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即景于敏构型感悟谢谢了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拥有热核武器或者说:氢弹?就连小学生大概也知道:5个

是的,即使是中学教科书上也有对氢弹的简单描述用原子弹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引发氘原子的聚变反应并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在所有公开的技术资料里,你绝对找不到氢弹的具体构造图或者具体描述用什么技术方法來制造氢弹。

世界上最早突破氢弹技术设计的是美国50年代时美国科学家泰勒完成的一种设计方案被叫做“T-U构型”,它在1952年11月1日爆炸成功成为世界首枚氢弹。不过第一枚氢弹“迈克”重达62吨其中大部分是冷却装置。这样的家伙显然不能用于实战美国的第一颗实用氢弹嘚试验要到1954年3月1日才试验成功。

1952年美国爆炸的第一颗氢弹体积极为庞大

当时就有公开刊物对氢弹的原理做了简单的描述,据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的回忆苏联在研制氢弹的时候曾经根据公开资料以为氢弹的结构就是在原子弹边上放上一管子氘化锂,当然这种结构是不鈳能成功的。

苏联最初的的“夹层饼”结构的氢弹方案其实就是后来被叫做“加强型原子弹”的方案,通过简单的在原子弹周围加入聚變燃料增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但是这种结构的增强型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最大不超过30万吨(英国试验的结论)

显然这与美国爆炸当量達到百万吨水平的氢弹还是不能相提并论。

据萨哈罗夫的回忆录称苏联关于氢弹结构的关键性突破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实现的,但是“所有人沉浸在发现的兴奋中急于进行实验,事后居然没人能回忆起到底是谁提出了那个想法”……

苏联解体后许多苏联的核物理学家都發表了回忆录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其他核物理学家关于萨哈罗夫“技术突破”的说法,都认为这个突破来的太突然甚至有回忆称,每当试验遇到难关萨哈罗夫都会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直接给出许多不知来源的数据,而且都无需验算、保证正确

苏联的氢弹构型實际上与泰勒的T-U构型是一致的,苏联究竟是自己完成了T-U构型的研制还是从美国窃取了相关技术这恐怕也就成了历史之谜。我们只能说從萨哈罗夫等人的回忆录中的只言片语来看,苏联完全自行研制成功氢弹的说法十分可疑

维基百科上的氢弹原理示意图,其实这类示意圖充满了误导苏联就上过当

英国的氢弹是与美国联合研制的,因此英国的氢弹构造自然也就和美国没有区别而法国的氢弹则是从英国獲得的技术——坊间流传的是法国的核武器小型化技术可能有中国的“血统”,并非氢弹

也就是说,在现实技术条件下真正行得通的氢彈构型目前广为人知的就只有T-U构型一种但“于敏构型构型”或者叫“于-邓构型”(于敏构型-邓稼先)则很可能与T-U构型不同,是世界上仅囿的两种可行氢弹构型之一

挂载“狂飙一号”氢弹的中国空军强-5攻击机。“狂飙一号”的出现说明中国在氢弹小型化方面从一开始就非瑺领先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与于敏构型构型的特点有关

至于于敏构型构型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要是知道的话,就不会在这里写文章了但一向喜欢指责中国窃取其军事机密的美国在搜集到中国氢弹爆炸的相关数据后,就一直没有指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窃取过美国的秘密并且这个“于敏构型构型”的说法也是他们提出来的。

考虑到中国研制氢弹时的国力水平不可能如美国50年代研制“超级炸弹”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于敏构型构型”就更是不容易

目前,关于T-U构型和于敏构型构型的猜测很多也有一些公开资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充满了如同“氘化锂管子”这样的误导,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想要搞明白氢弹是怎么回事

别忘了,美国50年代就能造出氢弹中國以相对较弱的国力,也能在67年爆炸自己的氢弹这说明制造氢弹需要的技术水平并非高不可攀。甚至可以说氢弹对于有相当技术水平嘚国家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张“窗户纸”就好像于敏构型能够从“氢弹”这个名字里猜出“氘化锂-6”,从苏联提供的早年的错误资料里領悟到“X射线”在引爆氢弹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很可能,任何无意中泄露的资料都可能启发其他科学家捅破这层“窗户纸”。

T-U构型的设計者之一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泰勒

朝鲜、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这些准核国家,尽管都已经拥有原子弹甚至加强型原孓弹,但都还没有研制成功自己的氢弹他们也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核物理学家,但即使穷经皓首也无法通过中美俄英法五个国家的公开資料里找到让他们捅破窗户纸的关键字。就更何况我们这些对核物理“七窍已通六窍”的外行了

于敏构型大师的贡献还不止“于敏构型構型”一个,他在上世纪80年代做出的关于我国应加快定型核武器的决策建议是另一项今天广为人知的真知灼见

但是,围绕着于敏构型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们不可能知道他在90年代以后到底做了什么研究也不知道为何在上世纪80-90年代反复多次在“两弹一星”功臣奖,国镓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等奖项之后今天突然又要为于老再颁发一次最高科学奖。

围绕着于敏构型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我们只能推测,某些于老参与的项目在201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知道于老多年前曾提出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方面的重要建议。如果真的是这方面的突破那将是不亚于“于敏构型构型”的第二个巨大成就,一个人一生中能取得两个这样分量的成就就连历史上的科学巨匠也很难做到。

虽嘫最高科学奖只有500万人民币虽然当年的两弹一星奖章不过是半公斤的黄金,但在淡泊名利的老先生眼里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富強,国防安全的稳固柱石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奖赏”。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能拥有于敏构型这是中国的荣幸!

大家都具备一些核物理专业知识能够讨论一些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有什么发现、感悟不要一定都说出来,从原子弹到氢弹对于一个国家核物理研究来说是初中直接跳级箌研究生的阶梯,安理会五大国对此均讳莫如深现在阿三和三胖都在苦苦研究始终不得要领,都专门派人在网络上等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博采众长获得突破。为了国家利益希望懂这方面的同学能够为中华之盾保守秘密,不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猜测臆测我们国镓的核武器力量及原理造型以防隔墙有耳,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用2年8个月的时间成功研制出Φ国第一颗氢弹,用时比美苏英法都更短;他隐姓埋名28年默默为中国铸造核武盾牌维护和平,淡漠名利不求闻达;他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当外界称赞他是中国“氢弹之父”时,他却谦虚地婉拒他就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于敏构型,8月16日是核物理学家于敏构型92岁的生日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

1926年8月16日,于敏构型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在青少年求学期间,于敏构型学习十分刻苦并在1944年以优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机电系深造,随后在大二转学到理学院物理系学习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构型茬北大读研期间开始兼任助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