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寻访宋代建筑多少年

活动 | 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寻访晋北古迹
活动 | 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寻访晋北古迹
出发时间:日至15日旅行看点:★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最精彩的宋代大木作建筑--晋祠圣母殿★两座金代木结构建筑--晋祠献殿和佛光寺文殊殿★藏品丰富的山西博物院★巨型金代大殿和彩塑、壁画--朔州崇福寺★山西现存三座辽代大木作:应县木塔、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华严寺辽代彩塑★寻找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里北朝石刻仿木结构★挂在崖壁上的寺院--浑源悬空寺驻地讲座:《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基础知识》、《佛教基础知识》、主讲: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唐大华(爱塔传奇)--------------------------------------报名微信:zuimgzg(醉美古中国)按住识别二维码报名报名咨询电话:---------------------------------------第1天晋祠、山西博物院早上 7:50 时 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大街迎泽宾馆门前集合一、晋祠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圣母殿不仅是宋代大木作精品,殿内还保存下来四十余尊宋代彩塑,门前八根木雕盘龙柱,蔚为壮观。圣母殿前的献殿建于金代,也是大木作精品,还有舍利生生塔等众多的古建筑。晋祠圣母殿(宋代)下午: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丰富,从这里可以领略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晚住山西忻州五台县驻地讲座:主讲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
唐大华(爱塔传奇)《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基础知识》早期大木作是指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存世稀少,多数省份的存量只有个位数,许多省是零存量,唯有山西最为集中,存量占了全国的80%,欣赏早期大木作唯有来山西,这次旅行我们白天田野考察,晚上共同学习早期大木作知识,结合实物,生涩的古建知识并不难理解。早期大木作知识的源头是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成书已九百多年,今天难以读懂,我们希望通过入门讲解帮助大家尽快入门,详解枓栱原理及作用,了解才能喜欢,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上早期大木作。《佛教基础知识》晋北这次旅行欣赏的景点全部都是佛教寺院,其中有不少佛教造像和壁画,看懂这些造像和壁画所代表的含义能更好地增加旅行的趣味,《佛教基础知识讲座》将和大家聊聊佛教造像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等佛传故事。第2天佛光寺--南禅寺早饭后参观佛光寺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物东大殿,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来到佛光寺,发现佛光寺东大殿是难得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而且不仅仅是建筑,还留下了唐代的题记、彩塑、壁画,甚至连门板上都有唐代题记,这处国之重保从此闪耀光芒,成了每一位有古建情节的爱好者必访之地。佛光寺柱头铺作图解林徽因在佛光寺东大殿内与宁公遇塑像合影林徽因测量佛光寺内唐乾符四年经幢,背景是金代文殊殿1937年在佛光寺后山上的致远禅师塔前留影,右侧树下是林徽因,中间塔门洞内是莫宗江,左侧是引领他们上山的小童,拍摄者是梁思成,这些景色今天都还在,我们可以找到同样的位置留影怀念先贤,近八十多年过去了,小树粗了不少下午五台县广济寺,元代大木作和精美的彩塑我国最古老的单体木构建筑南禅寺和唐代彩塑第3天朔州崇福寺 - 应县木塔-净土寺-悬空寺一早参观朔州崇福寺,寺中弥陀殿是一座巨大的金代殿宇,令人震撼,殿内还保存下来巨型金代彩塑和壁画应县木塔: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巨塔,高达60余米,建于九百多年前的辽代,现在第二层的西南侧面严重内倾,已经威胁到古塔的安全应县净土寺,令人叹为观止的天宫楼阁藻井浑源悬空寺,挂在墙上的寺院,蔚为壮观第4天上午:云冈石窟,找寻北朝建筑遗痕林徽因留下的这张老照片是在云冈还是龙门?一直没能找到拍摄原址当年考察云冈石窟下午:大同善化寺、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辽代大雄宝殿,金代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完整的辽金建筑群梁思成先生在善化寺普贤阁二层留影大同华严寺,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金代大雄宝殿,辽代大木作薄伽教藏殿和殿内的辽代彩塑,找一找哪尊菩萨上了邮票大同九龙壁,现存最大的琉璃九龙壁第5天
大同博物馆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同博物馆藏品丰富,值得好好看看下午:返回太原预计第五天18:00 抵达太原
旅程结束出发时间:11月11日至15日:全五天2800元包括当日早晨太原出发至第五天下午返回太原的所有费用(含4早餐、5午餐、4晚餐,4晚住宿,景点门票、旅行保险等,途中无收费)途中住宿均为标准间,每间两人[其他]往返太原的交通费用及提前到达太原的住宿费用自理第五天下午18点左右返回太原活动即结束,未安排在太原的晚餐及住宿(因不少朋友要赶车返程)报名微信:zuimgzg(醉美古中国)按住识别二维码报名报名咨询电话:唐大华(爱塔传奇)“知行”演讲视频《古建的爱与拯救》往期活动回顾10月21日-26日:山西南部古建壁画彩塑游学考察:永乐宫、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平遥古城、壶口瀑布、青龙寺壁画、太符观彩塑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表评论:
馆藏&22404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对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以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做出巨大贡献,人们都认为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史学家梁思成吗?
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
建筑学家梁思成生平成就与荣耀
左起:华罗庚 老舍 梁思成 梅兰芳
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
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在他的教育工作中。
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句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象和记住它们的建造时期。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写字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梁思成早在青年时期就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参观过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城市和建筑。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也多具有自己的传统风格。人类进入20世纪,物质文明大大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新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长久地在他脑海中思考着。
早在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 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但是,在旧中国,他的这种向往和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向往已久的新建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人民政府给予梁思成以极大的信任,委任他担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他开始为新中国首都的建设日夜操劳。他四处写信,邀集国内建筑专家来北京筹建国家建筑设计机构,以担负起新中国的建设任务;他参加制定国家基本建设的计划,提出不要只着眼于个别工程的兴建而必须着手制定一个省,尤其是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规划。
1950年初,他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先生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性质,预见到北京的长远发展,提出将新的政府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北京城的西郊。他们从新行政区占地面积、交通联系、长远发展等几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论证如将这个新区放在旧城之内则将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认为北京旧城是一座规划严整,保留有众多文化古迹而且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古城,他们主张把这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保留下来,在改建中保持它的传统风格。
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梁思成就是这样,怀着满腔热情,以一个技术专家的极大责任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之中,他自己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度过高兴愉快的一天。&
梁(左四)与其他建筑师讨论UN总部设计
在繁忙的工作中, 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新中国文化的论述,受到很大的教益,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写文章,作报告,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他十分注意新建筑的实践,对于北京民族宫、美术馆这样较多的应用了大屋顶和古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梁思成并不认为他们就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民族形式;他发现有些地区、有些农村的住宅采用了中国建筑的横向开间比例,用普通砖砌出少许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他十分高兴地认为这可能是创造民族形式的广阔途径。可以说,在建筑创作这样复杂的学术问题上,几十年来,梁思成始终在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这时,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身体又多病,他们仍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社会主义干他一二十年&。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位学者被迫终止了一切工作。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1944年,为了取得对日本作战的最后胜利,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前规模的大轰炸,到1945年,日本已有199座城市遭到轰炸,城市建筑被毁平均在40%以上,最高达90%。
但是惟有日本古都奈良是个例外,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没扔炸弹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地保持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使京都奈良免遭轰炸的,则是位对东方古建筑有特殊感情的人&&梁思成。
当年,是梁思成劝阻了美军对奈良的轰炸。他面对布朗森上校的不解,恳切地说:&上校先生,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四万万中国人蒙受的深重灾难,我是恨不得马上炸沉日本四岛的。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让我马上冷静了下来。上校先生,您大概知道,&建筑&这一词在英语里叫&Architecture&,原是&巨大工艺&的意思。所谓&巨大&并非指它面积与体积,而是指它是人类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发展的综合体。
因而,建筑又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
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那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就像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只剩下一些短柱了,它辉煌壮伟的原样,现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
外行人往往误以为完全可以重修再建。然而,在巴特农神庙的残址上,再竖起几根石柱,补上精美雕塑,那就像给维纳斯补上断臂,那还能是巴特农?还能是维纳斯吗?以一个东方古代建筑著名专家,以一个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学者呼吁保留建立在日本的人类文明的古代建筑,这本来就使人感动而可信。布朗森上校是个懂得艺术的人,他被说动了。不过他告诉梁思成,计划还要最后上级将军批准,&他是位西点出身的&三星将军&&。
听了这话,梁思成抽出一只红笔,在两处打了三个星的地方,又各加了一颗星,说:在两处,京都和奈良,可是东方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四星将军&啊!&&当年,也正是梁思成根据考证确认,唐代鉴真大师去日本后主导设计的唐招提寺,完全是根据中国五台山佛光寺建造的,一模一样。
当梁思成的报告和地图送到将军处时,将军长时间沉默了。他说,有人也向他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统统都没有梁思成的报告那样使他震撼,令人叹服。
正是因为梁思成的努力,才使得宏伟的奈良地区的建筑得以保留。
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朝日新闻》特刊一文&&奉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梁思成建筑奖是为了激励我国建筑师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设计创作、提高我国设计水平而设立的,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经国务院批准,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以表彰和奖励在设计创作中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建筑师。(风水)
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妻子林微因
&【相 识】
无人的松坡图书馆
当年梁启超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司法部长,林长民为政务部长,都在北京当官。两家的孩子自然有了青梅竹马的日子。林徽因从伦敦回北京后,逐渐成熟,在双方家长撮合下,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常选择周日,到无人的松坡图书馆约会,感情愈来愈浓。1923年的夏天,梁思成清华大学毕业,林徽因也19岁,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要一起出国留学,一方面是排除在国内婚姻的干扰;一方面是增进双方的感情。5月7日,梁思成骑着摩托车参加&国耻日&示威大游行,不幸发生车祸,被送进医院急救,一个月动了三次手术,落下右腿残疾,不得不拖延出国的日期。此间,林徽因每天坚持到医院里看他,安慰他,使梁思成感到快乐,也更坚强了。第二年夏天,两人才一起到美国。
【留 学 &结 婚】
九年的马拉松式恋爱
1925年,林长民不幸中流弹身亡,噩耗传来,林徽因痛不欲生,想赶回国奔丧,一急就急出大病来。梁思成给予安慰和照顾。在国内的梁启超主动承担料理林长民的后事。林徽因才稍稍放宽心,留在美国继续学业。因此,她对梁氏父子十分感激。
1926年春季班开始,在梁思成的帮助下,林徽因当上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到秋季班,又当上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圆了&学建筑&的梦。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12月,在美国宣布正式&订婚&,婚事简办。在北京的梁启超特别高兴,为他们操办了隆重的&行文订礼&。两人从初识到相知,经过八九年的马拉松式的恋爱,才终于&修成正果&,被人们善意地称为&梁上君子&和&林下美人&的天作之合。日,由梁思成的姐夫和姐姐主持,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典礼。婚后赴欧洲蜜月旅行。8月才回国与亲人团聚。
【两人与 金岳霖】
毗邻而居毫无芥蒂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
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推荐阅读:
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后妻的十年婚姻
当林徽因去世时,梁思成正身处针对他的大批判发动的当口。在以后的七年里,梁思成一个人品味孤寂,身心俱疲。1962年,61岁的梁思成终于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林洙结婚,结束了老年的单身生活。
聊起清末到民国的知识分子,似乎绕不开梁启超一家,梁氏一生纵横驰骋、龙腾虎跳的荣耀,他那三个院士儿子的道路选择,总惹得后来者欷[感叹。而其中梁思成受 关注则尤重&&或因他一代建筑宗师的名望;或因他历经留学归来-抗战流离-战后留守-保卫古城-&反动学术权威&的命运;或许还因作为一个男人,他与&天 仙&林徽因、&煮妇&林洙的两次婚姻。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在梁启超看来是其&全生涯中最愉快的一件事&。他们的美国朋友查尔斯也说:&他们两人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 平衡&,&一种罕有的产生奇迹的配合&。&天使&林徽因在众多的&林粉&中定命梁思成,并与梁君风风雨雨一起度过了27年,也算得是这个男人的&得胜& 吧,他也因这&得胜&付出了更多辛苦。
人们乐于赞叹这位绝代佳人浪漫的爱与情,却忽略了梁思成二十多岁时就落下了脊柱与脚踝的终生残疾,一直穿着铁背心生活;忽略了林徽因二三十岁时就被肺结核纠 缠,这个娇贵高雅的女人,当朋友说:&你身体如此虚弱,要是敌人来了,你跑都跑不了&,她天使一般地笑了:&那门前不就是扬子江吗?&在抗战时期的漂泊乱 离中,她卧病四川李庄五年,后来不得不摘掉一颗受感染的肾脏。那样的患难与共,那样的琴瑟和鸣,那样的唇亡齿寒,那样的岁月,那样的爱,那山一样的宽博和 水一样的眷顾&&或许是今日的我们不易理解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氏夫妇拒绝了出国的规劝。作为建筑学的专家,他们面对那么多城池毁于炮火,无法做到置之不理、一走了之。1949年12月,梁 思成、林徽因终于回到阔别九年的北京。在故旧重聚的热闹中,林徽因病弱得很难站着和大家合影,可是她的笑容还那样灿烂,那笑容给了梁思成勇敢和镇定。在与 梁思成一起为保守北京旧城据理力争、参与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告别人世。
当林徽因驾鹤西去时,梁思成正身处针对他的&大批判&发动的当口。在以后的七年里,&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一个人在漆黑长夜品味人生无边的孤寂,身心俱疲。 1962年,61岁的梁思成终于与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的林洙结婚,结束了老年的单身生活。公平地说,在随后的日子里,多亏了这位女性,她以自己单薄的身 躯和&卑微&的爱温暖着一个惊悸的灵魂。
林洙比梁思成小27岁,1928年出生于福州,是林徽因的福建老乡。早年随同家人到处迁徙,先后到过南京、宣城、湘潭、柳州、贵阳、昆明、上海,并在上海完 成了中学教育,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林洙的父亲希望女儿北上考清华的&先修班&,她贸然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恳请帮助。1948年林洙 到清华时,正好那年先修班没有办,于是林徽因每周邀请林洙来她家亲自辅导英语,但林徽因身体孱弱,辅导总无法按时进行。
林洙第一次遇到梁思成,是在建筑系的楼道里,她以毕恭毕敬的姿态面对这位宽厚和蔼的长辈、林徽因先生的夫君。后来林洙和程应铨结婚。程应铨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仪表堂堂,清逸高蹈。但当程应铨被打成&右派&,林洙竟然带着两个孩子果断地与他离婚了。
1968年12月,程应铨换上访问莫斯科时所穿的崭新西装,跳进那个他无数次如鱼般游弋的泳池,将自己冰封!无疑,在程应铨的决绝里,有他自己的各种万不得已,也 有林洙播下的凉薄种子。而沈从文在给程应铨兄长、历史学家程应H的信里,以绅士姿态,将林洙的爱,以冷冽的寒光掠过年轻有为的夫君,却照拂了风烛残年的梁 思成,归为人&本性上的脆弱&,并说:&我们如真正开明,即不宜对之有任何过多的谴责和埋怨&。
当初林洙这位小老乡投奔林徽因而来到清华求学,谁也没有料到数年后其命运和梁思成竟然发生如此重要的交集!这次婚姻遇到了来自梁思成亲友尤其是女儿梁再冰的 极力反对。梁再冰仅比林洙小一岁,在她心目中,林洙进入父亲的生活简直是对高贵的母亲的亵渎,而且,人们视林洙为比较在乎名利的凡俗女人,还带着前夫的两 个孩子,会成为晚年梁思成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样老夫少妻的婚姻以悲剧结束的太多了。
&没有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或许梁再冰包括那些人都未能明白,对于一个曾经成就超群而今不见天日的男人,林徽因即便是天仙,此刻也无法安慰他孤寂无望的心灵。况且,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换来的不正是无尽的斗争和折磨吗?他或许顿悟: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的&活着&&&像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和一个对自己知冷知热的女人,筑一个遮风挡雨的巢窠,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日子
听听他那段话吧:&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 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会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 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这里边有一个大男人无尽的自豪和骄傲,但是否也有些许自嘲和苦涩?他说他如果要再找一个伴侣,就要找一个年轻的、健康的,过一份正常的晚年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优雅的&天使&与实惠的&煮妇&、添香的&红袖&与教子的婆娘间,何尝不徘徊着芸芸男性的犹疑脚步?
在梁思成的坚持下,他们坚定地走在了一起,也一度陷入了亲情的&孤岛&,众多姊妹晚辈都疏离了,只有儿子梁从诫偶尔回来探望。那几年,梁再冰随同丈夫在英国 工作,当她回国的时候,她亲爱的父亲即将幕落花凋。当时的林洙,除了尽心尽力照顾梁思成的病体并陪伴他每次抄家的惊惧,还要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更是一直 用心照料着林徽因年迈的老母。
这些家事在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有颇为体贴解人的回顾。我们真为梁思成的坚持而庆幸,就像他父亲的晚年离不开&王姑娘&的悉 心照顾,梁思成的晚年也得济于这位凡庸的家庭&煮妇&。1971年末,当陈占祥去医院探病时,梁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
林洙伴随着梁思成度过了生命旅程最后的11年光阴。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再一次失去丈夫的林洙当时只有44岁,她与儿女相伴度过余生。梁思成去世后半年,九十多岁的林老太太仙逝,是林洙为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妈妈办理了后事。
自1973年起,林洙千方百计地从国内外搜罗梁思成的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全集》等书,其中《图像中国建筑史》作为梁思成获得盛誉的学术成果得以面世更是奇迹。
晚年,林洙创作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回顾了自己40年来亲眼目睹梁家的各种境遇,忠实地记录了她与梁思成走过的日月,对她眼中的&林先生&也一如既往 地献上赞美和钦佩,让梁思成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孤勇坚韧的晚年得以存留。果然,她是梁思成安然如磐的&老巢&。
或许,林洙在林徽因夺目的光环下连个影子都谈不上,林徽因是她心中永放光彩的女神,在她敬慕的丈夫身边,林洙甚至觉得他的垂爱是神的一时疏忽,&乱点鸳鸯&。
不过,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林洙正是林徽因冥冥之中为走向暮年的梁思成安排好的良伴,她匆匆地走了,却放不下这个爱自己终生的良人君子,终于把梁思成交与一位平凡的小老乡来照顾。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理解,这何尝不是生命的圆满?是的,请不要和爱情讲道理,或许在爱神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软肋&。推荐阅读: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梁思成,大学者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