,还是练沉着,还是练刚柔相济,不同年龄段要有所区别。形意拳中讲“明”“暗”
“化”三劲,也是阶段性的体现。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有技击上的作用,在健身上也有体现,怎么相济?比例是多少?要考虑体质、考虑体能状态,考虑年龄、性别。你到50岁以后非要练刚,非要超负荷运动就是错误的。
&&&&余功保: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不同的对象、方式,解决矛盾的手段也不一样。太极拳的思维就是解决矛盾的思维,在健身上应贯彻这一点。年纪大了健康就是主要矛盾了。
&&&&李秉慈:年纪大了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步减退了,50岁就不如30岁了,这是客观的,练拳也要尊重客观事实。练拳要随年龄而变化。养的问题要随时注重。有的拳家进入老年以后,出现了“突变”现象,本来60岁、65岁时精神状态还特别好,比一般人的这个年龄好得多,但再过两三年身体状况突然变糟,很快去世。这就是练拳没有及时调整,还是用过去的练法,但身体功能跟不上了,脱节了,断开了,就容易出问题。咱们在三亚召开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我觉得主题非常好,定位在“健康”上。还要纠正一个误解,有的认为,如果过于注重太极拳的健康锻炼就练不出功夫,这不对!年轻的时候你肯定要练有力的方式,这是
“大、小”的范围,但是除了力的大小,你还要运动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可取,合理就是练整,练功夫。
&&&&余功保:其实太极拳的练,健康性的练更注重练“内”,这与太极拳论是一致的。
&&&&李秉慈:过去老先生说:“练拳是从外练到内的”,一方面指练拳的程序,但更主要的还是强调内外协调一致。
&&&&余功保:拳练高了一定是练到内了。越练越省劲。
&&&&李秉慈:现在有的人的姿势并不像优秀运动员下行那么低,但是你看上去就是有那么一种特殊的韵味,为什么,就是谐调性。我们用机器做比喻,这等于每一个螺丝钉都发挥作用了。
&&&&余功保:在太极拳健身中,对呼吸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您觉得练太极拳如何掌握呼吸?
&&&&李秉慈:我认为初学者在呼吸上不要过于强调,我们经常在书上写要自然呼吸,这个是给初学者提的,如果开始太注呼吸,动作肯定就配合不好。练习太极拳的前两三年都不要管呼吸,等你招数练熟了时候,你可能就会体会怎样呼吸了,懂劲的意思也包括有呼吸的概念。到你把套路打得很熟练的时候,可以逐步把握在动作中揉进一些呼吸的感觉,起是吸,落是呼,但是不能做得跟拉风箱一样,很粗重不行。还要体现到呼吸的四个字,要匀,均匀;要细,不能粗,不要挂气;要深,深的一个结果是你完成动作时感觉到气往下沉。好的运动员和有功夫的太极拳家在最后完成某一定式时,都有沉的体验,沉下来以后稍有停顿,在放松中变化,这是一种转折,也就是虚实变化的过程,所以呼吸中蕴含着虚实的操作。还要长,绵绵不绝。这样锻炼时间长了,对改善心肺功能很有好处。
  三、拳功规范得神韵&&&&余功保:现在国内外练习吴式太极拳的人也很多,总的感觉是入门容易,练好就比较难了,需要有名师指导,需要自己有悟性。对于名家的意见大家尤其特别重视。您认为怎样才能练好吴式太极拳?
&&&&李秉慈:我们在教学当中一般都会强调,练拳要先明其道理,这个道理一个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一个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特殊的地方,要明理。
&&&&余功保:一个普遍性,一个特殊性。
&&&&李秉慈:对。这两方面要合起来。普遍性就是《太极拳论》;特殊性就是吴式太极拳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她的个性的东西。有了这些认识就不会走弯路了。很多人练拳不对,根子就在没有明这两方面的理。过去练拳,老师傅讲“功架要正”,今天我们的说法就是要规范。身法要规范,手法要规范,步法要规范,姿态要规范。怎么规范?凭什么规范?凭“理”。有了理你就能比较,比较不同流派的不同点,他们都好,但你练习还是不能混为一体,这就是规范。比如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的区别。在身法上,吴式太极拳的正是“斜中正”。在步法上,一个是后脚45度,一个脚尖都向前,不允许斜向太大。在要领上你都不能含糊。我16岁开始练吴式太极拳,从1946年到1959年,这15年中基本没有练其他拳种。1959年比赛时,吴式是比赛项目,88式是表演项目,所以我就接触了88式,就接触了杨式太极拳,对他的们的区别有深刻体会。一个简单的上肢动作,手臂同样要保持弧形,吴式太极拳是下弧形,杨式太极拳则是外弧形。位置上,吴式是拇指对鼻尖,杨式是腕部要对肩。基本动作必须规范,到位,不许打半点折扣。所以规范、工整就要树立个性。
&&&&余功保:规范的细节很多,大体上分哪几个方面?
&&&&李秉慈:从传统上来说,规范的内容可以分为“四法”,“四功”。四法就是手、眼、身、步;“四功”就是心、神、意、念。意动神随,我想怎么做,动作是什么样的图形,心念一想,身体就跟上了,你没跟上就不自如。太极拳从起势一起,首先静下来,达到心平气和,从哪里开始先动?动作过程是怎样?完成时的状态是什么?也就是起点、过程、终点三要素都要在意念中很明晰。动的感触是什么?是轻轻飘飘的飞舞,还是稳稳地前进,这都是神、意的内容。“四法”还比较好理解,“四功”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人不太容易体会。对于“四功”过去拳论上有几句话讲解,“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发之于心”,就是练拳的一切源起,发动都在于心,“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主帅”,所以练拳你一定要心先静下来,打仗时司令部得冷静,不浮躁。“达之于神”,就是精神要充沛,要贯注,拳论上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精神固达了,周身才能实现一举动皆轻灵。“行之于意”,就是一切行拳均在于意的运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没有意,只是形,就是体操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一身的统纲,练拳要“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所谓“用意不用力”。“想之于念”,就是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势势存心揆用意”,不懈怠,“变转虚实须留意”,虽然放松但不随便,这样才能做到“势正招圆”。我认为意念活动要从开始动作起,一直到收势完成,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外精神全力集中在你的动作上。“四法”“四功”内容的掌握就是老师口传心授的重心。教学者要因人施教,好的老师懂得怎样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解决具体问题。每个人外形动作不一样容易看出来,脑子里想的不一样就不太容易看出来了,这恰恰是要纠正的关键。这就是练拳“百人百样”。
&&&&余功保: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性对错误加以纠正,尤其是对其意念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李秉慈:就是改动作,改意念。还要根据学者的体能、智能给他提示、设计,能够发挥他的特长。有的从比较飘逸,有的人比较厚重,在这些在练拳中都能发挥。
&&&&余功保:所以练太极拳是一种个性自我发挥,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进行自身的塑造、提高。
&&&&李秉慈:有的人通过练拳提高了自信,提高了勇气。太极拳理就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大道理,你把他跟实践结合起来,你的思想高度就有跨越。
&&&&余功保:上面说的是规范,在练拳中还要注意什么?
&&&&李秉慈:动作规范明确了,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开始,把规范性做扎实了。另外要认真听取老师对你的修改意见,特别是个性化的意见。还要尤其注意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是建筑物的基础,然后才是力量、柔和。还有就是坚持不断,练拳就是练意志、体质,不吃苦不行。你要想通过练拳得到更深层的提高还要注意不断去悟,悟拳外的东西。比如太极拳和现代科学的关系,和艺术的关系,和做人的关系等。
&&&&余功保:太极拳和科学的关系很有渊源,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和阴阳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李秉慈:练太极拳还要善于运用同学之间的对照,你的问题我有没有?是不是在我身上是用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对照,就容易鉴别。
&&&&余功保: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人认为要完整地练好太极拳必须懂得推手,练好推手。在太极拳推手上您有什么看法?
&&&&李秉慈:太极拳推手有传统推手方式和现代推手竞技比赛。推手竞赛是从1984年开始的。我们看推手要有一个认识。传统的推手训练和现代竞技有所不同。作为一种训练手段、练功手段的推手锻炼,和要以参加体育竞技的推手训练方式有所不同,目的、性质不同。原来我们教学推手时,是老师教学生,或师兄弟之间切磋,或和其他拳种之间交流。但到竞赛场上就是胜负问题,目的就决定了过程的实施方式。吴式太极拳的推手要以吴式太极拳的拳架子为基础,要讲究柔化。比较典型的徐致一先生,他说我就是练“一柔到底”,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他说我的周身全部是圆形,每个位置都是圆的。在推手时以对方为主动,我是被动者,你推我我就动,你大推我就大动,你小推我就小动,完全舍己从人。从太极拳理论上讲,柔可生刚,没有柔就没有刚。有的人说太极拳那么柔怎么能用呢?我认为,不会放松就不会发力。你放松了做动作转换才谐调,你不放松开始时就是僵硬的。
&&&&余功保:太极拳论说“先柔软才能极坚刚”。
&&&&李秉慈:我在电视台讲课时曾经讲过,拳击、举重比较硬吧,举重在挺举之前是要先放松的。不放松就没法聚力。最好的拳击运动员每秒钟要打五六拳,他不放松能打那么快吗?显然不行。力量和速度是相互辅助的,要速度必然要放松。放松是要整体性的放松,放松到整体。因此“柔”是传统太极拳推手训练的关键。然后两个人要不丢不顶地进行运动,不丢什么?不丢对方的作用点和他的变化。你抓住了他的变化,他一失去重心,一失势,你的机会越大,你就越“刚”。因此刚柔是转化的。在你抓住机会,变柔为刚的时候,是有一些技术、技巧的,李亦畬先生重点讲了一个“擎”字,这就有个力学角度、方位的问题,要在长期实践中把握。传统太极拳推手中有功夫因素,也有一些夸大的成分,表演的成分,但你真正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的话,还是有许多神奇的作用。对传统太极拳推手功夫,传说很多,传说也不一,我们不应该把这些传说完全肯定或否定。推手本身是个高层次的修养。杨禹庭老师讲推手是体验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一种活动,是“知”和“行”的一种检验,“知”是你从文字上了解了,“行”是你能不能做出来,能做出来太极拳就练好了。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把推手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是很有效的。
&&&&余功保:太极拳讲“内外结合”,除了指自身的内在元素和外形结合之外,这个“外”还要和别人去结合,是外人、外部的劲力变化,这样才能细致体会你的功夫对外界的影响和外界对你的影响。
&&&&李秉慈:推手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对你的所学所练进行检验。套路是知己,推手是既知己还要知彼。在对抗中你知道不知道对方失掉重心了?你不知道就失去了机会。你自己失掉重心了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把机会给别人了,就处于危险的境地。练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必须是上轻、下重、腰活。越轻越敏感,下重就稳定,活就是灵活。这三点具备了,还有一个“准”字。杨禹庭老师过去说练推手就是一个字:“准”,就是掌握速度、方向、力量的大小,掌握准了,我就是一台秤,你的力量就是砝码,你放多少,我就打多少,你放半斤,我用六两就把你打倒,我是四两九,就被你打了。这就是力学原理。
&&&&四、曲伸柔合圆太极
&&&&余功保:练拳有美观的效果,中国武术具有观赏性。但有没有美观和实用发生冲突的时候?
&&&&李秉慈:有的时候也有。每个人对美观的认识不一样,审美标准不一样。我们有的运动员,对太极拳的深层次的东西了解不够,他可能觉得手抬得高一些就美,而老拳师觉得手沉下去的为美,这就有冲突了。
&&&&余功保: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体的美学结构看法有差别。
&&&&李秉慈:差别怎么统一?你还得统一到太极拳的技术准则上来,统一到《太极拳论》上来。有的时候你追求一个局部造型的美观可能影响整个动作,进而影响连带的好几个动作,拳就变味了。
&&&&余功保:这就是说对太极拳的技术准则、基本要领和透彻掌握,不能打折扣。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您认为最主要的是哪几方面?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有几个字,“轻、柔、正、整”。放松有两方面,一是内,一是外。内就是精神、心理要放松;外就是体,身体的各部分——肩、肘、腕、胯、膝各部位谐调有序,向下放松。松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我练太极拳这么多年,觉得太极拳的要领都是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我练太极拳这么多年,觉得太极拳的要领都是符合人体的结构、自然状态的。松是整体的,是一种“合”的放松,向内收。在这个过程中,顶必须是向上领的,松中求开展。练拳时一定要 “沉”,要“松”。我们有些人在练拳时为了让架式看起来开展一些,为了“圆”而圆,四肢拉得很大,结果关节处都很紧,全身绷着劲,这就成了舞蹈了,不松。
余功保:在松中保持“合”,整体就支撑起来了,有了八面圆润的感觉。
&&&&李秉慈:“柔”是弧线运动的体现。直来直去做得再慢也没有柔的特点。在弧形运动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身体的运动轨迹和意识点的关系,是意识和身体轨迹一致还是分开?哪个在先,那个在后?整体上也还有顺序问题。比如说一个转身,你要先把腿部放松,心意柔和,再一转身,整体上很轻柔。但如果你腿部还没有放松就转身,整体上就僵化了,弧形再大、动作再慢也不叫柔。因为你前后相顶了,劲不谐调,就出现了三角动作。太极拳的“圆”是不同程度的弧形组成的,所以你处处要有弧。弧要从脚下做起,是讲究顺序的柔。对于“正”,各家拳术有各家拳术的要求。在吴式上,我们的弓步步法要求两肩、两胯要正。定式和动势都应该是正的,你不能定下来正,一动就歪斜。比如说单鞭动作,转身和左手臂,脚下,胯、尾闾、百会都是正的,完成后,定下来,沉下去,全是正的,运动过程中,不能有俯腰,再起来摆正。始终要保持重心的稳固和身法的正确。这是有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只注意了定式的定型,动作过程没有保持正。太极拳十分讲究顺达,顺了才能正。这个“顺”字概括的很多内容,不单纯是力要顺,动作上也要顺,每个拳架都要注意它是什么力学结构的。吴式的斜中正,不单纯是身体的斜中正,而是有其他的内涵,你看着外边是斜的,实际上他正在找平衡点。我经常给学生们讲,看你的架子正不正,主要是在腿上,因为你站桩站稳了以后,上肢的身法、手法,才能够逐一的得到调整。“整”是在松、柔、正的前提下完成的,不能单独来看。松的时候如果僵硬了就不会整,上下肢,包括步法、手法,内外要完全一致,同时,包括你的运动路线,都是与整有关的因素。不应该有的动作不能出现,否则就散了。拳论上说有一处不合就周身散乱。在整上我们强调全身各部分的配合,特别是内外的配合,你不正说明动作没有很好地谐调,整的成度化不高。只有整体的柔才能柔得彻底,否则就像一部机器螺丝很多地方都是松的,没拧紧,一动就晃候。在“整”
中还要注意眼神的因素,你的动作,一个手法,向前推出去或收回来,你的眼神是否能够配合,那么在外形上看不同的意思,眼神表达的另一个意思,这就不“合” 了,也就没法整,眼神与动作合内外两个合的组成部分。
&&&&余功保:每一个拳种都有自己的理论学说,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一特点。太极拳的理论还特别丰富,几乎没有一个练拳者不接触拳论的,因为老师在讲授太极拳时,描述要领用的词语很多都是拳论上的话,因为只有用这些词语才最贴切,不可替代。作为习武者,不能简单地练拳,必须对拳理有所认识,这样可以指导练拳的实践。您认为吴式太极拳中最重要的拳论是什么?
&&&&李秉慈:太极拳理论的渊源总的来说都应该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管是民间的也好,还是现在专业队竞赛所练习的也好,都应该是这样。吴式太极拳也不例外。我们所讲的,所要求的,都是根据这些大原则演化的。各派太极拳有所发挥,有所发展,也是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其他还有武禹襄、李亦畬的拳论也是非常经典的,具有普遍性。就是对各家太极拳都有价值。这些经典性拳论说的都是最根本的太极拳要领准则。后来也有很多具体化的论述,各家都自己的注解。
&&&&余功保:王宗岳《太极拳论》即把太极拳的本质特色讲清楚,把要领规范好,又给人在个性发展上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是很奇妙的地方。所谓言简意赅。
&&&&李秉慈:所以拳理的研究也要不断进步,根本的东西不变,但可以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在理论研究上是有很大进步的。在这方面我觉得应遵循不冤枉先人,不欺骗后人的原则。
&&&&余功保:还要对得起现在人。
&&&&李秉慈:对,这就是实事求是。练拳是实在的事,你不能在拳论上虚了,就脱节了。
&&&&余功保:我知道杨禹庭先生很注重太极拳理论上的研究,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李秉慈:杨禹庭老师曾经总结了三个论,他是把一些高深的理论通俗化,让人容易理解、体会,对于学练者很有帮助,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由浅入深的理解。这三个论一个是“方位论”,实际上是圆周问题,太极是圆的,是阴和阳的问题,这是根本问题,然后是虚实,是动静等动行、变化等。方位论就是把太极拳在圆周
360度运动的情况下,确定了位置,就是四正和四隅,确定了虚实属性。方位论的另一个含义是五行,步法的前进、后退、中定都有五行属性。还有八方,就是用八卦代表八方以及各方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论就是“奇偶论”,奇偶论是杨老师在近80年教学中的一个经验总结,太极拳是个圆的东西,但怎样达到这个圆很有讲究。杨老师为了解决练拳中百人百样的问题,也为了集体练习中的统一问题,他认为你不能一下子就实现一个圆周,要逐步来,就总结了一套把动作和奇偶数对应起的关系,使奇偶数符合开合屈伸的要领,就是分动教学法,凡是奇数为开,偶数为合,还跟身体的其他要领相谐调。这样就把很复杂的一套拳法简单化了,使每一拳式都有清晰的起止点。这是一套完整的论点,一套方法,是实践中得来的。我觉得这是他对太极拳普及的一个贡献。很多练一辈子拳没有从圆周中跳出来,而杨老理由跳了出来,圆不是死的,没有定点、没有重心、没有支撑点的圆是错的。圆就应该是支撑八面的。第三个论是“八纲论”,就是八个字:“曲、伸、俯、仰、起、落、进、退”。曲、伸是表现动作的,收回来,展出去,俯、仰也是动作的空间特征,“仰之则弥主,俯之则弥深”。吴式太极拳很多动作是立圆运动,还有起腿等动作,在步法变化上也有进退的变化,所以有起落进退,这八个字概括了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特征,这八个字也基本上是《太极拳论》中的内容,是在吴式太极拳中的具体化。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4555.co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