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预警机制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及预警机制研究--《大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及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
关于企业人才安全问题的探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内部人才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匹配以及与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相协调从而把握企业人才安全的运行机理和内涵,得到企业人才安全的定义,为研究企业人才安全问题提供一个理论平台。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中企业人才安全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对大量调研材料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和专家咨询法,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提出人才安全的评价标准,和解决企业人才安全问题的预警程序以及针对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经过案例实证分析可以证实该理论和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企业中的人才安全问题。
本论文设计第一章绪论部分和第二章相关领域理论研究综述,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如关于人才,人才流动以及人才安全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方面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一方面探求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得出企业人才安全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为本研究的重点,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分析,本章通过分析企业人才安全的含义以及分析企业中人才自身流动性和企业管理系统等对人才安全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企业人才安全运行机理,并且对企业人才安全的内涵有了全面的认识,得出了科学的定义。
第四章是企业人才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调查问卷及数据的处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最后确定人才安全的评价体系。
第五章是企业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结合企业人才安全存在的问题寻找出相应的控制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企业人才安全预警机制,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第六章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评价体系和模型对典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并能进行有效改进。
第七章为总结与建议。本章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结果和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F272.92【目录】:
ABSTRACT6-10
1 绪论11-17
1.1 研究背景11-1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4
1.3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14-16
1.3.1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14-15
1.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15-16
本章小结16-17
2 文献综述17-28
2.1 人才安全相关理论概述及演进17-25
2.2 对人才安全问题理论研究的评论25-27
2.2.1 主要贡献25-26
2.2.2 分类评论26-27
本章小结27-28
3 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分析28-35
3.1 企业人才安全定义的提出28
3.2 企业人才安全的含义分析28-30
3.2.1 现有人才结构29
3.2.2 人力资源整合能力29
3.2.3 人才学习创新能力29-30
3.3 企业人才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30-34
3.3.1 人才自身的流动性30
3.3.2 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30-32
3.3.3 社会环境的影响32-34
本章小结34-35
4 企业人才安全问题评价体系的建立35-49
4.1 企业人才安全评价指标的设计35-36
4.1.1 企业人才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35
4.1.2 指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预调研35-36
4.2 问卷统计分析和评价模型的确定36-48
4.2.1 调查样本各统计量的一般性描述38-40
4.2.2 调查结果分析40-41
4.2.3 指标检验过程说明41-43
4.2.4 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的确定43-48
本章小结48-49
5 企业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研究49-54
5.1 企业人才安全预警机制运做49
5.2 企业人才安全对策研究49-53
5.2.1 人才安全预防措施49-52
5.2.2 人才安全解决方案52-53
本章小结53-54
6 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54-60
6.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安全的现状54-56
6.1.1 人力资源现状54-55
6.1.2 存在的问题55-56
6.2 选择典型企业运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56-59
本章小结59-60
7 总结与建议60-6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9-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帆,佘廉;[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04期
苗伟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李燕萍;吴欢伟;;[J];经济管理;2003年16期
罗帆,佘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7期
张生太,逄淑涛;[J];科研管理;2005年05期
王红乾;[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J];生态学报;1984年02期
朱春全;[J];生态学报;1997年03期
张萌物;[J];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丛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王子迎,檀根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魏芬;;[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朱润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徐锦海;许冬焱;王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任东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左志莉;周兴;;[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向延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林华峰,周树宗,王先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刘微微;石春生;;[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杰;;[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孙国荣;陈刚;彭永臻;岳中辉;马东辉;那守海;阎秀峰;;[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斌;李东升;;[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胡小铀;吴倩;;[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红梅;刘文蕊;;[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生英;张克斌;李瑞;杨晓晖;乔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程小琴;赵方莹;梁丽壮;;[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晓辉;梅昀;;[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唐本安;陈春福;邱彭华;;[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崔晓明;;[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晔林;[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赵夷岭;[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郑维列;[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邱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郝文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单玉红;[D];武汉大学;2009年
巩芳;[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马超群;[D];西北大学;2011年
袁烨;[D];吉林大学;2011年
李金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红朴;[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子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李季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田玉龙;[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王焱;[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张虎儿;[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黄俊臻;[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林建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唐晨;[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毓敏;[J];中国人才;2002年05期
苗伟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刘曙光,陈荣秋,马士华;[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7年05期
,李毅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12期
赵曙明,沈群红;[J];生产力研究;1998年06期
兰玉杰,陈晓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07期
赵松岭,陈庆诚,李自珍,王刚,王孝安;[J];生态学报;1981年03期
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J];生态学报;1984年02期
余世孝;[J];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朱春全;[J];生态学杂志;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昌荣;;[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杨华;汪贤裕;;[J];软科学;2007年06期
刘爱芹;;[J];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庾白丁;[J];上海工业;2003年07期
周汉民;;[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4年05期
蔡静;王江;;[J];经济论坛;2007年05期
宋小燕;宋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韩伯棠;方伟;徐春杰;王栋;;[J];商业时代;2007年29期
马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07期
陈明哲;;[J];现代商业;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义;秦涛;彭艳丽;张扬;;[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梁俊杰;庄嵘;;[A];中国制冷学会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杜彩虹;;[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宋力;朱向军;;[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徐峰;林松;祝媛媛;;[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胡飞;杨昔;;[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赵波;严立冬;;[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胡春辉;刘晓东;;[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陈高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申琪君;;[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唐慧卿?镇海记者站
张霞;[N];宁波日报;2007年
董少东;[N];北京日报;2003年
况顺强;[N];贵阳日报;2005年
姜瑞峰(作者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张瑾;[N];上饶日报;2005年
孙晓红;[N];中国审计报;2007年
于广;[N];中国水利报;2006年
通讯员  邓圣云;[N];郴州日报;2006年
江峰?特约记者
程明;[N];自贡日报;2008年
刘衍华;[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左斌;[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刘苏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郑小晴;[D];重庆大学;2005年
周洁敏;[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曾丽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李萍;[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宋荣兴;[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郭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杨冬梅;[D];天津大学;2006年
曹敏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晶;[D];大连大学;2007年
白玉;[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陈镜宇;[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吴竹;[D];中南大学;2006年
袁兵;[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周文涛;[D];兰州大学;2007年
楚晓东;[D];西华大学;2008年
曾阳;[D];吉林大学;2008年
陈颖洪;[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张昭芬;[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大学数学学习方法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善于学习的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列为教育四大支柱之首,并认为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之一。因此,对于刚踏入大学之门的同学来说,将面临学习观、学习的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掌握每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内涵。&
从中学的数学到大学的数学是质的飞跃,因而必然导致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大学数学更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和中学相比,大学的数学课程有以下特点:&
1.抽象的数学概念多、定理多、公式多(比如“极限和连续”一章就有15个定义,16个定理;关于一元函数求导数、微分和积分的公式有近百个。)但它又不等同于定义、定理、公式的简单汇集,而是包含有“问题”、“语言”、“方法”等多种成分构成的课程体系。&
2.严密的逻辑性。其理论、方法都建立在严格的论证、推理或演绎的基础上,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十分紧密。&
3.每单位教学时间内包含的信息容量与中学相比大大增加了。&
4.大学教师的授课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就是说,教师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次序讲授,较为注重介绍一个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归纳基本方法、增加实例等等。这些内容往往不会尽收于教材之中,教材毕竟不是数学辅导书。这一特点就是所谓“高于教材,不脱离教材”的原则。
因此,有必要探讨适应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特点的学习方法。&
1.“概念学习法”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一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这些概念一般都很抽象,必须理解其数学意义。基本概念是课程知识体系的支撑点,掌握了基本概念就等于抓住了纲。&
2.强化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由于信息容量大、内容抽象、新旧知识关联密切、讲课不是“照本宣科”,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另外,预习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预习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复习新课要引用的旧知识点,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听课更加有的放矢。&
课后复习,既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又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这一阶段是一个丰富的消化知识的过程,包括思考、置疑、解难、分析与综合、归纳与小结,可以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联想学习法”、“比较学习法”、“求师学习法”、“交友学习方”等等。需要你思考、思考再思考;需要你不耻下问,懂得“知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的道理。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即弄清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叫“知其所以然”,最后还要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知其然”。
3.加强实践环节,大量做题。&
学习的基本矛盾是不知与知的矛盾、知识与能力的矛盾。所以,学习包含两个过程: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个过程更加重要。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力量。数学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解决数学问题,将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转化为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运算的能力。做大量的数学题是必然的途径。做题的过程反过来又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理解,对基本方法的掌握,相辅相成。因此,在课后复习的基础上,大量地做数学题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记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的手段。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人的一切智慧财富都是与记忆相联系着的,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人在认识过程中就无积累,就没有继承。一切如过眼烟云。当然也不能死记硬背,正如歌德所说:“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
以上所述,既有学习数学的原则,也有具体的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见成效。只有勤奋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化被动为主动,从苦学到乐学,完成从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转自:中国大学生在线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高中数学成绩预警制度的探讨
成绩预警制度在高校被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的管理方式,本文将探讨预警制度在高中数学成绩统计的应用,提出合适高中数学成绩预警制度。
作者单位:
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山东惠民,251700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贵阳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A07版:教育
设立三级专业预警机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基于权威调查机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设立三级专业预警机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根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发现,大学生由于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持续存在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这就需要从国家、地区和高校层面建立起三级专业预警机制。&  麦可思公司负责人王伯庆说,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判断专业结构性失业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失业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助以在校生专业调整,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专业预警机制就是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也可考虑招生录取过程可以允许就业率高的高职高专与二、三本院校同时进场录取,让就业好的高职高专校能得到更好的生源、让就业率低的个别本科院校的生源萎缩。&  根据过去3年的调查,麦可思发现,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临床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是在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专业;石油工程、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工程力学、地理科学等专业是就业率最高、毕业生薪资增长最快的专业。&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从2006年开始,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每年一度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已经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6届、2007届、2008届连续3届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累计所得的60万份有效答卷,共覆盖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涉及1196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为565个、高职高专专业为631个。调查覆盖了本科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44个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598个职业,占全国所有职业分类的58%。  吴晶
版权所有 金阳时讯 贵阳日报社 合作伙伴:
& .cn, Geo Info. All Rights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许可:
黔新出网版准字第011号 黔ICP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