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生平孔子生平和主要事迹迹(简写)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大禹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阿浆桑WH95LN23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孔子的主要事迹
孔子的主要事迹
范文一:孔子事迹篇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也有无奈的时候。我们一起看看吧!俗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考证一下,据说它的来源和孔子有着莫大关系。孔子“招安”盗跖盗跖何许人也?相传他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本名柳下跖,奴隶起义的领袖。想到和他哥哥交情不浅,好为人师的孔子就想用仁义礼教去感化他。孔子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煎人肝。柳下跖可不买账,怒斥孔子:“你言行矫揉造作,迷惑天下的诸侯,而且一心想着用这样的法子追求高官厚禄,要说大盗再也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盗丘,却称我盗跖!谁是真正的大盗,得看用谁的标准。”事情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盗跖威胁孔子说:“再不滚就把你的肝也煎了。”孔子面如死灰,狼狈而逃。圣人难过美人关?―孔子见南子见南子,是孔子一生中做过的一件不大不小的尴尬事。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姬,相貌美但名声不好。孔子来到卫国后,南子早就听说了孔子的大名,便派人对孔子说:“别国的想和我们国君修好为兄弟的君子,一定会来见我,我也很希望见你。”孔子感到很为难,但是出于礼数,又不得不去。南子经过精心打扮,坐在薄纱帐之后。孔子向其行叩拜礼。南子在纱帐中回拜,她佩戴的玉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孔子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惹得性子直的子路不高兴了。孔子急得连连诅咒发誓:“我没做什么坏事,所作所为若有不合道理的,上天厌弃我!”阅读详情:
范文二:弟子规主要事迹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先进班级主要事迹 为充分利用国学经典引导未成年学生提升人文品位和道德修养,我校多年来以国学经典为依托,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学习《弟子规》,表演《弟子规》,实践《弟子规》,引导未成年学生传承国学经典,争做有道德的人。在活动中,三年一班各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班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开展富有成效的团队活动,班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强,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自理、自制力,在校、区、市各项活动中成绩显著,得到各部门的好评。班内同学能自觉遵守法纪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无违反校纪校规现象。主要事迹如下:一、有的放矢,学习《弟子规》,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 《弟子规》是依据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文中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孩子养成优秀品质的好读物。因此三年一班把《弟子规》作为全班学生学习的重点,并且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主要分两步组织开展学习:一是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班级组织学生反复学习经典文化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明确开展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并公布了《三年一班学习弟子规活动方案》,利用手抄报、晨会、条幅、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宣讲学习《弟子规》的意义、目的、做法。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1、班主任还针对班级学生学习《弟子规》的进度进行备课;2、背诵《弟子规》,学习其要义。教师每天利用晨会10分钟时间,讲解四句《弟子规》,并让学生背诵四句原文,日积月累,一学期背熟,并知其义。通过组织开展班级全员参加的背诵比赛和班级背诵《弟子规》小明星评选等活动,使《弟子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3、开展活动,促进学习深入。召开以“学习《弟子规》,做龙的传人”为主题的中队会,学生通过书法、绘画、课本剧等形式的表演,诠释了对《弟子规》的学习理解;组织开展亲子活动,交流家长与孩子共学《弟子规》的想法与做法,为年轻的家长也补上经典教育的一课,实现“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目的。二、亲身参与,表演《弟子规》,加深对《弟子规》的理解。
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在校《弟子规》汇报演出中,老师认真选题,组织排练,同学们出色的完成了表演,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三年一班的同学们也特别乐于表演,经常自己编排《弟子规》的的节目,把生活、学习中同学们做到的弟子规中的要求编排成小品进行表演,其中许月、徐梓蔓、郭笑博代表学校参加电视台的《弟子规》表演受到了一致好评。三、身体力行,实践《弟子规》,争做感恩诚信的人在践行《弟子规》时,班级着重挖掘其中“感恩”、“诚信”等要素,并以此为突破口,重点强调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一是尝试感恩。班级充分挖掘和利用《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格言、故事,通过故事会,课本剧等形式,召开以“人人知感恩,人人讲孝敬”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我们号召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如洗菜、刷碗、擦地、浇花、烧水等;为父母做一件温暖事,如按摩、捶背、洗脚、端水等;跟父母说一句开心话,如“辛苦了”、“谢谢”、“放心吧”等等。二是实践诚信。班级把《弟子规》中有关诚信的内容分解为小目标,根据不同年级时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细化诚信要求。具体做法是抓习惯,重引导。2、加大评比考核力度,形成诚信品质。班主任认真做好日检查、周评比的工作,评选出学习弟子规中的优秀学生,在班会上进行总结表彰,提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及时鼓励学生、修正学生,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家里也能积极践行《弟子规》:孝敬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主动做家务、虚心听从长辈的教导等方面的表现都有很大的进步。《弟子规》的传承和弘扬,光荣艰巨、任重道远,让《弟子规》在我们这一代开花结果、发扬光大。阅读详情:
范文三:孔子的主要思想TheoryResearch学★★理★★论孔子的主要思想于东超(哈尔滨师范大学哲学系,哈尔滨150025)摘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要: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关键词:儒家;论语;仁;礼B2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8-02一、仁爱的修身之道1.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就要做到这五点:“子张问仁于孔子。孔‘能行五者于天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子曰: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贷》)2.忠恕之道“仁”这个字是单立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的基石,人加一个二,所以叫做“二人称仁”。所以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才会有“仁”。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宋代朱熹对忠恕也做了解释,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几之谓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3.孝悌之道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这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因此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二、礼的治世之道1.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对周礼抱着尊重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德,其可谓至德也。”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诉他:“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48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于东超(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ZheXueYanJiu☆哲学研究☆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更注重“损益”,注重变化,不仅“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有的良好秩序。“损益”和变化,以此类推,将来“继周者”也会有“损益”变2.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思潮,提出了化。(《为政》)对此孔子自己曾有过生动的描述:“行夏之“德化”、“礼治”的治国思想。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淫,佞人殆。”(《卫灵公》)国,孜孜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总结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构成的探讨,我们可以基本上把(《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握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细节,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思识。除了重视德、礼,孔子也没有忽视政、刑在治国理民过想的博大精深。由于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基本性质、功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能,所以,对孔子思想体系的结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注:“道,犹引导,谓理解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的性质、功能,理解为什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么孔子成为其后儒家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为什么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如此显赫而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礼,谓制度品节也。言居中制衡,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如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此巨大、持久、广泛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即使作为儒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学存在的经济土壤、社会条件、政治制度已不复存在,而作也。”可见,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民过程中,德、礼与政、刑都为思想文化现象的儒学仍然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广泛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不过,在这四者当中他是有先后的,这就是和浓烈的兴趣,儒学研究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德、礼为先,政、刑为后。我们更应该学以致用,深刻地感悟当下的生活与人3.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生,并且将孔子的治世之道用于今天的国家机制的建设,实质。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取其精华。哉?”(《阳货》)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少的,但只是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情”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孔子是:“人而不仁,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谓不仁的人,怎么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能谈得上礼乐呢?援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体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并提出“有教无类”系的最关键环节。的重要思想。4.如何实现以礼治国?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当他与学2.仁政。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生游卫时,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我们更应也正名乎!”子路有些不解,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该提倡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这一主张要落实在际需要出发,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为此,欲求,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与进步。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3.做人的准则。孔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事君以忠。”(《八佾》)至于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一句话,各种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的做人准则。这需要我们先做好人,做一个仁爱、宽厚并且孔子倡导的礼,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该是“礼乐能够推己及人的人。征伐自天子出”而不能“自诸侯出”,更不能“陪臣执国命。”(《季氏》)由于法治与礼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有对立的,参考文献:所以孔子站在维护礼治的立场上反对晋铸刑鼎,这说明孔[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子确实有保守倾向。[2]冯友兰,涂又光.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孔子思想所指向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2010.活,其思想体系所围绕的轴心即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我们承认孔子是非常崇尚文武周公之道的,以至于连做梦[4]于丹.论语感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8.不见周公都发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慨,可是他[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责任编辑/陈雅莉)49阅读详情:
范文四: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60年代曾撰文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80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仁”是孔子的哲学,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一句话,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192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也有人提出,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还有人认为“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中庸或忠恕在孔子思想中一般是作为一种方法来使用的,因而,不可能成为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而“仁”和“礼”虽然都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并不足以构成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孔子评价“仁”和“礼”的标准是以治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行”。“行”是孔子思想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孔子方法论的根本。一、“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 我们认为,“仁”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成君子、做圣人,以便治国、平天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孔子建立了一套由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伦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比较低级的环节有“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论语o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因为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比较高级的一些修养环节和要素则有:“知”、“勇”、“恭”、“宽”、“惠”、“敏”、“信”、“慎”、“直”等。更为高级的修养环节则有:“艺”、“德”、“道”、“天命”、“礼”、“仁”等。最高的修养环节则是“圣”。可见,“仁”只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和方面。孔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在这里“仁”、“知”、“勇”都是做君子的条件,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不忧”、“不惑”、“不惧”。但是,当司马牛问君子时,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不忧不惧”。(《颜渊》)同样是问君子,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呢?这是因为孔子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的方法,因而当他在教导自己的弟子如何修身做人时,对于不同弟子所提出的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也许在孔子看来,司马牛是“知”的,而在“仁”与“勇”上或许还差了一点,因而就对“知”这一环节略而不谈,只是有针对性地说:“不忧不惧。”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仁”只是成为君子的一个条件,是孔子修养论中的一个环节。在《述而》篇中,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是把“仁”当作修养的一个环节和要素。在同一篇中孔子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里“仁”、“圣”对举,显然,二者都是孔子思想中的极高境界,要不然怎么连孔子都说“则吾岂敢”呢?即便如此,它们也都只是其修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周礼o大司徒》言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也是把“仁”与“圣”作为儒家修养思想的一个环节。然而,与“仁”相比,“圣”是更高的修养环节和层次,它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因为子贡曾经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的回答是“何事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这哪仅仅是仁啊!一定是圣了。可见,“圣”是较“仁”为高的一种修养境界。所以,我们认为,“仁”只是孔子思想体系诸要素、诸环节中的一个,它不是什么最高境界,也谈不上是什么思想体系的核心。尤有可言者,与“仁”、“圣”等范畴相比,“行”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更为根本和关键的地位,它是孔子评价“仁”与“不仁”的标准。众所周知,孔子从不轻许人以“仁”,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他也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则只是“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可是,单单那个人家杀了他辅佐的公子,而他又厚着脸皮去做了人家的“相”的既不知“礼”而又“器小”、“不俭”的管仲,却被孔子称作“仁”。对此诸家有各种不同的解说。匡亚明先生认为,这说明了“仁”和“礼”有分离的情况:既然管氏有“三归”、“有反坫”,且其“官事不摄”而又“器小”、“不俭”,可谓严重地不知“礼”,然孔子仍赞叹说:“如其仁!如其仁!”(《宪问》)“权衡轻重”,无疑“仁”是在“礼”之上的。(见匡亚明:《孔子评传》,第197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仁”与“礼”相分离、相矛盾的情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存在的,但是由此便权衡出“仁”在“礼”之上的结论,则是牵强的。那么,违礼的管仲何以如此被孔子所器重并许之以“仁”呢?事实上,只要我们明白了孔子谈“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这一问题就解决了。对这一问题,连子路也曾迷惑过,他问孔子:齐桓小白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纠的师傅召忽自杀以报纠,但是,他的另一个师傅管仲不但活着,反而还去当了人家的“相”,这能算作是“仁”吧?孔子解释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管仲之“仁”正是体现在这一治国安民的实效当中,而这一点正是孔子评价一个人“仁”与不“仁”的关键。对于管仲之“仁”,子贡也感到迷惑,孔子又为其解惑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可见,管仲之所以被孔子称作“仁”,是因为他对上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以匡正;对下使人民百姓至于今仍蒙受其好处。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都已经披头散发,沦落为衣襟向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因此,只要能“行”得好,“行”得国治天下平,至于是否合“礼”,就是次要的事情了。这里的要害和关键是“行”。二、“礼”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礼”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 孔子谈“礼”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第一是伦理意义上的“礼”,第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礼”。政治学意义上的“礼”是孔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略和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讲:“为国以礼。”(《先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里仁》)很清楚,“礼”在这里为治国的手段。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可见“礼”在治国中的作用。所以,他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政”、“刑”、“德”、“礼”都是治国的手段,但“政”与“刑”是下等的为国之策,“德”与“礼”则是上等的为国之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又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伦理学意义上的“礼”,在孔子那里首先是一种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其次还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和要素。作为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礼”与“仁”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如果说“仁”是从个体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的话,那么,“礼”则“自外作”(《礼记o乐记》),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修养方式,因此,《礼记》云:“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祭义》)“礼所以修外也。”(《文王世事》)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礼”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尧曰》)这里的“知命”、“知礼”、“知言”,都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环节和要素,而“礼”仅是其中之一个。《礼记o经解》载孔子的言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中所载孔子言论是否确实我们可暂且不论,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礼记》中,“礼”也是教人修身诸条目中的一条。孔子还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他在回答弟子子贡提出的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在“仁”的方面孔子自认弗如的颜回曾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罕》)。凡此等等,都表明“礼”在孔子那里仅仅是为人立世、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尤有可言者,无论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礼”,还是伦理意义上的“礼”,在孔子思想中都不居有核心地位,因为孔子谈“礼”的最终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孔子不是书生,他不像后世的一些“小人儒”那样,为“礼”而“礼”,孔子于“礼”是取其实效,带有明显的“行”的特点。鲁人林放曾经就“礼之本”问教于孔子,孔子高兴地说:“大哉此问!”接着便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礼记o檀弓上》也有一段话,与此可互相印证,其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可见,孔子于“礼”皆取其实效,而不拘泥于外表的繁文琐节。《论语o阳货》篇中记载了两个故事,也说明了孔子谈“礼”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山弗扰盘据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做官。孔子虽然觉得到叛乱分子那里去做事是严重地违“礼”,可是由于他以治国安民为己任,因而还是准备去。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子回答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在孔子看来,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形式上是否符合礼仪,而在于能否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就顾不得计较公山弗扰的叛乱是否合“礼”,而只是一心想着到人家那里去推行自己的学说。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另一个叛乱分子晋国的佛xī@①也曾召过孔子。孔子明知佛xī@①违“礼”背“善”,自己若入于“危邦”,居于“乱邦”,肯定与俗“礼”相悖,可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学说,他还是准备前往。于是子路又出来劝道:我曾听老师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xī@①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孔子自然不能否认佛xī@①的不善和自己入于乱邦的违“礼”,可是,他更不想放弃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任何机会,在这种理论与现实发生矛盾的两难境况下,孔子选择的是现实,他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谓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佛xī@①虽然不善,但以孔子之至坚、至白,是磨而不薄、染而不黑的。最后,孔子又用了一个巧妙的譬喻把他以实践为“礼”的最终标准的思想鲜明地勾画出来,他说:“吾岂匏瓜,焉能系而不食?”意谓我又不是挂着好看的匏瓜,怎能只挂着好看而不吃呢?一句话,要“食”、“要”“行”、要改造世界,正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归宿。三、孔子“正心”、“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表明孔子哲学是“行”的哲学,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归宿孔子曾对《尚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一句发表评论云:“是亦为政,奚其为政?”(《为政》)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侍奉父母之孝、友爱兄弟之悌都可以影响、施及到政治上,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孝悌者,何也?孔子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可见,孝悌是属于伦理修身的范畴。这样孔子就首先把作为“仁之本”的孝悌与“治国”、“平天下”的“为政”联系在一起。接下来孔子又直接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联系。为什么要修身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因此,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端正了自己,于治理国政就无甚困难了;倘不能正己,又何以正人呢?故孔子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这正说明了“正己”、“修身”是以“从政”、“治国”为目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又说,一个人如果只是“诵诗三百”,可是“授之以政”,结果“不达”;“使于四方”,结果“不能专对”,这样的知识就是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在《宪问》篇中,孔子回答子路说,君子有三个层次:第一,“修己以敬”;第二,“修己以安人”;第三,“修己以安百姓”。这里孔子从“修己”讲起,讲到安朋友九族,再到安万民百姓。其中“修己”是起始点,也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是归宿,也是目的。在后两条中,“安百姓”又是君子的最高层次,因为此处“安人”之“人”只不过是“朋友九族”之谓也。所以,孔子才说,这个最高层次恐怕连尧舜也难做到啊!(“尧舜其犹病诸!”)可见,孔子“正心”、“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思想始终围绕着的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行”)。 《大学》中的一段话亦可与孔子的上述思想相印证,其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国治、天下平的前提条件,而且还可以看到国治、天下平是“正心”、“修身”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而且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实质、核心、目的和归宿。四、“忠恕”是孔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范畴,而“忠恕”的实质和内容就是“行” 孔子曾对他的得意门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等到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回答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我们认为,作为孔子的爱徒又被后人誉为“四圣”之一的曾子对于他老师学说的理解该是不会有什么错失的。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贯彻孔子思想始终的基本概念就是“忠恕”。关于“恕”,孔子有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至于与“恕”相连而使用的“忠”,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说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可见,“忠”是从积极的角度讲“行”,“恕”则是从消极的角度讲“行”。总之,“忠”也好,“恕”也好,说的都是“行”。因此,我们认为,孔子把“忠恕”视为自己学说的“一以贯之”的概念,不是偶然的,因为“忠恕”是孔子“行”的途径和方法,是与“行”紧紧连结在一起的一个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忠恕”的实质和内容是“行”,因此,以治国安民为最终指归的社会实践是孔子方法论的根本。正因为贯穿孔子思想始终的概念是“忠恕”,“可以终身行之者”又是“恕”,因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对一般人而言,要做到“忠”似乎不太可能,能够做到“恕”已是相当不易了。即便如此,在“辩”的方面连孔子都自认不如的子贡尚且做不到“恕”。据《公冶长》载,子贡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想欺负别人,也不想让别人欺负我,自今日看来是很容易办到的。可是,孔子不以为然,他认为子贡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恕”,它不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所以就不容易做到了,是以孔子答曰:“赐也,非尔所及也。”五、余论以治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行”)还是孔子评价人物的标准。孔子说过:“君子不以言举人。”(《卫灵公》)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所谓“听其言而信其行”就有“以言举人”的味道,而“听其言而观其行”则重在“行”,注重以人的实际行为作为评价的标准。《卫灵公》中孔子又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唐人颜师古注释此句时云:“言于人有所称誉,辄试以事,取其实效也。”(《汉书o艺文志注释》)这就是说评价一个人要以其所行之事与其实际效果作为标准。在具体涉及到言行关系时,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身体力行。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这就是说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少言多行、先行后言。孔子曾叫漆雕开去做官,漆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即我对做官这事没有把握,于是乎孔子高兴了。(《公冶长》)还有一事,孔子曾谈及他最宠爱的“其心三月不违仁”的弟子颜回时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孔子整日与颜讲学,颜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如此这般孔子就欣赏他了。可见,孔子是不太喜欢夸夸其谈的人的,子路即属此类。有一次孔子与子路谈“正名”时,子路又冒冒失失抢话头讲话,终于惹怒了孔子,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子路》)意谓君子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要有所保留,不可乱说。孔子还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这些都说明在言行关系上,孔子不大看重言,反对巧言令色的夸夸其谈者,却特别重视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行”)。《述而》篇有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而,“行”还是孔子教授学生的四科之一。最后,还剩下一个问题必须交待清楚,这就是孔子的“行”到底是行什么?或者说他所讲的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是简单地行“仁”,行“礼”,还是以“为东周”为其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这是孔子研究中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我们说,孔子的“行”既不是单纯的行“仁”,亦非单纯的行“礼”。“仁”也罢,“礼”也好,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而孔子的理想王国决不可能是单单靠“意识”、“精神”建构起来的“乌有”乡,而是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一方面,生产发展,但另一方面还要看精神教化。《论语o子路》篇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在这里孔子谈了治国的三个步骤:(1)庶矣,(2)富之,(3)教之。“庶矣”是说一个国家首先要有众多的人口;“富之”译为今语就是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教之”则属于社会教化、精神生活的领域,其重要内容是“仁”和“礼”,但又不全部是“仁”和“礼”。那么“为东周”是不是就把这两个方面都包容进去了呢?我们承认孔子是非常崇尚文武周公之道的,以至于连做梦不见周公都发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慨,可是他更注重“损益”,注重变化,不仅“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有“损益”和变化,以此类推,将来“继周者”也会有“损益”变化。(《为政》)对此孔子自己曾有过生动的描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因此,孔子思想所指向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其思想体系所围绕的轴心即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转载http://www./cbb/qwjs/lib/12406.html)阅读详情:
范文五:孔子的主要思想Theor   y Res ear   ch学 ★ ★ 理 ★ ★ 论孔 子 的主要 思想于 东超( 哈尔滨 师范大学 哲学系, 哈尔滨 1 02 )   0 5  5摘  要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闻名于古今 中外的哲学家。编撰 了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 春秋》 孔子的言行 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 。 论语》 及先秦和秦 汉保存下的《 史记.L 孑子世家》 孔子 的政治思想 。在 中国封建社会中有 重大 的影响。孔子 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 、礼” 中心 内 的规 范和治术, 仁” “ 为 容 突出道德在政治统  治 中的作用。 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 意义和作用 。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 仁” 而“ 的执行又 要以“ 为 礼”   规 范。政治上提 出“ 正名” 的主张, 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张“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 , 首创私人讲 学的风气。自汉以   后, 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 ,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黟响极为深远。关键词 : ; 儒家 论语; 礼 仁;中图分类号:2  B2文献标志码 :  A文章编号 :02 28 ( 1  2- 0 8 0  1 0- 59 2  l 8 04 - 2   0 1一、仁爱的修身之道二、 礼的治世之道1 . 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 就要做到这五点 :子张问仁于孔子。 仁” “ 孔  子 日:能行五者于天为仁矣。“请问之。’ :恭 、 、 、 ‘ 日 ‘ 宽 信   敏、 惠。恭则不悔 , 宽则得众 , 信则人任焉 , 敏则有功 , 惠则1 子继承 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 孑L 认  为礼是治 国之本 , 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 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 。   孔子对周 礼抱 着尊重 的心态 ,而在 实际上又有 所损  益。在继承中创新 , 目的是为 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 同足 以使人。”《 (论语 ? 阳贷》  )2忠恕之道  .礼 ” , 论语》 的 在《 中多次谈 到 自己对西周礼乐 的向往 。子日 :周监乎二代 , “ 郁郁乎文哉 , 吾从 周 。” 《 ( 八佾》 “ )周之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 里的基石 ,仁 ” “ 这个字是单立  人加一个二 , 所以叫做“ 二人称仁” 。所 以在与他人相处 的德, 其可谓 至德也 。”《 (泰伯》 “ )如有 用我者 , 其为东周  吾乎 !”《 ( 阳货》 “ )甚矣 !吾衰也 , 久矣 , 吾不复梦见周公 。”过程中才会有“ ” 孔子认为“ ” 仁 。 爱人 的具体表现和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之道 。 子日:参乎 ! ‘ 吾道一以贯之 。’   曾子日 :唯 ’ ‘ 。子出。门人 问日:何谓也?’ ‘ 曾子 日:夫子  ‘(述 而》这态度谈 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 ,   《 ) 因为 周礼再好 , 也只是代表一 个逝去 了的时代 , 管那 个时代  尽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 当时礼崩乐坏 的社 会形 势 , 一味地  维护周礼 , 那他肯定是一个 地地道道的保守派。 但是 , 事实  上, 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 , 并在推崇周礼的前 提下 ,   对周礼进 行了许多“ 损益” 。如“ 周礼” 重视祭祀鬼神 , L 而孑子在 回答樊迟问知时则 主张 :务 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 “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 ? ’ 《 里仁》 o 宋代朱熹对忠恕也做了解 释, 他说 :尽己之 谓忠 , “ 推几之谓恕。”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 达而达人”《 “ (论语 ? 雍也》 ,己所不欲 , )“ 勿施于人” 《 (论语 ? 颜渊》 。 )3孝悌之道  .孝指 尊敬顺从父母 , 悌指 尊重兄长 , 中国古代处理  是可谓知矣 。”《 (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 , ) 孔子 明确地告家族内部两 大关 系的基本要求 。子 日:弟子入则孝 , “ 出则诉他 :未能事人 , 能事 鬼?”《 “ 焉 (先进》他 的弟子都认 为 )   “ 子不语怪 , , , 。 (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 , 力 乱 神 ”《 ) 革新了“ 周礼” 的基本精神 。又如“ 周礼 ” 规定的宗法制 、 世袭制弟。 (学而》“ ”《 )出则事公卿 , 入则事父兄。 (子罕》 由于  ”《 )当时的家族组 织与行政这关 系密切 , 在家能孝悌者 , 在政  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 、 , 公卿 所以 ,其为人也孝弟 , “ 而好犯  上者 , 鲜矣。”《 (学而》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 , ) 因此当有人  问孔子 “ 子奚不为政 ” , 回答到 :《 云 ‘ 时 孔子 “书》 孝乎惟孝 ,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 奚其为为政?” 《 (为政》  )4   8在孔子这 里也被打破 了, 出的“ 他提 举贤才”《 (子路》打破  )了亲亲尊尊 , 张“ 主 学而优则仕 ” 《 ( 子张》 , ) 向社会 打开 了  取士的大 门。 孔子通过对 周礼 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   仁” 的思想 , 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 , 并与“ ” 礼 配合 , 在收稿 日期 :0 1 0— 5 21 — 9 0  作者简介 :- ( 96 )女. - ̄ 18一 , 黑龙江啥尔滨人, T 硕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Zh eX           u      U e Y a nJ i☆ 哲 学 研 究 ☆  修己 的同时治人 , 在人 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 社会的 良好秩序。   更注重 “ 损益” 注重变化 , , 不仅 “ 因于夏” “ 因于殷” 殷 、周 有“ 损益 ” 和变化 , 以此类推 , 将来 “ 继周者 ” 也会 有“ 益” 损 变2L 孑 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 , 总结春秋德礼思潮 , 出了  提 “ 德化”“ 、礼治 ” 的治国思想 。 孔子不满 当时“ 天下无道 ”动  ,荡不安 的社会 , 抱着强烈 的忧患 意识和救世情 怀 , 奔游列化 。(为政 》 《 )对此孔子 自己曾有过生动 的描述 :行夏之  “时, 乘殷之辂 , 服周之冕 。 乐则韶舞 。 放郑声 , 远佞人。 郑声  淫, 佞人殆 。” 《 (卫灵公》  )总 结国 , 以求 , “ ”“ 孜孜 倡导 德化 、礼治” 他说 :为政 以德 , 如  。 “ 譬 北辰 , 所而众 星共 之 。”《 居其 (为政》他提 出“ 国以礼  ) 为 (先进 》 , 中表达 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的认  《 )集 识 。除了重 视德 、 , 礼 孔子也没有 忽视政 、 刑在治 国理 民过程 中 的重 要性 , 他指 出 : 道之 以政 , “ 齐之 以刑 , 免而无  民 耻; 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朱 注:道 , ” “ 犹引导 , 谓  先之也 。政 , 谓法制禁令也 。齐 , 以一之也。道之而不从  所 者, 有刑以一之 也。 免而无耻 , 谓苟免刑罚 。 而无 所羞 愧 , 盖  虽不敢为恶 , 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 。礼 , 谓制度品节也 。言  躬行 以率之 , 民固有所 观感而兴起矣 , 则 而其 浅深厚 薄之  不一 者 , 又有 礼 以一 之 , 民耻于不 善 , 则 而又 有 以至于 善  也 。” 可见 , 孔子认 为在治 国理民过程中 , 、 德 礼与政 、 刑都  是不可缺少 的, 不过 , 在这 四者当 中他是有 先后 的 , 这就 是  德、 礼为先 , 、 政 刑为后 。   3 子认 为“ 孑L 治国以礼” 既要 注重形式 , 又要 注重精 神  实质。他说 :礼 云礼云 , 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 “ 玉 钟鼓 云乎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构成的探讨 , 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孔子学 说 的主要 内容和细节 , 全面 、 深刻地理解孔 子思  想的博大精深 。由于系统的结构决定 系统 的基本性质 、 功能, 以, 所 对孔子思想体系的结构研究 , 以使我们更好地  可 理解孔子及其创立 的儒学思想体系的性质 、 , 功能 理解为什么孑 子成为其后儒家学者取之不尽 , L 用之不竭的思想 源泉 ,为什 么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占 有如此显赫而居中制衡 , 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 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 了如  此 巨大 、 持久 、 广泛的影 响。值得我们深思 的是即使作 为儒学存在 的经济土壤 、 社会条件  政治制度已不复存 在 , 而作  为思想文化现象 的儒学仍然引起中国乃至世界广泛的关 注和浓烈的兴趣 , 儒学研究依然是学术研究 的热点 。   我们更应 该学 以致用 ,深刻地感悟 当下 的生 活与人生 ,并且将孔子的治世之道用于今天 的国家机制 的建设 ,取其精华 。哉 ?”《 (阳货》认 为玉 帛、 ) 钟鼓是 礼乐所不 可少 的 , 只是  但 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 要注重礼的精神 。     ’ 礼 的精神 主要体现 为 “ 、 ”“ 、让 ”“ ” 仁”“ 、敬”“ 、情 等  恭方 面。 仁” “ 是礼的最根本 的精神内容。 孔子是 :人而不仁 , “1 重视 教育 。孔 子认 为 教育对 社会 发 展有 重要 作  .用 , 立 国治 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 是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 立  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 子扼要地 阐明了他 的庶一富一 教  孔 的施 政大纲。从 庶 、 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 , 子已直  富、 孔 观地认识 到治理好一个国家, 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 、   发展生产 、 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并提 出“ 有教元类”的重要思想 。如礼何?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佾》意谓不仁的人 , ”Uk ) 怎么能谈得上礼乐呢? 仁入礼 , 援 以仁充礼 , 为孔子构建学说体系的最关键环节。4 . 如何实现以礼治国? 孔子把“ 正名” 作为起始。 当他与学  生游卫时, 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 , ‘ ‘ 子将奚先?’ 子说 :必  孔 “ 也正名乎!” 子路有些不解 , 孔子接着说 :名不正 , “ 则言不顺 ;   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事不成 , 则礼乐不兴 ; 礼乐不兴 , 则刑罚不2 . 仁政。儒家把仁 的学说施之于政治 , 形成仁政说 , 这在 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 了重要影响。现在我们更应该提倡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 , 满足人 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 的理论相联 系, 从政治治理的实践 和人 的生存发展 的实中; 刑罚不 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 (子路》 ”《 ) 这一主张要落实在政治上, 就是要做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颜渊》。为此 , )   在君臣关系上, 他强调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 “ 臣际需要 出发 , 重视 民生 , 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 的基 本物质欲求 , 实现全 民族的共 同富裕与进步。   3 . 的准则。孔 子是一个很善 良的人 , 做人 富有 同情心 ,   乐于助人 , 待人 真诚 、 宽厚。“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 “ 、君子  成人之美 , 不成人 之恶” “ 自厚而薄责 于人” , 、躬 等 都是 他事君以忠。” 佾》至于父子、 、 (   ) 兄弟 朋友之间 , —句话 , 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 甚至要求人们“ 非礼勿视, 非礼勿  听,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颜渊》  ) 孔子倡导 的礼 , 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 中, 应该是“ 礼乐的做人准则 。 这需要我们先做好人 , 做一个仁爱 、 宽厚并且能够推 己及人的人。参考文献 :[] 1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M. 上海: 华东 师范大学 出版社,00 20.[] 友兰 , 又光 . 2冯 涂 中国哲学 简史[ ]北京 : 京 大学 出版 社 , M. 北2 10  0  .征伐 自 天子 出” 而不能“ 诸侯 出”更不能 “ 自 , 陪臣执国命 。   ” (季 氏》由于法 治与礼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是有对立 的, 《 )所 以孔子站在维护礼治的立场上反对晋铸刑鼎 , 这说 明孔  子确实有保守倾 向。   孔 子思想所指 向的是整个社会 的物质基 础 和精神生  活 ,其思想 体系所围绕 的轴心 即是治 国安 民的社会实践 。   我们承认孔子是非常崇 尚文武周公之道的 , 以至 于连 做梦  不见周公都 发 出“ 久矣 , 吾不复 梦见周 公” 的感慨 , 可是 他[] 3杨伯 峻. 论语译 注[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0 . 2 6 0   [] 4 于丹. 语感悟[ ] 论 M. 北京: 中华书局 , 0 . 2 8 0   [] 5于丹. 论语心得[ ] H. 北京: 中华书局,0 6 2 0.4  9( 责任编辑 /陈雅 莉)阅读详情:
范文六:孔子等名人事迹孔 子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概括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独创一套信仰体系的鼻祖。他的哲学根基于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范来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秦 始 皇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改革。随后中国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文化统一,这些改革是一个主要因素。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九岁时,他父亲被一个敌对部落的成员杀害。岁岁月月,家中的幸存者一直在危难和贫困的边缘上挣扎。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但是后来铁木真的境况还更为恶劣得多。年青时,他在一次敌对部落的突然袭击中被俘。由于怕他逃跑,他们给他脖子上套了一个木枷。但是铁木真却在一片原始荒凉的国土上,由一个完全无依无靠、目不识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物。毛 泽 东毛泽东在中国领导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了其历史上成效最显著、意义最深远的改造。毛泽东在中国政府内显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孟 子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隋文帝(杨坚)中国皇帝隋文帝(原名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自从那时起,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强大的国家之一。政治统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中国人——大体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欧洲、中东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少受战争恐怖的折磨之苦。老 子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象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岳 飞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曾率岳家军英勇抗金,后被投降派秦桧等人诬陷,被杀害。祖冲之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和儿子祖目恒一起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祖冲之在三十六岁时修改了历法,编制了先进的大明历。他还设计制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制造了“千里船”等。蔡 伦他总结了西汉以来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制成优质纸张“蔡侯纸”。造纸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传播有过重要贡献。阅读详情:
范文七:孔子生平事迹孔子生平事迹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 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 ,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 ,时孔子 55 岁。孔子 14 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 语》中。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 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五谷生焉” ,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 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 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 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 。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阅读详情:
范文八:我的主要事迹我的主要事迹————前旗六中
尹学鸿“天生我才必有用”,因为这句话,我为之奋斗了13年。我,1997年于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进入前旗六中工作,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数学与应用系。2008年参加全国三科联考被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进行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数学一级教师,从事教学13年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被评为十佳班主任,校级名师,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国家学术带头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电化教学优秀能手,今年4月19日的教学能手赛中我获得了市级优秀教学能手奖。论文《有关初中数学作业的几点尝试》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课件比赛市级一等奖,旗级多次获奖。我,在六中工作兢兢业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以高尚的师德、爱生如子的情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和尊敬。德艺双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我,工作以来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始终以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精力,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工作中积极主动钻研教材教法,不断给自己充电,钻研教育理论,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既传授知识,进行数学方法及德育教育,更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探索适合优秀学生的教育、教学科学有效方法。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一定先做到,处处体现出老师的表率作用。并且用他的热情和耐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爱心、有集体荣誉感、有协作精神,积极进取,特长突出,德才兼备,健康全面发展。始终秉承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着意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强调心态决定人生,细节成就完美,规范赢得先机,拼搏走向成功。要求学生生活上要自理,思想上要自律,学习上要自主。工作力求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级体、旗级优秀班级体。我,在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从2010年3月结合杜郎口教学方法开始担任六中试验班主任及数学实验教学,我深感自己身上担子很重。试验班的学生是优秀的群体,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对我们期望值都很高,我深知只有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乐于奉献的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以校为家,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早上六点多一点就来到学校,晚上七点多才回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我有时给他们适当资助,让他们安心学习生活;有时学生生病,不仅要带他们去医院治疗,还要在生活上给他们以照顾。我不仅是学生的老师和朋友,更是他们的小“家长”。我正为自己的实验正不断改革中,已经初见成效,相信在领导和所有人的帮助下我带的实验班一定能成功。我每年带的班级成绩都较突出 我不仅关注他们数学专业方面能力的提高,更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重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学习就象挖沟,若上面挖不宽,则沟很难挖深,初中的学习都是很基础的内容,只有基础扎实才可能创新、创造,将来学生要成为大家、大师级人物,一定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2003届我的学生有二人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三人获全国二等奖,五人获国家三等奖,九人获区级奖。2006届我的学生有一人获全国一等奖,四人获全国二等奖,六人获全国三等奖,。 2009届我的学生有二人获全国一等奖,七人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二等奖,三人获全国三等奖,八人获区级奖。回顾走过的路程,只感到自己走得艰辛而又沉稳,平凡而又实在。当然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领域带头人,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人,成为教育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带头人,成为构建学科教师团队的引领人。我今后将在上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把今天的工作成绩当作明天工作的起点,把它作为人生的一个驿站,心路的一条起跑线,事业的一个加油点,积蓄力量,充实行装,一如既往,奋力争先,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更好地在各方面协助引领,使自己无愧于“学科带头人”的光荣称号!阅读详情:
范文九:李霞的主要事迹我自任教20年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作尽心尽责。每一天,都默默实践着心中不变的誓言---以教师为荣耀的职业,以教育为终生的事业。一 通力协作,搞好班级管理。我自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十分注重自身学识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经常告戒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认为: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在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且于2010——2011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2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二、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 规律 ,勇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成绩突出。近年来,曾七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6——2008被评为县级“英语学科带头人”,且2012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在做好教学、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注重知识的更新,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为自己充电,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2009年,《浅析英语教学中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获市级一等奖。同年《春风化雨润生心》市级思想政治论文一等奖。2013年《 激趣 创新是学习英语的双动力》市级三等奖。同年被评为“2012 年度沧州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知道教师吃得是一碗良心饭,教师工作任重而道远。勤教学、苦钻研,不图名利,脚踏实地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 正如罗丹所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因此我工作着,我快乐着,我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踏实地耕耘,无怨无悔地奉献!2001——2003年 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6——2008年被评为英语学科带头人2007年
英语教师汇课县级一等奖2008年 参加河北省第十二期英语教师口语培训2009年 《浅析英语教学中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获市级一等奖。《春风化雨润生心》获市级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一等奖2010年 9月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
10月在班主任素质大赛中获优秀奖12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1年 9月 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
12月,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合格2012年 3月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
9月 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 12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2013年 3月《激趣 创新是学习英语的双动力》市级三等奖。5月被评为“2012 年度沧州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5月荣获干部考核委员会颁发的“2012年度工作中实绩突出奖”10月参加了2013年沧州市省规划重点课题开题并活得累2014年课题申报培训会12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4年 3月在教师论文评选中《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途径与方法》荣获市级一等奖5月荣获肃宁县委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小组颁发的“2013年度工作实绩突出奖”
7月《如何发挥计算机教室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电教成果评比中市级荣获二等奖阅读详情:
范文十: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1.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3)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4)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2:孟子的主要思想:(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作展开说明。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生平事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