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面积小数点后两位数相差3积是380

08沪教数学 3年级 下
8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登录之后可以领V币换礼品喔~
通用代码支持视频在iPhone/iPad/Android上播放
扫码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立即下载腾讯视频APP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晓鹿老师:数学儿歌第2节
教育热播榜
?1,183,108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3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小学四年级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解题思路】最小的三位数和两位数是100和10,相乘积为1000,四位数.最大的三位数和两位数是999和99,相乘积为98901,五位数.所以答案是: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求及时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分析:
  口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二上表内乘法一二;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四上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三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四上两位数乘三位数。到本学期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整数乘法已基本结束。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3、知道速度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9课时教学(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及47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能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口算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0&4=&&&&&&&&&
30&50=&&&&&&&&&
13&2=&&&&&&&&&&&
8&20=&&&&&&&&&
20&4=&&&&&&&&&
11&5=&&&&&&&&&&&
学生口算这些题,个别题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30是几个十?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500是几个百?
(2)4个十是多少?12个十呢?12个百呢?17个百呢?
3、导入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学生自由发言。
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说说他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马车约10千米/时&&&&&
自行车约16千米/时&&&&&&&
汽车约80千米/时
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探讨口算方法
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口算:16&3&&&&&&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
4、尝试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运用口算方法解决根据情景图提出的其他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8&4=&&&&&&&&&&
24&3=&&&&&&&&&&
25&2=&&&&&&&&&&&
  130&5=&&&&&&&&&
2&380=&&&&&&&&&&
150&6=&&&&&&&&&&
自己选择两题互相交流口算的过程。
2、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
  17&2&&&&&&&
310&3&&&&&&&
180&4&&&&&&&
24&3&&&&&&&
  14&5&&&&&&&
360&2&&&&&&&
15&6&&&&&&&
260&3&&&&&&&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7&2&&&&&&&
310&3&&&&&&&
180&4&&&&&&&
24&3&&&&&&&
14&5&&&&&&&
360&2&&&&&&&
15&6&&&&&&&
260&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47—48页,练习六4—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结合口算乘法复习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的一些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基本口算练习:
1、课本第47页第4题。
学生口算,同桌互说怎样算的,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指导练习:
8&&3=&(&&&
)&&&&&&&&&&&&
&&&&&60&&4=&(&&&&
16&3=&(&&&
)&&&&&&&&&&&&&&&&&&&&&
180&&4=&(&&&&
32&3=&(&&&
)&&&&&&&&&&
&&&&&240&4=&(&&&&
学生先独立口算、填写,然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远,钱够吗?
学生讨论:怎样算?
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一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理解题意,大胆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动脑筋: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 )
(五)教材第48页“思考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自主尝试。
3、讲述解答过程。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及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最想到哪里去旅游?
如果我们从济南到青岛,乘火车要用3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请大家算算,从济南到青岛大约有多少千米?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我们乘汽车去北京要用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请大家算算去北京有多远?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
学生说出算式:145&12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怎样计算145&1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班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试算,指名几个学生板演:145&12
集体讨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3、做一做:
P4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计算,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三、实践与应用:
9&&&&&&&&&
4&&&&&&&&&&&&
2&&&&&&&&&&&&&&&&
  &&&&&&
6&&&&&&&&&&&
3&&&&&&&&&&&&&&
4&&&&&&&&&&&&
6&&&&&&&&&&&&&&&
6&&&&&&&&&7&&&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45&12=1740(千米)
&&&&&&&&&&&&&&&&&
&&&&&&&&&&&&&&&&&&&&&&&
0&& ………… 145和2的积
&&&&&&&&&&&&&&&&&&&
………… 145和10的积
&&&&&&&&&&&&&&&&&&&&
0& &………… 145和12的积
答: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740千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七5—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笔算技能,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24&76=&&&&&&&
46&215=&&&&&&&
  28&153=&&&&&&&
27&142=&&&&&&&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补充作业中的错题。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写竖式时,三位数在上面,两位数在下面,计算起来比较方面。
(二)变式练习:
练习七第7题: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把他改正过来。
学生先自己检查计算题错在什么地方?然后改正过来。
强调:在平时的计算中,要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
(三)解决问题:
1、 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计算,学生总结出:总价=单价&数量
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七第9、10题。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四)拓展提高
1、下面的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
  13&11=&&&&&&&&
12&33=&&&&&&&&&
14&55=&&&&&&&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现规律。
2、121&11=&&&&&&&
134&11=&&&&&&&
158&11=&&&&&&&
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积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0&72=& 600&300=&
53&30=& 20&700=&
40&72=& 40&72=&
20&20=& 40&90=&
608&5=& 908&4=&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160&30=4800&&&&&&&&&&&&&&&&&&&&&&&&&&&
106&30=3180
0&&&&&&&&&&&&&&&&&&&&&&&&&&&&
&&&&&&&&&&&&&&&&&&&&&&&&&&&&&
—————&&&&
&&&&&&&&&&&&&&&&&&&&&&&——————
0&&&&&&&&&&&&&&&&
&&&&&&&&&&&&&&&&3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与路程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学准备:作业纸。
教学过程:
出示:路程、时间、速度。问:这三个词,你们理解吗?
二、新授。
1、速度概念的理解。
(1)出示三条信息。
师:如果你是车队的负责人,请通过观察比较,你会选哪一辆车参加比赛?
师:如果请你选两辆车参加比赛,你会怎么选?(比一比)
师:比什么?(比速度)
师:速度,什么是速度?(算一算:一秒钟所行的路程)
师:你会算吗?(教师在上面的表格后添上“速度”)
指名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并问:50指什么?60指什么?75指什么?
师(引导小结):你看,知道了速度有什么好处?(可以比较它们的快慢)
师:速度和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
师:有怎样的关系呢?你们刚才是怎么算出速度的?(路程&时间=速度)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速度了吗?速度是怎么来的?
学生自由归纳速度的概念。
师(引导学生得出):单位时间内(每时、每分、每秒……)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师:什么是单位时间?在一般情况下3分钟是单位时间吗?
2、比较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速度,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点击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3、速度的写法。
师:你们在哪里有见过速度还有另一种写法吗?
师: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了统一的速度表示法,也就是速度的特定写法。
出示:马车每小时行10千米。可以写成10千米/时,读作10千米每时。
师具体介绍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再讲解飞机的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学生练习速度的写法和读法。请个别学生板演。
4、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出示限速标志。问:什么意思?再出示信息: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开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学生列出算式:140&2=70(千米/
时)比较速度。说明张叔叔超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出示:(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反馈,教师板书:60&3=180千米。问:60、3、180各表示什么?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用同样的方法,构建另外两条关系式。
师小结:我们一起把三个关系式读一读,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数量我们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1)、美国短跑名将鲍威尔男子100米赛跑的成绩是10秒,他平均每秒能跑多少米?
(2)、蜗牛全速急爬3个小时,才能爬完30米。它平均每小时能爬多少米?
2、判断题。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 110 千米。
(2)、速度&时间=路程。
(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80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3、出示信息:温州到北京的路程约为2000千米;马车速度约10千米/时;汽车行完全程大约需40小时;特快列车行完全程需要约20小时;飞机速度约1000千米/时。
学生根据信息填表格。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后去收集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明天交流
& 六、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与路程
单位时间内(每时、每分、每秒……)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26&24=&&&&&
26&12=&&&&&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24&2)=
(18&2)&(24&2)=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积的变化规律
(1)6&2=&&&
&8&125=&&&
(2)& 8&4=
&&&25&160=
&24&125=&&&&&&&&
6&200=&& &
72&125=&&&&&&&&&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的例5,“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同学去公园,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49&104≈5000元&&&&&
49&104≈5500元
49≈50&&104≈100&&
49≈50&&104≈11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把104估计得大些,那带的钱是肯定够用的,使得准备更充分。
教学反思: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wift 3 保留两位小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