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复旦希德书院专职导师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学长学姐,关于选导师的问题求助

求助,首经贸金融学院的学长、学姐!~关于导师的问题~拜托各位了 3Q_百度知道学长学姐帮帮忙呀,有没有没找导师的也被录取了的呀。_百度知道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课题组揭开人类卵子成熟障碍之谜
& & & &日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以原创论文(Original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PI王磊课题组的科研论文&TUBB8基因突变致人类卵子减数分裂阻滞&(Mutations in TUBB8 and Human Oocyte Meiotic Arrest)。NEJM杂志同期配发由国际知名生殖专家Jurrien Dean教授撰写的评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芝加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了该项合作研究。
& & & &人类卵子通过一系列结构及分子变化后发育为成熟卵子。成熟卵子与精子结合启动后续胚胎发育,并逐步产生出各种器官及组织。因此,人类卵子成熟是人类生殖及生命诞生的基础。自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世界每年上百万人次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得以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陆续报道了一系列病例:一些不孕女性接受多次辅助生殖治疗,但均以失败告终。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卵子成熟障碍:始终无法获得成熟的卵子。这个临床表型背后的遗传学因素及机制,一直未知。
& & &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部分卵子成熟障碍患者的孟德尔遗传特点,综合运用遗传学及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利用遗传病例、细胞、酵母、鼠及人卵,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人类基因TUBB8的突变导致卵子减数分裂阻滞。部分突变来自于患者父亲,部分突变为新发突变。这些突变会造成蛋白质体外折叠异常,干扰细胞微管网络的形成、影响酵母微管的动力学、破坏鼠及人卵子纺锤体的组装,从而引起卵子成熟失败。该研究系统解析了相关突变的致病机制并建立了突变与疾病的因果关系,在女性不孕,卵子减数分裂,微管功能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基因的突变在高达30-40%的病例中被检测到,从而为这类病人的精确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及最终的分子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睿芝、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后桑庆(现为生科院青年副研究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匡延平教授,闫铮医生,张韶珍医生及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主任孙晓溪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师娟子教授为共同作者之一。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资助。
---友情链接---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管委会
复旦大学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网站统计量:更多公众号:koolearn168新东方教育集团赤峰总代理服务号。课程:助力学生考研、四六级、留学考试、学历考试、职业教育、多种语言、中小学教育等.授课方式:面授班(新东方名师授课)、视频班、网络课堂。购课咨询一键关注就可以收到优惠、促销、活动信息的推送。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必看!上交学长学姐万字长文分享各院复试经验,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关注今日:0 | 主题:86809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 求助】谁能提供复旦公卫导师及简介,谢谢!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0年零3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Hidden Post:1]
您无权限看这个帖子,您的积分需要大于 1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曹群立 女, 1931年出生,北京市人。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本科,1955.年-1993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总论教研室、预防预防医学研究所。曾于1987年为美国卫生研究所访问学者。1993年退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毒理工作。曾在美国杂志发表二篇有关二噁英毒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苏州河水质改善研究和肝癌研究课题的工作,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曹素华 女,1941年出生, 江苏苏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01年 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退休。曾主编《实用医学多因素统计方法》、《卫生统计学方法》。
陈秉衡 女,1936年出生,上海市人。环境卫生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6月一1988年9月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环境卫生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访问学者。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总部任高级业务官员。历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上海环境卫生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女医师联谊会会长、《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副主编。现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及《环境与健康杂志》副主编、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国际专家监督委员会(ISOC)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环境卫生学和毒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专长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环境毒理、环境卫生标准研制和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研究制定了地面水中乙腈、偏二甲胼、亚硝酸盐等的卫生标准;研究了室内空气燃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同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比较毒性,修订了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卫生标准;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课题“铜的人体急性作用阈研究”;在国内首次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定量评估了大气污染和能源选择的健康效益并作出经济分析。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期间,分管学校的科研、外事工作。实施科学管理模式,制订计划,做到管理规范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卫生部全国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以及卫生部科学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全国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卫生基准系列专辑(WHO/EHC)18册,参编专著及全国统编教材5册。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4名。
陈楚良 1927年出生,江苏江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本科。年大连中科院工作。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任教。1966年建立卫生化学教研室, 任主任。1980年主编供卫生专业用教材《分析化学》。1987年主编供卫生专业用教材《卫生化学》。1982年有关铅中毒的研究工作获中央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空气中三苯以及苯乙烯的热解析“气相色谱法”分别得上海中华医学会施恩明科技成果奖。试制生产的TC和E.coli 快速检测试纸获国家专利。
陈 洁 女,1941年出生,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学习。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中心主任。专长“卫生政策与卫生技术评估”、“医院管理”等方向研究,并获多项国际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为国际组织及我国决策部门所采纳。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及专著有60多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代表作有《医学技术评估》、《医院管理学》等专著。
陈 文 1969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三医联动改革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资源》杂志副主编。1994年获上海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医疗保险和卫生政策研究。1998年获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年获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健康保险、药物经济学与药品政策、预防经济学等。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组织与筹资研究”(2003)、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政策与系统研究联盟课题“估测上海补充医疗保险市场”(2002)、卫生部课题“‘医药收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政策的操作形式与可行性研究”(2001)和“宏观经济与卫生发展的关系研究”(2004)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药物经济学与药品政策研究》和MPH教材《医疗保险学》副主编,另参与编写了4本教材和专著。2003年获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计划”科研领域突出成果奖。
陈兴宝 女,1949年出生,上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系,现任《卫生经济学与医院管理学》支部书记。曾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教授。专长 “医院成本核算”和“疾病经济负担”等方向研究。本人参加的“按病种医疗质量和成本标准化管理的研究”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独立完成慢性乙型肝炎、2型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经济负担课题。
陈自强 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年赴美学习进修神经行为毒理学,现已退休。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神经行为毒理”。教学上,1998年被评为“我心中的好教学老师”;作为主要参加者之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科研
进步奖二等奖等。代表作有:“世界卫生组织行为功能核心测试方法指标评价及成果评判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神经行为核心指标参比值研究等。
程晓明 1947年出生,江苏丹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访问学者和英国约克大学访问教授。专长“卫生经济学”教学和医疗保障制度、医院成本核算、卫生经济政策等方面研究。代表作有专著《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卫生部本科生规划教材《卫生经济学》主编,复旦大学研究生教材《医疗保险学》主编等。
戴修道 1935年出生,江苏昆山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1964年母校研究生毕业。1982年为卫生部环境、劳动卫生考察团成员赴美国访问。年5月赴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以访问学者作遗传毒理学研究。专长环境毒理、卫生标准的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中美协作课题一项,及其它省部级课题多项。代表作有“叶酸与染色体破损”“染发剂的皮肤毒理学研究”。
1950年出生,江苏江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主任,曾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区医学部和英国瑟赛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专长卫生筹资和社区卫生服务等研究方向,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傅 华 1956年出生,广西合浦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曾在国际肿瘤研究所(IARC)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防治临时顾问,现为国际职业卫生协会理事。专长“社区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和“职业流行病学”等方向研究,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代表作有:《预防医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预防医学》、《社区预防保健》等专著。
1934年出生,上海市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学会主任委员。长期事卫生服务研究,参加“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获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社会医学》获教育部2级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3等奖.代表著作有《卫生服务研究》。
龚梓初 1936年出生,浙江平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留校后于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学和毒理学教研室,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曾为美国旧金山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和工业毒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长职业卫生和皮肤毒理学研究,在铅,农药,有机氟,三硝基甲苯中毒防治及毒理领域,曾在国内一级杂志发表论文共计60余篇,曾参与编写【实用内科学】及主编【毒理学基础】教材等。
顾惠心 女,1936年出生,上海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82-84年在加拿大虫媒病毒参考中心进修。一线教学、主要研究血清流行病学。本人承担的科研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虫媒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论文被专段引用于国内外医学杂志和专题书。
顾杏元 1928年,江苏宜兴人。社会医学教授。1952年江苏医学院毕业。历任上海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教授,教研室主任,兼医学人口研究室主任及卫生系副主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中华社会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专长社会医学与医学人口学。曾主编《计划生育统计》(1976),《居民病伤死因统计》(1989),《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1989),《社会医学》()。发表论文116篇,其中外文24篇。著有《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1991)及《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1996)等。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证书》,享有终身津贴。
女,1953年出生,安徽界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卫生研究》编委、《环境与职业医学》编委和《卫生毒理学杂志》编委。曾赴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和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学习。专长“营养与食品安全对健康的影响”等方向研究,本人作为主要参加者或分课题负责人参与的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曾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扬森药学研究奖三等奖。1998年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奖”。主编国家自学考试中心组织的《营养学》教材(科学出版社),主编《医学营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主编由国内11所大学联合编写的《公共卫生监督学》教材(黑龙江科学出版社),副主编《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参编卫生部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分子生物学毒理学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代毒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等著作的编写。现已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
1959年出生,江苏溧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曾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和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与制定方法论、我国卫生领域重大问题及卫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10项,省厅级奖3项,其中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代表作有:《上海市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研究》和《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研究和实践》等。
赫宗玉 女, 1930年出生,辽宁辽阳人。教授、 硕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1995年9月起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流行病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专长流行病学。曾参与编写《流行病学》全国教材血吸虫病章、编译《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学部分。曾发表日本血吸虫病粪检次数与检出机会估计及Kato厚涂片虫卵计数高估偏差的实验证明等文。
洪传洁 1930年、浙江余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系。曾任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与美国医学卫生合作协定公共卫生与卫生服务研究协调人,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环境卫生学会主任委员等。专长环境影响卫生评价,水质监测及评价,城市空气污染和健康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研制成动式空气染毒室,提出大气污染占疾病总负担份额的方法。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代表作有“Assessing Health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s”等。
1937年出生)江苏南京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198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与卫生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药物经济学评价与研究中心主任,曾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西安医学大学、大连医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专长“卫生经济学”、“传染病流行病学”等方向研究,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代表作有:《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政策》、《管理流行病学》、《外国卫生事业管理》等专著。
1929年,江苏南京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本科。同年起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年在英国尘肺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任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8月退休。曾为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访问教授。专长“石棉对健康影响研究”,“阻抗血流图及其在职业病方面应用”。独立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曾获卫生部科技三等奖。代表作有《石棉尘对健康影响及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等专著。
黄敬亨 1935年,福建闽清县人。教授。1957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一医学院。毕业后留校流行病学教研室任教。曾经担任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健康教育协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编委;上海《健康促进论坛》杂志、《安徽健康教育》杂志顾问等。编译多部健康教育著作,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并被录入英国剑桥出版社《世界名人录》。
1954年出生,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于1990年1月~1991年1月作访问科学家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1992年2月~8月再次作为访问学者访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年受WHO资助至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英国Sussex大学发展研究院作卫生政策研究、1998年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遥感与GIS中心学习遥感与GIS技术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1994年任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1996年5月主持公共卫生学院工作,1997年6月任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长、兼任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为卫生部血吸虫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医学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方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专长“传染病流行病学”等方向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主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共同负责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子课题项目,并获199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3年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模范工作者。主编《流行病学》教育部十五推荐教材等专著。
女,(1929年~2003年),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3年毕业于中央卫生研究院病毒师资班。年在美国进修肠道病毒、甲肝病毒和水病毒。曾任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专长医学病毒学和水中病毒浓缩的研究。著有《水病毒》、《肿瘤病毒》等著作。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名。
女,1934出生,江苏宜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同年留校任职。曾任预防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曾为美国化工业毒理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专长劳动卫生与毒理学等方面研究。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有14项获国家及各级科技奖,领衔完成的二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著有《环境病理学》、《环境与生殖》等专著。
1929年出生,浙江鄞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公共卫生学院担任卫生统计学教师。曾为美国加州大学Bekerly分校、南加州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和临床试验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先开设了SAS医用统计分析和临床试验的课程。协助上海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恶性肿瘤登记系统,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一个城市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资料。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螨类过敏的动物模型和开展了螨浸液哮喘脱敏治疗工作。开发了并主编了统计软件《医用统计程序集》(POMS)。汉化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研制的Epi Info 软件。还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医学应用基础》以及《医用统计方法》、《临床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书籍。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生5名。
1943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7年瑞典Umea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上海)主任、劳动卫生学、毒理学教研室主任。专长“金属毒理学”等方向研究,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获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代表作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专著。
1932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 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研究生毕业,年 美国密执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训练;年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年上海医科大学劳动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溶剂的职业危害及化学物的皮肤生理和毒理。曾获国家教委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二等奖。
1918年,浙江平湖人。教授。194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主任、教务长、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其间曾任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顾问。1960年代以前,曾长期从事传染病学,特别是血吸虫病临床研究。1960年开始,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和医学教育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中外医学教育比较》、《中外医学教育史》。主编《医学卫生普及全书》。参编《实用内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
李 枫 1949年出生,上海市奉贤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83年获医学硕士、199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多次公派出国深造,年去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进修职业医学、1997年去美国考察健康促进、年间多次赴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欧洲各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从国外学成归国后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健康行为、性健康教育、工矿企业健康促进、职业卫生服务结合初级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精通英语、日语。博士研究生时获“光华奖学金”及荣誉证书, 198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和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1990年获国家教委“中国高等学校优秀年青学者” 称号; 1996年获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淮北市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7年获预防医学奖教金; 1998年获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2000年获“华藏优秀教师奖”。发表科研论著4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书籍10多本,如全国统编教材《健康教育学》,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任编委;研究生教材《健康促进的理论、实践和研究》,200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任主编。
女,1953年出生,湖南邵东人。主任技师。197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现为复旦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技师,1997年和1999年赴瑞典UMEA大学进修。专长“微量元素分析”等方向研究,参加的“工业铅中毒研究”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共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一部。《血清硒的原子吸收分析》被美国化学文摘引用。
李婉先 女,1926年出生,上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历任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卫生系副主任。曾为美国密执安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教授。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卫生人力培训项目国家项目主任,创办卫生管理培训中心。1991年退休。在吸烟与健康研究上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带论文出席世界烟草与健康国际会议者(1983年)。1996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荣誉纪念章及奖状。2002年获我国控烟贡献奖章及奖状。
1928出生,浙江永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前五年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届高级师资班微生物学专业,留校任教直到退休。专长DNA动物嗜肝病毒和衣原体学,主编和合编衣原体图谱和专著共14本,曾获国家级和部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三等奖5项。
1934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本科,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989年晋升为教授;日退休,现为返聘教授。专业职业卫生与毒理学,主持、参加职业卫生标准研制、行为毒理学方法与应用、农药、金属、有机溶剂等毒理学研究,曾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代表作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神经行为的环境效应》等专著。
女,1934年出生, 浙江镇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留校任流行病学教研组助教,嗣后逐步晋升至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硕士生导师,81-83年赴美国纽约血液研究中心进修流行病学,88年底赴西德癌症中心进修分子生物学,于1998年退休。历任各种班级的流行病学教学任务,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科研主要研究肝炎流行病学,乙肝与肝癌,饮水与肝癌,人巨细胞病毒致畸机理研究。乙肝核心抗原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科技奖。饮水与肝癌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
1935年出生,福建云霄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9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1997年至今担任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曾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与科研。专长为基础营养、儿童营养。《赤霉病麦中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铁、核黄素与贫血关系研究及应用》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代表作《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一卷)》主编.。.《儿童营养全书》主编。
1928,浙江东阳市人。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本科生毕业,1955年(毕业后)由卫生部分配至上医工作,历任助教(1955)、讲师(1960)、副教授(1986)、教授(1989)。1993年底退休,从事教育工作28年,期间,曾以“中国环境考察组”成员于1973年赴英参加“全英环境保护大会”,以访问学者身份于1987年赴美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参加短期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监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水体污染指示微生物快速监测方法研究”等共三项成果,分别获上海市、国家教委以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一项,获联合国TIPS中国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代表作有环境卫生学进展(副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1987)等。
陆培坤 (1922年-1997年),江苏省人,教授。194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5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任教。主要从事劳动卫生职业病生物检测教学科研工作。作为主要课题负责人“七五”国家医药重点攻关项目(生物样品中有毒物质或其代谢物测定方法规范)此课题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工业铅中毒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女,1926年出生,上海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六年制医本科,后留公共卫生学院工作。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尘肺研究和现场实践。组织我院首创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编写卫生部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第一版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本人为副主编,第二版为主编);恢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生产实习,获卫生部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
女,1932年出生,浙江平湖人。教授。1960年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系毕业。1960年9月份起在上医大卫生系劳动卫生教研室任教,于1997年11月份退休。1989年5月-1989年8月三个月在澳大利亚莫尔本学习轮班制工作的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担任劳动卫生学参加教育工作。科研方面 1.铅中毒工作有关疾病、工伤等方面现场调查研究。2.工业毒理动物实验工作有农药卫生标准制定等有关方面研究。
女,1933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於1998年退休。曾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专长为“人群营养、食品卫生和营养流行病学、蛋白质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代表作《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和预防》和《乳腺癌的营养流行病学调查》等。
1934年出生,浙江天台人。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卫生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弗逊大学访问学者。专长医学教育学、比较医学教育等方向研究,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奖(一等)多项,参编专著15部,主编专著、译著5部,代表作有《中国医学教育史》、《中外医学教育比较》、《一流医科大学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教育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1956年出生,山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卫生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3年-1987年在兰州医学院任流行病学助教;1990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卫生系,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分子与遗传流行病”及“慢性病的防制”方向研究。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获江苏省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1项。目前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讲本科《流行病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硕士课程。
女,1932年出生,广东三水人,教授。195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工作,先后在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教研室及预防医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退休。长期以来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工作。参加国家科委“七.五”攻关课题《乙肝流行因素及免疫策略的研究》。早在1986年上海市南市区对全体新生儿普遍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五年后接种的儿童乙肝抗原携带现象下降90%以上,对控制乙肝提供有效措施。这工作获1992年国家教委二等奖。1991年又参加国家科委“八.五”攻关课题&&乙肝疫苗远期预防效果研究&&现已观察18年,为乙肝预防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参加国家科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研究,在国内七省、三市观察了60万人的接种效果,对大规模接种甲肝疫苗提供了经验。
女,1924年出生,江苏常州人,研究员。1946年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53年中苏支协俄文专科学校毕业。年俄文专科学校助教及俄文速成班教师。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任教。1978年农药毒性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6年工业铅中毒研究,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1987年工业铅中毒研究3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参加“七五”国家医药重点攻关项目,完成了“尿中铅的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规范研究”,该项目获1991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女,1962年出,浙江定海籍。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妇产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妇幼卫生教研室主任。曾为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专长“生殖保健”和“卫生服务项目评价”等研究方向。主编《妇幼卫生概论》教材和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ADOLESCENTS and YOUTHS in CHINA”。
女,1931年出生,湖北宜昌人 。主任技师。196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业余医科大学毕业(卫生)。1986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职业卫生研究所进修。主要从事劳动卫生职业病生物检测教学科研工作。本人参加了“七五”国家医药重点攻关项目(生物样品中有毒物质或其代谢物测定方法规范)此课题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工业铅中毒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屈卫东
生于1968年。1998年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教授,教研室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1998年8月至2000年 6月于上海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2000年10月至2003年2月于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生殖生物学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环境毒理学和生殖发育毒理学,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物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目前主持在研课题有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太湖流域安全饮水保障技术水安全性评价》。美国NIH国际合作课题《氯代甘油醇对大鼠受精过程中酪氨酸信号传导的影响》和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课题。已主持完成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计生委课题多项。获奖情况:1999年《卫生研究》优秀论文奖;1999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获得中国环境科学会青年科技奖;2000年复旦大学首届世纪之星;200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生殖生物学会TCRB优秀论文奖,2003年美国Testis workshop优秀论文奖;2003年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2004年进入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培养计划。
1935年出生,福建福清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曾为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三类化合物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和卫生部资助课题“职业环境雌激素样化合物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参与完成轻工业部资助课题“洗涤剂安全性评价”和卫生部资助课题“化学物经皮吸收” 这两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1937年出生,浙江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毕业。1975年由福建医学院调入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983年由流行病专业转入卫生管理专业。198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高访一年。1992年~1995年1月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1995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高访一年。曾承担本科生、专科生,卫生部办卫生管理高级进修班课程的授课。系统讲授管理学原理和理论。以副主任衔参与编写《管理学基础》一书,92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还参与《农村卫生管理学》一书的编写,93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曾参加:1.安徽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现场比较研究;2.中国吸烟归因死亡及经济损失评价;3.按病种医疗质量和成本标准化管理。2和3均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曾参与《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南》一书翻译,84年7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女,1933年出生,浙江湖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于1999年退休。曾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法国里昂IARC机构访问学者。专业为孕产妇营养和保健功能食品的研制。曾获国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代表作有《孕产乳母营养》等。
1931年出生,上海市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曾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进修一年遗传流行病学及理论流行病学,并被美国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Seattle, Washington State聘为访问教授。专长遗传流行病学,为教学编著了两本《遗传医学》教材。与美国Fox Chase Cancer Center十余年的协作及藉国内自然科学基金在肿瘤及慢性病的病因、预防、遗传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委及卫生局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
1935年出生,浙江湖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曾任预防医学教研室副主任,曾为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医学院访问学者。专长“预防医学教学”与“有机粉尘对呼吸系危害”等方向研究。所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代表作有《农民肺病因学研究》和《上海城乡慢性阻塞性肺病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等论文。
1938年出生,上海市人。研究员。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医科大学信息资源中心副主任。曾为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和英国Sussex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教学和科研领域为卫生统计学和人口统计学。本人负责和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乙级奖和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
1953出生,安徽休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曾为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瑞典Umea大学访问学者,并获公共卫生硕士。专长“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等方向的研究。本人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项。代表作有《卫生学》等。
女, 1959年出生,安徽郎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有关“生长发育”方向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有突出贡献中国博士”、“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称号。
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1981年11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5年6月-1986年6月曾赴美国纽约“美国健康基金会”研究所,为访问教授。专长为儿科及儿童少年卫生学。曾承担国家“七、五”及“八、五”攻关课题,并任课题负责人,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代表作《现代儿少卫生学》等。
女,193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教授。1953年上海财经学院本科毕业,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是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培训中心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专长“卫生经济研究对象和内容,医务劳动性质”等方向研究。曾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其中“城市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了中国的第一部《卫生经济学》教科书。
女,1925年出生,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本科,获学士学位。现任上海健乐富医药卫生应用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职业卫生顾问,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八次出国参观访问、参加会议。1978年农药毒性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6年工业铅中毒研究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铅,汞男性生殖研究二等奖。1987年全国劳动卫生教科书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金属女性生殖研究。
1936年出生,印尼归国华侨。教授、硕士生导师。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毕业。86-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研究霍乱流行病的预防及控制。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学研究主要有“腹泻病、霍乱病研究、消毒研究”。本人研究结果可降低霍乱、腹泻病发生率并获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得卫生部科研成果一等奖。
夏昭林 1958年出生,山东莒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获医学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职业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工业毒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专长“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职业毒理”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科技部973项目分课题负责人,迄今在中英文杂志公开发表文章150余篇。
女,1961出生。教授、博导。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学士,瑞典UMEA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医学会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WHO下设的全球消灭结核病联盟“结核病和贫困” 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材副主编、卫生部第四、五版《流行病学》编委。近3年承担WHO、自然科学基金结核病研究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4篇。2004年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女,1934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曾为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专长为生物分析和分析化学。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医大校级科技成果荣誉证书。曾为统编教材“仪器分析”主编、“现代卫生化学”副主编。
1933年出生,浙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乙肝免疫、甲肝免疫、计划免疫、新生儿传染病等四个项目顾问,卫生部肝炎科领导小组成员,卫生部肝炎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婴儿乙肝免疫策略”获卫生部一等奖和国家教委二等奖。“199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的病因学”在国内外首次证明毛蚶为传播媒介,获卫生部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硕士生11人,博士生8人。
女,1960年出生,江苏宝应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美国北卡罗兰那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中心副主任,曾任上海职工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绩效管理与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医学教育等;有4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代表作有“用模拟病人法评价上海一、二级医院门诊医疗服务过程质量”;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卫生管理专业与全科医学专业的书籍,如卫生管理运筹学。
1931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教授。1953年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 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毕业。曾任教研组主任及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秘书长、 副理事长、学会刊物”癌变.畸变.突变”主编; 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农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咨专家委员会成员、WHO/IPCS临时顾问(10余次)、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顾问、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顾问。专长农药中毒防治。获国家科技大会, 卫生部科技大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共四项, 其他奖项十多项。参与研制及推广应用有机磷农药解毒剂、中毒诊断检测; 脒类农药的急性心血管毒性与防治, 拟菊酯类农药的心血管毒性等;发起、促成、参与和指导国内对职业致癌的调查研究, 订定职业肿瘤的标准和规范;对杀虫脒农药做了全面深入的定性定量危险度评定, 肯定其对人的致癌性, 提供证促成政府决策, 禁止了杀虫脒的生产和使用;首先发起和参在国内研究藻类毒素的致癌作用。
女,1940年出生,上海人。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留校后先后在基础医学系及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任教。1986年12月—1989年4月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及免疫研究室进修学习。1994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及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曾参加国家“六·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黄浦江污染综合防治”课题的研究,获1986年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教学上,在创建“卫生微生物学”学科新体系中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获1998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926年出生,重庆市人。 教授、硕士生导师。1951.7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本科。1953.年-1954年浙江医学院营养卫生教研室任教。1956年-198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教学,偏重毒理工作。曾获卫生部甲级奖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26年出生,上海市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士学位。1950年起在原上医执教,曾任卫生部预防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央爱卫会高级顾问,中国环境卫生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马州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3种学术期刊顾问。专长卫生工程、环境评价等研究。曾参与环保和卫生多项有关标准的研制,主编全国教材《环境卫生学》(第二、三版)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1932年—1996年),浙江温州人。 教授。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196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为美国CDC访问教授。专长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长期在浙江建德市从事现场的调查研究,对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有比较多的贡献。
叶舜华 女,1933年出生,浙江慈溪人。教授、研究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留校任教。1987年美国Michigan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1.5年获博士后证书。从事“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上海市科技进步及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共5次。1999年、2000年分别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99049)和上海市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指导老师。
女,1935年出生,江苏吴县人。教授、硕士导师。1957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本科), 曾任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也曾在美国NIOSH及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曾从事预防医学教学、有机尘毒性及社区慢性病防治等研究。曾获国家教委 “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论文)二等奖(1990), “预防医学”(第三版)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
1932年出生。流行病学教授,2000年离休。1955年中国医科大学6年制毕业。1956年-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生。1960年-2000年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共培养3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958年共青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集体奖。1980年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记大功一次。1990年顾学箕、俞顺章、蔡文玮总结卫生系教学、服务、研究现场教育经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现场教学”的课题,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现场实践教学”课题,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80年上海市黄浦江上游引水第一期工程临江取水口水质致突变性研究,上海市科技二等奖。1994年营养、膳食与乳腺癌,上海市科技二等奖。1997年肝癌的综合预防研究,上海市科技二等奖。1998年饮水中蓝绿藻毒素与肝癌,科技部科技三等奖。2003年饮水中蓝绿藻毒素与健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31年出生,浙江宁波人。教授(卫生微生物学)。1955年中国医科大学卫生专业五年制毕业,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历任卫生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卫生检验学会主任委员(现任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现任国际名人中心顾问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学检验杂志高级顾问。专长卫生微生物学。世界首次证实埃尔托弧菌能在自然水体中越冬;此菌在沿海、内陆的地方性成因研究获重大科技奖;“创建我国卫生微生物学新体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全国“卫生微生物学”统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主编大型参考书“现代卫生微生物学”、主编“医院内感染”参考书等。
1930年出生,辽宁黑山县人。教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195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教研室副主任。热带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泰国Mahidol大学理学院访问学者。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联合国热带病研究署(TDR)联合科研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专长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防治、流行病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委进步二等奖一项。1985年上海人民政府给予记大功奖励以表彰在为消灭血吸虫病作出的贡献。代表作有《血吸虫病防治理论与实践》。
1941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教授。1963年毕业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专业。1984年伦敦大学进修1年。1989年晋升教授。多次获得国际科研基金资助, 已经获得WHO TDR资助2次, FORD 基金会1次, 还曾获得卫生部及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1次。 曾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SCI 收录第一作者文章2篇。
1926年出生,安徽芜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87年曾去美国大学访问,曾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常委,上海市儿少卫生学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学校卫生杂志》总编辑。曾获奖:《儿童少年骨龄变化规律的追踪研究及应用》获199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青春健康指南》获上海市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另主编《预防医学问答-儿少卫生学分册》、《中学生卫生保健手册》等。
张如午 1930年出生,江苏张家港市。主任技师。195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化工科毕业。1965年上海市卢汇区业余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上海市第一届教师节先进教工代表。主要从事劳动卫生职业病有害物质及生物检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胆碱脂酶测定“,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获上海市成果奖。“铅中毒测定法“获卫生部三等奖。“工业铅中毒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尿酚测定”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25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0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59年至1979年在重庆医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979年调回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统计教研室,曾任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退休。专长“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卫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本人主持完成的两项科研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数十篇。
1963年出生,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流行病学硕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荷兰Erasmus大学访问学者。专长“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等方向研究,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参与的科研成果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称号。代表作有:Serotype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atterns i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olates from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Shanghai, China. The Pediatric Infections Disease Journal. ):739-742。
1954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6年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Newcastle University,获生物统计硕士学位,1983年后在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数学教研室任教,2000年9月转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统计教研室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统计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数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中的卫生统计问题,时间序列分析。主编并已出版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副主编并已出版《卫生统计学方法》参编了多本卫生统计学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
1939年出生,上海市人。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曾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1999年2月退休。曾发表关于医院管理的研究论文“肿瘤医院外科几个病种的住院日分析-探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可能性和潜力”和“几种恶性肿瘤病例外科住院日延长原因的分析”等。
1964年出生,安徽天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本科、1988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6年在德国Erlangen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劳动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工会副主席、公共卫生学院工会主席。专长“农药毒理”和“职业卫生安全性评价/职业中毒控制”等研究方向。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要淡水藻类(蓝藻)毒素危害健康机理及预防对策研究》(2002年)。
1934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曾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为法国肿瘤研究所访问学者。专长“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等方向研究,在我国饮水与健康领域中首先建立了水质有机污染物、藻毒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毒理学评价体系。担任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三等奖8个,代表作有《我国饮用水中有机致突变物污染物污染状况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等。
女,1937年出生,上海市人。 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4月—1986年4月在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为访问学者。专长病理学研究,主要从事实验病理的研究工作,为阐明公共卫生领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实验病理起重大作用。在实验病理方面有丰富经验和造诣,并作出较多贡献。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复旦搞艾滋病的还有一个何纳老师,教授,手里有许多课题,与国外合作也较多,年轻有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的。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hacxm提供的很详细,但其中有一些人已经退休,不招学生了,比如陈秉衡,龚幼龙,郁庆福,王簃兰等,还有的老师已经过世,如朱惠刚教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哲懿 复旦学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